KR3a0057 經濟文衡-宋-朱熹 (master)


[048-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濟文衡後集卷二十三
             宋 滕珙 撰
 史記類
  論近世讀史之失
 答趙幾道
   此段謂史遷只是戰國以下見識蘇黄門古史
   於義理大綱領處見得極分明
[048-1b]
昔時讀史者不過記其事實摭其詞采以供文字之用
而已近世學者頗知其陋則變其法務以考其形勢之
利害事情之得失而尤喜史遷之書講説推尊幾以為
賢於夫子寧舍論孟之屬而讀其書然嘗聞其説之一
二不過只是戰國以下見識其正當處不過知尊孔氏
而亦徒見其表悦其外之文而已其曰折衷於夫子者
實未知所折衷也後之為史者又不及此以故讀史之
士多是意思粗淺於義理之精微多不能識而墮於尋
[048-2a]
常之見以為雖古聖賢亦不過審於利害之算而已唯
蘇黄門作古史序篇首便言古之聖人其於為善如火
之必熱水之必寒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
糓於義理大綱領處見得極分明提得極親切雖其下
文未能盡善然只此數句已非近世諸儒所能及惜其
從初為學功夫本無次序不曽經歴不能見得本末一
一諦當只是資質恬靜無他外慕故於此大頭段處窺
測得箇影響到此地位正好着力却便墮落釋老門戸
[048-2b]
中去不能就聖賢指示處立得脩已治人正當䂓模以
見諸事業傳之學者徒然説得此箇意思而其意之所
重終止在文字言語之間其徒雖極力推尊之然竟不
曽有人拈出此箇話頭以建立宗㫖者亦可恨也其論
史遷之失以為淺近而不學疎略而輕信此兩句亦切
中其膏肓不知近日推尊史記者曽略為分解否
  論史記漢文通鑑之疑
 答曹子野
[048-3a]
   此段謂史記功臣表與漢史功臣表不同不當
   以史記為非如淮陰侯事當以史記為是至論
   堯舜俱出黄帝又以湯與王季同世則甚繆其
   與通鑑不同者則不必疑
示及史記疑數條某向曽攷證來了功臣表與漢史功
臣表其戸數先後及姓名多有不同二史各有是非當
以傳實證之不當全以史記所傳為非真也如淮陰為
連敖典客漢史作票客顔師古謂其票疾而以賔客之
[048-3b]
禮禮之夫淮陰之亡以其不見禮於漢也蕭何追之而
薦於漢王始為大將若已以賔禮禮之淮陰何為而亡
哉此則史記之所載為是三代表是其疎謬處無可疑
者蓋他説行不得若以為堯舜俱出黄帝是為同姓之
人堯固不當以二女嬪于虞舜亦豈容受堯二女而安
於同姓之無别又以為湯與王季同世由湯至紂凡十
六傳王季至武王纔再世耳是文王以十五世之祖事
十五世孫紂武王以十四世祖而代之豈不甚謬戾耶
[048-4a]
通鑑先後之不同者却不必疑史家叙事或因時而記
之或因事而見之田和遷康公通鑑載於安王十一年
是因時而紀之也史記載於安王十六年是因事而見
之也何疑之有只有伐燕一節史記以為湣王通鑑以
為宣王史記却是攷他源流來通鑑只是憑信孟子温
公平生不喜孟子到此又却信之不知其意如何張敬
夫説通鑑有未盡處似此一節亦是可疑但二説今皆
無所證未知孰是孰非更可反覆詳究
[048-4b]
  論史記數事不足信
 答吕子約
   此段標目各見于内
所論五帝紀所取多古文尚書及大戴禮為主為知所
考信者然伏羲神農見易大傳乃孔聖之言而八卦列
於六經為萬世文字之祖不知史遷何故乃獨遺而不
録遂使史記一書如人有身而無首此尚為知所考信
者耶太史公之洋洋美德即蘇黄門之騶虞竊脂觀其
[048-5a]
下文全書不知還撑拄得此數句起否學者於聖人之
道徒習聞其外之文而不考其中之實者往往類此王
介甫所以惑主聽而誤蒼生亦只是此等語耳豈可以
此便為極至之談而躋之聖賢之列屬以斯道之傳哉
以此等議論為極至便是自家見得/聖賢道理未曽分明被他嚇倒也以史遷能貶卜式
與桑𢎞羊為伍又能不與管仲李克為深知功利之為
害不知六國表所謂世異變成功大議卑易行不必上
古貨殖傳譏長貧賤而好語仁義為可羞者又何謂耶
[048-5b]
伯夷傳辯許由事固善然其論伯夷之心正與求仁得
仁者相反其視蘇氏之古史孰為能考信於孔子之言
耶謂遷言公孫𢎞以儒顯而譏𢎞之不足為儒不知果
有此意否彼固謂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
難盡從然則彼所謂儒者其意果何如耶所示數條不
暇悉辯若以馬遷與班固並論則固不無優劣而其書
數十萬言亦豈無好處但論其大㫖則蘇氏兩語恐史
遷復生不能自解免也今乃諱其所短慕其所長以為
[048-6a]
無一不合聖人之意推尊崇奬至與六經比隆聞有議
其失者則悻悻然見於詞色奮拳攘臂欲起而折之一
何所見之低矮耶此事不惟見偏識淺去取差謬為明/眼人所笑亦正犯子惡苗碩之戒大
為心術之害/不可不知
 通鑑綱目類
  論綱目書法之例
 答蔡西山
   此段謂當時臣子之詞及内詞非可施於異代
[048-6b]
   更須别考
通鑑東漢已後却未用得然昨日略看更有一例如人
主稱上稱車駕行幸皆臣子之詞我師我行人之屬皆
内詞皆非所宜施於異代此類更須别考也但無道之
君無故而入諸臣之家無詞以書只當稱幸以見其出
於私恩耳
 綱目數日曾看得否高紀中數詔極佳如立口賦法
 及求賢詔皆合入更煩推此類添入
[048-7a]
  論綱目書揚雄荀彧之法
 答尤延之
   此段專論揚雄荀彧二事
蒙敎揚雄荀彧二事按温公舊例凡莽臣皆書死如太
師王舜之類獨於揚雄匿其所受莽朝官稱而以卒書
似涉曲筆不免却按本例書之曰莽大夫楊雄死以為
足以警夫畏死失節之流而初亦未改温公直筆之正
例也荀彧是漢侍中光祿大夫而參丞相軍事其死乃
[048-7b]
是自殺故但據實書之曰某官某人自殺而係於曹操
擊孫權至濡須之下非故以彧為漢臣也然悉書其官
亦見其實漢天子近臣而附賊不忠之罪非與其為漢
臣也此等處當時極費區處不審竟得免於後世之公
論否胡氏論彧為操謀臣而劫遷九錫二事皆為董昭
先發故欲少緩九錫之議以俟他日徐自發之其不遂
而自殺乃劉穆之之類而宋齊丘於南唐事亦相似此
論竊謂得彧之情不審尊意以為如何
[048-8a]
 文集類
  論文字疑誤當正
 答張南軒
   此段謂文字之訛惟當求義理之是不可以人
   論
昨見共父家問以為二先生集中誤字老兄以為嘗經
文定之手更不可改愚意未曉所謂夫文定固有不可
改者如尊君父攘夷狄討亂臣誅賊子之大倫大法雖
[048-8b]
聖賢復出不能改也若文字之訛安知非當時所傳亦
有未盡善者而未得善本以正之歟至所特改數處竊
以義理求之恐亦不若先生舊文之善若如老兄所論
則是伊川所謂昔所未遑今不得復作前所未安後不
得復正者又將起於今日矣只如近世諸先達聞道固
有淺深涵養固有厚薄擴充運用固有廣狹然亦不能
不各有偏倚處但公吾心以玩其氣象自見有當矯革
處不可以火濟火以水濟水而益其疾也
[048-9a]
  論程集中所言三事
 同前
   此書論稱姪及與當公謝帥書并春秋序等説
稱姪固未安稱猶子亦不典先生本文稱姪/胡本作猶子按禮有從
祖從父之名則亦當有從子從孫之目矣以此為稱似
稱穩當慮偶及此因以求敎非敢議改先生之文也與
富公及謝帥書全篇反覆無非義理卒章之言正是直
言義理之效感應之常如易六十四卦無非言吉凶禍
[048-9b]
福書四十八篇無非言災祥成敗詩之雅頌極陳福祿
壽考之盛以歆動其君而若戒之者尤為不少卷阿/尤著
子最不言利然對梁王亦曰未有仁義而遺其君親者
答宋牼亦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豈以利害動之
哉但人自以私心計之便以為利故不肖者則起貪欲
之心賢者則有避嫌之意所趣雖殊然其處心之私則
一也若夫聖賢以大公至正之心出大公至正之言原
始要終莫非至理又何嫌疑之可避哉若使先生全篇
[048-10a]
主意專用此說則誠害理矣向所見敎同行異情/之説於此亦可見矣春秋
序兩處觀其語脉文勢似某所據之本為是先天二字
卷中論之已詳莫無害於理否理旣無害文意又協何
為而不可從也聖人之用下著心字語意方足尤見親
切主宰處下文所謂得其意者是也不能窺其用心則
其用豈易言哉故得其意然後能法其用語序然也其
精微曲折蓋有不茍然者矣若謂用心非所以言聖人
則孟子易傳中言聖人之用心者多矣蓋人之用處無
[048-10b]
不是心自聖人至於下愚一也但所以用之者有精粗
邪正之不同故有聖賢下愚之别不可謂聖人全不用
心又不可謂聖人無心可用但其用也妙異乎常人之
用耳然又須知即心即用非有是心而又有用之者也
  論文詞去取之義
 答吕伯恭
   此段謂文海條例不可專以文勝當取其義理
   之正
[048-11a]
文海條例甚當今想已有次第但一種文勝而義理乖
僻者恐不可取只為虚文而不説義理者却不妨耳佛
老文字恐須如歐陽公登眞觀記曾子固仙都觀菜園
記之屬乃可入其他賛邪害正者文詞雖工恐皆不可
取也蓋此書一成便為永逺傳布司去取之權者其所
擔當亦不減綱目非細事也况在今日將以為從容說
議開發聰明之助尤不可置異端邪説於其間也
  論作文之法
[048-11b]
 答王近思
   此段謂人之為文當考前賢用力處不專為科
   舉而已
向所寄論筆勢甚可觀但少主宰着眼目多被題目轉
却已是大病又多用莊子語虛浮無骨筋試取孟韓子
班馬書大議論處熟讀之及後世歐曾老蘇文字亦當
細考乃見為文用力處今人多見出莊子題目便用莊
子語殊不知此正是千人一律文章若出莊子題目自
[048-12a]
家却從别處做將來方是出衆文字也老鈍久不為文
如此主張未知是否更思之抑人之為學亦不專為科
舉而已不審吾友比來於為已之學亦嘗致意否
  論文詞要達意
 答曾景建
   此段謂文詞不徒務乎高妙而當得於理
夫文詞之設要以達吾之意而已政使極其高妙而於
理無得焉則亦何所益於吾身而何所用於斯世鄉來
[048-12b]
前輩蓋其天資超異偶自能之未必專以是為務也故
公家舍人公謂王荆公曰文字不必造語及摹擬前人
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况又聖賢道統正傳見於經
傳者初無一言之及此乎至於讀書則固吾事之不可
已者然觀古今聖賢立言垂訓亦未始不以孝悌忠信
收斂身心為先務然後即吾日用之間參以往訓之㫖
反復推窮以求其理之所在使吾方寸之間虚明洞徹
無毫髮之不盡然後意誠心正身修而推以治人無往
[048-13a]
而不得其正者若但泛然博觀而槩論以為如是而無
非學如是而無非道則吾恐其無所歸宿不得受用而
反為彼之指本心講端緒者所笑矣
  論文字當自學問中來
 答鞏仲至
   此段謂聖賢敎人使之講明實理以開其良心
古之聖賢所以敎人不過使之講明天下之義理以開
發其心之知識然後力行固守以終其身初非此外别
[048-13b]
有岐路可施巧力以致文字之華靡事業之恢宏也故
易之文言於乾九三實明學之始終而其所謂忠信所
以進德者欲吾之心實明是理而眞好惡之若好好色
而惡惡臭也所謂脩辭立誠以居業者欲吾之謹夫所
發以致其寔而尤先於言語之易放而難收也其曰脩
辭豈其文之謂哉今或者以脩辭名左右之齋吾固未
知其所謂然設若盡如文言之本指則猶恐此事當在
忠信進德之後而未可以遽及若如或者賦詩之所詠
[048-14a]
嘆則恐其於乾乾夕惕之意又益逺而不相似也
 詩詞類
  論詩詞非切已事
 答謝成之
   此段謂為學之務治人治已有多少事
諸詩亦佳但此等亦是枉費工夫不切自己底事若論
為學治己治人有多少事至如天文地理禮樂制度軍
旅刑罰皆是着實有用之事業無非自己本分内事古
[048-14b]
人六藝之敎所以游其心者正在於此其與玩意於空
言以校工拙於篇牘之間者其損益相萬萬矣若但以
詩言之則淵明所以為高正在其超然自得不費安排
處東坡乃欲篇篇句句依韻而和之雖其高才合凑得
着似不費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况今又出其後正
使能因難而見奇亦豈所以言詩也哉東坡亦自曉此
觀其所作黄子思詩序論李杜處便自可見但為才氣
所使又頗要驚俗眼所以不免為此俗下之計耳
[048-15a]
  論古今詩有三等
 答鞏仲至
   此段謂古人之詩非求工而自工不如今日益
   巧益密無復古人之風矣
因此偶記頃年學道未能專一之時亦嘗問考詩之原
委見古今之詩凡有三變蓋自書傳所説虞夏以來下
及魏晉自為一等自晉宋間顔謝以後下及唐初自為
一等自沈宋以後定着律詩下及今日又為一等然自
[048-15b]
唐初以前其為詩者固有高下而法猶未變至律詩出
自有雍容仰俯之態則其傳當愈逺而使人愈無遺憾

  論詩體平淡之義
 同前
   此段歴詆近世是今非古之失
來書所論平淡二字誤盡天下詩人恐非至當之言而
明者亦復不以為非是則某所深不識也夫古人之詩
[048-16a]
本豈有意於平淡哉但對今之狂怪雕鏤神頭鬼面則
見其平對今之肥膩腥臊酸鹹苦澁則見其淡耳自有
詩之初以及魏晉作者非一而其高處無不出此左右
固自以為亦嘗看過一遍而諳其升降沿革矣則豈不
察於此者但恐如李漢所謂謂易以下為古文因以為
無所用於今世不若近體之可以悅人之觀聽是不免
有是今非古之意遂不復有意於古人高風逺韻耳又
謂有意於平淡者即非純古然則無意於今之不平淡
[048-16b]
者得為純古乎又謂水落石出自歸此路則吾未見終
身習於鄭衛之哇淫而能卒自歸於英莖韶濩之雅正
者也
 
 
 
 
 經濟文衡後集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