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5 御定孝經衍義-清-葉方藹 (master)


[067-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孝經衍義卷六十五
  天子之孝
   論官材
   舉逸附
 易履卦/名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朱熹本義曰剛中在下无應于上故為履道平坦幽
  獨守貞之象
[067-1b]
   臣/按履以行為義幽人以處為義人之所履未有
   不合道而吉者坦坦即幽人之貞也茍為艱難阻
   絶之行欺世盜名是其志在弓旌而非中不自亂
   者矣二之所履者道也則可潛可見用舍行藏一
   惟其道而已聖明在上如此人必非長往不返而
   摉揚隠逸者亦無能舍㫋也
 蠱卦/名上九不事王侯髙尚其事
  程頤𫝊曰上九居蠱之終无應于下處事之外无所
[067-2a]
 事之地也以剛明之才无應援而處無事之地是賢
 人君子不偶于時而髙潔自守不累于世務者也故
 云不事王侯髙尚其事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太公
 望之流曾子子思之徒是也
  臣/按五爻皆幹蠱之人而上非無幹蠱之才也以
  無應援而處無位之地胡炳文言君子之出處在
  事之中盡力以幹焉而不為汙在事之外潔身以
  退焉而不為僻盖有是象則有是占而又戒其必
[067-2b]
  如是乃可在當人之身則然而伊尹太公非終于
  髙尚者然則治蠱救壊天下未必無其人而莘野
  之幣磻谿之載或弗之及也
詩小雅鶴鳴篇/名其一章曰鶴鳴于九臯澤/也聲聞于野魚
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惟蘀他山
之石可以為錯
  臣/按鶴鳴一詩箋云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一
  鳥不鳴九澤而云九臯者自外數之至于九坎而
[067-3a]
  猶聞其鳴聲則賢人君子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
  恐不密而名聞于朝廷之間非必自衒自鬻而乃
  知之也在淵在渚以魚之出沒喻賢者進退也以
  善樹之檀喻賢者以惡木之蘀喻小人上檀下蘀
  是賢者在上小人在下故人皆樂彼之朝而往觀
  之矣寳玉得石錯琢以成器國家得賢匡輔以成
  治其理一也王其可以弗求賢人而置于朝乎此
  詩繼沔水之後沔水曰規宣王而此曰誨宣王規
[067-3b]
  為正其已失誨為教所未知然則諸侯之朝宗于
  天子實賴賢者在朝匡輔之力故教王以博求巖
  穴知名之士而與之共武服矢文徳也
漢世祖建武五年詔徵處士太原周黨會稽嚴光等至
京師黨入見伏而不謁自陳願守所志博士范升奏曰伏
見太原周黨東海王良山陽王成等䝉受厚恩使者三
聘乃肯就車及陛見帝廷黨不以禮屈伏而不謁偃蹇
驕悍同時俱逝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釣采
[067-4a]
華名庶幾三公之位臣願與坐雲臺之下考試圖國之
道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而敢私竊虚名誇上求髙皆
大不敬書奏詔曰自古明王聖主必有不賓之士伯夷
叔齊不食周粟太原周黨不食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賜
帛四十疋罷之帝少與嚴光同遊學及即位以物色訪
之得于齊國累徵乃至拜諫議大夫不肻受去耕釣于
富春山以壽終于家 安帝時南陽樊英少有學行名
著海内隠于壺山之陽州郡前後禮請不應公卿舉賢
[067-4b]
良方正有道皆不行策書徵之不赴順帝復以䇿書元
纁備禮徵英英固辭疾篤詔切責郡縣督載上道英不
得已到京稱疾不肻起彊輿入殿猶不能屈帝使出就
太醫養疾月致羊酒其後帝乃為英設壇令公車令𨗳
尚書奉引賜几杖待以師傅之禮延問得失拜五官中
郎将數月英稱疾篤詔以為光禄大夫賜告歸令在所
送穀以歲時致牛酒英辭位不受有詔譬㫖勿聽英初
被詔命衆皆以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與英善因與
[067-5a]
其書多引古譬喻勸使就聘英順逸議而至及後應對
無竒謀深䇿談者以為失望河南張楷與英俱徵謂英
曰天下有二道出與處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輔是君也
濟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
爵禄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司馬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隠隠非
 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羣邪共處而
 害將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舉逸民𫝊側陋固為
[067-5b]
 其有益于國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徳
 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懐玉深藏不市則王
 者當盡禮而致之屈己以訪之克己以從之然後能
 利澤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
 務其實不務其名也其或禮備而不至意勤而不起
 則姑内自循省而不敢彊致其人曰豈吾徳之薄而
 不足慕乎政之亂而不可輔乎羣小在朝而不敢進
 乎誠心不至而憂其言之不用乎何賢者之不我從
[067-6a]
 也茍其徳已厚矣政已治矣羣小逺矣誠心至矣彼
 将叩閽而自售又安有勤求而不至者哉荀子曰耀
 蟬者務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木無
 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徳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
 火也或者人主恥不能致乃至誘之以髙位脅之以
 嚴刑使彼誠君子耶則位非所貪刑非所畏終不可
 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貪位畏刑之人也烏足貴哉若
 乃孝弟著于家庭行誼隆于鄉曲利不苟取仕不茍
[067-6b]
 進潔己安分優游卒歲雖不足以尊主庇民是亦清
 修之吉士也王者當褒優安養俾遂其志以勵廉恥
 美風俗斯亦可矣固不當如范升之詆毁又不可如
 張楷之責望也至于飾偽以邀譽釣竒以驚俗不食
 君禄而爭屠沽之利不受小官而規卿相之位名與
 實反心與迹違斯乃華士太公僇/華士少正卯孔子誅/少正卯
 流其得免于聖王之誅幸矣尚何聘召之有哉
時又徵廣漢楊厚江夏黄瓊瓊香之子也厚既至豫陳
[067-7a]
漢有三百五十年之戹以為戒拜議郎瓊將至李固以
書逆遺之曰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不夷不恵可
否之間聖賢居身之所珍也誠欲枕山棲谷擬迹巢由
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
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士行其志終無時矣
嘗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盛名之下其實難
副近魯陽樊君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
大異而言行所守亦無所缺而毁謗布流應時折減者
[067-7b]
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
虚聲願先生宏此逺謨令衆人歎服一雪此言耳
  臣/按孔子繫易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謂顔淵曰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盖所因者時所守者道而初
  無所容心于其間也故出則成出行有與行非無
  具也處則成處藏有與藏非充隠也若無所挾持
  而釣采華名誠有如博士所奏者宜王逸李固之
  深有望于樊英黄瓊也要之寡欲知止難進易退
[067-8a]
  亦足以廉頑立懦茍自度其才于世無所補則終
  身山棲野伏無所表異于食毛踐土之氓適以成
  其自知之明而為人君者誠寤寐求賢常若不及
  則如水之流濕火之就燥自各以類應矣
宋太祖徵處士王昭素至闕昭素酸棗人有學行著易
論二十三篇學者多從之至是召見便殿年已七十七
矣令講乾卦至九五飛龍在天則斂容對曰此爻正當
陛下今日之事然唯聖人能合其象引援証據因示諷
[067-8b]
諫微㫖帝嘉之問以治世養身之術對曰治世莫若愛
民養身莫若寡慾帝愛其言書于屛几
  臣/按昭素之于易學雖不逮周張程朱諸儒有以
  發𫝊羲文周之微言奥義然而宋祖立國之始知
  崇儒重道而昭素之愛民寡慾二語亦庶幾不負
  所讀之書有宋一代之經術理學與夫講筵之御
  不輟于兵戈擾攘之餘皆開基之主有以啟之也
程頤論養賢劄子臣竊以議當代者皆知得賢則天下
[067-9a]
治而未知所以致賢之道也三代養賢必本于學而徳
化行焉治道出焉本朝踵循唐舊而館閣清選止為文
字之職名實未正欲招賢養材以輔時贊化將何從而
致之也臣厯觀古先哲王所以虚己求治何嘗不盡天
下之才以成己之徳也故曰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樂
取于人以為善今天下之大豈乏賢而朝廷無養賢之
地以容徐察其器識髙下而進退之也臣今欲乞朝廷
設延英院以待四方之賢凡公論推薦及巖穴之賢必
[067-9b]
招致優禮視品給俸而不可遽進以官止以應詔命名
凡有政治則委之詳定凡有典禮則使之討論經畫得
以奏陳而治亂得以講究也俾羣居切磨日盡其材行
其志使政府及近侍之臣互與相接陛下時賜召對詢
以治道可觀其材識器能也察以累歲人品益分然後
使賢者就位能者任職或委付郡縣或師表士儒其徳
業尤異漸進以帥臣職司之任為輔弼為公卿施之無
不稱也若是則引彚並進野無遺賢陛下尊賢待士
[067-10a]
之心可謂無負于天下矣
  臣/按明初名臣如宗濂劉基由辟召為佐命而方
  孝儒由薦舉任文學博士靖難抗節楊士竒由薦
  舉至華盖殿大學士其他宦蹟顯著姓氏在人耳
  目者比比也至如陳静誠遇在洪武初應聘與參
  帷幄大計再授翰林院學士辭授禮部侍郎尚書
  左丞又辭竟以處士卒吳康齋與弼以布衣召至
  授左諭徳具疏固辭命行人送歸其為優禮處士
[067-10b]
  與士之能以禮自處有足稱者宣徳七年詔令各
  處有文學才行出衆之士自二十五嵗以上令有
  司保舉赴京選用八年詔各布政司按察司府州
  縣官連名保舉賢良方正一人起送吏部量才擢
  用猗蘭操招隠詩盖是時作也猗蘭操曰蘭生幽
  谷兮曄曄其芳賢人在野兮其道則光嗟蘭之茂兮
  與衆草為伍於乎賢人兮女其予輔招隠詩曰天
  之生賢道藴厥身幼學壮行致君澤民伊傅孔孟
[067-11a]
   皆古君子孜孜行道未嘗㤀世秦漢之衰以退為
   賢絶類離倫豈非違天嗟哉若人于身奚補區區
   百年草木同腐予嗣祖宗統臨萬邦求賢圖治宵
   旰皇皇羣才偕來布列在位道行身尊百世之貴
   緬彼山林豈無遐遺往而不來悠悠我思漱石枕
   流逺引髙蹈雖逸其身而悖于道卷阿之詩梧桐
   鳯凰爾其翻然予將爾揚是時宣宗既下詔令復
   出御製賜諸大臣以示意其勤于求賢若此自成
[067-11b]
   化以後薦舉始廢專重科舉然則久廢之典固有
   待于大有為之君而後舉行也歟
   以上舉逸
 
 
 
 
御定孝經衍義卷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