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master)


[119-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九
  京畿霸州一/
原霸州在府南二百一十里明一/統志
  臣/等謹按霸州明屬順天府
夲朝因之在府南一百八十里
增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四十里東至天津府静
海縣界一百里西至保定府新城縣界十八里南至保
[119-1b]
定縣界十五里北至固安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文安
縣治六十里西南至保定府雄縣治九十里東北至永
清縣治五十里西北至涿州治一百二十里一大清/ 統志
原霸州本秦上谷郡地太平寰/宇記
原漢屬渤海郡後漢屬廣陽國河間郡晉屬章武國後
屬河間燕郡輿地/廣記
原後魏屬章武郡方輿/紀要
原隋初屬瀛州大業初屬河間涿郡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119-2a]
原唐初屬幽州天寳初屬范陽郡五代石晉時入於遼
方輿/紀要
原周顯德六年夏四月庚寅韓通奏自滄州治水道入
遼境柵於乾寧軍南補壞防開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
辛夘上至滄州即日帥歩騎數萬發滄州直趨遼之境
壬辰至乾寧軍遼寧州刺史王洪舉城降已亥至獨流
口泝流而西辛丑至益津闗遼守将終廷輝以城降自
是以西水路漸隘不能勝巨艦乃舍之癸夘入瓦橋闗
[119-2b]
於是闗南悉平通/鑑
補周以數千之師伐遼不血刃而取益津闗繼取瓦橋
闗又繼取髙陽關是三關者晉人棄之以為遼之元首非
特為其右臂也嵩山/集
補世宗由滄州北順水而行先降益津闗次瓦橋闗次
瀛州演繁/露
原五月以益津闗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縣𨽻之地望
為中州五代/㑹要
[119-3a]
原發濱棣丁夫數千城霸州命韓通董其役辛亥以侍
衛馬歩都指揮使韓令坤為霸州都部署通/鑑
原益津關夲幽州㑹昌縣唐天寳中改永清縣續通/典
原宋景祐元年省永清縣入文安徙文安縣為州治皇
祐元年仍徙舊地九域/志
原遼髙勲為南京留守宋略地益津關勲擊敗之遼/史
原政和三年陞永清郡靖康初入於金天㑹七年置信
安軍屬河間路貞元二年屬中都路元屬大都路清類/天文
[119-3b]
分野/之書
原明初以益津縣省入仍曰霸州方輿/紀要
增漢置益昌縣屬涿郡後漢廢為安次縣地唐為永清
地周顯德六年收復益津關置霸州宋亦曰霸州金大
定間復置益津縣為州治元亦曰霸州中統四年省益
津縣入州治至元二年復置明洪武初仍省縣入州屬
順天府一大清/ 統志
原州以霸水名郡縣/釋名
[119-4a]
原州城舊傳燕昭王所築名勝/志
原霸城宋将楊延朗修葺以控遼當時號為北方重鎮
沿城有七十餘井亦延朗所鑿謂之䕶城井長安/客話
  臣/等謹按七十二井今僅存十井
原景泰五年四月修霸州土城明景帝/實録
原州舊有土墉葢金元時所築𢎞治中始磗甃北面正
德中復修完三面嘉靖十九年増修城邑/考
原城髙三丈五尺周環六里餘堞一千五百一十有二
[119-4b]
城下濠深一丈二尺廣七尺門三東曰臨津南曰文明
北曰瞻極北甕城門曰迎恩東曰旭升南曰向離西不
設門而樓臺具焉覇州/志
補顧清霸州修河繕城記行霸州在京師南二百餘里/厥壤卑下西北諸山水散 燕趙間比其合皆滙於是
既滙而盈然後東流出丁字沽㑹白河以入于海其源/衆而委廹遇霖潦則溢而上壊民田廬舍嵗用不登氓
以告病州之城築以土無甎石之固水至則齧之嵗乆/益壊𢎞治戊午東魯劉君珩來治是邦是嵗築河隄起
涿州束境接固安揚先務荆垡等村至州之趙村務臨/津水口經州南闗過保定文安蘇家橋扺大城縣之辛
張口總三百餘里廣尋有二尺趾倍之崇丈有八尺旁/植栁以為固其間為水口一百六十有七隄既成水乃
[119-5a]
無患己未甓州城先北面當水衝者以次及其餘城舊/無南門樓至是新作之并為樓于北城與故東西二樓
相望皆飾以丹漆基以剛石可乆弗壊其外為深濠跨/四橋于濠上當城之門城之髙丈有七尺周六里三百
二十步濠之深如城之髙而殺其一尺其上為固防防/之上亦樹以栁凡一十七月而隄與城俱竣二役所費
薪膏楗瓦木石之類為錢以四十萬計皆官自經紀不/以煩民既訖工又以其餘力作大橋于州東苑家口以
濟往來之人新州學祭器師生㑹食器作順天府行府/太僕分寺馬神廟及諸藏庾廨舍壇壝衢路以次一新
而民不知費可謂得佚道/使民之義矣 東江集
原州治在城西隅洪武庚戌建儒學在州治東元初建
至皇慶二年置贍學田有碑霸州/志
[119-5b]
原王思誠重修廟學記校為政之道其所始在於厚風/俗厚之之本必由於學 是以教隆於上則俗美於下
理之必然也百里之邑千里之郡推而至于天下豈異/是哉國家崇儒重道内立監學外而郡邑皆設學官誠
以風化之所係也人才之所出也至正十一年春奉訓/大夫兖州王公從善來守霸郡視篆之初即拜謁先聖
廟見其牆垣廢傾齋舍罔有講席無所施廼顧瞻太息/謂學正孟之晉曰學校不治則風俗何自而易移人才
何由而作興豈非承流宣化者之責與於是令民子弟/之俊秀者即入學肄習權葺一室使之受業公首捐俸
金以作新學校而謀于同僚同僚僉允亦各捐俸以助/民之好義者効其力不日而得錢若干緍遂市瓦木重
修講堂三間創建東西齋舍十有二檻築牆周圍務以/堅固改月而功畢上不費于公帑下不擾於民庶昔也
荒蕪如彼今也輪奐若此使師生有所依教養有所設/將見風俗淳美人才輩出公之承宣德意可謂知本矣
[119-6a]
公前任松江府推官治獄明恕平反甚衆人人誦其㢘/明自南而來者口不絶稱今公之守霸郡甫下車善者
趨而迎奸者畏而遁革弊起廢號令一新士庶歌于途/農民樂于野修隄堰一十八里及南北兩闗橋道井井
有法民之感戴其能已乎之晉以状來盛稱公念念不/忘于學校不可不記其事夀于金石俾異時為政者有
所取法幸為之記余聞而韙之則復之曰昔文翁治蜀/至今聲名照映簡冊者以為治之有所本也王公以學
校為先其文翁之心哉余亦有説焉興作學校固郡守/之職然典教者能以守之心為心則教養可期其效茍
非其人則亦徒為虛舍為守者能不憾歟今之晉乃鄒/國公五十二代孫德性純厚文學充裕則教養之施公
可無憾矣公字仲祥世居兖之滕村性鯁直决疑剖事/無留難此特記其政事之大略爾當有執史筆者詳書
之至正十一年/立石 同上
[119-6b]
  臣/等謹按州志明嘉靖丁亥知州劉璋修學建尊
  經閣及學舍郡人兵部郎中賈銓有記其啟聖祠
  敬一亭嘉靖丁未副使周復俊所建
  又按州志學田明副使周復俊梁有年逓増置之
  明末以修築取土漸為渾水充斥今存二頃餘
原州城南十五里宫家莊舊有益津書院元時宫君祺
建翰林學士黄溍記之萬厯初如臯錢藻備兵霸上移
建城内即公館一區加黝堊焉仍扁曰益津書院長安/客話
[119-7a]
  臣/等謹按州志明萬厯間參政顧雲程重修益津
  書院都給事中劉為楫記今廢
原黄溍宣聖廟學記舍霸州之益津人宫君祺即其西/鄉所居宫哥莊作學 合韓謝莊子弟肄業其中且為
廟像先聖先賢以春秋旦望奠謁如學宫法念無以示/永乆爰狀其事走京師請奎章閣侍書學士内翰虞伯
生為之記公方有大論譔未暇如君祺請乃以状授溍/俾執筆而書之溍惟古之施教導民有本有原必由鄉
以達於國是以六鄉之吏去民愈近者為教愈詳一嵗/之中州長之屬民讀法者四黨正七族師十有四而閶
胥則無時焉若夫二十五家之閭則又有門塾而以仕/焉而已者為之左右師雖閭胥弗親也故上之教不煩
而民之為仕者恒足頼其詩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人/生其時獨何幸歟今郡邑用著令既咸得立學承宣徳
[119-7b]
意而崇厲之厥有師帥而鄉閭之教希濶弗講雖朴茂/之資何以培其根而達其枝也哉君祺不自耀其材以
取顯仕而主昌平之候舘固非有長民者之責乃能汲/汲焉□所以私淑其人如此可謂有志于古矣昔者魯
修泮宫而春秋不書説者曰此有國之常事爾君祺之/為蓋禮之以義起而出于常事之外者也可無書乎凡
廟學總為屋十餘楹費錢若干緍經始於至順二年春/二月而落成於秋八月翰林直學士趙公子昌與君祺
居相望實有以相之其来請記則冬十/二月也至順三年立石 黄文獻集
原益津廢縣今州治方輿/紀要
原州城東北隅有瀦水故益津縣治也廣三里許中有
東岳祠武廟時巨璫張忠所建廟東水曰鹽厰河每嵗
[119-8a]
氷泮輙有水鳥千羣容與其上霸州/志
原霸臺舊在州署後圃其後改題于州治左譙樓之臺
長安/客話
  臣/等謹按譙樓遺址今尚存
原瓦河與城南之沙唐二河合即五渠水也俗謂之長
鳴溝名勝/志
原霸城南沙河與唐河合流處俗呼飛魚口即漁津窪
也一名五渠水又名長鳴水長安/客話
[119-8b]
  臣/等謹按長鳴水乆淤今城南八里有漁津窪村
  村南里許即玉帶河
原後魏延興初文安縣人孫願捕魚於五渠水有羣魚
自西來共以柴塞之忽有人謂願曰須臾當得大魚若
欲多求宜勿殺也願下網果得大魚狀如鯉而頭大殺
食之俄風雨晝昏唯聞鳥飛聲比風息雨霽有人乗船
至云見羣魚無數飛入於海願遂不復漁矣因呼入海
之處為飛魚口也三郡/記
[119-9a]
  臣/等謹按孫願州志願作碩
原王樂善五渠晩渡詩林野潦浮平楚扁舟續馬蹄揚/舲風漸𦂳落日望全迷 暝漁燈出天空雁陣低叩舷
歸意嬾清興屬/幽栖 扣角集
原引馬洞楊延朗所穿始自州城中通雄縣名勝/志
  臣/等謹按縣志引馬洞今湮廢
原州舊有神霄宫在州治之南丁眞人嘗居之長安/客話
  臣/等謹按神霄宫今廢
原霸州酒務四熙寧中㩁三萬貫熙寜/酒課
[119-9b]
原澄清街舊有酒樓元華亭管訥為學正有東城酒樓
花滿煙之句今廢霸州/志
原宋端拱二年詔置㩁場于霸州便南北界貿易同/上
原遼軍馬三萬餘匹歳牧于雄霸間謂之南征馬意欲
夸示中國實備燕雲緩急之用謀夏/録
增巨馬河舊在州北宋界河也自保定府雄縣流入方/輿
紀/要
増巨馬河在州北自蘆溝橋經州境東合界河後徙南
[119-10a]
孟店北至直沽入海今淤霸州/志
原霸在宋時葢與遼分界處若今靖邊諸城一垣之外
即敵境也州北一里舊有界河相傳楊延朗建草橋于
此關因以名長安/客話
增界河在州北一里上接蘆溝下通東海即宋遼分界
處今淤草橋關基址不可考霸州/志
原塘濼縁邊諸水所聚因以限遼河北屯田司緣邊安
撫司皆掌之而以河北轉運使兼都大制置凡水之淺
[119-10b]
深屯田司季申工部其水東起滄州界拒海岸黒龍港
西至乾寧軍沿永濟河合破船淀灰淀方淀為一水衡
廣一百二十里縱九十里至一百三十里其深五尺東
起乾寧軍西信安軍永濟渠為一水西合鵞巢淀陳人
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為一水衡廣一百一十里縱
三十里或五十里其深丈餘或六尺東起信安軍永濟
渠西至霸州莫金口合水紋淀得勝淀下光淀小蘭淀
李子淀大蘭淀為一水衡廣七十里或十五里或六里
[119-11a]
其深六尺或七尺東北起霸州莫金口西南保定軍父
母砦合糧料淀廻淀為一水衡廣二十七里縱八里其
深六尺霸州至保定軍並塘岸水最淺故咸平景徳中
遼軍南牧以霸州信安軍為歸路東南起保安軍西北
雄州合百水淀黒羊淀小蓮花淀為一水衡廣六十里
縱二十五里或十里其深八尺或九尺東起雄州西至
順安軍合大蓮花淀洛陽淀牛横淀康池淀疇淀白羊
淀為一水衡廣七十里縱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
[119-11b]
丈或六尺或七尺東起順安軍西邊吴淀至保州合齊
女淀勞淀為一水衡廣三十餘里縱百五十里其深一
丈三尺或一丈起安肅廣信軍之南保州西北畜沈苑
河為塘衡廣三十里縱十里其深五尺淺或三尺曰沈
苑泊自保州西合鷄距泉尚泉為稲田方田衡廣十里
其深五尺至三尺曰西塘泊宋史河/渠志
補雄霸景徳之間塘水初不相接因名東塘西塘二塘
之交蕩然可以為遼人入界路遂置保定軍界于景德
[119-12a]
二州以當敵衝決後開導不已二塘相連雖不甚浩𣺌
而敵路亦稍梗矣太平治/迹統類
原淳化四年春詔六宅使何承矩等督戍兵萬八千人
自霸州界引滹沱水灌稲為屯田用實軍廪且為備禦
宋史河/渠志
  臣/等謹按滹沱故道由河間至任邱五官淀出茅
  兒灣按五官淀在今保定文安二縣界河渠志所
  云自霸州界引滹沱水當因保定文安原屬霸州
[119-12b]
  統州屬而言非専指州界也
  又按今滹沱河改由大城縣子牙河入淀歸海不
  復由茅兒灣故道
原往嵗六宅使何承矩議因陂澤之地瀦水為塞欲自
相度恐其謀泄日㑹僚佐泛船置酒賞蓼花作蓼花遊
數十篇因命座客屬和畫以為圖傳至京師人莫喻其
意自此始壅諸淀慶厯中内侍湯懐敏復踵為之至熙
寧中又開徐村栁莊等濼於是自保州西北沈逺濼東
[119-13a]
盡滄州泛枯海幾八百里悉為瀦&KR1369其濶處有及六七
十里者至今為藩籬而澱淤之處皆變斥鹵為美田而
魚蟹菰蒲之利人亦頼之夢溪/筆談
原㤗定三年都水監言河間路水患古儉河自北門外
始依舊疏通至大城縣界以洩上源水勢引入鹽河古
陳玉帶河自軍司口浚治至雄州歸信縣界以導淀濼
&KR1369注之易河黄龍港自鏁井口開鑿至文安縣玳瑁
口以通濼水經火燒淀轉流入海計河宜䟽者三十處
[119-13b]
元史河/渠志
増州城之南太堡村有淀神祠州/冊
  臣/等謹按東西兩淀向無神祠乾隆三十二年六
  月奉
勅建淀神祠額曰甸流承祐聫曰澤藪奠堯封溥利綏
  予千里坊庸凖豳蜡肇殷秩彼百川
觀音閣額曰智淵普鏡皆
御書
[119-14a]

御製淀神祠碑文 畿南之地廣衍多隰衆水所鍾翕
之渟之呀然成淵而以時輸壑者則惟淀淀之名始見
於左思魏都賦所謂掘鯉之淀是也字亦為澱水經注
新唐書志皆云九十九澱酈道元又稱為清河後世約
其數為七十有二其名皆不可臚舉其散見宋遼金史
者今或淤廢或傳聞譌舛所可指者不過四十餘其他
或曰泊曰窪曰窩曰港隨方俗所稱而統言之則東西
[119-14b]
兩淀西淀之大周三百餘里㮣周一縣四東淀尤大周
四百里而贏㮣州縣七其為藪澤也廣故畿内之水大
則沽渝濡&KR0740𣲖滋易淶小則山泉澗流無所不容而旁
境之溝澮汙涔亦無所不赴其受水多故兩淀又各有經
河以條貫釃導之依成温義亢其首四角引其吭玉帶
㑹同緣其督扼以茅灣掖以中亭十望絡以南北中三
股欱于臺頭滌于大清河趨西沽為尾閭之洩焉其上
則千里長堤控界維鞏下則格淀隄以拒子牙六郎諸
[119-15a]
隄以障永定而牐而涵洞羅布節宣者無弗具于是兩
淀無渾流之患而専清水之利黍疇稲畦既膏既溉厥
惟上腴舟航是通懋遷列隧而菰蘆蓤藕鳬魚之屬仰
資生者億計非有宰其化者孰使我民利頼若是記有
之山林川谷為民取財用皆曰神蓋淀之有神昭昭矣
人苐習焉不察廟闕未舉嵗丁亥朕敬循
皇祖成憲巡覽淀海爰自趙北口御安福艫沿蘇橋而
東厯揚芬港至于天津嘉文安窪之既涸懲渾河故道
[119-15b]
之不可復則有詠而三灘里淀隄之弗屬者出帑繕之
亦為紹我
袓烈以求民寜維時春水方涣和飈習颿烝徒弗勩繄
川祗實昭厥佑爰進大吏詔之曰惟淀縈薄左輔袤延
且千里理大物博用阜乂我畿内民曷可弗重以神事
其相地飭祠用饗迺發外府金二萬五千卜度兩淀中
庀材經始之閲再朞工蕆堂廡既崇煇庖咸列以妥以
恪式副彛典大吏復籲以明年春蒞而落之且以碑辭
[119-16a]
請則又繹告之曰惟淀實嘉利我甸人匪今斯今始神
之福而淀左右耆庻婦孺歳時祈報走廟下則自今始
神實馮而歆之惟是毋霪毋潦毋有菑沴豐殖錫康俾
我民其永利利用光我秩祀有司亦無怠祠事毋弛民
工益迓神惠而溥淀之利識其詳謹肇祀也
增乾隆三十五年
御製淀神祠瞻禮紀事成什 江湖河海各
神司豈淀而無
[119-16b]
神蒞之向命東西中擇陸是祠建于東西/兩淀適中之地今㸔爽塏處
成祠贊
天宣佑靈哉沛行地安瀾福以綏䖍奉瓣香申慶落康
田功籲錫民釐
增乾隆三十八年
御製淀神祠瞻禮叠舊作韻 贊
天端藉萬神司兩淀惟資
神佑之舟泛清流通一水岸瞻赬宇到叢祠肅兹三叩
[119-17a]
精誠逹兾我蒸民安樂綏
鳳舸載臨同致敬永陪
福履沐鴻釐
  臣/等謹按淀神祠
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者恭載卷内餘不備録
增太堡村恭建
行宫州/冊
  臣/等謹按太堡村
[119-17b]
行宫乾隆三十五年建
行殿額曰澄懷鏡治聫曰行慶順輿情那居同樂來巡
  籌溥利廣淀資安東次間聫曰麗日和風春澹蕩
  花香鳥語物昭蘇西次間聫曰不生波處心恒足
  大寂光天相總融
御題行館八景曰
静寧齋曰
頤慶堂曰惠暢樓曰互鏡軒曰
[119-18a]
問源亭曰
延清閣曰澄渌池曰引薫廊
頤慶堂聫曰四海為家欽養志萬年介祉永承歡惠暢
  樓聫曰無邊生意歸芳甸有象清明繪野郊皆
御書
增乾隆三十五年
御製題淀祠旁行館八景詩 淀池旁搆此數楹為臨
憩治事之所既静而寧式愜觀民深意 祠旁隙地搆
[119-18b]
軒㕔慶落斯干翠蹕停成事由來遵不説地方吏於葺/神祠旁近
行館以工用無多初未入奏/迨臨視時則勢已屬成事矣輿情亦祗付權聽詎欣室
宇兹臨憩實願波瀾永静寜大吏傳宣前席問水鄉民
氣可蘓醒右静/寧齋 春巡掖
輦行慶順輿情也斯堂安適用祝
頤和 江園悠而逺淀地近且便三春奉
遊豫一例
御舟船祝
[119-19a]
嘏吏民切
頤和定省䖍歡心同衆籲
慈夀永千年右頤/慶堂 登樓矚逺宛然江鄉景物順時布
惠兼暢心神 惠風和暢日春水緑波時物意皆自得
吾民可若斯右惠/暢樓 軒跨兩池間夾鏡光融足資互照
 兩水夾明鏡此同跨河中搆敞軒通却因喻鑑思唐
帝不是臨風懐謝公右互/鏡軒 䟽渠引流入牆東注為沼
坐此可悟源頭活水 引淀進牆閘閘處斯源耳若論
[119-19b]
淀之源奚啻千百里拘墟源則近達觀源則瀰隙中觀
鬭者勝負安知彼子瞻著名言早掲斯亭旨右問/源亭 閣
臨碕岸瑩徹無塵固是延攬清吟之助 雲廊一曲一
折碕岸既髙既低延得三春清景遂成六字新題右延/清閣
 方池淳瀦淀波浄渌澄涵安瀾之義斯在 春氷既
泮春水方新澹澹澄渌依依可人七十有二名難盡識
淀祠卜兹㑹極歸極踠絲緑栁罨畵紅欄日麗風和亦
不波瀾有魚于淵或躍以起觸景成吟如是而已古澄/渌池
[119-20a]
 曲廊引薫解阜實省方先務詎惟揣稱命名 溪上
有樓亦有堂誰其引之曰有廊展步既平循窈窕遊目
無閡賞煙光南風薫兮將作矣茅土時兮安有此右引/薫廊
  臣/等謹按
行宫八景
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録
 
 
[119-20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九
[119-21a]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九舉正
 己亥至獨流口原書己亥訛作丁酉今據通鑑改周/顯
 徳六年夏/四月條
 轉流入海原書訛作流轉今據元史改泰定三/年條
 
 
 
 
[119-21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九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