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5 御定孝經衍義-清-葉方藹 (master)


[059-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孝經衍義卷五十七
  天子之孝
   崇聖學
 漢武帝建元元年以董仲舒為江都相治申韓蘇張之
 言者皆罷之時仲舒對策曰春秋大一綂者天地之常
 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綂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059-1b]
 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
 邪僻之說滅息然後綂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
 矣天子善其對丞相衛綰因奏所舉賢良或治申韓蘇
 張之言亂國政者請皆罷奏可
   臣/按孔孟生春秋戰國接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綂
   此聖人之學之所以明也由不得在位故其所捄
   者淺已至於暴秦燔六籍滅學者天下之士所習
   者法所師者吏而人主之所學者刑人殺人之事
[059-2a]
  慘刻少恩之術也本源之地如此雖與之天下固
  不能一朝居矣漢之為漢東西再有天下孝文治
  幾刑措原其所以不至唐虞三代之隆者由其學
  之出於黄老故也武帝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
  其功顧亦偉矣然未有以知而好之好而樂之也
  故申公名/培之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
  耳汲黯之言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
  效唐虞之事乎其所以勤求神仙妖妄之術篤信
[059-2b]
  方士怪迂之談而晩年悔過自歎嚮時愚惑為其
  所欺則尊崇孔氏之初心有未冺者也光武投戈
  講藝息馬論道然以赤伏符即位遂信用圖䜟多
  以决定嫌疑賈逵傅會文致鄭康成道揚其波别
  證緯書足成臆說世主以此論學儒者以此解經
  其失逺矣尊師貴道如漢明帝一時期門羽林之
  士皆通孝經而金人之夢惑於傅毅之言佛法至
  自天竺也此由漢世訓詁之儒未有見學問之本
[059-3a]
  原而從事於支流餘裔故雖人主自能通經而於
  異端之教不知所屏絶遂使佛法入中國為萬世
  無窮之害也然自永明以來臣民雖有習浮屠術
  者而天子未之好至桓帝始篤好之常躬自禱祠
  又親祠老子於濯龍宫自此儒風寖衰異端之學
  愈熾矣或三教混淆或二氏雜進或黜仙而佞佛
  或毁釋而崇道此其相為勝負莫之紀極而所謂
  儒者類皆辭章誦說不能深明二氏之非而依違
[059-3b]
  可否於其間此所以千百年來聖學之不絶如綫
  者也非周張程朱之說其誰歸歟
唐太宗曰梁武帝君臣惟談苦空戎服以聽此深足為
戒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有翼如魚有
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
  臣/按唐太宗知屛釋老而尊周孔鳥翼魚水之喻
  其於學也可謂知所本矣唐承六代之後是時二
  氏之學方熾而太宗之見卓然如此所以成貞觀
[059-4a]
  之治也
唐穆宗嘗問朕欲學經與史何先刑部侍郎薛放曰六
經者聖人之言孔子所發明天人之極也史記道成敗
得失亦足以鑒然謬于是非非六經比穆宗曰吾聞學
者白首不能通一經安得其要乎對曰論語六經之菁
華也孝經人倫之本也漢時論語首立於學宫光武令
虎賁士皆習孝經明皇親為註訓蓋人知孝慈則氣感
和樂也穆宗曰聖人以孝為至德要道信然
[059-4b]
  臣/按薛放知尊經矣六經之外論語孝經並稱可
  謂知要矣論語固為六經之菁華然其雜記門弟
  子問答之語若孝經則授之曾氏實與一貫之㫖
  相發明要皆言其道之既成德之既盛推己及物
  順人情教天下之事而其誠身事親之節目則又
  㪚見於曲禮内則諸書而夫子之意固欲推其近
  且易者以及於逺且大者焉故聖人之學約而易
  撡也明皇御注已通行於後代亦可謂有勤經之
[059-5a]
  功臣/獨疑夫鉤命訣援神契諸書皆盛行於東漢
  之世不知夫虎賁之所習者其孔子之正經歟抑
  緯書歟故術不可不慎也
宋程顥上疏曰君道之大在乎稽古正學明善惡之歸
辨忠邪之分曉然趨道之至正故在乎君志先定君志定
而天下之治成矣所謂定志者正心誠意擇善而固執
之也夫義理不先定則多聽而易惑志意不先定則守
善而或移惟在以聖人之訓為必當從先王之治為必
[059-5b]
可法不為後世駁雜之政所牽制不為流俗因循之論
所遷惑自知極於明信道極於篤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必期致世如三代之隆而後已也然天下之事患常生
於忽微而志亦戒乎漸習是故古之人君雖從容閒燕
必有誦訓箴諫之臣左右前後無非正人所以成其德
業伏願陛下禮命老成賢儒不必勞以職事俾日親便
座講論道義以輔養聖德又擇天下賢俊使得陪侍法
從朝夕延見開陳善道講磨治體以廣聽聞如此則聖
[059-6a]
知益明王猷允塞矣今四海靡靡日入偷薄末俗嘵嘵
無復廉恥蓋亦朝廷尊德樂道之風未孚而篤誠忠厚
之教尚鬰惟陛下稽聖人之訓法先王之治正心誠意
體乾剛健而行之
曾鞏上言畧曰陛下有更制變俗比迹唐虞之志則亦
在乎正其本而已矣易曰正其本萬事理臣以為正其
本者在陛下得之於心而已臣觀洪範所以和同天人
之際使之無間而要其所以為始者思也大學所以誠
[059-6b]
意正心脩身治其家國天下而要其所以為始者致其
知也古之聖人舜禹成湯文武未有不由學而成而傅
說周公之輔其君未嘗不勉之以學故曰念終始典於
學又曰學然後知不足孔子亦曰吾學不厭蓋知此者
孔子之所以不能已也夫能使事物之接於我者不能
累其内所以治内也言語之接於我者不能蔽其外所
以應外也有以治内此所以成德化有以應外此所以
成法度也德化法度既成所以育萬物而和同天人之
[059-7a]
際也
  臣/按程顥以明善固執繼正心誠意而言是為即
  物窮理眞知其善之所在而求之必得眞知惡之
  不可為而去之必决也曾鞏以大學之知配洪範
  之思者思曰睿所以致知睿作聖則知至矣
程顥上宣仁皇后書畧曰臣以為今日至大至急為宗
社生靈久長之計惟是輔養上德而已厯觀前古輔養
幼主之道莫備於周公願陛下擴高世之見以聖人之
[059-7b]
言為必可信先王之道為必可行勿狃滯於近規勿遷
惑於衆口古人所謂周公豈欺我哉周公作立政之書
言常伯常任至於綴衣虎賁以為知恤兹者鮮一篇之
中丁寧重復惟在於一事而已書又曰僕臣正厥后克
正又曰后德惟臣不德惟臣又曰&KR0591御僕從罔非正人
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是古人之意人
主跬步不可離正人也蓋所以涵養氣質薰陶德性故
能習與智長化與心成後世不復知此以為人主就學
[059-8a]
所以涉書史覽古今不知涉書史覽古今乃一端爾若
止於如是則能文宫人可以備勸講知書内侍可以充
輔道何置官攝職精求賢德哉或又以為主上天資至
美自無違道此尤非至論夫聖莫聖於舜而禹皋陶未
忘規戒至曰無若丹朱好慢遊作傲虐且舜之不慢遊
傲虐雖至愚亦當知之豈禹而不知乎蓋處崇高之位
儆戒之道不得不如是也且人心豈有常哉以唐太宗
之英睿躬厯艱難力平禍亂年亦長矣始惡隋煬侈麗
[059-8b]
毁其層觀廣殿不六七年復欲治乾陽殿是人心果可
常乎所以聖賢雖明盛之際不廢規戒為慮豈不深逺
也哉
  臣/按古之人君以躬行心得者教養人材以德行
  道藝之人充於列位蓋交脩斆學循環終始者也
  故天下之賢才既在上者皆有以長養成就出使
  治之入使長之而君德清明君身強固又正人君
  子所輔翼而成也故&KR0591御僕從罔非正人者成周
[059-9a]
  盛時之事不易然也後世人才不及於古而人主
  燕私之際所與居者供使令而已朝夕納誨之義
  蓋難言之則師保疑丞之官固不可以不置而左
  右近習之人亦當慎簡者也至於涉詩史覽古今
  雖為一端然而求多聞學古訓於是乎在舍是亦
  無以為從入之途者但熟復講貫以知其義理涵
  育薰陶以養其德性斯為至要之事切實之圖也
  慢遊傲虐之戒固戒懼慎獨之君子不忘在心者
[059-9b]
  也茍聖未至於舜而閑邪拂違之道可少懈乎聖
  學之所以成也固非一術矣
彭汝礪上言曰臣聞昔者周成王即位始謀於廟其言
憂思深逺慄慄悼懼若方隕淵墜谷所以求其人甚至
而羣臣進戒乃反覆曲折獨以學問為先務其君臣可
謂知本矣是時周公畢公召公史佚實在左右前後伯
禽唐叔實相與周旋而猶有管蔡之禍周之不亡者以
此唐太宗取名儒為學士者十八人如房元齡杜如晦
[059-10a]
之類是也番宿迭侍相與論古今考前王之成敗雖燕
閒飲食皆與於是在下之情無不達在上之失無不得
二君卒為周唐賢君古今事不同體當使内外左右朝
夕所以輔拂之者咸備其要則在擇人茍非其人猶不
如不為之愈也
  臣/按人主盡道在脩身脩身在正學學之所以成
  始成終者敬而已矣見賓承祭之敬易於勉爾室
  屋漏之敬易於忽故大學中庸皆言必慎其獨也
[059-10b]
  人主之身有臨御臣民之時有深宫燕處之時當
  其决斷萬幾兢兢業業所見皆正人所論皆正事
  淫心美色之屬無由得至於前馳驅戱渝之念自
  然不萌於中矣過此以徃出入起居之際圖史足
  以自娯箴銘足以自警此古人之所為亹亹也然
  而左右僕御亦必擇其人焉蓋人主之所嚴憚在
  師保而所狎習在近侍也近侍之人而皆有師保
  之德行則巧言令色便僻側媚之態所以惑亂聰
[059-11a]
  明者悉屏絶矣對狎習之人而有嚴憚之意則出
  王游衍無適而非昊天旦明之敬矣漢唐之事雖
  不足以語於古然而侍中宿衛之官叅用士人不
  盡鵕䴊冠/名貝帶侍中/容飾之屬也學士番休迭宿燕閒
  飲食皆與則君臣之情日以欵洽非必進講之際
  始得展對也古今事不同體叅稽於漢唐而慎重
  其選必得其人斯亦成就聖德之一也
李廌上論略曰天地之情隂陽之理吉凶之變失得之
[059-11b]
故備在乎易而卦者時也一治一亂或美或惡初不可
齊亂可使治惡可使美察理之變為時之主惟君乃能
之臣願陛下學易則體乾御坤進陽退隂觀道設教運
神合德使天下之時常為泰而無至于否常為晉而無
至于剥天子之學易固當如此一國之事繫諸侯之本
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美盛德告成功者皆在於詩四
始之名各辨其實不敢誣也臣願陛下學詩則為政之
大而無入於小雅為政以正而無淪於變雅無若東周
[059-12a]
降為國風必使功德終美於頌天子之學詩固當如此
夫尊王正法謹始善終詳天地之烖祥著君臣之美惡
者無尚於春秋臣願陛下學春秋則師治而戒亂賞善
而罰罪常為知孔子者無為罪孔子者堯舜禹湯文武
成康之世其典謨訓誥誓命之文百王之心迹治亂之
大略者無尚於書臣願陛下學書則考稽古之得失操
制今之法令皇步帝驟王馳覇騖一皆得之陛下欲以
正六職以治六官必也學夫周禮然後百工允釐庶績
[059-12b]
咸熙巍乎其有成功矣陛下欲以正其威儀詳其辭令
必也學夫儀禮然後五禮之合制見於典章文物之閒
六儀之中節見於動容周旋之際煥乎其有文章矣
  臣/按此言天子之經學也求多聞所以建事師已
  試以施當今此經之所以適於用也若夫石渠虎
  觀五經同異稱制臨决猶未免為章句之學必如
  李廌所言于易則以觀隂陽之消長于詩則以觀
  風俗之正變于書則以觀道法之升降于春秋則
[059-13a]
  以觀其賞善懲惡于禮則以觀其體國經野帝王
  治經之要備於此矣
羅從彦曰人君讀經則師其意讀史則師其迹然讀經
以尚書為先讀史以唐書為首蓋尚書論人主善惡為
多唐書論朝廷變故最盛
  臣/按危微精一之傳肇於虞廷孔孟言德言性言
  仁言學皆本源于虞夏商周之書而論孟特發揮
  其藴貞觀政要所載君臣求治之言切於治體故
[059-13b]
  先儒以為讀經史當先此二者
朱熹入對垂拱殿其略曰大學之道本於格物格物者
窮理之謂也謂之理則無形而難知謂之物則有迹而
易覩必因物求理使瞭然無毫髪之差則應事自然無
毫髪之謬是以意誠心正而身脩家齊國治而天下平
勸講之臣所以聞於陛下者不過記誦詞章之習而陛
下又不過求之老子釋氏之書是以雖有生知之性高
世之行而未嘗隨事以觀理故天下之理多所未察未
[059-14a]
嘗即理以應事故天下之事多所未明是以舉措之閒
動涉疑貳聽納之際未免蔽欺由不講乎大學之道而
溺心於淺近虛無之過也願博訪真儒知此道者講而
明之則今日之務所當為者不得不為所不當為者不
得不止上為之動容
朱熹行宫便殿奏劄曰蓋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
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
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夫天下
[059-14b]
之事莫不有理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為父子者有父
子之理為夫婦為兄弟為朋友以至於出入起居應事
接物之際亦莫不各有理焉有以窮之則自君臣之大
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而無纎
芥之疑善則從之惡則去之而無毫髪之累此為學所
以莫先於窮理也至論天下之理則要𣺌精微各有攸
當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聖人為能盡之而其所
行所言無不可為天下後世不易之大法其餘則順之
[059-15a]
者為君子而吉背之者為小人而凶吉之大者則能保
四海而可以為法凶之甚者則不能保其身而可以為
戒是以粲然之跡必然之效蓋無不具於經訓史冊之
中欲窮天下之理而不即是而求之則是正牆面而立
爾此窮理所以必在乎讀書也若夫讀書則其不好之
者固怠忽間斷而無所成矣其好之者又不免乎貪多
而務廣徃徃未啓其端而遽己欲探其終未究乎此而
忽己志在乎彼是以雖復終日勤勞不得休息而意緒
[059-15b]
悤悤常若有所奔趍迫逐而無從容涵泳之樂孔子所
謂欲速則不達孟子所謂進銳者退速正謂此也誠能
鑒此而有以反之則心潛於一久而不移而所讀之書
文意接連血脉通貫自然漸漬浹洽心與理會而善之
為勸者深惡之為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所以為讀書
之法也若夫致精之本則在於心而心之為物至虛至
靈神妙不測常為一身之主以提萬事之綱而不可有
頃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覺而馳騖飛揚以徇物欲於
[059-16a]
軀殻之外則一身無主萬事無綱雖其俯仰顧盻之間
蓋已不自覺身心之所在而况能反覆聖言叅考事物
以求義理至當之歸乎孔子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學
則不固孟子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者正
謂此也誠能嚴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為
物欲之所侵亂則以之讀書以之觀理將無所徃而不
通以之應事以之接物將無所處而不當矣此居敬持
志所以為讀書之本也
[059-16b]
朱熹戊申封事曰論者又或以為陛下深於佛老之學
而得於識心見性之妙於古先聖王之道蓋有不約而
自合者是以不悅於世儒之常談死法而於當世之務
則寧以管商一切功利之說為可取臣以為此非所以
延盛德於日新也彼老子浮屠之說固有疑於聖賢者
矣然其實不同者則此以性命為真實而彼以性命為
空虛也此以為實故所謂寂然不動者萬理燦然於其
中而民彛物則無一之不具所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059-17a]
則必順其事必循其法而無一事之或差彼以為空則
徒知寂滅為樂而不知其為實理之原徒知應物見形
而不知其有真妄之别也是以自吾之說而脩之則體
用一原顯微無間而治心脩身齊家治國無一事之非
理由彼之說則其本末横分中外斷絶雖有所謂朗徹
靈通虛靜明妙者而無所救於滅理亂倫之罪顛倒運
用之失也是以程顥常闢之曰自謂窮神知化而不足
以開物成務言為無不周徧而實外於倫理窮深極微
[059-17b]
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下之學自非淺陋固滯則必
入於此是為正路之榛蕪聖門之蔽塞闢之而後可與
入道嗚呼此真可謂理到之言惜乎其未有以聞於陛
下者使陛下過聽誑妄之說而以為真有合於聖人之
道至分治心治身治人以為三術而以儒者之學為最
下則臣竊為陛下憂此之害於政事而惜此說之布於
來今也
朱熹觀心說或問佛者有觀心之說然乎曰心者人之
[059-18a]
所以主乎身一而不二者也為主而不為客者也命物
而不命於物者也故以心觀物則物之理得今復有物
以反觀乎心則是此心之外復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
也然則所謂心者為一耶為二耶為主耶為賓耶為命
物者耶為命於物者耶此亦不待較而審其言之謬矣
或者曰若子之言則聖賢所謂精一所謂操存所謂盡
心知性存心養性所謂見其叅於前而倚於衡者皆何
謂哉應之曰此言相似而不同正苗莠朱紫之間而學
[059-18b]
者之所當辨者也夫謂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也道心
之微者天理之奥也心則一也以正不正而異其名耳
惟精惟一則居其正而審其差者也絀其異而反其同
者也能如是則信執其中而無過不及之偏矣非以道
為一心人為一心而又有一心以精一之也夫為操而
存者非以彼操此而存之也舍而亡者非以彼舍此而
亡之也心而自操則亡者存舍而不操則存者亡矣然
其操之也亦曰不使旦晝之所為得以梏亡其仁義之
[059-19a]
良心云爾非塊然兀坐以守其炯然不用之知覺而謂
之操存也若盡心云者則格物窮理廓然貫通而有以
極夫心之所具之理也存心云者則敬以直内義以方
外若前所謂精一操存之道也故盡其心而可以知性
知天以其體之不蔽而有以究夫理之自然也存心而
可以養性事天以其體之不失而有以順夫理之自然
也是豈以心盡心以心存心如兩物之相持而不相舍
哉若參前倚衡云者則為忠信篤敬而發也蓋曰忠信
[059-19b]
篤敬不忘乎心則無所適而不見其在是云爾亦有以
見夫心之謂也且身在此而心參於前身在輿而心倚
於衡是果何理也耶大抵聖人之學本心以窮理而順
理以應物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其道平而通其居廣而
安其理實而行自然釋氏之學以心求心以心使心如
口齕口如目視目其機危而迫其途險而塞其理虛而
其勢逆蓋其言雖有若相似者而其實之不同蓋如此
也然非審思明辨之君子亦孰能無惑於斯耶
[059-20a]
朱熹又曰人主以眇然之身居深宫之中其心之邪正
若不可得而窺者而其符驗之著於外者常若十目所
視十手所指而不可揜然邪正之驗著於外者莫先於
家人而次及於左右然後有以達於朝廷而及於天下
焉若宫闈之内端莊齊肅后妃有闗雎之德後宫無盛
色之譏貫魚順序無一人敢恃私恩以亂典常納賄賂
而行請謁此則家之正也退朝之後從容燕息貴戚近
臣攜僕奄尹陪侍左右各恭其職而上憚不惡之嚴下
[059-20b]
謹戴盆之戒無一人敢通内外竊威福招權市寵以紊
朝政此則左右之正也内自禁省外徹朝廷二者之間
洞然無有毫髪私邪之間然後發號施令羣聽不疑進
賢退奸衆志咸服紀綱得以振而無侵撓之患政事得
以脩而無阿私之失此所以朝廷百官六軍萬民無敢
不出於正而治道畢也心一不正則是數者固無從而
得其正是數者有不正而曰心正則亦安有是理哉是
以古先聖王兢兢業業持守此心雖在紛華波蕩之中
[059-21a]
幽獨得肆之地而所以精之一之克之復之如對神明
如臨淵谷未嘗敢有須臾之怠然猶恐其隱微之間或
有差失而不自知也是以建師保之官以自開明列諫
諍之職以自規正而凡其飲食酒漿衣服次舍器用財
賄與夫宦官宫妾之政無一不領於冢宰之官使其左
右前後一動一靜無不制以有司之法而無纎芥之隙
瞬息之頃得以隱其毫髪之私蓋雖以一人之尊深居
九重之邃而凜然常若立乎宗廟之中朝廷之上此先
[059-21b]
王之治所以由内及外自微至著精粹純白無少瑕翳
而其遺風餘烈猶可以為後世法程也又曰舜之戒禹
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而必繼之
曰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慎乃有位敬脩其可
願四海困窮天禄永終孔子之告顔淵既曰克己復禮
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而又申之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
動既告之以損益四代之禮樂而又申之曰放鄭聲逺
[059-22a]
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嗚呼此千聖相傳心法之要其所
以極夫天理之全而察夫人欲之盡者可謂兼本末巨
細而舉之矣兩漢以來非無願治之主而莫克有志於
此是以雖或隨世以就功名而終不得以與乎帝王之
盛其或恥為庸主而思用力於此道則又不免蔽於老
子浮屠之說靜則徒以虛無寂滅為樂而不知有所謂
實理之原動則徒以應緣無碍為達而不知有所謂善
惡之戒是以日用之間内外乖離不相為用而反以害
[059-22b]
於政事蓋所謂千聖相傳心法之要者於是不復講矣
  臣/按六經之文天地之菁華也四子之書六經之
  菁華也朱熹之言四子之菁華也熹生平立朝之
  日甚少而致君堯舜之意惓惓不忘先後所上封
  事奏劄入對及他所著論所以成就君人者之德
  而格其非心者連篇累牘不能悉載而要歸於正
  心誠意致知格物蓋其所以得之於己者然也孝
  宗朝以周必大薦為江西提刑入奏事或要於路
[059-23a]
  曰正心誠意之論上所厭聞慎勿復言熹曰吾平
  生所學只此數字豈可隱黙以欺吾君乎其亦以
  為平生所學者大人之學也舍是而言學則為辭
  章淺近之學異端虛無之學而已此固人之大患
  而人主為之其害又有不可勝言者故不憚言之
  重詞之複也由其道勤而行之緝熙單厥心終始
  典於學則熹固為周公為傅說而宋帝亦為殷高
  宗周成王矣惜乎其知之而不用用之而不久也
[059-23b]
真德秀曰三代聖王以敬為脩身立政之本故伊尹告
太甲曰嗣王祇厥身念哉又曰欽厥止率乃祖攸行周
公之戒成王一則曰嚴恭寅畏天命自度二則曰治民
祇懼不敢荒寧三則曰克自抑畏四則曰皇自敬德而
召公之誥一則曰嗚呼奈何弗敬二則曰王其疾敬德
三則曰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四則曰惟不敬厥德乃
早墜厥命伊尹周召皆古聖賢而所以啓廸其君如出
一口又考之書昏迷不恭侮慢自賢禹之所以征有苗
[059-24a]
也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啓之所以伐有扈也狎侮五常
荒怠弗敬謂已有天命謂敬不足行武王之所以誅獨
夫受也蓋敬則為堯舜為禹湯為文武不敬則為有苗
為有扈為獨夫受聖狂之所由分治亂之所由判未有
不出於此者
又曰惟學可以養此心惟敬可以存此心惟親近君子
可以維持此心蓋義理之與物欲相為消長者也篤志
於學則日與聖賢為徒而有自得之樂持身以敬則凜
[059-24b]
如神明在上而無非僻之侵親賢人君子之時多則規
儆日聞諂邪不得而惑三者交致其力則聖心湛然如
日之明如水之清義理為之主而物欲不能奪矣
  臣/按敬字是聖賢心法然亦非空守此心而入於
  空虛寂滅也所應乎外而接於物者有書詩禮樂
  以涵養之有正人端士以輔弼之内自盡而外求
  助也然惟心存此敬則畏聖人之言而詩書禮樂
  斯須不去於身矣親賢逺佞而天下之士皆願立
[059-25a]
  於其朝矣與古之聖賢為徒而親當世之賢人君
  子則其存此心者愈以嚴密而純粹矣故敬者聖
  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
元許衡曰凡人之情敬慎於憂危惰慢於暇豫惟聖人
不如此堯舜只兢兢業業無已時憂危暇豫處之如一
一日二日萬幾何得惰慢程子謂惟慎獨可以行王道
初未然之徐而思之不如此不能行王道蓋工夫有間
斷故也以唐太宗之英明猶於此不能進兩漢文帝光
[059-25b]
武謹慎終身然聖學不足以成就之惜哉
  臣/按許衡以工夫無間斷發明程子惟慎獨可以
  行王道之語此真成就聖學之要言也學之消長
  惟敬慎惰慢兩途而已憂危則思深而慮逺逸豫
  則志滿而氣衰所緣以為敬慎惰慢者也聖人所
  以處之如一者得力在慎獨所謂緝熙所謂不已
  方可言無間斷蓋在一起念間分敬肆矣又况始
  勤終怠或作或輟者乎唐太宗銳情經術與學士
[059-26a]
  討論古今自謂不學則不明古道而晩節行事多
  違竟貽弗終之誚其治之不進於王道亦以好學
  之心荒於暇豫也漢孝文光武謹慎終身而聖德
  有遜於古以其所尚者非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之
  學也然則窮理乃所為主敬也歟
許衡又曰人君不患出言之難而患踐言之難知踐言
之難則其出言不容不慎矣天下之大兆民之衆事有
萬變日有萬幾而人君以一身一心酬酢欲言之無失
[059-26b]
豈易能哉故有昔之所言而今日不記者今之所命而
後日自違者可否異同紛更變易紀綱不得布法度不
得立臣下雖欲黽勉而無所持循徒汨没於𤨏碎之中
卒於無補况因之為弊者又日新月盛而不可道也此
無他至難之地不以難處而以易處之故也茍從古者
大學之道以脩身為本凡一事之來一言之發必求其
所以然與其所當然不牽於愛不蔽於憎不因於喜不
激於怒虛心端意熟思而審處之雖有不中者蓋鮮矣
[059-27a]
奈何為人上者樂舒肆為人臣者多容悅容悅本為私
也私心盛則不畏人矣舒肆本為欲也欲心熾則不畏
天矣以不畏天之心與不畏人之心感合無間則所務
者皆快心事耳快心則口欲言而言身欲動而動又豈
肯兢兢業業以脩身為本一言一事熟思而審處之乎
此人君踐言之難所以又難於天下之人也
又曰人君處億兆之上所操者予奪進退賞罰生殺之
權不幸見欺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其害可勝計耶人君
[059-27b]
惟無喜怒也有喜怒則贊其喜以市恩鼓其怒以張勢
人君惟無愛憎也有愛憎則假其愛以濟私藉其憎以
復怨甚至本無喜也誑之使喜本無怒也激之使怒本
無足愛也強譽之使愛本無可憎也強短之使憎若是
則進者未必為君子退者未必為小人予之者或無功
而奪之者或有功也以至賞之罰之生之殺之鮮有得
其正者人君不悟日在欺中方仗若曹擿發細隱以防
天下之欺欺而至此欺尚可防耶大抵人君以知人為
[059-28a]
貴以用人為急用得其人則無事於防矣既不出此則
所近者爭進之人耳好利之人耳無恥之人耳彼挾詐
用術千蹊萬徑以蠱君心於此欲防其欺雖堯舜不能

  臣/按先儒言國事之治忽帝學之占也生民之休
  戚君道之表也人主一言一行一喜一怒以視常人
  為尤難易曰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中庸言喜怒哀樂之
[059-28b]
  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觀易中庸之義
  可以知難矣夫惟自克之道則在於學為學之要
  則在於窮理喜怒愛憎因乎物者也即物而窮其
  理則其可愛可憎可喜可怒之事皆物之所當然
  而不惑於所以然之故矣於是惇典庸禮命德討
  罪一惟天理之公而無人欲之私内而非僻之心
  不萌於暗室屋漏外而奸邪之人無所行其險詖
  之術國事之所以常治生民之所以䝉休豈不以
[059-29a]
   是也哉夫人之於一言一行一喜一怒必能自克
   也則其於學也思過半矣而况君人所係尤如此
   之重哉
   以上崇聖學
 
 
 
 
[059-29b]
 
 
 
 
 
 
 
御定孝經衍義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