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7 經濟文衡-宋-朱熹 (master)


[038-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濟文衡後集卷十三
             宋 滕珙 撰
 儒釋類
  論釋氏異端之非
 答汪尚書
   此段專論異端似是而非之失
某於釋氏之說盖嘗師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然
[038-1b]
未能有得其後以先生君子之教校夫先後緩急之序
於是暫置其說而從事於吾學其始盖未嘗一日不往
來於心也以為俟卒究吾說而後求之未為甚晩耳非
敢遽絀絶之也而一二年來心獨有所自安雖未能即
有諸已然欲復求之外學以遂其初心不可得矣然則
前輩於釋氏未能忘懷者其心之所安盖亦必有如此
者而或甚焉則豈易以口舌争哉竊謂但當益進吾學
以求所安之是非則彼之所以不安於吾儒之學而必
[038-2a]
求諸釋氏然後安者必有可得而言者矣所安之是非
既判則所謂反易天常殄滅人類者論之亦可不論亦
可固不即此以定取舎也上蔡所云止觀之說恐亦是
借彼修行之目以明吾進學之事若曰彼之參請猶吾
所謂致和彼之止觀猶吾所謂克己也以其語錄考之
其不以止觀與克己同塗共轍明矣後之好佛者遂掇
去首尾孤行此句以為己援正如孔子言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豈真慕夷狄明道適僧舎見其方食
[038-2b]
而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豈真欲入叢林耶胡文定所
以取楞嚴圓覺亦恐是謂其術中猶有可取者非以為
吾儒當取之以資己學也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吕博士謂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斯無邪慝今惡邪說
之害正而攻之則適所以自敝而已此言誠有味者故
某於釋學雖未安然未嘗敢公言詆之特以講學所由
有在於是故前日略扣其端既䝉垂教復不敢不盡所
懐恐未中理乞賜開示
[038-3a]
  論釋氏不見心與法之失
 答南軒
   此段謂理門之學先盡其心以立大本與釋氏
   不同
釋氏雖自謂惟明一心然實不識心體雖云心生萬法
而實心外有法故無以立天下之大本而内外之道不
備然為其說者猶知左右迷蔵曲為隠諱終不肯言一
心之外别有大本也若聖門所謂心則天序天秩天命
[038-3b]
天討惻隠羞惡是非辭讓莫不該備而無心外之法故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
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是則天人性命豈有二理哉而今
之為此道者反謂此心之外別有大本為仁之外别有
盡性至命之方竊恐非惟孤負聖賢立言垂後之意平
生承師問道之心竊恐此說流行反為異端所攻重為
吾道之累
  論釋氏與聖學不同
[038-4a]
 答廖子晦徳明/
   此段謂聖門之學下學而上達釋氏之說上達
   而下學
聖門之學下學而上達至於窮神知化亦不過徳盛仁
熟而自至耳若如釋氏理須頓悟不假漸修之云則是
上達而下學也其與聖學亦不同矣而近世學者每欲
因其近似而說合之是以為說雖詳用心雖苦而卒不
近也中庸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
[038-4b]
謂之和只是說性之未發無所偏倚當此之時萬理畢
具而天下萬物無不由是而出焉故學者於此涵養栽
培而情之所發自然無不中節耳故又曰中者天下之
大本和者天下之達道此皆日用分明底事不必待極
力尋究忽然有感如來喻之云然後有得也必若此云
則是溺於佛氏之學而已然為彼學者自謂有見於四
端五典良知良能天理人心之實然而不可易者皆未
嘗略見彷彿甚者披根㧞本顛倒錯繆無所不至則夫
[038-5a]
所謂見者殆亦用心太過意慮泯絶恍惚之間瞥見心
性之影象耳與聖門真實知見端的踐履徹上徹下一
以貫之之學豈可同年而語哉
  論儒釋正邪之異
 答李深卿泳/
   此段謂天理人心自有至當不必求合於彼
夫儒釋正邪之異未易以口舌争但見得分明則觸事
可辯今未暇逺引且以來教所舉中庸首章論之則吾
[038-5b]
之所謂一者彼以為三吾之所謂實者彼以為虛其邪
正得失於此已判然矣然世之學者於吾學初未嘗端
的用力而於彼說顧嘗著力研窮是以於彼說自見其
髙妙而視吾學為不足為䧟溺益深則遂不復自知其
為陷溺是雖以孟子之辯守而告之恐未易㧞而况今
日才卑徳薄之人乎然有一於此疑若可救盖天理人
心自有至當我順彼逆體勢不侔是以為吾學者深拒
力排未嘗求合於彼而為彼學者支辭蔓說惟恐其見
[038-6a]
絶於我是於其心疑亦有所不安矣誠如是也則莫若
試於吾學求其所以用力者如往時之一意於彼而從
事焉假以歲時不使間斷則庶乎其可以得本心之正
而悟前日之非矣
  論佛釋似是而非
 答吳斗南人傑/
   此段謂聖門之學非有𤣥妙竒特不可測知如
   釋氏所云
[038-6b]
佛學之與吾儒雖有略相似處然正所謂貌同心異似
是而非者不可不審明道先生所謂句句同事事合然
而不同者真是有味非是見得親切如此敢如此判斷
耶聖門所謂聞道聞只是見聞玩索而自得之之謂道
只是君臣父子日用常行當然之理非有𤣥妙竒特不
可測知如釋氏所云豁然大悟通身汗出之說也先聖
言此只是說言必忠信行必篤敬念念不㤀到處常若
見此兩事不離心目之間耳如言見堯於羮見堯於墻
[038-7a]
豈是以我之心還見我心别為而在身外耶無思無為
是心體本然未感於物時事有此本領則感而遂通天
下之故矣恐亦非如所論之云云也所云禪學悟入乃
是心思路絶天理盡見此尤不然心思之正便是天理
流行運用無非天理之發見豈待心思路絶而後天理
乃見耶且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知豈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若使釋氏果見
天理則亦何必如此悖亂殄滅一切昏迷其本心而不
[038-7b]
自知耶凡此皆近世淪陷邪說之大病不謂明者亦未
能免俗而有此言也
  論儒釋所見之異
 答陳衛道鞏/
   此段謂釋氏見處儘髙明脫洒而用處則顛倒
   無有是處
以釋氏所見較之吾儒彼不可謂無所見但却只是從
外面見得箇影子不曽見得裏許真實道理所以見處
[038-8a]
則儘髙明脫洒而用處七顛八倒無有是處儒者則要
得見此心此理原不相離雖毫釐絲忽間不容略有差
舛才是用處有差便是見得不實非如釋氏行處見處
打成兩截也嘗見龜山先生引龎居士說神通妙用運
水搬柴話來證孟子徐行後長義竊意其語未免有病
何也盖如釋氏說則但能搬柴運水即是神通妙用此
即來喻所謂舉起處其中更無是非若儒者則須是徐
行後長方是若疾行先長即便不是所以格物致知便
[038-8b]
是要就此等處細微辯别令日用間見得天理流行而
其中是非黑白各有條理是者便是順得此理逆者便
是逆着此理胷中洞然無纎毫疑礙所以才能格物致
知便是誠意正心而天下國家可得而理亦不是兩事

  論性命之理只在日用
 答陳衛道
   此段謂儒者之論要真實是當與禪家儱侗罩
[038-9a]
   占不同
性命之理只在日用間零碎去處亦無不是不必着意
思想但每事尋得一箇是處即是此理之實不比禪家
見處只在儱侗恍惚之間也所云釋氏見處只是要得
六用不行則本性自見只此便是差處六用豈不是性
若待其不行然後性見則是性在六用之外别為一物
矣譬如磨鏡垢盡明見但謂私欲盡而天理存耳非六
用不行之謂也又云其接人處不妨顛倒作用而純熟
[038-9b]
之後却自不須如此前書所譏不謂如此正謂其行處
顛錯耳只如絶滅三綱無父子君臣一節還可言接人
時權且如此將來熟後却不須絶滅否此箇道理無一
息間斷這裏霎時間壞了便無補填去處也又云雖無
三綱五常又自有師弟子上下名分此是天理自然他
雖欲滅之而畢竟絶滅不得然其所存者乃是外面假
合得來而其真實者却已絶滅故儒者之論每事須要
真實是當不似異端便將儱侗底影象來此罩占真實
[038-10a]
地位也此等差互處舉起便是不勝其多寫不能窮說
不能盡今左右既是於彼留心之乆境界熟了雖說欲
却歸此邉來終是脫離未得某向來亦曽如此只是覺
得大槩不是了且權時一齊放下只將自家文字道理
作小兒子初上學時様讀後來漸見得一二分意思便
漸見得他一二分錯處迤邐㸔透了後直見得他無一
星子是處不用着力排擯自然不入心來矣今云取其
長處而㑹歸於正便是放不下㸔不破也今所謂應事
[038-10b]
接物時時提撕者亦只是提撕得那儱侗底影象與自
家這下功夫未有干涉也
 老釋類
  論老釋體用之異
 答徐彦章
   此段謂老釋在於厭動求静有體無用
所論老釋之病體用之說則恐未然盖老釋之病在於
厭動而求静有體而無用耳至於分别體用乃物理之
[038-11a]
固然非彼之私言也求之吾書無體用之云然其曰寂
然而未發者固體之謂也其曰感通而方發者固用之
謂也且今之所謂一者其間固有動静之殊則亦豈能
無體用之分哉非曰純於善而無間斷則遂晝度夜思
無一息之暫停也彼其外物不接内欲不萌之際心體
湛然萬理皆備是乃所以為純於善而無間斷之本也
今不察此而又不能廢夫寂然不動之說顧獨詆老釋
以寂然為宗無乃自相矛盾耶大抵老釋說於静而欲
[038-11b]
無天下之動是猶常寐不覺而棄有用於無用聖賢固
弗為也今說於動而欲天下之静是猶常行不止雖勞
而不得息聖賢亦弗能也盖其失雖有彼此之殊其倚
於一偏而非天下之正理則一而已嗚呼學者能知一
隂一陽一動一静之可以相勝而不能相無而又知静
者為主動者為客焉則庶乎其不昧於道體而日用之
間有以用其力耳
 楊墨類
[038-12a]
  論墨氏兼愛之病
 答張敬之顯父/
   此段謂孟子所以能感動夷子者盖其言有以
   中之耳
夷之所說愛無差等此是大病其言施由親始雖若粗
有差别然亦是施此無差等之愛耳故孟子但責其二
本而不論其下句之自相矛盾也夷之所以卒能感動
而自知其非盖因孟子極言非人心之必有以中其病
[038-12b]
耳此是𦂳要處當着眼目也
  論異端害正之弊
 答范伯崇
   此段謂吾學既明然後可以攻彼之失
異端害正固君子所當闢然須是吾學既明洞見大本
達道之全體然後據天理以開有我之私因彼非以察
吾道之正議論之間彼此交盡而内外之道一以貫之
如孟子論養氣而及告子義外之非因夷子而發天理
[038-13a]
一本之大此豈徒攻彼之失而已哉所以推明吾學之
極致本原亦可謂無餘藴矣如此然後能距楊墨而列
於聖賢之徒不然譊譊相訾以客氣爭勝負是未免於
前軰自敝之譏也
  論楊墨皆是邪說
 答嚴時亨世文/
   此段謂楊墨無大輕重但墨氏尤矯偽
楊墨皆是邪說無大輕重但墨氏之說尤出於矯偽不
[038-13b]
近人情而難行故孟子之言如此非以楊氏為可取也
孔墨並稱乃退之之繆然亦未見得其原道之作孰先
孰後也
 
 
 
 
 經濟文衡後集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