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08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唐- (master)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二十九 富九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唐天台沙門湛然釋


【○前已釋別名竟此之別名法喻合題然
古人釋諸經題或但從人如郁伽長者或
但從法如大般若或從人法如仁王般若
但作此說何能顯於名下深致秖如今家
解妙法兩字二百餘紙豈但人法法譬而
巳如此消釋尚恐不能盡經幽旨又復餘
經當機被物無多關涉若釋此經不可率
爾是故今師殷勤再三豈節外生文皆事
不獲巳於中二初略對別名重辨次正釋。】


「第二釋通名者經一字也具存胡音應云薩
達磨分陀利修多羅薩達磨此翻妙法分陀
[029-0621b]
利此翻蓮華已如上釋。」


【初中言胡音者自古著述諍競未生但從
西來以胡為稱應云梵音元梵天種還作
梵語及以梵書梵天初下具如䟽及止觀
第七記此土書法本無從始但是大權隨
其方土為其制立是故倉頡初觀鳥跡故
感通傳云倉頡造書臺亦名高四臺有人
姓高兄弟四人造得此臺名高四臺倉頡
於彼造書有云是迦葉佛說法堂故知迦
葉佛密化此土。


○次正釋中先列彼音輕重不同有翻無
翻此方不定。】


「修多羅或云修單蘭或云修妬路彼方楚夏
此土翻譯不同或言無翻或言有翻。」


【言楚夏者亰華為夏淮南為楚音詞不同
[029-0622a]
所詮不異彼土亦爾雖同梵音諸國輕重
不無少異。


○次開章中列章。】


「釋此為五一明無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無
四歷法明經五觀心明經。」


【○解釋初言無翻者又二先列無翻次開
五義初文二先立無翻。】


「言無翻者彼語多含此語單淺不可以單翻
複應留本音。」


【○次述他解。】


「而言經者開善云非正翻也但以此代彼耳
此間聖說為經賢說子史彼聖稱經菩薩稱
論既不可翻宜以此代彼故稱經也。」


【○解未全當是故須開以為五門五門並
是毗曇雜心中意於中又三標列釋。】
[029-0622b]


「既不可翻而含五義。」


【○列中先列。】


「一法本亦云出生二云微發亦云顯示三云
涌泉四云繩墨五云結鬘今秖作五義不可
翻。」


【○次列今家義開為三通釋五義。】


「今於一中作三三五十五義一教本二行本
三義本。」


【○釋中又二先正釋五義次釋訓初又二
先釋次結初文自五初釋法本具三義者
又二先散釋次束為法門初文又二初通
釋次別釋所言通者經是一切諸法之本。】


「今廣釋之言法本者一切皆不可說以四悉
檀因緣則有言說。」


【○次世界下別釋又二先略對。】
[029-0623a]


「世界悉檀說則為教本為人對治則為行本
第一義悉檀則為義本。」


【○次廣解廣解中三初明佛言還以佛言
為本次若後下明佛經為論之本三諸外
下明斥外道無佛經本故法本義不成。】


「所言教本者金口所說一言為本派出無量
言教若通若別當時被物聞即得道故經言
一一修多羅復有無量修多羅以為眷屬。」


【初言若通若別者一經通別諸經通別諸
教通別故經下引證教本經云一一修多
羅無量修多羅以為眷屬者華嚴第二十
五不思議品云隨根性行廣說不可說億
那由他修多羅一一修多羅初中後善出
生一切句身味身又三十六云一切諸佛
於一身化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
[029-0623b]
一一頭化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舌
一一舌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音
聲一一音聲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
數修多羅一一修多羅說不可說不可說
微塵數法一一法說不可說不可說微塵
數句身味身法及句味名為眷屬眷屬秖
是隨順彼修多羅流類法耳。
△次明佛經為論之本。】


「若後人不解菩薩以佛教為本作通論別論
申通別經令佛意不壅尋者得道良由其論
有本故也。」
△三斥外道無佛經本故法本義不成。】


「諸外道等雖有所說不與修多羅合戲論無
本不能得道。


經是行本者示人無諍法導達通塞開明眼
目救治人病如教修行則起通別諸行從此
至彼入清涼池至甘露地泥洹真法寶眾生
[029-0624a]
從種種門入故知經是行本。


經是義本者尋一句詮於一義尋無量句詮
無量義或尋一句詮於無量義尋無量句詮
於一義若通若別尋詮會入故經是義本。」


【次義本中云尋一句詮一義等者如大經
三十一因佛答迦葉闡提善根不定有斷
不斷迦葉復問何故世尊作不定說佛言
譬如醫方皆為治病或於一名下說無量
名如大涅槃亦名無生無出無作歸依窟
宅解脫燈明彼岸無畏等或有一義說無
量名如天帝釋名憍尸迦婆蹉婆摩佉婆
因陀羅千眼天舍脂夫金剛寶頂等或有
無量義說無量名如佛如來義異名異復
有一義說無量名如五陰亦名顛倒苦諦
四念處四識住道時眾生第一義身戒心
[029-0624b]
慧解脫十二緣三乘六道三世等也名是
能詮義是名旨大經從義故義為名本故
後二句並義居先初立一名無量名不立
一義一名及無量義一名者為酬迦葉是
故不立若一義一名即當定義即是迦葉
所難之辭是故不立此中文意為釋經名
從名詮義是故四句以名為先前後雖殊
其意不別涅槃云名此中云句者如云名
詮自性句詮差別今為存於詮差別名是
故云句如云妙法蓮華殊於諸典即差別
也。
△次束為法門。】


「束此三種為法門者教本即是聞慧行本即
是思慧義本是修慧見真法本之義尚已多
含故不可翻也或言出生例此可知。」


【○次三發者亦二先通。】
[029-0625a]


「二含微發者佛以四悉檀說言辭巧妙次第
詮量初中後善圓滿具足如大海水漸漸轉
深。」


【○次聞教下別釋別中亦先散。】


「聞教之者初聞世界悉檀次第領受分別法
相微有解生漸漸增長明練通達又遍讀諸
異論廣知智者意多聞強識以至成佛就此
即約教論微發初聞為人對治即能起行始
人天小行次戒定慧入無漏行見道修道遂
證無學從小入大終于妙覺是約行論微發
初聞第一義悉檀展轉增廣入於聞思煗頂
世第一次入見諦得真第一義次入修道至
無學從小入大見似真中道起自毫末終成
合抱也。」


【○次束。】
[029-0625b]


「束此三發為法門者依小乘即三種解脫發
依大乘初住中有教發是般若行發即如來
藏理發是實相微發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也。」


【束中在初住前名教行理至初住時此三
開發此約修得三德而說故從發心漸漸
微發至初住位一時頓發從初受名故云
微發又云若約小乘三解脫者性念處慧
解脫約理共念處俱解脫約行緣念處無
疑解脫約教應須委釋出其義意。】


「三含涌泉者從譬為名也佛以四悉檀說法
文義無盡法流不絕。


若聞世界說一句解無量句月四月至歲如
風於空中自在無障礙說初心解已如涌泉
何況後心何況如來猶如石泉流潤遍益也
若聞為人對治起無量行恒沙佛法種種法
[029-0626a]
門一行無量行入善境界登八正直道若聞
第一義理若虛空虛空之法不可格量遍一
切處是名義涌泉。


束此為法門者教泉是法無礙辯行泉即辭
無礙辯義泉即義無礙辯樂說通三處涌泉
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也。」


【含涌泉中對四辯者教謂教法即十界教
辭謂言辭即利他行義謂言旨即所詮理。】


「四含繩墨者佛以四悉檀說。


初聞世界裁愛見之邪教不為邪風倒惑得
入正轍即教繩墨也若聞為人對治遠離非
道入好正濟道品之路即行繩墨也若聞第
一義裁愛見此岸得至彼岸不保生死亦不
住無為即義繩墨。


束此為法門者教裁邪即是正語行裁邪即
[029-0626b]
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義裁邪即正見正
思惟等繩墨已自多含故不可翻。


五含結鬘者結教行理如結華鬘令不零落
世界悉檀結佛言教不零落為人對治結眾
行不零落第一義結義理不零落。


束此為法門者結教成口無失結行即身無
失結義即意無失亦是三種共智慧行亦是
三陀羅尼教不零落是聞持陀羅尼行不零
落行陀羅尼義不零落即緫持陀羅尼若作
嚴身釋者即是約教名智慧莊嚴約行名福
德莊嚴約義即是所莊嚴所莊嚴即是法身
為定慧莊嚴也一切眾生皆有法身法身體
素天龍之所忽劣若修學定慧莊嚴法身則
一切見敬也。」
△次結。】


「舊云經含五義今則經含十五義豈可單漢
[029-0627a]
翻胡名含之釋如此云云。」
△次釋訓。】


「訓者訓常今釋其訓天魔外道不能改壞名
為教常真正無雜無能踰過名為行常湛然
不動決無異趣名為理常又訓法者法可軌
行可軌理可軌今直釋訓巳含六義況胡言
重複而可單翻耶。


二言有翻者亦為五一翻為經經由為義由
聖人心口故今亦隨而釋之謂教由行由理
由一切修多羅一切通別論一切䟽記等皆
由聖人心口是名教由一切契理行一切相
似行一切信行法行皆由聖人心口故以行
為由一切世間義一切出世義一切方便義
一切究竟義皆由聖人心口故以義為由教
由世界行由為人對治義由第一義悉檀又
言經者緯義如世絹經以緯織之龍鳳文章
[029-0627b]
成佛以世界悉檀說經菩薩以世界緯織經
緯合故賢聖文章成又約行論經緯慧行為
經行行為緯經緯合故八正文章成又約理
論經緯者詮真為經詮俗為緯經緯合故二
諦文章成二翻為契者契緣契事契義世界
說是契緣隨宜說是契生善隨對治說是契
破惡是為契事隨第一義說是契義三翻法
本者即教行理本如前釋云云四翻線者線貫
持教行理令不零落嚴身等義如前釋又線
能縫義縫教使章句次第堪可說法如支佛
不值十二部線不能說法世智辯聦亦不得
經線正語不成又線能縫行依經則行正違
經則行邪又縫理者理所不印墮六十二邪
理所印者會一究竟道也五翻善語教亦是
善行教亦是善理教世界悉檀說即善語教
[029-0628a]
為人對治即善行教第一義說即善理教是
名修多羅有五種翻也。」


【餘文可知。


○三和融中二初斥次今和融下正融通
初又三初雙斥二家次釋論下二家引證
三舊云下重斥無翻。】


「三和融有無者昔佛法初度胡漢未明言無
翻者乃是河西羣學所傳晚人承用加以此
代彼今傳譯煥爛方言稍通豈苟執無翻猶
以多含為解若多含者何局五耶若有翻者
以何為正義寧種種翻那得多若翻修多羅
為經者修多羅有九謂通別修多羅藏等何
不見周正十二部中經部三藏中有經藏耶
若翻為契法本等者亦應改正十二部中有
契部法本部線部善語教部三藏中應有線
[029-0628b]
等藏彼諸處皆不從此翻何獨通修多羅耶。」


【初如文。】


「釋論云般若尊重智慧輕薄何得用輕翻重
若爾即是無翻家證夫實相尊重不可說遂
得作胡言而說何不得作漢語而翻若不可
翻亦不可說此即有翻家證。」


【次二家引證中初無翻家云般若尊重智
慧輕薄者譯梵為漢漢音浮淺故安師云
譯經有五失及三不易譯梵為秦如嚼食
與人令人嘔噦據此似如非不可翻但薄
淡也今既巳翻非全不可。


○三重[后-口+十]無翻者意在共翻為經故且廣
[后-口+十]無翻次方融通二計於中二初立舊無
翻家。】


「舊云涅槃含三德不可用滅度為翻又梁武
[029-0629a]
云滅度小乘法不可用翻大涅槃。」


【○次此未必下[后-口+十]又四初緫舉大經次引
今經並折三若謂下縱折四若執下以失
意折。】


「此未必爾經言有涅槃大涅槃亦應有滅度
大滅度此經云如來滅度豈非大滅度既以
小滅度翻小涅槃何得不以大滅度翻大涅
槃。」


【初二如文。


○第三又二初直以滅度名折。】


「若謂滅度偏不含三德者今作含釋滅者即
解脫解脫必有其人人即法身法身不直身
必有靈智靈智即般若。」


【○次按經題以大滅度名折。】


「又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但標滅度
[029-0629b]
含三宛然何得無翻耶。」


【○四[后-口+十]失意。】


「若執一言則彼彼相是非不達佛意已如上
說。」


【如文。


○次正和融中三初以令家如前所釋融
通。】


「今和融有無虛豁義趣若言無翻名含五義
於一一義更含三義彌見其美若作有翻於
一一翻亦具三義轉益旨深任彼有無何所
乖諍。」


【○次大經下引證融通。】


「大經云我終不與世間共諍世智說有我亦
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如此通融於二家
無失而有理存焉。」
[029-0630a]


【何不專憑一理而雙是二家故引大經明
雙是意凢破立之法皆先出彼非彼二無
大非何須固[后-口+十]故雙是二解以三意助之
使雙益其美復順如來善權益物。


○三復次下助一家用義處中而立共翻
為經又為二初明翻意。】


「復次圓義無方處處通入乃如上說若正翻
名世諦不得混濫今且據一名以為正翻亦
不使二家有怨。」


【○次何者下釋所以又三初略立。】


「何者從古及今譯胡為漢皆題為經。」


【○次若餘下重略[后-口+十]二家。】


「若餘翻是正何不改作契線若傳譯僉然則
經正明矣若等是無翻何不標微發涌泉等
今正用經於多含義強含三法本三微發三
[029-0630b]
涌泉諸繩墨結鬘等義亦含契線善語教訓
法訓常等無不攝在經一字中餘句亦如是。」


【○三諸大小下重立。】


「諸大小乘教皆以經為通名故不用餘句也。」


【○四歷法明經中二先歷法次約教初又
二先略明經體次正明歷法初文又二先
明此土三法次若他土下明諸土六塵初
文又二初通立三法次明利鈍互非初文
二初略徵起。】


「四歷法明經者若以經為正翻何法是經。」


【○次舊用下釋三法相。】


「舊用三種一用聲為經如佛在世金口演說
但有聲音詮辯聽者得道故以聲為經大品
云從善知識所聞也二用色為經若佛在世
可以聲為經今佛去世紙墨傳持應用色為
[029-0631a]
經大品云從經卷中聞三用法為經內自思
惟心與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紙墨但心曉悟
即法為經故云修我法者證乃自知云云。」


【○次明隨根利鈍異故各取者之二初緫
標。】


「三塵為經施於此土。」


【○次別釋三文。】


「耳識利者能於聲塵分別取悟則聲是其經
於餘非經若意識利者自能研心思惟取決
法是其經於餘非經眼識利者文字詮量而
得道理色是其經於餘非經此方用三塵而
巳餘三識鈍鼻臭紙墨則無所知身觸經卷
亦不能解舌噉文字寧別是非。」


【然今古共以法為經者文從強說雖別立
三法然聲色兩種必假法通若覩若聞不
[029-0631b]
以意思無能令教與心相應。


○次他土中二先緫立言亦六亦偏者或
一土具六或一土偏一或二三四即如此
土具足用三復有增強若單雙具若爾何
妨此土根性不等亦有因味及香觸等即
如下文通釋者是於中二先釋六相。】


「若他土亦用六塵亦偏用一塵如淨名曰以
一食施於一切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於法等
者於食亦等此即偏用舌根所對為經或有
國土以天衣觸身即得道此偏用觸為經或
見佛光明得道此偏用色為經或寂滅無言
觀心得道此偏用意為經如眾香土以香為
佛事此偏用香為經他方六根識利六塵得
為經。」


【○次明此土不用之意。】
[029-0632a]


「此土三根識鈍鼻不及驢狗鹿等云何於香
味觸等能得通達。」


【○次正釋中二先假問徵起。】


「問根利故於塵是經鈍者塵則非經耶。」


【○次答下正釋釋中二先通辨六塵皆具
諸法。】


「答六塵是法界體自是經非根利取方乃是
經。」
△先略明經體竟次正明歷法然是前釋中第二科一科兩用


○次別釋即正歷諸法於中二先寄歷十
八界次是則下緫結初文二初廣約六塵
次略例根識初六塵中初色極廣次聲漸
略餘四全略初廣色中二初約色立相次
結成三諦初又二初舉一黑色次青黃下
以餘色例初黑色中二初一黑字歷於有
翻無翻及和通等次正以黑字為法界徧
[029-0632b]
攝諸法即是結成三諦也初文二先緫引
大品色具諸法。】


「何者大品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此色能
詮一切法。」


【○次正借色能詮諸義於中又三初詮無
翻次有翻三和通初文五義即為五文。

初詮無翻初法本中先且積黑字為諸法本即是教本。】


「如黑墨色一畫詮一二畫詮二三畫詮三豎
一畫則詮王足右畫則詮丑足左畫則詮田
出上詮由出下詮申如是迴轉詮不可盡或
一字詮無量法無量字共詮一法無量字詮
無量法一字詮一法於一黑墨小小迴轉詮
量大異左迴詮惡右迴詮善上點詮無漏下
點詮有漏殺活與奪毀譽苦樂皆在墨中更
無一法出此墨外。」
[029-0633a]


【初法本中先且積黑字為諸法之本即是
教本中云左回等者此以所表為善惡等
左謂偏僻以表於惡右謂便易以表於善
在上為勝以表無漏在下為劣以表有漏
亦如梵書以十一點加於本音成十二字
各有所表故知回轉皆由於墨。


○次正詮法本即教行義三。】


「略而言之黑墨詮無量教無量行無量理黑
墨亦是教本行本理本。」


【○次黑墨下成三微發。】


「黑墨從初一點至無量點從點至字從字至
句從句至偈從偈至卷從卷至部又從點一
字句中初立小行後著大行又從點字中初
見淺理後到深理是名黑色教行義三種微
發。」
[029-0633b]


【從淺至深故云微發。


○又從黑色下涌泉。】


「又從黑色涌出點出字句偈不可窮盡涌出
諸行無盡涌出義無盡是名黑色具三涌泉。」


【○次又下約詮裁邪。】


「又約黑色裁教行義邪。」


【○次又約下詮結鬘。】


「又約黑色結教行義鬘又以嚴身。」


【結鬘中二義今亦具之。
△次有翻前經由為義在有翻科
中故今此科是詮有翻字訓附在有翻科中故言及也


○次又色下詮經是由義及訓等。】


「又色是由由色故縛有六道生死由色故脫
有四種聖人又色訓法法色故能成教行理
又色是常色教不可破色行不可改色理不
可動。」
△三和通
[029-0634a]


○次又色下詮不可翻。】


「又色不可翻色義多含故。」


【文略準前可知。


○次又可翻下共翻為經今亦詮之。】


「又色可翻名色為經故。」
△次正以黑字為法界徧攝諸法即是
結成三諦


○於詮經中具結成三諦以一切法不出
三諦故非字亦字即雙照空假。】


「見色經時知色愛見知色因緣生法知色即
空即假即中色即法界緫含諸法法界文字
文字即空無點無字無句無偈句偈文字畢
竟不可得是名知字非字非字亦字。」


【○次於一黑色既名為經經詮諸法故於
經字廣歷十妙方是今文妙法之經於中
先約迹文自為十即十妙也於中二先釋
[029-0634b]
次如此解下結功能。】


「墨色是經為法本者若於墨字生瞋斷他壽
命若於墨字起愛而作盜婬乃至於墨起癡
而生邪見當知墨字是四趣本若於墨字生
慈生捨乃至生正見者當知墨字是人天本
若知墨字是果報無記無記是苦諦於報色
生染即是集諦知字因緣所成苦空無我是
道諦既知字非字不生字倒諸煩惱滅即滅
諦知字四諦知字四諦能生煗頂若向若果
賢聖解脫當知墨字是聲聞本若於字不了
名無明於字起愛恚是諸行分別字好醜是
識識於字名名色字涉於眼名六入字塵對
根名為觸納領染著即是受纏綿不捨是愛
竭力推求是取取則成業名為有有能牽果
是名生老病死苦輪不息是則十二因緣本
[029-0635a]
若能知字非字無明即滅不至於行乃至不
至老死無明滅則老死滅當知此字是辟支
佛本若知字即空非滅巳空字性本空空中
無愛恚乃至無邪正字不可得知字者誰云
何眾生妄生取捨起慈悲誓願行六度濟眾
生入如實際亦無眾生得滅度者當知此字
是菩薩本若知字非字非字非非字無二邊
倒名淨淨則無業名我我則無苦名樂無苦
則無生死名常何以故字是俗諦非字是真
諦非字非非字是一實諦一諦即三諦三諦
即一諦是名境本若知墨字從紙筆心手和
合而成一一字推不得一字一一點推亦不
得字則無所不得心手即不得能無能無所
知能所誰是一切智本字雖非字非字而字
從心故有點從點有字從字有句從句有偈
[029-0635b]
從偈有行從行有卷從卷有帙從帙有部從
部有藏從藏有種種分別是道種智本雖非
字非非字而雙照字非字是為一切種智本
雪山為八字捨所愛身是為行本我解一句
乃至半句得見佛性入大涅槃即是位本我
得三菩提皆由聞經及稱善哉字即乘本若
忘失句逗還令通利與其三昧及陀羅尼即
感應本依文學通即神通本依字故得語即
說法本說字教他即眷屬本勤學此字祿在
其中即利益本。」


【前九可見十利益中云勤學此字等者通
論五乘皆因勤學別論今經專能利益佛
乘學者祿即是益。】


「如此解字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聲遍
誦眾典佛不說法恒聞梵音心不思惟普照
[029-0636a]
法界如此學問豈不大哉當知黑色是諸法
本。」


【次結功能中云手不執卷等者卷軸是色
今以色法徧一切法乃見一期佛法常在
一塵豈假執於黃卷經耶是則一念具讀
一期色教色具眾典未藉口言如來一音
出一切音此中徧詮何殊梵響一塵即足
何須別思如此勸學豈與夫一經一論至
皓首耶。


○次例餘色。】


「青黃赤白亦復如是。」


【可知。


○結成三諦中四先結三諦次不可下歷
事雙非三能於下勸誡四若於下結示。】


「非字非非字雙照字非字。」
[029-0636b]


【初如文。】


「不可說非不可說不可見非不可見何所簡
擇何所不簡擇何所攝何所不攝何所棄何
所不棄是則俱是非則悉非。」


【次歷事中色中諸法既在一色故不可說
亦可寄事分別解釋色是可說色中諸法
則不可見色為法界無可簡擇復須簡九
以從佛界即空故無所攝即假故徧攝棄
等重釋於攝徧攝故不棄無所攝故徧棄
同一法界故俱是法界離念故俱非。


○三勸誡中二先勸。】


「能於黑色通達一切非於一切非通達一切
是通達一切非非非是一切法邪一切法正。」


【○次若於下誡。】


「若於黑色不如是解則不知字與非字黃白
[029-0637a]
赤青有對無對皆不能知。」


【○四結示中二先結。】


「若於黑色通達知餘色亦如是。」


【○次示今經意。】


「此即法華經意以色為經也。」


【今經秪是開顯十妙色具十妙及一切法
故是今經意也。
△次聲漸畧


○聲中二先詮諸法。】


「聲塵亦如是或一聲詮一法云云。」


【○次略示三諦相餘文指同。】


「耳根利者即解聲愛見因緣即空即假即中
知脣舌牙齒皆不可得聲即非聲非聲亦聲
非聲非非聲聲為教行義本種種等義皆如
上說即是通達聲經。」
△餘四全畧


○次香下餘四塵例。】
[029-0637b]


「香味觸等亦復如是。


文云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
背即此意也。」


【次引證中云但舉資生等餘攝有翻等及
十妙等並如前。


○次餘根識中二先引例次引證根識皆
為所觀故也。】


「外入皆經周遍法界者內入亦如是內外入
亦如是。」


【初云外入等者如相傳云有三藏至此嗅
春秋書云有血腥氣嗅周易云有玄氣故
知鼻根具知諸法故經中鼻根最為委悉
餘身根等例此可知六塵皆具一切諸法
更互相攝猶如帝網。】


「經云非內觀得解脫亦不離內觀云云。」
[029-0638a]


【○次緫結亦不出三諦文舉塵識略不列
根又三初結三諦次自在下歎三若欲下
結用義勢。】


「是則一塵達一切塵不見一塵一切塵通達
一塵一切塵於一識分別一切識亦不見一
識一切識而通達一識一切識。」


【初文初句假次空通達下中識中例知。

次歎。】


「自在無礙平等大慧何者是經何者非經。」


【何者下如前是則俱具三諦等。
△三結用義勢。】


「若欲細作於一一塵識例可解有翻無翻以
三義織之後用三觀結之云云。」
△次約教。】


「歷諸教分別經者若言理絕文字文字是世
俗寄字詮理理可是經文字非經六塵等皆
是經詮非正經也此即三藏中經耳若無離
[029-0638b]
文字說解脫義文字性離即是解脫六塵即
實相無二無別如上所說者圓教中經也帶
三方便作此說者方等中經也帶二方便如
此說者般若中經也帶一方便作如此說者
華嚴中經也。」


【次約教中文不次第五時義足圓是法華
藏是鹿苑。


○次觀心經中具約前來四段明經又二
初標。】


「五明觀心經者皆類上為四也。」


【○次釋釋中先無翻中三初來意次正約
十五義三結。】


「一類無翻者心含善惡諸心數等當知此心
諸法之都何可定判若惡是心心不含善及
諸心數若善是心心不含惡及諸心數不知
[029-0639a]
何以目心以略代緫故知略心能含萬法況
不含五義耶華嚴云一微塵中有三千大千
世界經卷即其義也。」


【初華嚴一塵有大千經卷如止觀第三記。】


「心是法本者釋論云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
造無心無思覺無思覺無言語當知心即語
本心是行本者大集云心行大行遍行心是
思數思數屬行陰諸行由思心而立故心為
行本心是理本者若無心理與誰含以初心
研理恍恍將悟稍入相似則證真實是為理
本。


心含微發者初剎那心微微而有次心若存
若亡次漸增長後則決定暢心而發口是語
微發初心習行行猶微弱次少樹立後成大
行即行微發初觀心不見心理更修髣髴乃
[029-0639b]
至相似真實即理微發。


心含涌泉者心具諸法障故不流如土石壓
泉去壅涌溜若不觀心心闇不明所說不長
若觀心明徹則宣辯無方流溢難盡豈非語
涌泉若不觀心行則有間以觀心故念念相
續翻六蔽成六度六度攝一切行是行涌泉
若能觀心如利钁斵地磐石沙鹵理水清澄
淊淊無竭即義涌泉。


心含結鬘者觀念不謬得一聞持穿文無失
觀心得定共力穿行無失觀心得道共力穿
義無失又觀心得定慧嚴顯法身此皆可解
又心是繩墨若觀心得正語離邪倒說觀心
正則勉邪行心無見著則入正理事行如繩
理行如墨彈愛見木成正法器也。」
△三結。】


「是為心經多含略示十五義云云。」
[029-0640a]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二十九


音釋



於用切塞也

居縳切大鉏也

竹角切斫也

郎古切沙鹵埆
薄地也

[029-064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