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5 御定孝經衍義-清-葉方藹 (master)


[087-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孝經衍義卷八十五
  卿大夫之孝
   法言
 易乾文言曰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臣/按人之不誠尤易於言語見之不但修飾言辭
   出於偽為即言其所當言者而見之事有一毫之
   不稱即為不誠而無可居之業矣九三終日乾乾
[087-1b]
   夕惕若一言之發必歸諸實程頤所謂體當自家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之實事則雖先王之法言有
   不敢輕出諸口者而敢有非法之言乎
 繫辭鳴鶴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縻/同之子
 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况其邇者
 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况其邇者乎
   臣/按居其室為在隂之象出其言為鳴鶴之象千
   里之外應之為其子和之象應固和也和其善者
[087-2a]
  𫝊之四方為風動之具垂諸簡䇿而昭如日星和
  其不善者悖而出亦悖而入矣可不慎乎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
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蔡淵曰漸三所繫將叛者之辭也睽上所繫中心疑
 者之辭也臨二所繫吉人之辭也睽三所繫躁人之
 辭也中孚三所繫誣善之人之辭也節上所繫失其
 守者之辭也
[087-2b]
  臣/按類萬物之情者莫備於易玩卦爻之辭而人
  情之見乎詞者大槩盡之矣然辭有六而躁叛疑
  誣失居其五吉一而已言之凶悔吝何其多也孟
  子詖淫邪遁一章詖類枝淫類游邪類慙遁類屈
  然則知言之道無他知易而已矣立言之道亦無
  他學易而已矣
書吕刑敬忌㒺有擇言在身
  臣/按此雖主典獄而言然大較敬忌之至大公至
[087-3a]
  正純乎天徳自然身無可擇之言若使徳未至於
  是而惟其言之輙發鮮有不召尤禍者則固不若
  擇而後言之為無口過也
詩大雅板其二章曰辭之輯和/也矣民之洽合/也矣辭之懌
悦/也矣民之莫定/也
 朱子集傳曰辭輯而懌則言必以先王之道矣所以
 民無不合無不定也
  臣/按古昔盛時君歌臣𢋫昌言交拜其所謀謨一
[087-3b]
  堂之上者播之天下而民皆悦從𫝊之後世而皆
  可為體要所謂言出而世為天下法者也自周之
  衰小人盈朝君子踈棄為謀不臧正論不聞緝緝
  幡幡者讒言也喋喋利口聴其言若可用用之輙
  敗事者巧言也匪先民是程匪大猷是經祇爭於
  卑末淺近刀筆筐篋之際而一不知國體者邇言
  也朝廷之上噂㳫已極四海之勢羮沸已成詩人
  深知其不可救藥而猶有屬望之心焉曰辭之輯
[087-4a]
  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大較勸其言必
  稱先王之道庶不咈乎天理之正深快乎人心之
  公而民之渙者可洽亂者可定也然則任卿大夫
  之責者誠當三復乎此而無使出話一有不然以
  貽禍於國家其可矣
篇/名其五章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
也其六章曰無易由言無曰茍矣莫捫朕舌捫持也無/人為我執
持其/舌者言不可逝放/也
[087-4b]
 孔頴逹正義曰政教一失誰能反覆謂已往者不可
 更反論語所謂駟不及舌是也孝經重述法言亦此
 類也
  臣/按武公之致謹於言者如此其知禍之門耶其
  深有憂患耶孔子入周后稷之廟有金人焉三緘
  其口而銘其背孔子既讀其文也而謂弟子曰此
  言實而中情而性三復白圭與銘意絶類然武公
  耄年聞道實有得於戒慎恐懼之㫖而非徒欲執
[087-5a]
  雌内藏為近於老氏之學也
禮記曲禮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
言庫在朝言朝
  臣/按鄭國僑有言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
  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
  鮮矣蓋古之君子居其位則職思其憂先事而謀
  之不俟吾君之臨朝而問而不知所對也臨事而
  復揆度審處之又不以習之已熟謀之素定而卒
[087-5b]
  然輕發貽不可追之悔也夫然將兢兢業業日夜
  勤於其職之不暇而暇言其他乎古之君子志効
  一官而不願遷即老於其官而猶不自為能良以
  此也自後世人臣受若職怠若事無不可處之官
  無不能勝之任一身而遍厯諸曹一歳而遷轉數
  秩假令上農而欲藝十夫之田其亦不至化為汙
  莱不止矣臣又以知古者大夫與士肄蓋必言其
  逺者大者夫自公卿之任以至於監當筦庫之職
[087-6a]
  士君子治之莫不有體處之莫不有道若徒理文
  書行條例而已則委之一吏而足亦何必大夫與
  士屑屑焉肄之哉
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
  臣/按此所以尊朝廷而重禮也即何獨在朝君子
  何有一非禮之言乎
  臣/又按集説朝廷之上凡所當言皆禮也則在朝
  正是當言之地而特無出位即無越禮非有取乎
[087-6b]
  慎重寡言也孔子居鄉黨恂恂如不能言而在朝
  廷則便便言唯謹可以為萬世法矣
儀禮士相見禮與君言言使臣與大夫言言事君與老
者言言使弟子與㓜者言言孝弟于父兄與衆言言忠
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
  臣/按鄭註此博陳燕見言語之儀大較士君子與
  人言問貴賤長㓜各言其所當盡者務納之於
  善而不使陷於不義南蒯筮遇坤之比以為大吉
[087-7a]
  子服恵伯告以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而蜀嚴
  君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
  言依於忠各因勢道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
  蓋皆可為知禮者也
左傳鄭伯享趙孟于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産子太叔
二子石印段公/孫段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
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子展賦草蟲趙孟曰善
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當之伯有賦鶉之賁賁趙
[087-7b]
孟曰牀第之言不踰閾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
子西賦黍苗之四章趙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産賦
隰桑趙孟曰武請受其卒章子太叔賦野有蔓草趙孟
曰吾子之恵也印段賦蟋蟀趙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
吾有望矣公孫段賦桑扈趙孟曰匪交匪敖福將焉往
若保是言也欲辭福禄得乎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
將為戮矣詩以言志志誣其上伯有所賦詩/鄭伯無其實而公怨之
以譏/刺故以為賔榮其能乆乎幸而後亡叔向曰然已侈所
[087-8a]
謂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謂矣文子曰其餘皆數世之主
也子展其後亡者也在上不忘降草蟲詩我/心則降印氏其次
也樂而不荒樂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後亡不亦可乎襄/公
二十/七年
  臣/按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當燕饗之禮成而賦詩
  相寵不特合歡而綴淫亦可因言而觀其志之何
  如春秋賢士大夫博學好古善辭令風流吐納一
  本於先王之教於此可以想見常怪自是以後其
[087-8b]
  風遂不可復作士大夫羣居或酣宴終日言不及
  義即席酬贈皆自為倡和而三百篇之㫖遂罕有
  反覆而諷咏之者竊謂士君子相見誠宜復宏此
  風可以見志可以慎辭可以道古蓋法言之一也
論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朱子集註曰雅常也執守也詩以理性情書以道政
 事禮以謹節文皆切於日用之實故常言之
  臣/按詩書禮皆先王之法言也古人之詩吟咏性
[087-9a]
  情造端感物大都在人倫之際邇之事父逺之事
  君乃其大者所遭雖有不同要以温柔敦厚者將
  其愛敬於尊親如趙孟欲鄭之七子賦詩以觀其
  志見/前則古卿大夫不達於詩者少矣况聖人乎書
  雖下逮魯秦而典謨誓誥唐虞三代之政事不肅
  而成不嚴而治者存焉執政與從政者所宜早夜
  誦説以措施於民者也禮自家庭之間肅肅悚悚
  拜伏擎跪大而至於宗廟郊社配天配帝皆有節
[087-9b]
  文所當講習者也先王之教春秋禮樂冬夏詩書
  此言詩書執禮者詩即樂章行禮亦必用樂也他
  如易象春秋或掌於太卜或藏於史官有不得而
  雅言者矣後世之詩淫於風雲月露拘於對偶聲
  律適以啟人邪僻之志其於謀國秉均則以陳説
  唐虞三代為泥古以卑之無甚髙論為通今而吉
  凶之事則野於禮而無稽滛於俗而莫反所謂邦
  之司直者其必有以正之哉
[087-10a]
子不語怪力亂神
 謝氏曰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徳而不語力語治而
 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
  臣/按不語怪而後世如鄒衍五徳之事後漢讖緯
  之書俱為聖人之所必斥矣不語力亂則凡孫吳
  之術縱横權譎之言在所必誅矣不語神則凡神
  仙不死因果報應虚無幻妄之談尤不得以惑世
  誣民矣自言曰言答述曰語夫子不惟不自言之
[087-10b]
  而已即人有問者而亦不語及之此可見聖人為
  世道人心計思之逺而憂之深也春秋之書紀灾
  異紀戰争紀簒亂獨非語乎臣謂此正不語之指
  也春秋於非常事必書此可見怪力亂之必不可
  以或有也於易論鬼神亦不語之指也夫子知後
  世必有假鬼神之説以惑世誣民者矣故於易一
  論其理以曉世人之惑然終非其得已也故答子
  路之問則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087-11a]
  終不欲語世人之所不知者以愚世人也夫鬼神
  之説最易以溺人左邱明賢者也而其書輒言鬼
  神不置且涉於怪矣而况後之學者乎
畏聖人之言
  臣/按聖人之言逺而三才萬物之理近而切於人
  倫日用之間廣大悉備昌黎韓愈所謂道莫大於
  仁義教莫正乎禮樂刑政施之於天下萬物得其
  宜措之於其躬體安而氣平者是也君子得志則
[087-11b]
  行其言斟酌損益以成一代之治不得志則言其
  言刪定修明以俟之將来雖以孔子之聖不敢自
  居於作者誠畏之也悲夫三代而後不知而作者
  何其妄耶是皆侮聖言者也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臣/按春秋之時先王之澤向衰而未至於滅裂然
  夫子已憂其漸矣故刪詩書繫易正禮樂作春秋
  以一後世之耳目心志而尤恐其入於異端也尤
[087-12a]
  慮後世之必有述也反復而斥言之抑亦似先覺
  者至戰國時而其禍烈矣㣲孟氏則邪説横議誠
  若洪水之横流而民其魚也夫人邪正之辨在義
  利而已矣儀衍利也申商利也白圭李悝利也其
  禍仁義猶顯老氏言清靜言無欲亦利也故一變
  而為楊之為我墨子之摩頂放踵亦利也之二氏
  者其禍仁義尤㣲而不可破矣孟子七篇之中其
  綱領在分别義利史遷作𫝊獨叙其見梁恵王語
[087-12b]
  而歎以為利誠亂之始也遷亦知言哉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
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朱子集註曰告子謂於言有所不達則當舎置其言
 而不必反求其理於心於心有所不安則當力制其
 心而不必更求其助於氣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
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KR0675於其政發於其政害
[087-13a]
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朱子集註曰人之有言皆本於心其心明乎正理而
 無蔽然後其言平正通達而無病茍為不然則必有
 是四者之病矣即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又知其
 害於政事之决然而不可易者如此非心通乎道而
 無疑於天下之理其孰能之彼告子者不得於言而
 不肯求之心至為義外之説則自不免於四者之病
 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無所疑哉
[087-13b]
 朱熹或問曰張子吕氏四辭之别如何曰詖而不安
 則必為淫辭以張其説淫而過實則必有邪辭以離
 於道邪必有窮則必為遁辭以自解免凡曰異端無
 不具此故程子以為楊墨兼有而張子亦以釋氏為
 盜
  臣/按告子知守其心而不知性故其論性第以其
  能知覺運動者而言直欲混善惡而外仁義既乃
  自知其説之窮猶内仁而外義此其不得於言不
[087-14a]
  得於心之根正以其平日無集義之功而其不動
  心之速亦即所謂直提頓悟而無階級漸次之可
  言者此所以陷於異端而孟子不得不為之辨也
  後世西江之學全類此然彼亦固知義之不可以
  為外而益精其説矣謂義固在内讀書求義理正
  是義外又謂義只發於我之先見者便是如飲水
  飲湯之類若待外面商量如此便不是義乃是義
  襲此又仍以佛氏不得擬議不落思惟者為義其
[087-14b]
  内義尤足以禍義也孟子之所謂集者正以其萬
  物皆備於我無一非内者故其養氣一以知言為
  先必求心通乎道而無疑於天下之理因四辭之
  失以窮其心因四辭之根於心以推之政事言雖
  在外而得之於心則皆内也若不讀書不求義理
  以為内則視天下之物無一非外者而義仍在外
  矣彼固諱其為告子而終不出乎告子也然則告
  子者固異學之首禍歟
[087-15a]
孟子曰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故齊人莫如
我敬王也
  臣/按堯舜之道見於二典三謨乃先王法言之最
  大者非是不敢陳猶言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也
  他日見滕世子而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又言事君
  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孟
  子由私淑子思以接孔曽之𫝊故其言之真切如
  此由其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若此經本注所云
[087-15b]
  非禮法之言則虧孝道故不敢也經曰資父事君
  而敬同蓋以非法不言為敬大於擎跽曲拳之迹
  也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横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
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朱子曰楊朱乃老子弟子其學專於為己墨子尚檢
 惡樂所以説邑號朝歌墨子囘車想得是箇澹泊枯
[087-16a]
 槁底人其事父母也可想見
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説者不得作
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
易吾言矣
 程子曰楊墨之害甚於申韓佛老之害甚於楊墨蓋
 楊氏為我疑於義墨氏兼愛疑於仁申韓則淺陋易
 見故孟子止闢楊墨為其惑世之甚佛氏之言道理
 又非楊墨之比所以其害尤甚
[087-16b]
  臣/按先儒胡氏以為楊朱即莊周所謂楊子居者
  與老耼同時墨翟又在楊朱之前宗師大禹而宴
  嬰學之者然則兩家之説已行於春秋時而特至
  戰國時而益熾聖王不作而横議生歐陽修所謂
  乗間而入者也楊學於老故莊周之書皆稱之佛
  氏之初如不愛其身以濟衆生之説固近於墨然
  朱子以為此説最淺非其深處蓋其學亦仍是楊
  氏所以其徒後皆竊莊老之説以附之而其説益
[087-17a]
  以精矣彌近理而大亂真雖其害甚於楊墨而實
  楊墨之學有以驅天下而為之倡也孟子七篇之
  中反覆闢告子闢楊墨而佛氏晩入中國卒兼其
  説以禍天下人心之難正如此可勝歎哉
  臣/又按自老子有道徳經而後諸子家大概宗之
  法家則有商韓慎到之屬名家則有尹文子鄧析
  之屬旁出而為縱横家則鬼谷子書授之儀秦所
  為翕張闔闢之幾者皆老氏之指也孟子之薄管
[087-17b]
  仲闢名法也斥妾婦闢縱横也雖絶之猶未數數
  然而獨於楊墨反覆力辨欲盡根株痛㫁者蓋楊
  氏親有聞於老氏道徳之指列莊皆學其學則其
  説之煽惑於無窮者固已可見而墨子七十一篇
  以貴儉兼愛尊賢右鬼非命上同為説稱堯稱禹
  稱周公一依經據禮若非法不言者故其後有相
  里氏之墨相芬氏之墨鄧陵氏之墨胡非子之墨
  而韓愈亦以為與孔子相為用茍非孟子力闢其
[087-18a]
  為二本為無父孰知其似是而非為人道之禍也
  晁氏又云墨翟戰國時人而晏子春秋則柳氏以為
  墨子之徒為之非晏子為墨也與胡氏説異兩存
  之
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
 朱子集註曰墨氏務外而不情楊氏太簡而近實故
 其反正之漸大畧如此
  臣/按此見好辯本非聖賢之心而與之辯正所以
[087-18b]
  厚望其歸也然逃者真知其説之非而逃之惟恐
  不速斯固可受也若理屈詞窮而輾轉竊附君子
  甚惡乎其相亂也如佛氏齋戒之學一變而為義
  學則似歸楊再變而為禪學則似歸儒豈惟入吾
  儒竟能招吾儒以歸之政如善用兵者險變百出
  能以屢遁取勝甚可畏也然則如之何孟子言之
  矣曰知其所窮者是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
[087-19a]
  臣/按聖人之言明白顯易如粟米麻絲之不可暫
  離而愚夫婦皆可得而知之蓋道勝則其言質也
  索隠行怪之徒侈其譸張䧺誕之説茫乎不知其
  畔其實乃皆儒者之所知而不欲言者而彼獨文
  之如此道不勝則其言枝也孟子善言之論為天
  下後世之立言者慮至深切矣
公孫鞅好刑名之學既至秦因嬖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説以富國强兵之術公大悦與議國事卒定變法之令
[087-19b]
 顔師古曰劉向别録云申子學好刑名刑名者循名
 以責實其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合於六經説者曰刑
 刑家名名家即太史公所論六家之二也此説非劉
 原父曰刑名即并學兩家術耳
申不害學黄老刑名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内修政
敎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富兵强
韓非善刑名法術之學見韓之削弱數以書干韓王王
不能用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
[087-20a]
蠧而加之功實之上寛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
士所飬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㢘直不容於邪枉之臣
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蠧内外儲説難五十六篇
十餘萬言
  臣/按刑名家本於黄老蓋老氏之學全類黄帝漢
  藝文志黄帝君臣十篇注云與老子相似而太公
  兵法引黄帝語如日中不彗是為失時操刀不割
  失利之期此政老氏之指朱子曰老子之學最忍
[087-20b]
  閒時似虚無卑弱發出更支吾不得故世之用兵
  筭數刑名多本於老氏觀此則自漢以前亦好言
  黄老而不言老莊誠有以也老子之學一衍而為
  莊周則其説較佚宕而與老子收斂者異矣故黄
  老合而為刑名為清静猶足以理其國老莊合而
  為清談為佛之義學禪學以流禍於無窮此誠異
  學源流之辨不可不審也
陸生時時前稱説詩書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得之
[087-21a]
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
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
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極武而亡鄉使秦已并天下
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帝有慙色曰試為我
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敗之國陸生
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帝未嘗不稱
善左右呼萬歳號其書為新語
  臣/按詩書之文乃自唐虞以来至秦魯之際所以
[087-21b]
  為治之本與其具莫不畢載得之則前世所以盛
  失之則後世所以衰聖人定之為經以治萬世者
  也秦惟無道燔棄詩書滅絶仁義不旋踵而禍亡
  鄉使高帝鍳秦之失力行先王之道表章六經其
  時去古未逺詩書之文尚有能稱説之者豈待數
  世之後其書始稍稍出而漢治之盛不其復古哉
  惜乎帝不悦學不喜儒而陸賈猶能於其前説詩
  書不奪其所守新語之成雖帝亦為稱善可謂能
[087-22a]
  正學以言而非曲學以阿世者矣
董仲舒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
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
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邪僻之説滅息然
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臣/按漢初承六國之敝諸子百家殊方異趣亂聖
  人之宗後六藝乃稍稍出雖不盡為完書而收拾
[087-22b]
  殘缺各自為家逓相祖述而先王之教以復明不
  可謂非諸經師之功也仲舒之學精於春秋公羊
  先時公羊五𫝊而至胡母子都始著之竹帛至仲
  舒以公羊顯榖梁自孫卿申公至蔡千秋江翁亦
  五𫝊至漢宣帝好之遂盛行於世左氏初出張蒼
  家賈誼為訓詁授趙人貫公後劉歆好之欲立之
  學移書太常與諸儒争然賴其言至建武中卒立
  也易自商瞿子木受之孔子五𫝊至齊田何何三
[087-23a]
  傳而分為施孟梁邱之學又有東郡京房自云受
  易梁國焦延夀别為京氏學又有東莱費氏之學
  凡三家之學田氏始最盛而後則費氏大興鄭康
  成王弼之註所起也尚書伏生作傳四十一篇授
  同郡張生張生授歐陽生因有歐陽之學張又授
  夏侯都尉後因有大小夏侯之學至武帝時孔氏
  古文尚書出則安國以與伏𫝊相校合成五十八
  篇蓋尚書之𫝊始藉伏生而後有安國也申公受
[087-23b]
  詩浮邱伯為魯詩轅固生𫝊詩為齊詩韓嬰亦𫝊
  詩是為韓詩而趙人毛萇善詩自云子夏所𫝊作
  詁訓𫝊後九江謝曼卿又為之𫝊東海衛敬仲受
  學曼卿為之序則後之言詩者咸主毛也高堂生
  𫝊士禮十七篇為儀禮李氏得周官獻之河間獻
  王為周禮獻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
  百三十一篇劉向校經籍因第而叙之而又得五
  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徳刪其煩重為大戴記戴勝
[087-24a]
  又刪之為小戴記今大學中庸二書㣲戴氏幾逸
  也獨言樂則漢初僅有制氏孝文時有竇公後河
  間獻王與諸儒作樂記而劉向校書别得樂記互
  異其道益㣲則以樂主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
  自無遺法而非諸儒之失也夫以秦燔書籍而漢
  興自髙帝至文景皆未能表章絶業諸儒區區抱
  其遺經講論不衰其弟子咸守其師説有開闡而
  無背叛自是名家者愈多而其源流咸可考而知
[087-24b]
  如小宗大宗之不可亂也由今思之秦漢之際一
  斯文絶續之㑹也藉使諸賢扶㣲繼絶之志一有
  未力則先王之言塗地無餘後雖有馬融賈逵二
  鄭何休服䖍王弼之徒亦孰從而為之箋釋訓詁
  而有宋諸大儒亦奚以集衆説之長而考其歸哉
  故嘗論經學之相際有三焉田何焦贛費直伏生
  孔安國轅固申韓毛萇仲舒賈誼向歆高堂生后
  蒼大小戴之屬一際也馬鄭之徒以至唐之孔賈
[087-25a]
  一際也終以二程張子之討論折衷而朱子為集
  其大成焉則為際之大者而直與六經相接矣夫
  表章六經始自漢武而昌言於朝獨一仲舒仲舒
  學以春秋顯而其立言醇粹蓋深有得於六藝者
  宜伊川稱其度越諸子也
劉陶著書數十萬言又作七曜論匡老子反韓非復孟

  臣/按聖賢之言主於輔世立教非無為而作也匡
[087-25b]
  老反韓復孟以視夫發墨守起膏肓鍼痼疾者其
  於輔世立教蓋有本末之異矣惜乎其書之不𫝊
  也
張昭𫝊權孫/權嘗問衛尉嚴畯寧念小時所闇書不畯因誦
孝經仲尼居昭曰嚴畯鄙生臣請為陛下誦之乃誦君
子之事上咸以昭為知所誦
  臣/按畯嘗著孝經𫝊𫝊於世其誦仲尼居亦非茍
  然者當謂一經之大㫖備於首章耳如昭所誦以
[087-26a]
  對君問則為知要云
晉傅休奕少時避難河内專心誦學後雖顯貴而著述
不廢撰論經國九流及三史故事評斷得失各為區例
名為傅子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録合百四十首數
十萬言初作内篇成子咸以示司空王沈沈與休奕書
曰省足下所著書言富理濟經綸政體存重儒教足以
塞楊墨之流遁齊孫孟於往代每開卷未嘗不歎息也
咸字長虞好屬文論雖綺麗不足而言成規鍳潁川庾
[087-26b]
純嘗歎曰長虞之文近乎詩人之作矣
  臣/按傅咸作七經詩今所存者孝經論語毛詩周
  易周官左傳六詩耳詩各分二章惟周易止存一
  章其孝經詩一章曰立身行道始於事親上下無
  怨不惡於人一作不/敢惡人孝無終始不離其身三者備
  矣以臨其民二章曰以孝事君不離令名進思盡
  忠義則不争匡救其惡灾害不生孝弟之至通於神
  明其有功於孔曾也大矣休奕之數十萬言歸於
[087-27a]
  崇正道而塞異端宜其有令子為繼述也
束晳補亡詩序曰晳與同業疇人肄修鄉飲之禮然所
詠之詩或有義無辭音樂取節闕而不備於是遥想既
往存思在昔補著其文以綴舊制南陔云循彼南陔言
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彼居之子罔或㳺盤馨爾
夕膳潔爾晨飡循彼南陔厥草油油彼居之子色思其
柔眷戀庭闈心不遑留馨爾夕膳潔爾晨羞有獺有獺
在河之涘凌波赴汨噬魴捕鯉嗷嗷林烏受哺於子養
[087-27b]
隆敬薄惟禽之似朂增爾䖍以介丕祉白華云白華朱
蕚被於幽薄粲粲門子如磨如錯終晨三省匪惰其恪
白華絳趺在陵之陬蒨蒨士子湼而不渝竭誠盡敬亹
亹㤀劬白華元足在邱之曲堂堂處子無營無欲鮮侔
晨葩莫之㸃玷/同
夏侯湛作周詩叙曰周詩者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邱
由儀六篇有其義而亡其辭湛續其亡故云周詩也詩
曰旣殷斯䖍仰説洪恩夕定晨省奉朝侍昏宵中告退
[087-28a]
鷄鳴在門孳孳恭誨夙夜是敦
  臣/按晳詩六篇皆具今特取南陔白華者詩小序
  南陔孝子相戒以養白華孝子之潔白故止録此
  二篇詳湛叙亦當有六篇今所存一篇當是南陔
  之辭也故録之按世説湛作周詩成示潘岳岳曰
  此非徒温雅乃别見孝弟之性岳因此遂作家風
  詩岳之乾没不止隕身辱親其言豈敢荒寧一日
  三省者與所行相剌謬故弗録也又補亡續亡皆
[087-28b]
  以翼經不愧法言而家風祖徳自劾戒子孫之類
  及家訓家誠所述止一身一家弗録可也故夏侯
  湛有昆弟誥亦弗録
齊獻王攸為太子太傅嘗獻箴於太子曰伊昔上皇建
國立君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創業恢道以安人承祀祚
延統重故爰立太子尊以宏道固以貳己儲徳既立邦
有所恃夫親仁者功成邇佞者國傾故保相之材必擇
賢明昔在成周旦奭作傅外以明徳自輔内以親親立
[087-29a]
固徳以義濟親則自然嬴廢公族其崩如山劉建子弟
漢祚永傳楚以無極作亂宋以伊戾興難張禹佞給卒
危强漢輔弼不忠禍及乃躬匪徒乃躬乃喪乃邦無曰
父子不間昔有江充無曰至親匪貳或容潘崇諛言亂
真譖潤離親驪姬之讒晉侯疑申固親以道勿固以恩
修身以敬勿託以尊自損者有餘自益者彌昏庶事不
可以不恤大本不可以不敦見亡戒危覩安思存冢子
司義敢告在閽
[087-29b]
  臣/按攸獻箴援引史𫝊理闗孝慈其言痛心刺骨
  聞者足戒他如張華女史之類亦以箴時政之失
  獨存此箴以見所係尤重有父之尊有君之親者
  所當三復攸身為儲傅又合於百官官箴王闕之
  義誠遵法之言也
何晏與夏侯元荀粲及山陽王弼之徒競為清談祖尚
虚無謂六經為聖人糟粕由是天下士大夫爭慕效之
遂成風俗不可復制焉
[087-30a]
  臣/按宴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
  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而不存者也隂陽恃
  以化生賢者恃以成徳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其説之放曠如此由是士大夫效之皆以浮誕為
  美廢弛職業以亡其國范寗以為其罪浮於桀紂
  者良然也時裴頠著崇有論以釋其弊惜乎其意
  為己勤矣而未及舉聖人之道以告之也夫彼糟
  粕六經則表章六經彼幽沈仁義則講明仁義斯
[087-30b]
  有無之説皆舉矣如僅以有言也則固未有以勝
  夫無之説也
  臣/又按佛自漢明時入中國其教猶未盛自魏晉
  間學士大夫侈談莊老而佛書日益出其言亦皆
  莊老也大抵皆其時文士助之撰集自立講師孰
  為阿難孰為迦葉各相問難筆之於書及達摩東
  来又掃而為禪學然朱子以為其始也亦出於晉
  宋清談議論之餘習而稍務反求静養以黙證之
[087-31a]
  而已夫敺老莊而歸佛空講義而為禪皆清談使
  然嗚呼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宴等之罪可勝誅哉
王導以江夏李充為丞相掾充以時俗崇尚浮虚乃著
學箴以為老子云絶仁棄義民復孝慈豈仁義之道絶
然後孝慈乃生哉蓋患乎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衆將
寄責於聖人而遣累乎陳迹也凡人見形者衆及道者
鮮逐迹愈篤離本愈逺故作學箴以袪其蔽曰名之攸
彰道之攸廢乃損所隆乃崇所替非仁無以長物非義
[087-31b]
無以齊恥仁義固不可逺去其害仁義者而已
  臣/按正始能言之流波蕩一時惟羊祜最先惡之
  以為敗俗傷化渡江以後其風未息則陶侃尤深
  嫉之謂非先王之法言無益實用二公功業卓卓
  良由所見者篤不回於時也充以一掾慨然有箴
  時之言倘所謂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耶然味
  充之言猶右老子也
延篤傳時人或疑仁孝前後之證篤乃論之曰觀夫仁
[087-32a]
孝之辨紛然異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據可謂篤論矣夫
人二致同源總率百行非復銖兩輕重必定前後之數
也如欲分其大較體而明之則孝在事親仁施品物施
物則功濟於時事親則徳歸於己夫仁人之有孝猶四
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根本也聖人知之故曰夫孝天
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
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然體大難備物性好偏故所施
不同事少兩兼者也仁以枝葉扶踈為大孝以心體本
[087-32b]
根為先仁孝同質而生純體之則互以為稱或仁或孝/隨其所稱
若偏而體之則各有其目以仁紀徳以孝稱賢各自/為目不能總兼其美也
  臣/按此亦論語孝弟為仁之本之義疏也前乎濂
  洛闗閩者尚逺而篤著論於聖賢之㣲言大義多
  所發明而又引經文以啟有子之言可以知其尊
  信之至矣
北史侍御史李諤以當時屬文體尚輕薄上書曰魏之
三祖崇尚文辭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
[087-33a]
上遂成風俗江右齊梁其弊彌甚競一韻之竒爭一字
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雲之
狀舉世以此相高朝廷據兹擢士禄利之路既開愛尚
之情愈篤於是閭里童昏貴遊總丱未窺六甲先誦五言
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説不復闗心何嘗入
耳以傲誕為清虚以縁情為勲績指儒素為古拙周詞
賦為君子故文章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規模
搆無用以為用也
[087-33b]
  臣/按言之無文行之不逺有韻之文固文之著者
  韓愈言易竒而法詩正而葩易詩皆有韻者也詞
  賦蓋亦風雅之遺然其感物造端托喻連類以道
  其忠君爱親之情故為不悖於先王之法言也及
  齊梁諸人為之祇以供獻䛕導淫之具而建安黄
  初之體且為聴之恐卧之古音矣况於上焉者乎
  然則别裁偽體軌於典則亦卿大夫之責矣
唐韓愈原道篇曰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
[087-34a]
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
於外之謂徳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
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賔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
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
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
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得
其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
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
[087-34b]
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𫝊之舜舜以是𫝊之禹禹
以是傳之湯湯以是𫝊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𫝊之孔
子孔子𫝊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𫝊焉荀與揚也擇焉
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説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
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
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

[087-35a]
  臣/按釋氏自達磨東来一花五葉隻履西歸其神
  怪既足以衒流俗而其宗㫖以淨智妙圓體自空
  寂為言一掃從前義理而務反求黙證之功其後
  𫝊之既久聰明才智之士更出己意益求前人之
  所不及者以隂佐之於是其説重深極妙而非復
  如佛之始来者不過清虚縁業之論神通變現之
  術而已故嘗論之以為禪學之所以盛者非禪者
  能然而皆儒者之為之也傅奕言於太宗曰佛入
[087-35b]
  中國孅兒幻夫摸象莊老以文飾之蓋唐人取經
  至京使僧人翻譯必使文士潤色如心經後註元
  奘譯于志寧許敬宗薛元超李義府等潤色潤色
  者羣集寺中某為佛某為阿難設為問答一改再
  改取莊列之言更加幻杳而止然其所攘者莊老
  也猶未敢顯然以周孔之言佐之也而沈溺既久
  恣無忌憚至有宋而益不可制矣如蘇轍註老子
  後序曰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
[087-36a]
  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佛法
  也六祖謂不思善不思惡則喜怒哀樂之未發也
  蓋中者佛性之異名和者六度萬行之總目其説
  一出軾極贊之以為竒特而一時程門高弟如吕
  大臨之論未發游酢之論歸仁楊時之從僧常總
  問性善謝良佐之言知覺皆不能篤於其師説以
  入於禪僧杲黠者也窺吾儒之意已動而易入也
  則語楊之門人張九成曰左右既得把柄入手開
[087-36b]
  導之際當改頭換面隨宜説法使殊塗同歸則世
  出世間兩不恨矣杲之學惟主無事省縁静坐體
  究每用儒家言語説向士大夫故其語張如此自
  此凡張氏所論著皆陽儒而隂釋視蘇氏之顯然
  以儒佛為同者其機尤工而隠矣至陸九淵闢釋
  氏以為自私自利而其學以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窮究磨煉一朝自省亦禪學也其弟子如詹阜民
  下樓之覺徐仲誠鏡中之見楊慈湖雙明閣上扇
[087-37a]
  訟之證夜中黑幕脱去之悟一禪機也蓋南渡以
  前士大夫之好佛也顯不諱其為佛南渡以後士
  大夫之好佛也譎諱其為佛而隂主之主之既久
  而亦終不可掩也故西江之學禪機最深離合出
  入之間使人不覺而其徒則顯然逗露矣嗚呼為
  釋氏之徒者恐其説之壞常欲附於吾儒至於呵
  佛罵祖以巧䕶其説而儒之入於釋者亦恐其説
  之壞至於改頭換面以自亂其宗幸而有大賢出
[087-37b]
  排之甚力然而如傅奕韓愈闢之於儒佛判然之
  日其勢已艱有宋諸大儒闢之於儒佛混一日其
  艱不更甚而其勢不更急哉然而周惇頤言誠程
  頤言敬張載言禮朱熹言涵養致知力行皆直掲
  聖學之統宗刋落異端之紕繆如河海之有源委
  也如日月之麗於天而螢爝之光息也千有餘年
  之間聖人之𫝊得以復明雖於釋氏不能人其人
  火其書而其人不至於入吾儒其書不至於入吾
[087-38a]
  書矣有明之初師無異教家無異説曹端薛瑄胡
  居仁以理學顯皆循循誦法先王之言服膺程朱
  之説陳獻章江門之學一倡而禪學興矣自程敏
  政道一編出而儒釋又混矣至王守仁起而其説
  乃大盛其指一陸氏也然終賴程朱之説具在可
  因是以得先王之教故一時後先起而闢之者有
  章懋羅欽順吕原魏校崔銑顧憲成馮從吾高攀
  龍諸君子而王氏之學訖不能相勝云
[087-38b]
韋處厚穆宗立為翰林侍講學士處厚以帝冲怠不向
學即與路隋合易書詩春秋禮孝經論語掇其粹要題
為六經法言二十篇上之冀助省覽帝稱善
  臣/按法言之稱見於經而揚䧺用法以應當世之
  問故名其書法言韋路二子掇六經之粹要以進
  御覽亦曰法言其為不悖於先聖一揆也
薛放穆宗為太子拜侍讀及即位參贊機命帝嘗問朕
嘗欲學經與史何先放曰六經者聖人之言孔子所發
[087-39a]
明天人之極也史記道成敗得失亦足以鑒然謬於是
非非六經比帝曰吾聞學者白首不能一經安得其要
乎對曰論語六經之菁華也孝經人倫之本也漢時論
語首立於學宫光武令虎賁士皆習孝經明皇為注訓
蓋人知孝慈則氣感和樂也帝曰聖人以孝為至徳要
道信然
  臣/按放知史非經比使人主先經後史學問為有
  根柢矣論語六經之菁華亦程朱以前僅有之説
[087-39b]
  也人知孝慈氣感和樂故乃仰前規於漢室稽祖
  訓於石臺聖教王章闡揚斯極法莫大焉
宋真宗時天書封禪事將起帝幸祕閣驟問杜鎬曰古
所謂河出圖洛出書果何事耶鎬老儒不測其㫖漫應
之曰此聖人以神道設教爾帝由此意决
  臣/按真宗恥於澶淵之盟而惑王欽若之説欲託
  符瑞以誇示天下河圖洛書神道設教欽若方言
  之而鎬言乃與之合其亦有所受之矣嗣後陳堯
[087-40a]
  叟陳彭年丁謂之徒益以經義附和而天下爭言
  符瑞矣史稱鎬不測上㫖而漫應云爾者恐未必
  然臣/竊有感於張禹之畏王根也而曰灾變之意
  深逺難見聖人罕言命不語怪性與天道自子貢
  之屬不得聞漢成由此不疑王氏周天元周主/贇
  將立五后也博士何妥曰帝嚳四妃虞舜二妃先
  代之數何常之有天元大悦此二人者皆引經義
  以成其佞與欽若鎬皆可謂之侮聖人之言孝經
[087-40b]
  所謂非聖者無法正此等也善乎槐里令朱雲之
  上書斥言禹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茍患失
  之無所不至者也小宗伯辛彦之之對天元曰皇
  后與天子敵體不宜有五與夫待制孫奭之言曰
  以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庶幾於非先王
  之法言不敢道者乎
朱熹近思録序曰淳熙乙未之夏東莱吕伯恭来自東
陽過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與讀周子程子張子之
[087-41a]
書歎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而懼夫初學者不知所入
也因共掇取其闗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以為此編總
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卷蓋凡學者所以求端用力處
己治人之要與夫辨異端觀聖賢之大畧皆麤見其梗
槩以為窮鄉晩進有志於學而無明師良友以先後之
者誠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門而入矣如此然後
求諸四君子之全書沈潛反覆優柔厭飫以致其博而
反諸約焉則其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庶乎其有以盡得
[087-41b]
之若憚煩勞安簡便以為取足於此而可則非今日所
以纂集此書之意也
  臣/按周程張子之書其開闡聖言大醇而無小疵
  者也而熹復掇其要者為近思録欲學者由此以
  求諸四君子之全書而東莱吕祖謙復序其意謂
  自卑升髙自近及逺庶幾不失纂集之指若乃躐
  等陵節流於空虚無所據依則豈所謂近思者耶
  蓋由熹之意將使學者言行滿天下而無擇言過
[087-42a]
  行由祖謙之意惟恐學者之入於非法非道其義
  交相發也
朱熹名臣言行録序曰予讀近代文集及記事之書觀
其所載國朝名臣言行之迹多有補於世教者然以其
散出而無統也既莫究其始終表裏之全而又汨於虚
浮怪誕之説予常病之於是掇取其要聚為此書以便
記覽尚恨書籍不備多所遺闕嗣有所得當續書之
  臣/按名臣言行録前後集共載九十有六人始於
[087-42b]
  趙普終於陳師道所録格言懿行蓋詳而要矣跡
  熹之用心深欲補裨世敎以救虚浮怪誕之失蓋
  與近思録一書相表裏云
熹提㸃江西刑獄公事入奏有要之於路以為正心誠
意之學上所厭聞戒勿以為言熹曰吾平生所學惟此
四字豈可隠黙以欺吾君乎
  臣/按熹在孝光寧三朝疏凡數十上切劘時政不
  忌諱屈撓而其㫖要在於格君心不徒人適政間
[087-43a]
  也平生所學惟正心誠意即孟子所謂非堯舜之
  道不陳也熹嘗謂聖賢道統之𫝊散在方冊聖經
  之㫖不明而道統之𫝊始晦於是竭其精力以硏
  窮聖賢之經訓蓋自漢之馬鄭唐之賈孔之徒各
  以其師説解經而未粹然一歸於正周惇頤始為
  太極圖通書以言易程頤於易詩書春秋有𫝊有
  説至熹則尤詳易有本義有啟䝉書有説有書古
  經及序詩集𫝊有詩序辨説禮有經𫝊通解集𫝊
[087-43b]
  集註有大學中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註集義
  指要中庸輯畧孝經刋誤蓋先王之法言自此大
  顯而後世其永賴之矣
馮椅曰左傳云仲尼曰古語有之曰克己復禮仁也蓋
古有此語惟顔子可以從事於此又曰出門如賔承事
如祭仁之則也亦古有此語惟仲弓可以語之
  臣/按聖人之言仁罕矣獨其告顔子仲弓者約而
  盡先儒以為此二章乾坤之義備焉而要皆古語
[087-44a]
  非别有所指授也聖人一話一言必則古昔稱先
  王而於其言之粹者尤不啻己言之而心得之而
  即以為敎如此也夫六經皆夫子之所手定而其
  出於夫子之作者蓋亦僅矣於易繫以十翼要亦
  解經而不可以為作春秋一筆一削則皆魯史之
  舊文也論語一書聖人之言甚詳特門弟子之所
  記而亦非聖人之作也天下萬世仰夫子之言炳
  炳麟麟光於日星永於金石而夫子亦惟明先王
[087-44b]
  之道言先王之言而已終身以述者自處也經曰
  非法言不言謂夫子之自道可也抑臣感於此而
  又有以知夫先王之教之深也曾鞏有言曰至治
  之一教化既成道徳一而風俗同言理者雖異人
  殊世未嘗不同其指理當故無二也是以詩書之
  文自唐虞以来至秦魯之際相去千餘載作者非
  一人其文數萬而其所發明更相表裏如一人之
  説由今思之即何獨詩書哉克己復禮出門如賔
[087-45a]
  承事如祭不知何人之語而其所發明即唐虞以
  来神聖之授受豈復過此哉蓋自後世異端之學
  最憚言理此不獨言理而直示之禮初無有直提
  本心虚靈知覺之可以為仁也異學常惺惺法亦
  似敬以直内此云出門承事云賔祭仍然敬義夹
  持内外交養初無有無寸之尺無星之秤之可以
  為敬也斯二語者言簡理至而已逸其人蓋亦非
  獨其人之能為是語而先王之時學者無異教異
[087-45b]
  説雖其所得淺深之不同而其指趣則一而已矣
  古詩自三百篇而外逸者猶皆可𫝊而民謡輿誦
  嘗有至理與聖賢之言相發明况學者之言乎臣/
  是以益知先王之教之深而必無有不言其言者
  也道徳衰而辭説繁其在春秋之世乎其諸索隠
  行怪之徒始之與
  臣/又按讀論語一書不特可以識聖人之言又可
  以見門弟子之記聖言者簡重而有體也先儒以
[087-46a]
  為出於曾子有子子夏之徒所記蓋皆得於聖人
  之深者其序次聖言謹嚴爾雅絶有體要今其書
  煌煌乎與六經相為表裏發明矣孟氏之書亦非
  其自著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其所言耳今七
  篇者是也臣竊異夫後之學者之僅知記其師之
  説而不知所以𫝊世而行逺也夫言以足志文以
  足言言之無文行之不逺文固言語自然之節必
  不可以已也所謂辭達而已者亦謂其辭則然而
[087-46b]
  非方言里語亦可以為辭也自夫子没千有餘年
  得程朱而道益大顯其言無不可以羽翼聖經發
  皇幽渺而獨其弟子無有能整齊比屬使有文章
  倫理便於誦讀而尋繹者也此固尊信其師之深
  親承其謦欬不敢有一毫增損恐不得其真而獨
  不知其不可以𫝊世而行逺也夫程朱之書其所
  自著雖其小小題叙亦皆有法度不獨書疏劄子
  而已𫝊世行逺亦足與六經表裏發明而獨其平
[087-47a]
  日之言記自弟子者方言里語隨得輒録此誠未
  成之書而不無有待於後者也抑尤有不可者弟
  子之尊其師説曰語録佛氏之書亦曰語録夫左
  氏有國語夫子論語有齊魯兩家亦有家語語録
  之稱雖於義無害然而釋氏之書始亦諱其不文
  而嘗取莊老之書以文之矣後枝分𣲖别其説益
  繁而不能文焉又其問答所參即事指喝本屬不
  經故直録其語不加剪截獨怪儒者服聖教言聖
[087-47b]
  言而其書一如釋氏之書無為也自諸儒語録盛
  行與佛書交雜其言之無文同其書之義例同要
  為以儒而入於釋之漸不可不慎也昔揚雄作太
  元擬經法言擬論語王通著文中子亦擬經學者
  非之今程朱之説非雄通比也學者誠不能及曾
  子有子子夏而豈必出萬章公孫丑下哉整齊比
  屬以次於六經語孟之後而凡諸儒之言之足以
  羽翼發明者率倣此義例以成書而姑置其語録
[087-48a]
   之名若此者所以𫝊世而行逺也臣/是以備論之
   以上法言
 
 
 
 
 
 
[087-48b]
 
 
 
 
 
 
 
御定孝經衍義卷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