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master)


[125-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五
  京畿永清縣/
原永清縣在府南一百五十里明一/統志
  臣/等謹按永清縣明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原永清縣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七里東至東安
縣界三十里西至固安縣界二十里南至霸州界三十
[125-1b]
里北至東安縣界二十七里東南至大城縣治一百里
西南至霸州界五十里東北至東安縣治四十里西北
至良鄉縣治一百一十里一大清/ 統志
原永清漢益昌縣屬涿郡為侯國東漢省晉因之清類/天文
分野/之書
原巨馬水東逕益昌縣故城南漢封廣陽頃王子嬰為
侯國王莾之有秩也風俗記曰方城縣東八十里有益
昌城故縣水經/注
[125-2a]
原隋大業七年開渠通遼於縣西五里置通澤縣後罷
唐如意元年改武隆縣景雲元年改㑹昌縣天寳元年
改永清縣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増酈道元水經注方城縣東八十里有益昌縣故城方
城為今固安地括地志方城舊城在今縣東南十七里
唐書地理志如意元年分安次縣置武隆縣是則後漢
省縣以後當以方城東境安次西境為今永清地永清/縣志
原石晉時沒于遼周世宗復取之宋初為霸州治景祐
[125-2b]
二年并入文安縣金復置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縣志周世宗置霸州治永清縣宋景祐
  中以永清省入文安金太宗復永清縣𨽻析津府
  蓋宋自仁宗景祐以前永清仍周之舊故太平寰
  宇記載河北道幽州永清縣最為明顯景祐以後
  永清并入文安縣至徽宗宣和中尚𨽻燕山府徽
  欽而後乃入于金
増周顯徳六年世宗自乾寧軍抵信安捨舟陸行至益
[125-3a]
津闗仍置永清縣駐蹕三日然後南還永清/縣志
原元屬大都路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舊城周三里日久傾頽正德五年流賊突犯燬官舍
刼倉庫知縣事郭名世始拓土城袤五里餘隆慶二年
署縣事覇州判官王建議廢寺塔廟觀甃磚城後被大
水衝塌萬厯三十七年知縣王嘉績重脩四十二年知
縣楊夢雄復脩之永清/縣志
増永清縣城
[125-3b]
本朝康熈十五年重修乾隆十四年改築一太清/ 統志
增明屯田僉事劉惟蕙重脩城垣記壘益昌首善地斗/大一城無寸險足恃名曰城實無異 也我侯曰為髙
為深致富致强豈異人任不請帑不加賦不殫力以疲/民不愆期以誤國吾自有便法若以永人衞永人以民
情鼓民力屋漏可質鬼神效靈黎民應不懼非常也首/捐貲以為士民倡周募疏於四境或量力脩垜或計土
受工或掘地而填築或挈家以供役自正月始事三閲/月而告成計挅一千四百有竒又令籌軍器積穀革貯
硝黄練鄉勇創弩臺不日皆具建弩臺共八座環以女/牆通以機橋攻有備守有資或俯俾而瞷或跨濠而撃
有永邑以來未嘗/有也 永清縣志
原縣治在城西儒學在縣治西南元卓哩軍都押司官
[125-4a]
蕭薩巴建成化間遷于城東南隅翰林學士汪楷作碑
同上䝉按卓哩滿洲語指之也舊作啜里/薩巴 古語器皿也舊作薩八今俱譯改
原瓦河水在永清縣西南三百步太平寰/宇記 此條原在霸/州今移改
原縣南拒馬河自覇州流經東安縣境又東入縣界而
注于武清縣之三角淀即盧溝河及易水之下流也方/輿
紀/要
増拒馬河距邑治東南五十里在古信安郡内為九河
洩尾之墟周世宗嘗以舟師駐蹕渠水通于東南夙稱
[125-4b]
名瀆永清/縣志
原永清舊苦河患嘉靖三十一年水溢漂没廬舍至萬
歴三年巡撫王一鶚築堤障之延袤五十里及二十二
年復抵縣界且逼城垣三十五年淫雨堤蟄東城下又
有巨蛇丈餘為祟知縣李循為民祈禱立祠水患稍息
同/上
増永定河堤自康熙三十七年開挖新河前築兩岸大
堤南岸自盧溝橋石堤下起至永清縣郭家務止北岸
[125-5a]
亦自盧溝橋石堤起至永清縣何麻子營止三十九年
安瀾城河口淤塞水由覇州之栁岔口歸淀入海復于
南岸接築西堤自郭家務起至柳岔口止北岸接築東
堤自何麻子營起至栁岔口迤東止即今之東西兩堤
是也雍正三年南北兩岸又接築大堤南堤自冰窖東
堤起至王慶坨止北堤自何麻子營起至武清縣范甕
口止即今之舊南堤北堤是也四年栁岔口河淤自郭
家務起開挖引河十年接築重堤并挑引河乾隆三年
[125-5b]
又接築南北兩埝五年又自葛漁城北埝起接築北埝
至東蕭家莊止二十年冰窖河口南北淤髙
皇上親臨閱視開堤改河于賀堯營一帶任其蕩漾入
淀歸海二十一年接築遙埝二十八年添築越埝三十
九年興舉大工于下游條河頭挑濬寛深直趨毛窪歸
沙家淀達天津入海同/上
  臣/等謹按永淸地界為永定河入淀歸海之下㳺
  自康熙年間脩築南北兩堤河流得以順軌嗣後
[125-6a]
  或間有淤滯之處
皇上御極以來屢經
臨視隨宜疏濬旋即安瀾其區畫原委之詳恭繹
御製詩章瞭如指掌謹編載卷内
増乾隆十八年
御製沿隄行三十里觀永定河新移下口處兼示直𨽻
總督方觀承永定河道白鍾山詩 舊時北岸今南岸
近舊南隄今北隄桑乾于康熙年間築陡之始原就南/雍正年以河身淤故改從北近又以
[125-6b]
河身漸淤改從氷窖南出在兩河之間故康熈年/之北隄為今南隄而雍正年之南隄為今北隄矣遷就
向寛資蕩漾已看汎過積淤泥 舊識黄河利不分挾
沙東注向瀛濆渾流今有清流亘黄河全流入海其力/較專至清口滙淮攻
沙之力益勁永定下流不能獨行入海有運河鳯/河横亘于中因㪚入諸淀水過沙渟故特易淤此䇿
思量未易云 新口疏通頗吸川安瀾自可保當前都
來六十年三改河自永定皇祖中年始築隄修防/賜名 六十年間已南北三徙長此
經行正未然 給資撥地遷村墅讓水還聽一麥耕安
土不難事姑息那知深意訓盤庚
[125-7a]
  臣/等謹按乾隆十八年
御製詩恭勒石於永清縣境氷窖村
増永清縣唐置益津闗後入遼文獻/通考
増韓淮陰城在縣西八里韓信下燕築城于此遺址未
湮又稱為韓侯鄉永清/縣志
  臣/等謹按通鑑漢髙祖三年韓信用李左車策發
  使使燕燕從風而靡遣使報漢且請以張耳王趙
  未幾楚擊趙張耳韓信徃來救趙據此則信當日
[125-7b]
  未嘗至燕舊志相傳有漢淮陰城又稱為韓侯鄉
  似屬後人附托之辭謹附識以俟考
増武毅漢軍臺在永清縣南二十五里又有武毅番軍
臺相傳皆宋人所築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按縣志東南鄉南門村有武毅漢軍臺近
  后奕村相傳宋將楊業所築土人亦稱六郎臺武
  毅番軍臺近南門村
原通澤廢縣在縣西五里方輿/紀要
[125-8a]
  臣/等謹按縣志今城西五里有通澤村
原劉越石壇在拒馬河之陰晉太尉劉琨欲圖燕薊築
壇與段匹磾㰱血同盟翼戴王室今遺址尚存永清/縣志
原幽州刺史段匹磾數遣信要劉琨同奬王室琨由是
率衆赴之從飛狐入薊共討石勒匹磾推琨為大都督
㰱血載書檄諸方守俱集襄國進屯固安以俟衆軍晉/書
  臣/等謹按唐析安次為永清縣安次在漢為益昌
  縣酈道元水經注方城縣東八十里有益昌縣故
[125-8b]
  城方城即今固安益昌即今永清兩境相連故晉
  書有進屯固安之文也
増縣南信安鎮即古信安軍也北𨽻永清南𨽻霸州永清/縣志
  臣/等謹按縣志信安鎮在縣東南霸州志信安城
  在城東五十里葢霸州在唐天寳初為永清縣後
  周始置為州治宋時又改置信安軍今之霸州永
  清即信安軍之舊地故兩境皆有其遺蹟云
  又按信安鎮有宋將楊延釗舊砦南近霸州界路
[125-9a]
  旁石碣題曰信安鎮楊六郎城遺址繚繞猶隠隠
  可覩
原雁月樓在信安鎮永淸/縣志
原文信國被執北行次信安館人供帳甚盛信國達旦
不寐題詞于壁寄南樓令詞曰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
沙葉聲寒飛透窗紗懊恨西風吹世換又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説興亡燕入誰家只有南來
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或云此鄧光薦詞也詞苑/叢談 此/條
[125-9b]
原在霸州/今移改
原縣治東南譙樓有鐘篆文斑剥莫辨嵗月相傳唐貞
觀末桑乾河決衝没城垣得此鐘於水涘至今父老謂
之自來鐘永清/縣志
原史丞相天澤墓在縣西南二十里黑垡村墓前神道
碑翰林學士王磐所撰同/上
増史天澤神道碑勲房杜受帷幄之寄而不親汗馬之/勞耿賈著鐘鼎之 而弗踐秉鈞之任豈不以將相殊
器而軍國異宜非仁勇兼備而才徳兩全者未易當之/也丞相史公弱冠從軍年三十已大將自我太祖太宗
[125-10a]
睿宗憲宗四朝每有征伐之事未嘗不在軍中身經百/戰偉績豐功不可勝紀逮上御極置之相府授以政柄
即從容閒暇不動聲色而紀綱法度粲然一新内立省/部以杜絶政出多門斜封墨勅之權外設六道宣撫司
以削奪郡縣官吏世襲專擅之弊給百官奉祿使在官/者有以自贍而得保清亷之節禁賄賂請託使官吏一
心奉公而不敢為狥情枉法之私又奏罷諸邑占役五/十餘萬户均其賦税以蘇民力天下欣然咸有太平之
望非所謂仁勇兼備而才徳兩全者能如是乎公諱天/澤大興路永清人曽大父成珪隠徳不耀父秉直是為
尚書府君生三子伯曰天倪仲曰天安公其李也金大/安癸酉嵗國兵南下尚書府君謁太師穆呼哩軍門明
年從攻北京下之太師以府君為行部尚書鎮守其地/公以府君元子授五路萬户中統元年上登極首召公
公奏疏以面對上嘉納之是嵗秋詔公兼江淮經畧使/二年春北征還以公為中書右丞相至元改元加光祿
[125-10b]
大夫右丞相如故六年春上將有事于襄陽詔公與駙/馬呼喇楚往行至郢州公病不能進還襄陽時上聞亟
遣近侍齋葡萄酒賜公且諭之曰卿自吾祖父以來躬/擐甲冑跋履山川宣勤勞者多矣勿以小疾暫阻行意
便為憂惱可且北歸善自調䕶公歸家又遣其子杠與/太醫馳往診視仍賜藥物公餌畢附奏曰臣大限有終
死不足惜但願天兵渡江慎毌殺虜是日薨春秋七十/有四實至元十二年二月七日也訃聞上為震悼遣近
臣致奠賻白金二千五百兩贈太尉下太常考行鎰曰/忠武以三月庚寅葬城西原其明年春二月有特㫖命
臣磐製墓隧碑文臣嘗論士君子抱負才智出逢昌運/君臣遇合取富貴功名以自振耀非難事也惟夫仁慈
惠愛不吝不驕有以服人心於富貴功名之外者是可/重也公以元勲碩徳位兼將相為邦家之柱石為宗社
之蓍龜望重四朝恩隆百辟其容貌循循和易未嘗有/一毫驕矜之色見于顔間視富貴功名欿然退避若將
[125-11a]
有凂於已者此其藴藉豈尋常淺狹之量所能窺伺哉/初公乞致仕上召問其故公曰臣無大功報國今一子
管民政一子掌兵權臣復乆叨隆遇一門之内處三要/職寵榮過分必致咎殃臣敢冒死固請上諭曰卿奕世
忠勤有功于國一門三職何足為嫌不允國朝之制州/府司縣各置監官謂之達嚕噶齊府州官往往不能下
公獨一切莫與之較由是惟真定一路事不乖戾而民/以寧兵火之餘北地民窮往往從䝉古賈人借貸周嵗
輙出倍息稍積則鬻妻賣子不能償謂之羔羊債公題/奏令民負債出息至倍則止上俞允之初公至歸徳遇
䝉古驅俘獲將殺之内一俘公問為何人曰我金人李/正臣也公出金贖署萬户參謀河南王顯之來謁公一
見留置門下署萬户參謀兩人信任之專雖父子兄弟/莫之敢間由是真定治效高視他郡兩人之力為多公
生平喜資治通鑑每公務之暇即取讀之有不解即以/問人必解而後已雖公務逺適亦恒以數册自隨每舉
[125-11b]
一事輙能推究始終折衷是非雖老師宿儒有不及者/公夫人石氏李氏納哈塔氏穆延氏皆先公卒子男八
人曰格榮祿大夫湖廣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曰樟真定/順天兩路新軍萬户曰棣嘉議大夫衛輝路總營曰杠
資徳大夫湖廣行中書省右丞曰杞嘉議大夫淮東道/肅政亷訪曰梓奉議大夫澧州路同知曰楷奉訓大夫
南陽州同知曰彬資徳大夫中書左丞女七人男孫十/六女孫十三銘曰維開府公沈毅龎鴻挺然異禀間氣
所鍾累朝尚武公在戎旅把握韜鈐指揮貔虎一旦崇/文正笏垂紳從容廊廟百度維新省部既立事權歸一
監司出臨專擅自息祿足代耕吏畏公清苞苴不行獄/無欹傾謨恊宸意事合羣情黔黎呼舞思見太平公屬
櫜鞬十常八九其在鈞衡蹔而非乆世治時清尚可無/公險巇震驚非公孰寜公今云亡孰佐時康宸衷簡在
百世難忘豐碑堂堂松柏生光有不知者視此銘章改/同上 按呼喇楚䝉古語積聚也舊作忽剌出今譯
[125-12a]
納哈塔舊作納合今/從八旗姓譜改正
原金鵲廟在縣南三里廟祀闗侯脩葺時掘地得金鵲
二翼故名草中有遼大安年所立石幢上林/彚考
原永清城外東南隅百歩有三塔寺葢唐刹也石幢尚
存上書大周□歴元年二□八□武隆縣令聞生元相
奉為金輪□神武皇帝造四面像創浮圖一所供養後
紀上柱國以下官名字多湮滅同/上
  臣/等謹按三塔寺一名㑹福寺寺内石幢今尚存
[125-12b]
增宋之問題會福塔院詩日如湧浮圖近紫霄芙蓉仙/苑禮羣僚海天遥奉金輪 盡遣禎祥歸聖朝 宋延
清/集
原縣西北十五里辛窖村龍泉寺有白石塔永清/縣志
  臣/等謹按縣志辛窖村龍泉寺一名龍演寺西阡
  有白石塔約高七八丈其基四面雕鏤上共十三
  層年月欵識俱莫可辨
原隆慶寺在城西义口村殿前香爐石基遼乾統年所
立乾統者遼天祚之紀年也上林/彚考
[125-13a]
  臣/等謹按遼史本紀天祚皇帝二月壬辰朔改元
  乾統無天祐年號原書祐字葢祚字之誤
原金御史中丞李英元帥左都監烏庫哩慶夀領兵䕶
軍食以援中都帝遣右副元帥星薩將四百騎迎戰舒
穆嚕明安將五百騎繼之遇于永清將戰命士卒佯敗
金兵來追迴撃大破之死及溺死者甚衆獲李英及所
佩虎符得糧千餘車遂招諭永清不降拔而屠之元史/ 按
烏庫哩舊作烏古論今從八旗姓譜改正星/唐古特語樹也薩地也舊作神撒今譯改
[125-13b]
原縣名取邉境永清之義也居渾河下流頻年為患一
望無涯僅遺城南三五村頺垣覆舍而已長安/客話
原崇禎庚辰三月既望大風揚沙京營大將旗吹墮永
清縣野老/漫錄
補周縉字伯紳武昌人洪武中以貢入太學授永清典
史靖難兵起一時守令相率迎降永清地尤近縉攝令
事極力拒守顧其民寡弱爭先逃散縉度不可為懐印
南奔吏部上言靖難時北平屬州縣官朱寧等二百九
[125-14a]
十人俱棄職逺避宜置法典俱逮戍縉其一也忠節/錄
補馬錄永清遇雨作牛白日永清雨移時不肯休風雷/當檻落河漢近城流 馬誰堪辨蛟龍恐亦愁西歸途
路失何處問孤/舟 百愚集
 
 
 
 
 
[125-14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