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85 居士傳-清-彭際清 (master)



No. 1646-A


居士傳序


知歸子現居士身說法。著居士傳。屬予為之序。序曰。
知歸子學佛。歸心淨土。發決定往生之願者也。究論
往生之因。因於一念之淨。一念之淨即成往生之因。
況念念相繼有不決定往生得覲彌陀者乎。知歸子
修淨土念念相繼。其學佛也可謂密矣。仰前修之匪
遠。表萬法之同歸。自度度人度人自度。著書之心可
謂切矣。若知歸子可以現居士身而說法矣。予故歡
喜序之。以告世之讀居士傳者。同學汪縉撰。



居士傳發凡



佛門人文記載其專繫宰官白衣者。故有祐法師宏
明集。宣律師廣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湯。姚孟長金湯
徵文錄。夏樹芳法喜志。其以沙門為主兼収外護者。
則有志磐佛祖統記。念常佛祖通載。以及傳燈錄.續
傳燈錄.五燈會元.東林傳.往生傳。諸書所錄事言。互
[001-0180b]
有詳略。或失之冗。或失之踈。至朱時恩居士分燈錄。
郭凝之先覺宗乘。李士材居士禪燈錄。並本五燈。止
揚宗乘。於諸三昧法門有所未備。今節取諸書者十
之五。別徵史傳。諸家文集。諸經序錄。百家雜說。視諸
書倍之。裁別綴屬成列傳五十餘篇。詳其入道因緣。
成道功候。俾有志者各隨根性。或宗或教或淨土。觀
感願樂。具足師資。伹自唐以前。簡冊無多。披覽易遍。
自宋以後。文字浩瀚。耳目聞見搜討難周。更望博雅
君子惠以珍藏。佐其不逮。


護法之文。須從般若光明海中自在流出。乃為可貴。
是書所載。非其真實有關慧命者。概弗列焉。如王簡
栖頭陀寺碑。王子安釋迦成道記。誠為典贍。然文過
其質。於道何有。柳子厚制諸沙言碑銘。為蘇子瞻所
推服。然如曹溪一碑和會儒釋。與六祖壇經之旨全
無交涉。況摩詰夢得之文。抑又遜之。元明士大夫文
字。類多出入儒佛。亦必其行解相應始堪釆擇。否則
祇成戲論。何足數也。


宗門冐濫者多。如夏竦.呂惠卿.章惇之徒。既不足道。
即白蘇二公其在佛門亦別有長處。與宗門無與。諸
書所載機緣。無可取者。他如韓退之.李習之.周茂叔.
歐陽永叔諸先生。平生願力全在護儒。一機一境偶
然隨喜。不足增重佛門。豈宜附會牽合莊點門庭。反
成謬妄。此於教理違背非小。故予是書持擇之間頗
存微指。不敢將就影響。以誣古人。以誣自心。以誣教
[001-0180c]
理。


龐居士之於宗。李長者之於教。劉遺民之於淨土。百
世之師矣。三公者各專傳。尊師也。其他立專傳者。大
都軼邁等倫。難為匹儷。雖不盡以三公為繩。亦庶幾
近之者也。


登地證果根基五戒。而五戒者全體五常。不踐五常
何有五戒。南北朝諸臣罔明忠孝之義。妄談般若。裨
販如來。至如魏収.蔚宗浪附通人。沈約.江總濫塵戒
品。以身謗法。視崔浩.傅奕罪有甚焉。清淨海中不受
死屍。削而投之豈為刻核。若王摩詰.柳子厚.郭功甫.
張天覺之徒。先迷後復。情罪可原。善善從長。亦庶幾
春秋之指與。


自昔言三教者。其莫善於大珠乎。或問三教異同。曰
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從一性起用。
機見差別成三。迷悟在人不在教之同異也。達此義
者。其宋之李伯紀.明之趙大洲乎。南北之朝。釋道相
爭。唐宋之時。儒佛相角。總由不知性真常中本無同
異。尋枝摘葉安有了期。至如周彥倫.明休烈.張天覺.
李純甫數子之論。解紛挫銳不謂無功。究其實際亦
多離合。獅子咬人韓盧逐塊。智者覩指知歸。昧者雙
迷指月。世又安得盡大珠與之暢談三教哉。


列傳中有不得詳其事跡者。文富諸公是也。非繫於
佛法。弗錄其事跡。自載正史舉而著之。非此書體也。
有不容略其事蹟者。如宗汝霖.趙大洲.周景文.熊魚
[001-0181a]
山諸公是也。其應於世者。其學佛之精神也。一切治
生諧偶。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是書始事於庚寅之夏。削稿於乙未之秋。中間辨味
淄澠。商量去取。則吳縣汪子大紳之助為多。瑞金羅
子臺山往來。過蘇每相切磋。訂其離合。最後書成。婺
源王子顧庭諷誦一周。讚歎歡喜。捐金付刻。普願見
聞隨喜。發菩提心。證圓滿果。是則區區七年纂述功
不虗施。青蓮華海香光無垠。一念歸誠同登彼岸。不
亦樂乎。



題居士傳偈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述


「 我聞觀世音
 應身三十二
 華嚴善知識
 亦有五十三
 比邱居士身
 種種天人趣
 譬如空中雲
 隨風無定形
 又如海上波
 從日現五色
 眾生眼所見
 分別每熾然
 豈知妙明心
 非一云何二
 憶我無始來
 一念不自覺
 生死六道中
 念念入輪迴
 貪染習巳深
 真色成晦昧
 無明力所牽
[001-0181b]
 顛倒惡叉聚
 因緣值此生
 得聞無上法
 深心發悲淚
 長跪向佛前
 誓盡此報身
 永息輪迴苦
 一念阿彌陀
 究竟成佛道
 䖍恭秉淨戒
 懺悔從前非
 諦觀法界身
 如幻不思議
 況逢此震旦
 大乘所出處
 火中生蓮華
 時時現希有
 良哉東林賢
 善權開方便
 亦有龐與李
 宗教扶雙輪
 傳燈代有人
 如虗空無盡
 今雖末法中
 典刑幸未沫
 網羅舊文字
 放此不夜光
 如日月眾星
 昭回四天下
 一多互相攝
 畢入菩提場
 願以此功德
 回施諸有情
 現在及當來
 有緣同聚會
 讀我所著書
 各發無上心
 南無佛陀耶
 同生極樂國」




居士傳目錄





* 傳一

* 牟融
* 安元
* 支恭明支讖 支亮
* 竺叔蘭
* 竺長舒
* 闕公則
[001-0181c]
* 孫興公
* 謝慶緒戴逵
* 傳二

* 劉遺民
* 傳三

* 張萊民
* 張秀實
* 王喬之
* 宗少文
* 周道祖
* 雷仲倫
* 傳四

* 安陽沮渠侯
* 董吉
* 何曇遠
* 魏世子
* 陳參軍
* 劉謙之
* 嚴恭荀生
* 傳五

* 何彥悳求點 胤
* 周彥倫
* 到茂灌
* 裴幾原劉士深 任孝恭
* 劉彥和
* 傅宜事
* 傳六

* 竟陵文宣王
* 傳七

* 傅大士
* 傳八

* 荊山居士
* 傳九

* 昭明太子
* 傳十

* 劉靈預
* 明休烈仲璋 山賓
* 劉士光彥度
[001-0182a]
* 庾彥寶
* 劉宣文張文逸 阮士宗
* 向居士
* 馮袞
* 李子約
* 傳十一

* 張洪賑
* 張廷珪李嶠
* 辛替否
* 傳十二

* 江含潔
* 劉士烜
* 張孝始
* 司馬喬卿
* 李觀
* 元紫芝
* 萬敬儒
* 朱康叔
* 吳璋
* 吳君平
* 彭信宇
* 高彚旃
* 傳十三

* 李師政
* 梁敬之李華
* 裴公美
* 傳十四

* 李山龍史阿誓 薛嚴
* 樊元智
* 牛思遠
* 于昶
* 商居士
* 鄭牧卿
* 馬子雲
* 陸康成
* 李知遙
* 傳十五

* 李長者
* 傳十六

* 顏清臣
* 韋城武
* 傳十七

* 龐居士
* 傳十八

* 王敬初
* 陳操
* 甘行者
[001-0182b]
* 張秀才
* 傳十九

* 王摩詰
* 柳子厚
* 白樂天
* 傳二十

* 楊大年
* 李公武端愿
* 傳二十一

* 晁明遠
* 王子正
* 文寬夫
* 富彥國
* 張安道
* 趙閱道
* 傳二十二

* 楊次公王仲回
* 王敏中葛繁
* 傳二十三

* 張平叔王邦叔
* 傳二十四

* 鍾離瑾景融松
* 孫良
* 陸浚
* 張廸
* 孫十二郎
* 馬仲玉永逸
* 左伸
* 范儼
* 胡達夫
* 孫忭
* 朱進士
* 王無功
* 王衷
* 吳信叟
* 張掄
* 李秉
* 陸子元
* 閻邦榮
* 錢同伯
* 昝省齋計公
* 吳復之
* 陳君璋
* 傳二十五

* 劉興臣
* 潘延之
* 許叔矜
* 郭功父
* 陳體常
* 吳德夫王韶
[001-0182c]
* 傳二十六

* 蘇子瞻子由
* 黃魯直
* 晁无咎以道
* 傳二十七

* 鄭介夫
* 鄒志完
* 江民表
* 陳瑩中
* 傳二十八

* 張天覺
* 傳二十九

* 李伯紀
* 傳三十

* 宗汝霖陳允昌
* 張德遠
* 傳三十一

* 李似之趙表之
* 李德遠嚴康朝
* 李漢老
* 馮濟川
* 蔡子應劉彥脩
* 吳元昭
* 吳十三
* 顏丙
* 呂鐵船
* 葛謙問
* 余放牛
* 張功甫
* 傳三十二

* 張子韶
* 傳三十三

* 王虗中張安國 李彥弼
* 傳三十四

* 真希元陳貴謙
* 吳毅夫
* 傳三十五
[001-0183a]

* 李純甫劉謚 沈士榮
* 王子彧
* 董國華
* 鄭所南
* 胡汲仲馮子振
* 傳三十六

* 耶律晉卿
* 國寶
* 傳三十七

* 宋景濂
* 傳三十八

* 劉祖庭
* 萬民望
* 李文進
* 王道安
* 薛元初
* 傳三十九

* 趙大州小洲
* 傳四十

* 嚴敏卿澂樸澤 拭濟
* 陸與繩馮開之 陸伯貞
* 傳四十一

* 楊邦華
* 唐體如
* 戈以安
* 孫叔子
* 朱綱
* 郭大林
* 劉通志
* 郝熈載
* 杜居士
* 吳大恩
* 吳用卿
* 張愛
* 傳四十二

* 殷時訓
* 陳廷裸
* 顧清甫
* 朱元正
* 周楚峯
* 蔡槐庭
* 虞長孺僧儒
* 黃平倩
* 莊復真
* 鮑性泉
* 傳四十三
[001-0183b]

* 李卓吾
* 傳四十四

* 管登之
* 楊貞復
* 陶周望奭齡
* 焦弱侯
* 唐宜之
* 瞿元立朱兆隆 鍾伯敬 玉弱生 平仲 與游 王宇泰 吳體中 應賓 董元宰
* 傳四十五

* 袁了凡
* 傳四十六

* 袁伯修中郎登
* 小修
* 傳四十七

* 曾端甫
* 趙凡夫
* 劉玉受楊子澄 維斗 公幹 李子木 徐九一 劉公旦 姚文初
* 傳四十八

* 王孟夙
* 丁劒虹
* 朱白民婁子柔
* 莊平叔
* 黃元孚
* 聞子與
* 黃子羽
* 錢伯韞
* 吳瞻樓
* 王先民
* 陳用拙
* 駱見於
* 程季清
* 傳四十九

* 周景文
* 姚孟長
* 傳五十

* 馬邦良
* 徐成民
* 傳五十一
[001-0183c]

* 蔡維立
* 劉長倩
* 黃元公
* 黃介子
* 黃蘊生唐昌全 黃淵耀 陳俶 侯元演 元潔 夏雲蛟
* 傳五十二

* 金正希
* 熊魚山姜如農 張大圓
* 傳五十三

* 溫月峰
* 崔應魁
* 蔣虎臣
* 李生洞庭生
* 傳五十四

* 嚴仲慤周知微
* 宋文森
* 畢紫嵐
* 傳五十五

* 周安士
* 傳五十六

* 知歸子



大清乾隆四十年吳縣龔履雲錄於齊門蔣民舘舍
[001-0184a] No. 1646
居士傳一


牟安支二竺闕孫謝傳



佛法之東。自漢明帝始。永平三年。帝夢見神人。身長
丈六。尺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明日博問羣臣。何神人
也。傅毅進曰。臣按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
八日平旦時。大風起宮殿。民居震動。其夜有五色光。
氣貫太微。徧於四方。作青赤色。王問太史蘇由曰。是
何祥也。對曰。西方有大聖人降生。後一千年聲教被
此土。王使鐫石記之。瘞於南郊天祠前。以年計之。今
一千一十年矣。陛下所夢將是乎。帝以為然。遣郎中
蔡愔.博士蔡景王遵等十有八人。西訪其道。至大月
氏國。遇迦葉摩騰.竺法蘭。持優填王所造㲲像并四
十二章經而東。遂與偕至洛陽。帝為立寺雍門外。由
是象教興焉。其後王公貴人禱祀祈福者眾。實罕明
其道。學士大夫格以五經之文。斥為異術。有蒼梧牟
融者。作理惑論以解之。問曰。何以正言佛。佛何謂也。
牟子曰。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也。
恍惚變化。分身散體。能圓能方。或小或巨。或隱或彰。
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汙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
坐則揚光。故號為佛。問曰。何以謂之道。道何類也。牟
子曰。道之言導也。導人致於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
[001-0184b]
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四表為
大宛延其外。毫釐為細間關其內。故謂之道。問曰。孝
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臨歿啟予
手足。今沙門剃頭。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
也。牟子曰。昔齊人乘船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臂捽
頭顛倒。水從口出。父命得蘇。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
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脩孝子之常。父命絕水矣。孔
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時宜施者也。且泰伯
斷髮文身。自從吳越之俗。違於身體髮膚之義。然孔
子稱之其可謂至德矣。由是而觀。苟有大德不拘於
小。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不視色。讓之至也。何
違聖語。不合孝乎。問曰。佛言人死當復更生。僕不信
此言也。牟子曰。身譬五糓之根葉。魂神五糓之種實。
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亡。問曰。佛道崇無為。樂
施與。持戒兢兢。今沙門耽好酒漿。或畜妻子。取賤賣
貴。專行詐紿。此得謂之無為耶。牟子曰。工輪能與人
斧斤繩墨。而不能使人巧。聖人能授人道。不能使人
履而行之。皐陶能罪盜人。不能使貪夫為夷齊。五刑
能誅無狀。不能使惡人為曾閔。堯不能化丹朱。周公
不能訓管蔡。豈唐教之不著。周道之不備哉。然無如
惡人何也。問曰。吾子之說。其辭富。其文熾。是子之辨
也。牟子曰。非辨也。見博故不惑耳。問曰。見博亦有術
乎。牟子曰。由佛經也。吾未解佛經之時。惑甚於子。雖
誦五經。適以為華。未成實矣。吾既覩佛經之說。覧老
[001-0184c]
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世事。猶臨天
井而闚溪谷。登嵩岱而見邱垤矣。問曰。吾昔在京師
入東觀遊太學。視俊士之所規。聽儒林之所論。未聞
脩佛道以為貴。自損容以為上也。吾子曷為耽之哉。
牟子曰。老子曰。名者身之害。利者行之穢。赴趣閒隙
務合當世。此下士之所行。中士之所廢也。况至道之
蕩蕩。上聖之所行乎。杳兮如天。淵兮如海。不合闚墻
之士數忉之夫。固其宜也。彼見其門。我覩其室。彼釆
其華。我取其實。彼求其備。我守其一。子速改路。吾請
履之。論凡三十七條。其大指如此。融才甚高。通百家
之說。見漢末天下擾亂。屢被州辟不起。太守復委以
使命。以母喪不果行。既而歎曰。老子絕聖棄智脩身
保真。萬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故可貴也。於是
銳志佛法。兼研老子五千言。肆志相羊終身不仕佛祖
通載.宏明集


安元



安息國人也。志性貞白。為優婆塞。嚴秉法戒。博
通群經。漢靈帝末游宦洛陽。官騎都尉。常與沙門講
論道義。時僧佛調方譯法鏡經。元口譯梵文。佛調筆
受。詞旨兩得。見述後代出三藏記集


支恭明



名謙。一名越。大月支人也。大父法度以漢靈
帝世率國人數百歸化。拜率善中郎將。恭明年七歲
騎竹馬戲於鄰家。為狗所嚙傷脛。鄰人欲殺狗取肝
傅瘡。恭明曰。天生此狗。為人守吠。我若不來。終不見
嚙。失在於我。非關於狗。殺之得差尚不可為。況無益
[001-0185a]
而招大罪。由是鄉人數十家感其言。悉不復殺生。十
歲學書。十三歲學梵書。通六國語。博覽經籍。兼綜藝
術。甞受業於支亮。亮又受業於支讖。當桓靈世。新出
佛經多讖所譯。當世稱之曰。天下博知。無出三支。献
帝末遭𡨥亂。恭明與鄉人數十避地歸吳。初發日惟
有一被。有客隨之大寒無被。恭明呼與共臥。夜將半
客奪被而去。明旦同侶問被所在。語以故。咸曰何不
相告。答曰。我若相告。卿等必以刼罪罪之。豈宜以一
被而殺一人乎。聞者歎服。既至吳。吳主孫權聞其博
學有才。即召見之。問經中深隱之義。恭明應機釋難
無疑不析。權甚悅。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甞譯摩詰.
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等二十七經。辭旨文雅盛
傳於世。其後太子即位。遂隱於穹窿山。不交世務。從
道人竺法蘭更鍊五戒。凡所游從皆沙門而巳。年六
十卒於山中出三藏記集


竺叔蘭



本天竺人也。其大父婁陀。好學有節操。時國
王無道。有為將者得罪懼誅。欲要婁陀共反。婁陀拒
之。遂殺婁陀以作亂。婁陀子達摩尸羅。先在他國。聞
亂即與其婦兄二人之為沙門者犇晉。居於河南。生
叔蘭。叔蘭幼從二舅受經法。一聞輒悟。通華梵語及
書。然性輕躁。好遊獵。甞遇虎墮馬。折其右臂。母數呵
禁。終不改。巳而為之蔬食乃止。頃之暴亡。三日而蘇。
自言入一朱門。金銀為堂。見一人自云是其大父。謂
叔蘭曰。吾脩善累年。今得此報。汝罪人。何得來耶。守
[001-0185b]
門者以杖驅之入竹林中。見其獵伴為鷹犬所啄齧。
流血號叫。叔蘭走避數十步。值牛頭人欲扠之。叔蘭
曰。吾累世佛弟子。常供二沙門。何罪見治。牛頭曰。此
雖有福。不救獵罪。俄而見其兩舅來語牛頭曰。我等
二人恒受其供。惡少善多可得相免。二舅遂導之還
家。俄而甦。於是改節修慈。專志經法。以晉元康元年
譯出放光經及異維摩詰經十餘萬言。旋遭母喪。葬
畢遇石勒之亂。避之荊州。後無疾忽告知識曰。吾將
死矣。數日便卒出三藏記集


竺長舒



亦天竺人也。晉初內徙居於吳。奉法精至。尤
䖍誦觀世音經。比鄰失火。長舒家在下風。勅家人不
得動。唯一心念觀世音。頃之火忽自熄。有諸少年心
怪之。後一夕密束炬擲其屋。四擲皆滅。乃大驚以為
神。各走還家。明晨相率詣長舒稽顙謝。自說昨事。長
舒曰。我無神力。止念觀世音力耳。諸君但當洗心信
向。毋自恐也。於是鄉里間咸知奉法辨正論


闕公則者



趙人也。晉武帝時居於洛陽。蕭然恬放。日
常誦正法華經。既卒。其友為設會於白馬寺。至夕轉
經。忽聞空中有聲。仰視一人形色光麗曰。我闕公則
也。生西方安樂世界。與諸上人來此聽經。堂中人共
見之。有汲郡衛士度者。受業於公則。其母常飯僧。是
日將中。忽空中下鉢正落母前。諦視之乃公則常所
用鉢也。有飯滿中。其香充堂。倉者七日不飢。支道林
為之讚曰。大哉闕公。歆虗納靈。神化西域。跡應東京。
[001-0185c]
徘徊霄墟。流響耀形。豈欽一贊。示以匪冥大唐內典錄.念佛寶
王三昧論○按他書譔引。公則為東林社中人。今據二書正之


孫興公



名綽。太原中都人。遷會稽。早慕淵泊之行。與
名僧支遁遊。放曠山水。撰喻道論。其略曰。或有疑至
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類殷充。千變萬化。渾然
無端。是以有方之類各岐所見。鱗介之物不達皐壤
之事。毛羽之族不識流浪之勢。自得於窞井者則怪
游溟之量。翻翥於數仞者則疑冲天之力焉。復觀夫
方外之妙趣。寰中之元照乎。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
也者。導物者也。應感順通。無為而無不為者也。無為
故虗寂自然。無不為故神化萬物。萬物之情高卑不
同。故訓教之術或精或麤。悟上識則舉其宗本。遇中
材則示以禍福。歷觀古今禍福之證。皆有由緣。豈可
掩哉。何者。陰謀之門子孫不昌。三世之將道家明忌。
斯非兵凶戰危積殺之所致耶。夫魏顆從治而致結
艸之報。子都守信而受驄驥之賜。齊襄委罪故有墜
車之禍。晉惠棄禮故有斃韓之困。斯皆死者報生之
驗也。立德闇昧之中。慶彰萬物之上。陰行陽耀。自然
之利至也。或難曰。報應之事誠皆有徵。則周孔之教
何不去殺。答曰。客可謂達教聲而不體教情者也。謂
聖人有殺心乎。曰無也。答曰。誠知其無心於殺。殺固
百姓之心耳。夫時移世易滋有薄淳。結繩之前陶然
太和。暨於唐虞禮法始興。爰逮三代刑網虎章。刀斧
雖嚴而猶不懲。至於君臣相滅父子相害。吞噬之甚
[001-0186a]
過於豺虎。聖人知人情之固於殺不可一朝而息。故
漸抑以求厥中。猶蝮蛇螫足斬之以全身。癰疽附體
決之以救命。亡一以存十亦輕重之所權。舉茲以求。
足以悟其歸矣。或難曰。周孔適時而教。佛欲頓去之。
將何以懲暴止姦統理群生哉。等曰。周孔即佛。佛即
周孔。佛者覺也。覺之為義悟物之謂。應世軌物盖亦
隨時。周孔救極弊。佛教明其本。共為首尾其致不殊。
即如堯舜世夷二后高讓。湯武時難兩君揮戈。淵默
之與赫斯。其跡則胡越。然其所以跡者。何甞有際哉。
故逆尋者每見其二。順通者無往不一。或難曰。周孔
之教以孝為首。三千之責莫大無後。而沙門之道委
離所生。生廢色養終絕血食。背理傷情莫此之甚。而
云宏道敦仁廣濟群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答曰。父
子一體惟命同之。父隆則子貴。子貴則父尊。故孝之
為貴。貴能立身行道永光厥親。若匍匐懷袖日御三
牲。而不能令萬物尊已舉世我賴。以之養親其榮近
矣。昔佛為太子。棄國學道。垂條為宇結草為茵。端坐
六年道成號佛。於是游步三界之表。恣化無窮之境。
大範群邪遷之正路。眾魔小道靡不遵服。於斯時也。
天清地潤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浸毓靈液。枯槁之類
化瘁為榮。還照本國廣敷法音。父王感悟亦升道場。
以此榮親何孝如之。而俗人不詳其源流。未涉其場
肆。瞽言妄說輙生攻難。以螢燭之見疑三光之盛。芒
隙之滴怪淵海之量。可謂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既
[001-0186b]
襲父爵為長樂侯。哀帝朝官散騎常侍領著作郎。桓
溫將遷都洛陽。人情疑懼。興公上疏力爭。溫大慍。然
卒莫能難也。尋轉廷尉。卒年五十八晉書宏明集


謝慶緒



名敷。會稽山陰人。性澄靜寡欲。隱於太平山
十餘年。篤信大法。長齋奉佛。招引同事化納不倦。自
注安般守意經。為之敘曰。夫意也者。眾苦之萌基。背
正之元本。荒迷放蕩浪逸無涯。彈指之間九百六十
轉。一日一夕十三億想念。一身所種滋蔓彌劫。凡在
三界倒見之徒。弱喪淵流莫能自反。正覺慈愍開正
慧路。漸塞忿欲之微兆。為啟安般之要徑。泯生滅以
冥寂。伸道品以養恬。建十慧以入微。縶九神之逸足。
防七識之洪流。故曰守意也。若乃制伏麤垢拂剗漏
結。閉色聲於視聽。遏塵想以禪寂。乘靜泊之禎祥。納
色天之嘉祚。然正志荒於華樂。昔習沒於交逸。福田
矜執而日零。毒根迭興而罪襲。是以輪回五趣億劫
難拔。嬰罹欲網有劇深牢。由於無慧樂定。不惟道門
使其然也。至於乘慧入禪亦有三輩。或畏苦滅色樂
宿泥洹。志存自濟不務兼利者為無著乘。或仰希妙
相仍有遣無。不建大悲練盡緣縛者則號緣覺。菩薩
者深達本有暢因緣無。達本者有有自空。暢無者因
緣常寂。自空故不出有以入無。常寂故不盡緣以歸
空。苟厝心領要觸有悟理者。則不假外以靜內。不因
禪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不隨四禪也。若欲塵翳心
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馳想。猶農夫之淨地
[001-0186c]
明鏡之瑩剗。然則耘耨不以為地。地淨而種滋。瑩剗
非以為鏡。鏡淨而照明矣。又甞手寫首楞嚴經置都
下白馬寺。寺為鄰火所延。其什物及他經並燼。而此
經文字獨完。惟毀紙邊而巳。尋以母老還南山若耶
中。內史郗愔表薦之。徵博士不起。會月犯少微。占者
以隱士當之。人言當應在戴逵。俄而慶緒卒。逵字安
道。譙郡人。亦有高行。孝武時累徵不就。善屬文。兼工
藝事。欲造無量壽佛。積思三年雕刻方就。迎置山陰
靈寶寺。郗超見而作禮。撮香在手。勃然烟上極目雲
表。眾皆歎其神異。子顒。能世其業出三藏記集.晉書.冥祥記.法苑珠林


知歸子曰。當牟子之世。佛法未盛行。而牟子篤信其
道。豈非獨往之士哉。安支竺闕之徒。宏法扶戒導信
化疑。亦甚為希有者矣。東晉之初風教漸廣。王導.庾
亮.周顗.謝鯤.桓彝之屬。皆甞與梵僧尸利密多羅游。
謝安居東山。降心支遁。遁奉詔入禁中講經。會宗遺
文。守文者陋之。安聞而歎曰。此九方歅之相馬。略元
黃取神駿者也。至如王羲之.坦之.珣珉.許詢.習鑿齒。
各與緇流津接。大率名言相永自標遠致而巳。咸康
中庾氷輔政。奏沙門應盡禮王者。下禮官議。何充等
以為不宜壞其本法。執奏至三。氷議遂寢。充篤信佛
法。飯僧造寺所費不訾。阮裕甞謂之曰。卿志大宇宙
勇邁終古。充問其故。裕曰。我圖數千戶郡未得。卿圖
作佛不亦大乎。盖嘲之也。充弟準。高尚寡欲。散帶衡
門。日誦佛經。其他士大夫信向雖眾。脩行軌則罕有
[001-0187a]
聞焉。不得而著也。迨至晉宋之交。始有東林之盛。應
化神靈繼此騰集矣。予錄牟子以下諸賢行業及其
論議。雖未詣淵微而其意巳遠。岷江之流始於濫觴。
又可少乎哉。


汪大紳云。為傳中不可少之文。所記事言雖淺。然
亦近實。千經萬典流傳。有外於四十二章之旨乎。
千聖萬賢出沒。有外於導人以無為之化乎。佛者
覺也。盡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