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master)


[117-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七
  京畿薊州四/
原甘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一名石&KR0729方輿/紀要
原山頂有大石狀類犬故名上有甘泉寺薊州/志
  臣/等謹按甘泉寺
本朝康熙年間僧雨石重修有禮部侍郎沈荃碑記至
  朱昆田補遺卷内所載唐時郎肅金時釋圓照二
[117-1b]
  碑俱已泐
增普濟寺一名甘泉寺相傳昔為毒龍湫唐太和中有
曉方禪師結茅於此龍讓之徙山後迄今三潭為龍居
盤山御定/ 志
  臣/等謹按龍潭在甘泉寺後之蔣福山
補唐郎肅甘泉普濟禪寺靈塔記山故甘泉禪院大師/諱曉方蘇州常熟縣人師事五泄 靈黙大師慈悲以
濟物勇猛以化人横身塞河決之波舉手正山岡之勢/碎裂魔網高張法雲得㟁抛舟不師文字上天燒尾别
創風雷方岳公侯連城守宰偃風渇道靡不皈依百草/滋甘露之芽三獸極淺源之渡皇哉巍乎則置院之碑
[117-2a]
詳矣咸通十一年三月十日遷神于此山報齡七十七/僧夏五十八門人法順等肇建靈龕于院西南百步盤
龍山首焉咸通十二年嵗次辛卯閏八月盧龍節度衛/前兵馬使前朝議郎試大理司直中山郎肅記 州志
補金釋圓照甘泉寺通和尚塔序畧都師諱行通俗姓/張氏雲中人天會間聞辨公倡法燕 叅示仰山大定
四年退居三河白塔次年擬上盤山道經甘泉衆請師/住未幾怡然而化□在寺之正北高阜
増沈荃重修甘泉寺碑記畧/行者盤旋而上故曰盤 盤山在薊州羣峯陡絶/
皇上有事蹕於彼題詩中盤因勒石于殿左山中佛寺/園陵嘗駐
甚多最勝者曰甘泉剏自唐代盛于宋元至明初燬于/火琳宫紺殿竟為荒烟蔓草已三百年矣雨石和尚過
之曰嘻余責也迺結茅募修備歴辛苦乆之大殿告成/禪堂厨庫以次畢具和尚囑余作記次其本末康熙二
[117-2b]
十二年癸亥月日蛇曰小青龍虯之屬也與人馴狎時/原薊州甘衆寺有
盤宿僧榻檮之能/致雨 燕山叢録
  臣/等謹按僧智朴盤山志辨徐昌祚燕山叢録條
  云甘泉寺曾未聞小青禱雨之説惟西山潭柘寺舊
  傳潭龍捨宅於唐華嚴祖師衍公今殿角鴟吻潭
  所涌也龍子青蛇日傍僧居又秘魔巖傍有潭大
  如鬴覆以巨石深窅莫測即當日大小青侍盧師
  行雨化龍處也據此則甘泉寺之小青龍為傅㑹
[117-3a]
  謹附識以備考
原漁陽有桃花山山頂有泉流遶山麓入泃河泉上有
桃花寺自此十里沽河草橋諸水滙焉名勝/志
原桃花山去薊州南二舍今城東别有桃花山桃花寺
寺傍亦有泉遶山而下清淺可愛長安/客話
  臣/等謹按桃花寺乾隆九年奉
勑重修
皇上御題八景曰湧晴雪曰小九叠曰吟清籟曰坐霄
[117-3b]
  漢曰雲外賞曰滌襟泉曰㸃筆石曰繡雲壁寺内
  恭懸
御書額曰清浄法界又額曰雲外香臺又
闗聖殿額曰忠貫人天
增桃花寺傍恭建
行宫薊州/册
增乾隆十年
御製桃花寺行宫作 招提據嶺複望望紅霞殷行宫
[117-4a]
搆其旁來往止頓便昔我少年時題詩松竹間嵗久日
就圯不復税征鞍往往過其下輒為重留連去嵗稍修
治剪除棘與&KR0841匪同賦經始成亦不日焉春風二月半
輕輿歴薊田山容宛相迎軒榭堪周旋泉聲共松韻似
話夙昔然惟有緋桃花含胎遲芳鮮物應有深意脈脈
誰為宣寂寥見賞稀容華詎久妍如來特拈來示我如
是禪
增又
[117-4b]
御製桃花寺八景以題為韻 濟南趵突泉為宇内名
勝然自平地湧出此得之山半尤竒 澄澄滙鑑池淙
淙出乳穴始訝古琴鳴乍惜明珠裂聲色摐摐地坐對
兩清絶積素在高峯是復湧晴雪右湧/晴雪 飛厓懸水冬
夏不涸康王谷香罏峯豈以大小殊觀 曾聞峯有鷲
不數溪稱霅洗鉢走白龍之而振髯鬛復如延津劍騞
然出其匣底湏憶匡廬愛兹小九叠右小/九叠 倚松為軒
謖謖有韻 倚松架三楹屏風抱其外山靈茯苓潤風
[117-5a]
古笙簧㑹偶來坐白晝為我吹解帶是地可消夏旦夕
吟清籟右吟/清籟 横檻據岑蔚處逺延野緑披襟坐眺良
足攄我懐抱 虚忩納萬景攬結供吟翰寫霧出我楹
歸雲入我幔觸目契静悟妙偈無全半却愛考功詩開
襟坐霄漢右坐/霄漢 寺以桃花名政不必問武陵春色幾
許因拈唐人語題之 有桃即武陵何必尋源上叶/
俗即丹臺何必求方丈虚齋古而朴福地蕭且爽得彼
環中妙樂此雲外賞右雲/外賞 山門左側石竇間有泉渟
[117-5b]
然可鑑輪廣徑三尺許不假疏鑿 清泚呈圓照虚明
向逺天無山遮户外有水到階前氣合烟霞潤聲諧
竹柏傳塵纓無可濯坐對滌襟泉右滌/襟泉 盤山之勝以石
此其左障骨脈相屬往往露竒石 藉松為繖葢掃苔
作茵席俯眺一川白平臨衆皺碧時聞鹿鶴聲而無車
馬跡得句即書之恰有㸃筆石右㸃/筆石 連峯列嶂行宫
後儼如畫屏杜陵絶壁過雲開錦繡之句殆為此設
山川果有竒圖畫真難敵複嶺翠且丹壺天閴其寂消
[117-6a]
閒臨晉帖習静觀周易物物皆達摩面我繡雲壁右繡/雲壁
  臣/等謹按桃花寺
行宫及寺内八景
御製諸詩謹繹有闗紀述者恭載卷内餘不備録
補方豪㳺桃花寺詩石聞説桃花寺征人興不禁桃花/今不見流水尚堪尋 徑穿雲曲僧房入樹深寂寥湏
載酒緩坐聴秋禽花棠陵集詩/補無名氏薊州桃 寺題壁 舊有桃花樹人傳寺/
故云石危秋鷺上灘逺夜僧聞汲井連黄葉登/臺散白雲燒丹勾漏冷無處不逢君 明詩綜
原清池在城東十五里周一頃餘四山圍繞㶑灔於中
[117-6b]
水色如藍薊州/志
  臣/等謹按清池今存
原别山在城東南三十里西臨沽水東據無終行旅所
出雖有山名而無高阜薊州/志
  臣/等謹按别山為州之東南境與玉田縣接壤
原元天厯元年九月遣薩敦拒遼東兵于薊州東沙流
河戰于薊州兩家店元史舊按薩敦滿洲語親/家也 作撒敦今譯改
  臣/等謹按沙流河即沙河在州西
[117-7a]
原漁陽縣東南七十里有北平城倚燕山為版築括地/志
原漢右北平郡治平岡或以為即此城也方輿/紀要
原漁陽有北平故城漢將軍李廣為郡守出獵遇草中
石謂是伏虎引弓射之沒羽即是此處隋圖/經
  臣/等謹按北平故城遺址無考燕山距州東南五
  十五里與遵化玉田接壤
增隆福寺在州東六十里薊州/志
  臣/等謹按隆福寺内有金泰和三年吕卿雲重修
[117-7b]
  碑記乾隆九年奉
勅重修刑部尚書臣/汪由敦撰記寺内恭懸
皇上御書
闗聖殿額曰浩然正氣佛殿額曰真如本相又額曰無
  住慈雲
增隆福寺之右恭建
行宫薊州/志
  臣/等謹按隆福寺右
[117-8a]
行宫
皇上御題六景曰雲翠山房曰翠㣲室曰碧巘丹楓曰
  天半舫曰挹霞呌月曰翼然亭
增乾隆十年
御製題翠雲山房詩 於隆福寺右建行宫一區為止
頓之所峭壁環抱松柏特秀題曰翠雲山房而系以詩
 勝地偏宜六轡停山靈為我列雲屏心於静㑹塵應
逺耳與神謀籟可聴一室虚生無限白四時不改總長
[117-8b]
青土階何意希堯儉陋矣端惟有徳馨
增乾隆十二年
御製隆福寺行宫六景詩 林巒積翠蔚為行雲朝飛
暮凝在我几牖山噓氣為雲而山以雲而潤昌黎雜説
中龍以雲靈妙合斯㫖 底事名山無定容夕隂朝晦
變千峯霑衣常帶濛濛雨作蓋還依落落松夢入楚王
春一枕詩成張尉酒千鍾谷神當令豐隆讓不信昌黎
善説龍右翠雲/山房 山鄰田盤高僅及其半隨意㸃綴殊
[117-9a]
引人入勝因取爾雅語名吾室劉禹錫云山不在高良
然 巖腰卜築緑雲圍絶勝江樓坐翠㣲視聴之娛足
以極冲容而静于焉歸天倪道筦叅元要木疏禽經辨
是非疑有廣成丹鼎跡幾囘翹首眄林扉右翠/㣲室 山中
雜樹蓊蔚而楓居多秋晴經霜朱紫絢爛與青山白雲
相映荆闗得意筆殆難為工 錦樹經秋設色工絶非
畫裏碧兮紅頓教絢爛雲霞上却在尋常指顧中愛聴
鳴禽聲逈别每看過鹿友相同朝嵐夕靄山容幻妙悟
[117-9b]
隨時景不窮右碧巘/丹楓 依巖為樓極目無際杜甫詩云
春水船如天上坐未若此横出雲表真泛虚舟矣 虚
舟何處不堪拏雲水由來總一家興到真教輕杜句眼
空直擬泛張槎幾羣鸞鶴隨吟管四面芙蓉入緑紗佳
處㑹心原不逺高眠風月棹烟霞右天/半舫 東山初吐流
光入帷開軒招之冉冉欲下挹流霞與同賞結契獨深
 横陳西嶺據崇臺不設忩櫺面面開寫霧出楹招便
止高山得月喚應來聊因曠朗堪成伴詎為淋漓共舉
[117-10a]
杯識得住行原一貫幽情暢叙幾徘徊右挹霞/呌月 出西
軒面横嶺亭中設便坐近納嵐翠逺延野緑彷彿香山
來青景色 峯有飛來亭豈無天然踞此不南圖藉松
為幄隂偏秀倚石成章興迥殊茶鼎烟飛雲半野棋枰
聲雜瀑千珠寄言縱目搜吟客莫認琅邪巖畔途右翼/然亭
  臣/等謹按隆福寺
行宫
御製諸詩謹繹有闗紀述者恭載卷内餘不備録
[117-10b]
增汪由敦隆福寺碑畧基隆福寺在薊州東去人香燈/孝陵一舍而近因山為 堂廡畧具山僧三數
僅續少過之者/天子以朝
陵數經其地乾隆九年建/行殿于寺之西因
命撤而新之山門翼然石磴雲叠殿宇深靚堦墀周浄/明年春
皇帝有事于/孝陵禮成至
行宫駐蹕入寺禮佛將作以寺工落成礱石請記重修/時日臣由敦承
㫖敬為之記按寺故有金泰和三年文林郎守左拾遺/兼應奉翰林文字同知雲騎尉賜緋魚袋吕卿雲碑記
言是山名葛山寺創于唐初曰智嘉禪師者恒誦持妙/法蓮花經選勝至此穴巖以居夜半聞鐘聲心異之尋
[117-11a]
至山腹見廢寺故基壁間有龍福院額逐結茅其地持/誦弗輟階前伏蠆日聞經聲忽得解脱中夜化為女子
禮師稱謝且言使左右五里永絶蠆毒以報其徳已果/有騐由是逺近信嚮寳施雲集此建寺所由也閲遼至
金天慶正隆屢加修葺其見于碑刻者如此臣謹惟/昌瑞山安奉
祖陵佳氣鬱葱靈秀鍾聚兹山其餘支也山之名曰葛/不列于圖經志乘葢前人所畧而弗載非寺碑幾莫得
而詳矣臣叨與扈從得以文字之役載名翠墨被尚其/天章之餘光與卿雲相次他日志畿輔紀名藍者
有考于文/ 薊州志
  臣/等謹按葛山之名薊州志及各書俱不載頼金
  時吕卿雲碑可考足以補圖經之闕矣
[117-11b]
原洪水城在州東北九十里唐所置守捉城也新唐書
州有洪水守捉又東北三十里即鹽城守捉也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洪水城鹽城遺址俱無考
原州北之黄崖營州西之白馬泉鎮國莊州東之馬伸
橋夾林河州西之别山舖夾隂流河以至隂流淀皆可
疏渠為田也屯政/考
  臣/等謹按黄崖營即黄崖闗白馬泉在州北鎮國
  莊無考馬伸橋下泉名隅頭泉在州東三十五里
[117-12a]
  林河州志作淋河源出灤州經遵化州至州東五
  十里之淋河莊入境别山舗在州東南三十里隂
  流河隂流淀州志作溵流在州南十二里今俱疏
  渠以資灌溉
原醫無閭山碑在州城平津門外碑文洪武三年太祖
御製封醫無閭山神者輿地/碑目
  臣/等謹按醫無閭山碑州志稱在州南門外後為
  水冲刷無存
[117-12b]
原翠雲寺在城南六里今廢薊州/志
原龍池河在州城南一名漁水源自州北盧兒嶺口流
入南合遵化縣之梨河經玉田縣入寳坻縣之白龍港
成化間西北盤山水發始合州境之沙河窑河及五里
河並入沽水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龍池河在州南一里盧兒嶺梨河俱在
  遵化州境内白龍港在州南七十里與寳坻縣分
  𨽻窑河即龍池河下流
[117-13a]
原漁水西南入沽水又南與螺山之水合水出漁陽城
南小山魏氏土地記曰城南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
沽水水經/注
  臣/等謹按螺山今𨽻玉田縣境與州境東南接壤
  山下有泉流經州界入沽河
原螺山在州城東南四十里薊州/志
原螺山亦曰洪螺山又曰紅羅嶮長安/客話
原金大定二十九年十月獵次羅山金/史
[117-13b]
原沽河在州南五里自陽河以西泃水以東諸水皆入
焉其下流經新開河至直沽達於海漕運溯流而上直
扺城南通典漁陽有鮑邱水又名潞水即沽水矣後漢
興平二年幽州牧劉虞為公孫瓚所殺虞從事鮮于輔
等合兵攻瓚破瓉
  臣/等謹按沽河源出塞外其在州境者東接遵化
  玉田界西南合泃河接玉田寳坻界
原沽河在城南一名西潞水一名東潞水或曰在通州
[117-14a]
東者曰西潞水在薊州南者曰東潞水下流皆合于寳
坻縣兼有鮑邱水之名建永濟橋于其上故又名永濟
薊州/舊志
  臣/等謹按永濟橋明天順中重建萬厯中增修有
  監察御史李敏祭酒成憲二記載州志橋久圯今
  於其地置渡船二
增明李敏永濟橋記畧淤橋之創無文可考永樂間水/大作河因徙于北而橋 塞為平地正統戊午守土者
嘗併力疏通未幾復南决天順庚辰署都指揮僉事劉/公輔請于朝發附近軍二千人開故道塞旁流鑿平地
[117-14b]
為河者北二里八十步深三尋廣十丈復壘石為橋始/工于是年二月落成于三月因以永濟名橋 薊州册
増明成憲增修永濟橋記畧何薊城之南五里有沽水/為運河河有石橋不知造自 年永樂間河北徙橋淤
為陸天順庚辰撥軍夫二千人治之其詳具載監察御/史襄城李公敏記中迄今百有餘年橋漸傾頹高唐杜
公奉命飭兵于薊捐俸募夫經始于萬厯甲辰五月訖/工于丙午四月自舊橋増修石橋長二十丈五尺廣二
丈一尺五寸崇一丈九尺餘其堅若礪夭矯若長/虹而舊橋得新橋為倚䕶若増而圍焉 同上
原海運一十三衛管駕遮洋船於大名府衛河兊糧由
直沽海口開洋涉厯海道運至薊州以給軍費嵗有疎
虞天順二年以大河衛百户閔恭言命都督僉事宗勝
[117-15a]
御史李敏工部主事李尚發軍夫萬餘開河自新開沽
起至薊州長四十里舟行無虞定例三年疏浚一次漕/河
圖/志
原薊州官軍餉國初每嵗用遮洋船由直沽出海轉運
而至風濤甚險天順二年發薊州等衛軍萬人鑿河四
十里自新開沽起直達薊州三年三月始事僅一十三
日而工成水部/備考
  臣/等謹按新開沽至薊州四十里河道明季漸淤
[117-15b]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重濬以供
陵糈乾隆三十年以山水驟漲時輓運維艱奉
㫖嗣後豫東二省運薊米石改折惟三色米石仍赴通
  州兊收薊運遂停
原明李賢新開運河記之大河諸衛嵗運三百六十餘/艘直抵薊州為倉而貯 以便支用往時由直沽循海
道難免漂蕩覆溺之患天順改元巡狩薊州諸君深慮/此患詢之父老云海濵有二沽一名水套一名新開沽
相去纔十里可以開通以便運艘于是具陳其事上命/右叅將都指揮僉事馬榮監察御史李敏工部主事李
尚共莅其事迺協謀相度起薊州寳坻軍夫萬人于是/嵗三月甲午始事丙午訖功人以為成功之速必有神
[117-16a]
然相之遂建天妃宫于新河之/左立石紀其事于旁 古穰集
  臣/等謹按李賢碑及所建天妃宫俱湮廢
原宣徳九年六月築薊州之溵流黄蠟鍚等處隄岸明/宣
宗實/録
  臣/等謹按溵流即溵流河黄蠟錫未詳其處
原漁陽有平鹵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難又其北漲水為
溝以杜契丹皆神龍中滄州刺史姜師度開唐書/注
原神龍二年滄州刺史姜師度於薊州之北漲水為溝
[117-16b]
以備契丹奚之入侵又約舊渠旁海穿漕號為平鹵渠
以避海難通糧者至今頼焉唐㑹/要
原司農卿姜師度明于川途善于溝洫嘗于薊北約魏
帝舊渠傍海新創號曰平鹵渠以避海難餽運利焉時
太史令傅孝忠明于乾象京師為之語曰傅孝忠兩眼
闚天姜師度一心看地言其思穿鑿之利也大唐/新語
原杜子美昔遊詩幽燕夙用武供給亦勞哉吳門持粟
帛汎海凌蓬萊後出塞云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雲
[117-17a]
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按唐㑹要開元二十七年李適
為幽州節度河北海運使唐書姜師度穿平鹵渠以避
海難葢元之海運自崇明抵直沽唐時海運則自登州
轉而平州以達于薊故子美云然也辛齋/詩話
原白龍港在州南七十里亦曰白龍江遶桃花山下泃
河沽河諸水皆滙焉入寳坻縣界亦名潮河以河通潮
汐也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白龍港與寳坻縣分𨽻
[117-17b]
原博陸城在州西南方輿/紀要
原洳水出北山山在傂奚縣故城東南東南流逕博陸
故城北又屈逕其城東世謂之平陸城非也漢武帝璽
書封大司馬霍光為侯國文穎曰博大陸平取其嘉名
而無其縣食邑北海河東薛瓚曰按漁陽有博陸城謂
此也今居山之陽處平陸之上匝帶川流面據四水文
氏所謂無縣有嘉美名也水經/注
  臣/等謹按博陸城遺址無考洳水在今平谷三河
[117-18a]
  寳坻三縣境傂奚城在密雲縣東南遺址亦無考
補漁陽白檀寺幡刹日中有影月中無影不知何故因
號怯夜幡雲仙/㪚録
  臣/等謹按白檀寺今無考
 
 
 
 
[117-18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