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85 居士傳-清-彭際清 (master)


居士傳二十二



楊次公王敏仲傳



楊次公



名傑。生於無為州。自號曰無為子。元豐中官
太常。初好禪宗。歷參諸老宿不契。既從天衣禪師遊。
天衣每引龐公機語令參究。及奉祠泰山。一日鷄初
鳴。覩日出如盤湧。忽大悟。易龐公偈曰。男大須婚。女
大須嫁。討甚閒工夫。更說無生話。書寄天衣。天衣然
之。甞示僧曰。學道之人。十二時中常須照顧。不見南
泉道。三十年看一頭水牯牛。若犯人苗稼。擿鼻拽回。
如今變成露地白牛。裸裸地放他不肯去。諸人長須
著精釆。不可說禪時便有道理。洗菜作務時便無知
也。如鷄抱卵。若是一刻拋離。暖氣不接。不成種子。如
今萬境森羅。六根煩動。略失照顧便致喪身失命。不
是小事也。熙寧末以母憂歸。閒居閱藏經。遂歸心淨
土。繪丈六阿彌陀佛。隨身觀念。憫諸眾生溺心五濁
輪轉無巳不知出離。而參禪人又輙視淨土為權教。
妄生異見。深負諸佛大悲方便導引之心。適同時王
敏仲撰淨土決疑集成。次公為之序。其辭曰。大願聖
人從淨土來。來實無來。深心凡夫往淨土去。去實無
去。彼不來此。此不往彼。而其聖凡會遇。兩得交際者
何也。彌陀光明如大圓月。徧照十方。水清而靜則月
現全體。月非趣水而遽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
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趣舍
[022-0221a]
去來。故華嚴解脫長者云。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
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
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是知眾生注念。定見彌陀。
彌陀來迎。極樂不遠。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淨土無
欲。非欲界也。其國地居。非色界也。生有形相。非無色
界也。一切眾生未悟正覺。處大夢中。六道升沉。未甞
休止。諸天雖樂。報盡相衰。修羅方瞋。戰爭互勝。旁生
飛走。噉食相殘。鬼神幽陰。飢渴困逼。地獄長夜。痛楚
號呼。得生人趣固巳為幸。然而生老病死眾苦嬰纏。
惟是淨方更無諸苦。蓮胞託質。無生苦也。寒暑不遷。
無老苦也。身非分段。無病苦也。壽命無量。無死苦也。
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也。上善人聚會。無怨憎會也。
華裓香食珍寶受用。無求不得。無窮困也。觀照空寂。
無蘊苦也。悲濟有情。欲生則生。不住寂滅。非二乘也。
智照生死。得不退轉。非凡夫也。三界蕩然。譬如四裔。
丘陵阬坎。穢腐所積。溪壑阻絕。孰為津梁。乃有狂人
迷路於此。惡獸魑魅惱害雜居。刀兵水火或時傷暴。
風霜霹靂凌厲摧攝。罔知城域可以庇覆。飲食衣服
未或充足。甘受是苦不求安樂。有佛釋迦是大導師。
指清淨土是安樂國。無量壽佛是淨土師。爾諸眾生
但發誠心念彼佛號。即得往生。則無諸惱。不聞知者
固可哀憐。亦有善士發三種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
嗟惜。一曰吾當超佛越祖淨土不足生也。二曰處處
皆淨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極樂聖域我輩凡夫不
[022-0221b]
能生也。夫行海無盡。普賢願見彌陀。佛國雖空。維摩
常修淨土。十方如來有廣舌之讚。十方菩薩有同往
之心。試自忖量。孰與諸聖。謂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
至如龍樹祖師也。楞伽經有預記之文。天親教宗也。
無量論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讚。首稱十勝。智者析理。
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進往生。謂不必生者。何其自
慢哉。火車可滅。舟石不沈。現華報者莫甚於張馗。十
念而超勝處。入地獄者莫速於雄俊。再生而證妙因。
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謂不能生者。何其自棄哉。般舟
三昧經云。䟦陀惒菩薩問釋迦佛。未來眾生云何得
見十方諸佛。佛教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又大寶積經云。若他方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
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
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此皆佛言也。不信佛
言。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自欺自慢自棄已
靈。流入輪迴。是誰之咎。四十八願悉為度生。一十六
觀同歸繫念。一念既信。巳投種於寶池。眾善相資。定
化生於金地。無輙悔墮。誤認疑城。即時蓮開得解脫
道。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大光明中決無魔事。直指淨
土決疑集者。吾友王古敏仲之所編也。博釆教典。該
括古今。開釋疑情。徑超信地。其載聖賢之旨。在淨土
諸書最為詳要。盖安養國之向導也。若登彼岸。舟固
可忘。來者問津。斯言無忽。元祐中官兩浙提點刑獄
卒。臨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虗空中。
[022-0221c]
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先是有司士參軍王
仲回者與次公同鄉里。甞從受念佛法門。問如何得
不間斷。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仲回
躍然。明年次公守丹陽。一夕忽夢見仲回云。向蒙以
淨土為導。今得往生。特來致謝。再拜而出。巳而得其
子訃書。言仲回預知化期。徧別親舊逝矣。次公既卒。
其後有荊王夫人與侍妾同修淨土。其侍妾先化去。
引夫人夢遊西方。見一人坐蓮華上。其衣飄揚。寶冠
瓔珞莊嚴其身。問是何人。侍妾云揚傑也。次公甞著
輔道集。專揚佛教。蘇子瞻為之序東都事略.樂邦文類


王敏仲



名古。東都人。文正公旦之曾孫也。初杭州昭
慶寺法師省常與諸士大夫結淨行社。文正為之首。
及有疾。乃屬楊大年曰。吾深厭勞生。願來世為僧。宴
坐林間。觀心為樂。我死為我請大德施戒剃髮鬚著
三衣火葬。勿以金寶置棺內。既卒。大年曰。公三公也。
殮贈公袞。豈可加於僧體。但以三衣置柩中而巳。自
敏仲之先。七世持不殺戒。好放生命。至敏仲。忽自疑。
一日問小法華禪師曰。以古所見。不殺不放。一切付
之無心可乎。師厲聲曰。公大錯。豈作空解耶。面前露
柱亦自無心。著幾箇露柱能救得世間一箇苦惱眾
生否。敏仲瞿然。遂發心放生命一百萬。遊江西與晦
堂楊岐諸老師究宗門中事。既而作直指淨土決疑
集。宏西方之教。閒居數珠不去手。行住坐臥修行淨
觀無有閒歇。著淨土寶珠集序云。眾生心淨則佛土
[022-0222a]
淨。法性無生而無不生。有佛世尊。今現說法。在極樂
國。號阿彌陀。緣勝劫長悲深願。大無邊際。光明攝受
不思議淨妙莊嚴。珠網麗空瑤林矗地。池含八德華
發四光。韻天樂於六時。散裓華於億剎。諸佛共讚。十
方來歸。彌陀心內眾生新新攝化。眾生心中淨土念
念往生。質託寶蓮不離當處。神遊多剎豈出自心。如
鏡含萬象而無有去來。似月印千江而本非升降。被
圓頓機則皆一生補處。明方便門則有九品階差。念
本性之無量光本來無念。生唯心之安養國真實無
生。解脫苦輪十念亦超於寶地。會歸實際二乘終證
於菩提。如大舟載石而遂免沉淪。若順風揚帆而終
無留難。悟之則非遠非近。迷之則即近而遙。嗟夫學
寡障多疑深觀淺。斥為權小閴若存亡。則以馬鳴龍
樹為未然。天台智覺為不達。不信當受菩提記。不肯
頓生如來家。籠鳥鼎魚翻然游戲。隙駒風燭妄計久
長。虗受一報身。枉投諸苦趣。豈知大雄讚勸金口丁
寧。侶聖賢於剎那。具相好於俄頃。樂受則永拋五濁。
悲增則迴救三塗。於此不知。是為可憫。自魏晉大經
初出。則有遠顯諸賢繼修。事列簡編。驗彰耳目。福唐
釋戒珠採十二家傳記。得七十五人。蒐補闕遺。芟夷
繁長。該羅別錄。增廣新聞。共得一百九人。隱顯畢収。
緇素並列。會江河淮濟於一海。融瓶盤釵釧無二金。
標為險道之津梁。永作後來之龜。鑑居常以大藏浩
衍學者不能徧觀。乃隨經次第。釋其因緣。詮其旨要。
[022-0222b]
為法寶標目十卷。既成。說偈曰。歸命正徧知。如來妙
法藏。十方大菩薩。三尊真聖眾。我今於法寶。願作勝
妙緣。若以一毛端。測量太空界。如說須彌頂。是諸天
住處。如指海波中。大魚龍窟毛。廣大殊勝處。非一言
可盡。然其所標顯。舉要非妄謬。憫彼不遇者。望涯而
自絕。常時過寶所。終身空手過。暫能一經目。即植菩
提根。清信樂法人。未暇徧披閱。崑山取片玉。滄溟釆
如意。隨其所欲見。發函即有得。多聞博覧人。巳知龍
藏者。溫故檢忘誤。釋然得本明。除彼大闡提。有是種
種益。海墨書一義。九旬而演妙。云何以片言。而欲顯
法要。如來在定時。五百阿羅漢。各各說所解。而皆非
佛意。各順正理故。可依而無罪。我今所撰述。悉稽古
德語。非我妄臆說。是故應信受。智者悟筏喻。不著文
字相。見月而忘指。入海譏筭沙。方便有多門。豈以一
廢百。種種皆佛事。全來彰妙用。以此勝功德。願常在
佛會。一音所演法。歷耳永不忘。如海受大雨。亦如水
傳器。持以利眾生。如法界無盡。徽宗朝官戶部侍郎。
與中丞趙挺之同理逋賦。多所蠲釋。挺之劾敏仲傾
天下財以為已惠。諫官江民表辨其誣。既而入元祐
黨人籍。尋化去。有僧神遊淨土。見敏仲與葛繁在焉。
繁澄江人。官至朝散夫夫。公第私居必營淨室設佛
像。一日方禮誦時。舍利從空而下。後無疾面西端坐
而逝宋史.法寶標目.樂邦文類.法喜志○藏中誤以標目為元人作。今據文獻通考.經籍志正之


知歸子。曰自曹溪闡無相之宗。斥心外求生淨土者。
[022-0222c]
後學不悟其旨。妄生分別。執著成謗。哀哉。佛本無相。
念即無念。以無念念念無相佛。是為直指。是為單傳。
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
德行。若楊王二公其庶幾乎。


汪大紳云。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二公只是
能擇能處○吾自閱七佛偈後。徧觀萬法。無不攝
於是。毗婆尸佛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
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是偈能
了。曹溪之蘊盡於是矣。曹溪之言曰。從上以來。先
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毗婆尸曰。身從
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曹溪曰無相為體。
毗婆尸曰幻人心識本來無。曹溪曰無念為宗。毗
婆尸曰罪福皆空無所住。曹溪曰無住為本。先聖後
聖非若合符節者與。曹溪善發先聖之旨。其言曰。無
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
之本性。其發明下手工夫之言曰。此法門立無念
為宗。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之
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
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
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真如自性起念。六根
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此毗婆
尸開示心識本來無要指也。下手工夫全在此一
句。了此乃能於相而離相。復人之本性也。大哉毗
婆尸之偈義也。宗門之淵海也。迦葉佛曰。一切眾
[022-0223a]
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
化之中無罪福。是偈能了淨土之蘊盡於是矣。彌
陀自性即所謂性清淨也。性清淨故曰淨土也。彌
陀為眾生發一切大願。以一切眾生性清淨也。勸
一切眾生往生者。從本無生無可滅也。眾生即此
身心可以往生者。以即此身心是幻生也。勸其離
穢即淨者。亦以即此身心是幻生也。往生有九品
者。以幻化有盡有不盡。罪福有空有不空也。眾生
發願修淨土法門者。須於迦葉佛第一句中信到
萬萬分。則知彌陀非添設也。性本如是也。一切眾
生性清淨也。於第二句中信到萬萬分。則知往生
非妄想也。生本如是也。從本無生無可滅也。於第
三句中信到萬萬分。則現在身執心執可破也。於
第四句中信到萬萬分。則往生上品上上品可登
也。大矣哉迦葉佛之偈義也。淨土之大關捩也。修
淨土之法全在念門。須打得開。打得入念門之法。
以何為要。曹溪之言至矣。曰真如即是念之體。念
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嗚呼盡之矣。
[022-022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