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85 居士傳-清-彭際清 (master)



居士傳四十四



管楊陶焦唐瞿傳



管登之



名志道。太倉人。學者稱東溟先生。為諸生。篤
學力行。隆慶初知府蔡公建中吳書院。以登之為師。
集諸生講學。甞曰。世必有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之志。
而後可以載道。必有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
不為之力。而後可以立身。聞者竦然。五年舉進士。除
南京兵部職。方司主事。以父憂歸。服除。補刑部主事。
萬歷初張居正當國。總纜威福六年。登之條上九事。
大旨在肅朝綱。通下情。革弊政。欲奪居正權歸天子。
居正不悅。尋以員外郎出為廣東按察司僉事分巡
南韶道。時廣東多盜。登之實軍伍。嚴連坐。分兵扼要
害。所部宴然。而言官希居正旨。劾之降鹽課司提舉。
明年外計。以老疾致仕。居正敗。廷臣交章論薦起湖
廣僉事。以母老乞歸。初登之以選貢入京師。止西山
[044-0261a]
碧雲寺。閱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忽悟周易乾元用九
之義。反觀身心渾同太虗。照見古今聖賢出世經世
乘願乘力與時變化之妙用。以為理則互融。教必不
濫。或順而相攝。或逆而相成。或閟實而彰權。或廢權
以明實。種種出沒種種張弛。各有條理難可思測。此
無他。龍德不可為首也。孔子無可無不可。子思親承
家脉。故曰並育並行。川流敦化。孟子而後。全體太極
貫通三教者。周元公一人而巳。我聖祖攬二氏以通
儒各理其條貫。以儒治儒。以釋治釋。以老治老。與其
相參。不與其相濫。盖教理不得不圓。教體不得不方。
規欲圓即以仲尼之圓圓宋儒之方。而使儒不礙釋
釋不礙儒。極而至於事事無礙。以通並育並行之轍。
矩欲方亦以仲尼之方方近儒之圓。而使儒不濫釋
釋不濫儒。推而極於法法不濫。以持不害不悖之衡。
其生平論學大旨如此。甞著從先維俗議。其護法篇
云。釋門於儒家護教者名曰佛法金湯。狀其以外護
內若金城湯池之不可破也。盖佛法有內外二護。拈
花之頃。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屬大迦葉。入滅之期。
以結集三藏十二部屬阿難。又於刀兵劫後減盡還
增。起而轟揚三乘教法。屬十六應供羅漢。三者總名
內護。而有所謂金湯外護者。則屬之國王大臣。其重
有加於內護。此以折攝二門寄之也。盖護佛法於增
劫初減之時易。護佛法於減劫將終之時難。護增劫
初減時之佛法。但有攝而無折。護減劫將終時之佛
[044-0261b]
法。則折攝必須並行。而末法中則折法更嚴於攝法。
邪法不折則正法不可得而攝也。正法以教理行證
全備為義。故護法者必有以鼓末法之人。通五時之
教。明一乘之理。修無漏之行。入涅槃之證。而後可當
金湯外護之名。吾觀唐宋名賢作禪講二家之金湯
者。護教護宗則有之。罕有達於護行護證之旨者也。
愚甞謂儒者不透孔子一貫之心宗。不見乾元用九
之天則。則斷不可與護持如來正法。何者。言不能慮
其所終。行不能稽其所敝也。近有越僧欲續國初岱
宗佛法金湯編。予甞為之言。其大略曰。夫所貴於金
湯者。為其護持正法也。未有身不行正法而能護持
佛之正法者。欲續金湯。當知三重。一曰德行。二曰願
力。三曰知見。德行欲密。大而忠孝全德。細而辭受纖
行。無敗缺也。願力欲堅。八風不能搖其願。百鍊不能
移其力。有餘忍也。知見欲正。佛子必攝之以慈。魔子
必折之以威。勿以小仁賊大仁也。三重闕一則金湯
之量不完。雖使宗徹五綱。教通三藏。兼以捨宅為寺。
傾產飯僧之功。而如來之正法不屬焉。况乎敗類宰
官虗聲居士。徒以塵羮塗飯之餘讚揚佛事。此佛門
之少正卯也。金湯云乎哉。晚尤究心楞嚴經。應諸方
扣擊。益詣元奧。三十五年冬有疾。述孟子七篇。謂子
珍曰。當以殘冬卒業於此。明年將逝。予欲無言。決矣。
至除夕始畢。明年七月病革。命侍者舁至中堂。端坐
而瞑。年七十有三從先維俗議.楞嚴經蒙鈔.明文偶鈔
[044-0261c]


楊貞復



名起元。號復所。廣東歸善人。萬歷初登進士
第。授翰林院編修。累遷吏部侍郎。貞復早歲讀書白
門。遇建昌黎允儒與之言學有省。允儒者近溪羅氏
弟子也。其後貞復官京師。近溪適至。遂受業稱弟子。
時執政者不悅學。近溪遂南歸。貞復歎曰。吾師老矣。
今者不盡其傳。異時悔可及乎。乃移疾歸依近溪以
卒業焉。居閒究心宗乘。慕曹溪大鑒之風。遂結屋韶
石。與諸釋子往還。重刊法寶壇經。導諸來學。為之序
曰。六祖大鑒禪師。予東粵人也。得法黃梅。宏法曹溪。
是有法寶壇經之籍。東南人士家傳人習。予隨眾讀
誦。晚乃自謂有得於其見過知非之旨。孔子曰。巳矣
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何絕望至此哉。
盖過不在於過。凡吾人自以為善而帖然安之者。即
過也。何者。是皆識為之也。識生於習。孔子之所謂習
即佛之所謂業也。業識所現。智者過而不留。而愚夫
執以為是。以至認賊作子。喪真失常。是以孔子於其
門人僅許顏子有不善未甞不知。於其交遊僅與伯
玉欲寡其過而未能至。其自鳴亦僅曰五十學易可
以無大過矣。盖其難如此。凡吾人不見性體。即不能
見過。性體一見。過狀歷然。不能見過而自謂見性者。
欺也。不至見性而自謂見過者。亦欺也。見過者見性
之實也。見性如人之活。見過如人知痛痒。謂活人不
知痛痒。無是理矣。問人之活否。曰知痛痒矣。問人見
性否。曰知過矣。此孔子之旨也。亦佛之髓也。六祖壇
[044-0262a]
經屢發之矣。於法達念法華三千部而責其負此事
業。全不知過。他日又語神會曰。吾常見自心過愆。不
見他人是非好惡。何不自知自見。乃問見與不見。至
哉言乎菩提無樹。明鏡非臺。直入此門方為真實。世
之學人樹菩提而臺明鏡者。即以為賢。此有為之法
有漏之因。宜其麻木不知痛痒也。此經南中無板。故
重刻而序之。盖欲吾人由是經教以詣我孔聖見過
自訟之域。共證本來淨諸業障而巳矣。其後有詔召
還。尋卒。所著有證學編行於世。多推明近溪論學之
旨云曹溪志.明儒學案


陶周望



名望齡。號石簣居士。會稽人也。萬歷十七年
舉會試第一。成進士。授編修。與同官焦弱侯相䇿發。
始研求性命之學。巳而請假歸。過吳江與袁中郎論
學三日。上剡溪謁周海門。參叩甚力。每自撫膺曰。此
中終未穩在。一日讀方山合論。手足忭舞。語弟奭齡
曰。吾往者空自生退屈也。海門甞致書詰其所得。周
望復書曰。竊聞華嚴十信。初心即齊佛智。佛智者無
待之智也。何階級之可言哉。然必五十位升進。鄰於
二覺。後契佛乘。孔子三十而立巳歷信位矣。然必知
命耳順以至從心。葢知見久汰而日銷。習氣旋除而
日淨。如精金離鑛經鍛鍊而益露光芒。嬰兒出胎加
歲時而自然充長。人形金體不異舊時。瑩淨魁梧新
新莫掩。然則放刀屠兒。獻珠龍女。無待之智燈也。懶
安拽鼻。二祖調心。神化之實功也。以緣起無生為覺
[044-0262b]
照。故不屬斷除。以佛知見為對治。故不落二乘耳。是
故道人有道人之遷改。俗學有俗學之遷改。凡夫於
心外見法。種種善惡執為實有。如魘人認手為鬼。穉
子怖影為物。遷改雖嚴。終成壓伏。學道人善是已善
過是已過。遷是已遷改是已改。以無善為善故見過
愈微。以罪性本空故改過甚速。顏子有不善未甞不
知。知之未甞復行者是也。僧問古宿如何保任。曰一
翳在目空花亂墜。大慧亦言。學道人須要熟處生。生
處熟。如何生處。無分別處是。如何熟處。分別處是。到
此則過是過。善亦是過。分別是習氣。饒你不分別亦
是習氣。直得念念知非。時時改過。始有相應分。是真
遷善。是真改過。是名隨心自在。亦名稱性修行。先代
聖賢所有言說。總不出此。尚何置同異於其間哉。然
僕今日之病則在悟頭未徹。疑情未消。解處與行處。
說處與受用處。未能相應。以此惻惻。居心不寧。老丈
何以救之。周望居常參一歸何處公案。自言緊作課。
寬作程。一生再生。會有出頭分。不敢求速效也。巳而
起前官。累遷左諭德。萬歷三十一年妖書事起。沈一
貫當國。欲藉以陷沈鯉.郭正域。周望詣一貫切責之。
又見朱賡不為救。慷慨數賡。願棄官與沈郭同死。二
人皆心動。沈郭卒得免者。亦周望力也。頃之復乞歸。
以祭酒徵不起。周望生平廉隅甚峻。進退以義。自奉
薄。布衣蔬食終其身。其為學久而益誠。未甞自是。每
曰。古人見性空以修道。今人見性空以長慾。晚而參
[044-0262c]
雲棲宏公。受菩薩戒。因與諸善友創放生會於城南。
以廣雲棲之化。作放生詩十首。以凡百畏刀杖。無不
愛壽命為韻。其一云。人生事膓腹。及與口舌三。二但
取飽軟。一乃司吾饞。萬錢飾盤筵。殉此徑寸甘。下咽
了無知。理與木札兼。晚食美葵蓼。甚飢望虀鹽。徑寸
况易欺。何當信其婪。半臠償一身。債主真不廉。人羊
須臾理。請君覩其凡。其二曰。毒莖烹肉肥。利刃藏魚
窄。魚肉豈不美。智者走弗食。吾有萬世患。驁以取一
適。匕箸成戈矛。操之還自賊。君看几筵上。怨敵常繞
百。食肉作莖觀。斯言心可剌。其三曰。介盧曉牛鳴。冶
長諳雀噦。吾願天耳通。達此音聲類。羣魚泣妻妾。雞
鶩呼弟妹。不獨死可哀。生離亦多慨。楚語既侏離。齊
音了難會。寧聞楚人肉。忍作齊人膾。可憐登陸魚。噞
喁向人誶。人曰魚口喑。魚言人耳背。何當破網羅。施
之以無畏。其四曰。挾弩隱衣袂。入林羣鳥號。狗屠一
鳴鞭。眾吠從之囂。殺機翳胸中。燦然若懸杓。吾聞螳
螂蟬。能變琴者操。至人秉慈尚。虎象焉足調。因果苟
無徵。視斯亦巳昭。與其噉群生。寧我吞千刀。其五曰。
從事愁見拘。波臣苦遭蕩。蟈氏群處囊。悲鳴更相杖。
寄書巳成悔。見夢徒增妄。數錢贖爾至。縛解羈囚放。
困極勢未遒。蘇餘氣仍壯。䘖恩未忍去。故作三回望。
何方絕網羅。向去保無恙。感激見深衷。遲疑抱遐悵。
贈爾金口言。努力此回向。耨水具功德。蓮華好安養。
微施豈懷報。往矣慎波浪。群蛙尤有情。鼓吹西窓傍。
[044-0263a]
其六曰。昔有二勇者。操刀相與酤。曰子我肉也。奚更
求肉乎。互割還互噉。彼盡我亦枯。食彼因自食。舉世
歎其愚。還語血食人。有以異此無。其七曰。吾聞豐坊
生。赤章呪蚤虱。蚤虱食幾許。討捕巳酷烈。借問坊食
者。還當呪坊不。宏恕聖所稱。斯言非佞佛。其八曰。生
食不可食。熟以過時敗。生既嫌腥膻。敗時仍臭穢。腥
穢君所知。胡為強吞嘬。水火幻味香。口鼻成災怪。如
蠅穢中育。還以臭為愛。及其生子孫。居然臭穢內。阬
圊難久居。蟲乎可為戒。其九曰。竪首橫目人。竪目橫
身獸。從獸者智攖。甘人者勇鬬。悲哉肉世界。奚物獲
長壽。一虎當邑居。萬人怖而走。萬人俱虎心。物命誰
當救。莫言他肉肥。可療吾身瘦。彼此電露命。但當相
憫宥。共修三堅法。人獸兩無負。其十曰。食肉反有墨。
食糠反肥盛。薇蕨雖苦飢。甘脂亦生病。我痛思彼痛。
彼命如我命。勿憎質直語。質語應易聽。又設問答著
放生解惑篇。甚詳辨。文多不載。三十七年秋有疾。飭
治後事。三日而逝。謚文簡。奭齡亦好禪學。崇禎中與
蕺山劉子講學陽明祠。從之者甚眾明史.歇菴文集.行述.雲棲法彙.
紹興志.獪園


焦弱侯



名竑。應天人也。萬歷十七年舉進士第。一有
司欲為建坊。弱侯謝之。請移賑飢民。除修撰。為東宮
講官。進講時有鳥飛鳴而過。皇太子目之。弱侯即輟
講。皇太子改容聽之。乃復講如初。甞釆故事為養正
圖以進。日有啟導之益。為同官所嫉。用科場事被謫
[044-0263b]
出為福寧同知。再遷為南京司業。初弱侯師事耿天
臺.羅近溪。巳而篤信李卓吾。往來論學始終無間。居
常博覧群書。卒歸心於佛氏。天臺甞引程子斥佛語
以相詰。弱侯復之曰。伯淳斥佛。大抵謂出離生死為
利心。夫生死者所謂生滅心也。起信論有真如生滅
二門。未達真如之門則念念遷流。終無了歇。欲止其
所不能矣。以出離生死為利心。是易之止其所亦利
心也。苟止其所非利心。則即生滅而證真如。乃吾曹
所當亟求者。從而斥之可乎。時有唐子張者。先從近
溪學。巳而來謁。初見言知。弱侯曰。如為常見。是眾生
法。再見言無知。弱侯曰。無知為斷見。是二乘法。子張
憮然。弱侯因語之曰。人心之妙。囊括太虗。不可以有
無求。不可以取舍得。以無求之者攝心獨坐一事不
理。靜中光景了了可即。事物現前茫無湊泊。大慧呵
之為默照邪禪是也。以有求之者。認取識神以為家
寶。有可俟排有可著手輙生歡悅。不知認賊為子。百
劫千生輾轉淪墜。楞嚴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元
沙訶之為昭昭靈靈的禪是也。夫此本地風光。無徑
可尋。無門可入。纔有所重。便成窠臼。學者於口耳俱
喪之餘。言思路絕之際。瞥地一下。任伊說有說無。信
手拈來何所不可。若未曾實證此理。靠些知解為本
命元辰。不知此知頭出頭沒時滅時生。生死流浪輾
轉不休。於無生法忍還相契否。子既有意此道。便當
真參實悟。求正人指與出路。此正人。吾有一訣可以
[044-0263c]
勘驗。出離生死為正。流浪生死為邪。說無為法為正。
說有為法為邪。無門路無階級為正。可以知知可以
說說為邪。中心行道而外不毀法為正。駕言無礙任
情恣肆為邪。子當如此辨別之。既得其人。死心蹋地
務求安身立命一著。方是究竟法也。居南京。以所學
倡後進。從者甚眾。晚修念佛三昧。泰昌元年卒。年八
十一。贈諭德。崇禎末諡文端憺園集.陶石簣集.明儒學案


唐宜之



名時。湖州人也。以諸生貢太學。出判壽陽。繼
輔襄國。流賊破襄陽。宜之投端禮門左井中。家人掖
之出。絕而復蘇。上書自訟。詔付三司究問。得白放還
家。宜之初參蓮池。授以念佛法門。遂勤修淨業。諸眷
屬皆能覆誦金剛經及普門品。晝則各習所業。夜則
共集佛前回向以為常。甞言修淨土者以觀門為要。
須穿衣喫飯常在觀中。或神遊蓮海。華中禮佛。或坐
瞻寶剎。佛光照身。淨想既成。往生何待。遂專修佛觀。
過南京長干寺。禮塔念佛。次見塔頂放白光。佛為現
相。如黃金色。一日坐禪堂。推窗忽見大海中湧一山。
佛坐其上。光明四徹。墻壁林木盡空不見。其精誠所
感如此。宜之工文章。既歸心佛乘。每順世語言說諸
法要。淮南李小有述廣仁品。宜之為序曰。學者聞胞
民與物之說。亦有刻意推心引為同體。而無奈與自
身痛癢畢竟不同。譬如蒙鏡照人。雖強以人面相逼。
而鬚眉終不能了了。古人在畎畝中。未有天下之任。
而念及一夫如已推溝。亦無奈其覺性明徹。眾生痛
[044-0264a]
癢呼吸相關。故不禁其焦腸輪轉也。凡夫與眾生雖
求親而反隔。聖人與眾生不求緣而自不隔。則覺與
不覺之分也。聖人經理民物如拯溺救焚。千方百變
皆是仁中之用。唯此覺性徧滿法界是之謂仁耳。伊
尹天民之先覺者也。覺眾生與我不隔。而又覺眾生
不能與我不隔。如父與子不能一心。安能禁其焦腸
輪轉乎。夫如是自不得不以天下為已任。故曰伊尹
聖之任者也。伊尹之任。盖自覺中來也。伊尹之任。天
下不獨謂生民塗炭出之水火而巳。若以此為任。後
世豪傑將相皆然。安見其重哉。伊尹自思匹夫匹婦
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已推而內之溝中。欲使天
下之人皆有匹夫匹婦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已推
而內之溝中之思。此之謂先覺覺後覺。其任天下如
此。故曰重也。盖眾生不覺。非止於不覺而巳。不覺之
言不可勝言也。不知君父是我頭目起愛戴想。則自
然欺慢。不知百姓是我血肉起調理想。則自然貪虐。
不知鳥獸魚鼈是我手足指爪起保護。想則自然屠
戮。而諸受害之倫又不能覺知自性。起容受想。起平
等想。起慈憫想。於是欺者還欺。虐者還虐。屠戮者還
屠戮。合千百劫怨讐報施之慘禍。聖人大悲覺體了
了盡知盡見。譬如祖父見子孫殘殺無巳。安能禁其
焦腸輪轉乎。是故聖人或以王法明吉凶之影響。或
以天網昭禍福之不漏。或以三世因緣決因果之不
昧。燦然明備矣。然憂世之君子。惟恐眾生聾聵易安。
[044-0264b]
猶必隨其見之所到時有著述。而吾友小有起而輯
其大成。曰廣仁品。小有慧根深厚一腔愷悌。先有仁
品行世。本以妙生戒殺為宗。自後但見忠孝慈廉之
事。則曰此其生機之布護也。但見貪饕淫縱之事。則
曰此其殺機之橫流也。而廣仁品又因以出焉。向使
小有非二十年至靜中討求。恍然得法界往來之路。
何以為眾生之心如此。其焦腸輪轉乎宜之。他所著
有蓮華世界書.如來香頻迦音等書刻行於世。甞自
營生壙。旋捨之棲霞寺中。遺言死後必用茶毗法。臨
終現諸瑞相。正念而逝金剛持驗記.淨土晨鐘.廣仁品序


瞿元立



名汝稷。蘇州常熟人。以父文懿公蔭為官。歷
黃州知府。徙邵武。再守辰州。遷長蘆鹽運使。其在官
以名節自厲。清望歸之。以太僕少卿致仕歸。元立受
業於管東溟。學通內外。尤盡心於佛法。時徑山刻大
藏。元立為文導諸眾信。破除異論。其言曰。世之誕佛
者皆比於范縝之神滅也。而神滅非聖人所立教也。
夫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即心也。即道也。範圍
天地。曲成萬物。聖人所以參贊化育者也。是豈形之
所及也。唯聖人為能窮神。而庸愚固未甞亡。特不知
其即道耳。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不知則一狥於形。
於是遺範圍天地之廣大而自局。棄曲成萬物之微
妙而自穢。終日役役不過耳目口腹。聖人愍焉。故喻
之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謂之道。復
慮人之自畫。而高遠之謂非已所及也。故曰利用出
[044-0264c]
入民咸用之謂之神。堯之所以堯窮此神也。桀之所
以桀昧此神也。是神者遡之無始。推之無終。豈形生
而始生。形滅而隨滅哉。形有盡而神無窮。故曰原始
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
神之情狀。而縝之言曰。形即神也。神即形也。形生而
神生。形滅而神滅。藉如縝言。操則存者存形與舍。則
亡者形亡。與出入無時莫知其鄉。百髓九竅六臟誰
為然與。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夢說築巖。豈目所矚。處
今而憶昔。在吳而知越。何形之能然。縝亦不思甚矣。
縝之言。使人重形而遺神。淪胥以溺者也。謂形即神。
則舍形無我。舍形無我則凡形之所欲皆我之所欲。
而以禮義維之。是強也。是外鑠也。神不滅而謂滅。則
堯桀均盡。顏跖均生。均生則縱逸者自適。均盡則好
修者徒勞。於是示之以餘慶。戒之以百殃。則見以為
茫昧而難徵也。揭之以仁義。則以為仁義攖人心。揭
之以性善。則以為性惡。則以為善惡混幾何。其能信
之。於是聿皇得喪徽纏。貪毒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
不可解。沉瀹昏衢莫能自出。旋復流浪為苦無已。如
來智入三世。圓應眾機。五時說法。海墨不可勝紀。其
流入震旦者。纔海墨之一滴。是為今一大藏。其語報
則徵之三世。其語性則盡之妙覺。知三世之報則堯
桀不均盡。知性覺之妙則性善無所疑。故下焉者得
其說必惕於三世之報。惡不俟懲而革。善不俟勸而
行矣。上焉者得其說。則妙契性善之真。居仁由義若
[044-0265a]
耳聽目視。何有攖我心哉。是以聖賢之教得如來而
大暢。惜哉縝之不講。謂神滅形滅而誕佛也。惟如來
之教能窮此神之廣大微妙。語其大則天地者無盡
大海之一漚耳。元會運世者無盡時劫之一瞬耳。語
其妙則無聲無臭。此之空諦也。精一執中此之尸波
羅密也。一言演為無量義。竟古今而推之莫能竟也。
儒佛之是非。黃老之秘密。與夫百家之雄辨。一言蔽
之而有餘也。佐堯而堯。佐舜而舜。父以之而慈。子以
之而孝。護法以之而護諸眾生。帝釋以之而離愛。梵
天以之而勝慧。二乘以之而回向真乘。菩薩以之而
證入妙覺。四聖六凡無根不被。故其言必至於海墨
也。河沙妙德罔越窮神。故其要必歸於一乘也。世出
世法莫不竭盡無餘矣。是以世之興。王莫不尊尚。我
太祖太宗彌極紹隆。太祖既刻大藏於留都。太宗復
刻大藏於京師。列聖纘緒底今無替。至於列代名卿
宿儒。或行峻一世。或文雄百代。龍翰鳳雛之彥。蘭薰
雪白之賢。歸命法流頤真靈筏者。數之更僕未易終
也。嗟乎四大假合也。百年旦暮也。昔之所歷於今奚
存。今之所存又何可恃。至愛終離。大業終棄。神之未
窮。茫茫安托。適百里而不得其所托。則皇皇焉浩劫
之適。何翅百里七趣紛沓。所托非定。狃百年之得喪
而輕萬劫之流浪。可不謂大哀耶。故濟我於一時者
不及濟我於一世者也。俾我一世得所安者不如使
我浩劫得所安者也。求濟我於浩劫者非如來之教
[044-0265b]
而何。姑未敢論受果登地第。能汎瀾覺海。少溉餘潤。
則契根根塵塵。靡不周徧法界。於是纏盖不能縻。陰
陽不能控。翛兮其翔。汩兮其集。究曠劫於剎那。拔九
類於半偈。莫尚於是矣。密藏.幻余二上人。以南北二
藏皆梵筴。流通不易。思刻方冊。廣其流通。拯溺之慈
甚盛。諸龍象敷美其事盡矣。予特恐世之誕佛者或
沮之。遂書此以輔韋駄氏之䟦折羅杵云。又於佛前
說誓曰。願畢我形壽。力荷此法藏。苟可效我力。靡所
不自竭。念昔佛菩薩。以此法藏故。剝皮以為紙。析骨
以為筆。書寫此經卷。積如須彌山。今此真丹國。陟𨤲
瑩於玉。無事以我皮。充此法藏用。使我皮可用。剝所
不敢辭。域有蒙氏筆。無事析我骨。使我骨可用。析所
不敢辭。我今雖食貧。檀貲當勉具。歷仕及歸農。隨緣
力為辦。不直此一生。願盡未來際。常以此法藏。普度
諸眾生。同時發願者又有曾乾亨.傅光宅.唐文献.曾
鳳儀.徐琰.于立玉.吳惟明.王宇泰.袁了凡共九人。其
文俱刻徑山藏中。元立甞上溯諸佛。下逮宗門。撮其
語要為指月錄。盛行於世。後終老於家。於時士大夫
學佛者所在多有。其不列於傳者並著其大概如左。


朱兆隆。名國祚。秀水人。萬歷十一年登進士第第一。
天啟朝拜武英殿大學士。在官侃侃持大體。進退以
禮。事具明史傳中。居常自奉淡泊。日必闔戶閱一卷
書。又靜坐久之乃出。既乞休歸。舟中人見之。知所閱
者乃金剛經也。巳而謂其子曰。我生平榮枯不較。順
[044-0265c]
逆一如。只得金剛經中無我相無人相六字之力。又
時呼老鄰說經中大意。天啟四年預知將終。命酒自
酌。端坐而逝。鼻中玉筯下垂。久之乃隱。謚文恪。鍾伯
敬。名惺。竟陵人。萬歷中進士。官禮部主事。出為福建
提學。一年以父憂歸。服除不出。年將五十。自念人生
無常。佛性漸失。不覺悲淚。乃專精首楞嚴經。眠食造
次皆執卷熟思。與永新賀中男往復參訂。成楞嚴如
說十卷。將歿前三日。告於佛。請大僧授五戒。法名斷
殘。願生生世世為比邱優婆塞。遂逝。崑山王弱生。名
志堅。萬歷中進士。官終湖廣提學。其學博通內外。與
弟平仲與遊。並禮雲棲宏公稱弟子。弱生甞手寫華
嚴經。至再晚修兜率觀。卒於官。未卒前兩月。嘉定徐
成民治閻羅事。言弱生巳注名上生兜率矣。既弱生
自官所寄所著彌勒懺歸。乃驗成民言不虗也。平仲
名志長與遊名志慶。皆博學有高行。老於公車。其手
書華嚴經各一部。金壇王宇泰。名肯堂。父方麓。名樵。
萬歷中以南京右都御史致仕歸。得疾苦躁。宇泰奉
金剛經進曰。願大人澄心聽兒誦經。方麓頷之。誦至
無我相無人相。方麓微笑曰。煩惱本空。我相何在。遂
起坐合掌而逝。宇泰既成進士。官翰林檢討。終福建
參政。平生博通教乘。尤精相宗。以慈恩成唯識疏既
亡。學者無所取證。乃創唯識證義十卷。書成力疾校
讐刻行於世。曰此龍華之羔雉也。初高原昱公以宇
泰之請演唯識俗詮。既成浙江布政使。吳體中施金
[044-0266a]
刻之為之序曰。眾生念念執我。在在執法。古佛語之
曰無勞執也。此唯識耳。遮執之談。何關表識。而逐影
伺聲之流。乃至望識幢而生執。夫識真如之病與夢
也。病與夢誠非無。顧何得言誠是有。吾求之始。大覺
湛澄識於何生。吾求之終。佛智歷然識向何滅。言思
路絕。擬議道窮。坐見八識恍然墮矣。隨即名轉義。不
等於斡旋。轉即是智境。非立於對待。未轉通智。全體
是識。病外無身。既轉通識。全體是智。覺來無夢。如是
則天親不得巳以有頌。護法不得巳以有論。高原上
人亦不得巳而有俗詮乎。體中。名用。先桐城人。從紫
柏老人遊。復徑山化城寺貯藏經板為流通計。叔父
應賓。官翰林編修。受雲棲戒為優婆塞。敬信尤篤。雲
棲碑誌多出其手。華亭董元宰。名其昌。為諸生時參
紫柏老人。與密藏師激揚大事。遂博觀大乘經。力究
竹篦子話。一日舟過武塘。念香巖擊竹因緣。以手敲
張帆竹竿。瞥然有省。自後不疑從上公案。因讀華嚴
合論。作偈云。帝網重珠徧剎塵。都來當念兩言真。華
嚴論主分明舉。五十三參鈍置人。又云。儒衣僧帽道
人鞋。百劫莊嚴不受些。笑倒靈山臨末會。生平伎倆
一枝花。萬歷中成通士。官至禮部尚書。告歸。謚文敏
明文偶鈔.刻藏緣起.常熟志.密藏禪師遺稿附錄.明史.金剛新異錄.鍾伯敬集.活閻君紀略.[薜/米]菴別錄.金剛果
報.唯識證義序.唯識俗詮序.雲棲法彙.畫禪隨筆


知歸子曰。儒佛盛衰實相表裏。曹溪之化盛而李翱
演復性之書。東林之教行而周子抉無極之秘。其發
[044-0266b]
軫迥殊而歸宗非別。洎於明道推闡天人。研窮性命。
往往契金剛無住之旨。維摩不二之門。然而痛斥枯
禪。深排二乘。非獨顯提名教。抑且陰翼禪宗。雖排斥
之言不無太過。將願力所憑別有深旨乎。降及象山.
慈湖.陽明.心齋諸先生。直契心源。痛除枝葉。宜乎登
少林之堂。飲曹溪之水。而乃曲為眾生。嚴分經界。權
實互用。冥顯難窺。越至明之末造。籓籬既撤。華梵交
宣。覲彌陀於數仞墻中。謁庖犧於菩提樹下。大同之
化於是為昭然。或徒尚空言。終乖實相。長顢頇之習。
開閃爍之風。亦識法者所深懼也。予錄自宋以來諸
先生。其一意宗儒者不敢旁濫。若出入二教。信向慤
誠。踐履篤實者。釆其議論以導將來。如管楊以下諸
公其尤著者也。子思曰。道並行而不相悖。孟子曰。夫
道一而巳矣。非忘言之倫。奚足以語於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