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7 經濟文衡-宋-朱熹 (master)


[044-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濟文衡後集卷十九
             宋 滕珙 撰
 禮記類
  禮記序説
 大全文
   此段謂古者皆以禮為踐履之實功不待簡策
   而後行其後禮廢始論著以傳于世
[044-1b]
某聞之學者博學乎先王六藝之文誦焉以識其辭講
焉以通其意而無以約之則非學也故曰博學而詳説
之將以反説約也何謂約禮是已禮者履也謂昔之誦
而説者至是可踐而履也故夫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
之以禮顔子之稱夫子亦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禮之
為義不其大哉然古禮非必有經葢先王之世上自朝
廷下達閭巷其儀品有章動作有節所謂禮之實者皆
踐而履之矣故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
[044-2a]
則豈必簡策而後傳哉其後禮廢儒者惜之乃始論著
為書以傳於世今禮記四十九篇則其遺説己學而求
所以約之者不可以莫之習也今柯君直學將為諸君
誦其説而講明之諸君其聴之毋忽
  論樂記動静欲説
 大全文
   此段謂人性生而静感於物而動則情誘於外
   物而善惡於是乎分矣
[044-2b]
樂記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何
也曰此言性情之妙人之所生而有者也葢人受天地
之中以生其未感也純粹至善萬理具焉所謂性也然
人有是性則即有是形有是形則即有是心而不能無
感於物感於物而動則性之欲者出焉而善惡於是乎
分矣性之欲即所謂情也又曰物至而知知而後好惡
形焉何也曰上言性情之别此指情之動處為言而性
在其中也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好之惡之者情
[044-3a]
也形焉者其動也所以好惡而有自然之節者性也好
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何也曰此
言情之所以流而性之所以失也情之好惡本有自然
之節惟其不自知覺無所涵養而大本不立是以天則
不明於内外物又從而誘之此所以流濫放逸而不自
知也茍能於此覺其所以然者而反躬以求之則其流
也庶乎其可制矣不能如是而惟情是狥則人欲熾盛
而天理滅息尚何難之有哉此一節正天理人欲之機
[044-3b]
間不容息處惟其反躬自省念念不忘則天理益明存
養自固而外誘不能奪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
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
窮人欲何也曰上言情之所以流此以其流之甚而不
反者言之也好惡之節天之所以與我也而至於無節
宰制萬物人之所以為貴也而反化於物焉天理惟恐
其存之不至也而反滅之人欲惟恐其制之不力也而
反窮之則人之所以為人者至是盡矣然天理秉彜終
[044-4a]
非可殄滅者雖化物窮欲至於此極茍能反躬以求天
理之本然者則初未嘗滅也但染習之深難覺而易昩
難反而易流非厲知耻之勇而致百倍之功則不足以
復其初爾
  論禮運五帝三代之説
 答吕伯恭
   此段謂記中以二帝三王為有二道分裂太甚
   似亦有病
[044-4b]
禮運以五帝之世為大道之行三代以下為小康之世
亦略有些意思此必粗有來歴而傳者附益失其正意
耳如程子論堯舜事業非聖人不能三王之事大賢可
為也恐亦微有此意但記中分裂太甚幾以二帝三王
為有二道此則有病耳胡公援引太深誠似未察也
 周禮類
  論周禮三徳之説
 大全文
[044-5a]
   此段謂周之教人三徳三行不可偏廢
或問師氏之官以三徳教國子一曰至徳以為道本二
曰敏徳以為行本三曰孝徳以知逆惡何也曰至徳云
者誠意正心端本清原之事道則天人性命之理事物
當然之則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術也敏徳云者强
志力行畜徳廣業之事行則理之所當為日可見之迹
也孝徳云者尊祖愛親不忘其所由生之事知逆惡則
以得於己者篤實深固有以真知彼之逆惡而自不忍
[044-5b]
為者也至徳以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徳以為行本/司馬温公以之孝徳以知逆惡則趙無愧徐仲
車之徒/是也凡此三者雖曰各以其材品之髙下資質之所
宜而教之然亦未有專務其一而可以為成人者也是
以列而言之以見其相須為用而不可偏廢之意盖不
知至徳則敏徳者散漫無統固不免乎篤學力行而不
知道之譏然不務敏徳而一于至則無以廣業而有空
虚之弊不知敏徳則孝徳者僅為匹夫之行而不足以
通于神明然不務孝徳而一於敏則又無以立本而有
[044-6a]
悖徳之累是以兼陳備舉而無所遺此先王之教所以
本末相資精粗兼盡而不倚於一偏也其又曰教三行
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
事師長何也曰徳也者得於心而無所勉者也行則所
行之法而已葢不本之以其徳則無所自得而行不能
以自脩不實之以其行則無所持循而徳不能以自進
是以既教之以三徳而必以三行繼之則雖其至末至
粗亦無不盡而徳之脩也不自覺矣然是三者似皆孝
[044-6b]
徳之行而已至於至徳敏徳則無與焉葢二者之行本
無常師必恊于一然後有以獨見而自得之固非教者
所得而預言也唯孝徳則其事為可指故又推其類而
兼為友順之目以詳教之以為學者雖或未得於心而
事亦可得而勉使其行之不已而得於心焉則進乎徳
而無待於勉矣况其又能即是而充之以周於事而泝
其原則孰謂至徳敏徳之不可至哉或曰三徳之教大
學之學也三行之教小學之學也鄉三物之為教也亦
[044-7a]
然而已詳
  論周禮冡官之職
 答潘恭叔
   此段謂冡宰兼領膳服嬪御此最是設官之深
   意
周禮恐五峰之論太偏只如冡宰一官兼領王之膳服
嬪御此最是設官者之深意葢天下之事無重於此而
胡氏乃痛詆之以為周公不當治成王燕私之事其誤
[044-7b]
甚矣胡氏大紀所論井田之屬亦多出臆斷不及註疏
之精宻常恨不曽得見薛陳諸人不知其説又如何也
 又按李方子録云周禮一書好看廣大精宻周家法
 度在裏但未敢令初學看
 春秋類
  論春秋正朔
 與南軒書己丑四月一日/
   此段謂古史皆不著時孔子作春秋然後以時
[044-8a]
   加正月之上以明上奉天時下正王朔之義伊
   川劉質夫之意亦是如此
春秋正朔事比以書考之凡書月皆不著時疑古史記
事例只如此至孔子作春秋然後以天時加正月以明
上奉天時下正王朔之義而加春於建子之月則行夏
時之意亦在其中觀伊川先生劉質夫之意似是如此
但春秋兩字乃魯史之舊名又似有所未通幸更與晦
叔訂之
[044-8b]
  論伊川春秋之傳
 答韓無咎
   此段謂傳為按經為斷以傳考經之事迹以經
   别傳之真偽
和靖兩書昔嘗見之其謹於傳疑之意則是而遂欲禁
絶學者使不復觀則恐過矣如以春秋改用夏時為無
此説以傳為案經為斷為背於理則疑其考之未精或
未盡聞他人所聞而欲一以己所聞者槩之之失也春
[044-9a]
秋傳乃伊川所自著其詞有曰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時
以立義耳若果無改用夏時之意則此説復何謂乎况
序文所引論語之言尤為明白不可謂初未嘗有意也
又門人所記有答黄聱隅之語謂以傳考經之事迹以
經别傳之真偽者葢見于兩家之書是亦猶所謂傳為
案經為斷之意而豈三人所記不期而皆誤乎推此兩
條則凡和靖所謂非先生語者恐特他人聞之而和靖
亦未聞耳今疑信未及而不復思繹遽以一偏之説盡
[044-9b]
廢衆人所傳之書似不若盡存其説而深思熟講以考
其真偽得失之為善也况明道行狀云其辨析精微稍
見於世者學者之所傳耳觀此則伊川之意亦非全不
令學者看語錄在人自著眼看耳如論語之書亦是七
十子之門人纂錄成書今未有以為非孔子自作而棄
不讀者
  論小國自貶其爵之義
 答程可久逈/
[044-10a]
   此段專以程言為最得春秋小國之情
春秋列目拜貺甚厚其間議論小國自貶其爵以從殺
禮最為得其情者頃年每疑胡氏滕子朝桓之説非春
秋惡惡短之義今已釋然葢後來鄭大夫亦有鄭伯男
也而使從諸侯之賦之説則當時諸侯之願自貶者固
多但霸主必以此禮責之故有不得而自遂爾然其他
尚有欲請教者便遽未暇大抵此經簡奥立説雖易而
貫通為難以故平日不敢措意其間假以數年未知其
[044-10b]
可學否爾
  論春秋先後之學
 答魏元履
   此段謂春秋乃學者最後一段事若先看論語
   則餘經可迎刃而解
欲為春秋學甚善但前輩以為此乃學者最後一段事
葢自非理明義精則止是較得失考同異心緒轉離與
讀史傳摭故實無以異况如老兄心中本閙恐非所以
[044-11a]
矯失而趨中也愚意以為不若只看論語用年嵗工夫
却看證候淺深别作道理然但論語中看得有味餘經
亦迎刅而解矣聖人之言平易中有精深處不可穿鑿
求速成又不可茍且閑看過直須是置心平淡慤實之
地玩味探索而虚恬省事以養之遲久不懈當自覺其
益切不可輕易急迫之心求旦暮之功又不可因循偷
惰虚度光隂也語録中一兩段説此事處别紙上呈可
見此非臆説亦見春秋之未易學也
[044-11b]
  論春秋講貫之㫖
 答黄仁卿東/
   此段謂看春秋當隨事觀理反復㴠泳方有意
   味
所示春秋大㫖甚善此經固當以類例相通然亦先須
隨事觀理反復㴠泳令胷次開闊義理通貫方有意味
若便一向如此安排説殺正使在彼分上斷得十分的
當却于自已分上都不見得箇從容活絡受用則何益
[044-12a]
於事耶大抵不論看書與日用功夫皆要放開心胷令
其平易廣闊方可徐徐旋看道理浸灌培養切忌合下
便立己意把捉得太𦂳了即氣象急迫田地陿隘無處
著功夫也此非獨是讀書法亦是仁卿分上變化氣質
底道理也然看春秋外更誦論語及看近思錄等書以
助其趣乃佳若只如此實恐枯燥難見功耳
 儀禮類
  論刋弟子職女誡傳
[044-12b]
 答建守傅尚書
   此段謂弟子職女誡皆當以温公雜儀附其後
前日所禀弟子職温公襍儀謹納上字已不小似可便
刋女誡本傳中有一序恐可并刋此印行紙内上數幅
字數疎宻須令作一様寫乃佳仍乞早賜台㫖當不日
而就也刻成之日當以弟子職女誡各為一帙而皆以
雜儀附其後葢男女之教雖殊此則當通知者使其流
行亦輔成世教之一事也
[044-13a]
  論脩正儀禮之書
 答李季章
   此段謂儀禮一書有助世教
累年欲脩儀禮一書釐析章句而附以傳記近方了得
十許篇似頗可觀其餘度亦嵗前可了若得前此别無
魔障即自此之後便可塊然兀坐以畢餘生不復有世
間念矣元來典禮淆訛處古人都已説了只是其書滚
作一片不成段落使人難看故人不曽看便為憸人舞
[044-13b]
文弄法迷國誤朝若梳洗得此書頭面出來令人易看
則此輩無所匿其姦矣扵世亦非少助也
  論儀禮附記之義
 答潘恭叔
   此段謂禮記須與儀禮相叅通作一書乃可觀
儀禮附記似合只依徳章本子葢免得拆碎記文本篇
如要逐段叅照即於章末結云右第幾章儀禮即云記
某第幾篇章當附此不必載其全文只如/此亦自便於檢閲禮記即云當
[044-14a]
附儀禮某篇第幾章又如此大戴禮亦合收入可附儀
禮者附之不可者分入五類如管子弟子職篇亦合附
入曲禮類其他經傳類書説禮文者並合編集别為一
書周禮即以祭禮賓客師田䘮紀之屬事别為門自為
一書如此即禮書大備但功力不少須得數人分手乃
可成耳
 分為五類先儒未有此説第一類皆上下大小通用
 之禮第二類即國家之大制度第三類乃禮樂之説
[044-14b]
 第四類皆論學之精語第五類論學之粗者也大戴/禮亦
 可依此/分之
 孝經類
  論孝經疑誤之多
 大全文淳熈丙午八月/
   此段謂前輩讀書精審疑皆可信
某舊見衡山胡侍郎論語説疑孝經引詩非經本文初
甚駭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為信而孝經之可疑
[044-15a]
者不但此也因以書質之沙隨程可久丈程答書曰頃
見玉山汪端明亦以為此書多出後人傅㑹於是乃知
前輩讀書精審其論固已及此又竊自幸有所因述而
得免於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書之言可發此
經之㫖者别為外傳如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類即附始於事親之傳顧未敢

 孔叢子亦偽書而多用左氏語者但孝經相傳已久
 葢出于漢初左氏未盛行之時不知何世何人為之
[044-15b]
 也孔叢子叙事至東漢然其詞氣甚卑近亦非東漢
 人作所載孔臧兄弟往還書疏正類西京雜記中偽
 造漢人文章西京雜記之繆匡衡傳注/中顔氏已辨之可考皆甚可笑所
 言不肯為三公等事以前書考之亦無其實而通鑑
 皆誤信之其他此類不一欲作一書論之而未暇也
 姑記於此
 
 經濟文衡後集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