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85 居士傳-清-彭際清 (master)


居士傳二十七



鄭介夫鄒志完江民表陳瑩中傳



鄭介夫



名俠。福州福清人也。少刻苦好學。治平中擢
進士甲科。調光州司法參軍。秩滿入都監安上門。熈
寧六七年間兩河關輔大旱蝗。民又苦新法。流亡載
路。介夫繪所見為圖。極陳新法之害。且曰。陛下行臣
之言。十日不雨。乞斬臣以正欺君之罪。假稱密急發
馬遞上之銀臺司。神宗覧圖及奏。大感動。明日罷新
法十八事。下責躬詔。越三日果大雨。王安石罷相。呂
惠卿繼之。行新法如故。介夫復上書極言之。惠卿以
為謗訕朝政。斥為民。安置英州。居大慶山。英之子弟
歸其德。興於學者甚眾。作大慶居士序曰。居士本儒。
以孔氏為宗。得老氏之說以明。又得釋氏而後大明。
三氏之外。百家傳記歷代史載至於醫方小說。其於
民物有補毫髮。無不留意。此其學也。以為父子君臣
夫婦長幼朋友之相與。譬之直一蟬之翼。合上下四
方通為一物。亦若是而巳矣。此其識也。以為吾之是
非毀譽與祇鬼禍福朝廷黜陟相表裏也。故雖對妻
拏莫敢溢人美惡。幽闇闃寂莫或自欺。上不諛公卿。
下不原鄉黨。水火可蹈而議論不可回。此其守也。惟
君為堯舜。民復太古。一飯一衣。四方萬里同飽暖也。
一憂一樂。四方萬里同欣戚也。敻古之上。無窮之下。
大之天地。細至鱗介。猶若是也。而功無尸。物無府。此
[027-0232b]
其志也。其視先後古今等人與我等。我與人等。眾生
與佛等。佛與眾生等。無一物無取無捨。非即非離。以
大清淨圓攝為我住止。是曰居士。哲宗即位。復官。歸
鄉里不出。元符元年以前事再竄英州。徽宗即位。赦
歸。薦起為泉州教授。秩滿歸。又號一拂居士。宣和元
年夢客有稱鐵冠道士遺之詩。視之乃蘇子瞻詩也。
寤而歎曰。吾將逝矣。臨終作詩曰。似此平生只藉天。
勝如過鳥在雲烟。如今身畔無一物。贏得虗堂一枕
眠。授其孫而卒。年七十九。嘉定中謚曰介酉塘集.宋史


鄒志完



名浩。常州晉陵人也。舉進士。歷官襄陽教授。
元符中召對。除右正言。時章惇擅政。志完三上疏劾。
惇未報。會詔立劉后。復上疏爭之。惇因詆其狂妄。除
名。貶新州。徽宗即位。召復故官。遷司諫。歷吏部兵部
侍郎。蔡京用事。再斥衡山別駕。永州安置。復除名。羈
昭州。移漢陽軍。初志完官襄州。夢詣大剎。見白衣大
士親為說法。覺而繪所見為之像。其後在昭州供奉
益䖍日。跪像前誦華嚴經。有舍利出於袖間。像後生
竹三竿。垂枝下覆。與世所畫普陀巖竹無以異也。讀
華嚴合論。作頌曰。華嚴佛菩薩。悲智咸徧周。廣開方
便門。主伴互酬請。於無言說中。說法無數量。我讀誦
思惟。獲從信根入。闇逢照世燈。病遇雪山藥。無價大
寶珠。衣內忽然得。願盡未來際。滿足普賢行。一切導
師前。一一興供養。一切眾生前。一一作利益。持經繼
有人。悉冀同我願。自號道鄉居士。作道鄉歌曰。要識
[027-0232c]
道鄉去處。只在微塵裏許。不立四至封疆。不問二儀
寒暑。日月常放光明。鳥獸率來儀舞。其俗無譽無非。
其民無喜無怒。別是一種乾坤。全異九州風土。師曠
傾耳莫聞。離婁拭目莫覩。誰知有個冥蒙。踏著從來
門戶。入也不動脚根。居也不記年所。行住坐臥虗徐。
色聲臭味愚魯。偶然成矩成規。未甞為鼠為虎。任他
卜度縱橫。逈脫機關取與。人間天上無朋。可謂自今
自古。大觀元年復直龍圖閣。乞歸養親。六年而卒。年
五十二宋史.道鄉集.漁隱叢話


江民表



名公望。嚴州人也。登進士第。建中靖國元年
拜左司諫。極論哲宗朝朋黨之禍。為將來戒。時內苑
稍畜珍禽奇獸。民表以為言。徽宗立。縱之。既出知淮
陽軍。蔡京為政。嫉諸言事者。編管安南。居常與妻俞
氏蔬食清齋。修念佛三昧。著念佛方便文曰。世出世
間之法。欲得成辦省力。莫若繫心一緣。即如稱念阿
彌陀佛。有巧方便。無用動口。不出音聲。微以舌根敲
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
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
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
生。心心無所。六根杳寂。諸識消除。法法全真。門門絕
待。瞥爾遂成真如實觀。初機後學。一心攝念如來。乃
至營辦家事種種作務。亦自不相妨礙。都攝六根。淨
念相繼。不過旬月便成三昧。所謂自心作佛。自心是
佛。自心見佛。有子早亡。見夢於其舅。乞民表就天寧
[027-0233a]
寺轉寶積經。祈生善處。且言見冥中金字碑云。江公
望身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焚修。心無愛染。動靜不
違佛法。語默時契宗風。名預脫乎幽關。身必歸乎淨
土。後遇赦得歸。無疾而化宋史.樂邦文類.佛法金湯


陳瑩中



名瓘南。劍州沙縣人也。性閒雅。與物無競。見
人之短未甞面訐。但微示意儆之而巳。登進士第。徽
宗朝為左司諫。論議持平。務存大體。惟極言蔡卞.蔡
京.章惇之罪。終以直道不見容。尋出補外。既而還為
右司員外郎權給事中。言時政過失。忤宰相曾布。出
知泰州。崇寧中編管袁州。巳而移通州。著尊堯集。辨
王安石日錄之誣。上之。復謫台州。初瑩中好華嚴經。
自號華嚴居士。及遇明智法師。叩天台宗旨。明智示
以上根止觀不思議境。以性奪修。成無作行。深有契
入。著三千有門頌云。不思議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
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伹中。是故四門
之初門即是不可思議假。初門即三三即一。非一非
三又非四智者說四門。一有門。一空門。一亦空亦有門。一非空非有門一二三四
指一月。四點似別惟一空。門門一一為法界。攝一切
法皆無餘。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聞思
修證無不妙。心能觀此體具故。若祇觀心不觀具。則
於一觀分二家。一家觀門異諸說。諸說雖異觀自一。
彼迷一心具諸法。墮在通別次第中。次第而生次第
斷。豈知十界本來一。三千本一亦如是。皆非世數可
分別。妙境元無空假中。而亦不離空假中。空即是心
[027-0233b]
假是色。非色非心名曰中。色心絕處中體現。於一一
法體皆具。凡夫心具即佛具。取著不圓則不具。惟一
具字顯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又以書與明智論其
義云。有門頌但隨順古意。過蒙釆覧。仰見法師收簡
自在。來諭云。以有題之。恐鈍者不領。誠如所慮。然智
者以有門為圓門之相。又謂此相四門皆妙無粗。若
有門為法界攝一切法。況復三門法相平等無復優
劣。是故若論具足佛法。則見思假即法界也。若論法
性因緣。則第一義亦因緣也。此妙門以有名之。即生
死之有。是實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
外更無可論。此即止觀有門之大旨。而前書妙假之
意也。所云此之三千性是中。理不當有無。有無自爾。
茲乃古師詮具之微言也。夫不當有無者。泯妙外之
一執也。有無自爾者。開離執之一妙也。於有為妙有。
於無為真無。真無則空而不空。妙有則有而不有。有
無自爾非有無也。在假則假具。在空則空具。在中則
中具。無不在。無不具也。然則妙假之有豈情有乎。假
不待空。泯絕無對。說有說無皆不待絕。且一念心起
則有三千。國土一千則山河大地是也。五陰世間一
千則染淨一切色心是也。眾生世間一千則六凡四
聖假名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時起。一念心滅
三千。性相一時滅。念外無一毫法可得。法外無一毫
念可得。此乃本住不遷。不遷者中理圓明之體。此體
如理為念。其壽無量。本無名字。而不失諸名。名其土
[027-0233c]
曰極樂。名其身曰阿彌陀。身土交參。融乎一妙。故能
使說法之音不離彼土而廣長舌相具足周徧。其具
如是。向實際之中。要在不往而往。於方便之內。何妨
去巳還來。機熟緣深定須成辦。此瓘之有得於祖意
者也。瑩中自入台州捐書。不復為文。專修念佛三昧。
居五年。復承事郎。移楚州。居住過廬山家焉。甞語所
親曰。吾往年遭患難。所懼惟一死。今則死生皆置度
外矣。尋卒。年六十五。靖康初贈諫議大夫。高宗朝賜
謚忠肅東都事略.佛祖統記.冷齋夜話.李忠定集


知歸子曰。吾觀鄭鄒江陳四君子。修行如幻三昧。泊
然於夷險生死之際。經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豈不
信哉。瑩中之於台教盖得其精者。其於淨土一門殆
猶承蜩之人。掇之而巳矣。


汪大紳云。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此理甚明。吾亦能
言之。所難者斷截情見耳。情見既斷者。一任你說
有說無。總是光明藏。著些情見。便說得與如來一
般。總是生死根耳。瑩中忠義。其斷截情見必勇。其
言自是可寶。非獨瑩中也。鄭鄒江皆忠義之士。其
勇於入道。能斷截情見故也。最是文人才子好名
之人不濟事。說著此事。早巳曉得了也。不知只是
情見所解。賺得千生萬劫於生死中說好看話頭
在。
[027-023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