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08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唐- (master)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二十一 富一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唐天台沙門湛然釋


【○六釋感應妙中二先來意次開章解釋
來意又三初判前五妙次境妙下果滿得
名三果智下正明感應來意由果滿故由
機扣故。】


「第六明感應妙者上來四妙名為圓因三法
祕藏名為圓果。」


【初文云上四妙為因者位妙若立實通因
果為對三法且從因說。


○次文為二先釋次引證。】


「境妙究竟顯名毗盧遮那智妙究竟滿名盧
舍那行妙究竟滿名釋迦牟尼三佛不一異
[021-0432a]
不縱橫故名妙果。」


【初釋文言境妙究竟滿名毗盧遮那等者
前行妙初已融會此境智行三三而論一
一而論三及境等三各自具三等具如止
觀第二卷末指歸中文一德具三三各具
三等今且從於理事合說以境智行而對
三身。】


「釋論云稽首智度無子佛者果地圓極非復
因位故稱無子。」


【次引證中云稽首智度無子佛者大論文
初歸敬偈云智度大道佛善來智度大道
佛窮底智度相義佛無礙稽首智度無子
佛古人論音云言無子者有四義不同一
者無等一切眾生無與佛等二云無碍佛
是法王於法自在三云無子復有二義一
[021-0432b]
者就理佛能體悟無生真理名為無子二
者就事如來生死種子巳盡故名無子四
者無子亦有二義一者般若名為佛毋毋
有七子謂佛菩薩及辟支佛并四果人即
此七中佛最居長故云無子二者無明蔽
中無有智慧種子故云無子今文中用第
三第四二無子義果智究竟感應義足。

三正明感應來意由果滿故由機扣故。】


「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明感應妙也。」


【三正明來意中且依本業瓔珞云等覺照
寂妙覺寂照問前明境妙以證得為無諦
前明智妙二十智中訖至妙覺前明行妙
次第五行訖至初地不次第行亦至六根
若明位妙始終具足向明三法辨始終中
始從凡心一念十界終至究竟是三法果
[021-0433a]
今初何得斷云四因一果答一家釋義稍
異今古若得文大旨則不矒元由若隨文
生解則前後雜亂前之三妙若離而言之
唯境屬於理故解依於理依解故起行行
之所階則有諸位若至初住名隨分果則
分證三法證三法巳隨機起應此則以智
導行至初住位又教所譚須論始末此則
具如生起中意若從合明具如行妙初說
若相由者不名妙行境智行三此三各三
三九秪是一而論三次歷六即以至於果
皆開權顯實成妙感應今從此義故云四
法為因若從別說當妙高深自是一意。


○次開章別釋中二列釋。】


「即為六一釋感應名二明相三明同異四明
相對五明麤妙六明觀心。」
[021-0433b]


【○釋中初釋名自二初列。】


「釋名又三一釋名二四悉檀帖解三料簡。」


【○次釋釋中初釋名又二先緫立名者謂
感應通論次別釋者謂感應二字各具三
義。】


「釋名者正法華云無數世界廣說經法世尊
所為感應如是今故用為名。」


【初文者如勝鬘經勝鬘夫人是末利之女
末利及王既信佛巳以書與女女得書已
即對使者而說偈言仰惟佛世尊普為世
間出亦應愍我等速來至此處即生此念
時佛於空中現即是雙明感應二義若得
此意例應可知。


○次別釋中今先明機三義者為二先明
用機為名例知緣感。】
[021-0434a]


「而經中機語緣語並是感之異目悉語眾生
且從機釋義則易見緣感例可解。」


【○次機有下正釋機名。】


「機有三義一者機是微義故易云機者動之
微吉之先現又阿含云眾生有善法之機聖
人來應也眾生有將生之善此善微微將動
而得為機若將生善為機此語為促今明可
生之善此語則寬如弩有可發之機故射者
發之發之則箭動不發則不前眾生有可生
之善故聖應則善生不應則不生故言機者
微也二者古注楞伽經云機是關義何者眾
生有善有惡關聖慈悲故機是關義也三者
機是宜義如欲拔無明之苦正宜於悲欲與
法性之樂正宜於慈故機是宜義也。」


【言如弩有可發等者眾生如弩宿因如機
[021-0434b]
佛如射者應如發之益如箭中善機者大
經十八云我觀眾生不觀老少中年貧富
時節日月星宿工巧下賤童僕婢使唯觀
眾生有善心者即便慈念。】


「次明應者亦為三義一者應是赴義既言機
有可生之理機微將動聖人赴之其善得生
故用赴而釋應二者應是對義如人交關更
相主對若一欲賣一不欲買則不相主對若
賣買兩和則貿易交決貴賤無悔今以眾生
譬買如來譬賣就機以論關就應以論對故
以對釋應也三者應是應義既言機是於宜
宜何等法應以慈悲之法是善惡所宜悲則
宜救苦慈則宜與樂隨以何法應其所宜故
以應釋應也。


二明四悉檀帖釋者機應各有三義即四悉
[021-0435a]
檀意也若微以釋機赴以釋應者是赴樂欲
之心也何但心善可生名之為欲如草木無
心亦稱可生欲生將生故知赴此善生是隨
樂欲即世界悉檀明機應也若關以釋機對
以釋應更相對當以悲對其苦機以慈對其
善機者即是隨對治悉檀以明機應也次以
宜釋機以應釋應者即是為人第一義也宜
以如此等法與其機感相宜宜生事善即為
人悉檀宜生理善即是第一義悉檀也。


三料簡者問何意於理善稱第一義悉檀耶
答理善明生理闇必滅終不理惡滅方始理
善生故於理善稱第一義悉檀也若事善生
事惡未必去事惡去事善未必生事是隔別
對治悉檀正是藥病相對故不於中開第一
義悉檀其意在此問眾生機聖人應為一為
[021-0435b]
異若一則非機應若異何相交關而論機應
答不一不異理論則同如是故不異事論有
機應是故不一譬如父子天性相關骨肉遺
體異則不可若同者父即子子即父同又不
可秖不一不異而論父子也眾生理性與佛
不殊是故不異而眾生隱如來顯是故不一
不一不異而論機應也又同是非事非理故
不異眾生得事聖人得理又聖人得事凡夫
有理故論異云云問為用法身應為用應身應
若應身應應身無本何能應若用法身應應
則非法答至論諸法非去來今非應非不應
而能有應亦可言法應亦可言應應法應則
冥益應應則顯益分別冥顯有四義如後說
云云。」


【料簡中問意者由前貼釋中云宜生理善
[021-0436a]
即第一義故今問云為人名生善理事俱
是善何意於理善而稱第一義答意者理
明是理善理暗是理惡故理之善惡其性
雖相傾若理善生時理惡必定滅無有先
惡滅方始理善生若事中善惡其性亦相
傾善生之時未必惡滅惡滅之時未必善
生故於生善以分事理理善即屬第一義
義事中善惡善生即屬為人義也惡滅即
屬對治義也理惡即滅理善即生故於生
善以分二悉滅惡唯得立一對治惡無先
滅故不分二眾生得事等者眾生得即理
之事聖人得即事之理聖人知即眾生不
知又聖人得於因果化他感應等事眾生
但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又眾生在因聖
人居果問為用法應等者此一問答為欲
[021-0436b]
生起機應之相約理雖即不當應與不應
約事必有應與非應法應應應俱皆應故
得法應俱名應由此與機相對辨致成三
十六機應。


○次相中二先正釋次廣問答料簡初又
二先標。】


「第二明機應相者。」


【○次釋釋中先略舉機應兩相。】


「約善惡明機相約慈悲論應相。」


【○次釋釋中先機次應機中二先徵起。】


「若善惡為機為單為共。」


【○次釋釋中有三不言去取應中亦然。】


「解者不同或言單惡為機引經云我為斷一
切眾生瘡疣重病又云如有七子然於病者
心則偏重如來亦爾於諸眾生非不平等然
[021-0437a]
於罪者心則偏重又云如來不為無為眾生
而住於世又無記是無明終屬惡攝此即單
以惡為機。」


【初機者惡為機中言七子者大經十八釋
月愛中云譬如有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
一子遇病父毋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
心則偏重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
子謂人天二乘三教菩薩是七子中有起
過者心則偏重如來不為無為眾生者亦
第十八經有為是惡故惡為機又無記是
無明者若分三性即立無記今立機緣且
對善惡無記雖非身口行惡能覆理善亦
屬惡攝即屬惡機現雖是惡乘於宿種故
得為機。】


「或單以善為機引大經云我觀眾生不觀老
[021-0437b]
少中年貧富貴賤有善心者即便慈念此則
單善為機。」


【○相帶為機中二先判次正釋。】


「或云善惡不得獨為機何者如金剛後心即
是佛眾善普會善無過此此何得為機耶雖
云佛佛相念此是通語而無拔無與故知單
善不得為機單惡不得為機者如闡提極惡
不能感佛大經云唯有一髮不能升身即是
性德理善此是通機終不成感也。」


【初文中云唯有一髮者大經三十一迦葉
菩薩問佛一闡提者終無善法是故名為
一闡提耶佛言如是又問一切眾生有三
種善所謂三世一闡提輩亦不能斷未來
善法云何佛言斷諸善法名一闡提耶佛
言滅有二種一現在滅二者現在障於未
[021-0438a]
來闡提具二故作是說佛言善男子譬如
有人沒在圊廁唯有一髮毛頭未沒雖復
一髮不能升身闡提亦爾未來善法不能
救於地獄之苦未來之世雖即可救現在
之世無如之何以佛性故則可得救佛性
非三世故佛性不斷今意亦爾於現在世
雖有正因不可救故不成機緣。】


「或取善惡相帶為機者從闡提起改悔心上
至等覺皆有善惡相帶故得為機是故約此
善惡明其相也云云。」


【善惡相帶為機者初從闡提起改悔心此
舉極惡以帶微善上至等覺一品無明此
舉極善以帶微惡準望前釋極善唯在佛
極惡唯闡提二既非機故以闡提改悔等
覺無明即是相帶名之為機若爾何故前
[021-0438b]
明單善單惡今復重明相帶為機答前單
明者據強偏說相帶明者據理實說經雖
偏說非不相帶四悉順物作偏說耳以義
推之必須相帶下釋慈悲為應義者若偏
若帶準此可知。】


「次約慈悲以明應相者或單以慈為應經云
慈善根力象見師子廣說如涅槃云云或單以
悲為應如請觀音或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
或合用慈悲為應何者良以悲心熏於智慧
能拔他苦慈心熏於禪定能與他樂下文云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論云水銀和真金
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徃豈是
水銀真金單能塗色像耶當知慈悲合論應
也。」


【慈善根力者如大經十四梵行品提婆達
[021-0439a]
多令阿闍世放護財醉象欲害如來及諸
弟子爾時蹋殺無量眾生象聞血氣狂醉
倍常見我翼從被服赤色謂呼是血復來
奔趣我弟子中未離欲者四散馳走城中
人民謂我終歿調達歡喜快哉適願我於
爾時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
師子是象見巳而生怖畏失大小便投身
禮我善男子我於爾時手指實不出五師
子慈善根力令彼調伏乃至五百群賊得
法眼等廣如經說乃至如請觀音現身作
餓鬼等如前第四卷引論云水銀和真金
等者出菩提流支法界性論。


○次料簡中有五問答初問答明三世機
應。】


「問眾生善惡有三世何世為機聖法亦有三
[021-0439b]
世何世為應過去已謝現在不住未來未至
悉不得為機亦不得為應云何論機應耶。」


【問如文。


○答中二先通答機應之由次別答機應
之相。】


「答若就至理窮覈三世皆不可得故無機亦
無應故經言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但以世俗
文字數故說有三世以四悉檀力隨順眾生
說。」


【初意中言以四悉力隨順眾生者至理實
無三世善惡約事說故三世咸有但隨眾
生四悉機緣宜作何世善惡而說何世善
惡而堪遇聖。


○次正明機應相中又二先機次應機中
又二先善次惡善惡各有三世初善中二
[021-0440a]
釋證。】


「或用過去善為機故言我等宿福慶今得值
世尊又如五方便人過去習方便者發真則
易不習則難是故以過去善為機或可以現
在善為機故言即生此念時佛於空中現或
可以未來善為機未生善法為令生故又如
無漏無習因而能感佛也故大論云譬如蓮
華在水有巳生始生未生者若不得日光翳
死不疑眾生三世善若不值佛無由得成云云。」


【初文三初文中言五方便者四念為一并
四善根四念雖有緫別不同秖是四念停
心治障方便義踈故且云五又如無漏無
習因等者此舉無漏例未來善如證無漏
習果已滿現無善因亦能感佛如阿羅漢
根敗之士在方等座感佛彈訶以有未來
[021-0440b]
一乘善故無漏根敗尚能感佛況諸凡夫
根未敗者故引大論池華為喻已生如往
善始生如現善未生如當善遇應如得日。】


「惡亦如是或以過去之罪今悉懺悔現造眾
惡今亦懺悔未來之罪斷相續心遮未來故
名之為殺何者過去造惡障現善不得起為
除此惡是故請佛又現在果苦報逼迫眾生
而求救護又未來之惡與時相值遮令不起
故通用三世惡為機。」


【次明惡中言又未來之惡與時相值者緣
合名時故求聖力助遮當惡此三世惡並
有可發是故聖救。】


「應亦如是或用過去慈悲為應故云我本立
誓願欲令得此法或用現在慈悲為應者一
切天人修羅皆應至此為聽法故未度令度
[021-0441a]
也又用未來為應者即是壽量中未來世益
物也亦如安樂行品中云我得三菩提時引
之令得住是法中。」


【次應中亦如機中應先明有應之意謂四
悉也文無者略又亦應如機中慈悲各說
及引文證等文亦從略。】


「若通論三世善惡皆為機別論但取未來善
惡為正機也何者過去巳謝現在巳定秪為
拔未來惡生未來善耳。」


【次別答中但語機邊亦應論應若別論者
以現在為應何者過去巳過未來未具若
爾機應差舛何名主對答機生未來之善
感佛之時還名現在故今且從機一邊說
耳。】


「問若未來為正機者四正勤意云何。」
[021-0441b]


【次問中言若未來善為機四正勤意云何
者四勤中巳生未生皆可令生如何但云
未來為正若準正勤應云巳生善為機如
溉甘果㘽未生善為機如鑽木出火已生
惡為機猶如除毒蛇未生惡為機如預防
流水。】


「答此巳屬通意今更別答者秪為過去惡遮
未來善故勤斷過去惡秖為過去善不增長
增長者即是未來善也是故四正勤中言雖
過去意實未來云云。」


【答意者機分通別通則通於三世如四正
勤別則唯在未來如前所說雖在未來功
由過現是故過現以為機者本為未來生
善滅惡是故四正勤中言雖過去等者文
中雖云已生善惡意令此善未來增長意
[021-0442a]
令此惡未來除滅故云也又如救火巳燒
正燒皆不可救救正燒者本為未燒。】


「問未來未有佛云何照。


答如來智鑒能如是知非下地所知仰信而
巳何可分別。」


【○次問答者為離性計初問。】


「問為是眾生自能感由佛故感如來自能應
由眾生故應。」


【如文。


○次答中二先破次無性故下立。】


「答此應作四句自他共無因破是性義悉不
可無此四句故則無性。」


【初中作四句者若四計者先破性巳然後
方可點空說四是故感應各有四句感四
句者謂眾生自能感由應故能感感應和
[021-0442b]
合故有感離應離感故有感應四句者謂
諸佛自能應由生故有應感應和合故有
應離應離感故有應是故機應各以三假
四句破竟方以世諦四悉四說。


○立中二初通立能所。】


「無性故但以世間名字四悉檀中而論感應
能所等。」


【○次而能下別判出能所又二先判。】


「而能應屬佛所應屬眾生能感屬眾生所感
屬佛。」


【○次若更下誡勸。】


「若更翻疊作諸語言世諦名字則亂不可分
別雖作如此名字是字不住是字無所有故
如夢如幻云云。」


【言若更翻疊等者若從應為言即以應為
[021-0443a]
能以感為所若從感為言則以感為能以
應為所故以義推從感為名亦有能所從
應為名亦有能所是故不可以能所為名
應以生佛定之使能所不亂若但以能所
為名節節更立能所之號則為生佛之上
更立生佛世諦則亂故須且依今文為定。


○次問答。】


「問既善惡俱為機者誰無善惡此皆應得益
耶。


答如世病者延醫而有差不差機亦如是有
熟不熟則應有遠有近。」


【可見。
△三明同異


○三不同中四先標名。】


「三明機感不同者。」


【○次列章。】
[021-0443b]


「即為三意一就四句論不同二就三十六句
論不同三就十法界論不同。」


【○三但眾生下敘不同意。】


「但眾生根性百千諸佛巧應無量隨其種種
得度不同故文云名色各異種類若干如上
中下根莖葉等隨其種性各得生長即是機
應不同意也。」


【○四今略下釋釋不同自三先四句中三
先列次釋三若解下結感應益意。】


「今略言為四一者冥機冥應二者冥機顯應
三者顯機顯應四者顯機冥應。」


【○釋中自四皆先標次釋三結釋中句句
皆先機次應。】


「其相云何若過去善脩三業現在未運身口
藉徃善力名此為冥機也雖不現見靈應而
[021-0444a]
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而知是名為
冥益也。


二冥機顯益者過去殖善而冥機巳成便得
值佛聞法現前獲利是為顯益如佛初出世
最初得度之人現在何嘗修行諸佛照其宿
機自徃度之即其義也三顯機顯應者現在
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須達長跪佛徃
祇洹月蓋曲躬聖居門閫如即行人道場禮
懺能感靈瑞即是顯機顯應也。」


【言如須達長跪者大經二十七佛在王舍
須達爾時為兒娉婦入王舍城夜宿長者
珊檀那舍因見長者怱怱辦供因問其故
乃知有佛尋見如來請佛至彼如來許竟
須達及與舍利弗同往經營精舍七日成
立所設巳訖即執香鑪向王舍城遙作是
[021-0444b]
言所作巳辦唯願如來慈哀憐愍為眾生
故受是住處我知彼心即與大眾發王舍
城至舍衛國祇陀園林須達精舍月盖曲
躬者如止觀第二記。】


「四者顯機冥應者如人雖一世勤苦現善濃
積而不顯感冥有其利此是顯機冥益。」


【○三明結益意中若𡨋若顯俱名為應不
可以凡目不覩故而言無應此墮自性及
無因過於中為四初勸其自勵以生善。】


「若解四意一切低頭舉手福不虛棄終日無
感終日無悔。」


【○次若見下勸信因果以息惡。】


「若見喜殺壽長好施貧乏不生邪見。」


【○三若不解下勸解四意知不棄其功。】


「若不解此者謂其徒功喪計憂悔失理。」
[021-0445a]


【○四釋論下引論文證須解四意。】


「釋論云今我疾苦皆由過去今生修福報在
將來正念無僻得此四意也。」


【○二釋三十六句中二初指前四句略舉
機應各有𡨋顯以成四句。】


「二就三十六句論機應不同者前冥顯互論
略舉四句。」


【○次若具足下機應各列一十六句先列
次結先列中二先列根本四句次十六句
初文三先列四句。】


「若具足辨者用四機為根本所謂冥機顯機
亦冥亦顯機非冥非顯機。」


【○次𡨋是下略列四相。】


「冥是過去顯是現在冥顯是過現非冥非顯
是未來。」
[021-0445b]


【○三如佛下引事證相。】


「如佛為闡提說法云云。」


【但證未來一句餘如前文機應相中故略
耳機中云非𡨋非顯者非過去之𡨋非現
在之顯故也問應中非𡨋非顯與𡨋何別
答並是法身益物然𡨋益者不見不聞而
覺而知若非𡨋非顯不見不聞不覺不知。


△次十六句。】


「於一句中復為四句所謂冥機冥應冥機顯
應冥機亦冥亦顯應冥機非冥非顯應餘三
機亦如是四四即成十六句。」


【○次機既下應中不列根本直列一十六
句據機中自列根本應中合有但是文略。


△次應。】


「機既召應應亦有十六句。」
△次結。】
[021-0446a]


「一機而感四應一應而赴四機機應各為十
六合成三十二句就前根本四句便是三十
六句機應也。」


【次結中云三十六句者若準此取前文四
句為根本若取機中四句更列應中四句
即應四十句。】


「三就十法界論機應不同者秖約一人身業
機具三十六約三業即有一百八機約三世
三業則有三百二十四一界既爾十法界即
有三千二百四十機應不同就自行既爾化
他亦然合則六千四百八十機應此就歷別
十法界如此若就十法界交互則增九倍都
六萬四千八百機應也。」


【三就十界中云就自行既爾化他亦然者
自行化他俱能感佛故也若分善惡自他
[021-0446b]
俱有生善滅惡是故善惡並得為機言交
互者且約自行如地獄中有九界機乃至
佛界亦復如是問下下法界有上上機如
地獄中有九界機鬼中有八畜中有七乃
至菩薩有佛界機此則可爾如何佛界有
九界機菩薩有八乃至鬼中有一耶答所
言機者可發為義發有近遠是故不同若
下有上機則通因果所謂下果求於上果
亦可下因發於上因若上有下機則唯在
果所謂下果求於上果亦可下果發於上
因如佛界機在地獄者謂雖發心求於佛
果破戒墮獄於彼可發成地獄機餘八準
此若爾與地獄界有佛機緣有何差別答
眾生無始未曾出界不妨無始有出界種
然於十界重重交互不可具知且據一徃
[021-0447a]
約多分說若佛界心強巳名佛界益在九
界則名佛界有九界機若已墮九界則名
九界有佛界機如惡業深重本是地獄名
地獄界曾聞一句可為佛因聖人亦以𡨋
顯應之是名地獄有佛界機未堪頓入漸
漸誘之故用八界以為方便則為地獄有
八界機故知下有上機與上有下機其相
有異上下既爾中間交互準說可知故應
一界皆具九界若約化他義分凡聖凡位
但約觀行相似交互設化聖位則界界之
身能為十法界化問約四句說以論機應
巳兼三世何故更約三世說耶答三世之
上更加三世故得更論乃成九世論交互
也故華嚴中十種三世九世為九更加三
世說平等以為十種大瓔珞中亦明九世
[021-0447b]
是故今文重約三世。


○次相對中三先標章。】


「四明機應相對者。」


【○次列四文。】


「即有四意一明諸有苦樂與三昧慈悲相對
二者機關等相對三者三十六句相對四者
別圓相對。」


【○三釋釋中二先釋四意次料簡初又四
先釋初意又二先緫述。】


「諸三昧相對者諸機乃多不出二十五有諸
應乃多不出二十五三昧。」


【○次地獄下正釋釋中且約地獄餘二十
四略而不云下機關及三十六句亦然至
第四意方始例出二十四有今正釋又二
先釋次是為下結釋中二先竝列。】
[021-0448a]


「地獄有有善惡之機關無垢三昧慈悲之應。」


【○次釋釋中先機次應。】


「論其惡者即有黑業惡見思惡塵沙惡無明
惡論善則有白業善即空善即假善即中善
是名地獄機也。」


【○應中有標列釋。】


「無垢三昧慈悲為應者初修無垢三昧觀地
獄界因緣觀慈悲即空觀慈悲即假觀慈悲
即中觀慈悲以因緣觀時悲拔地獄黑業苦
以因緣觀時慈與白業樂以即空觀時悲拔
見思苦以即空觀時慈與無漏樂以即假觀
時悲拔塵沙苦以即假觀時慈與道種智樂
以即中觀時悲拔無明苦以即中觀時慈與
法性樂。」


【釋中機則先惡次善應則先悲次慈望前
[021-0448b]
二十五三昧中四意略無諸有過患及結
行成何者此中既明機應即行巳成故須
更明本法功德機中復加善者欲明機徧
故前但明過患者且從惡邊。
△次結。】


「是為地獄有善惡之機以關無垢三昧慈悲
之應拔苦與樂相對義也。


二者機關相對者地獄界中黑業之惡有微
義有關義有宜義如此三機即關無垢三昧
時慈悲有赴義有對義有應義地獄白業亦
有六義相對即空見思塵沙無明等善惡皆
具六義相對云云。」


【次機關相對中機中善惡各有三義應中
慈悲亦各三義以慈對善以悲對惡各各
以微對赴以關對對以宜對應下善惡中
具足應云即假塵沙即中無明文無者略。】
[021-0449a]


「三者三十六句相對者地獄黑白業具有冥
機冥應冥機顯應顯機顯應顯機冥應即關
無垢三昧慈悲冥顯四應赴於地獄見思即
空塵沙種智無明中道等皆具四機四應相
云云又地獄有冥顯三十六機即對無垢三
昧三十六應云云。」


【次三十六機對三十六應者以三十六句
中句句皆有一機一應故得機應各三十
六如一顯機以對四應雖同是顯從所對
應四義不同故成四別餘句例此又一一
機中各具善四惡四各具微等三義應中
若慈若悲各各皆以赴等三義應彼善惡
各四中三若𡨋若顯機應皆然今且從緫
為三十六況復如前約於三業三世十界
及以一念等別若三業之中更開善惡微
[021-0449b]
赴等別則無量無邊不可數知所以文中
先約苦樂相對次以機關次三十六恐雜
亂故知此意巳方可將此入前四句三十
六句及十法界則可知矣。


○次別圓相對中亦先緫標。】


「四者別圓相對者若地獄有歷別之機三昧
應即歷別若有圓普之機三昧應亦圓普。」


【○次若歷別下正釋釋中先釋次簡初文
先釋一有次例餘有。】


「若歷別機起三昧別應一有業謝餘有業未
必謝三惡思盡餘有思未必盡地獄道種智
明餘有未必明地獄佛性了了餘有未必了
了若作圓機圓應者地獄自在業未究竟餘
有亦未究竟一有見思未盡餘有亦未盡一
有道種未明餘有亦未明一有佛性未了了
[021-0450a]
餘有亦未了了一有了了餘有亦了了乃至
一有業自在餘有業亦自在。」


【此言別圓不同者此約教證兩道得作此
說如地獄有破一品惑餘二十四有亦一
分破豈有地獄無明究竟名為了了餘有
未盡名不了了耶故知且順教道說耳若
約證道地即是住故知不別。】


「分別地獄機應相對如上說餘二十四有機
應相對例亦如是。


問頗有善機惡應惡機善應偏機圓應圓機
偏應不答無方適時亦有此義淨名云或時
現風火照令知無常即惡應於善也妙莊嚴
信受邪惡三菩薩應為妻子即善應於惡圓
機偏應者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不失即圓機
教聲聞法即偏應也偏機圓應者先引三車
[021-0450b]
後與一大領解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即其
義也拔樂與苦例此可知云云。」


【次料簡中先問頗有善機惡應等者意不
異前隨無方問故有此異是故還以無方
之答故引經云或作地水及火風等如大
經云云何名為不施一錢而得名為大施
檀越佛言不飲酒肉施以酒肉不服華香
施以華香如是施者無一文之費而得名
為大施檀越如是施者施名流布此等並
是答無方之問之流例也三菩薩應為妻
子者謂妙莊嚴王淨藏淨眼應為二子光
照菩薩應為夫人廣如䟽第十卷拔樂與
苦者假使有問既有圓機感於偏應乃是
機應不相主對亦應拔樂而與於苦此舉
例者如拔人天之樂與變易苦拔涅槃樂
[021-0451a]
與入假苦拔分別樂與實報苦或拔淺樂
示現與苦如大經第四云又復示現於閻
浮提疫病劫起飢饉刀兵亦復如是又為
說法令其安住無上菩提。


○次明麤妙者判前不同相對二門名相
餘之二門通於麤妙故不須判又此二門
中但判十界者四句三十六句及相對中
二並攝在十界中判以十界有優劣餘無
故也於中先標。】


「第五明麤妙者。」


【○次列章。】


「即為三意一明機之麤妙二明應之麤妙三
明開麤顯妙。」


【○三解釋中準前諸文亦可以開別為一
門今隨文便於此列之亦如明位中以開
[021-0451b]
寄在圓位門中列之但從義正分章無定
就釋中二先判麤妙次結初文二先機次
應機中二先地獄次餘九例初文先判麤
妙中三初立具十。】


「一機麤妙者如樂閒地獄此樂因微善故立
世毗曇云人養六畜飲飴溫清者在熱地獄
得冷閒寒地獄得溫閒若從此義樂閒得論
十法界機。」


【○次阿鼻下釋疑。】


「阿鼻無樂閒則無事善云何具十然阿鼻有
性善不斷故又近世雖無事善遠劫或有惡
強善弱冥伏未發若遇因緣發亦何定是故
阿鼻得具十機。」


【○三即判下正判。】


「即判麤妙九界機為麤佛界機為妙。」
[021-0452a]


【獄中十界則九麤一妙。


○次麤機下辨機生熟召應不同先麤。】


「麤機召方便應此機有熟未熟方便應有淺
有深機熟者被應未熟者未應應淺深者如
從無閒得之於閒出地獄至畜生出畜生至
鬼出三惡至人天出人天至二乘等悉是機
之生熟應之淺深悉屬麤機攝。」


【○次妙。】


「妙機召究竟妙應妙機亦有生熟妙應亦有
淺深如慈童女在於地獄代人受罪即得生
天此乃妙機淺熟近在乎天耳。」


【慈童女緣如止觀第五記發菩提心名為
妙機未入六根名為淺熟不至方便有餘
但近在於欲界天耳。】


「其餘例可知。」
[021-0452b]


【○次判應中二先緫論應次約教辨判初
文二先辨因果次若無下舉非顯是初文
二先因果。】


「二明應有麤妙者聖人慈悲誓願願持於行
如物有膠任運與機相著。」


【○次引證。】


「故慈善根力手出師子。」


【由慈悲熏為因故果時能爾。


○次文二先非。】


「若無誓願雖觀苦樂不能拔與。」


【○次是。】


「以慈力故隨機麤妙先熟先應後熟後應。」


【正明應相。


○次約教中四教及別接通所以不言接
別等者意如止觀初藏通中三先判次譬
[021-0453a]
三何者下釋所以。】


「三藏通教等聖亦得有應但是作意神通譬
如圖寫經紀乃成覈論無本何者灰身滅智
無常住本約何起應若別接通別惑未斷亦
不得應縱令赴物皆名麤應也。」


【言譬如圖寫經記乃成者譬藏通神通皆
是作意如圖畫寫像經始記錄爾乃成就
不同鏡像任運相似不同水月徧應諸器。】


「若別圓兩教初心伏惑未能有應初地初住
三觀現前證二十五三昧法身清淨無染如
虛空湛然應一切無思無念隨機即對。


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而隨河短長任器䂓
矩無前無後一時普現此是不思議妙應也
又如明鏡表裏清澈一像千像無所簡擇不
須功力任運像似是名妙應此是相待論感
[021-0453b]
應妙也。」


【別圓法譬可知亦約證道同故合說。


○次開者又二先單約機應次約五味經。】


「二開麤顯妙者若九界機麤一界機妙未得
法身應麤得法身應妙者。」


【初文開前機應中九界之麤同為佛界之
妙若佛界中生亦名妙若餘九界熟亦名
麤又四趣中妙機近熟亦名為妙麤機遠
熟亦名為麤。
△次約五味經


○次開前諸麤應中亦約教道須開兩教
佛應然但言諸經及以華嚴對無量義與
今經者華嚴之後漸教並在無量義中所
指者是是故從略不須復敘。】


「諸大乘經華嚴等明麤妙相隔二乘不聞不
解如瘂如聾。」
[021-0454a]


【○次無量與今經中又二先無量義。】


「無量義經明麤妙從一理出生無量麤妙機
應一理為妙生出無量為麤此則從妙出麤
隔而未合。」


【○次今經又三初法說次譬如下譬三此
即下明開合意。】


「今經無量還為一此則開權顯實秖麤是妙
何者本顯一理作諸方便方便即是真實故
云凡有所作唯為一事未曾暫廢譬如三草
二木秖是一地所生即是同源機一一雨所
潤即是同受應一愚者未解謂草木四微永
非是地智者了達四微生秖是地變四微滅
秖是地還豈有草木而非於地耶此即開權
而顯實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


【若識此意則知草木生之與滅不離於地
[021-0454b]
三草二木具如第三經合譬中人天為小
草二乘為中草三藏菩薩為上草通教菩
薩為小樹別教菩薩為大樹此乃藏通二
教二乘合說名為中草若作七方便名開
人天為二二乘為二三菩薩依本各為一
此開合之義隨機不同不可一準。
△次結科。】


「九法界機皆佛界機四聖之應無非妙應也
第六明觀心云云。」


【觀心感應妙者境如感智如應境智和合
即感應道交具如止觀煩惱境中諸法般
若三十六句智照於境一十六句如四應
赴機境發於智一十六句如四機感應應
中一切智如𡨋道種智如顯兩智共為亦
𡨋亦顯一切種智如非𡨋非顯機中真境
如𡨋俗境如顯兩境如亦𡨋亦顯第一義
[021-0455a]
如非冥非顯境之與智不出色心色心淨
故般若亦淨色心秪是三業三業為境用
智觀之是故亦可對前三業機應又三諦
之境不出十界界必交互及以自他故亦
對前十界自他故知觀心感應義足。】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二十一


音釋



莫班切

七情切圂也

尺兖切錯也

祖官切穿也


部迥切併也

與之切

七政切
[021-045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