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7 經濟文衡-宋-朱熹 (master)


[043-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濟文衡後集卷十八
             宋 滕珙 撰
 書類
  論禹貢九江之説
 答程泰之
   此書謂諸説惟晁氏為可信而有未盡
昨聞禹貢之書已有奏篇近得温陵印本披圖按説如
[043-1b]
指諸掌此書之傳為有益於後學者但頃在南康兩年
其地宜在彭蠡九江東陵敷淺原之間而考其山川形
勢之實殊不相應因考諸説疑晁氏九江東陵之説以
為洞庭巴陵者為可信葢江流自澧而東即至洞庭而
巴陵又在洞庭之東也若謂九江即今江州之地即其
下少東便合彭蠡之口不應言至東陵然後東迤北㑹
於匯也晁氏所論敷淺原者亦有理而未盡葢詳經文
敷淺原合是衡山東北一支盡處疑即今廬阜但無明
[043-2a]
文可考耳徳安縣敷陽山正在廬山之西南故謂之敷
陽非以其地即為敷淺原也若如舊説正以敷陽為敷
淺原則此山甚小又非山脉盡處若遂如晁氏之説以
為江入海處則合是今京口所過大水又不但九江而
已也若以衡山東北盡處言之卽為廬阜無疑葢自岷
山東南至衡山又自衡山東北而至此則九江之原出
於此三山之北者皆合於洞庭而注於岷江故自衡山
而至此者必過九江也此以地勢考之妄謂如此不審
[043-2b]
參以他書其合否又如何
  考定武成次序
 大全文
   此篇謂劉侍讀王荊公皆有改正次序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歩自周于征伐
商底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
曽孫周王發將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
害虐蒸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予小子既獲仁人敢
[043-3a]
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惟爾有神尚
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
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昩爽受率其旅若林㑹于牧野
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
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
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于四海而萬姓
悦服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
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既生魄
[043-3b]
庶邦冡君暨百工受命于周丁未祀于周廟邦甸侯衛
駿奔走執豆籩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王若曰嗚
呼羣后惟先王建邦啟土公劉克篤前烈至于太王肇
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勲誕膺天
命以撫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徳惟九年大統未
集予小子其承厥志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
其士女篚厥𤣥黄紹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
此下當/有闕文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
[043-4a]
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徳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右此篇簡編錯亂劉侍讀王荊公程先生皆有改正
 次序今以參考定讀如此大略皆集諸家之所長獨
 四月生魄丁未庚戌一節今以上文及漢志日辰推
 之其序當如此耳疑先儒以王若曰宜繫受命于周
 之下故定生魄在丁未庚戌後葢不知生魄之日諸
 侯百工雖來請命而武王以未告天地未祭祖宗未
 敢發命故且命以助祭乃以丁未庚戌祀於郊廟大
[043-4b]
 告武功之成而後始告諸侯上下之交人神之序固
 如此也劉侍讀謂余小子其承厥志之下當有闕文
 以今考之固所宜有而程先生徙恭天成命以下二
 十四字屬于其下則已得其一節而用附我大邑周
 之下劉氏所謂闕文猶當有十數語也葢此武王革
 命之初撫有區夏宜有退託之詞以示不敢遽當天
 命而求助于諸侯且以致其交相警勅之意略如湯
 誥之文不應但止自序其功而已也列爵惟五以下
[043-5a]
 又史官之詞非武王之語讀者詳之
  論古今書文之疑
 答孫季和
   此段謂書文雜見先秦古記當玩其所可知而
   闕其所不可知
古今書文雜見先秦古記各有證騐豈容廢絀不能無
可疑處只當玩其所可知而闕其所不可知耳小序決
非孔門之舊安國序亦決非西漢文章向來語人人多
[043-5b]
不解惟陳同父聞之不疑要是渠識得文字體製意度
耳讀書玩理外考證又是一種功夫所得無幾而費力
不少向來偶自好之固是一病然亦不可謂無助也孔
子書序與孔叢子文中子大略相似所書孔臧不為宰
相而禮賜如三公等事皆無其實而通鑑亦誤信之則
考之不精甚矣
  論堯典述事之㫖
 語録
[043-6a]
   此段謂堯典之説皆為禪位設
自疇咨若時登庸到篇末只是一事皆是為禪位設也
一舉而放齊舉𦙍子再舉而驩兠舉共工三舉而四岳
舉鯀皆不得其人故卒以天下授舜
  論漢儒洪範五行傳
 答方伯謨
   此段謂漢儒洪範之説穿鑿
問老蘓著洪範論不取五行傳而東坡以為漢儒五行
[043-6b]
傳不可廢此亦自是既廢則後世有忽天之心曰漢儒
也穿鑿如五事一事錯則皆錯如何却云聼之不聰則
某事應貌之不恭則某事應
  論尚書贖刑之説
 輔漢卿録
   此段謂吕刑非先王之法
問贖刑所以寛鞭朴之刑則吕刑之贖刑如何曰吕刑
葢非先王之法也故程子有一策問云商之盤庚周之
[043-7a]
吕刑聖人載之於書其取之乎抑將垂戒後世乎
 詩類
  論詩序雅鄭之説
 答吕東萊
   此段論雅恐便是大小雅鄭恐便是鄭風
詩序之説不知後來看得如何雅鄭二字雅恐便是大
小雅鄭恐便是鄭風不應槩以風為雅又於鄭風之外
别求鄭聲也聖人刪録取其善者以為法存其惡者以
[043-7b]
為戒無非教者豈必滅其籍哉看此意思甚覺通達無
所滯礙氣象亦自公平正大無許多囘互費力處
  論樂為詩而作之義
 答陳體仁
   此段謂樂為詩而作非詩為樂而作以明陳説
   之失
來教謂詩本為樂而作故今學者必以聲求之則知其
不茍作矣此論善矣然愚意有不能無疑者葢以虞書
[043-8a]
考之則詩之作本為言志而已方其詩也未有歌也及
其歌也未有樂也以聲依咏以律和聲則樂乃為詩而
作非詩為樂而作也三代之時禮樂用于朝廷而下逹
於閭巷學者諷誦其言以求其志詠其聲執其器舞蹈
其節以㴠養其心則聲樂之所助於詩者為多然猶曰
興于詩成于樂其求之固有序矣是以凢聖賢之言詩
主於聲者少而發其義者多仲尼所謂思無邪孟子所
謂以意逆志者誠以詩之所以作本乎其志之所存然
[043-8b]
後詩可得而言也得其志而不得其聲者有矣未有不
得其志而能通其聲者也就使得之止其鐘鼔之鏗鏘
而已豈聖人樂云樂云之意哉况今去孔孟之時千百
餘年古樂散亡無復可考而欲以聲求詩則未知古樂
之遺聲今皆已推而得之乎三百五篇皆可恊之音律
而被之絃歌己乎誠既得之則所助於詩多矣然恐未
得為詩之本也况未必可得則今之所講得無有畫餅
之譏乎故愚意竊以為詩出乎志者也樂出乎詩者也
[043-9a]
然則志者詩之本而樂者其末也末雖亡不害本之存
患學者不能平心和氣從容諷誦以求之情性之中耳
有得乎此然後可得而言顧所得之淺深如何耳有舜
之文徳則聲為律而身為度簫韶二南之聲不患其不
作此雖未易言然其理葢不誣也不審以為如何二南
分王者諸侯之風大序之説恐未為過其曰聖賢淺深
之辯則説者之鑿也程夫子謂二南猶易之乾坤而龜
山楊氏以為一體而相成其説當矣試考之如何召南
[043-9b]
夫人恐是當時諸侯夫人被文王太姒之化者二南之
應似亦不可專為樂聲之應而言盖必有理存乎其間
豈有無事之理無理之事哉惟即其理而求之理得則
事在其中矣
  論詩人頌君之義
 潘時舉録
   此段謂詩頌君之福皆以得人為言
時舉説卷阿詩畢以為詩中凡稱頌人君之夀考福禄
[043-10a]
者必歸于得人之盛故既醉詩云君子萬年介爾景福
而必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假樂詩言受天之禄與干
禄百福而必曰率由羣匹與百辟卿士媚于天子葢人
君所以致福禄者未有不自得人始也先生頷之
 又按金去偽録先生云國風是民庶所作雅是朝廷
 之詩頌是宗廟之詩小序漢儒所作有可信處絶少
 大序好處多然亦有不滿人意處
  論先儒説詩之義
[043-10b]
 答范伯崇
   此段謂蘇氏非刪後無詩之説恐亦未當
蘇氏陳靈以後未嘗無詩之説似可取而有病葢先儒
所謂無詩者固非謂詩不復作也但謂夫子不取耳康
節先生云自從刪後更無詩者亦是此意蘇氏非之亦
不察之甚矣故某于集傳中引蘇氏之説而係之曰愚
謂伯樂之所不顧則謂之無馬可矣夫子之所不取則
謂之無詩可矣正發明先儒之意也大抵二蘇議論皆
[043-11a]
失之大快無先儒敦實氣象不奈咀嚼所長固不可廢
然亦不可不知其失也十五國風次序恐未必有意而
先儒及近世諸先生皆言之故集傳中不敢提起葢詭
隨非所安而辯論非所敢也
  論風雅升降之義
 答沈莊仲
   此段謂在鎬豐之時為二南在洛邑之時為黍
   離
[043-11b]
問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先儒謂自東
遷之後黍離降為國風而雅亡矣恐是孔子刪詩之時
降之曰亦是他當時自如此要識此詩便如周南召南
當初在鎬豐之時其詩為二南後來在洛邑之時其詩
為黍離只是自二南進而為二雅自二雅退而為王風
二南之於二雅便如登山到得黍離時節便是下坡了
  論柏舟詩解之疑
 答陳器之
[043-12a]
   此段謂看詩須求大義
器之疑柏舟詩解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太深又屢辯賦
比興之體先生曰賦比興固不可以不辨然讀詩者須
當諷味看他詩人之意是在甚處如柏舟緑衣不得於
其夫宜其怨之深矣而其言曰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又
曰静言思之不能奮飛其詞氣忠厚惻怛怨而不過如
此所謂止乎禮義而中喜怒哀樂之節者所以雖為變
風而繼二南之後者以此臣之不得于其君子之不得
[043-12b]
於其父弟之不得于其兄朋友之不相信處皆當以此
為法如屈原不忍其憤懐沙赴水此賢者過之也賈誼
云厯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則又失之遠矣
讀詩須合如此看所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
怨是詩中一箇大義不可不理㑹得
 
 
 經濟文衡後集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