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7 經濟文衡-宋-朱熹 (master)


[047-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濟文衡後集卷二十二
             宋 滕珙 撰
 孟子類
  論孔子集大成之説
 答南軒
   此段謂金玉二字正是譬喻親切有功處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合也言合衆理而大備於身或曰/集謂合樂成謂樂之一變此卽以樂
[047-1b]
喻之/也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
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
者聖之事也此以樂明之也金聲之變無窮玉聲首尾/如一振之者撫而節之猶今樂之有拍也
凡作樂者始以金奏而後以玉振之猶聖人之合衆理/而備於身也條理衆理之脉絡也始窮其然而縷析毫
分者智也終備於身而渾然一貫者聖也二者惟孔子/全之三子則始不盡而終不備也漢倪寛論封禪亦云
兼總條貫金聲而玉振之意/亦如此疑亦古樂家語也知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
猶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此復/以射
明之射之所以中者巧也其所以至者力也中雖在至/之後然其必中之巧則在未發之前也孔子巧力兼全
[047-2a]
至而且中三子力而不巧各至其至而不能/中也若顔子則巧足以中特力未充而死耳
 再書 條理字不須深說但金玉二字却須就始終
 字上說得有來歴乃佳耳
  論形色天性聖神之説
 答汪尚書
   此段謂形色天性非二致大與聖神皆向上地
   位處
形色即是天性非離形色别有天性故以色即是空明
[047-2b]
之龜山又於語解屢空處云大而化之則形色天性無
二致也無物不空矣亦此意也然恐此類皆是借彼以
明此非實以為此之理即彼之説也所示王丈云天民
大人不可分如大聖神之不可優劣某竊意此等向上
地位與學者今日立身處大致懸絶故難遙度今且以
諸先生之言求之則聖神固不可分横渠曰聖不可知/謂神莊生謬妄又
謂有神人焉伊川曰神則聖而不可/知非聖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大與聖則不可不
伊川曰大而化之已與理一也未化者如操尺度量/物用之尚不免差已化者已即尺度尺度即已顔子
[047-3a]
大而未化則達於孔子矣横渠曰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在熟之而已易所謂窮神知化乃養盛自致非知力
能强也又曰大人未化未能有其大化而後/能有其大又曰大哉聖矣化則位乎天德矣更以言語
氣象揣度則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與正已而物正
者亦不得不異且如伊尹曰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
君哉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又
曰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而誰也此可謂達可
行於天下而後行之矣其於舜之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如何哉似此恐未可謂不可分也但其分難見如顔子
[047-3b]
之未達一間處只是顔子自知耳
  論性善之説
 答南軒
   此段謂人性本善能勿喪失則無適不為善
孟子諸説但性不可以善惡名此一義某終疑之蓋善
者無惡之名夫其所以有好有惡者特以好善而惡惡
耳初安有不善哉然則名之以善又何不可之有今惟
有好有惡者為性而以好惡以理者為善則是性外有
[047-4a]
理而疑於二矣知言於此雖嘗着語然恐孟子之言本
自渾然不須更分裂破也知言雖云爾然亦曰粹然天
地之心道義完具此不謂之善何以名之哉能勿喪此
則無所適不為善矣以此觀之不可以善惡名大似多
却此一轉語此愚之所以反覆致疑而不敢已也
  論夜氣不足以存之説
 答南軒
   此段謂夜氣不足以存者乃旦晝梏亡之失
[047-4b]
按此句之義非謂夜氣之不存也凡言存亡者皆指心
而言耳觀上下文可見云仁義之心又云放其良心又/云操則存舍則亡惟心之謂與
正有存亡二/字意尤明白蓋人皆有是良心而放之矣至於日夜之
所息而平旦之好惡與人相近者則其夜氣所存之良
心也及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則此心又不可見若
梏亡反覆而不已則雖有日夜之所息者亦至微薄而
不足以存其仁義之良心矣非謂夜氣有存亡也若以
氣言則此章之意首尾衡決殊無血脉意味矣程子亦
[047-5a]
曰夜氣之所存者良知良能也意蓋如此
  論盡心知性知天之說
 同上
   此段謂人能克己之私以窮天理則一旦脫然
   無不通達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性則知天矣心體廓然
初無限量惟其梏於形氣之私是以有所蔽而不盡人
能克己之私以窮天理至於一旦脱然私意剝落則廓
[047-5b]
然之體無復一毫之蔽而天下之理逺近精粗隨所擴
充無不通達性之所以為性天之所以為天蓋不離此
而一以貫之無次序之可言矣孔子謂天下歸仁者正
此意也
  論存心養性之説
 同上
   此段謂心主乎性敬而存之則性得其所養而
   無所害矣
[047-6a]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心性皆天之所以與我者
不能存養而梏亡之則非所以事天也夫心主乎性者
也敬以存之則性得其養而無所害矣此君子之所以
奉順乎天蓋能盡其心而終之之事顔冉所以請事斯
語之意也然學者將以求盡其心亦未有不由此而入
者故敬者學之終始所謂徹上徹下之道但其意味淺
深有不同爾
  論殀壽不貳之説
[047-6b]
 同上
   此段謂盡心者私智不萌萬理洞貫之謂
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云殀與夭同夫殀
壽之不齊蓋氣之所禀有不同者不以悦戚二其心而
惟脩身以俟之則天之正命自我而立而氣禀之短長
非所論矣愚謂盡心者私智不萌萬理洞貫歛之而無
所不具擴之而無所不通之謂也學至於此則知性之
為德無所不該而天之為天者不外是矣夫存者存此
[047-7a]
而已養者養此而已事者事此而已生死不異其心而
脩身以俟其正則不拘乎氣禀之偏而天之正命自我
立矣
  論告子不得於言之説
 同上
   此段謂孟子引告子之言以告公孫丑明告子
   所以不得其心術如此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孟子
[047-7b]
引告子之言以告丑明告子所以不動其心術如此告
子之意以為言語之失當直求之於言而不足動吾之
心念慮之失當直求之於心而不必更求之於氣蓋其
天資剛勁有過人者力能堅忍固執以守其一偏之見
所以學雖不正而能先孟子以不動心也觀其論性數
章理屈詞窮則屢變其説以取勝終不能從容反覆審
思明辨因其所言之失而反之於心以求至當之歸此
其不得於言而不求諸心之驗也歟
[047-8a]
  論告子不得於心之説
 同上
   此段謂孟子引告子之言而論其得失如此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孟子
旣引告子之言而論其得失如此夫心之不正未必皆
氣使之故勿求於氣未為甚失至言之不當未有不出
於心者而曰勿求於心則有所不可矣伊川先生曰人
必有仁義之心然後有仁義之氣睟然達於外所以不
[047-8b]
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也又曰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
蓋不知義在内也皆此意也然以下文觀之氣亦能反
動其心則勿求於氣之説未為盡善但心動氣之時多
氣動心之時少故孟子取其彼善於此而已凡曰可者
皆僅可而未盡之詞也至於言則雖發乎口而實出於
心内有蔽䧟離窮之病則外有詖淫邪遁之失不得於
言而必求諸心則其察理日益精矣孟子所以知言養
氣以為不動心之本者用此道也而告子反之是徒見
[047-9a]
言之發於外而不知其出於中亦義外之意也其害理
深矣故孟子斷然以為不可於此可見告子之不動心
所以異於孟子而亦豈能終不動者哉
  論可欲之謂善之説
 同上
   此段謂可欲二字正所以為百善之幾
可欲之謂善天機也非思勉之所及也今人乍見孺子
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
[047-9b]
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玩乍見字厭然
字則知可欲之謂善其衆善之首萬理之先而百為之
幾也歟可欲之謂善幾也聖人妙此而天也賢人明此
而敬也善人由此而不知也小人舍此而不由也雖然
此幾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其始萬物終萬物之妙也歟
  論北宫黝孟施舍之勇
 答吕伯恭
   此段謂孟施舍之養勇以其所守得其要耳
[047-10a]
所論孟子論二子之勇處文意似未然蓋賢字只似勝
字言此二人之勇未知其孰勝但孟施舍所守得其要
耳蓋不論其勇之孰勝但論其守之孰約亦文勢之常
非以為二子各有所似而委曲回互也且二子之似曽
子子夏亦豈以其德為似之哉直以其守氣養勇之分
量淺深為有所似耳此亦非孟子之所避也
  論孟子窮理集義之學
 答郭仲敏
[047-10b]
   此段謂孟子以窮理集義為始以不動心為效
又云孟子以養氣為學以不動心為始某竊謂孟子之
學蓋以窮理集義為始以不動心為效蓋惟窮理為能
知言惟集義為能養其浩然之氣理明而無所疑氣充
而無所懼故能當大任而不動心考於本章次第可見

  盡心說
   此段謂人之心所以主於身而具衆理者惟不
[047-11a]
   為私欲所蔽則性之與天可以一貫之矣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言人能盡其心
則是知其性能知其性則知天也蓋天者理之自然而
人之所由以生者也性者理之全體而人之所得以生
者也心則人之所以主於身而具是理者也天大無外
而性禀其全故人之本心其體廓然亦無限量惟其梏
於形器之私滯於見聞之小是以有所蔽而不盡人能
即事即物窮究其理至於一日㑹通貫徹而無所遺焉
[047-11b]
則有以全其本心廓然之體而吾之所以為性與天之
所以為天者皆不外乎此而一以貫之矣
  論綱領諸説之要
 大全文
   此段謂性為體情為用而心則統性情該動靜
   而為之主宰
或問綱領諸説孰為要曰程子之言之要皆已見於序
説矣其以藐大人聖夷惠為非孟子語則恐其未必然
[047-12a]
也張子之言亦多可觀但未成性之語自其論易大傳
而失之矣後不能悉辨也曰謝氏心性之説如何曰性
本體也其用情也心則統性情該動靜而為之主宰也
故程子曰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蓋謂
此也今直以性為本體而心為之用則情為無所用者
而心亦偏於動矣且性之為體正以仁義禮智之未發
者而言不但為視聽作用之本而已也明乎此則吾之
所謂性者彼佛氏固未嘗得窺其彷彿而何足以亂吾
[047-12b]
之真哉
 
 
 
 
 
 
 經濟文衡後集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