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85 居士傳-清-彭際清 (master)




居士傳六



竟陵文宣王傳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者。字雲英。齊武帝第二子也。宋
順帝昇明三年為會稽太守。督五郡。封聞喜公。自孝
武時徵求急速。以郡縣遲緩。始遣臺使。自此公役勞
擾。齊既受禪。文宣盡陳其弊。請罷之。建元二年。以母
憂去官。仍為丹陽尹。開私倉賑屬縣貧人。請修復古
塘。並墾荒田數千頃。高帝納之。會遷官事寢。武帝即
位。封竟陵郡王。永明二年為護軍將軍兼司徒。四年
進號車騎將軍。時水旱不時。請原除逋租。又請寬刑
息役輕賦省徭及罷征交州兵。五年正位司徒。移居
雞籠山西邸。招致名僧講論佛法。造經唄新聲。武帝
初好射雉。文宣諫止之。及永明末。將復射雉。文宣復
[006-0193c]
上書曰。忽聞外議。當更射雉。臣下情震越。心懷憂悚。
夫衛生保命人獸不殊。重軀愛體彼我無異。故禮云
聞其聲不食其肉。見其生不忍其死。豈可以萬乘之
尊降同匹夫之樂。天殺無辜傷仁害福。菩薩不殺壽
命得長。施物安樂自無恐怖。不惱眾生身無患苦。臣
見此果報。所以日夜劬勤厲身奉法。陛下常日捨財
修福。臣私心顒顒尚恨其少。豈可今日復見此事。一
損福業追悔便難。願陛下照臣此誠。曲加三思。帝雖
不盡納而深見寵嘉。居常與文惠太子同好釋氏。甚
相友悌。文宣敬信尤篤。數於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
僧眾賦食行水。或躬親其事。一夕夢東方普光世界
天王如來說淨住淨行法門。因著淨住子。淨住者。梵
語布薩。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書凡三十一篇。其
歸信門云。如來愍念眾生。愛同一子。所以垂形丈六。
表現靈儀。顯發眾生欣樂瞻覩。聞聲者證道。見形者
解脫。今者雖稟精靈。昏惑障重。進不覩相好莊嚴。退
不聞八音辨說。將由罪業深重。煩惱牢固。深憂惡道
無由可絕。豈容順默使流晏安。自不堅強其志忘身
捨命捍勞忍苦銜悲惻愴者。將恐煩惱熾火無由而
滅。無明重闇開了未期。譬如牢獄重囚具嬰眾苦。抱
長枷梏大械。帶金鉗負鐵鎖。膿瘡穢爛臭惡纏匝。而
欲以此牀求見國主貴臣。雖復一心無怠。何由而果。
何以故。以其具諸罪惡不離苦具。故若去枷脫鎖。洗
垢嚴服。王不我礙自然而現。今欲歸信亦復如斯。將
[006-0194a]
見如來相好光明者。先當淨身口意。洗除心垢。六塵
愛染永滅不起。十惡重障淨盡無餘。業累既除表裏
俱淨。方可運明想於迦維。標清心於寶剎。去諸塵勞
入歸信門。必然仰覩法身無礎。敬禮諸佛求哀懺悔。
既悔巳後。常行柔軟調和心。堪受心。不放逸心。寂滅
心。真正心。不襍心。無貪恡心。勝心。大心。慈悲安樂心。
善歡喜心。度一切心。守護眾生心。無我所心。如來心。
發如是等廣勝妙心。專求多聞。修離欲定。奉戒清淨
念報恩德。常懷悅豫不捨眾生。其尅責身心門云。身
為苦本。自所造集。於生死中。復增惡業。是故特須深
自尅責。經云。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已身有惡。則應發
露。書云。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內外之教。其本均
同。所以稱內外者。本非形分。但由心異。若出家之人
觀空無常。厭離生死。行出世法。是則為內。乖此為外。
在家之人歸崇三寶。持戒修善奉行禮義。是則為內。
乖此為外。若欲修行。先自剋責。當知求進是假名。退
檢是實法。愚闇滅則慧光發。四相遷則戒德顯。故知
廉退者進之兆也。貪進者退之萌也。夫求而獲者虗。
情有所著則取。傾危失墜之苦。此外道之法也。退而
獲者實。意無所戀故得。常安涅槃之樂。斯佛道之法
也。當知剋責心口是八正之路。撿察身行是解脫之
蹤。其慚愧門云。經云。慚愧得具足。能滅闇障故。又云。
慚愧如鐵鈎。能制人非法。若無慚愧。與諸禽獸無相
異也。慚愧之義以不及為本。今既理妙難精。觸向乖
[006-0194b]
背一念之間。造過無量。過無量故。慚愧亦應無量。其
中枝派不可縷述。姑舉一端。養生之急在於衣食。由
此衣食勞亂極深。所須繒纊皮革。無不損生殘命。著
他皮肉還養皮肉。乃至食噉一粒之食。非用功夫無
由入口。推度前功商量我腹。上入下出常流不止。而
於其中選擇精肥。進納軟滑貪嗜美味。無羞無恥。須
臾欒改。臭不可近。何有智者於食生貪。若生貪者。大
須慚愧。與彼畜獸復何助別。其大忍惡對門云。夫道
從苦生。不由樂果。德憑功建。非情所集。故經云。忍辱
第一道。於諸眾生心無礙故。以其在苦。則多礙多惱
起不善業。今所以得無礙者。良以在礙而修無礙。故
礙而不為礙。既於礙而無所礙。豈非忍力之所致乎。
經云。娑婆世界五濁之剎。五痛五燒具諸惡報。是故
發大乘者多來此土。以救苦為資糧。以拔惱為要行。
此土一日修善。勝於他方淨國百千萬劫。夫欲發廣
大心行菩薩行。自必履危涉險備受艱難。蹈熾火歷
氷霜。攖苦切。甘楚毒。於萬苦中能忍受者。則道場可
踐。若無此惱。忍何從生。籍此煩惱起我諸善。所謂塵
勞之儔為如來種。當知忍者有力。大人功德之本。所
謂忍痛癢。忍思想。忍疾病。忍飢苦。忍疲勞。忍寒暑。忍
憂悲。忍熱惱。忍惡罵無恥辱。忍撾打無恚礙。忍貪欲
無愛著。忍憍慢無背道。忍所難忍。忍所難行。忍所難
作。忍所難辦。能行此者。真可謂大忍辱矣。其勸請增
進門云。勸請者殷勤之至意也。由發殷勤之意。則願
[006-0194c]
善之情深矣。勸請有二。勸請眾生修行戒善。具諸德
本。勸請諸佛救護眾生。說法久住。十方四惡趣。我今
悉勸請。修持諸戒行。獲得於人身。十方一切人。我今
悉勸請。令修十善業。得生於天上。十方諸天人。我今
悉勸請。立登正定聚。得離於惡道。十方諸學人。我今
悉勸請。覺察諸煩惱。速登無學地。十方阿羅漢。我今
悉勸請。知非究竟位。唯有一佛乘。十方辟支佛。我今
悉勸請。成就大悲智。教化諸眾生。人天二乘眾。我今
悉勸請。體覺如來藏。修習菩薩行。一切諸菩薩。我今
悉勸請。修行十度行。速登於十地。兜率天菩薩。我今
悉勸請。常轉不退輪。速下度羣生。菩薩智未明。我今
悉勸請。金剛滅塵累。顯發真實相。十方一切佛。初成
正覺者。我請轉法輪。安樂諸眾生。十方一切佛。若欲
捨壽命。我今歸命請。願久住於世。如是佛菩薩。我今
皆勸請。發此殷勤心。是故稽首禮。其隨喜萬善門云。
眾生以愚惑故。多懷嫉妬增上之心。是以見人行善
則生惡想。摧毀破壞不令成就。然彼前人未必損行。
而嫉妬者妄增惱熱。增長惑業生死不絕。是以聖人
調心制意。行此隨喜。亦復勸請眾生如說奉行。十方
一切眾。所有微細善。仁義及禮智。孝養謙恭等。慈和
及愛敬。廉貞清潔行。若有如是善。我今悉隨喜。離欲
在家人。奉修如來戒。三歸五八戒。十善菩薩戒。清淨
諸律儀。離惡名聞者。如是諸功德。我今悉隨喜。飯僧
施法衣。浴除煩惱垢。救攝諸貧窮。飢寒露窘者。疾病
[006-0195a]
艱危苦。施藥悲憐業。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隨喜。曠路
作好井。橋船度人物。園林池花果。施佛并供僧。渴乏
除熱惱。其福實無量。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隨喜。造經
流法教。然燈發慧明。習誦及轉讀。決了諸義趣。若復
為人說。倍增歡喜心。如是諸功德。我今悉隨喜。建立
諸塔廟。堂殿及寶剎。彩畫及木像。金銀銅石等。傳寫
諸相好。顯示於法身。如是諸功德。我今悉隨喜。若有
造僧房。牀帳及臥具。令彼息心者。安意於禪林。出入
苦空門。次第寂滅觀。如是諸功德。我今悉隨喜。如來
大慈悲。善說諸法門。發生隨喜行。令我等修學。隨喜
諸聲聞。忍苦度生死。隨喜諸菩薩。不捨惡道受。隨喜
十方佛。無畏天人尊。能於三界獄。引出諸眾生。願令
眾生類。悉得於佛道。是故我隨喜。稽首禮諸佛。其廻
向佛道門云。廻向者以不著為義。原一切眾生備修
萬行。捨身命財。所以不得解脫生死者。皆緣耽著果
報不能捨離。若能不執其心。修行攝度。隨有微福廻
施群生向於佛道者。則於果報不復生著。便於生死
蕭然解脫。故經云。如所說修行。廻向為大利。是以一
切所作善業。皆應廻向。兼勸眾生不著果報。十方諸
眾生。所行微善業。仁孝及謙敬。慈愛柔和等。忠正修
禮智。矜逮賑孤窮。如是世俗善。悉廻向佛道。一切諸
外道。種種勤苦行。五熱炙其身。投巖赴水火。反縛塗
炭等。無量諸邪見。今皆為廻向。同歸正覺道。一切清
信士。歸戒行十善。乃至諸女人。亦能修福德。又能善
[006-0195b]
說法。開化眾妙福。廻向施群生。共成無上道。一切弟
子眾。聞聲即解悟。善來成比丘。乃至四道果。方便及
初觀。空苦非常想。亦廻施群生。共向無上道。十方諸
辟支。自然成緣覺。深悟在別世。曉了因緣法。隱顯化
眾生。獨處樂善寂。如是兼一切。盡廻向佛道。十方諸
菩薩。請誦於經法。入禪出禪者。勸總行眾善。如是等
三善。一切眾德本。亦廻施眾生。歸向無上道。一切諸
善等。乃至賢聖果。解空未能窮。有無不雙盡。悉令與
一切。同入真妙境。著廻有相心。皆向解脫道。如是諸
菩薩。我今勸𢌞向。發此無著心。是故稽首禮。其他文
多不具載。書成。開筵廣第。集士庶為設講。往復懇到。
皆灑然動容。歎未曾有。九年都下大水。吳興偏劇。文
宣開倉賑救貧病。於第北立廨収養。給衣及藥。十年
領尚書令揚州剌史。本官如故。尋復尚書令加中書
監。武帝不豫。詔使文宣輔政。文宣素不樂世務。乃推
西昌候鸞。詔以鸞佐之。隆昌元年進督南徐州。其年
疾篤。謂左右曰。門外應有異。遣人視之。見淮中魚無
筭浮水上向城門。尋薨。年三十五齊書.廣宏明集


知歸子曰。余甞考田獵。不見於古帝王之世。虞書曰。
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商書曰。暨鳥獸魚鼈。咸若其。
及物之仁如此。驅而殺之豈其心乎。余觀齊梁間君
臣論議。往往能慈心愛物矣。充是心也。勝殘去殺之
風不難覯也。文宣所著淨住子。行願深淨悲智兩足。
其游於佛海久如。不可以世智詳矣。於是釆著其言
[006-0195c]
尤切要者。而以諫獵一書首之。


汪大紳曰。敘論具大悲心眼。齊梁間學佛人如蕭
子良者誠為希有。其尅責身心一門尤為法要也。
○允初近與吾書。自述往日超佛越祖大願力。原
來只是放失其心而不知求。近來始信得千聖萬
賢總法門。出不得求放心一語。此是眾生往來三
界疲極自息證驗也。然吾不敢輙為之助喜。以允
初有求心甚深甚重。以有求心求放心。將心覓心。
求而又求。又要弄出無數伎倆。揑出無數鬼怪。放
心不益甚乎。來書儒佛雙關。一念捨不得佛。一念
又捨不得儒。儒佛交爭。朱子甞判為隱微深痼之
疾。此放心之病之大者。允初其能覺之乎。允初性
燥。每喜捻著一面令牌。道急急如律令者。安知不
奉孟子為太上老君。硬捉一物把持定了為護身
符乎。此瞞心之大者。非但放先其心而巳。如上種
種諸病。吾皆為允初打筭過耒。吾安敢為之助喜。
吾於是如法思惟。不輕不重。為允初打筭出一退
字來。又恐允初承虗接響。過了適檢子良傳說。那
段因緣極是法要。直判出外道佛道。界限極是分
明。吾遂決意將那退字助喜。留此一段因緣在傳
後發揮去者。第一要講明求放心法要入手處。朱
子道得好。不是將心覓心。只是一念悚然。心便在
這裏了。徹始徹終處。程子道得好。聖賢千言萬語。
只是要人將巳放之心収入腔子裏。自能尋向上
[006-0196a]
去。此兩則公案若能透得。以上所說病痛頓爾消
殺去矣。允初允初。你說那求放心一句子。為學佛
關鍵也。說得有來歷。你看釋迦老子至達摩以下
諸位先生。與諸魔及一切外道做盡冤家對頭。你
道是甚意思。只為諸魔外道放失其心。流轉三界
輪回六道。萬劫長夜。所以諸位先生苦苦哀哀勸
他學問。佛說恒河沙數。祖說一字不立。只是要覺
他本心而巳。諸魔外道本心頓覺。便是佛。便是祖。
本是一家眷屬。你何苦放他去做出事來。為魔為
外道。自取長夜之不妙乎。允初所說豈不有來歷。
然必如子良判出佛道外道。界限方得分明。魔道
外道俱是絕頂聰明人。聰明反被聰明誤。貪進不
巳放失其心。咄。魔了也。咄。外道了也。釋迦老子也
曾放失其心。貪進不巳。直走到非非想天。咄外道
了。也一念悚然。忽然退位本心。方得發現。所以子
良說那求進是假名。退撿是實法。真是法要也。你
看釋迦老子不獨與諸魔外道做盡冤家對頭。且
向一身中與五蘊.六根.六塵及一切山河大地做
盡冤家對頭。是甚意思。只為五蘊是放心的大浪
子。走了走了。走向六根去也。走了走了。走向六塵
去也。走了走了。走向一切山河大地去也。走了走
了走向輪回三界流轉六道去也。吾佛悲之。所以
苦苦哀哀勸他學問。喚轉他耳。多嘴老漢說到此。
允初舊病復發。肚裏打葬道。原來釋迦老子與一
[006-0196b]
切人天作眼目。果然大慈父。大恩師。大紳佛學果
然透徹。吾今要奉勸大紳與渠。破除世覺專心尊
奉釋迦求佛覺去也。咄。允初又放失其心矣。不見
惠能道得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
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
打却。菩提性宛然。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