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08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唐- (master)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三十八 車八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唐天台沙門湛然釋


【○次難不定者為三初緫舉諸經次別引
央掘列眾明常三以淨名為並。】


「次難偏方不定教謂非次第別為一緣如金
光勝鬘楞伽殃掘之流也。


問殃掘之經六年所說列次第眾委悉餘經
彈斥明常分明餘教釋梵四王及十弟子乃
至文殊皆被訶斥同聞宛然應入次第而今
判作偏方。」


【次文言央掘列眾者彼經初云爾時世尊
與無量菩薩摩訶薩及四眾天龍八部毗
舍遮富單那等日月天子及護世等皆云
[038-0808a]
無量始從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經初
列眾皆有聲聞菩薩雜眾央掘亦爾仍云
無量故云委悉彈斥明常者如彼央掘偈
云云何名為一謂一切眾生皆以如來藏
畢竟恒安住云何名為二所謂名與色此
是聲聞宗斯非摩訶衍云何名為四所謂
四聖諦是則聲聞宗斯非摩訶衍一切諸
如來第一畢竟常是則大乘諦非苦是真
諦云何名為五所謂彼五根是則聲聞宗
斯非摩訶衍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等
具如止觀第七卷引乃至增十亦復如是
如是等文彈訶聲聞明於常住最為顯著
餘如彼經又如無垢施女經阿闍世王有
女名無垢施於晨朝時著王屣踞父殿坐
爾時舍利弗與八大聲聞文殊師利等八
[038-0808b]
大菩薩入城乞食各先作念舍利弗念言
我當入如是定巳願舍衛城中一切眾生
聞四聖諦法目連念言願令城中一切眾
生無有魔事如是十六人各作念巳次第
到城入無垢施女門詣其乞食皆被此女
如其心念種種彈訶此十六人還佛所述
巳佛記是女等云云
△三以淨名為並


○三文者為三初以同有彈訶為並。】


「淨名亦是彈訶那得引為次第。」


【○次又淨名下以訶在昔與央掘同為難。】


「又淨名所訶事在徃昔追述前語以辭不堪
當知十二年前巳應被訶與殃掘同若殃掘
偏方則淨名非次。」


【○三若謂下以明常被緣為難。】


「若謂殃掘明常別為一緣者淨名云塵勞之
[038-0809a]
儔是如來種何得是次第之說云云。」


【○三難用涅槃五味中二先敘其非。】


「次難其依涅槃五味判五時教用從牛出乳
譬三藏十二年前有相教從乳出酪譬十二
年後般若無相教從酪出生酥譬方等褒貶
教從生酥出熟酥譬萬善同歸法華教從熟
酥出醍醐譬涅槃常住教。」


【○次別明難難中又二初緫斥非。】


「此現見乖文義理顛倒相生殊不次第。」


【○次何者下釋釋中自五初難從牛出乳
為十二部中三初以非初說及無十二部
為難次救云下彼救三今問下縱難。】


「何者經云從牛出乳譬初從佛出十二部經
云何以十二部對於九部有相教耶一者有
相教無十二部二者有相教非佛初說故不
[038-0809b]
應以此為對云云。」


【初如文。】


「彼即救云小乘亦有十二部引文證云雪山
忍草牛若食者即出醍醐更有異草牛若食
者不出醍醐故知大小通有十二部但有佛
性無佛性之異耳。」


【次文言彼救云小乘亦有十二部至異耳
者大經二十五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
若食者即出醍醐更有異草牛若食者則
無醍醐雖無醍醐不可說言雪山之中無
忍辱草佛性亦爾山喻如來忍辱草者喻
大涅槃異草者喻十二部經若有能聽大
般涅槃則見佛性十二部中雖不聞有不
可說言無佛性也既云十二部中無有佛
性即是無佛性之十二部也忍辱草者既
[038-0810a]
喻佛性佛性亦不出於十二部彼師依經
救云大小乘俱有十二部也今意從別且
存大乘佛性十二部也無佛性者且對九
部。


○三縱難中二先直縱難何為不用有佛
性之十二部。】


「今問縱令通有十二部者何故不取明佛性
之十二部為乳教耶。」


【○次引第七中判其墮罪。】


「大經第七云九部不明佛性是人無罪如言
大海唯有七寶無有八寶是人無罪例此而
言若十二部無佛性者是人得罪既言具十
二部何意不明佛性即墮得罪之句豈會無
罪十二部耶。」


【○次難第二時又四初牒計。】
[038-0810b]


「若言從十二部出修多羅修多羅對無相般
若教者。」


【○次修多羅下明難。】


「修多羅則通一切有相無相五時皆名修多
羅何以獨對無相般若。」


【○三解云下彼救。】


「解云般若中有直說義復是第二時故以對
之。」


【○四若言下重破破中又三初以譬喻等
例破。】


「若言直說應是修多羅者般若中有譬說因
緣說授記說論義說那得獨是直說耶。」


【○次般若下以餘經例般若直說為難。】


「般若兼具眾說以修多羅為名者餘經亦直
說何不對修多羅。」
[038-0811a]


【○三若言下破第二時。】


「若言第二時者何經非第二時巳如前難。」


【○次破第三時又二先牒計。】


「從修多羅出方等經用對褒貶淨名等教者。」


【○次淨名下指前文破。】


「淨名不應在大品之後巳如前破云云。」


【○次破第四時又二先牒計。】


「從方等出般若用對法華者。」


【○次正破破又二先破回文。】


「經文自云般若而曲辨為法華迴經文就義
最為無意。」


【○次引涅槃破其謬立。】


「涅槃云八千聲聞於法華受記不道般若受
記那得喚法華為般若乖文失旨不成次第。」


[038-0811b]


【○次難第五時亦先牒計。】


「從般若出大涅槃彼即解云從法華出大涅
槃。」


【○次正破。】


「此亦不會經文譬如很子又似㑦羊云云。」


【譬云很㑦者兩字本為一義謂諍競不順
今隨語便故分字釋。
△次結難。】


「五時之失其過如此其四時三時無勞更難
南方教相不可復依也。」
△次重難前文用三時義。】


「今更難用三時義家云十二年後訖至法華
同名無相教者法華會三般若亦應歸一若
不爾者云何同是無相四時亦例爾。」


【結及更難用四三二時可見。


○次難北地中自為七文初難五時中但
難初時次餘四同上初時為二初牒計。】
[038-0812a]


「次難北地五時義若言提謂說五戒十善者。」


【○次正難難中又六初單約戒善難次又
彼經下用彼經體難三又云五戒下以五
戒為諸行本難四又提謂下以經中結得
道眾難五復次下以結集法藏次第難六
若言下以在初難一音初文又二先直難。】


「彼經但明五戒不明十善唯是人教則非天
教。」


【○次縱難。】


「縱以此為人天教者諸經皆明戒善亦應是
人天教耶。」
△次用彼經體難。】


「又彼經云五戒為諸佛之母欲求佛道讀是
經欲求阿羅漢讀是經又云欲得不死地當
佩長生之符服不死之藥持長樂之印長生
符者即三乘法是長樂印者即泥洹道是云
[038-0812b]
何獨言是人天教耶。」


【次文者符謂三乘法者所謂行行法也印
謂泥洹道者道謂能通印謂實相有實相
印道則可行。
△三以五戒為諸行本難。】


「又云五戒天地之根眾靈之源天持之和陰
陽地持之萬物生萬物之母萬神之父大道
之元泥洹之本又四事本五陰六衰本四事
即四大四事本淨五陰本淨六衰本淨如此
等意窮元極妙之說云何獨是人天教耶。」


【第三文者靈謂情識有情識故藉戒為本
天謂諸天正報依報地謂地神依報正報
四天王持之使四時調順地神持之萬物
成熟父毋道源秖是能生為義。
△四以經中結得
道眾難。】


「又提謂長者得不起法忍三百人得信忍二
[038-0813a]
百人得須陀洹四天王得柔順法忍龍王得
信根阿須輪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觀此得
道豈是人天教耶。」


【第四如文。


○第五結集難中二初難不預五時。】


「復次釋論結集法藏初從波羅柰至泥洹夕
凡所說小乘法結為三法藏從初生至雙樹
凡說大乘結為摩訶衍藏柰苑之前不預小
乘攝。」


【○次何者下釋不預所以。】


「何者爾時未有僧寶故不應用提謂為初教
也。」


【○六難一音。】


「若言提謂是祕密教一音異解者不應在顯
露之初。」
[038-0813b]


【可見。
△次餘四同上。】


「餘四時同南家巳如前破云云。」


【○次難菩提流支中二先牒計略斥。】


「次難流支半滿義從初鹿苑三藏皆明半義
從般若巳去訖至涅槃皆明滿者此不應然。」


【○次從得道下正斥正斥又二先斥半教
次從般若去斥滿教初又二初緫難。】


「從得道夜常說般若鹿苑巳來何曾不滿。」


【○次引諸文皆是十二年前巳有滿教。】


「如提謂時無量天人得無生忍成道六年巳
說殃掘摩羅涅槃云我初成道恒沙菩薩來
問是義如汝無異當知鹿苑不應純半。」


【言涅槃云我初成道恒沙菩薩來問等者
第三經迦葉設三十六問竟佛讚言善哉
善哉汝今未得一切種智如巳得之如汝
[038-0814a]
所問如一切智等無有異善男子我初坐
道塲初成正覺爾時無量阿僧祇恒沙等
諸佛世界有諸菩薩亦曾問我如是深義
然其所問句義功德皆亦如是等無有異
如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眾生。


○次[后-口+十]滿中又二先引論以明法華祕密
難。】


「從般若巳去諸經皆滿者釋論云般若非祕
密教以付阿難法華是祕密教付諸菩薩若
同是滿教何得一祕一不祕。」


【○次又若下以三味名展轉互難互難又
二初正難。】


「又若皆是滿應同會三又若同是滿生熟二
酥應同是醍醐醍醐應同是生熟酥。」


【○次能譬下結難。】
[038-0814b]


「能譬之味既差別不同所譬之法豈併是滿
云云。」


【○次難四宗中自為四初難因緣宗中二
初以通途因緣為難次又因緣下假名義
同不應立異為難。】


「次難四宗者謂因緣宗指阿毗曇六因四緣
若爾成論亦明三因四緣一切諸法皆為因
緣所成因緣語通何獨在毗曇。」


【初文言六因四緣者略如止觀第八記言
成論三因四緣者三因謂生因習因依因
生因者若法生時能與其因如業為報因
習因者如習貪欲貪欲增長依因者如心
心數法依色香等四緣者因緣者具足三
因次第緣者心心數法次第而生緣緣者
如識生眼識增上緣者諸餘緣也若俱舍
[038-0815a]
中因緣五因性成論以所作因即是增上
故不別立但立報因即生因是自分因即
習因是共因即依因是。】


「又因緣宗異假名宗故成論云見有四諦是
調心法不能得道既立因緣宗得何等道若
得小乘道則與假名宗同何須別立若得大
乘道即與圓常等同何須別立今別以為宗
應別判一道云云。」


【○次難假名宗中二先據本論得道為難。】


「次難假名宗者指成實論觀三假浮虛乃是
世諦事法非彼論宗彼論見空得道應用空
為宗。」


【○次引大論空門為證。】


「又釋論明三藏中空門無假名門若指彼義
應用彼宗既別立名則非見空得道云云。」
[038-0815b]


【宗應順本論異不成宗。


○次難不真宗中三先引大論彈方廣破
次若謂下難不明佛性三何但下難幻化
語通立宗不成。】


「次難不真宗此指大品十喻為不真誑相者
龍樹彈方廣云取佛十喻說一切如幻如化
無生無滅失般若意與外道同云何拾他被
彈之義立不真宗。」


【初文破不真宗指大品十喻者如止觀第
五記十喻既是大品正文龍樹彈者但為
方廣不曉即空不空等理但指如幻為不
生滅如幻但是俗諦而巳如何得立為般
若宗般若意在空及不空故云失般若意。】


「若謂文明幻化不辨佛性常住為不真者此
則不然經明佛性常住巳如前說。」
[038-0816a]


【次文可見。


○第三文又二先難。】


「何但此經明幻化耶華嚴亦云如化忍如夢
忍心如工幻師等種種譬喻涅槃亦云諸法
如幻化佛於中不著絓是諸經皆明幻化亦
應是不真宗。」


【○次結。】


「若諸經幻化非不真宗何獨大品苦為誑相。」


【○次難常宗指涅槃於中為二先以八術
並難。】


「又難常宗指於涅槃涅槃之經何但明常亦
明非常非無常能常能無常雙用具足八術
云何單取常用為宗何不取無常用為宗單
輪隻翼不能飛運云云。」


【○次彼云下重述彼救重破又五初述計
[038-0816b]
次宗則下重破其宗教真不真等不應別
立三彼引楞伽下破其謬引失意四若爾
下以因緣假名為例五覆卻下結難。】


「彼云誑相不真宗即是通教常宗秪是真宗
即是通宗者宗則通真不真不真何意沒宗
而用教真宗何意無教而立宗宗若無教何
得知真真宗若沒宗有教則同名通教若俱
沒教留宗則同名通宗若俱安教則同名通
宗教若留不真真則名通不真宗教通真宗
教通不真宗可為三乘通修通真宗亦應三
乘通修也若言此通是融通之通者通教亦
是通真之真也此則兩名混同義無別也。」


【初文言彼云誑相不真宗等者彼立四宗
家自判云不真宗是通教常宗是真宗彼
依楞伽作如此判具如下引今以真不真
[038-0817a]
及宗教有無卻覆並決令二名齊等使宗
必有教教必有宗教是能詮宗是所詮必
互相有不可孤然既無此義當知汝之所
立真及不真亦須互有既不別立其名便
齊何須別立宗教二耶說大意竟更重消
文從初至者字有二十二字先述彼定計
二宗次從宗則下重破中初至用教二句
有十五字難其不真不合無宗從真宗去
至立宗有九字難其有宗不合無教次從
宗若去至知真有八字重徵其無教之失
宗為所詮教為能詮真宗既無能詮之教
如何得知所詮之真次從真宗若沒去至
通教有十二字以真卻並不真若使真宗
還例不真無宗有教則真與不真同名通
教次從若俱沒教去至通宗有十一字復
[038-0817b]
以不真卻並於真若使不真還例於真無
教有宗則真與不真同名通宗次從若俱
安去至宗教有一十字立理難其宗教合
俱若真與不真俱有教有宗則真與不真
俱名通宗及教次從若留去至宗教有十
六字以真不真卻覆並難宗之與教宗教
既等不應復分真不真別是則宗教之上
俱有真與不真真與不真既同宗之與教
復等是則但成一句謂通不真真宗教文
中似開為兩句者為開次文難勢未畢故
云通不真宗教通真宗教次從通不真宗
去至修也有二十一字以法卻覆難其行
人法既一例俱有教宗人不合分大小之
別若言不真通三乘人真宗亦應通三乘
人亦應更覆並云真既獨教菩薩之人不
[038-0818a]
真亦應獨教菩薩亦應更並云三乘通有
真與不真如何輙分宗教等別次若言去
至真也有十九字縱難也借使真宗是融
通之通亦不應獨無教而立宗也通教亦
是通宗之真豈得無宗而立於教從此則
下緫結宗教二義既其齊等真不真名亦
皆混同。】


「彼引楞伽經云說通教童蒙宗通教菩薩故
以真宗為通宗也。」


【三從彼引去出其謬引所憑便成不曉教
旨彼經明於三乘共位即簡二乘名為童
蒙說秖是教以教通故不隔童蒙故云說
通兼教童蒙雖通童蒙宗在菩薩是故宗
通本教菩薩教是能詮何故立云真宗無
教兼被於小則童蒙有教何故立云無宗
[038-0818b]
但教彼人不知三乘之真兼空不空不空
復有教證兩別他不見此望聲釋義徒分
宗教失旨逾深。


○四從若爾去例難。】


「若爾是則因緣假名不真皆是童蒙不應悉
立宗也。」


【且依彼立以難因緣假名二宗同成不真。】


「覆却並決四宗名義甚不便也。」


【若更並決亦應準前故云不便。


○次破五宗六宗又二先破次緫責無憑
初破五宗。】


「次難五宗者難四宗如前。」


【彼立五宗四不殊前巳如前破。


○次若言下正破法界宗中二先難次結
初文二先以涅槃難次以大品難初文二
[038-0819a]
先以二部不應優劣難。】


「若言華嚴為法界宗異大涅槃涅槃非法界
但名常宗大經云大般涅槃是諸佛法界若
為劣謝華嚴耶。」


【○次若常下以二法對並為妨難。】


「若常非法界法界非常法界非常應有生滅
常非法界攝法不盡此皆不可然也。」


【二法不別何得別立以為兩宗。】


「大品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者法性即是法
界又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豈非法界之
說。」


【次引大品中一切法趣如止觀第二記。】


「而獨言華嚴是法界異於涅槃大品耶。」


【結如文。


○次難六宗先指四宗與前同竟巳如前
[038-0819b]
破。】


「次難六宗者四宗如前難。」


【○次今問下真常二宗對並為難又二先
以同異對並。】


「今問真常兩宗真常若同何故開兩真常若
異俱非妙法。」


【○次何者下釋不異又二先釋異非妙法
以生滅虛偽故。】


「何者真若非常真則生滅常若非真常則虛
偽。」


【○次又真下判既非妙法何殊不真等。】


「又真若非常與前三宗何異若常非真即有
破壞法。」


【○次難圓宗中先牒計緫斥。】


「次難圓宗若言大集染淨圓融異於涅槃華
[038-0820a]
嚴者此亦不然。」


【○次大品下別難又二初以果法俱融難
次又云下以因法俱融難。】


「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釋論解云色是
生死空是涅槃生死際涅槃際一而無二此
豈非染淨俱融又云一切趣色欲趣瞋趣癡
諸見等豈非俱融之相淨名云一切塵勞是
如來種不斷癡愛起諸明脫行於非道通達
佛道此圓融何異大集云云。」


【染因染果皆悉即淨具一切法豈非不二
耶。】


「此六宗五宗皆倚傍四宗而開但四宗無文
或言出頂王經經云初說因緣諸法空次教
諸子一乘常住法諸法空者不應是假名宗
也一乘常住者不應是通教誑相也或言經
[038-0820b]
不度也四宗既爾五宗六宗約四開立皆難
信用也。」


【次責五宗六宗無憑中言出頂王經者親
撿無文未審其意。


○次難有相無相教中二先緫[后-口+十]。】


「次難有相無相大乘教者相無相不應單說。」


【○次何者下別[后-口+十]又三初以二諦相即難
次華嚴下以經部大體難三大品下重引
大品結難初文二先舉二諦中言相即者
俗即有相真即無相不應相離。】


「何者本約真論俗還約俗論真。」


【○次一切智人去引證也。】


「一切智人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智人即證真真即無為差別即俗以
猶用也用此無為而能分別故即俗論真。
[038-0821a]


○次文又二先準部中所明義不應別。】


「華嚴雖論十地何曾不約法身楞伽思益雖
復論空何曾不說無生忍。」


【○次若純下明別立有妨。】


「若純用有相相則無體教何所詮亦不得道
若純用無相無相真寂絕言離相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則非復是教云何可說若言是教
教即是相何謂無相。」


【寄此兼判楞伽成方等部他云楞伽非第
三時七卷經文第六卷中大慧問言外道
尚遮不許食肉何況如來大悲含育而許
自他令食肉耶若大乘中梵網巳制猶作
此說當知楞伽四含之後為漸制之始下
佛答中仍云菩薩不應食肉故知仍存小
教中開。】
[038-0821b]


「大品須菩提問云若諸法畢竟無所有云何
說有一地乃至十地佛答云以諸法畢竟無
所有故則有菩薩初地至十地若諸法有決
定性者則無一地乃至十地故知二種大乘
別說乖經云云。」


【○次難一音中亦二先立計緫[后-口+十]。】


「次難一音教者但言一大乘無三差別者秪
是實智不見權智。」


【○次別難別中為六初以鹿苑施小四諦
破。】


「若但大乘者法華何故云我若讚佛乘眾生
沒在苦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尋時思方
便諸佛皆歡喜故知非獨一大乘教。」


【○次以信解衣瓔二身破。】


「若純是一乘亦應純長者身既有垢衣之體
[038-0822a]
亦有大小教異那得混判一音失於方便。」


【○三若言下所化返成能化破。】


「若言佛常說一乘眾生見三者此則眾生能
化佛是所化佛既是能化應能說三乘何得
用一乘。」


【○四若言法華下以法華純一縱難破。】


「若言法華純一可爾。」


【○五引華嚴仍二破六故知下結難。】


「華嚴五天徃反亦為鈍根菩薩開別方便況
餘經耶。」


【言華嚴五天往返者通舉上五故云五天
其實但四除化樂故謂忉利說十住夜摩
說十行兜率說十向他化說十地。】


「故知一音之教但有一大車無有僕從方便
侍衛但有智慧波羅蜜無方便波羅蜜云云。」
[038-0822b]


【○四研詳中二先釋章名。】


「四研詳去取者覈實故言研覈權故言詳適
法相故言去取。」


【○次若五時下正為研詳次第詳前南三
北七所用宗教尋之可見不復分節。】


「若五時明教得五味方便之文而失一道真
實之意雖得其文配對失旨其文通用其對
宜休若言十二年前明有相教此得小乘一
門而失三門何者三藏有四門得道或見有
得道如阿毗曇或見空得道如成實或見亦
有亦空得道如昆勒或見非空非有得道如
車匿故知泥洹真法寶眾生各以種種門入
若欲舉一標四應緫言三藏若欲廣明備立
四種何意偏存有相失沒三耶疑誤後生空
有成諍若三藏中菩薩須廣學四門通諸方
[038-0823a]
便後得佛時名正遍知若但標有相之教唯
得見有得道一門聲聞全失三門入泥洹路
則於小乘義闕若但有相秖偏知一門不解
三門非正遍知於菩薩義闕其闕則眾故須
棄其得則寡唯存一。


若十二年後明無相無相者此得共般若失
不共般若共般若有四門如幻如化即有門
幻化即無是空門幻化有而不有是亦空亦
有門雙非幻化即非空非有門若言般若無
相者秖得共般若一空門全失三門亦失七
門尚不是因中正遍知況果上正遍知其失
則去其得即取云云。」


【全失三門亦失七門者以般若中有共不
共故不共雖有別圓不同且緫言之名為
不空對共中四以為八門既但得一全失
[038-0823b]
共三及不共四故云失七。】


「若言第三時抑挫聲聞褒揚菩薩此得斥小
一種聲聞全失七種聲聞得顯大一意全不
得折挫諸偏菩薩褒揚極圓菩薩亦不得折
挫諸權菩薩褒揚於實菩薩又不識偏圓權
實四門所得處少不得處多。」


【此得斥小一種聲聞全失七種聲聞者藏
通八門各有聲聞若斥有相但斥三藏有
門一種全失餘三及通中四故云失七。】


「若言第四時同歸之教唯得萬善同歸一乘
之名不得萬善同歸一乘之所所者即佛性
同歸常住等也秪得會三歸一不得會五歸
一不得會七歸一唯得歸於一不得歸佛性
常住有如此等失云云。」


【會五者五謂人天及三不會七者七謂聲
[038-0824a]
聞支佛各有二故。】


「第五時若依二諦論常住則非常住若不依
二諦無所間然彼雖明常全失非常非無常
雙用常無常唯得四術之一永失七術復不
得其正體云云。」


【永失七術者常樂等四及非常非無常等
四緫成八術故知但常唯得八術中之一
耳又八術如止觀第八記。】


「四時教三時教無文可依無實可據進退無
所可取云云


北地五時亦無文據又失實意其間去取類
前可知半滿教得實意失方便意四宗教失
五味方便意又失實意五宗六宗例如此二
種大乘教權實乖離父母乖離導師云何得
生權若離實無實相印是魔所說實若離權
[038-0824b]
不可說示一音教得實失權鰥夫寡婦不成
生活永無子孫眾家解教種種不同皆是當
世之師各各自謂有於深致時既流播義亦
添雜晚賢情執苟諍紛紜所以上來研難次
論去取略知大意云云


若除其病如上所說若不除法用之則異云
何用異有相則具用四門無相則用共不共
八門褒貶則用貶小褒大貶偏褒圓貶權褒
實同歸則用同歸一乘常住佛性究竟圓趣
常住則用非常非無常雙用常無常二鳥俱
遊八術具足。」


【二鳥俱遊者大經第八鳥喻品云善男子
鳥有二種一名迦隣提二名鴛鴦遊止共
俱不相捨離此品答前云何共聖行娑羅
迦隣提舊云娑羅是雙隣提是鳥然娑羅
[038-0825a]
翻堅固不應云雙或云娑羅一雙隣提一
雙或云娑羅一隻隣提一隻引文云鳥有
二種也或娑羅翻為鴛鴦引證云問中云
娑羅答中云鴛鴦類異義同故以鴛鴦替
於娑羅或云娑羅翻為天鶴引六卷泥洹
云鴈鶴舍利章安云然漢不善梵音秖增
諍競意在況喻取其雌雄共遊止息譬一
中無量無量中一問為凡與聖共聖與凡
共凡與凡共他云若觀常時不識生死無
常若觀生死無常不識涅槃常住二解不
分如識金不識鍮識鍮不識金精識二物
是名雙觀餘三亦爾凡聖俱然故云雙遊
此釋違喻一鳥窮下之生死一鳥窮高之
涅槃升沈永乖雙遊何在又有人約半滿
以明雙遊夫雙遊者生死涅槃各有常與
[038-0825b]
無常取生死涅槃中雙常為一雙滿取生
死涅槃中一雙無常為一雙半今明不爾
兩常俱起乃是二雄兩無常俱起乃是二
雌亦與喻乖是故不用今言雙遊者生死
涅槃中俱有常無常在下在高雙遊並息
事理相即二即中中即二非二中而二中
事理雌雄義並成也故此雙遊須約六即
此中具有凡共聖等如前三句。】


「用五味則次第如文在下當說用提謂波利
亦不止是人天之乘用半滿則有五句滿開
滿立半破半明滿帶半明滿廢半明滿用因
緣假名則為三藏兩門耳用誑相是通教一
門耳用真秖是常常秪是真法界不獨在華
嚴圓宗不偏指大集用有相無相者約有相
明無相約無相明有相二不相離用一音者
[038-0826a]
有慧方便解有方便慧解設取其名用義永
云云。」


【用一音者有慧方便解等者慧即是實方
便是權二義相即不得相離他用五時但
得方便而無實慧故淨名云無慧方便縛
故無實慧而用方便名愛見悲即三藏菩
薩也緫而言之除無緣外皆悉名為方便
縛也是則別教地前通教出假皆名愛見
若但一音而無權慧何但方便是縛慧亦
非解故淨名云無方便慧縛即二乘空慧
也緫而言之通別入空菩薩皆名無方便
慧今用此意斥彼用教諸味用實雖名一
音若無赴緣彈斥洮汰成生熟酥使至法
華堪入一實名無方便若用五時漸誘之
益則失諸味平等一音名為無慧故今斥
[038-0826b]
之義同縛慧及縛方便。


○五判教中列章。】


「五判教相者即為六一舉大綱二引三文證
三五味半滿相成四明合不合五通別料簡
六增數明教。」


【○解釋釋中自六初舉大綱中復為三標。】


「一大綱三種。」


【○列。】


「一頓二漸三不定此三名同舊義異也云云。」


【○釋釋中復為教觀二種於中又二先二
門意。】


「今釋此三教各作二解一約教門解二約觀
門解教門為信行人又成聞義觀門為法行
人又成慧義聞慧具足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具如釋論偈云云。」
[038-0827a]


【○次正釋釋中二先釋二種次今辨下簡
示稱歎初文二初約教中初釋頓教。】


「先約教者若華嚴七處八會之說譬如日出
先照高山淨名中唯嗅薝蔔大品中說不共
般若法華云但說無上道又始見我身聞我
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若遇眾生盡教佛
道涅槃二十七云雪山有草名為忍辱牛若
食者即得醍醐又云我初成佛恒沙菩薩來
問是義如汝無異諸大乘經如此意義類例
皆名頓教相也非頓教部也。」


【始自華嚴終至法華皆有頓義故顯露中
唯除鹿苑以餘部中皆有頓故名為頓教
而非頓部下文不定亦復如是此中又引
初成道者且借祕密助入此中明鹿苑初
成亦有頓義況諸經耶言七處八會者是
[038-0827b]
舊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成𣈆義熈十四年
北天竺佛度䟦陀羅三藏此翻覺賢於揚
州司空寺譯後有大唐三藏證聖元年來
至與于闐實叉難陀此云喜覺於愛敬寺
譯八十卷成但龍宮三本上本十三世界
微塵數偈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下
本十萬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則
經猶未盡舊經七處八會新譯更加普光
明殿一會第一摩竭阿蘭若有六品一世
主妙嚴二如來現相三普賢三昧四世界
成就五華藏世界六毗盧遮那第二摩竭
熈連河曲普光明殿會有六品一如來名
號二四諦三光明覺四菩薩問明五淨行
六賢首第三忉利天會說十住有六品一
升須彌頂二須彌頂讚歎三十住四梵行
[038-0828a]
五發心功德六說法說令十住進後位也
第四夜摩天會說十行有四品一升夜摩
二夜摩讚偈三十行四無盡第五兜率天
會說十向有三品一升兜率二升兜率讚
歎三十向第六他化天會說十地一品第
七重會普光明殿說十地勝進行有十一
品一十定二十通三十忍四阿僧祇五壽
量明菩薩報生淨土隨時壽量六菩薩住
處七不思議法明佛果德八相海九隨相
光明功德十普賢行十一如來出現八三
會普光明殿說六位一品謂離世間第九
遊逝多林會說入法界品如是處會所明
位行不出別圓但經意兼含義難分判始
從住前至登住來全是圓義從第二住至
第七住文相次第又似別義於七住中又
[038-0828b]
辨一多相即自在次行向地又是次第差
別之義又一一位皆有普賢行布二門故
知兼用圓文接別次結如文。


○次漸教者又三初約始終共名為漸次
又始自下約人在教以判為漸三從方等
之初至法華前皆名為漸。】


「二漸教相者如涅槃十三云從佛出十二部
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
經從方等經出般若從般若出涅槃如此等
意即是漸教相也。」


【前文多處及止觀等用中間之漸今用舊
名通判一代且置藏等是故爾耳頓與不
定亦復如是今先引大經通明一代漸教
之相此明敷設教門出沒利物故用斯漸。】


「又始自人天二乘菩薩佛道亦是漸也。」
[038-0829a]


【次始自去始自人天終至佛乘亦名為漸
此是約人人雖在於諸味漸稟而得益深
淺始自人天次第入實此如止觀初破三
途後達常住此人不經華嚴但從鹿苑之
前初稟人天後漸深入。】


「又中間次第入亦是漸云云。」


【言中間者或復初從方等般若後漸漸深
入皆如前說並名為漸以鹿苑後皆有人
天乃至實相故也此等漸人初不在華嚴
後不至法華教雖經漸或得頓益其未入
者若來至法華被開會竟又名漸頓自是
別途非全名漸。


○三明不定中二初略點示。】


「三不定教者此無別法但約頓漸其義自明。」


【○次引經解釋釋中三先引教。】
[038-0829b]


「今依大經二十七云置毒乳中乳即殺人酪
酥醍醐亦能殺人。」


【○次釋經。】


「此謂過去佛所嘗聞大乘實相之教譬之以
毒。」


【○三結釋經意中又二先明不定之由由
徃聞法。】


「今值釋迦聲教其毒即發結惑人死。」


【○次正明不定。】


「若如提謂波利但聞五戒不起法忍三百人
得信忍四天王得柔順忍皆服長樂之藥佩
長生之符住於戒中見諸佛毋即是乳中殺
人也。」


【即今世發習且以提謂為首提謂猶屬顯
露未假祕密故至鹿苑方分顯祕。】
[038-0830a]


「酪中殺人者如智度論云教有二種一顯露
教二祕密教顯露者初轉法輪五比丘及八
萬諸天得法眼淨若祕密教無量菩薩得無
生法忍此是毒至於酪而能殺人也。


生酥中殺人者有諸菩薩於方等大乘教得
見佛性住大涅槃即其義也熟酥殺人者有
諸菩薩於摩訶般若教得見佛性即其義也。」


【次生熟酥中但語菩薩者亦是顯露亦應
言若祕密教二乘之人處處得入但是文
略耳不語今經者如第一卷中分別今經
無不定故。】


「醍醐殺人者如涅槃教中鈍根聲聞開發慧
眼得見佛性乃至鈍根緣覺菩薩七種方便
皆入究竟涅槃即其義也是名不定教相也
非不定部。」
[038-0830b]


【涅槃中言鈍根二乘等者應於法華皆得
悟入若至涅槃乃是鈍中之鈍此如五千
復成不定言菩薩者即藏通菩薩至涅槃
中方得聞常破於無明亦屬不定是等皆
名發不定故言七種方便皆入究竟者今
釋不定非但涅槃之中七種方便皆得入
實名為不定前諸教中亦復如是若圓教
中及別登地得入實者不名不定故不定
名必在方便又登地登住超斷無明亦名
不定是故名為醍醐殺人。


○次約觀門者此三觀中頓觀一種全同
止觀漸及不定少分不同漸初不云先修
歸戒下去文同如前教中初即人天此中
道理初亦歸戒但是文略不定但寄漸次
論發不定若彼止觀但論從師所受修行
[038-0831a]
不定故彼文云或漸或頓或止或觀既云
天台傳於南岳不可從師傳於所發是故
不同此約昔聞今隨修觀所發不定又漸
次觀云從初發心為圓極故修阿那般那
彼止觀意亦復如是故彼三種初皆知圓
人不見之便謂止觀漸初不知圓極之理
名為別教者謬之甚矣稟此一家皆須諳
臆信其虛說徒費餘言。】


「二約觀門明義者一圓頓觀從初發心即觀
實相修四種三昧行八正道即於道場開佛
知見得無生忍如牛食忍草即得醍醐其意
具在止觀云云。」


【○漸次觀中二初釋。】


「二漸次觀從初發心為圓極故修阿那波那
十二門禪即是根本之行故云凡夫如雜血
[038-0831b]
乳次修六妙門十六特勝觀練熏修等乃至
道品四諦觀等即是聲聞法如清淨乳行也
次修十二緣觀即是緣覺如酪行也次修四
弘誓願六波羅蜜通藏菩薩所行事理之法
皆如生酥行也次修別教菩薩所行之行皆
如熟酥故云菩薩如熟酥也次修自性禪入
一切禪乃至清淨淨禪此諸法門能見佛性
住大涅槃真應具足故名醍醐行也。」


【○次重別指。】


「若的就菩薩位辨五味義如上行妙中辨亦
如次第禪門說也是名漸次觀也。」


【云若的就者以此中文皆寄四教二乘菩
薩辨觀故也復更云的即是借用別教行
相而初心知圓者是也。】


「不定觀者從過去佛深種善根今修證十二
[038-0832a]
門豁然開悟得無生忍即是毒在乳中即能
殺人也若坐證不淨觀九想十想背捨勝處
有作四聖諦觀等因此禪定豁然心開意解
得無生忍即是毒至酪中殺人也若有人發
四弘誓願修於六度體假入空無生四諦觀
豁然悟解得無生忍即是毒至生酥殺人也
若人修行六度修從空出假修無量四諦觀
豁然心悟得無生忍是毒至熟酥而殺人也
若有坐禪修中道自性等禪正觀學無作四
聖諦行法華般舟等四種三昧豁然心悟得
無生忍即是醍醐行中殺人也。」


【○次簡示中二初簡次結初文自分信法
二行。】


「今辨信法兩行明於佛法各作三意歷前諸
教無有一科而不異諸法師也若欲修禪學
[038-0832b]
道歷前諸觀為法行人說安心法無有一科
與世間禪師同也。


是名略點教觀大意大該佛法。」


【次結中云大該佛法者前標大綱故此結
云大該佛法言大綱者此三種義若教若
觀該通一化語頓則始終俱有語漸又三
種不同不定復寄諸門涉於四教列觀秪
是行者教部教部隨行何等為至何位發
心所期各各不同不假必須從初至後並
未委論諸門網目為是義故名為大綱不
同古人以此三名局定判部今師以此為
大綱竟於其中間或約聲聞鈍根菩薩或
約利根獨悟菩薩或對或並或破或會或
盈或縮或顯或祕此等諸意隨事別釋更
須約教故與今昔諸判不同。
[038-0833a]


○次引文者證三大綱所以引三文者方
便品法說文義顯著無量義重敘於開為
合作由信解品委領始終五味今昔權實
無缺若語方便攝下二周若語信解復該
前後故引此三文該通一部本門曉示久
成故亦略引是故正引三文義足然三處
文文意雖具今從易了隨顯而說故前之
兩文文義互彰後之一文該始末故初引
方便中意者且取從頓出鹿苑文次引無
量義者正當鹿苑後方等般若文後信解
者通[冰-水+〡*ㄆ]二文今初方便品文又三初引文
次解釋三結示。】


「二引三文證者所謂方便品無量義經信解
品也方便品云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
三七日中思惟如此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
[038-0833b]
第一眾生諸根鈍云何而可度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
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初引文中具明漸頓云於三七日中者近
代釋云但是始成不云日數菩提流支云
說華嚴經前之五會初七日說第六會去
第二七說引地經云如是我聞等成道未
久第二七日也復有人言八會如前第九
會別時說新䟽破前二師釋云第七日但
說十地故知定在第二七日若準深密普
曜二經第七日在鹿苑說三乘四分律云
第六七興起行判七七五分律第七日智
論五十七十二遊一年方始說法過去因
果經云初七思惟我法妙無能受者二七
思惟上中下根三七思惟誰應聞法即至
[038-0834a]
波羅柰為五人說四諦小雲法華䟽云三
七巳說法華引下文宿王華智佛在七寶
菩提樹下說法華經今佛亦爾因果經略
同令師意者佛在法身地佛眼洞覽豈止
道場淹留三七今明三七意有所表表三
周也初七思惟法說次七思惟譬說三七
思惟因緣說皆無機故息大施小此偏就
圓為語若通約大乘為語初七思惟說圓
次七思惟欲說別三七思惟欲說通皆無
機故息大施於三藏。


○次釋中二先釋頓次釋漸初釋頓中二
初正釋方便品先頓意也次序品下引二
文助釋頓後明漸。】


「我始坐道場即是明頓何者從兜率下法身
眷屬如陰雲籠月共降母胎胎若虛空常說
[038-0834b]
妙法乃至寂滅道場始成正覺為諸菩薩純
說大乘如日初出前照高山此明釋迦最初
頓說也。」


【初文者約大機即寂塲之時約小機即成
已思惟未說之時。


○次文為二初引二文次如此等下判益
相不同初又二初引序文次引涌出初引
序中二初引今佛。】


「序品云佛放眉間光遍照東方萬八千土覩
聖主師子演說經法微妙第一教諸菩薩次
云若人遭苦為說涅槃盡諸苦際即是現在
佛先頓後漸。」


【○次引古佛。】


「又文殊釋疑引昔佛亦爾文云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次即
[038-0835a]
云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即是古佛先頓
後漸。


又下方涌出菩薩問訊佛答云如是如是眾
生易度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
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
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即是釋迦初頓後漸。」


【涌出如文。


○次得益不同中二先立不同。】


「如此等初頓未必純教法身菩薩亦有凡夫
大根性者即有兩義當體圓頓得悟者即是
醍醐初心之人雖聞大教始入十信最是初
味初能生後復是於乳。」


【即初後兩味不同。


○次何者下釋又為五初約機緣次如牛
下約化主三三教下約教味四又約下約
[038-0835b]
行五以此下結意。】


「何者雖言是頓或乘戒俱急或戒緩乘急如
此業生無由自致必須應生引入七處八會
大機扣佛譬忍辱草圓應頓說譬出醍醐又
頓教最初始入內凡仍呼為乳呼為乳者意
不在淡以初故本故。」


【初約機中具得二名大故名頓初故名乳。


○次約化主中二先譬。】


「如牛新生血變為乳純淨在身犢子若𡂡牛
即出乳。」


【○次合。】


「佛亦如是始坐道場新成正覺無明等血轉
變為明八萬法藏十二部經具在法身大機
犢子先感得乳乳為眾味之初譬頓在眾教
之首故以華嚴為乳耳。」
[038-0836a]


【機緣雖二約佛恒頓故云具在法身。


○三約教中二初單約華嚴得名。】


「三教分別即名頓教亦即醍醐。」


【○次五味下對餘教味得名復殊。】


「五味分別即名乳教。」


【所以對漸不定名之為頓在四味初故復
名乳。


○四約行中亦從所對得有二名一從所
證理極得醍醐名二得乳名復從二義。


大行之始二小機未轉先列二義。】


「又約行者大機稟頓即破無明得無生忍行
如醍醐又雖稟此頓未能悟入始初立行故
其行如乳若望小根性人行又如乳。」


【○次何者下釋小未轉之相。】


「何者大教擬小如聾如瘂非已智分行在凡
[038-0836b]
地全生如乳。」


【○五結。】


「以此義故頓教在初亦名醍醐亦名為乳其
意可見也。」


【如文。


○次釋方便品開漸中一初述方便品次
故涅槃下引涅槃證初文又二初正引方
便品。】


「次開漸者佛本以大乘擬度眾生其不堪者
尋思方便趣波羅柰於一乘道分別說三即
是開三藏教也。」


【○次非但下釋古佛同然。】


「非但釋迦隱其無量神德作斯漸化過現諸
佛亦復如是如前所引當知初頓之後次開
於漸。」
[038-0837a]


【指引序文也。


○次涅槃文二先引法譬。】


「故涅槃云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出修
多羅正與此義相應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
酪其譬不違。」


【○次漸機下釋味名。】


「漸機於頓教未轉全生如乳三藏中轉革凡
成聖喻變乳為酪即是次第相生為第二時
教不取濃淡優劣為喻也。」


【所以言不取濃淡者秪是小機於華嚴如
乳非酪濃於華嚴。


○三結示。】


「方便品文齊於此。」


【如文。】


[038-0837b]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三十八


音釋



竭㦸切甚也

胡懇切

郎計切

古頑切無妻曰鰥


紛音芬紜音云紛紜擾亂也
𡂡
所角切含吸也
[038-083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