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master)


[153-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巻一百五十三
  邊障二/
原古北口路闗砦一十八東自盧家安砦西抵蠶房谷
砦延袤九十五里古北口下闗砦九盧家安砦鴉鶻安
砦司馬臺砦丫髻山砦沙嶺兒砦磚垜子闗龍王谷闗
師坡谷闗古北口闗俱洪武/年建邊城五十五里附牆臺一
座空心敵臺八十四座潮河川下闗砦八潮河第一砦
[153-1b]
第五砦第六砦潮河川闗第七砦弔馬谷砦陡道谷砦
蠶房谷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九十二里空心敵臺二十七座
四鎮三/闗志
  臣/等謹按古北口順治初年設都司一員康熙三
  十二年移提督駐劄
原由將軍臺十里至盧家安砦又三里至鴉鶻安砦山
俱險通步又四里至司馬臺隘口通單騎又六里至丫
髻山又三里至沙嶺砦又三里至磗垜子闗又六里至
[153-2a]
龍王谷又十里至師坡谷又十里至古北口俱外通大
川各墩空俱通騎極衝三鎮邊/務總要
原後梁乾化三年三月晉將劉光濬克古北口燕居庸
闗使胡令圭等奔晉通/鑑
原遼神冊六年十一月下古北口遼史太/祖紀
原統和四年十二月以古北松亭渝闗征税不法致阻
商旅遣使鞫之遼史聖/宗紀
原宋太宗謂宰相曰幽州四面平川無險固可恃難於
[153-2b]
控扼異時收復燕薊當於古北口以東據其要害不過
三五處屯兵設堡自絶南牧矣宋琪對曰范陽是前代
屯兵建節之地古北口及松亭闗野狐門三路並立堡
障至今石壘基堞猶存將來平定幽朔止于數處置戍
可也太平治/迹統類
原金天輔三年布希敗宋兵於古北口金史太/祖紀
原太祖入居庸闗遼林牙耶律達什自古北口亡去金/史
鈕祐禄罕努傳罕按鈕祐禄舊作粘割今從/八旗姓譜改正 努舊作韓奴今對音譯改
[153-3a]
原遼兵屯古北口宗翰使博勒和将兵二百擊之琿楚
亦将二百人為後援琿楚聞遼兵衆請益兵宗翰欲親
徃希尹洛索請行琿楚至古北口遇遼游兵逐之入谷
中遼步騎萬餘追戰死者數人琿楚據闗口希尹等至
大破遼兵斬馘甚衆金史完顔希尹傳黜按琿楚滿洲/語氷床也舊作渾 洛索義見前
舊作婁室/今俱譯改
原宗翰在北安州將會舍音于奚王嶺遼兵奄至古北
口奮擊大破之金史巴爾斯傳爾按舍音滿洲語色白/也舊作斜也巴 斯義見前今俱譯改
[153-3b]
原實古納追蕭妃至古北口金史博/勒和傳
原温特赫阿嚕岱以兵四千屯古北口薊州石門闗等
處各以五百人守之斡罕收合散卒萬餘人時時出兵
侵蘇嚕克古淀古北口興化之間金史斡罕傳山按阿/嚕岱蒙古語 隂也
舊作阿魯帶斡罕滿洲語袖頭也舊作窩斡/蘇嚕克䝉古語牧羣也舊作速魯今俱譯改
原大定二年六月戊寅詔居庸闗古北口譏察遼人己
夘詔守禦古北口及石門闗八月萬户温特赫阿嚕岱
與奚戰於古北口敗焉金史世/宗紀
[153-4a]
原泰和五年八月築古北口東陘二城大金/國志
原大安三年總管萬户奎騰屯古北口金史衛紹王紀/ 按奎騰蒙古
語冷也舊作/&KR0992頭今譯改
原貞祐二年六月潮河白河溢漂古北口鐵裹門闗至
老王谷金史五/行志
原元中統二年十月詔平章政事塔齊爾率軍士萬人
由古北口西便道赴行在所三年閏月立古北口驛四
年正月罷古北口新置驛元史世/宗紀
[153-4b]
原天厯元年九月上都兵入古北口将士皆潰其知樞
密院事準台以兵掠石槽雅克特穆爾遣薩敦倍道趨
石槽掩其不偹擊之雅克特穆爾大兵繼至轉戰四十
餘里至牛頭山降者萬人餘兵奔竄夜遣薩敦出古北
口逐之元史文/宗紀
原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壬寅圖沁特穆爾兵入居庸闗
甲辰皇太子率侍衛兵出光熙門東走古北口趨興松
元史順/帝紀
[153-5a]
原明洪武二十二年命燕王出師古北口襲鼐爾布哈
于迤都降下之明太祖實録舊按鼐爾蒙古語和也/布哈義見前 作乃兒不花今譯改
原永樂八年正月塞古北口小闗及大闗外門僅通一
人一騎明成祖/實録
原嘉靖二十九年諳達入侵官軍禦之于此諳達别遣
精騎走間道從闗左黄榆溝出師後官軍遂潰自古北
口至京師才七舍漫衍無衛戍瞭望諳達長驅而南京
師大震既而復循諸陵而北東循潮河川由古北口出
[153-5b]
闗口兩厓壁立中有路僅容一車下有深澗巨石磊砢
凡四十五里乃險絶之道也方輿/紀要
原古北口水淺則絶潮河水大則紆㢠廻從山頂行故石
匣至古北口計程為六十里也宋沈括言自金溝館東
北行乍原乍隰三十餘里至中頓過頓屈折北行峽中
濟灤水通三十餘里鈎折投山隙以度所謂古北口也
時道出其西故云然其曰灤水即今之潮河也古北口
城在山上周四里三百一十步三門洪武十一年立守
[153-6a]
禦千户所三十年改密雲後衛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户
所其後以參將一人守之唐書檀州燕樂縣有東軍古
北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又北八百里有都古爾濟河
奚王牙帳也金史古北口國言曰瑠和嶺元史古北口
千户所於檀州北面東口置司唐莊宗之取幽州也遣
劉光濬克古北口遼太祖之取山南也先下古北口金
之滅遼希尹大破遼兵于古北口其取燕京也布希敗
宋兵於古北口元文宗之立也唐其勢屯古北口薩敦
[153-6b]
追上都兵于古北口圖沁特穆爾之入也太子出光熙
門東走古北口嘉靖中諳達之犯京師也入古北口出
古北口故中居庸山海而制其阸塞者古北喜峯二口
焉城北門外有楊業祠業以雍熙中為雲州觀察使遼
䧟寰州遇於雁門北陳家谷力戰不支被擒不食三日
死忠矣然雁門之北口非古北口也祠于斯者誤也昌/平
山水記滿按都古爾濟䝉古語盈滿也舊作吐䕶/真瑠和 洲語海白魚也舊作留斡今俱譯改
原自檀州北行八十里又八十里至虎北口館使遼行/程記
[153-7a]
  朱彛尊原按古北口亦名虎北口而太原汾水之
  北亦有虎北口通鑑石晉天福元年遼主至晉陽
  陳於汾北之虎北口開運二年趙延夀部曲降者
  言遼主還至虎北口聞晉取秦州復擁衆南向是
  太原之虎北口也
原古北口兩傍峻崖中有路僅容車軌口北有舖彀弓
連繩本范陽防阨遼之所最為隘束岀口度得勝嶺盤
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里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嶺
[153-7b]
四十里至卧如來館王文正/上遼事
原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巒中有五闗居庸
可以通大車通轉餉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馬不可
行車外有十八路盡兎徑鳥道止能通人不可行馬許/奉
使行/程録
原古北口城雄據山頂蓋徐武寧所經畧也荆川/集
原古北口僧寺刻宋蘇文定轍古北口道中詩云亂山
環合疑無路小徑縈迴長傍溪髣髴夢中尋蜀道興州
[153-8a]
東谷鳳州西宋史元祐間轍嘗代軾為翰林學士尋權
吏部尚書使遼館客者侍讀學士王師儒能誦洵軾之
文及轍茯苓賦此蓋奉使時所題也塞北/小鈔
補㕘将魏祥死節于石塘嘉靖丙申勅建祠于古北口
大石山之陽黄圖/雜志
原由古北口闗五里至潮河第一砦邊外大川各墩空
俱平漫通騎極衝又三里至第五砦邊外大川各墩空
俱平漫極衝惟柏楂山險又一里至第六砦邊外大川
[153-8b]
惟箭口安髙險不通騎其黄榆墩係嘉靖庚戌諳達入
犯處又一里至潮河川闗邊外大川各墩空俱通騎極
衝又三里至第七砦又八里至弔馬谷又三里至柞子
谷又十里至陡道谷又八里至蠶房谷山俱險通步三/鎮
邊務/總要
原潮河川守禦千户所有闗河自塞外興州發源入古
北口西南經密雲懷柔至牛䦨山與白河合其寛處可
一二里昔人斫大樹倒著川中狹處僅二三丈以巨木
[153-9a]
為柞其外縱横布石以限戎馬此漢郎中侯應所謂木
柴僵落谿谷水門者然水性湍急大雨則諸崖之水奔
騰而下漂木走石當嵗嵗修治又所云功費久逺不可
勝計也川之兩傍築垣立臺東臺下有鐵門闗為出入
道常扄鑰不開而臺上有樓總督大臣以撫賞涖焉闗
外為夾牆撫夷魚貫而前受賞於闕下軍士列兩山上
伐鼓吹角以震讋之下有小城曰北闗營二門而川口
東南有小城曰潮河川堡亦二門守偹一人守之臺之
[153-9b]
東西因山為城參差曲折千里不絶其衝處則建空心
敵臺髙或三四丈廣或十四五丈凡衝處或四五十步
一臺緩處或二百步一臺每臺百總一人主殺敵臺頭
副二人主輜重五臺一把總十臺一千總皆以南兵充
之每一二里鈴柝相聞為一墩每墩軍五人主瞭望每
路傳烽官一人有警舉烽左右分傳數百里皆見應速
而偹豫大抵皆戚少保繼光之遺畫也昌平山/水記
原潮河在密雲縣東南自古北口流入縣界西南流至
[153-10a]
順義縣合於白河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顧祖禹方輿紀要所稱乃潮白故道今
  則於密雲東南合流矣詳見前
原元中統二年十月指揮使李伯祐率餘兵屯潮河川
十一月分䝉古軍為二克哷木從麥肖出居庸口駐宣
德德興府諾海從阿固岱出古北口駐興州帝親將諸
萬户漢軍及武衛軍由檀順州駐潮河川元史世祖紀/ 按克哷木
䝉古語牆也舊作怯烈門諾海䝉古語犬也舊作/訥懷阿固岱䝉古語寛也舊作阿忽帶今俱譯改
[153-10b]
原至和元年八月薩里從知院托克托穆爾至潮河川
獲鄂勒哲巴圖爾阿達竒等十二人元史本傳舊按薩/里義見前 作徹
里巴圖爾䝉古語勇也舊作八都兒阿達/竒滿洲語鄙也舊作愛的斤今俱譯改
原明𢎞治八年十月命兵部右侍郎王宗彞同工部左
侍郎徐貫都御史屠勲詣黄花鎮抵居庸一帶邊闗看
騐地形平坡隘口應修治處所奏聞十二月宗彞等奏
按視潮河川形勢河口東西寛百七十餘丈地皆流沙
土脈不堅城之不便惟宜增兵戍守其響水谷以東直
[153-11a]
抵古北口一帶墩座稀少請於内各添設大墩一每墩
濶十二丈髙三丈上置草屋下挑濠塹遣諜者分班瞭
望從之明孝宗/實録
原巡撫洪鍾議以古北口東三里許二砦三砦間其山
外髙内低約餘二丈鑿為兩渠以殺水勢復於口外砌
石堰使水由川中行仍於堰内築外闗一座以防冦衝
詔從之議者謂於柏楂山築牆則川在牆内鑿之無益
或又言潮河川古道門外有蜂窩嶺增墩濬川設橋其
[153-11b]
間可防衝突許論則謂潮河川係殘元避暑故道設橋
則浮沙難立為塹則漲水易淤若多建石墩列川中錯
綜宛轉令不碍水路亦偹禦之一法也方輿/紀要
原𢎞治十三年和碩自大同深入乃分遣大人戍此同/上
也按和碩滿洲語隅/ 舊作火篩今譯改
原𢎞治十四年七月都御史洪鍾奏潮河川功成上勅
司禮監太監李璋工部右侍郎張達閱視八月達等勘
事囘言鍾所鑿石洞上寛下狹僅泄小水夏秋水溢石
[153-12a]
墮仍循古道其稱得地數百頃亦近邊牆地多沙石耕
種匪宜若其修築川内大小石城邊牆墩堡具有成績
其用心亦可嘉也上命兵部看詳以聞於是兵科都給
事中屈伸劾鍾欺罔之罪而六科十三道齊劾奏鍾并
及張達罰鍾俸三月宥達勿問明孝宗/實録
原𢎞治十八年六月設潮河川新營於古北口外闗調
古北潮河二營戍守明武宗/實録
原嘉靖三十二年經畧侍郎楊博上言潮河川西山野
[153-12b]
猪嶺墩起至猪觜砦後崖止計長四百一十五丈中間
岡勢坦漫豁峴五處臣今議於川内創築小石城六座
每城内各築一墩自北而南三城儼如棊布自南而北
三城宛如星羅分屯勁兵令其隠見避擊又議於川西
山野猪嶺墩起至猪觜砦河口墩迤北石崖止剏修横
城一道明世宗/實録
補徐武寧王之入燕都也順帝夜開健德門北奔太子
率侍衛兵出光熙東門走古北口趨興松順帝駐應昌
[153-13a]
府一年而殂國人諡曰恵宗太子嗣立改元宣光凡十
一年諡曰昭宗歴代建/元考
  朱昆田原按順帝北走駐應昌太子阿裕爾錫哩
  達喇嗣立徙和林改元宣光髙麗稱為北元辛禑
  嘗奉其年號時洪武十年也明年都塔濟特穆爾
  立北元遣使告髙麗繼又以改元天元告髙麗具
  見鄭麟趾髙麗史則繼順帝而建元者非止宣光
  矣按都塔濟䝉古語缺欠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豆叱仇帖木兒今俱譯改
[153-13b]
補宋初自雄州東際於海多積水議者以為宜度地形
髙下建阡陌浚溝洫所以實邊廩而限戎馬今潮河川
一帶何不仿此遏水為陂則所防止冰堅時爾谷水/談林

聖祖御製古北口詩 斷山踰古北石壁開峻逺形勝
固難憑在德不在險
增乾隆六年
御製古北口閱提標兵士詩 鳴騶出天府停轡駐雄
[153-14a]
闗雁避彎弓士熊羅執㦸班堂堂陣方勁赳赳技皆嫻
詎弛忘危念猶思守德艱
增又
御製入古北口詩 羽蓋駸駸度玉闗三秋巡狩薄言
還愛看緑麥鋪平甸漫憶黄羊遍塞山
增乾隆十年
御製出古北口詩 棲山駕海帶秦遼拓抱中原迥近
霄此日無煩誇地險當年見説控天驕金甌詎恃一丸
[153-14b]
固玉燭恒慚六幕調來徃巡農兼閱武萬年家法仰
神堯
増乾隆二十一年
御製出古北口詠古詩 夜雨朝晴候襟燕帶塞闗遼
哉綿萬里壯矣據千山豈復藩籬固誰知肘腋間鬼工
猶覺費民力信其艱此日資耕鑿行秋每徃還不隨今
古變一片嶺雲閒
增乾隆三十七年
[153-15a]
御製出古北口即事詩 東方曉日萬峯明山路盤旋
策馬行巖堞軸頽半有址市鄽櫛比永無征凡闗皆有/征税惟古
北口不設𣙜司遵/ 皇祖遺制也旅人那慮漸石濘農父偏欣曬麥晴
讓水即為治水策費財奚事築邊城 古北口邊牆縁
山跨水以築潮河穿水門入庚寅夏大雨數日河漲數
丈餘奔騰突激繚垣及城闉皆毁於水以其為經涂觀
瞻所繫發衡緡繕完之辛夘秋霖又盛河漲如前新繕
垣復圮迨出口臨閱察其故蓋邊牆踞河上正當其衝
[153-15b]
河流既移逼城根非可人力争禦若屢迤屢葺雖無力
役勞民之事而糜金錢疲工作非計也至於遏其勢致
横溢傷民廬益非計也且今中外一家闗以外尚𨽻畿
輔又安藉此防邊為北門固屹然壯觀餘堞本無所輕
重因命視牆峙處結築礟臺以見規制闕者委之於河
使其暢流順軌行水之智貴乎因勢利導讓之乃所以
治之然於此正可若夫内地民稠之處則又不可
  臣/等謹按古北口
[153-16a]
御製詩謹繹有闗紀述事實者恭載巻内餘不偹録
原蘇轍古北口詩處獨卧繩床已七年徃來殊復少情/縁魂歸故國鳥飛 身在中原山盡邊梁市朝囘塵滿
馬蜀江春近水浮天枉將眼界疑心界誰信逍遥物外/篇 欒城集
原倪敬古北口詩頂虎豹森嚴雉堞牢亂山如㦸入雲/髙驅車直上西岡 沙漠依稀見白旄 月樓稿
原唐順之古北口作士諸城皆在山之㘭此城冠山如/鳥巢到此令人思猛 天山萬里鳴弓弰 荆川集
原董榖塞上曲令洗劍潮河冰滿川彎弓古北雪封韉/將軍好著燒荒 莫遣花當輒近邊 豢龍子集
原湯顯祖送人從軍詩子鴉鶻盤雲秋氣清長川飲馬/暮嘶聲新穿繡甲花褸 知是潮河第一營 玉茗堂
集李夢陽詩/補 孤蓬絶塞口匹馬戍程前跨迥烟墩直/
[153-16b]
縁危石棧連飛雲下獨石逝水入潮川舊對張軍帥題/詩醉菊天 空同集
原許倓塞上曲起古北闗前月似霜石塘嶺下塞雲黄/鳴笳夜半邊聲 不是征夫亦斷腸 西峪集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皆叙古北口路今𨽻密雲縣
  境
原由潮河川營至石匣營四十里石匣營至白馬闗四
十里白馬闗至石塘嶺營四十里三鎮邊/務總要
原密雲新城東北六十里為石匣城城周四里二百六
十四步三尺四門城西平地有石如匣深不可劚故以
[153-17a]
名其驛自㑹同館東北六十里為順義驛七十里為密
雲驛六十里為石匣驛先置在今城南里許宣德四年
密雲中衛奏為河水所囓徙焉𢎞治十七年築城自石
匣城東北行十里為要亭舖入山又十里為新開嶺又
十里為老王店金史貞祐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鐵裹
門闗至老王谷者此也昌平山/水記
原正德十年五月巡闗御史張鰲山陳邊防事宜謂密
雲北去古北口闗各百里西去黄花鎮百五十里遇警
[153-17b]
應援不能及惟石匣營為適中請添設副將駐劄操偹
提督侍郎陳玉議以為不必添設明武宗/實録
原石匣營距密雲縣治六十里洪武中建土城嘉靖中
增築石城屹然遂為一巨鎮矣長安/客話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皆叙石匣營
原石塘路闗砦二十三東自陳家口西抵开連口延袤
二百五十里白馬闗下闗砦十一陳家口闗東駝谷闗
西駝谷闗左二闗響水谷闗白馬闗划車嶺砦白崖谷
[153-18a]
闗馮家谷闗營城嶺闗黄崖口闗俱永樂/年建邊城一百五
十五里空心敵臺三十六座石塘嶺下闗砦十二石塘
嶺闗東石城闗西石城闗東水谷闗大良谷砦白道谷
闗牛盆谷闗小水谷闗大水谷闗河坊口闗神堂谷闗
开連口闗俱永樂/年建邊城九十二里附牆臺三座空心敵
臺五十九座四鎮三/闗志
原由蠶房谷十里至陳家谷横嶺北平漫通單騎又五
里至東駝骨闗北平南險通單騎又十里至西駝骨闗
[153-18b]
正闗并迤東墩空通騎衝又三里至左二闗正闗通騎
極衝餘通步又十里至響水谷通步又十里至白馬闗
正闗河口通連騎極衝紅土谷并荘窠谷通單騎餘通
步又三里至划車嶺正闗平漫通單騎今改修邊堡又
十里至白崖谷通步又十二里至馮家谷正闗并迤西
六墩空俱通單騎衝又二十里至營城嶺山險止通步
又五里至黄崖口闗正闗通單騎衝鮎魚石墩空通單
騎餘通步三鎮邊/務總要
[153-19a]
原白馬闗在石塘嶺東北四十里東去潮河川九十里
有城有水闗闗北七十里有湯河又北百里為滿套兒
要衝也自湯河上稍正南行順白河至石塘嶺可二百
里山惡水深稱為天險方輿/紀要
原白馬闗相近有髙家堡萬厯中諾音侵石塘嶺攻白
馬闗及髙家堡官軍禦卻之邊防/考
原由黄崖口闗五里至石塘嶺正闗河口寛敞通人馬
其闗東石門墩夏秋水大河口㘭馬難行打虎安老鵶
[153-19b]
嶺三空墩亦可通馬餘山險通步又三里至東石城又
二里至西石城正闗俱通單騎餘通步又四里至東水
谷闗正闗通單騎東西南山俱陡又十五里至大良谷
兩山陡峻通步又三里至白道谷通步不通騎又五里
至牛盆谷通步又五里至小水谷山險通步又七里至
大水谷正闗口并東山崖通單騎餘通步又五里至河
防口通大川正闗河口并東西兩山墩空俱衝又十五
里至神堂谷串條子墩空通連騎極衝餘通步又二十
[153-20a]
里至开連口通大川正闗水口寛漫通連騎極衝黄草
窪南山墩東敵臺三空通單騎迤西各墩空通步三鎮/邊務
總/要
原石塘嶺之隂有崖儼如鳥形緑羽紅喙舊呼鸚鵡崖
長安/客話
原大水谷河源出塞外歴懷柔順義界至孫家荘東北
合黄花鎮川河昌平山/水記
原大水谷闗在懷柔縣東北三十里北去密雲縣之石
[153-20b]
塘嶺四十里有城旁地平坦其北十八里曰段伏嶺又
有安子嶺在口北八十餘里皆防禦處方輿/紀要
原河防口闗在縣東北开連口東第二闗口也口外為
連雲棧又北為沙嶺兒隘窄不容馬防守較易同/上
原开連口闗在縣北黄花鎮東第十一闗口也其東北
二十八里有三角城本名三角村徐達敗元於此同/上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皆叙石塘路今𨽻密雲縣境
原薊昌先本一鎮嘉靖三十年始分為二設提督都督
[153-21a]
一員䕶視陵寢防守邊闗遂為昌鎮長安/客話
  臣/等謹按薊昌二鎮今俱裁
補自山海闗而西薊鎮領之邊城凡一千四百七十四
里城堡七十一座附牆臺一百四十六座敵臺一千九
十五座主兵七萬三千五百六十二名客兵五萬七千
五百七十三名自居庸闗而東昌鎮領之邊城凡二百
八十二里城堡一十三座附牆臺三十九座敵臺二百
三十七座主兵一萬七千七百四十四名客兵一萬三
[153-21b]
千一百七十九名明之邊防固矣其後李自成取徑居
庸如入無人之境始信設險之不足恃也籌/記
補昌平設有總兵東歴東山口迄黄花鎮西歴南山口
迄鎮邊城若左右翼之衛腹心然陵後栁溝南控長陵
北鎮獨石東歴四海冶西歴岔道又若左右腋之擎後
背然向設南山兩協一住栁溝一住榆林布置頗密惟
是兩協勢不相下恐畫地自委今議改協為鎮總兵仍
住栁溝居中調度改東協為左翼住四海冶以防陵東
[153-22a]
與黄花鎮策應改右協為右翼仍住榆林以防陵西與
鎮邊城策應有警則宣鎮總兵堵禦外邊陵後總兵防
守内邊又與陵前總兵聨絡于東西紅山各口天夀宛
在中央若泰山而四維之矣保邦/十策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總叙昌平一帶闗砦
原黄花路東自慕田峪西至棗園砦延袤一百八十里
隘口一十七渤海所下隘口七慕田峪闗永樂二/年建賈兒
嶺口嘉靖十/五年建田仙峪砦永樂二/年建擦石口嘉靖二十/三年建磨石
[153-22b]
口驢鞍嶺口俱永樂/三年建大榛峪口永樂/年建邊城八十一里半
附牆臺四座空心敵臺四十四座黄花鎮下隘口十南
冶口永樂二/年建大長峪口小長峪口俱永樂/年建本鎮口嘉靖/十七
年/建鷂子峪口嘉靖二十/三年建撞道口永樂二/年建石湖峪口正德/八年
建/西水峪口石城峪口棗園砦口俱永樂/年建邊城五十五
里半附牆臺二座空心敵臺二十九座戰臺四座因陵
寢重地有警屯駐戰兵特設四鎮三/闗志
原由开連口十里至慕田峪闗正闗并迤西王家坨燈
[153-23a]
干嶺榨子墩劉家項分界墩胡思谷至界牌石止各墩
空俱山形平漫外臨大川極衝又五里至賈兒嶺界牌
石迤西安寧臺大管仲渠至德勝臺止内險外平牽馬
可上餘通步又三里至田仙峪山險有溝一道置水闗
緩又十五里至擦石口山險有溝一道外通梨樹坨置
有城濠可守又十里至磨石口惟二道闗并東山墩空
及水口衝要通馬其大安家坨迤西嵐兒谷各山險通
步又五里至驢鞍嶺内險外平又五里至大榛峪正闗
[153-23b]
外通四海冶東谷皁筩石東山墩雪山墩俱通單騎餘
山險稍緩又十里至南冶口通步又三里至大長峪堡
山險通步又二十里至小長峪堡山形雖下外險止通
步又五里至本鎮口頭道闗其二道闗通四海冶來騎
三道闗往西南道路寛漫通衆騎極衝又六里至鷂子
峪堡牆外寛平通衆騎極衝其南北山墩二空皆山險
通步又三里至撞道口内窪外阜受敵極衝其桃園東
西墩空通步緩又二里至石湖峪山險不通騎又三里
[153-24a]
至西水峪外通永陵南山謊礟兒并韓家川通大舉極
衝又二十五里至石城峪即榆林溝東西平安地方棗
園砦二處係禁山多林木外通白龍潭可行單騎又五
里至棗園砦即驢兒坨迤東係禁山緩三鎮邊/務總要
原慕田峪城三門守偹一人守之自此以東皆單邊自
此以西皆重邊也渤海守禦千户所城三門距黄花鎮
城三十里距昌平川一百里其西小長峪堡有鑛洞嘉
靖三十六年封閉昌平山/水記
[153-24b]
原慕田峪在州東北百有五里其西南有城設官軍戍
守萬厯初移渤海所于慕田峪闗方輿/紀要
原渤海新舊營城二座嘉靖二十七年建城有渤海倉
四鎮三/闗志
原嘉靖中許論上言渤海所當山陵之北其間有蘇家
口實為阨塞之地自此直抵通州張家灣凡百十里由
張家灣至通州北塞籬村四十里有白河水深没馬可
據為守惟塞籬村至蘇家口七十里地形平漫每為敵
[153-25a]
衝若密築敵臺界之以牆使京師有重闗之險策之得
也從之邊庭/碩畫
原黄花鎮為京師北門東則山海西則居庸其北隣四
海冶極為𦂳要之區故𢎞治中遣總制嚴蘭經畧東西
諸闗長安/客話
原黄花鎮以東歴密雲馬蘭太平燕河屬于山海謂之
東闗以西歴居庸白羊紫荆倒馬屬于龍泉謂之西闗
方輿/勝畧
[153-25b]
原黄花鎮距州北八十里城三門元史黄花鎮千户所
於昌平縣東口置司者也以參將一人守偹一人守之
景泰中又設内官守偹嘉靖四十年革鎮城直天夀山
之後當居庸古北二闗之中而北連四海冶昔人所謂
擁䕶山陵勢若肩背者其水曰黄花鎮川河岀塞外自
二道闗入口逕渤海所懷柔至順義界入白河其流九
曲俗謂之九渡河城北有碧霞元君廟其殿西有二松
相去四五尺而上枝樛曲相穿遂合為一名曰交松城
[153-26a]
西有垣一重曰頭道闗再重曰二道闗昌平山/水記
原黄花鎮城一座景泰四年建城有黄花倉四鎮三/闗志
原章士雅黄花鎮詩净萬里黄雲百二闗九陵烟樹接/羣山王庭逺徙邊塵 征馬蕭蕭白日開 長安客話
諭李夢陽黄花鎮詩獨往年趨北路今遶泰陵西晝黑/垂蘿密山青禁木齊 僧攀杪出怪鳥趂隂啼寂寞黄
花堞遥臨古寒/溪 空同集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皆叙黄花鎮路
 
 
[153-26b]
 
 
 
 
 
 
 
欽定日下舊聞考巻一百五十三
[153-27a]
欽定日下舊聞考巻一百五十三舉正
 雪封韉原書雪訛作雲今改董榖塞/上曲
 
 
 
 
 
 
[153-27b]
 
 
 
 
 
 
 
欽定日下舊聞考巻一百五十三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