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08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唐- (master)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五   祿五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唐天台沙門湛然釋


【○四正論今意又二先借光宅義以顯今
妙次正釋初文為三先標次釋三結。】


「四正論今意為二先略用彼名顯於妙義。」


【○釋中二先釋次初約下判初文自四初
約十界釋中二先釋次結初釋中二先因
次果先因中二先釋次融通。】


「因具三義者一法界具九法界名體廣九法
界即佛法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
名用長。」


【初釋中三體位用也於一念中一法攝九
故名廣一念中九無非佛法故名高十法
[005-0030b]
無非三諦並有破三惑現三身之用。
△次融
。】


「即一而論三即三而論一非各異亦非橫亦
非一故稱妙也。」


【次融通中意者前廣義似於橫次高義似
於縱用中似獨具三故須合前二義共成
一意秖是三諦一心有體位用耳。
△次果。】


「果體具三義者體徧一切處名體廣久已成
佛久遠久遠名位高從本垂迹過現未來三
世益物名用長。」


【次果三義中言體徧者本法身也即本地
巳成法身也非但高廣等殊指本迹二門
因果永異。


○是為下結。】


「是為因果六義異於餘經是故稱妙。」
[005-0031a]


【可知。


○次約五味以判麤妙者二先列五味次
又醍醐下重辨同異。】


「又乳經一種因果廣高長一種因果狹下短
則一麤一妙云云酪經唯一種因果狹下短但
麤無妙生酥經三種因果狹下短一種因果
廣高長則三麤一妙熟酥經二種因果狹下
短一種因果廣高長則二麤一妙醍醐經一
種因果廣高長但妙無麤。」


【初文者因果二門並約迹說故得乳中亦
有一妙因果餘味例然故下結云與醍醐
妙同。
△次重辨同異。】


「又醍醐經妙因妙果與諸經妙因妙果不異
故稱為妙也。」


【○次約觀心委明十境十乘。】
[005-0031b]


「復次觀心釋若觀巳心不具眾生心佛心者
是體狹具者是體廣若已心不等佛心是位
下若等佛心是位高若已心眾生心佛心不
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用短即空即假即中者
是用長。」


【若論觀境則不如止觀委悉若以體位用
三而判麤妙則此文顯要如其體等不廣
高長不名為妙非今經觀若得此意法華
三昧於茲現矣一經樞鍵於茲立矣一代
教旨於茲攢矣佛出世意於茲辦矣十法
成觀之精髓矣十不思議之導首矣是則
前約十界五味二釋咸入其中後約六即
是觀心之位故前二義假茲方立是故行
者常觀一念介爾起心以具一切心故等
於佛心以等佛心故六皆名即成究竟即
[005-0032a]
已能巧設五味思之思之。


○次約六即釋。】


「復次於一法界通達十法界六即位者亦是
體廣亦是位高亦是用長。」


【亦是體廣者具十界故亦是位高者皆佛
界故亦是用長者皆究竟故同在一念故
皆云亦。
△次判。】


「初約十法界是顯理一次約五味是約教一
次約觀心是約行一次約六即是約人一。」


【次初約下判前四釋義同四一何者今經
體具十法界如云實相如是相等由此經
用有前四味由觀此經成於妙行始終六
即四一義顯是故四釋成今四一況廣高
長徧於四釋所以今教具足有於體廣等
三皆成四一方知光宅絕此氣分。
△三結。】
[005-0032b]


「略示妙義竟廣說者先法次妙。」


【次略示下結前廣說下生後釋云先法次
妙亦是後文標也。
△次正釋


○次釋中二先舉南岳分三次今師順南
岳意廣解初文中二初標列。】


「南岳師舉三種謂眾生法佛法心法。」


【○次釋釋中自三初眾生法妙中六先明
妙有所憑次又經下引今經相似之文以
驗眾生法成妙也三引大經證眾生法位
麤而行妙初學大乘位居肉眼從行而說
故云佛眼四殃掘下舉果以勸脩妙行五
引大品二文明行妙之相六此即下結。】


「如經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
無佛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蘊在眾
生也。」
[005-0033a]


【初文可解。】


「又經但以父毋所生眼即肉眼徹見內外彌
樓山即天眼洞見諸色而無染著即慧眼見
色無錯謬即法眼雖未得無漏而其眼根清
淨若此一眼具諸眼用即佛眼此是今經明
眾生法妙之文也。」


【次文者既云父母所生即是眾生清淨若
此故即名妙。
△三引大經證眾生法位麄而行妙。】


「大經云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耳鼻
五根例亦如是。」


【第三文者既云肉眼故名眾生名為佛眼
故即是妙。
△四舉果以勸修妙行。】


「殃掘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
修了了分明見乃至意根亦如是。」


【四引殃掘經具如止觀第七記。
△五引大品二文
[005-0033b]
明行妙之相。】


「大品云六自在王性清淨故又云一切法趣
眼是趣不過眼尚不可得何況有趣有非趣
乃至一切法趣意亦如是。」


【五引大品二文中初言六自在王者凡夫
為六所使不名為王亦非自在純行染汙
又非清淨今六根得理理無過上故名為
王徧一切處故名自在自性無染不為惑
拘故云清淨別在行成通具六即又云一
切法趣等者即是六根皆具三諦故妙趣
義具如止觀第二記具引本文委釋當知
諸經並有眾生妙文但部兼帶不受妙名
耳。


○六此即下結。】


「此即諸經明眾生法妙也。」
[005-0034a]


【可知。


○次佛法妙者先釋次如是下結。】


「佛法妙者如經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佛
法不出權實是法甚深妙難見難可了一切
眾生類無能知佛者即實智妙也及佛諸餘
法亦無能測者即佛權智妙也。」


【釋中意者攝前四味並是今經權智所攝
而與實理相即故妙。
△次結。】


「如是二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
名佛法妙。」
△三心法妙。】


「心法妙者如安樂行中修攝其心觀一切法
不動不退又一念隨喜等普賢觀云我心自
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又心純是
法淨名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佛解脫當
於眾生心行中求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
[005-0034b]
無差別破心微塵出大千經卷是名心法妙
也。」


【次心法妙意者大論云眾生心性猶如利
刀唯用割泥泥無所成刀日就損理體常
妙眾生自麤初引安樂行中既云觀一切
法不為生死所動不為煩惱所退以煩惱
生死是法界故又一念心隨喜等者即觀
行位初秖於貪瞋一念心起體即權實諸
皆例然隨順三諦故云隨喜是故隨喜名
心法妙普賢觀意者心體即理故云自空
誰執罪福故云無主應徧十界以明罪福
在一念心方成妙觀觀心無心等者能緣
之心既無所緣之法安在能所不二故云
純是以心體本妙故可於心行而求解脫
破心微塵如止觀第三記。
[005-0035a]


○次明大師依南岳意更廣分別於中為
三初標次釋三問下略料簡。】


「今依三法更廣分別。」


【○釋中二初略明得名所依。】


「若廣眾生法一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法若
廣佛法此則據果若廣心法此則據因。」


【言若廣眾生法一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
法等者然眾生義通故云通論若其通論
義非究竟故云一往一往雖通二往則局
不通於佛及唯在因佛法及心不云一往
者佛法定在於果心法定在於因故此三
法得名各別何者如眾生身中佛法心法
猶通因果況眾生名通通凡通聖若佛身
中眾生心法亦定在果心法之中佛法眾
生法此二在因若爾何故經云三無差別
[005-0035b]
答理體無差差約事用此義廣明具如止
觀十法成乘中說即是心法及眾生法彼
佛法界亦兼於果而不專於果彼文寄果
明理性故也。


○次正廣釋中自三初廣眾生中文又自
標二謂列數次釋。】


「眾生法為二先列法數次解法相。」


【○初列數中二初通論諸經增數次正約
今經初通諸經者此中釋法唯立三門釋
妙則本迹各十且如下文通釋妙數中云
本迹三中一一各十十中復各待絕不同
故有一百二十重妙當知諸經所列法數
一往且從增數而說據其道理須論四教
四教之中皆有迹中三十麤法三十妙法
更約五味以論麤妙兼但對帶依此等法
[005-0036a]
而生增數始從一法乃至百千不出心佛
眾生法故增數之相略如止觀第六記故
宜樂不同令增減異於中又二初略至三。】


「數者經論或明一法攝一切法謂心是三界
無別法唯是一心作或明二法攝一切法所
謂名色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或明三法
攝一切法謂命識煗。」


【○次廣例百千。】


「如是等增數乃至百千。」


【○次明今經又為四先依經列數次南岳
下釋十如名三次判下判權實料簡四皆
稱下釋法界名。】


「今經用十法攝一切法所謂諸法如是相如
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
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005-0036b]


【初如文。


○次釋如名中二初出南岳次騰巳見。】


「南岳師讀此文皆云如故呼為十如也。」


【今一家相承皆云如者猶依南岳通云十
如。
△次騰巳見


○次大師意者為六初章安述所依標數
次一云下釋出讀相三分別下融通大意
四唯佛下稱歎五是十下明法功能六若
依下明讀文所以。】


「天台師云依義讀文凡有三轉。」


【初如文。
△次釋出讀相。】


「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二云如是
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三云相如是性如是
乃至報如是若皆稱如者如名不異即空義
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點空相性名字施
[005-0037a]
設邐迤不同即假義也若作相如是者如於
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


【次讀相中約假雖有邐迤之言但是約空
論假。


○三融通中二先出文意。】


「分別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為言空即假
中。」


【○次約如下正明融通又二初融三諦。】


「約如明空一空一切空點如明相一假一切
假就是論中一中一切中。」


【○次非一下複踈也。】


「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縱不橫名為實相。」


【兩義相成方名實相。
△四稱歎。】


「唯佛與佛究竟此法。」
△五明法功能。】


「是十法攝一切法。」
[005-0037b]


【四五可解。
△六明讀文所以。】


「若依義便作三意分別若依讀便當依偈文
云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云云。」


【第六意者偈文既以性相為句故今讀者
大分依之。


○三判權實中二先出古師次明今解初
文二師各先出次破。】


「次判權實者光宅以前五如是為權屬凡夫
次四如是為實屬聖人後一如是緫結權實
引偈證云如是大果報大故知是實種種性
相故知是權。」


【初師初文可見。


○次今恐下破破中先約法。】


「今恐不爾大義有三大多勝若取大為實者
亦應取多取勝種種之名豈非多義。」
[005-0038a]


【○次若言下約人。】


「若言權屬凡夫凡夫何意無實若實屬聖人
聖人何意無權如此抑沒義不可依。」


【言凡夫何意無實等者經云一切眾生皆
有佛性則眾生有實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則聖人有權觀音妙音三十三身並是聖
人有權之文也如此抑沒等者抑凡無實
沒聖無權。


○次破地師亦二先出。】


「又北地師以前五為權後五為實。」


【○次破。】


「此皆人情耳。」


【破中大意可見不能委細但總云人情而
巳不應聖理故也。
△次明今解。】


「今明權實者以十如是約十法界謂六道四
[005-0038b]
聖也。」


【次明今文正解者但明一心具足十界若
且約界判則九界為權佛界為實一一界
中又各具十尚權實相即何況具耶一心
既爾諸心例然是故不同舊人所見是知
舊人不知以如約界界界互有而但約如
以分權實。
△四釋法界名


○四釋十法界名約三諦者具如止觀第
五記如無別體全依於界前釋本末等巳
約三諦即是十界皆三諦竟今重明者按
十法界三字解義使十界中三諦分明則
令如中三諦復顯彼此相成令知不異故
止觀中不思議境一念三千非思量分別
之所能解是故立此不思議名釋中文又
為四初標數。】
[005-0039a]


「皆稱法界者其意有三。」


【○次十數下釋。】


「十數皆依法界法界外更無復法能所合稱
故言十法界也二此十種法分齊不同因果
隔別凡聖有異故加之以界也三此十皆即
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獄是趣不過當
體即理更無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
復如是。」


【○三若十數依下判對。】


「若十數依法界者能依從所依即入空界也
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數皆法界者即中
界也。」


【○四欲令下以文融通。】


「欲令易解如此分別得意為言空即假中無
一二三如前云云。」
[005-0039b]


【初列法數竟。
△次釋


○次此一法下正解法相於中為五初重
舉千如次束為五差三判五差權實四然
此下歎五差權實五次解下正廣解十如。】


「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
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束為五差一惡二善三二乘四菩薩五佛。」


【初二如文。】


「判為二法前四是權法後一是實法細論各
具權實且依兩義。」


【三判中言細論各具權實且依兩義者相
即如向所說且依九界為權佛界為實若
不然者謂佛尚亦不說況復下地故且依
顯說。
△四歎五差權實


○四稱歎中為八先約人歎境故云諸佛
[005-0040a]
次以此下約行歎境故云發智三故文云
下重舉境智深廣四其智下歎智令妙以
顯妙境欲明智契故重舉境若境為智門
即正歎境也五方便下總以二境通歎經
文六如來下總明如來能照二境七殃掘
下引證佛智八當知下結歸稱歎。】


「然此權實不可思議乃是三世諸佛二智之
境。


以此為境何法不[冰-水+〡*ㄆ]此境發智何智不發。


故文云諸法諸法者是所照境廣也唯佛與
佛乃能究盡者明能照智深窮邊盡底也。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歎境妙也我所得智
慧微妙最第一者歎智與境相稱也。」


【前四可見。


○五總歎經中二先歎次如是下結。】
[005-0040b]


「方便品長行略說此法後開示悟入廣說此
法火宅譬喻此法信解領解此法長者付子
此法藥草述成此法化城引入此法。」


【初文中具約三周所言方便品略說等者
品初長行略歎廣歎權實二智次重頌中
二十一行頌前二智於中前二十行重頌
廣略二歎末後一行略開權顯實云佛以
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
得出後開示悟入廣約五佛開權顯實望
後二周仍成略說言長者付子此法者付
彼般若彼般若中雖未開權依彼法體不
出權實。】


「如是等種種秪名十如權實法耳。」


【總結可知。
△六總明如來能照二境。】


「如來洞達究十法底盡十法邊明識眾生種
[005-0041a]
非種芽未芽熟不熟可度脫不可度脫如實
知之無有錯謬。」


【六明如來能照中云如來洞達究十法底
等者於一一界一一法善知法相自行化
他諸法具足名為盡邊無非實相名為究
底種芽等者皆以二法為種熟脫故也聞
法為種發心為芽在賢如熟入聖如脫於
十方界十界眾生無不了知橫豎種脫。

七引證佛智。】


「殃掘摩羅雖是惡人實相性熟即時得度四
禪比丘雖是善人惡性相熟即不堪度。」


【七引證中且舉善惡二人餘皆倣此言殃
掘雖是惡人善性相熟等者殃掘經中如
來說偈問殃掘偈答佛命善來成阿羅漢
即地獄人成聲聞界若依大乘得無生忍
[005-0041b]
即成佛界四禪比丘謂為四果此即天界
成就地獄且略舉此以為事端他皆例也。


○八當知下結中二初結眾生是妙。】


「當知眾生之法不可思議雖實而權雖權而
實實權相即不相妨礙。」


【○次不可下誡勸。】


「不可以牛羊眼觀視眾生不可以凡夫心評
量眾生智如如來乃能評量何以故眾生法
妙故。」


【言不可以牛羊眼等者普超經下卷佛授
闍王記巳因告舍利弗人人相見莫相平
相所以不當相平相者人根難見唯有如
來能平相人賢者舍利弗及大眾會驚喜
踊躍而說斯言從今日始盡其形壽不觀
他人不敢說人某趣地獄某當滅度所以
[005-0042a]
者何羣生之行不可思議。


○五正廣解中文自為二。】


「次解十如是法初通解後別解。」


【○初通中二初廣釋十如。】


「通解者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名為相性以據
內自分不改名為性主質名為體功能為力
構造為作習因為因助因為緣習果為果報
果為報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所歸趣處為究
竟等云云。」


【○次若作下廣以三諦釋究竟等以顯十
如又為二先寄釋等。】


「若作如義初後皆空為等若作性相義初後
相在為等若作中義初後皆實相為等。」


【○次今不下正出實理釋究竟又二先釋。】


「今不依此等三法具足為究竟等。」
[005-0042b]


【○次夫究竟下重釋。】


「夫究竟者中乃究竟即是實相為等也。」


【從勝立名方名究竟所以本末究竟皆空
假中者如於夢中脩因得果夢事宛然即
假也求夢不可得即空也夢之心性即中
也此之三法不前後不合散。


○次別解者為二初文復合五差為四。】


「次別解者取氣類相似合為四番初四趣次
人天次二乘次菩薩佛也。」


【以菩薩與佛菩提器同故復合之。


○次初明下解釋釋中為三初正解次復
次下開權三復次百界下以諸教偈結初
依四文為四先解四趣十如自為十惡相
者文為二先法次譬。】


「初明四趣十法如是相者即是惡相表墮不
[005-0043a]
如意處。」


【初法中不如意處即是後報相表於報故
云也。


○次譬中二謂譬合。】


「譬人未禍否色巳彰相師覽別能記凶衰。」


【○合中惡相下合否色。】


「惡相若起遠表泥黎。」


【報不即受故云遠表泥黎者此翻不如意
此處咸苦無適意法故云也亦云地獄新
譯云捺落迦翻苦具等云云四惡之業感報
不同今且從重說故云也。


○凡夫下合相師。】


「凡夫不知二乘髣髴知菩薩知不深佛知盡
邊。」


【若不舉相師則不預知有相師有分與究
[005-0043b]
竟故舉凡夫用世相法亦有分知況二乘
菩薩唯佛究竟。


○如善下重譬佛。】


「如善相師洞見始終故言如是相也。」


【洞者鑒幽也始終者秖是相報耳又地獄
相報如迦葉等千人出家先本事火皮膚
皴裂淨飯王曰是諸人等雖復出家不足
光顯我之太子乃令千釋種出家入道此
千釋種出城之時提婆達多瞿伽離其馬
仆其冠脫眾人皆云是二人者必於佛法
無大利益此亦地獄之前相也此世間相
者尚亦似知未現之相況極聖乎如善相
師具如止觀孫劉曹等第五記。


○惡性者約理則本有之法不可改故如
木等者明以性為因假於外緣不同今此
[005-0044a]
明染中之惡即脩惡也具如止觀第五記
不思議境初然十如十界皆有脩性此中
但以脩為性耳於中為二初正釋次譬功
能。】


「如是性者黑自分性也純習黑惡難可改變。」


【初如文。


○次文又二先順譬次反譬初又二先譬。】


「如木有火遇緣即發。」


【○次大經下合於中先引教。】


「大經云有漏之法以有生性故生能生之。」


【○次合。】


「此惡有四趣生性故緣能發之。」


【○若泥木下反以不可生為譬以顯可生
亦先譬。】


「若泥木像雖有外相內無生性生不能生。」
[005-0044b]


【○次合。】


「惡性不爾。」


【合中但云不爾即略合也。


○故言下結。】


「故言如是性。」


【○體中二謂釋結。】


「如是體者攬彼摧折麤惡色心以為體質也
復次此世先巳摧心來世摧色又此世華報
亦摧色心來世果報亦摧色心。」


【初釋中文出三釋各有其意。】


「故以被摧色心為體也。」


【○次明力中四先法次舉譬引事三合後
結。】


「如是力者惡功用也。」


【初如文。
[005-0045a]


○次文先引譬。】


「譬如片物雖未被用指擬所任言其有用。」


【○次引事。】


「大經云作舍取木不取縷線作布取縷不取
泥木。」


【云大經云作舍取木不取縷線等者涅槃
二十三云欲造墻壁則取泥土不取彩色
欲造畫像則取彩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縷
不取泥木作舍取泥木不取縷線彼敘外
人而執定計今借因緣助成義邊各有力
用能生之性當知力者功能為義亦是堪
任。


○地獄下以三趣合仍略脩羅故知一一
並以四趣言之。】


「地獄有登刀上劒之用餓鬼吞銅噉鐵之用
[005-0045b]
畜生強者伏弱魚鱗相咀牽車挽重。」


【○皆是下結。】


「皆是惡力用也。」


【○次明作中二法譬。】


「如是作者構造經營運動三業建創諸惡名
之為作。」


【○譬中譬合。】


「大經第八云譬如世間為惡行者名為半人
既行惡行名地獄作也。」


【譬云為惡行者名為半人者大經第八云
譬如世間為惡行者名為半人為善行者
名為滿人經文本譬半滿二教今借譬義
不用於法文且引地獄故諸惡之言義兼
四趣。


○次明因中二初正釋。】
[005-0046a]


「如是因者惡習因也。」
△次功能。】


「自種相生習續不斷以習發故為惡易成故
名如是因。」


【次功能中云自種相生習續不斷者自分
因也俱舍名為同𩔗因具如止觀第八業
境中。


○次緣中三法譬結法中二先正釋。】


「如是緣者緣助也。」


【○次所謂下功能。】


「所謂諸惡我我所所有具度皆能助成習業。」


△次譬。】


「如水能潤種。」


【言如水能潤等者習因如種助因如潤單
有習因未能成報故加緣潤堪受後果是
故報因名之為緣。
[005-0046b]


○三故用下結。】


「故用報因為緣也。」


【○次明果中二先略釋。】


「如是果者習果也。」


【○次如多下相狀。】


「如多欲人受地獄身見苦具謂為欲境便起
染愛謂此為習果也。」


【○次明報中亦二先略釋。】


「如是報者報果也。」


【○次相狀。】


「如多欲人在地獄中趣欲境時即受銅柱鐵
牀之苦故名如是報也。」


【○次明本末中為三謂標釋結。】


「本末究竟等者即有三義。」


【○釋中三即三觀。】
[005-0047a]


「本空末亦空故言等。」


【初空觀中相本報末始終俱空此四趣十
如本無性故乃至四中一一具十此四既
空四中之十安得不空。


○次又惡下明假等中三正釋引事結。】


「又惡果報在本相性中此末與本等本相性
在惡果報中此本與末等。」


【初文者初相後報更互可識故四中之十
相表皆然。


○次若先無後下引事。】


「若先無後事相師不應預記若後無先事相
師不應追記。」


【言追記者追退也卻記往事也亦云隨記
故書云雖悔可追及也。


○言當知下結。】
[005-0047b]


「當知初後相在此假事論等。」


【○三中實下釋中道等。】


「中實理心與佛果不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此約理論等。」


【此四趣及十界之十無非實相言約理者
中名附理故云約理究論此三無不是理
也。
△三結。】


「以是義故故言本末究竟等三義具足故言
等也。」


【○次人天中為二先與四趣辨異。】


「次辨人天界十法者但就善樂為語異於四
趣。」


【○次正釋。】


「相表清升性是白法體是安樂色心力是堪
任善器作是造止行二善因是白業緣是善
[005-0048a]
我我所所有具度果是任運酬善心生報是
自然受樂等者如前說云云。」


【釋中言自然者此言通用何必外計即任
運之異名耳因必剋果之相也委以四趣
意例之可識。


○次明二乘中二先總明所依。】


「次辨二乘法界十法者約真無漏。」


【○次正釋釋中二先正釋次廣料簡有報
無報。】


「相表涅槃性是非白非黑法體是五分法身
力能動能出堪任道器作是精進勤策因是
無漏正智緣是行行助道果是四果二乘既
不生是故無報。」


【初文中云體即五分法身者無作戒為戒
身無漏淨禪為定身無漏慧為慧身二種
[005-0048b]
解脫為解脫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
相應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無餘也
又盡智為解脫身無生智為解脫知見身
二乘既不生則無後報者中含二十七具
如止觀第五記。


○何故下辨報有無又為三初徵起次正
釋三三果下疑。】


「何故發真是果而不論報。」


【初文中意者凡果必剋報何故二乘巳受
果名而不論報。
△次正釋。】


「無漏法起酬於習因得是習果無漏損生非
牽生法故無後報。」


【次無漏下釋意者果名仍通報名則別是
故凡夫有果則定有報若二乘之人亦通
名果而不得論報以彼教中不說二乘有
[005-0049a]
生處故習因在相似位習果在見道巳後
三果皆以方便勝進而為習因斷六斷九
若復斷盡而為習果言無漏損生等者且
據小乘中不說生處名為損生然但無漏
無於分段可即令無變易生耶故且依小
教立無報也。
△三釋疑。】


「三果有報者殘思未斷或七生或一往來或
色界生非無漏報也是故唯九不十。」


【三三果下釋疑中先釋疑三果者前三果
人並得無漏何故猶有七生一生及上界
生耶釋云由殘思力非無漏力殘思為漏
緣而受生也。


○次大乘下釋大小不同疑又二先釋次
引證。】


「若依大乘此無漏猶名有漏。」
[005-0049b]


【初文者然大乘中說二乘有生者由有界
外無明漏故。】


「大經云福德莊嚴者有為有漏是聲聞僧既
非無漏不損別惑猶受變易之生則無漏為
因無明為緣生變易土即有報也。」


【大經下引證中云有為有漏是聲聞僧者
大經第五文若福慧相對空假二觀俱屬
福德況復二乘是故二乘屬福德莊嚴又
望大乘猶是苦集名為有漏則無漏為因
者仍本為名故名無漏為因生方便土若
生實報則不以小乘無漏為因餘如文說
兩教二乘觀行小異大體可知故不別出
至菩薩中方分三別以斷伏不同故。


○次明菩薩佛中以菩薩十如中報義當
佛果前性相等即是佛因故今初釋菩薩
[005-0050a]
報亦但名菩薩者以菩薩中得八相佛復
通權實權非佛界之因實方招於佛報是
故須分三教菩薩屬菩薩界圓教菩薩即
屬佛界前標雖以佛與菩薩合為一類今
釋還開初釋三菩薩中二先標次釋。】


「次明菩薩佛界十法者此更細開有三種菩
云云。」


【標中云細開有三菩薩者即三藏等三菩
薩也下文自具不預列名故注云云。


○次釋中二先正釋次夫下辨界外二土
伏斷不同初文自為三例前通釋及類四
趣相狀可知故不委悉。】


「若六度菩薩約福德論相性體力善業為因
煩惱為緣三十四心斷結為果佛則無報菩
薩即具十也。」
[005-0050b]


【初三藏約福德論性相等者以事六度為
相以人天善為性以三十二相為體生滅
四弘為力事六度行為作餘如文佛同二
乘灰斷故也菩薩猶有正使故報在三界。】


「若通教菩薩約無漏論相性六地之前殘思
受報六地思盡不受後身誓扶習生非實業
報故唯九無十。」


【次通教以有餘無餘為相無漏慧為性勝
應色心為體無生四弘為力無生六度為
作無漏習因為因生滅助道為緣斷餘殘
習為果佛亦無報雖觀少勝同皆未得法
身故也是故滅後亦歸灰斷六地巳下斷
疑與前二乘義同唯不斷習不同支佛以
留此習潤餘生故既生三界非漏所牽故
不名報。】
[005-0051a]


「若別教菩薩約修中道行次第觀而論十法
此人雖斷通惑自知有生則具十法云云。」


【別菩薩十法者行既次第從假入空同前
二教但不得無報為異耳故云此人雖斷
通惑自知有生若從空出假以恒沙佛法
為相定入生死為性變易色心為體無量
四弘為力無量六度為作真無漏慧為因
助假觀為緣假觀成為果變易為報若入
中道即以三因為相性體無作四弘為力
無作六度為作因緣如止觀第五文無上
菩提為果大涅槃為報。


○次辨二土不同中云夫生變易土三種
不同者於中二先標。】


「夫生變易則三種不同。」


【○次釋釋中自分三類不同。】
[005-0051b]


「一全未斷別惑生變易者即是三藏二乘及
通教三乘是也類如分段博地凡夫不伏見
思者云云。」


【未斷別惑義當入空凖例說者別教十住
應在其中以此五人無伏別惑義及以發
心所期不同故自為一類并別十住及圓
七信乃成七人而不論者在下第二義及
佛界中明。】


「二伏別惑生變易者即是別教三十心人習
於中道伏而未斷類如分段小乘方便道也
云云。」


【次伏者言伏別惑者即是迴向兼於十行
十住十行義當出假此即塵沙無明共為
別惑縱斷塵沙但伏無明亦秖名伏故別
三十人同名為伏據理應攝圓教八信巳
[005-0052a]
上而不論者亦在下圓教中明。】


「三者斷別惑生變易者如初地初住斷惑是
也類如初果雖斷見諦猶有七生彼亦如是
若未斷伏生者用方便行真無漏為因無明
為緣若伏斷者順道法愛為因無明為緣生
變易土云云。」


【三斷別惑者義當入中故別教菩薩雖有
次弟三觀若作十法從勝為名多從假中
據理秪云初地巳上何用兼論初住位耶
又初住亦應在下文佛界中明故知不合
在此而今文中通云初地初住仍有少殊
思之可見以證道同故且合論之應須細
簡次第不次第意約下釋究竟等作之是
故二土通明變易據於伏斷以判生處若
斷伏者重辨二土因緣不同言若斷伏者
[005-0052b]
用順道法愛為因者從斷說故初地初住
證一分中道法性以無明未盡有中道法
愛以之為因言云云者不斷伏者則有五
人不同若斷伏者則有二土位行不同細
分比說故云云云。


○次佛界相性體為三軌者理性三軌也
由觀理性以至究竟於中為二先標。】


「佛界十法者皆約中道分別也。」


【○次釋釋中十法又二初釋十法次廣料
簡報。】


「淨名云一切眾生皆菩提相不可復得此即
緣因為佛相性以據內者智願猶在不失智
即了因為佛性自性清淨心即是正因為佛
體此即三軌也云云力者初發菩提心超二乘
上名為力作者四弘誓願要期也因即智慧
[005-0053a]
莊嚴也緣即福德莊嚴也果即一念相應大
覺朗然無上菩提為習果也報即大般涅槃
果果斷德禪定三昧一切具足是報果也。」


【初釋十法不同者初三以對三軌餘七成
就三軌若據引淨名以眾生為菩提相豈
得以聞法種子為了因耶不失之名雖通
脩種語其本性即取煩惱即菩提也故知
此是本有性德後七秖是脩德三法若因
若果如是釋者可不異前故知即指圓教
為佛界也是故前明生方便土應論圓信
故也力中亦合云發三菩提弘誓之心具
如止觀第一卷四弘中簡約無作四諦以
誓自要期心極果因緣云是二莊嚴者據
顯說智應亦具三照本有三福亦具三助
智嚴本果文可見也。
[005-0053b]


○次釋本末中初總舉。】


「本末等者即相性三諦與究竟三諦不異故
言等也。」
△次別釋。】


「空諦等者元初眾生如乃至佛如皆等也。」


【次空諦下別釋中空等者凡聖皆如也等
者空等也大論八十云菩薩以何力故能
令佛與畜生等耶答菩薩以般若之力故
於一切法中脩畢竟空故於一切法無所
分別如畜生法陰界入和合故名為畜生
佛亦如是善法和合假名為佛若人憐愍
眾生得無量福若著心於佛起惡因緣得
無量罪故於一切法畢竟空故不心輕畜
生不著心貴佛復次諸實相中無相於無
相中不分別是佛是畜生若分別即是取
是故等觀復次菩薩有二種法門一者畢
[005-0054a]
竟空法門二者分別法門入空法門則等
觀一切無復分別若入分別法門二乘尚
不及佛況畜生耶故今文中約不分別邊
眾生至佛皆悉如也如即空也。】


「俗諦等者眾生未發心佛記當作佛佛既巳
成佛說佛本生事即是初後相在假等也。」


【次俗等中佛記眾生當作佛此是生與佛
等佛說本生事此是佛與生等生與佛等
此是初在於後佛與生等此是後在於初
故云相在。】


「中等者凡聖皆實相也。」


【中等可知。


○次廣料簡報中二先正釋次何者下以
諸所表釋成初又為二先標佛地。】


「就佛界亦九亦十。」
[005-0054b]


【○次釋釋中先明下地定十次明佛地不
定初文者於中二初正明下地有報。】


「通途為語從地地皆有萬行福德為因無明
為緣習果報果分得十法無不具足此經云
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法王法中久修梵
行始於今日得其果報又云久修業所得大
經云我今所獻食願得無上報仁王云三賢
十聖住果報。」


【徧在諸位故云通途所言分者以下後文
釋報究竟在佛故下地為分以報名通故
故下地定十此中所引諸文皆通云報唯
大經文云無上報既其初後皆云分得當
知無上之言亦是望下。


○次攝大乘下釋下地有報所以先引論
次何者下釋有生滅初文中言就佛界亦
[005-0055a]
九亦十者通途為語從初地去皆屬佛界
地地有報故定具十故引此經大經仁王
攝論並論初住巳上文也故下文從何者
下釋云無明分盡等也。】


「攝大乘云因緣生死有後生死皆是分論果
報果報即是生滅。」


【攝大乘云因緣生死等者如止觀第七記
既云生死秖是生滅。
△次釋有生滅


○次何者下釋中又二初正釋次引大論
證初正釋中二重者前約智斷為生滅。】


「何者無明分盡是故論滅真明轉盛是故言
生。」


【○次又殘下全約惑邊以論生滅。】


「又殘無明在是故言生一分惑除是故言滅。」


【○次引大論中有喻有合。】
[005-0055b]


「大論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種。」


【喻中耘如滅種如生。】


「萬行資成如種智慧破惑如耘增道損生意
在於此四十一地皆有十法也。」


【合可見又增道損生亦如生滅生故感報
也。
△次明佛地不定。】


「若就妙覺亦九亦十何者中道智慧乃是損
生生既未盡故有諸地生滅不同妙覺損生
義足最後那得論報故云唯佛一人居淨土
三十生盡等大覺無後有生死煩惱盡故智
德巳圓無復習果不受後身故無報果又約
現生後論九論十云云若按涅槃經文願得無
上報者即明佛界報無上也佛報既言無上
佛相性等九法悉皆無上。」


【次從若就去別約妙覺位亦九亦十者損
[005-0056a]
生義足是故唯九約現生後既有現報亦
可為十如大瓔珞慧眼菩薩問文殊具如
止觀第五記三十生盡等大覺者有本云
四十生盡四十一生盡等並悞也言三十
者仁王經中一一地中分為三品即以一
品為一生仁王經中不立等覺故三十生
盡即入妙覺他不見之便以四十位或四
十一位為四十生等又約現生後論九論
十者有現報故名為有報無生後故亦言
無報始自初入變易土中受法性身既並
無復隔生之義故無生後二種報也故涅
槃中純陀品云我今所獻食願得無上報
是則報中無上不過於佛次以諸所表釋成


○何者下并四復次作所表釋佛報無上
復引賢聖集釋五文意復約五味判賢聖
[005-0056b]
集意故至法華方名無上稱歡之意良有
以也。
○○文分五叚初約五住惑次約生死涅槃次約善惡業次約中論四句
次約具不具。】


「何者六道相性全表五住二乘相性表破四
住全表無明菩薩相性表次第破五住佛相
性表一切種智淨若虛空不為五住所染故
佛十法最為無上云云復次六趣相表生死苦
二乘相表涅槃樂佛界相表非生死非涅槃
中道常樂我淨故言佛界最是無上復次四
道表惡人天表善二乘表無漏善菩薩佛表
非漏非無漏善故佛界最為無上復次六道
表諸有因緣生法二乘表即空菩薩表即假
佛表即空即假即中故佛界最為無上復次
四趣但表惡不能表善人天相但表善亦不
能表惡二乘但表無漏不兼善惡佛相兼表
[005-0057a]
一切相若解佛相即徧解一切相是故佛界
最為無上。」
△三引賢聖集釋五文意。】


「故賢聖集云地獄中陰但見地獄不能知上
趣若天中陰能知天及下其相表之不名正
徧知佛相表正徧知也佛智既徧知諸相而
經教應徧說之。」


【賢聖集意者亦如俱舍云下無升見上例
知二乘下智不了上智非正徧知。
△三約五味
判賢聖集意。】


「若用此法歷五味教者乳教說菩薩界佛界
兩性相或入即假等或入即中等入中乃是
無上而帶一方便未全無上酪教但明二乘
相性得入析空等尚不明入即空等況復餘
耶故非無上生酥明四種相性或入析空等
或入即空等或入即假等或入即中等唯佛
[005-0057b]
相性得入即空即假即中而帶三方便故非
無上熟酥明三種相性或入即空或入即假
或入即中唯佛性相得入即空即假即中而
帶二方便故非無上此法華經明九種性相
皆入即空即假即中汝實我子我實汝父一
色一味純是佛法更無餘法故知佛界最為
無上。」


【約五味中初約乳云或入即假或入即中
者依中論偈汎用即名其實華嚴二教未
即機緣未合故著或言部中雖有無上之
教為帶別故部非無上酪唯析空故無或
言生熟二酥言即言或例乳可知唯至法
華體方是即涅槃解即而行不即。
△次開權。】


「復次餘經所明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
即假即中者此經皆開方便普令得入又按
[005-0058a]
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論引入是故
如來殷勤稱歎此法華經最為無上意在此
也。」


【復次下開權者至法華經復有二種入妙
不同引入及按位入故也言又按其性相
不論引入者如從伏位來入伏位名為按
位從伏惑位入斷惑位名為引入今不論
引入當位即妙妙體稱本無隔異故。
△三以
諸教偈結。】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五


音釋



其月切
邐迆
邐輦爾切迆移爾切邐迆因循也
分齊
分扶問切
齊才詣切分齊限量也

髣髴
髣妃兩切髴敷勿切髣髴猶依俙也

徒濫
切食也


在吕切

武遠切引也

居候切架也

楚亮切始
[005-0058b]
造也

纖芥
纖思廉切芥居拜切纖芥細微也

巨偃切戶鑰曰鍵


矛莫浮切勾兵也盾食尹切干櫓之屬

七倫切皮細起也
[005-005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