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e0068 玉機微義-明-徐用誠 (master)


[018-1a]
欽定四庫全書
 玉機微義卷十八   明 徐用誠 原輯
             劉 純 續増
 内傷門
  按此一門東垣先生内外傷辨法也議論方製精
  備故不取他書但其間不係内傷法皆節而不錄
  内論暑證者附入暑門
  辨脈法
[018-1b]
古人以脈上辨内外傷於人迎氣口人迎脈大於氣口
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内傷此辨固是但其說有
所未盡耳外感風寒皆有餘之證是從前客邪來也其
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内傷飲食
及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必見於右手右
手主裏乃行陰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則獨左手人迎
脈浮𦂳按之洪大𦂳者急甚於弦是足太陽寒水之脈
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見手少陰心火之脈丁與壬合内
[018-2a]
顯洪大乃傷寒脈也若外感風邪則人迎脈緩而大或
大於氣口一倍或兩倍三倍内傷飲食則右寸氣口脈
大於人迎一倍傷之重者過在少陰則兩倍太陰則三
倍此内傷飲食之脈若飲食不節勞役過甚則心脈變
見於氣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
經云侮所不勝寡於畏者是也故氣口脈急大而數時
一代而澁也澁者肺之本脈大者元氣不相接脾胃不
及之脈洪大而數者心脈刑肺也急者肝木挾心火而
[018-2b]
反尅肺金也若不甚勞役惟右關脾脈大而數謂獨大
於五脈數中顯緩時一代也如飲食不節寒暑失所則
先右關胃脈損弱甚則隠而不見惟内顯脾脈之大數
微緩時一代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沈而滑經云脈
滑者有宿食也
  辨内傷諸證與外感不同
甚哉陰陽之證不可不詳也遍觀内經中所說變化百
病其源皆由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温不適勞役所傷
[018-3a]
而然夫元氣榖氣營氣清氣衞氣生發諸陽上升
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榖氣上行胃氣之異名
其實一也既脾胃有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
六腑陽氣皆絶於外故經言五臟之氣已絶於外
者是六腑之元氣病也氣傷臟乃病臟病則形乃
應是五臟六腑真氣皆不足也惟隂火獨旺上乗
陽分故榮衞失守諸病生焉其中變化皆由中氣
不足乃生發耳後有脾胃已受勞役之疾飲食又
[018-3b]
復失節躭病日乆事息心安飽食太甚病乃大作
槩其外傷風寒六淫客邪皆有餘之病當㵼不當
補飲食失節中氣不足之病當補不當㵼舉世醫
者皆以飲食失節勞役所傷中氣不足當補之證
認作外感風寒有餘客邪之病重㵼其表使榮衞
之氣外絶其死只在旬日之間所謂差之毫釐謬
以千里可不詳辨乎按隂陽應象論云天之邪氣
感則害人五臟是八益之邪乃風邪傷人筋骨風
[018-4a]
從上受之風傷筋寒傷骨蓋有形質之物受病也
繫在下焦肝腎是也肝腎者地之氣難經解云肝
腎之氣已絶於内以其肝主筋腎主骨故風邪感
人則筋骨疼痛筋骨之絶則肝腎之本亦絶矣乃
有餘之證也又云水榖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
七損之病乃内傷飲食也黄帝針經解云適飲食
不節勞役所傷濕從下受之謂脾胃之氣不足而
反下行極則衝脈之火逆而上是無形質之元氣
[018-4b]
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氣故難
經解云心肺之氣已絶於外以其心主榮肺主衞
榮者血也脈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衞者元氣也
神之别行衞護周身在於皮毛之間者肺絶故皮
毛先絶神無所依故内傷飲食則亦惡風寒是榮
衛失守皮膚間無陽以滋養不能任風寒也皮毛
之絶則心肺之本亦絶矣蓋胃氣不升元氣不生
無以滋養心肺乃不足之證也謂受病之人飲食
[018-5a]
失節勞役所傷因而飽食内傷者極多外傷者間
而有之世俗不知徃徃將元氣不足之證便作外
傷風寒表實之證而反㵼心肺是重絶其表也安
得不死乎古人所謂實實虚虚醫殺之耳若曰不
然請以衆人之耳目聞見者證之向者壬辰改元
京師戒嚴迨三月受敵者凡半月圍解之後都人
之不受病者萬無一二既而病死者繼踵不絶都
門十有二所每日各門所送多者二千少不下一
[018-5b]
千似此者幾三月此百萬人豈俱感風寒外傷者
耶大抵人在圍城中飲食不節乃勞役所傷不待
言而知由其朝飢暮飽起居不時寒温失所動經
兩三月胃氣虧乏乆矣一旦飽食太過感而傷人
而又調治失宜其死也無疑矣非惟大梁為然逺
在真祐興定間如東平如太原如鳳翔解圍之後
病傷死無不然者余在大梁凡所親見有發表者
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氣湯下之者俄而變結
[018-6a]
胸發黄又以陷胸湯丸及茵陳湯下之無不死者蓋初
非傷寒以調治差互變而似真傷寒之證皆藥之罪也
徃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輙以平生已試之效著内外
傷辨論一篇推明前哲之餘論歴舉近世之變故庶幾
同志者審其或中觸類而長之免後人無横天耳僭易
之罪將何所逃乎
 右辨陰證陽證
外傷寒邪之證與飲食失節勞役形質之病及内傷飲
[018-6b]
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内傷飲食失節勞役不足之病
作外傷寒邪有餘表實之證反㵼其表枉死者豈勝言
哉皆由不别其寒熱耳今細為分解之外傷寒邪發熱
惡寒寒熱併作其熱也翕翕發熱又為之拂拂發熱發
於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熱在表也是寒邪犯高
之高者也皮膚毛腠陽之分也是衞之元氣所滋養之
分也以寒邪乗之鬱遏陽分陽不得伸故發熱也其面
赤鼻氣擁塞不通心中煩悶稍以袒露其皮膚已不能
[018-7a]
禁其寒矣其表上虚熱止此而已其惡寒也雖重衣下
幕逼近烈火終不能禦其寒一時一日増加愈甚必待
傳入裏作下證乃罷其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其内傷
飲食不節或勞役所傷亦有頭痛項强腰痛與太陽表證
微有相似餘皆不同論中已辨之矣内傷不足之病表
上無陽不能禦風寒也此則常常有之其躁熱發於腎
間者間而有之與外中寒邪畧不相似其惡風寒也蓋
脾胃不足營氣下流而乗腎肝此痿厥氣逆之漸也若
[018-7b]
脾氣平常飲食入胃其營氣上行以舒於心肺以滋養
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既下流其心肺無所禀受
皮膚間無陽失其榮衞之外䕶故陽分皮毛之間虚弱
但見風見寒或居陰寒處無日陽處便惡之也此常常
有之無間斷者也但避風寒及温暖處或添衣蓋温養
其皮膚所惡風寒便不見矣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
發熱也乃腎間受脾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
衝作蒸蒸而燥熱上徹頭項傍徹皮膚渾身躁熱作須
[018-8a]
待袒衣露居近寒凉處即已或熱極而汗出亦解彼外
傷惡寒發熱豈有汗出者乎若得汗則病愈矣以此
辨之豈不如黑白之易見乎當内虚而傷之者躁熱也
或因口吸風寒之氣鬱其陰火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
氣欲入為膈上衝脈之火所拒使氣不得入其胸中之
氣為外風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開目瞪極則聲發
於外氣不得上下塞於咽中而氣欲絶或又因噦因噎
因吐而躁熱發必有所因方見此證其表虚惡風寒之
[018-8b]
證復見矣表虚之弱為陰火所乗躁發須臾而過其表
虚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是表虚無陽常常有之其躁
熱則間而有之此二者不齊作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
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百病俱有身熱又為
之肌熱又為之皮膚間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乃肌
體有形之熱也亦須皆待陰陽既和汗出則愈矣慎不
可於此上辨之以其虚實内外病皆有之故難辨耳只
依先說病人自覺發熱惡寒之熱及躁作之熱上辨之
[018-9a]
為準則矣
 右辨寒熱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證也内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
皆不足之病也其内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温暖無風處
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分之特
異耳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
一日一時增加愈甚直至傳入裏作下證乃罷語聲重
濁高厲有力鼻息擁塞不通能飲食腹中和口知味大
[018-9b]
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揺便著牀枕非扶不起其
内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然亦惡風居露地中遇大
漫風起却不惡也惟門窓隙中些小賊風來必大惡也
與傷風傷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
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
食不下或不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
不能伸口不知五榖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渇初勞役得
病食少小便赤黄大便常難或秘或結或虚坐只見些
[018-10a]
小白膿時有下氣或泄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結而不
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劙之痛二者亦互作不
併出也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痛必臍下相火
之勢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陽明之經逆行亂
於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熱傷元氣令四支不收
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其外感風寒俱無此證故易分
别耳
 右辨外感八風之邪或有飲食勞役所傷之重者三
[018-10b]
 二日間特與外傷風者相似其餘證有特異者若不
 將兩證重别分解猶恐將内傷不足之證誤作有餘
 外感風邪雖詞理有重復處但欲病者易辨醫者易
 治耳
内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
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
 右辨手背手心
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證之顯必在口必口失味必失
[018-11a]
穀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强對答聲必怯弱口
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隂證也外傷風寒則
其外證必顯在鼻鼻氣不利聲濁不清其言壅盛有力
而口中必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乾傷風則鼻流清
涕而已内經云鼻者肺之候肺氣通於天外傷風寒則
鼻為之不利口者坤土也脾氣通於口飲食失節勞役
所得口不知穀味亦不知五味又云傷食惡食傷食明

[018-11b]
 右辨鼻口
外傷風寒者故其氣壅盛而有餘内傷飲食勞役者其
口鼻中皆氣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蓋外傷風寒者
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氣擁塞不利
面赤不通其鼻中氣不能出併從口出但發一言必前
輕而後重其言高其聲壯厲而有力傷寒則鼻乾無涕
面擁色赤其言前輕後重其聲壯厲而有力者乃有餘
之驗也傷風則決然鼻流清涕其聲嗄其言響如從甕
[018-12a]
中出亦前輕而後重高掲而有力皆氣盛有餘之驗也
内傷食勞役者心肺之氣先損為熱既傷氣四肢無力
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上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
欲對其一縱勉强答之其氣亦怯其氣亦低是其氣短
少不足之驗也明白如此雖婦人女子亦能辨之豈有
醫者反不能辨之乎
 右辨氣少氣盛
内證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證頭痛常常有之直
[018-12b]
須傳裏實方罷此又内外證之不同也
 右辨頭痛
内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絶於外必怠惰嗜臥四肢沈
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既為熱所乗無氣以
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若外傷
風寒是腎肝之氣已絶於内腎主骨為寒肝主筋為風
自古腎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遞相維持也故經言膽主
骨膀胱主筋是也或中風或傷寒得病之日便著牀枕
[018-13a]
非扶不起筋骨為之疼痛不能動揺乃形質之傷經云
寒傷形又云寒則筋攣骨痛此之謂也
 右辨筋骨四肢
外感風寒之邪三日已外穀消水去邪氣傳裏始有渇
也内傷飲食失節勞役久病者必不渇是邪氣在血脈
中有濕故不渇也初勞役形質飲食失節傷之重者必
有渇以其心火熾上尅於肺金故渇也又當以此辨之
雖渇欲飲水者當徐徐少與之不可縱意而飲恐水多
[018-13b]
峻下則胃氣愈弱輕則為脹重則傳變諸疾必反復悶
亂百脈不安夜加增劇不得安臥不可不預度也
 右辨渇與不渇
仲景傷寒論中風能食傷寒亦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
不惡食若勞役所傷及飲食失節寒温不適三者俱惡
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穀之味只此一辨足以分内
外有餘不足二證也傷寒證雖亦能食而不惡食口中
和知五味亦知穀味蓋無内證則心氣和脾氣通知五
[018-14a]
榖之味矣
 右辨外傷不惡食若勞役飲食失節寒温不適三者皆惡食
  論飲食勞倦為胃氣不足所致
古者至人窮隂陽之化究生死之際所著内經悉言人
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榖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衛
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别稱也夫胃為水榖之海飲食
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
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隂陽
[018-14b]
揆度以為常也苟飲食失節寒温不適則脾腎乃傷喜
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既脾胃虚弱元氣不足
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隂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
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傷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
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虚則下流於腎肝
隂火得以乗其土位故脾胃之證始得之則氣髙而喘
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渇不止皮膚不任風寒
而生寒熱蓋隂火上衝則氣髙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
[018-15a]
渇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穀氣不得升是生長之令
不行無陽以䕶其榮衞不任風寒乃生風熱皆脾胃之
氣不足所致也然而與外感風寒之證形頗同而理異
内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餘
有餘者瀉之傷内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治之下之吐之
克之之類皆㵼也温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内
傷不足之病苟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虚其
虚也難經云實實虚虚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
[018-15b]
殺之耳惟當以甘温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
火則愈内經曰勞者温之損者温之蓋温能除大熱大
忌苦寒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主之
  論勞役傷與内傷外感不同
或因勞役腎間陰火沸騰事閒之際於陰凉處解脫衣
裳更有新沐浴於背陰處坐臥其陰火下行還歸腎間
皮膚腠理極虚無陽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其風寒自
認外感風寒求醫解表以重絶元氣取禍如反掌苟幸
[018-16a]
而免者致虚勞氣血皆弱其表虚之人為風寒所遏亦
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間特與外中賊邪有餘之
證頗相似處故致疑惑請醫者只於氣少氣盛上辨之
其外傷賊邪必語聲高厲而有力若是勞役所傷飲食
不節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氣氣促懶語其聲因弱而無
力至易見也
 右辨勞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實治之
復有一等乗天氣大熱之時在於路途中勞形得之或
[018-16b]
在田野間勞形得之更或有身體薄弱食少勞役過甚
又有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虚而因勞役得之者皆與
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熱必躁熱
悶亂大惡熱渇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亦身疼痛始
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餘之病相似若悞與白虎
湯旬日必死此證脾胃大虚元氣不足鼻口中氣皆短
促而上喘至日轉以後是陽明得時之際病必少減若
是外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大作譫語其熱增加大
[018-17a]
渇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
解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當待一二日而求醫治療必
不至錯誤矣
 右辨中熱頗相似
  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分而治之
痺論云隂氣者静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
傷此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又經云因而大飲
則氣逆因飽食筋脈横解則腸癖為痔飲者無形之氣
[018-17b]
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
散之類主之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穀其次莫
若消導丁香爛飯丸枳术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
稜消積丸木香見晛丸之類主之尤重則或吐或下𤓰
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
使營運之氣減削食愈難消故至真要論云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無毒治病十去其八常
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
[018-18a]
正也不盡行復如法聖人垂此嚴戒是為萬世福如能
慎言語節飲食所謂治未病也
 謹按王安道曰勞倦傷飲食傷二者雖俱為内傷然
 不可混而為一難經所謂飲食勞倦則傷脾者蓋為
 脾主飲食而四肢亦屬脾故飲食失節勞役四肢皆
 能傷於脾爾非謂二者同類而無辨也夫勞倦傷飲
 食傷雖與風寒暑濕有餘之病不同然飲食傷又與
 勞倦傷不同勞倦傷誠不足矣飲食傷尤當於不足
[018-18b]
 之中分其有餘不足何也蓋飢餓不飲食與飲食太
 過雖皆失節然必明其有兩者之分方盡其理節也
 者何也無不及無太過之中道也夫飢餓不飲食者
 胃氣空虚此為不足固失節也飲食自倍而停滯者
 胃氣受傷此不足之中兼有餘亦失節也以受傷言
 則不足以停滯言則有餘矣惟其不足故補益惟其
 有餘故消導亦有物滯氣傷必補益消導兼行者亦
 有物暫滯而氣不甚傷宜消導獨行不須補益者亦
[018-19a]
 有既停滯而復自化不須消導但當補益或亦不須
 補益者潔古東垣枳术丸之類雖曰消導固有補益
 之意存乎其間其它如木香分氣丸導氣枳實丸大
 枳殻丸之類雖無補益然施之於物暫滯氣不甚傷
 者豈不可哉但不宜視為通行之藥爾且所滯之物
 非枳术丸之力所能去者亦安可泥於消導而弗知
 變乎故備急丸煑黄丸𤓰蒂散等之推逐者潔古東
 垣亦未嘗委之而弗用也故善用兵者攻亦當守亦
[018-19b]
 當不善者則宜攻而守宜守而攻其敗也非兵之罪
 用兵者之罪可觀乎此則知消導補益推逐之理矣
 斯論本已上所辨又推廣之因取參附以備其旨
 又曰經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内熱嗟夫此内傷
 之說之原乎請釋其義如左夫人身之陰陽有以表
 裏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
 者餘如動静語黙起居之類甚多不必悉舉此所謂
[018-20a]
 陰虚之陰其所指與數者皆不同蓋勞動之過則陽
 和之氣皆亢極而化為火矣况水穀之味又少入是
 故陽愈盛陰愈衰也此陰虚之陰蓋指身中之陰氣
 與水穀之味耳或以下焦陰分為言或以腎水真陰
 為言皆非也夫有所勞倦者過動屬火也形氣衰少
 者壯火食氣也穀氣不盛者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
 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陽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濁陰不
 降也夫胃受水穀故清陽升而濁陰降以傳化出入
[018-20b]
 滋榮一身也今胃不能納而穀氣衰少則清無升濁
 無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謂絶不行不
 通也但比之平常無病時則謂之不行不通耳上不
 行下不通則鬱矣鬱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胃居上焦
 下脘兩者之間故胃氣熱熱則上炎故熏胸中而為
 内熱也斯東垣所謂勞傷形體所謂飲食失節而致
 熱者此言正與調經論篇之㫖相合宜引此段經文
 於内外傷辨以為之主今特采附并外傷内傷所受
[018-21a]
 經㫖異同論錄于左
 客或難予曰素問陰陽應象論云天之邪氣感則害
 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太陰陽明論云
 犯賊風虚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
 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則入五臟兩說正相反願
 聞其解余復之曰此所謂似反而不反者也夫感天
 之邪氣犯賊風虚邪外傷有餘之病也感水穀寒熱
 食飲不節内傷不足之病也二者之傷臟腑皆嘗受
[018-21b]
 之但隨其所從所發之處而為病耳不可以此兩說
 之異而致疑蓋並行不相悖也讀者當合而觀之其
 㫖斯盡若曰不然請以諸處所論證之金匱真言論
 曰風觸五臟邪氣發病八正神明論曰夫八正之虚
 邪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兩虚相感其氣至骨入則
 傷五臟靈樞經曰五臟之中風又曰東風傷人内舍
 於肝南風傷人内舍於心西南風傷人内舍於脾西
 風傷人内舍於肺北風傷人内舍於腎觀乎此則天
[018-22a]
 之邪氣固傷五臟矣靈樞又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
 中於陰則溜於腑又曰虚邪之中人也始從皮膚以
 入其傳自絡脈而經而輸而伏衝之脈以至於腸胃
 又曰東北風傷人内舍於大腸西北風傷人内舍於
 小腸東南風傷人内舍於胃觀乎此則天之邪氣豈
 不傷六腑乎素問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觀乎此則
 水穀寒熱固傷六腑矣靈樞又曰形寒飲冷則傷肺
 難經曰飲食勞倦則傷脾觀乎此則水穀寒熱豈不
[018-22b]
 傷五臟乎至於地之濕氣亦未必專害皮肉筋脈而
 不能害臟腑邪氣水穀亦未必專害臟腑而不能害
 皮肉筋脈也但以邪氣無形臟主藏精氣故以類相
 從而多傷臟水穀有形腑主傳化物故因其所由而
 多傷腑濕氣浸潤其性緩慢其入人也以漸其始也
 自足故從下而上從淺而深而多傷於皮肉筋脈耳
 孰謂濕氣全無及於臟腑之理哉至若起居不時一
 語蓋勞役所傷之病不系上文異同之義故不及之
[018-23a]
  論酒飲傷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
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
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
蒸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黄下之者是無形
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悞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
氣而復重瀉之况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
足如此則陰血已虚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
[018-23b]
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虚損
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黒疸慎不可
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主之
 謹按酒者是有形之物即水飲同體也今言無形元
 氣受病不得傷於有形陰血者蓋謂酒者濕熱之物
 入胃則臟氣俱熱逐氣升降之際而半有消耗之矣
 至傷於腸胃則升之不散降之不下鬱於氣分無形
 之地位故言無形之物非若水飲然體全降於腸胃
[018-24a]
 中也若今人之飲醇酒則便少此其可驗是以傷則
 宜汗之泄之不得用重峻下劑蓋此等藥不能入氣
 分反傷有形陰血爾但斯意隠然使人不能無疑故
 或有辨之者兹不復具然昔人有用下劑者蓋或有
 酒飲傷積日久而汗之泄之不能愈則重峻下劑而
 或可哉故用者自宜對證詳審勿以辭害意可也
  論傷食宜吐
解云盛食填塞於胸中為之窒塞兩手寸脈當主事兩
[018-24b]
尺脈不見其理安在胸中有食故以吐出之食者物也
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陰之號也胸中者肺也為物所傷
肺者手太陰金也金主殺伐也與坤土俱在於上而旺
於天金能尅木故肝木生發之氣伏於地下非木鬱而
何吐去上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食塞於
上脈絶於下若不明天地之道無由達此至理水火者
陰陽之徴兆天地之别名也故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
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矣地之用在於天上則
[018-25a]
萬物收藏矣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矣此天地相根之
道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故曰
水出高源故人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
右三部脈主之偏見於寸口食塞在上是絶五臟之源
源絶則水不下流兩尺竭絶此其理也何疑之有
  論内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内傷飲食付藥者受藥者皆以為瑣末細事是以所當
重者為輕利害非細殊不思胃氣者營氣也衞氣也穀
[018-25b]
氣也清氣也資少陽生發之氣也人之真氣衰旺皆在
飲食入胃胃和則穀氣上升穀氣者升騰之氣也乃足
手少陽元氣始發生長萬化之别名也飲食一傷若消
導藥的對其所傷之物既消則胃氣愈旺五穀之精華
上騰乃清氣為天者也精氣神氣皆强盛也七神衞護
生氣不乏增益大旺氣血周流則百病不能侵雖有大
風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藥之用其利博哉易水張先生
嘗戒不可用峻利食藥食藥下咽未至藥丸施化其標
[018-26a]
皮之力始開便言空快也所傷之物已去若更待一兩
時辰許藥盡化開其峻藥必有情性病去之後脾胃安
得不損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壊促人之壽常時
用枳术丸一藥消化胃中所傷下胃不能即去須待一
兩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
矣因用荷葉燒飯為丸荷葉一物中央空虚象震卦之
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也甲膽者風也生
化萬物之根蒂也左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人之飲
[018-26b]
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
經人之元氣也手足經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發也胃
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異名雖多止是胃氣
上升者也若内傷脾胃以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
快覓藥於醫者此風習以為常醫者亦不問所傷付之
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
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
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
[018-27a]
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若傷生冷硬物世醫
或用大黄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
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㵼其陽陽去則皮膚筋肉
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虚損之證論言及此令人寒心夫
辛辣氣薄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人要大
論云五味入口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似㵼也辛味
下咽先攻㵼肺之正氣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
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所傷脾胃受邪當以苦味泄
[018-27b]
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夫牽牛不可用者有
五此其一也况胃主血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
血病血病瀉氣此其二也且飲食傷於中焦止合克化
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虚之氣此其三也食傷腸
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黄苦寒之物以治
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殊不
知針經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
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静若内傷腸胃反瀉
[018-28a]
五臟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今内傷腸
胃是謂六腑不足之病及㵼上焦虚無肺氣肺者五臟
之一數也為牽牛之類朝損暮損其元氣消耗此乃暗
折人夀數犯大禁五也良可哀歎又曰胃惡熱而喜清
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何以調之岐伯曰調此
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温寒無凄愴暑無出汗飲食熱
無灼灼寒無凔凔寒温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詳
見本經是必有因用豈可用俱寒俱熱之食藥致損者
[018-28b]
與内經云内傷者其氣口脈反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
倍分經用藥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
者死如但食不納惡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正
以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所傷之物去
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
用又謂之寒因寒用泄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其中更
加升發之藥令其元氣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為之直
何為曲内傷胃氣是也何為直而升發胃氣是也因治
[018-29a]
其飲食之内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完復此乃因曲而
為之直也若依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温凉生硬
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治
法臨時加減用之其藥又當問病人從來稟氣盛衰所
傷寒物熱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氣藥若乗飢
困而食之耶當益胃氣或為人所勉勸强食之宜損血
而益氣也診其脈候傷在何臟方可與對病之藥豈可
妄瀉天真生氣以輕喪身寶乎且如先食熱而不傷繼
[018-29b]
之以寒物因後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
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喻如傷熱物二分
寒物一分則當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之則
榮衞之氣必得周流更有或先飲酒而後傷寒冷之食
及傷熱食冷水與氷如此不等皆當驗其節次所傷之
物約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證而與之無不取驗
 内傷治法
  消導之劑
[018-30a]
潔古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
  枳實麩炒一/兩白术二兩/
 右同為細末荷葉裹飯燒為丸如桐子大毎五十丸
 多用白湯送下
 按論云用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令人胃氣
 强食不復傷也
丁香爛飯丸治飲食所傷
  丁香皮  甘草炙各二/錢砂仁   益智仁
[018-30b]
  甘松各三錢/丁香   京三稜炮/ 木香
  廣术炮各一/錢香附子半兩/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菉豆大毎三十丸白湯
 下或細嚼亦可不拘時候
 按此寒濕勝者最宜用之
東垣橘皮枳术丸治老幼元氣虚弱飲食不消或臟腑
 不調心下痞悶
  橘皮   枳實各一兩/白术二兩/
[018-31a]
 右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毎五十丸温水
 送下食逺服
 按此内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强人胃氣令益厚
 雖猛食多食而不傷此能用食藥者也
麯蘖枳术丸治為人所勉强食之破心腹滿悶不快
  白术二兩/ 枳實炒/  神麯炒/  麥蘖麫一炒/各 兩
 右為細末荷葉燒飯丸如桐子大毎五十丸温水下
木香枳术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018-31b]
  木香   枳實炒各一/兩白术二兩/
 右製服如前
木香化滯湯治内憂氣食濕麫結於中脘腹皮底徹痛
 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木香   紅花各三錢/橘皮   當歸梢各二/錢
  柴胡四錢/ 草豆蔲  甘草炙各半/兩半夏一兩/
  枳實炒二錢/
 右剉如麻豆大毎服三五錢入薑煎食逺服
[018-32a]
半夏枳术丸治因食冷内傷
  半夏湯洗焙/枳實炒各一/兩白术二兩/
 右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菉豆大毎五六十丸温
 水下如食傷寒熱不調毎服加二黄丸十粒
草豆蔲丸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
 膈咽不通
  草豆蔲麫裹煨一兩/  神麯炒半兩/白术一兩/
  橘皮   乾生薑  青皮各二錢/黄芩
[018-32b]
  麥蘖   半夏   炒鹽各半兩/枳實炒一/兩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菉豆大毎服五十丸白
 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按論云如冬月用别作一藥不用黄芩歳火不及又
 傷冷物加以温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
 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
除濕益氣丸治傷濕麫心腹滿悶肢體沈重
  枳實麩炒/ 白术   黄芩各一兩/蘿白子炒/
[018-33a]
  熟去氣半兩/神麯炒一兩/紅花三錢/
 右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菉豆大毎五六十丸白
 湯下
二黄丸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黄芩二兩/ 黄連酒浸一/兩升麻   柴胡各三/錢
  甘草一錢/ 枳實半兩炒/
 右為極細末湯浸蒸餅丸如菉豆大毎五七十丸白
 湯下
[018-33b]
白术丸治傷豆粉濕麫油膩之物
  白术   半夏湯洗/ 神麯炒/  枳實炒各/一兩
  橘皮七錢/ 黄芩半兩/ 白礬枯三錢/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菉豆大一倍毎五十丸
 白湯下量所傷加減服
 論曰素食者多用乾薑故加黄芩以㵼之按已上諸
 方並宜隨寒熱所用出太陰例
葛花解酲湯
[018-34a]
  白豆蔲  砂仁   葛花各半兩/木香半錢/
  青皮三錢/ 陳皮   白茯苓  猪苓
  人參各一錢/半白术   神麯炒/  澤瀉
  乾生薑各二錢/
 右為細末和勻毎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
 矣論云此蓋不得已用之豈可恃賴日日飲酒是方
 氣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
 故也若頻服之損人天年也
[018-34b]
除濕散治傷馬乳并牛羊駱水一切冷病
  車前子炒/ 澤瀉各半兩/神麯炒一兩/半夏湯泡/七次
  乾生薑各三/錢紅花   甘草炙各二/錢茯苓七錢/
 右為細末毎三錢匕白湯調食前服
五苓散
  方見濕門
 按以上三方並太陽例藥妙利之劑也
三稜消積丸治傷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滿悶
[018-35a]
  丁皮   益智仁各三/錢陳皮   青皮各五/錢
  茴香炒半兩/炒麯   廣术炮/  京三稜炮/
  各七錢/  巴豆和米炒去米五錢/
 右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毎十丸至二十丸温薑
 湯下食前服
備急大黄丸療心腹諸卒暴百病
  大黄   乾薑   巴豆去皮各一兩/
 右須精擇好藥搗羅蜜和更搗一千杵丸如小豆大
[018-35b]
 毎三丸大小量之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
 刀刺痛氣急口噤尸卒死者以煖水若酒服之或不
 下捧頭起下嚥須臾未差更與三丸以腹中鳴轉即
 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須折齒嚾之令入尤妙忌蘆
 笋猪肉冷水肥膩易水張先生又名獨行丸乃急劑
 也
海藏神應丸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潼乳酪水腹痛腸
 鳴米穀不化
[018-36a]
  巴豆   杏仁   乾薑   百草霜各/
  半兩/   丁香   木香各二錢/黄蠟一兩/
 右先將黄蠟用好醋煑去柤將巴豆杏仁同炒黒烟
 盡研如泥將蠟再上火入小油半兩溶開入在杏仁
 等泥子内同攪旋下丁香木香等藥末研勻搓作挺
 子油紙裹了旋丸毎用三五十丸温米飲下食前服
  吐劑
瓜蒂散
[018-36b]
  方見痰飲門
 按論云若不兩尺脈絶無不宜便用此藥恐損元氣
 令人胃氣不復若止是胸中窒塞悶亂不通以指探
 去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則已如食不去
 用此藥去之
  補益之劑
補中益氣湯
  方見熱門
[018-37a]
 按立方本指云夫脾胃虚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
 而乗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黄茋最多人參甘
 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氣先絶故用黄茋以益皮毛而
 閉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氣短損其元氣人參以補之
 心火乗脾炙甘草之甘温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
 氣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經云急者緩
 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胃中清氣在
 下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茋甘草甘温之氣味上升
[018-37b]
 能補衞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二
 味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氣亂於
 胸中為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之升
 以散滯氣助諸甘辛為用也脾胃氣虚不能升浮為
 陰火傷其生發之氣榮血大虧營氣不榮陰火熾盛
 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氣日減心主血血減則心
 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煩悶
 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劑生陽氣陽旺則能生陰
[018-38a]
 血更以當歸和之少加黄栢以救腎水能㵼隂中之
 伏火如煩不止少加生地黄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
 降如氣浮心亂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
安神丸
  方見熱門
 頭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痛腦痛加
 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併用此四味頭痛有痰
 沈重懶倦者乃太隂厥頭痛加半夏半錢薑三分
[018-38b]
 耳鳴目黄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膁痛面赤脈洪
 大者以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五分藁本七分通
 其經血加黄芩三分黄連三分消其腫人參五分黄
 茋七分益元氣而㵼火邪
 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加黄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
 分口乾嗌乾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
 心下痞夯悶者加芍藥黄連各一錢如痞腹脹加枳
 實三分厚朴七分木香三分砂仁三分如天寒少加
[018-39a]
 乾薑
 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黄連各一錢不能食而心下
 痞加生薑陳皮各一錢能食而心下痞加黄連半錢
 枳實三分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黄連各一錢
 腹中痛加白芍半錢甘草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中
 桂半錢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黄芩五分
 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以治時熱也
 腹痛在寒凉時加半夏益智豆蔲之類
[018-39b]
 脇下痛或縮急俱加柴胡
 臍下痛加真熟地黄半錢有寒者加肉桂半錢
升陽散火湯
  方見火門
當歸補血湯
  方見熱門
升陽順氣湯治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脇滿悶短氣
 遇春則口無味遇夏雖熱猶寒飢常如飽不喜食冷
[018-40a]
  升麻   柴胡各一錢/黄茋一兩/ 半夏三錢/
  甘草炙半錢/陳皮一錢/ 人參三錢/ 神麯炒一/錢
  當歸身一錢/黄柏半錢/ 草豆蔲仁二錢/
 右㕮咀毎三錢或半兩水煎入生薑三片
 按論云脾胃不足之證須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
 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於陽道及諸經生發
 陰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又引黄茋參草甘温之
 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衞外而為固也凡治
[018-40b]
 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此也
升陽補氣湯治飲食不時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
 溜氣短無力不能寒熱早飯罷轉增昏悶須要眠睡
 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及五心煩熱
  升麻   羌活   獨活   防風
  白芍   澤瀉   甘草炙各一/錢厚朴半錢/製
  柴胡二錢半/生地黄一錢半/
 右為粗末毎五錢水煎入薑三片棗二枚如腹脹及
[018-41a]
 窄狹加厚朴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按此用升浮扶持胃氣抑肝清脾藥也
參术調中湯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黄茋四分/ 桑白皮五分/人參   甘草炙/
  白茯苓各三/分五味子二十/箇白术三分/ 地骨皮
  麥門冬  陳皮各二分/青皮一分/
 右㕮咀作一服水煎大温服早飯後忌多言語勞役
 按論云内經曰火位之主其瀉以甘以黄茋甘温㵼
[018-41b]
 熱補氣桑白皮苦微寒瀉肺火定喘故以為君肺欲
 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之酸收耗散之氣止咳嗽
 脾胃不足以甘補之白术人參炙甘草苦甘温補脾
 緩中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熱茯苓甘平降肺
 火麥門冬甘微寒保肺氣為佐青陳皮苦辛温散胸
 中滯氣為使也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虚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
 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乾舌乾飲食無味大
[018-42a]
 便不調小便頻數食不消兼見肺病洒淅惡寒慘慘
 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以升陽益
 胃名之
  羌活   獨活   防風各半兩以秋旺故/以辛温瀉之
  柴胡   白术   茯苓渇者勿/用澤瀉各三/錢
  黄茋二兩/ 人參   半夏   甘草炙各/一兩
  黄連一錢/ 陳皮四錢/ 白芍五錢何故秋旺用/參术芍藥之類反
   補旺脾胃虚則肺俱受邪/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
[018-42b]
 右㕮咀毎服三錢水煎入薑棗温服早飯後或加至
 半兩服藥後如小便罷而病加劇是不宜利小便當
 少去茯苓澤瀉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
 傷以藥力尚少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薄味之食
 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外浮之氣而滋其胃氣慎不可
 淡食以損力而助邪氣之降沈也可以小役形體使
 胃與藥得轉運升發慎勿大勞役使氣復苦脾胃得
 安静為佳若胃氣稍强少食果以助穀藥之力經云
[018-43a]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者也
雙和散補血益氣治虚勞少力
  黄茋   川芎   當歸   熟地黄各/
  一兩/   官桂   甘草炙各七/錢半白芍二兩/半
 右為粗末毎四錢入薑棗水四盞煎温服
 論云治大疾之後虚勞氣乏者以此調治不熱不冷
 温而有餘
調中益氣湯夫脈弦洪緩而沈按之中之下得一澁其
[018-43b]
 證四肢滿閉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沈重煩心不
 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數
 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澁滯不行一二日一見夏月飱
 泄米穀不化或便後見血見白膿胸滿短氣咽膈不
 通安臥嗜睡無力不思飲食
  升麻二分/ 黄茋一錢/ 甘草半錢/ 蒼术四分/
  木香一分/ 人參五分/ 柴胡   橘皮各二/分
 右㕮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
[018-44a]
 如時顯熱躁是下元陰火蒸蒸發也加生地黄黄柏
 如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血虚
 血澁也加當歸身
白术和胃丸治病久不能食而臟腑或結或溏此胃氣
 虚弱也常服則和中理氣消痰去濕和脾胃進飲食
  厚朴製/  半夏各一兩/白术一兩二/錢陳皮八錢/
  檳榔   枳實各二錢/半木香一錢/ 人參七錢/
  甘草炙三錢/
[018-44b]
 右為細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毎三十丸
 温水送下食逺服之
寛中進食丸滋形氣美飲食
  神麯炒五錢/甘草炙一錢/木香五分/ 草豆蔲仁
  五錢/   枳實炒四錢/半夏七錢/ 人參一錢/
  乾生薑一錢/青皮一錢/ 陳皮   白术
  白茯苓  澤㵼各二錢/猪苓一錢/ 砂仁一錢/半
  大麥芽一兩/
[018-45a]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毎三四十丸温
 米飲下食逺服之
厚朴温中湯治脾胃虚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
 時作疼痛
  厚朴製/  陳皮各一兩/茯苓   草豆蔲
  甘草炙/  木香各半兩/乾薑二錢/
 右為粗末毎五錢入薑煎食前服
 論云戊火已衰不能運化又加客寒聚為滿痛散以
[018-45b]
 辛熱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氣温胃和痛自止矣
 按此三方又消導之劑也
益胃散治服寒藥過多或脾胃虚弱胃脘痛又名温胃/湯
  白豆蔲  薑黄   乾生薑各三/錢澤㵼
  砂仁   甘草   人參   厚朴
  陳皮   黄茋各七錢/益智仁六錢/
 右為細末毎服三錢水煎温服如脈弦惡寒腹痛乃
 中氣弱也以仲景小建中加黄茋錢氏異攻散加芍
[018-46a]
 藥選而用之
沈香温胃丸治中焦氣弱脾胃受寒飲食不美氣不調
 和臟腑積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鳴霍亂吐
 瀉手足厥逆大便利無度又治下焦陽虚臍腹冷痛
 及療傷寒陰濕形氣沈困自汗
  沈香   甘草炙/  良薑   當歸
  吳茱萸  人參   木香   茯苓
  白术   白芍各半兩/附子炮/  巴㦸酒浸/
[018-46b]
  乾薑炮/  茴香各一兩/官桂七錢/ 丁香二錢/
 右為細末用好醋打麫糊為丸如桐子大毎五七十
 丸熱米飲空心下日二服忌一切生冷物
 按此治腎之脾胃虚寒藥也論云凡脾胃之證調治
 差悞或妄下之未傳寒中復遇時寒則四肢厥逆而
 心胃絞痛冷汗出舉痛論云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
 泄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則生矣夫六
 氣之勝皆能為病惟寒毒最重陰主殺故也聖人以
[018-47a]
 辛熱散之復其陽氣故曰寒邪客之得炅則痛立止
 此之謂也
神聖復氣湯治氣乗冬足太陽寒氣足少陰腎水子能
 令母實手太陰肺實反來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
 閉塞疼痛善啑口中涎目中泣鼻流濁涕不止或息
 肉不聞香臭欬嗽痰沫上熱如火下寒如氷頭作陣
 痛目中流火視物昏>昏>耳鳴耳韻頭并口鼻或惡風
 寒喜日陽夜臥不安常覺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兩
[018-47b]
 脇縮急而痛牙齒動揺不能嚼物隂汗前隂冷行步
 欹側起居艱難掌中寒風痺麻木小便數而晝多夜
 頻而欠氣短喘渇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婦人
 白帶陰户中痛牽心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便不調
 煩心霍亂逆氣裏急而腹皮色白後出餘氣復不能
 努或腸鳴膝下筋急肩甲大痛此皆寒水木復火土
 之讎也
  乾薑炮三分/半夏湯洗七/分柴胡一錢/ 藁本八分/
[018-48a]
  防風   人參   郁李仁研各/半錢升麻七分/
  附子炮二分/當歸身六分/羌活一錢/ 甘草八分/
  白葵花五朶去心/
 右㕮咀都作一服水五&KR0678煎至二&KR0678
  黄茋一錢/ 陳皮五分/ 草豆蔲麫裹煨一錢在/
  内煎至一&KR0678再入下項藥/
  黄柏酒浸/ 黄連酒洗/ 枳殻   生地黄各/
  三分/
[018-48b]
 已上四味預一日别用新水浸又以
  華細辛二分/川芎   蔓荆子各三分/
 預一日用新水半大&KR0678分作二處浸此三味并黄柏
 等煎正藥作一大&KR0678不去柤入此浸者藥再上火煎
 至一大&KR0678去柤空心稍熱服又能治咬頰咬脣咬舌
 舌根强硬等證如神宜食肉湯不宜食肉不助經絡
 中火邪也大抵腎與膀胱經中有寒元氣不足者皆
 宜服之神驗於月生月滿時隔三五日一服如病急
[018-49a]
 不拘時分
益胃湯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墮躁熱
 氣短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黄色身體昏悶口乾
 不喜食冷
  黄茋半錢/ 甘草二分/ 黄芩三分/ 當歸半錢/
  蒼术一錢半/陳皮   升麻各五分/柴胡
  人參   白术   益智仁各三/分半夏二分/
 右㕮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稍熱服忌生冷硬物酒濕
[018-49b]
 麫
强胃湯治因飲食勞倦所傷腹脇滿悶短氣遇春口淡
 無味遇夏雖熱而惡寒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前方減黄芩蒼白术益智加草豆蔲黄柏麯生薑
 論曰治法已驗者可以意求其的觸類而長之則不
 可勝用矣予病脾胃久衰視聴半失此陰乗陽而上
 氣短精神不足且脈弦皆陽氣衰弱伏匿於陰中故
 耳癸卯歳六七月間霖雨陰寒踰月不止時人多病
[018-50a]
 瀉痢乃濕多成五泄故也一日體重肢節疼痛大便
 泄併下者三而小便閉塞黙思内經有云在下者引
 而竭之是先利小便也又治諸瀉小便不利者先分
 利之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法當淡滲之劑意聖
 人之法雖布在方䇿其不盡者以意求之今客邪寒
 濕之勝自外入裏而甚暴若以淡滲之劑利之病雖
 即已是降之又降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也則陽氣
 愈削而精神愈短陰重强而陽重衰也兹以升陽之
[018-50b]
 藥是為宜爾羌活獨活升麻各一錢防風半錢炙甘
 草半錢一劑乃愈大法云寒濕之勝助風以平之又
 曰下者舉之此得陽氣升騰故愈是因曲而為之直
 也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則知百矣
  雜方
拔萃檳榔丸治傷食心腹膨脹
  檳榔二錢半/陳皮一兩/ 木香二錢半/牽牛頭末/
  半兩/   枳實半兩/
[018-51a]
 右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米飲下二三十丸
千金紫丸治食癎
  赤石脂  代赭石各一/錢巴豆三十箇/另研杏仁五箇/
  另研成膏/
 右以杏仁膏相和杵二千下入蜜些小丸麻子大三
 十日兒一丸乳下
丹溪越鞠丸治食鬱
  方見熱門
[018-51b]
 
 
 
 
 
 
 
 玉機微義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