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f0048 御製數理精薀-清-聖祖玄燁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製數理精藴上編卷四
   幾何原本十一
   幾何原本十二
[004-2a]
      幾何原本十一
      第一
      作三界度等之三角形及兩界度等
      之三角形法如欲作三界度等之三
      角形則作一甲乙線取甲乙之度為
      準以甲為心自甲至丙作弧一段又
      以乙為心自乙至丙作弧一段兩弧
      相交處至甲乙作二線即成三界度
[004-2b]
      等之甲丙乙三角形矣葢甲乙丙三
      角形之甲乙甲丙丙乙三界原係一
      圜之輻線其度必等度既等而線未
      有不等者也若欲作兩度等之三角
      形仍作一甲乙線比甲乙線之度或
      大或小取一度以甲乙二處為圜心
      皆至丙作弧兩段仍於兩弧相交處
      作二線即成兩界度等之甲丙乙三
      角形矣葢甲丙丙乙二線雖比甲乙
[004-2b]
      線或大或小然二線俱同為一圜之
[004-3a]
      輻線其度自等兩度既等則兩界線
      亦必等也
      第二
      平分直線角為兩分法如甲乙丙角
      欲平分為兩分乃以一角為心任意
      作弧線一段則乙甲乙丙二線截於
      丁戊即成乙丁乙戊等度二線自弧兩
      端復作一丁戊線照丁戊線度依前
[004-3b]
      節法作一三界度等之丁己戊三角
      形則己角與乙角正相對乃自乙角
      至己角作一乙己直線即分甲乙丙
      角為兩平分矣何也其乙丁己乙戊
      己兩三角形之乙丁乙戊二界是一
      圜之輻線其度等而丁己戊己二界
      是三界度等三角形之兩傍界其度
      亦等而乙己線既為兩形之共界
      其等無疑此兩三角形之各界度既
[004-3b]
      各相等則與丁己戊己界相對之丁
[004-4a]
      乙己戊乙己二角亦必相等可見矣見/二
      卷第/七節
      第三
      平分一直線為兩分法如有甲乙一直
      線欲平分為兩叚乃如第一節法於甲
      乙線上作乙甲丙乙三界度等之三角
      形又如第二節法平分甲丙乙角為二
      分自丙角作垂線至甲乙線即平分甲
[004-4b]
      乙線於丁而甲丁丁乙兩叚必等也葢
      甲丙乙原為三界度等之三角形今作
      丙丁垂線平分為兩三角形則兩三角
      形之相當各角各界必俱等而甲丁丁
      乙為兩形相當之底界其度安得不等
      乎
      第四
      横線上立縱線法如有甲乙一横線欲
      於丙處立一縱線則於丙之兩傍任意
[004-4b]
      取等度二分為戊丙己丙以戊為心於
[004-5a]
      横線上作弧一叚又以己為心於横線
      上作弧一叚兩弧相交於丁此丁處正
      與丙相對自丁至丙作一直線即甲乙
      線上正立之縱線也試自戊己至丁作
      二線成一戊丁己三角形此形之丁戊
      丁己兩線俱同一圜之輻線其度必等
      而丁丙線既將戊己底線為兩平分則
      丁丙線必為甲乙線之垂線矣見二卷/第十節
[004-5b]
      第五
      有一横線自此線上不拘何處立縱線
      法如有甲乙一横線自此線上丙處至
      甲乙線欲作一縱線則以丙為心作弧
      線一叚截甲乙線於戊己乃自戊己至
      丙作二線成一戊丙己三角形又照第
      二節分角法平分丙角為二分自丙至
      甲乙線上作丙丁線則此丙丁線即為
      自丙至甲乙線之縱線也葢戊丙己三
[004-5b]
      角形之丙戊丙己兩界度等故戊角與
[004-6a]
      己角必等而丙丁線又平分丙角為二
      則所分之戊丙丁己丙丁兩角度亦等
      而丙丁戊丙丁己兩並角亦必等此兩
      並角既等則成兩直角既成兩直角則
      丙丁線必為甲乙横線之垂線矣見一/卷第
      十/節
      第六
      在横線一邊立縱線法如有甲乙横線
[004-6b]
      在乙邊欲立一縱線則於甲乙線上不
      拘何處立為圜心如以丙為圜心自丙
      至乙為圜界旋轉作一圜則於甲乙線
      丁處相交即自丁處過丙心至相對界
      作一直線交圜界於戊乃自戊至乙作
      一戊乙直線即是乙邊所立之縱線也
      葢丁乙戊角因在半圜必為直角見四/卷第
      十四/節既為直角則戊乙線必為甲乙線
      之垂線既為垂線故為横線一邊所立
[004-6b]
      之縱線也若甲乙線一邊之上有一戊
[004-7a]
      㸃欲自戊至甲乙線一邊作一垂線則
      自戊至甲乙線任意作一戊丁斜線遂
      將戊丁斜線平分於丙於是以丙為心
      自戊旋轉作一圜則截甲乙線於己自
      戊至己作一直線即是欲作之垂線也
      葢戊己丁角既在半圜必為直角既為
      直角則戊己必為垂線矣
      第七
[004-7b]
      一圜分為三百六十度法如甲乙丙丁
      一圜界欲分為三百六十度則取圜之
      輻線度縁圜界比之即分圜界為六叚
      將六叚各平分為二則為十二叚十二
      叚各平分為三則為三十六叚三十六
      叚各平分為十即成三百六十度矣
      第八
      一直線上作角度法如甲乙線上欲作
      三十度之角則用有度之圜依圜之丙
[004-7b]
      丁輻線度截甲乙線於戊於是以甲為
[004-8a]
      心自戊作弧一叚復依圜界之丙庚三
      十度之分自戊截弧於己乃自己至甲
      作一直線即成己甲戊三十度之角矣
      第九
      各種多界形倣己有之形或大或小叧
      作一同式形法如有甲乙丙一三角形
      欲倣此式叧作一形則考甲乙界度有
      㡬分如甲乙界度為三分今取其二分
[004-8b]
      作一丁戊線又以甲丙界度亦作三分
      而取其二分以丁為圜心作弧一叚又
      以乙丙界度亦作三分而取其二分以
      戊為圜心作弧一段兩弧相交於己乃
      自己至丁戊作二線即成丁戊己一小
      三角形與原有甲乙丙大三角形為同
      式也葢丁戊己三角形之三界雖與甲
      乙丙三角形之三界不等而其相當各
      角之度俱等因其相當各角之度俱等
[004-8b]
      故其相當各界之比例皆同相當各界
[004-9a]
      之比例既同則其二形之式不得不同
      也若有一甲乙丙丁戊己六界形欲倣
      此式叧作一形則在此六界形作分角
      線分為四三角形照前法倣作四三角
      形即成一庚辛壬癸子丑小六界形其
      式與原有之甲乙丙丁戊己大六界形
      同也
      第十
[004-9b]
      有一直線或上或下一㸃作與此線平
      行一線法如甲乙線上有一丙㸃欲自
      丙㸃作與甲乙線平行一線則以丙為
      圜心任意取甲乙線之近甲邊一處作
      弧一叚如丁又取甲乙線之近乙邊一
      處為心如戊乃照丙丁原度於丙㸃相
      對處作弧一叚如己復照丁戊度以丙
      為心於丙㸃相對處作弧一叚則二弧
      相交於己乃自丙至己交處作一丙己
[004-9b]
      直線即為甲乙線之平行線也何則試
[004-10a]
      自丁戊二處至丙己二處作二線即成
      丙丁戊己一四界形此四界形之丙丁
      己戊相對之兩縱線丙己丁戊相對之
      兩横線因依各度所取必两两相等既
      两两相等則必為平行線之四邊形然
      則丙己甲乙為平行線四邊形之二線
      豈有不平行之理哉
      第十一
[004-10b]
      有一直線上作一正方形法如甲乙一
      直線欲作一正方形則以甲為心取甲
      乙度自乙至丙作乙弧線又以乙為心
      依甲乙度自甲至丁作一弧線又於甲
      乙線之兩端照本卷第六節立甲丙乙
      丁二縱線則乙丙弧截於丙甲丁弧截
      於丁乃自丙至丁作一直線即成甲乙
      丁丙一正方形也何則丙甲甲乙乙丁
      三線俱同為一圜之輻線其度必等而
[004-10b]
      丁丙丙甲二線又俱切一圜界為兩尖
[004-11a]
      相合其度亦必等見四卷/第七節則四界俱等
      矣且甲乙二角又為垂線所立之角必
      成直角則丙丁二角亦必為直角而四
      角又等矣四角皆等故甲乙丁丙形為
      甲乙線上所立之正方形也
      第十二
      平分一弧為兩叚法如有甲乙弧欲平
      分為兩叚則自甲至乙作一甲乙弦線
[004-11b]
      將此弦線照本卷第三節平分直線為
      兩分法作一戊丁縱線復自戊引至弧
      界截甲乙弧於丙即平分甲乙弧為甲
      丙丙乙兩叚矣葢丙丁縱線既平分甲
      乙弦線則亦必平分甲乙弧之全圜既
      平分甲乙弧之全圜則必平分甲乙弧
      為兩叚可知矣見四卷/第六節
      第十三
      有一叚弧欲繼此弧作一全圜法如有
[004-11b]
      甲乙一叚弧繼此弧欲作一全圜則在
[004-12a]
      此弧界任意指三處如甲丙乙自甲乙
      二處至丙作甲丙丙乙二線照前節作
      平分甲丙丙乙兩弦之丁己戊己二線
      引長則相交於己乃以己為心繼甲乙
      弧界作一全圜即成甲乙弧之全圜也
      葢丁己戊己二線既平分甲丙丙乙二
      弦則必平分甲丙丙乙二弧見四卷/第六節
      平分甲丙丙乙二弧則其相交之處必
[004-12b]
      為圜心故己為繼甲丙乙弧界所作全
      圜之圜心也
      第十四
      不拘何處有三㸃求縁此三㸃作一圜
      法如甲乙丙三㸃不在一直線上欲縁
      此三㸃作一圜則依前節作甲丙丙乙
      二線又平分此二線正中作丁己戊己
      二垂線引長至己處相交遂以己為心
      以甲乙丙為界作一圜則甲乙丙三㸃
[004-12b]
      俱在一圜之界矣此節之理/與前節同
[004-13a]
      第十五
      有圜不知中心求知中心之法如有一
      甲乙丙丁圜不知其中心欲求知之則
      於此圜界隨便取甲乙丁三處從甲至
      乙至丁作二弦線將此二線平分正中
      為戊己二處自戊己作戊庚己庚兩垂
      線則相交於庚此庚即是甲乙丙丁圜
      之中心也此節之理/亦與前同
[004-13b]
      第十六
      有圜外一㸃將此㸃至圜界作切線法
      如一圜之外有一甲㸃欲將此甲㸃與
      圜界相切作一切線則以此甲㸃至圜
      心作一甲乙直線又以乙為心以甲為
      界作一甲丙圜界又自甲乙線所截圜
      之丁處作一丁己垂線則此垂線即截
      甲丙圜界於丙乃自丙至乙心作一丙
      乙直線復自丙乙所截圜界戊處作一
[004-13b]
      戊甲線即是自甲㸃至圜界所作之切
[004-14a]
      線也何則此乙丁乙戊既同為一圜之
      輻線其乙甲乙丙亦同為一圜之輻線
      則甲乙戊與丙乙丁兩三角形之各兩
      邊線必等而兩三角形又同一乙角然
      則兩三角形之每相當各角必俱等矣
      見二卷/第六節夫丁丙線原為甲乙輻線之垂
      線則丁角必為直角而相當之戊角亦
      必為直角矣戊角既為直角則甲戊線
[004-14b]
      亦必為乙丙輻線之垂線故甲戊與丙
      丁皆為圜界之切線也見四卷/第九節
      第十七
      有圜内弦線欲與此弦線平行作圜外
      切線法如有一甲乙丙丁圜之乙丁弦
      線欲與此乙丁弦線平行作切圜之切
      線則從圜心戊至乙丁弦作戊己垂線
      平分乙丁弦線於己引長截圜界於甲
      為甲戊線又切甲處作庚辛線為甲戊
[004-14b]
      之垂線即是所求之切線也何則此庚
[004-15a]
      辛線既為甲戊線之垂線其戊甲庚角
      必為直角又己戊線既為乙丁線之垂
      線其戊己乙角亦必為直角然則戊甲
      庚角與戊己乙角既俱為直角其度必
      等因其度等故乙丁庚辛兩線為兩平
      行線也又戊甲線為圜之輻線而庚辛
      既為甲戊之垂線則必為甲乙丙丁圜
      之切線可知矣見四卷/第九節
[004-15b]
      第十八
      作函三角形之圜法如甲乙丙三角形
      欲作函此三角形之一圜則平分甲丙
      邊於丁平分丙乙邊於戊自丁戊作二
      垂線引長至己相交即以己為心任以
      甲丙乙三角形之一角為界作一甲丙
      乙庚圜即是函甲丙乙三角形之圜也
      此節之理與本/卷第十三節同
      第十九
[004-15b]
      圜内作等度四角形及等度八角形法
[004-16a]
      如甲丙乙丁圜内欲作一等度四角形
      則以甲乙丙丁二徑線交於圜心皆作
      直角復自甲丙乙丁四處作甲丙丙乙
      乙丁丁甲四弦線即成甲丙乙丁等度
      之四角形也何則甲乙丙丁二徑線在
      圜心作直角相交則平分圜界為四分
      矣既平分圜界為四分則甲丙丙乙乙
      丁丁甲四弦線度必等而甲丙乙丁四
[004-16b]
      角既俱立在一圜之半界亦必俱為直
      角見四卷第/十四節既俱為直角必為正方形
      可知矣苟欲作等度八角形則照前平
      分圜界為四分將所分之每分又各平
      分為二分即平分圜界為八分乃作八
      弦線即成甲戊丙己乙庚丁辛一形為
      圜内等度八角形也
      第二十
      圜内作等度六角形三角形十二角形
[004-16b]
      法如甲圜内欲作等度六角形則以圜
[004-17a]
      之甲乙輻線為度將圜界分為乙丙丙
      丁丁戊戊己己庚庚乙六叚作六弦線
      即成一乙丙丁戊己庚等度之六角形
      也何則苟以乙為心以甲為界作一丙
      甲庚弧線則乙丙乙甲二線俱為丙甲
      庚圜之輻線而度必等夫乙丙丁戊己
      庚六界形之諸界因俱照甲乙輻線度
      所作故此形之六界俱相等也若欲作
[004-17b]
      三角形則照前法將圜界分為六叚以
      所分六叚兩兩相合為三叚作乙丁丁
      己己乙三弦線即成一乙丁己等度三
      角形也若欲作十二角形亦照前法將
      圜界分為六叚以所分六叚各平分為
      二分作十二弦線即成一乙辛丙壬丁
      癸戊子己丑庚寅等度之十二角形也
      第二十一
      圜内作各種等度多界形總法苟甲圜
[004-17b]
      内欲作等度多界各種形則察各種形
[004-18a]
      之各角度見三卷第/十七節如等度三角形之
      三角俱六十度四角形之四角俱九十
      度五角形之五角俱一百零八度六角
      形之六角俱一百二十度七角形之七
      角俱一百二十八度三十四分一十七
      秒八角形之八角俱一百三十五度九
      角形之九角俱一百四十度十角形之
      十角俱一百四十四度十一角形之十
[004-18b]
      一角俱一百四十七度一十六分二十
      二秒十二角形之十二角俱一百五十
      度今甲圜内若欲作一等度九角形則
      以九角形之每角一百四十度與一百
      八十度相減餘四十度復以别有度之
      圜取四十度之分以分甲圜界即平分
      為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九分再照
      平分度作乙丙丙丁丁戊戊己己庚庚
      辛辛壬壬癸癸乙九弦線即成甲圜内
[004-18b]
      等度之九角形也何也從圜心甲作線
[004-19a]
      至各角分九角形為九三角形其每三
      角形之三角共一百八十度内減去二
      界角一百四十度餘心角四十度即每
      界所對之角此九角形之每界即九心
      角之弦線故以心角度分圜界度即得
      九角形之分也凡圜内欲作等邊多界
      形皆依此法作之
      第二十二
[004-19b]
      作函圜等度多界形法如欲作函圜之
      等度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或多界形
      則將圜界照欲作之幾界平分為幾段
      乃自圜心至所分各界作幾輻線於輻
      線之末各作切界線俱引長至合角即
      成函圜之等度多界形也如第一圖自
      甲心至庚辛壬三角作甲庚甲辛甲壬
      三線即成六三角形其庚甲乙庚甲丙
      兩三角形之庚乙庚丙二線為合尖切
[004-19b]
      圜之線其度必等見四卷/第七節而庚甲乙辛
[004-20a]
      甲丁兩形之庚甲乙辛甲丁二角為對
      角其度又等庚乙甲辛丁甲之二角為
      輻線切線所成之角其度又皆為直角
      相等見四卷/第五節則其餘一角亦必等而其
      乙甲甲丁二界又同為一圜之輻線其
      度必等則其他界亦必俱等可知再辛
      丙辛丁二線壬丁壬乙二線俱為合尖
      切圜之線其度相等而辛甲丙與壬甲
[004-20b]
      乙兩三角形壬甲丁與庚甲丙兩三角
      形必俱與前每相當之角等則此六三
      角形俱相等矣六三角形俱相等則其
      庚乙乙壬壬丁丁辛辛丙丙庚相等之
      六界兩兩相合即成庚壬庚辛辛壬之
      三界其度安得不等乎故庚辛壬三角
      形為函圜等界形也其第二圖函圜四
      角形第三圖函圜五角形或更欲作多
      界形其理皆同
[004-20b]
      第二十三
[004-21a]
      作函等度多界形之圜法如甲乙丙三
      角形或甲乙丙丁四角形或甲乙丙丁
      戊五角形欲作函此三形之圜則任用
      此三形之甲乙乙丙二界平分於庚辛
      二處乃自庚辛二處各作垂線至各形
      中心相交為己即以己為心以各形之
      角為界作圜即成函此三形之圜也何
      也各形之界皆為圜之弦線而弦線上
[004-21b]
      所作之垂線必皆交於圜心今甲乙乙
      丙二界上所作之庚己辛己二線既平
      分二界而相交於已則己必為圜心故
      以己為心作圜即成函各等界形之圜
      也
      第二十四
      作函於等度多界形之圜法如甲乙丙
      三角形或甲乙丙丁四角形或甲乙丙
      丁戊五角形欲在此三形内各作一圜
[004-21b]
      則照前節平分甲乙乙丙二界作己庚
[004-22a]
      己辛二垂線引長相交於己即以己為
      心以庚辛為界作圜即成多界形内所
      函之圜也何也己庚己辛二線是平分
      甲乙乙丙二線之垂線引長之必相交
      於各形之中心今既相交於己則己必
      為各形之心凡形心作垂線至各界其
      度必等即如圜之輻線故以己為心庚
      辛為界所作之圜即為各等界形所函
[004-22b]
      之圜也
      第二十五
      有一三角形一圜形於此圜内作切圜
      界三角形與原有之三角形同式法如
      有甲乙丙一三角形丁戊己庚辛一圜
      形欲於此圜内作一切界三角形與原
      有之甲乙丙三角形同式則於圜界任
      意作與甲角相等之辛角將此角之兩
      邊線俱引至圜界作辛庚辛戊二線再
[004-22b]
      自戊至庚作一戊庚線又於戊處作與
[004-23a]
      乙角相等之庚戊丁角爰自戊至丁作
      一丁戊線復自庚至丁作一庚丁線成
      一丁戊庚三角形即是所求之圜内切
      界三角形與原有之甲乙丙三角形為
      同式也何則其庚辛戊三角形之辛角
      與庚丁戊三角形之丁角其尖既俱與
      圜界相切而共立於戊己庚一叚弧分
      其度必等見四卷第/十二節此辛角原與甲角
[004-23b]
      等則丁角亦必與甲角等又庚戊丁之
      戊角原係依甲乙丙之乙角之度而作
      者固相等夫丁角與甲角戊角與乙角
      既等則所餘之庚角與丙角亦必等其
      三角既俱等其兩形必為同式可知矣
      第二十六
      有一三角形一圜形於此圜外作切界
      三角形與原有之三角形同式法如有
      甲乙丙一三角形戊己庚一圜形欲於
[004-23b]
      此圜外作一切界三角形與原有之甲
[004-24a]
      乙丙三角形同式則將原有之甲乙丙
      三角形之乙丙底線引長至辛壬二處
      此兩傍即成辛乙甲壬丙甲二外角乃
      於圜心丁處作與辛乙甲角相等之戊
      丁庚角又作與壬丙甲角相等之己丁
      庚角則成丁戊丁己丁庚之三輻線於
      三輻線之末作三垂線引長相交成一
      癸子丑三角形即是所求之圜外切界
[004-24b]
      三角形與原有之甲乙丙三角形為同
      式也何則凡三角形之三角相併必與
      二直角等見二卷/第四節今戊丁庚子一四邊
      形可分為兩三角形則此四邊形之四
      角相併必與四直角等矣四直角内減
      去子戊丁子庚丁之兩直角所餘戊丁
      庚戊子庚兩角相併亦必與兩直角等
      也又辛乙甲外角與甲乙丙内角相併
      亦與二直角等見一卷第/十四節其戊丁庚角
[004-24b]
      既係依辛乙甲角之度而作者則戊子
[004-25a]
      庚角必與甲乙丙角相等其庚丑己角
      亦必與甲丙乙角相等而己癸戊角又
      必與乙甲丙角相等三角俱等則兩形
      之式必相同也
      第二十七
      三角形内作切三界之圜法如有一甲
      乙丙三角形欲與此形内切三界作一
      圜則依此卷第二節之法將甲乙丙三
[004-25b]
      角俱平分為兩分所分三角之三線俱
      引長使相交於丁自丁至甲乙乙丙丙
      甲三界線作丁戊丁己丁庚三垂線乃
      以丁為心以戊己庚為界作一圜即是
      三角形内之切界圜也何則戊甲丁與
      庚甲丁兩小三角形之甲角因自一角
      為兩平分其度必等又丁戊丁庚既係
      兩垂線則甲戊丁甲庚丁二角俱為直
      角而相等此戊甲丁庚甲丁兩小三角
[004-25b]
      形内之二角既等其各三角必俱相等
[004-26a]
      而又共用一甲丁線為邊則此兩三角
      形之各相當邊亦必俱等故丁戊線與
      丁庚線等者即是丁己線與丁戊線丁
      庚線等也此三線既等以為輻線作戊
      己庚圜則必與三角形之甲乙乙丙丙
      甲三界相切矣
      第二十八
      勾股形内作正方法如有一甲乙丙勾
[004-26b]
      股形欲於此形内作一正方形則以丙
      為心以乙為界作一乙丁弧線將此弧
      線平分於戊自戊至丙作一戊丙線即
      平分丙角為兩分而截甲乙線於庚矣
      乃自庚與甲丙線平行作庚己線又自
      庚與乙丙線平行作庚辛線即成庚己
      丙辛一正方形為所求甲乙丙勾股形
      内之正方也何則甲丙乙勾股形之丙
      角原是直角今庚辛庚己二線各與甲
[004-26b]
      丙乙丙平行則庚己丙辛之四角必俱
[004-27a]
      為直角矣而庚己丙三角形内己庚丙
      角與己丙庚角又俱是直角之一半其
      度必等則己丙線與庚己線相等而庚
      辛線與己丙線庚己線與辛丙線皆為
      平行線内之垂線其度亦等故庚己己
      丙丙辛辛庚四線相等而庚己丙辛四
      角俱為直角是為甲乙丙勾股形内之
      正方形也
[004-27b]
      第二十九
      勾股形内作正方第二法如有一甲乙
      丙勾股形欲於此形内作一正方則將
      乙丙線引長照甲乙線度増於乙丙作
      一壬丙線自此壬丙之兩末與甲乙線
      平行作丁壬癸丙兩垂線使其度俱與
      甲乙線等又自丁至癸與壬丙線平行
      作一丁癸線自丁至丙作一對角線截
      甲乙線於戊乃自戊與乙丙線平行作
[004-27b]
      戊己線截甲丙線於己又自己與戊乙
[004-28a]
      線平行作己庚垂線成一戊乙庚己正
      方形即為甲乙丙勾股形内欲作之正
      方也何則試將戊己線引長成辛戊己
      子線則此辛戊己子線與甲乙線分丁
      壬丙癸為四長方形其甲戊子癸長方
      與辛壬乙戊長方既為丁壬丙癸大長
      方對角線傍所成兩形其分必等見三/卷第
      七/節故子戊線與戊辛線之比例同於乙
[004-28b]
      戊線與戊甲線之比例也然此子戊線
      與丙乙線等而戊辛線又與甲乙線等
      則丙乙線與甲乙線之比例亦同於乙
      戊線與戊甲線之比例也又甲乙丙與
      甲戊己兩三角形為同式故丙乙線與
      乙甲線之比例同於己戊線與戊甲線
      之比例而乙戊線與戊甲線之比例又
      同於己戊線與戊甲線之比例也乙戊
      線既與己戊線相等而乙庚線與戊己
[004-28b]
      線己庚線與戊乙線又為兩平行線内
[004-29a]
      之垂線其度相等故戊乙庚己四角俱
      為直角戊乙庚己四角既俱為直角則
      戊乙庚己之方形即是甲乙丙勾股形
      内之正方矣
      第三十
      三角形内作正方法如有甲乙丙三角
      形欲於此形内作一正方則自甲角至
      乙丙底線作一甲辛垂線將此垂線引
[004-29b]
      長出甲角如乙丙底線度作一壬辛線
      又自壬兩分如乙丙線度與乙丙線平
      行作一子癸線又自癸至辛作癸辛線
      截甲乙線於丁自子至辛作子辛線截
      甲丙線於庚乃自丁至庚作一庚丁線
      此線必與乙丙平行又自庚丁二處作
      庚己丁戊二垂線即成丁戊己庚一正
      方形即為甲乙丙三角形内欲作之正
      方也何則壬辛線與壬子線之比同於
[004-29b]
      辛丑線與丑庚線之比而辛壬線與壬
[004-30a]
      癸線之比又同於辛丑線與丑丁線之
      比故辛壬線與癸子線之比亦必同於
      辛丑線與丁庚線之比也然辛壬與癸
      子原相等則辛丑與丁庚亦必相等矣
      辛丑與丁庚既等則丁戊戊己己庚庚
      丁四邊亦必俱等丁戊戊己己庚庚丁
      四邊既俱等則為甲乙丙三角形内之
      正方無疑矣
[004-30b]
      第三十一
      有一直線將此線為正方對角線作正
      方法如有一甲乙直線欲以此線為對
      角線作一正方則將甲乙線平分為戊
      以戊為心以甲乙為界作一圜即於此
      圜内作一丙丁徑線為甲乙線之垂線
      乃自甲至丙自丙至乙自乙至丁自丁
      至甲作四直線即成甲丁乙丙一正方
      形為所求之正方也葢甲丙乙角丙乙
[004-30b]
      丁角乙丁甲角丁甲丙角既俱在半圜
[004-31a]
      内必俱為直角而甲戊丙丙戊乙乙戊
      丁丁戊甲四三角形之兩傍線俱是半
      徑線必相等又此四三角形之兩傍線
      所合之角俱為直角亦必相等則甲丙
      丙乙乙丁丁甲四直線必俱相等可知
      矣甲丙乙丁四邊形内四角既俱為直
      角而四邊線又俱相等則必為正方形
      而甲乙線為其對角線矣
[004-31b]
      第三十二
      有一直線為正方邊與對角線相較之
      餘於此線求作其原正方法如有一甲
      乙線為正方邊與對角線相較之餘求
      作一正方則先將此甲乙線為一邊作
      甲乙丙丁一小正方形次自甲至丙作
      一小對角線於是以丙為心以乙為界
      作一圜乃引甲丙線至圜界戊處作一
      甲戊線將此甲戊線為度作一甲戊己
[004-31b]
      庚大正方形即是所求之正方也試引
[004-32a]
      甲乙線至己作甲己一對角線此對角
      線之乙己一叚必與戊己邊線相等何
      也其丙乙丙戊為一圜之二輻線既等
      則丙乙戊丙戊乙二角亦等若於丙乙
      己直角内減去丙乙戊角又於所作丙
      戊己直角内減去丙戊乙角所餘戊乙
      己乙戊己二角亦必相等此二角既等
      則乙己戊己兩線必等矣因其相等則
[004-32b]
      所作甲戊己庚一大正方之甲己對角
      線與戊己一邊線相較則原有之甲乙
      線為其相較之餘可知矣
[004-33a]
      㡬何原本十二
      第一
      有一直線將此線為底作一兩邊度等
      三角形使底之兩邊各一角俱比上一
      角為大一倍之三角形法如有一甲乙
      直線將此線為底欲作兩邊度等之三
      角形而底之兩邊各一角俱比上一角
      為大一倍則用十一卷第八節之法於
[004-33b]
      甲乙線之兩頭各作一七十二度之角
      將兩邊線俱引長相交於丙即成一甲
      乙丙三角形為所求之形也何則凡三
      角形之三角相併為一百八十度與二
      直角等今此所作甲乙丙三角形之甲
      乙兩角既俱係七十二度則於一百八
      十度内減去甲乙二角共一百四十四
      度餘三十六度即為丙角之度三十六
      度者七十二度之半故甲乙兩底角比
[004-33b]
      丙角各大一倍也
[004-34a]
      第二
      有一直線依此線度作兩邊度等三角
      形使上一角小於兩底角一倍之三角
      形法如有甲乙一直線以此線為一邊
      復依此線度作一邊使此兩邊線所合
      之上一角小於兩底角一倍之三角形
      則用十一卷第八節之法以甲乙甲丙
      二線之甲末相合作一乙甲丙角為三
[004-34b]
      十六度再自丙至乙作一乙丙直線為
      底即得一甲乙丙三角形為所求之形
      也何則將甲角三十六度與全形三角
      之共數一百八十度相減餘一百四十
      四度為乙丙兩底角之共數今甲丙線
      與甲乙線既等則乙角與丙角必等因
      其相等將兩底角共數一百四十四度
      折半得七十二度即為每一底角之數
      七十二度者三十六度之倍數故甲角
[004-34b]
      比乙丙兩底角俱為小一倍也
[004-35a]
      第三
      有一直線以此直線為一邊作等邊等
      角之五界形法如有甲乙一直線以此
      直線為一邊作一等邊等角之五界形
      則將此甲乙直線為底用此卷第一節
      法作一兩邊度等甲丙乙三角形其甲
      丙乙角為丙乙甲丙甲乙二角之各一
      半又用十一卷第十五節法於此三角
[004-35b]
      形之週圍作一圜此甲丙丙乙兩直線
      原係相等其相對之兩弧亦必相等乃
      以此兩弧自戊丁二處為丙平分又自
      甲至戊自戊至丙自丙至丁自丁至乙
      作四直線即成甲乙丁丙戊五邊五角
      等度之五界形也何則其甲丙乙角原
      為丙乙甲角之一半則甲丙乙角為三
      十六度試自甲乙二處至圜心作甲己
      乙己二線成甲己乙一三角形則此甲
[004-35b]
      己乙角比甲丙乙角亦為大一倍見四/卷第
[004-36a]
      十一/節故甲己乙角為七十二度而甲乙
      弧線亦為七十二度矣以七十二度於
      全圜界三百六十度内減之餘二百八
      十八度折半得一百四十四度即為甲
      戊丙一叚弧線之數也冄將一百四十
      四度折半得七十二度即為甲戊一叚
      弧線之數也既得甲戊弧線之數則戊
      丙丙丁丁乙各弧線度俱各為七十二
[004-36b]
      度矣甲乙乙丁丁丙丙戊戊甲五線既
      俱係相等弧之弦線則五線之度必俱
      等五線之度既等則此形又在圜之内
      而五角之度豈有不相等者哉
      第四
      有一直線分大小兩分為相連比例線
      法如甲乙直線為全分甲丙一叚為大
      分丙乙一叚為小分以甲乙全分與甲
      丙大分之比同於甲丙大分與丙乙小
[004-36b]
      分之比則用此甲乙線為一邊線依此
[004-37a]
      卷第二節法作兩邊等度之兩底角比
      上一角各大一倍之甲乙丁三角形又
      依此卷第三節法取乙丁線度作邊角
      俱等之甲戊乙丁已五邊形又自戊至
      丁作一直線截甲乙線於丙乃得甲丙
      一大叚為大分丙乙一小叚為小分即
      是所欲作之相連比例線也何則甲戊
      乙丁兩弧線度等則甲乙戊乙戊丁兩
[004-37b]
      角度必等又乙戊丁角與乙甲丁角共
      立於乙丁弧其度必等再甲戊丁與甲
      乙丁二角亦同立於甲巳丁弧其度亦
      必等也至於甲乙丁角原比乙甲丁角
      大一倍故甲戊丁角比丙戊乙角丙乙
      戊角俱大一倍其甲丙戊角因為戊丙
      乙三角形之外角與丙乙戊丙戊乙兩
      内角等故甲丙戊與甲戊丙兩角相等
      此二角既等則甲丙甲戊兩線必等矣
[004-37b]
      又甲戊戊乙兩線度原相等其戊甲乙
[004-38a]
      角必與戊乙甲角等而甲乙戊一大三
      角形必與戊乙丙一小三角形為同式
      形矣葢小三角形之丙戊乙角與大三
      角形之戊甲乙角等而小三角形之丙
      乙戊角與大三角形之甲乙戊角為共
      角而等則小三角形之戊丙乙角與大
      三角形之甲戊乙角不得不等三角俱
      等非同式形而何是故甲乙線與甲戊
[004-38b]
      線之比必同於乙戊線與丙乙線之比
      也夫甲戊原與甲丙相等而乙戊原與
      甲戊相等故乙戊亦與甲丙相等然則
      甲乙全線與所分甲丙大分之比必同
      於甲丙大分與丙乙小分之比可知矣
      故曰甲乙與甲丙甲丙與丙乙為相連
      比例之線也
      第五
      平分一直線為數叚法如有甲乙一直
[004-38b]
      線欲平分為三分則自甲乙線之兩末
[004-39a]
      作甲丙乙丁二平行線隨意取一甲戊
      度將甲丙線分為甲戊戊庚庚丙三叚
      又依甲戊度將乙丁線亦分為乙辛辛
      巳巳丁三叚乃自二平行線之三叚處
      復作甲丁戊己庚辛丙乙四平行線即
      平分甲乙直線為甲壬壬癸癸乙之三
      分矣試觀甲乙丁三角形之甲乙乙丁
      兩傍線為與甲丁線平行之壬己癸辛
[004-39b]
      二線所分故俱為相當率今以甲乙全
      線與乙丁全線之比同於丁已叚與甲
      壬叚之比而已辛叚與壬癸叚之比辛
      乙叚與癸乙叚之比亦皆與甲乙全線
      與乙丁全線之比相同也因其比例俱
      同故丁乙線之丁巳巳辛辛乙三叚為
      平分而甲乙線之甲壬壬癸癸乙三叚
      亦為平分也
      第六
[004-39b]
      有分數之直線將别一直線依此線分
[004-40a]
      分為相當比例率法如有甲乙一直線
      原分為甲巳巳辛辛乙三叚又有一丙
      丁直線欲依此甲乙線分分作三分為
      相當比例之率則齊二線之一端以為
      平行線自甲乙線之甲端過丙丁線之
      丙端作一縱線復自甲乙線之乙端過
      丙丁線之丁端作一斜線則二線相交
      於戊乃自戊至所分巳辛二處作戊巳
[004-40b]
      戊辛二線則丙丁線即分為丙庚庚壬
      壬丁三叚與甲乙線之甲巳己辛辛乙
      三叚為相當比例率也試審戊甲乙全
      形内戊丙庚戊甲已戊庚壬戊已辛戊
      壬丁戊辛乙之大小六三角形其相當
      各式皆同如戊丙庚與戊甲已為同式
      戊庚壬與戊巳辛為同式戊壬丁與戊
      辛乙為同式故丙庚與甲已為相當二
      界庚壬與已辛為相當二界壬丁與辛
[004-40b]
      乙為相當二界此六線既各為相當界
[004-41a]
      故各為相當比例率也
      第七
      有二直線作與此二線相連比例之第
      三線法如有甲乙甲丙二直線欲作與
      此二線相連比例之第三線則將甲乙
      甲丙二線之甲末合成一角照甲丙線
      度增於甲乙線為甲戊線自乙末至丙
      末作一乙丙線又與乙丙線平行自戊
[004-41b]
      末作一戊己線將甲丙線引至已處乃
      成一甲已線其自丙末所分之丙已線
      即為與甲乙甲丙二線相連比例之第
      三線也葢已戊線既與丙乙線平行故
      甲乙丙三角形與甲戊己三角形為同
      式而甲乙甲丙乙戊丙已四叚必為相
      當比例之四率是以甲乙第一率與甲
      丙第二率之比即同於乙戊第三率與
      丙巳第四率之比也夫乙戊之度原與
[004-41b]
      甲丙等故甲乙與甲丙之比即甲乙與
[004-42a]
      乙戊之比而甲丙與丙已之比即乙戊
      與丙巳之比然則甲乙與甲丙甲丙與
      丙巳豈非相連比例之三線乎
      第八
      有三直線作與此三線相當比例之第
      四線法如有甲乙甲丙乙丁三線欲作
      與此三線相當比例之第四線則取甲
      丙線度叧作一甲丙線將此所作甲丙
[004-42b]
      線照甲乙線度紀於乙於是以甲為心
      自乙作弧一叚又取原有之乙丁線度
      自乙截弧線於丁即自乙至丁作一乙
      丁線再依甲丙線度自甲過丁作一甲
      戊線又與乙丁線平行作一戊丙線此
      戊丙線即為原三線相當比例之第四
      線也葢甲丙戊三角形與甲乙丁三角
      形為同式故甲乙線與甲丙線之比即
      同於丁乙線與戊丙線之比因其比例
[004-42b]
      相同故戊丙線為原有之甲乙甲丙乙
[004-43a]
      丁三線相當比例之第四線也或欲作
      相當比例之數線則將甲角上下二線
      引長為甲癸甲子凡相當各二處任意
      截為㡬叚作㡬平行線既得相當比例
      之數線矣如以甲角之甲子甲癸二線
      截為丁乙戊丙庚巳壬辛子癸五叚於
      所截五處作五平行線即得相當比例
      之十率矣葢以甲乙與甲丙之比同於
[004-43b]
      丁乙與戊丙之比以甲丙與甲巳之比
      同於戊丙與庚已之比以甲已與甲辛
      之比同於庚已與壬辛之比以甲辛與
      甲癸之比同於壬辛與子癸之比故將
      甲子甲癸二線雖分為無數叚作無數
      平行線其比例亦無不相同也
      第九
      有二直線欲叧作一線為此二線之中
      率法如有甲乙乙丙二線欲另作一線
[004-43b]
      為此二線之中率則將甲乙乙丙二線
[004-44a]
      相連為一甲丙全線乃平分全線於戊
      以戊為心以甲丙兩末為界作一半圜
      自二線相連乙處至圜界作一丁乙垂
      線即為原有甲乙乙丙二線之中率線
      也何也丁乙線既為圜徑上之垂線則
      甲乙丁乙乙丙為相連比例之三率見/九
      卷第/七節故甲乙線與乙丁線之比同於乙
      丁線與乙丙線之比也比例既同則所
[004-44b]
      作乙丁線為原有甲乙乙丙二線之中
      率可知矣
      第十
      有二直線欲另作二線為此二線間之
      兩率法如有甲乙乙戊二直線欲另作
      二線為此二線間之兩率則將甲乙乙
      戊二線之乙末相合為直角又自此二
      線所合乙角引長為甲乙丙戊乙丁二
      線次將二矩尺之二角正置於丁戊甲
[004-44b]
      丙二線上如一矩尺為己庚辛一矩尺
[004-45a]
      為壬癸子乃以巳庚辛矩尺之一股切
      於丁戊線之戊末又以壬癸子矩尺之
      一股切於甲丙線之甲末仍使二矩尺
      之已庚癸子二股相合則癸庚二角亦
      為直角而不離於所跨之線其二矩尺
      之壬辛二股亦使不離於所切之線末
      乃自甲至癸自戊至庚自庚至癸作三
      線即截丁乙線於癸截乙丙線於庚成
[004-45b]
      乙癸乙庚二線即為原有之甲乙乙戊
      二線間之兩率也何也如平分戊癸線
      於丑則丑為心戊為界成一戊庚癸半
      圜若平分甲庚線於寅則寅為心甲為
      界成一甲癸庚半圜今乙癸線為甲癸
      庚半圜徑線上之垂線故乙癸為甲乙
      乙庚二線之中率而乙庚線為戊庚癸
      半圜徑線上之垂線故乙庚又為癸乙
      乙戊二線之中率是以甲乙線與乙癸
[004-45b]
      線之比同於乙癸線與乙庚線之比而
[004-46a]
      乙癸線與乙庚線之比亦同於乙庚線
      與乙戊線之比因其比例相同故乙癸
      乙庚二線為甲乙乙戊二線間之兩率
      也
      第十一
      有三角形依一界作等積之直角四界
      形法如有甲乙丙一直角三角形欲依
      其乙丙界作一直角四界形與原三角
[004-46b]
      形積等則與乙丙平行作一甲丁線又
      與甲乙平行作一丁丙線即成一甲乙
      丙丁直角四界形於是平分甲乙線於
      戊平分丙丁線於巳作一戊巳線則平
      分甲乙丙丁四界形為兩形此所分甲
      戊巳丁與戊乙丙已兩直角四界形之
      積俱與甲乙丙三角形之積相等也葢
      甲乙丙三角形為甲乙丙丁四界形之
      一半今所分甲戊巳丁與戊乙丙已兩
[004-46b]
      四界形既俱為甲乙丙丁四界形之一
[004-47a]
      半則必與甲乙丙三角形之積俱相等
      可知矣又如庚辛壬無直角之三角形
      依辛壬界作一直角四界形與原三角
      形積等則與辛壬平行作一庚癸線又
      自辛壬至庚癸線作子辛癸壬二垂線
      即成一子辛壬癸直角四界形於是平
      分子辛線於丑平分癸壬線於寅作一
      丑寅線則平分子辛壬癸四界形為兩
[004-47b]
      形其所分子丑寅癸與丑辛壬寅兩直
      角四界形之積俱與庚辛壬三角形之
      積相等也試與庚辛線平行作一卯壬
      線即成庚辛壬卯一斜方形為與子辛
      壬癸方形同底同髙故其積必等見三/卷第
      八/節今庚辛壬三角形為庚辛壬卯形之
      一半則亦必為子辛壬癸方形之一半
      矣既為一半則所分子丑寅癸與丑辛
      壬寅直角四界形必與庚辛壬三角形
[004-47b]
      之積相等可知矣
[004-48a]
      第十二
      有一長方形作與此積相等之正方形
      法如有甲丙一長方形欲作與此長方
      形相等之正方形則將甲丙形之丙乙
      縱線合於甲乙横線照此卷第九節法
      求得甲乙丙乙二線之中率為丁乙線
      即以丁乙線為一邊作一丁戊正方形
      即與甲丙長方形之積相等也何則大
[004-48b]
      凡相連比例三率内中率所作之正方
      形積與首率末率所作之長方形積相
      等今丁乙線既為甲乙丙乙二線之中
      率則丁乙線所作之丁戊正方形積焉
      得不與甲乙丙乙二線相合所作之甲
      丙長方形之積相等乎
      第十三
      凡多界形作與本形同式或大或小之
      形法如有甲乙丙丁戊已庚辛之多界
[004-48b]
      形欲作比此形小一半之同式形則自
[004-49a]
      此形中心壬處至各角作衆線又取甲
      乙乙丙丙丁丁戊戊己己庚庚辛辛甲
      各界度之一半與各界平行置於對角
      各線之間為癸子子丑丑寅寅卯卯辰
      辰巳巳午午癸之八線即成癸子丑寅
      卯辰巳午之形為原形每界減半之同
      式形也何也如對角線間所成之甲乙
      壬癸子壬大小兩三角形之甲乙癸子
[004-49b]
      線既平行而又同一壬角則其相當各
      角俱等而兩形之式相同倣此推之其
      乙丙壬子丑壬二形丙丁壬丑寅壬二
      形丁戊壬寅卯壬二形戊已壬卯辰壬
      二形巳庚壬辰巳壬二形庚辛壬巳午
      壬二形辛甲壬午癸壬二形必俱為同
      式形此各相當大小兩形既俱同式則
      所作癸子丑寅卯辰已午小形之各邊
      為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大形之各邊之
[004-49b]
      一半而為同式形可知矣又如甲乙丙
[004-50a]
      丁戊巳庚辛壬癸形從甲角作線至各
      角取乙丙度之一半置於甲乙甲丙二
      線之間與乙丙平行如子丑照此於諸
      對角線間作諸界之平行線即成甲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小形為原形每界
      減半之同式形其理亦與前同若欲作
      比原形大㡬倍之形則以所作諸對角
      線按分引長而於本形外作諸界之平
[004-50b]
      行線即成所欲作之大形也
      第十四
      作分釐尺法如甲戊尺三寸每寸欲分
      為百釐則將甲乙邊平分作十分將戊
      巳邊亦平分為十分對所分之分作諸
      横線與乙戊平行次將一寸之甲辛乙
      丙兩邊俱分為十分冄於甲辛邊之第
      一分作斜線至乙丙邊之乙處如此作
      十斜線俱與第一分斜線平行即分乙
[004-50b]
      丙之一寸為一百釐也何也甲辛乙丙
[004-51a]
      皆為一寸之度俱平分為十分矣若將
      每分又分為十釐即每寸亦得百釐然
      度狹線多必致相淆今作斜線横線各
      十其横斜相交處共有百分此百分即
      百釐也如第一斜線與第一横線相交
      之㸃即為一釐與第二横線相交之㸃
      即為二釐以至第十横線相交之㸃為
      十釐即甲辛邊所分之第一分之十釐
[004-51b]
      也一斜線有十釐則十斜線豈非百釐
      乎由此推之若作二十横線則一斜線
      得二十釐每寸即分為二百釐作百横
      線則一斜線得百釐每寸即分為千釐
      其法甚簡而其用尤甚便也
      第十五
      凡有三角形知其一角之度及此一角
      之兩傍界或知其二角之度及此二角
      之間一界或不知角度但知三界欲求
[004-51b]
      其餘角餘界法如有一甲乙丙三角形
[004-52a]
      知丙角為三十八度四十四分及丙角
      兩傍之丙甲界長十四丈丙乙界長十
      三丈而欲知其餘角餘界則依十一卷
      第八節法作與丙角相等之三十八度
      四十四分之丁角將丁角兩傍之丁戊
      界作十四分丁巳界作十三分乃自戊
      至巳作一戊巳線成一丁戊巳小三角
      形與甲乙丙大三角形同式量其戊己
[004-52b]
      邊得九分即大形之甲乙邊為九丈也
      再用有度之圜量取小形戊角得六十
      四度三十七分即大形甲角之度也小
      形巳角得七十六度三十九分即大形
      乙角之度也何也夫甲乙丙戊已丁兩
      三角形之式既同其相當各角各界必
      俱相等小形之丁角即與大形之丙角
      等其餘兩角亦必等小形之丁已邊既
      以十三分當大形丙乙邊之十三丈則
[004-52b]
      小形戊巳邊之九分必當大形甲乙邊
[004-53a]
      之九丈矣又或知甲乙丙三角形之乙
      角為七十六度三十九分丙角為三十
      八度四十四分及乙丙界長十三丈而
      欲知其餘角餘界則作己丁界為十三
      分照乙角丙角度作已角丁角於是畫
      巳戊丁戊二界相交於戊即成戊巳丁
      同式之小三角形此小形之戊角必與
      甲角等而小形之丁戊界十四分與大
[004-53b]
      形之甲丙界十四丈相當小形之戊己
      界九分與大形之甲乙界九丈相當矣
      若知甲乙丙三角形之甲乙甲丙乙丙
      三界而不知其角則照前將三界之度
      作同式之小形量其三角之度即知大
      形之角度矣
      第十六
      作分數比例測量儀器法以甲丙乙半
      圜界分為一百八十度每度作六十分
[004-53b]
      將此半圜之丁甲丁乙丁丙三半徑線
[004-54a]
      照所容方界分截開分為一百分於每
      分上俱與三半徑平行作縱横線於甲
      乙徑線之甲乙兩末作兩定表以圜丁
      心為樞作一遊表如丁巳將此遊表亦
      如前所分一百分度作二百分復於此
      儀器後面作一垂線記號以掛墜線如
      庚即成一全儀器用以測髙深廣逺可
      知其各角各界之度矣如有一辛壬旗
[004-54b]
      杆欲測其髙則將儀器按墜線立準看
      甲乙徑線兩末之定表與旗杆癸處相
      對乃為地平再將丁巳遊表與旗杆頂
      尖辛處相對次量儀器中心所對處至
      旗杆癸處得㡬何如有四十丈則看儀
      器丁乙線上自丁心至子得四十分以
      當地平四十丈即視與子相對垂線至
      遊表相交處有㡬何如丑子三十分即
      為旗杆自辛至癸相當數為三十丈也
[004-54b]
      再加癸壬髙即得旗杆辛壬之共髙度
[004-55a]
      矣蓋儀器上之丁子丑小三角形與所
      測得丁癸辛大三角形原為同式其相
      當各界之比例必俱相同故以丁子四
      十分與子丑三十分之比即同於丁癸
      四十丈與癸辛三十丈之比也若欲知
      丁辛弦線數即視遊表自丁至丑相交
      之處得㡬何如有五十分其相當數即
      為五十丈也若欲知丁癸辛三角形之
[004-55b]
      各角度則視圜界與遊表相交處如巳
      其乙巳弧度即丁角三十五度一十三
      分其餘巳丙弧五十度四十七分即辛
      角度而癸辛線原與子丑垂線平行為
      平行線故癸角必是直角而為九十度
      也
      第十七
      倣各種地形畫圖法如有甲乙丙丁地
      形欲畫一圖則選能見各地之二處立
[004-55b]
      儀器為戊為巳將戊與巳對准定表先
[004-56a]
      自戊以遊表視庚辛壬癸等處得諸角
      之度皆細記之如庚戊巳角得八十一
      度辛戊巳角得五十度三十分壬戊巳
      角得四十五度八分癸戊巳角得三十
      三度二十分次自巳以遊表照前視庚
      辛壬癸等處得諸角之度亦細記之如
      庚已戊角得三十五度四十分辛巳戊
      角得四十度十分壬已戊角得四十七
[004-56b]
      度二十五分癸巳戊角得七十度於是
      任意作一子丑線為戊己相當線於此
      子丑線之兩末作諸角與所記諸角相
      等將所作諸角之各線俱引長使相交
      於寅卯辰巳等處乃以庚辛壬癸所有
      之諸地形並其餘各處凡目之所見俱
      畫於圖之相當各界即成一午未申酉
      之圖即甲乙丙丁地形之圖也葢午未
      申酉圖内所作寅子丑卯子丑類諸三
[004-56b]
      角形之角度皆與甲乙丙丁地形之庚
[004-57a]
      戊已辛戊巳類諸三角形之角度相等
      而作故其相當各三角形俱為同式此
      所以全圖與全地形為同式也
      第十八
      畫地理圖欲約為小圖或欲廣為大圖
      法如有甲乙丙丁一地理圖欲約為小
      圖為原圖四分之一則用甲乙丙丁形
      界之四分之一畫一戊已庚辛形將甲
[004-57b]
      乙丙丁原形任意分為數正方形而將
      小形亦分為數正方形視原圖中所有
      山川城郭村墅林園函於大圖之某正
      方分者約而畫入小圖某正方形内則
      此所畫之戊巳庚辛小圖即與原有甲
      乙丙丁大圖為同式矣
      第十九
      作比例尺平分線法如此比例尺欲作
      平分線則自甲樞心至乙丙二末作甲
[004-57b]
      乙甲丙二線用本卷第五節法分之各
[004-58a]
      平分為二百分即為比例尺之平分線
      也以用法明之如有丁戊一直線欲平
      分為十分則將比例尺一百分之己庚
      二㸃照丁戊線度展開勿令移動次取
      比例尺之第十分之辛壬二㸃相離之
      度即是丁戊線之十分之一分也何則
      自乙至丙作一線自己至庚作一線自
      辛至壬復作一線其甲乙丙三角形與
[004-58b]
      甲己庚三角形為同式而甲己庚三角
      形又與甲辛壬三角形為同式是以所
      分甲己線與甲乙線之比同於己庚線
      與乙丙線之比而甲辛線與甲己線之
      比亦同於辛壬線與己庚線之比也然
      則十分之甲辛線既為百分之甲己線
      之十分之一其辛壬線亦必為己庚線
      之十分之一矣丁戊線原與己庚線同
      度則辛壬線亦為丁戊線之十分之一
[004-58b]
      可知矣
[004-59a]
      第二十
      作比例尺分圜線法如於比例尺欲作
      分圜線則自甲樞心至乙丙二末作甲
      乙甲丙二線乃平分甲乙線於未以未
      為心以甲乙二末為界作一半圜於是
      分圜界為一百八十度復以甲為圜心
      至所分圜界戊巳庚辛壬癸子丑等處
      作各弦線又將諸弦線度移於尺之甲
[004-59b]
      乙甲丙二線則此二線即成一圜之諸
      弦之總線也以用法明之如寅卯寅辰
      二線所合寅角欲知其度則以寅為心
      作一辰卯弧將比例尺六十度之丁未
      兩㸃相距之度照寅辰或寅卯度展開
      勿令移動次取卯辰相距之度於比例
      尺上尋至八十度之申酉處恰符即是
      寅角為八十度也何則若自丁至未自
      申至酉作二線成甲申酉甲丁未兩同
[004-59b]
      式三角形其相當各角各界俱為相當
[004-60a]
      比例之率故甲未線與甲酉線之比同
      於丁未線與申酉線之比也夫甲未線
      既為比例尺所作甲庚六十度之弦線
      而甲酉線又為甲辛八十度之弦線其
      丁未線既與小圜寅卯輻線等而輻線
      原與六十度之弦線等然則丁未線即
      小圜六十度之弦線而申酉線亦為小
      圜八十度之弦線也以此得知寅角之
[004-60b]
      卯辰度為八十度也
      第二十一
      作比例尺分面線法如此比例尺欲作
      分面線則以甲樞心處至乙丙二末作
      甲乙甲丙二線自甲截甲丙線於丁照
      所截甲丁度於甲心作一甲戊垂線自
      戊至丁作一戊丁線又照戊丁線度自
      甲截甲丙線於已自戊至已作一戊已
      線又照戊已線度自甲截甲丙線於庚
[004-60b]
      自戊至庚作一戊庚線又照戊庚線度
[004-61a]
      自甲截甲丙線於辛自戊至辛作一戊
      辛線又照戊辛線度自甲截甲丙線於
      壬自戊至壬作一戊壬線照此累累截
      之至丙末又將甲丙線所截各度移置
      甲乙線即成比例尺之分面線也何則
      於甲丁戊直角三角形之三界作卯丁
      辰戊戊已三正方形其甲丁甲戊二線
      因為相等度所作故卯丁辰戊二形必
[004-61b]
      等再於戊甲丁直角相對之戊丁界所
      作之戊巳一方形亦必與直角兩旁界
      所作卯丁辰戊二方形相等也見九卷/第四節
      次於甲已界作未巳正方形甲己界原
      與戊丁等則甲已界所作未已方形即
      與戊丁界所作之戊巳方形相等矣未
      巳方形既與戊巳方形等則必與卯丁
      辰戊二形相等而亦與卯丁之倍數相
      等矣夫甲巳界即大於卯丁形一倍為
[004-61b]
      未巳形之一界也倣此論之則甲庚界
[004-62a]
      即為比卯丁形大二倍形之界而甲辛
      甲壬等界即為比卯丁形大三倍四倍
      形之界可知矣以用法明之如有一癸
      子正方形欲作大二倍之正方形則將
      比例尺展開使其丁丑相距之度與癸
      子界度等次取比例尺寅庚相距之度
      即是比癸子方形大二倍之方形之一
      面界度也何則自丁至丑自庚至寅作
[004-62b]
      丁丑庚寅二線成甲丁丑甲庚寅同式
      兩三角形則甲丁線與甲庚線之比即
      同於丁丑線與庚寅線之比也夫甲庚
      線所作方形原比甲丁線所作方形大
      二倍則庚寅線所作方形必比丁丑線
      所作方形亦大二倍矣丁丑之度原與
      子癸等則寅庚線豈非比子癸方形大
      二倍方形之一界乎
      第二十二
[004-62b]
      作比例尺分體線法如於比例尺欲作
[004-63a]
      分體線則以甲樞心之甲乙甲丙二線
      任作丁已一正方體取其戊己一界之
      度置於尺上自甲截甲乙線於庚次作
      比戊已界大一倍之辛壬線又於戊巳
      辛壬二線間照本卷第十節法作相連
      比例之癸子丑寅二率乃取癸子線度
      置於尺上仍自甲截甲乙線於辰則甲
      辰所作卯子正方體必比甲庚所作丁
[004-63b]
      已正方體大一倍矣何則試將癸子線
      作卯子正方體則與丁己正方體為同
      式其二體相比之比例必同於戊已癸
      子二界所生連比例加二倍之比例今
      辛壬線既為戊巳相連比例之第四率
      則丁已卯子二體之比例必同於戊已
      辛壬二線之比例矣辛壬線既比戊己
      線大一倍則卯子體亦比丁已體大一
      倍可知矣又作比戊已界大二倍之己
[004-63b]
      未線仍照本卷第十節法作戊已巳未
[004-64a]
      二線間相連比例之申酉戌亥二率乃
      取申酉線度置於尺上自甲截甲乙線
      於乾則甲乾所作午酉正方體即比甲
      庚所作丁巳體大二倍矣照此屢倍戊
      己界求相連比例之四線取其第二線
      度置於尺之甲乙線上又按甲乙線所
      截各度移置甲丙線即成比例尺之分
      體線也以用法明之如有一坎庚正方
[004-64b]
      體欲作大二倍之體則將比例尺展開
      使其庚與庚第一次所/截之㸃相距之度與艮
      庚界度等次取比例尺乾與乾第三次/所截之
      㸃/相距之度即是比坎庚正方體大二
      倍之正方體之一界度也何則自比例
      尺之庚乾二處作庚庚乾乾二線即成
      甲庚庚甲乾乾同式兩三角形則甲庚
      線與甲乾線之比同於庚庚線與乾乾
      線之比例矣夫甲乾線所作方體原大
[004-64b]
      於甲庚線所作正方體之二倍則乾乾
[004-65a]
      線所作正方體必大於庚庚線所作正
      方體之二倍可知矣又㨗法設正方體
      界一百釐其積數一百萬釐以二因之
      成二百萬釐立方開之得界一百二十
      五釐又以三因之成三百萬釐立方開
      之得界一百四十四釐照此屢倍積數
      開立方將所得之數於分釐尺上取其
      度截比例尺之甲乙甲丙二線即成分
[004-65b]
      體線與前求連比例之法無異也
 
 
 
 
 
 
御製數理精藴上編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