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7 經濟文衡-宋-朱熹 (master)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濟文衡前集卷十五
             宋 滕珙 撰
 心類
  論心當以窮理為先
 南軒以答胡彪二書吕氏中庸辯寄來先生答之
   此段專以學者之病在於此心燭理未明故無
   以應事物之至
[015-1b]
答廣仲書切中學者之病然愚意竊謂此病正坐平時
燭理未明涵養未熟以故事物之來無以應之若曰於
事物紛至之時精察此心之所起則是似更於應事之
外别起一念以察此心以心察心煩擾益甚且又不見
事物未至時用力之要此某所以不能亡疑也儒者之
學大要以窮理為先葢凡一物有一理須先明此然後
心之所發輕重長短各有凖則書所謂天叙天秩天命
天討孟子所謂物皆然心為甚者皆謂此也若不於此
[015-2a]
先致其知但見其所以為心者如此識其所以為心者
如此泛然而無所凖則則其所存所發亦何自而中於
理乎且如釋氏擎拳竪拂運水搬柴之説豈不見此心
豈不識此心而卒不可與入堯舜之道者正為不見天
理而專認此心以為主宰故不免流於自私耳前輩有
言聖人本天釋氏本心葢謂此也來示謂心無時不虚
某以為心之本體固無時而不虚然而人欲己私汨没
久矣安得一旦遽見此境界乎故聖人必曰正其心而
[015-2b]
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其用力次第如此然後
可以得心之正而復其本體之虚亦非一日之力矣今
直曰無時不虚又曰既識此心則用無不利此亦失之
大快而流於異端之歸矣若儒者之言則必也精義入
神而後用無不利可得而語矣孟子存亡出入之説亦欲
學者操而存之耳似不為識此心發也若能常操而存即
所謂敬者純矣則動静如一而此心無時不存矣今也必
曰動處求之則是有意求免乎静之一偏而不知其反倚
[015-3a]
乎動之一偏也然能常操而存者亦是顔子以上人方可
言此今又曰識得便能守得則僕亦恐其言之易也明道
曰既能體之而樂則亦不患不能守須如此而言方是攧
撲不破絶滲漏無病敗耳髙明之意大抵在於施為運用
處求之正禪家所謂石火電光底消息也而於優游涵泳
之功似未甚留意是以求之太迫而得之若驚資之不深
而發之太露易所謂寛以居之者正為不欲其如此耳
  論心當以敬為主
[015-3b]
 南軒與先生書講論經子之疑因言及此答之
   此段謂以敬為主則内外肅然而心自存矣
以敬為主則内外肅然不忘不助而心自存不知以敬
為主而欲存心則不免將一箇心把捉一箇心外靣未
有一事時裏靣己是三頭兩緒不勝其擾擾矣就使實
能把捉得住只此已是大病况未必真能把捉得住乎
儒釋之異亦只於此便分了如云常見此心光爍爍地
便是又兩箇主宰了不知光者是真心乎見者是真心
[015-4a]

  論心未發已發之㫖
 答張南軒
   此段謂通天下只是一箇天機活物流行發用
   無間容息
前書所禀寂然未發之㫖良心發見之端自以為有小
異於疇昔偏滯之見但其間語病尚多未為精切比遣
書後累日濳玩其於實體似益精明因復取凡聖賢之
[015-4b]
書以及近世諸老先生之遺語讀而驗之則又無一不
合葢平日所疑而未白者今皆不待安排往往自見灑
落處始竊自信以為天下之理其果在是而致知格物
居敬精義之功自是其有所施之矣聖賢方册豈欺我
哉葢通天下只是一箇天機活物流行發用無間容息
據其已發者而指其未發者則已發者人心而凡未發
者皆其性也亦無一物而不備矣夫豈别有一物拘於
一時限於一處而名之哉即夫日用之間渾然全體如
[015-5a]
川流之不息天運之不窮耳此所以體用精粗動静本
末洞然無一毫之間而鳶飛魚躍觸處朗然也存者存
此而已養者養此而已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
長也從前是做多少安排沒頓着處今覺得如水到船
浮解維正柂而沿洄上下惟意所適矣豈不易哉始信
明道所謂未嘗致纎毫之力者真不浪語而此一段事
程門先達惟上蔡謝公所見透徹無隔礙處自餘雖不
敢妄有指議然味其言亦可見矣
[015-5b]
  論心與情之説
 答張南軒
   此段謂天理人欲之判特在其心之宰與不宰
   而非情能病之
某謂感於物者心也其動者情也情根乎性而宰乎心
心為之宰則其動也無不中節矣何人欲之有惟心不
宰而情自動是以流於人欲而毎不得其正也然則天
理人欲之判中節不中節之分特在乎心之宰與不宰
[015-6a]
而非情能病之亦已明矣葢雖曰中節然是亦情也但
其所以中節者乃心爾今夫乍見孺子入井此心之感
也必有怵惕惻隠之心此情之動也内交要譽惡其聲
者心不宰而情之失其正也怵惕惻隠乃仁之端又可
以其情之動而遽謂之人欲乎大抵未感物時心雖為
未發然苖裔發見却未嘗不在動處必舎是而别求却
恐無下功處也所疑如此
  論程子人心道心之説
[015-6b]
 答張南軒
   此段謂人心私欲道心天理之異
遺書有言人心私欲道心天理某疑私欲二字太重近
思得之乃識其意葢心一也自其天理備具隨處發見
而言則謂之道心自其有所營為謀慮而言則謂之人
心夫營為謀慮非皆不善也便謂之私欲者葢只一毫
髪不從天理上自然發出便是私欲所以要得必有事
焉而勿正勿忘勿助長只要没這些計較全體是天理
[015-7a]
流行即人心而識道心也故又以鳶魚飛躍明之先覺
之為後人可謂切至矣答云某近思却與來喻頗同要/當於存亡出入中識得惟微之
體識得則道心初豈外是不識只為/人心也然須實見方得不識如何
  再問人心道心之説
 答張南軒
   此段謂人心道心不可作兩物㸔葢道心之微
   初不外此不識則人心而已矣
某謂存亡出入固人心也而惟微之本體亦未嘗加益
[015-7b]
雖舎而亡然未嘗少損雖曰出入無時未嘗不卓然乎
日用之間而不可掩也若於此識得則道心之微初不
外此不識則人心而已矣葢人心固異道心又不可作
兩物㸔不可於兩處求也
  論人心私欲之説
 答張南軒
   此段謂聖人謂微有一毫把捉意思便是人心
人心私欲之説如來教所改字極善本語之失亦是所
[015-8a]
謂本原未明了之病非一句一義見不到也但愚意猶
疑向來妄論引必有事之語亦未的當葢舜禹授受之
際所以謂人心私欲者非若衆人所謂私欲者也但微
有一毫把捉底意思則雖本是道心之發然終未離人
心之境所謂動以人則有妄顔子之有不善正在此間
者是也既曰有妄則非私欲而何須是都無此意思自
然從容中道才方純是道心也必有事焉却是見得此
理而存養下功處與所謂純是道心者葢有間矣然既
[015-8b]
察本原則自此可加精一之功而進夫純耳中間儘有
次第也惟精惟一亦未離夫人心特須如此克盡私欲
全復天理儻不由此則終無可至之理耳
  論孟子惻隠之心
 答張南軒
   此段謂伊川謂滿腔子是惻隠之心就人身上
   指出實理最為親切
滿腔子是惻隠之心此是就人身上指出此理充塞處
[015-9a]
最為親切若於此見得即萬物一體更無内外之别若
見不得却去腔子外尋不見即莽莽蕩蕩無交渉矣陳
經正云我見天地萬物皆我之性不復知我身之所為
我矣伊川先生曰他人食飽公無餒乎正是説破此病
知言亦云釋氏以虚空沙界為己身而不敬其父母所
生之身亦是説此病也
  論顔孟動變之義
 答張南軒
[015-9b]
   此段謂有天地後此氣常運有此身後此心常
   發要於常運中見太極常發中見本性
孟子明則動矣未變也顔子動則變矣未化也有天地
後此氣常運有此身後此心常發要於常運中見太極
常發中見本性離常運者而求太極離常發者而求本
性恐未免釋老之荒唐也
  論心為一身之主
 答張南軒
[015-10a]
   此段專一推原要當主敬之義
諸説例䝉印可而未發之㫖又其樞要既無異論何慰
如之然比觀舊説却覺無甚綱領因復體察得見此理
須以心為主而論之則性情之徳中和之妙皆有條而
不紊矣然人之一身知覺運用莫非心之所為則心者
固所以主於身而無動静語黙之間者也然方其静也
事物未至思慮未萌而一性渾然道義全具其所謂中
是乃心之所以為體而寂然不動者也及其動也事物
[015-10b]
交至思慮萌焉則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其所謂和是乃
心之所以為用感而遂通者也然性之静也而不能不
動情之動也而必有節焉是則心之所以寂然感通周
流貫徹而體用未始相離者也然有是心而或不仁則
無以著此心之妙人雖欲仁而或不敬則無以致求仁
之功葢心主乎一身而無動静語黙之間是以君子之
於敬亦無動静語黙而不用其力焉未發之前是敬也
固己主乎存養之實已發之際是敬也又常行於省察
[015-11a]
之間方其存也思慮未萌而知覺不昧是則静中之動
復之所以見天地之心也及其察也事物紛糾而品節
不差是則動中之静艮之所以不獲其身不見其人也
有以主乎静中之動是以寂而未嘗不感有以察乎動
中之静是以感而未嘗不寂寂而常感感而常寂此心
之所以周流貫徹而無一息之不仁也然則君子之所
以致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者在此而已葢主於身而
無動静語黙之間者心也仁則心之道而敬則心之貞
[015-11b]
也此徹土徹下之道聖學之本統明乎此則性情之徳
中和之妙可一言而盡矣某向來之説固未及此而來
諭曲折雖多所發明然於提綱振領處似亦有未盡又
如諭學者先須察識端倪之發然後可加存養之功則
某於此不能無疑葢發處固當察識但人自有未發時
此處便合存養豈可必待發而後察察而後存耶且從
初不曾存養便欲隨事察識切恐浩浩茫茫無下手處
而毫釐之差千里之謬將有不可勝言者此程子所以
[015-12a]
毎言孟子才髙學之無可依據人須是學顔子之學則
入聖人為近有用力處其微意亦可見矣且如洒掃應
對進退此存養之事也不知學者將先於此而後察之
耶抑將先察識而後存養也以此觀之則用力之先後
判然可觀矣來教又謂動中涵静所謂復見天地之心
亦所未喻某前以復為静中之動者葢觀卦象便自可
見而伊川先生之意似亦如此來教又謂言静則溺於
虚無此固所當深慮然此二字如佛老之論則誠有此
[015-12b]
患若以天理觀之則動之不能無静猶静之不能無動
也静之不能無養猶動之不可不察也但見得一動一
静互為其根敬義夾持不容間斷之意則雖下静字元
非此物至静之中葢有動之端焉是乃所以見天地之
心者而先王之所以至日閉闗葢當此之時則安静以
養乎此爾固非逺事絶物閉目兀坐而偏於静之謂但
未接物時便有敬以主乎其中則事至物來善端昭著
而所以察之者益精明爾伊川先生所謂却於已發之
[015-13a]
際觀之者正謂未發則只有存養而已發則方有可觀
也周子之言主静乃就中正仁義而言以正對中則中
為重以義配仁則仁為本爾非四者之外别有主静一
段事也來教又謂某言以静為本不若遂言以敬為本
此固然也然敬字工夫通貫動静而必以静為本故某
向來輒有是語今若遂易為敬雖若完全然却不見敬
之所施有先有後則亦未得為諦當也至如來教所謂
要須察夫動以見静之所存静以㴠動之所本動静相
[015-13b]
須體用不離而後為無滲漏也此數語卓然意語俱到
謹以書之座右出入觀省然上兩句次序似未甚安意
謂易而置之乃有可行之實不審以為如何
  論操舎存亡之義
 答許順之
   此段發明道心人心之㫖
孟子此四句只是説人心是箇活物須是操守不要放
舎亦不須如此安排也心一也操而存則義理明而謂
[015-14a]
之道心舎而亡則物欲肆而謂之人心亡不是無只是/走出逐物去了
自人心而收回便是道心自道心而放出便是人心頃
刻之間恍惚萬狀所謂出入無時莫知其鄉也
  論此心入存出亡之異
 答何叔京
   此段謂心之體用始終有真妄邪正之分
䝉示及心説甚善然恐或有所未盡葢入而存者即是
真心出而亡者亦此真心為物誘而然耳今以存亡出
[015-14b]
入皆為物欲所致則是所存之外别有真心而於孔子
之言乃不及之何耶子重所論病亦如此而子約又欲
并其出而亡者不分真妄皆為神明不測之妙二者葢
胥失之然心之體用始終雖有真妄邪正之分其實莫
非神明不測之妙雖皆神明不測之妙而其真妄邪正
又不可不分耳
  論聖人衆人操存之異
 答何叔京
[015-15a]
   此段謂聖人不操而常存衆人則操而存之
心説己喻但所謂聖人之心如明鏡止水天理純全者
即是存處但聖人則不操而常存耳衆人則操而存之
方其存時亦是如此但不操則不存耳存者道心也亡
者人心也心一也非是實有此二心各為一物不相交
渉也但以存亡而異其名耳方其亡也固非心之本然
亦不可謂别是一箇有存亡出入之心却待反本還原
别求一箇無存亡出入之心來換却只是此心但不存
[015-15b]
便亡不亡便存中間無空隙處所以學者必汲汲於操
存而雖舜禹之間亦以精一為戒也
  論本心無有不仁之義
 答何叔京
   此段謂心是通貫始終之物仁是心體本來之
   妙汨於物欲則雖有是心而失其本然之妙
人之本心無有不仁但既汨於物欲而失之便須用功
親切方可復得其本心之仁故前書有仁是用功親切
[015-16a]
之效之説以今觀之只説得下一截心是本來完全之
物又却只説得上一截然則兩語非有病但不圓耳若
云心是通貫始終之物仁是心體本來之妙汨於物欲
則雖有是心而失其本然之妙惟用功親切者為能復
之如此則庶幾近之矣孟子之言固是渾然然人未嘗
無是心而或至於不仁只是失其本心之妙而然耳然
則仁字心字亦須略有分别始得記得李先生説孟子
言仁人心也不是將心訓仁字此説最有味試思之
[015-16b]
  論心有忿懥之説
 答林擇之
   此段謂聖人之心無所作為只此便是天命流
   行活潑潑處
心有忿懥之説似己無可疑心字只是喚起下文不得
其正字非謂心有是四者也遺書云易無思無為也此
戒夫作為也向來欲添非字以今觀之似不必然此意
葢明聖人之所謂無非漠然無所為也特未嘗作為耳
[015-17a]
只此便是天命流行活潑潑地戒之者非聖人之自戒
特以作為之不可耳
  論心體本静之説
 答游誠之
   此段專論操則存舎則亡之義
心體固本静然亦不能不動其用固本善然亦能流入
於不善夫其動而流於不善者固不可謂心體之本然
然亦不可不謂之心也但其誘於物而然耳故先聖只
[015-17b]
説操則存存則静而其動/也無不善矣舎則亡於是乎有動而/流乎不善者出入
無時莫知其鄉出者亡也入者存也本無一定之時亦/無一定之處特繫於人之操舎如何耳
只此四句説得心之體用始終真妄邪正無所不備又
見得此心不操則舎不出則入别無閑處可安頓之意
若如所論出入有時者為心之正然則孔子所謂出入
無時者乃心之病矣
  論心無形體之説
 答吕子約
[015-18a]
   此段謂操則存便是本體惟其操之久自然安
   於義理而不妄動
所示心無形體之説鄙意正謂如此不謂賢者之偶同
也然所謂寂然之本體殊未明白之云者此則未然葢
操之而存則只此便是本體不待别求惟其操之久而
且熟自然安於義理而不妄動則所謂寂然者當不待
察識而自呈露矣今乃欲於此頃刻之存遽加察識以
求其寂然者則吾恐夫寂然之體未必可識而所謂察
[015-18b]
識者乃所以速其遷動而流於紛擾急迫之中也程夫
子所論才思便是已發故㴠養於未發之前則可而求
中於未發之前則不可亦是此意然心一而已所謂操
存者亦豈以此一物操彼一物如鬬者之相捽而不相
舍哉亦曰主一無適非禮不動則中有主而心自存耳
聖人千言萬語考其發端要其歸宿不過如此
  論動静存察之義
 答方賔王
[015-19a]
   此段謂學者不可於頃刻間認得正當意思便
   謂本心之妙不過如此
心固不可不識然静而有以存之動而有以察之則其
體用亦昭然耳近世之言識心者則異於是葢其静也
初無持養之功其動也又無體驗之實但於流行發見
之處認得頃刻間正當底意思便以為本心之妙不過
如是擎夯作弄做天來大事㸔不知此只是心之用耳
此事一過此用便息豈有只據此頃刻間意思便能使
[015-19b]
天下事事物物無不各得其當之理耶所以為其學者
於其功夫到處亦或小有效驗然亦不離此處而其輕
肆狂妄不顧義理之弊己有不可勝言者此真不可以
不戒然亦切勿以此語人徒增競辯之端也
  觀心説
 文集
   此篇謂聖人之學本心以窮理順理以應物
或問佛者有觀心之説然乎曰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
[015-20a]
者也一而不二者也為主而不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
於物者也故以心觀物則物之理得今復有物以反觀
乎心則是此心之外復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也然則
所謂心者為一耶為二耶為主耶為賔耶為命物者耶
為命於物者耶此亦不待校而審其言之繆矣或者曰
若子之言則聖賢所謂精一所謂操存所謂盡心知性
存心養性所謂見其參於前而倚於衡者皆何謂哉應
之曰此言之相似而不同正苖莠朱紫之間而學者之
[015-20b]
所當辯者也夫謂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也道心之微
者天理之奥也心則一也以正不正而異其名耳惟精
惟一則居其正而審其差者也絀其異而反其同者也
能如是則信執其中而無過不及之偏矣非以道為一
心人為一心而又有一心以精一之也夫謂操而存者
非以彼操此而有之也舎而亡者非以彼舎此而亡之
也心而自操則亡者存舎而不操則存者亡矣然其操
之也亦曰不使旦晝之所為得以梏亡其仁義之良心
[015-21a]
云爾非塊然兀坐以守其炯然不用之知覺而謂之操
存也若盡心云者則格物窮理廓然貫通而有以極夫
心之所具之理也存心云者則敬以直内義以方外若
前所謂精一操存之道也故盡其心而可以知性知天
以其體之不蔽而有以究天理之自然也存心而可以
養性事天以其體之不失而有以順天理之自然也是
豈以心盡心以心存心如兩物之相持而不相舎哉若
參前倚衡之云者則為忠信篤敬而發也葢曰忠信篤
[015-21b]
敬不忘乎心則無所適而不見其在是云爾亦非有以
見夫心之謂也且身在此而心參於前身在輿而心倚
於衡是果何理也耶大抵聖人之學本心以窮理而順
理以應物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其道夷而通其居廣而
安其理實而行自然釋氏之學以心求心以心使心如
口齕口如目視目其機危而迫其途險而塞其理虚而
其勢逆葢其言雖有若相似者而其實之不同葢如此
也然非夫審思明辯之君子亦孰能無惑於斯耶
[015-22a]
  論理義養心之㫖
 先生任同安主簿作示諸生
   此篇論古者理義養心之術
古之學生八嵗而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十五
而入大學學先聖之禮樂焉非獨教之固將有以養之
也葢理義以養其心聲音以養其耳采色以養其目舞
蹈登降疾徐俯仰以養其血脈以至於左右起居盤盂
几杖有銘有戒其所以養之之具可謂備至爾矣夫如
[015-22b]
是故學者有成才而庠序有實用此先王之教所以為
盛也自學絶而道喪至今千有餘年學校之官有教養
之名而無教養之實學者挾策而相與嬉其門其傑然
者乃知以干祿蹈利為事至於語聖賢之餘㫖䆒學問
之本原則㒺乎莫知所以用其心者其規為動息舉無
以異於凢民而且甚者焉嗚呼此教者過也而豈學者
之罪哉然君子以為是亦有罪焉爾何則今所以異於
古者特聲音采色之盛舞蹈降陟疾徐俯仰之容左右
[015-23a]
𧺫居盤盂几杖之戒有所不及為至推其本則理義之
所以養其心者固在也諸君日與相誦而傳之顧不察
耳然則此之不為而彼之久為又豈非學者之罪也僕
之吏事得與諸君游今期年矣諸君之業不加進而行
誼無以自著於州里之間僕心愧焉今既增修講問之
法葢古者理義養心之術諸君不欲為君子耶則誰能
以是强諸君者茍有志焉是未可以舎此而他求也幸
願留意勿忽
[015-23b]
 
 
 
 
 
 
 
 經濟文衡前集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