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master)


[108-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八
  京畿通州一/
原通州在府東四十五里明一/統志
  臣/等謹按通州明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順治十六年省潞縣入州
增州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三河縣界二
十五里西至大興縣界二十一里南至武清縣界六十
[108-1b]
里北至順義縣界二十里東南至香河縣界五十里西
南至永清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昌平州界三十五里
一大清/ 統志
原在漕河之西三里漕河/圖志
  臣/等謹按漕河距今州城半里許
原州秦屬漁陽郡漢為潞縣地仍屬漁陽郡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補潞高陽氏後䢵姓漢屬漁陽國名/紀
增通州本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戰國皆屬漁陽郡兩漢
[108-2a]
本潞縣及安樂縣地皆漁陽屬邑魏晉以降屬幽州後
魏置潞郡隋開皇初省入涿郡唐武徳二年於此置元
州領潞臨泃無終等縣貞觀元年省元州後為潞縣後
以水為患徙治安樂故城今州之東北即舊治地也歴
五代皆因之至金天徳三年陞為通州元因之領縣二
曰潞曰三河𨽻大都路洪武元年閏七月内附併潞縣
入於州仍以三縣𨽻焉屬北平府圖經/志書
原高梁水東至潞縣注於鮑邱之水又南逕潞縣故城
[108-2b]
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漢光武遣呉漢耿弇等破銅馬五
幡於潞東謂是縣也水經/注
增漁陽郡路縣莽曰通路亭漢書地/理志
  臣/等謹按漢書地理志漁陽郡下之路縣作路與
  上黨郡之潞故潞子國異文後漢書郡國志漁陽
  郡下始列潞縣為潞河之文承用始也通路亭今
  無考
原公孫瓚斬劉虞虞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
[108-3a]
于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
為烏丸司馬柔招誘烏丸鮮卑得數萬人與瓚所置漁
陽太守鄒丹戰于潞北大破之斬丹三國/志
原晉屬燕國後魏仍屬漁陽郡北齊時分置潞郡方輿/紀要
原隋開皇初罷入涿郡唐武徳二年自無終徙漁陽於
此置元州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元州領潞臨泃漁陽無終四縣貞觀元年廢州省臨
泃無終二縣以潞漁陽歸幽州太平寰/宇記
[108-3b]
原遼人既彊内侵諸州皆徧幽州東十里之外人不敢
樵牧趙德鈞為節度使於州東五十里城潞縣而戍之
近州之民始得稼穡通/鑑
増潞縣𨽻南京析津府在京東六十里遼史地/理志
増宋宣和四年以潞縣𨽻燕山府七年金人復取之宋/史
地理/志
原金天徳三年改黎陽之通州為濬州以此縣陞為通
州元因之領二縣屬大都路今潞縣并入州領縣四三
[108-4a]
河武清寳坻漷縣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補北通州燕山府潞縣也北並海金人每年於此造海
船因改為州海陵/集
原元既隳城郭兵火之後祗編籬寨而已洪武元年閏
月燕山忠敏侯孫興祖從大將軍徐逹督軍士修城始
甃以磚石周圍九里十三歩高四丈六尺在潞河之西
因以潞水為濠名勝/志
補洪武元年閏七月徐逹率諸將既克長蘆直沽進抵/河西務郭英首與元兵戰生擒逹勒逹判阮遇元平章
[108-4b]
安布擊破之距通州三十里為營深溝髙壘為持乆計/衆請連攻城英曰吾師逺來敵以逸待勞攻城非我利
也宜出其不意破之翌日大霧英以千人伏道旁率精/騎三千直抵城下元將五十八國公率敢死士萬餘張
兩翼出戰良久英佯敗敵乗勝來追伏兵起截其軍為/二斬首數千級元知院布延特穆爾力戰死之擒元宗
室梁王博囉二十七日夜三鼓遂克通州布鴻猷録語/按逹勒逹滿洲語隠避處也舊作逹逹安 唐古特
不善之謂也舊作奄卜布延䝉古語福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卜顔帖木兒今俱譯改
原通州上拱
京闕下控天津潞渾二水夾會於東南幽燕諸山雄峙
於西北舟車輻輳冠葢交馳實畿輔之襟喉水陸之要
[108-5a]
會也通畿輔/ 志
原城門四東曰通運西曰朝天南曰迎薰北曰凝翠各
有樓通州/志
原宣徳八年閏八月命都指揮劉斌董修通州城樓明/宣
宗實/録
原新城景泰間築周七里有竒中有西南二倉葢國家
歳入東南漕運四百萬石析十之三貯於通倉故為城
以屏蔽之名勝/志
[108-5b]
原成化十二年十一月鎮守通州都督同知陳逵監察
御史徐鏞奏通州密邇京師南北糧運積貯于此城池
不可不謹正統十四年額森侵境以倉厫在西城外乃
築新城障之倉卒經營未如制度舊城高三丈五尺垜
口五尺臺廣三丈五尺而新城不及其半請拆舊城西
面而展新城北角與相連接增其丈尺使上下齊一仍
建甕城敵臺於城北開一門以通河道上命逵會巡撫
汪霖覆勘以聞明憲宗/實録
[108-6a]
原新城連接舊城正徳六年巡撫都御史李貢增崇之
加五尺萬厯十九年復修南門題曰望㠶雲表西門題
曰尺五瞻天通州/志
原李東陽重修通州新城記帝通州在國初為北平布/政司之屬郡舊有城自文皇 定都以來肇立京府並
置州衛東南漕運歳入四百萬析十之三貯于州城既/久且富乃於城兩門外闢地為西南二倉景㤗間以外
警復築城七里有竒環而翼之為新城時倉卒規制未/備高止丈餘視舊城不及其半比年磚石剥落外内出
入可登而越也正徳辛未流氛為患副都御史李貞巡/撫其地深以為憂引水而環之三周已乃詢諸有司圖
所以禦災捍患者上疏言天下之治與其有事而圖孰/若先事而慮今畨上京軍數千名方留城守宜以其隙
[108-6b]
計工修築工部分司有廢磚數十萬宜借以供用上命/户部左侍郎卲君寳兵部左侍郎李君浩工部右侍郎
夏君昻率僚屬往相其宜悉如所議君人留罪人所贖/金為凡百費用新城舊基增築五尺其外為甎内寳以
土上復為垜牆六尺有咫而長廣皆如其數又為敵臺/其西南為甕城重門懸橋皆舊所未有其為役皆分畨
迭作人樂趨事不數月而成焉於是知州楊濬州學正/洪異等謂兹役之重不可以無述介吾妻之從子岳序
班梁以請於余余惟天下大計不外於兵民兵民所頼/以生者必資乎食兹役也皆有頼焉若所謂先事而備
則李君固言之即唐李綘所以告其君者也顧狃於安/逸者恒以為不足憂而張皇者又有所不及謀比盜賊
芟刈畧盡逺近諸司猶晏安不復致慮而李君方矻叙/矻不暇議者而以多事為疑亦獨何哉予感其事因
其始末為方來者勸俾以羡財餘力益增而髙焉其為/補豈小哉是役也巡按御史陳君祥巡倉御史詹君源
[108-7a]
實協其謀董其事者則分守都指揮黄璽等十餘人系/之詩曰文皇建都治必南嚮州名曰通作我東障高城
巍峩有兵有民漕河北來餉粟雲屯儲盈庾增新城是/築有功弗終高及其腹月傾歳頽寖不及前窺覘之患
孰防未然矻矻臺臣出治斯土遭時多虞實備羣侮陳/誤在廷惟皇聖明乃集羣議乃覩地形營兵如林時屬
戍守且練且修工弗外取倉有餘粟鍰有贖囚斯納斯/出財弗外求因城為高幾倍其半其周七里環彼三靣
望之巖巖即之巉巉河流在陽其水潭潭前有連城後/有臯壤越百餘年既崇且廣古亦有言安不㤀危惟臺
有臣為藩為維金湯髙深同彼帶礪守在四方傳於萬/世 懷麓堂集
原唐文獻重修通州新城記自通州古漁陽地相傳勝/國前無城捍以籬寨其有城 洪武初忠敏侯孫興祖
始其奏建二城以䕶西南二倉自正徳間總督糧儲李/徳始其增修新城自嘉靖六年中丞李貢始今重修新
[108-7b]
城以聨舊城使之唇齒相附則萬厯十九年濟南晴江/王公始公博大精敏負文武異才簡書之餘出就行部
相度要害謂通州乃肘腋上流咽喉重鎮無若修新城/為急於是上其議既疏聞制曰可公乃檄將吏捐朽剜
蠧役夫悉取諸營軍不以煩父老經費悉出儲帑金贖/鍰及屯粟之餘不以括民廩啇索城高一丈厚尺有咫
長一千三百四十丈有竒首城樓次角樓次窩舖繚以/周垣濬以溝塹工中程材中度延裘中地勢塼埴中凖
繩楛更而良老更而壯葢自癸巳以迄乙未再浹歳而/竣天子為賞賚勤勞諸臣大小有差而中外諸君子亦
無不樂成於是役者夫通州非郡邑之城天子之城也/明王以四方為守三輔為衛今上垂拱二十餘年邊臣
狃於恬嬉武備弛廢猶幸公身親畚鍤天險屹然仰拱/京闕俯控天津將自今伊始謹葢藏收保聚貢道以肅
屯積以固名雖重修而事君鼎剏昔春秋書築城者二/十九獨叔敖城圻君子以為敏子囊子城郢君子以為
[108-8a]
忠維忠與敏兼之則通州今日之役是已公名見/賔號晴江魯人由甲戌進士至今官 占星堂集
原通州舊有城久圮明洪武元年禆將孫興祖因舊址
修築正統間糧儲太監李徳鎮守指揮陳信奏建新城
䕶之周八里高三丈二尺連接舊城西面為門二萬厯
十九年密雲兵備又大修之城垣連垜口高三丈五尺
長一千三百四十丈有竒二十二年戸部郎中于仕亷
周視兩城隍併可為池請引通惠河注之詔濬三千三
百餘丈加深二尺許廣視深四倍建閘一橋四
[108-8b]
本朝康熙九年知州密完福因新舊兩城坍塌復修葺
通畿輔/ 志
  臣/等謹按乾隆三十年總督方觀承奏請動
帑重修新舊城合而為一其舊城拆去西面共為五門
  各建重樓舊城通運迎薰凝翠三門名新城望㠶
  雲表尺五瞻天二門名俱仍其舊
原崇禎四年督部范公景文閱視通州舊城東北新城
西南皆受敵衝遂各建臺一座形如扇自左至右長十
[108-9a]
二丈高三丈七尺虛其中以架礟通州/志
  臣/等謹按通州舊城新城兩臺尚存
增古城在城東八里甘棠鄉周圍四里相傳為前朝駐
兵處今觀遺跡乃似邑墟或曰即潞縣通州/志
  臣/等謹按古城遺址今尚在地名古城莊
補建武中漁陽太守彭寵被徵書至明日潞縣火災/起城中飛出城外燔千餘家 後漢書五行志
原平谷故城漢縣廢城在今潞縣北太平寰/宇記
原州北平谷城漢所置縣屬漁陽郡後漢建武初光武
[108-9b]
遣十二將軍追破大槍五幡于平谷即此晋省石趙復
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廢入潞縣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平谷故城遺址無考
原安樂故城漢縣廢城在今潞縣西北太平寰/宇記
原通州西北安樂城漢漁陽郡屬縣晉屬燕國北魏太
平真君七年廢入潞縣方輿/紀要
原濕餘水東南流逕安樂故城西更始使謁者韓鴻北
徇承制拜呉漢為安樂令即此城也水經/注
[108-10a]
原沽水南逕安樂縣故城東晉書地道記曰晉封劉禪
為公國俗謂之西潞水也同/上
原晉穆帝永和六年二月燕王雋使慕容覇將兵伐趙
覇軍至三陘趙征東將軍鄧恒惶怖焚倉庫棄安樂遁
去與幽州刺史王午共保薊徙河南部都尉孫泳急入
安樂撲滅餘火籍其榖帛覇收安樂北平兵糧與雋會
臨渠通/鑑 以上五條原在順/義縣卷内今改移
增更始立使使者韓鴻徇河北或謂鴻曰呉子顔竒士
[108-10b]
也可與計事鴻召見漢說之遂承制拜為安樂令註云
安樂縣名屬漁陽郡故城在今幽州潞縣西北後漢書/呉漢傳
  臣/等謹按安樂故城遺址雖不存然方輿紀要既
  云北魏廢入潞縣則在今通州境内可知也太子
  賢後漢書註云安樂故城在今幽州潞縣西北則
  唐人言之矣樂史太平寰宇記安樂故城今在潞
  縣西北則宋人言之矣又馬端臨文獻通考亦載
  安樂故城於潞縣下則元人言之矣朱彛尊原書
[108-11a]
  獨載此安樂故城五條於順義卷内則因顧炎武
  昌平山水記後魏安樂郡故城一條牽連書之以
  致誤耳考安樂本非因縣為郡郡自在今順義縣
  境縣自在今通州境不得以名之相同而混郡縣
  為一也謹改移于此
増乾隆七年
御製通州道中詩 白雲紅樹通州道麥壠禾塲九月
秋好景沿途吟不了豳風圖畫望中收 漁舟蟹舍儼
[108-11b]
江鄉螮蝀横波飲練長䇿渡漫思荷芰緑亞洲賸有荻
蘆黄
增乾隆十二年
御製過通州詩 青郊和以暄風物近清明不禁霜露
思駕言東上
陵前旌度潞川後旅背鳯城予昔青宫時此路頻長征
雍正年間屢經奉陵/ 命恭祭 景憶彼慈雲壁慈雲寺在通/州西十里幾度題
句曾林坰故好在髭鬚非後生沿隄栁已黄出隴麥未
[108-12a]
青望雪繼望雨東畝遲力耕教養雖並要富庻之未能
經厯始知艱所志嗟何成
增乾隆十七年
御製過通州浮橋即景雜詠 飛梁駕水響梢東轉漕
連艘此處通南望江鄉渺何極遙源猶憶自雲中 汀
蒲岸芷染烟光仲月融怡麗百昌依舊廿年寒食景吟
髭贏較幾莖長 郡城塔影落波尖生齒休和日日添
纔命農官出紅朽頓教米賤樂窮閻近釐太倉夙弊因/命預給臣工二年
[108-12b]
俸糈京師米/價為之頓減 來往䑸艫藉底因陽闗唱處解維新便
教一晌思南客豈必九重無故人
増乾隆三十五年
御製過通州詩 樹梢看塔影烟外過通州沙嶺延東
亘潞河自北流浮橋連巨鷁野岸起閑鷗發帑完城郭
各省城垣有應修葺者特發帑五百餘萬繕治之以資/保衛通州為畿東首治工作先施兹則崇墉屹峙益臻
壯觀/矣無非保障謀
  臣/等謹按通州
[108-13a]
御製詩謹繹有闗紀述者恭載卷内餘不備録
原馬祖常通州詩思潞水年年沙際流都人車馬到沙/頭獨憎楊栁無情 送盡行人天未秋 石田集
原貢奎通州道中作喘萬雉參差雲霧開四千里外客/重來平岡日出車牛 古道塵飛驛騎囘白玉至今傳
楚璞黄金自古說燕臺高樓紅斾應如昨莫遣新愁到/酒杯 雲林集
原貢師㤗發通州作起日日思歸未有期及歸翻恨數/年遲開&KR0657聼得呉歌 絶似閶門送别時 玩齋集
原州治在城北門迤西洪武三年建儒學舊在州治西
元大徳二年知州事趙居禮建明永樂十四年重修正
統十二年再葺有弋陽李奎碑記嘉靖四十二年知州
[108-13b]
事張守中撤而新之改建文廟於明倫堂之基學西舊
有通恵書院去之改建明倫堂於其址州人程綬記其
事於石通州/志
原呉澂通州文廟重修碑建皇元有天下文教自京師/逹郡縣雖遐陬僻壤莫不 學設官以闡教事通州近
在畿甸素闕廩給學官每至輙去不惟教事廢弛而孔/廟亦且不葺將就傾圮永平楊齊賢由豐潤縣教諭來
為通州學正思振厥職擇民間子弟可教者得三十家/籍之入學謂之誦書白之官府而復其身州之參李侯
與州之長協心主張于上於是人願出力以修廟學至/治二年七月役興八月績成孔廟正殿東西兩廡爰及
外門上瓦下甓朽墁一新講堂敝壤葢覆而塗墐之前/後牕牖中外甃砌悉備其所未備其南則敞門塾一間
[108-14a]
其北則續檐宇三間學者遂有藏息之所廟之南竪穹/碑刻加封詔書示永久積年之頽靡一旦而完整雖曰
學官之勤㣲州官挾持之功胡能致是哉古之牧民者/常以教民孝悌忠信為急務通州之官能用意於廟學
不敢後庻幾不愧古良牧之政矣州長名蘇拉吉逹其/官承直李侯名額森其官承事在州多恵政通民便之
初榆河之西有閒田欽依至元三十一年詔㫖撥𨽻州/學後運官奪取造廬舍而私其僦利齊賢愬於官户部
禮部暨監察御史直其說以畀州學如初今齊賢又以/餘暇率所轄三河縣之民修其縣之廟學㮣可書也
呉文正集舊按蘇拉滿洲語閑散也/吉逹槍也 作速朗吉大今譯改
  臣/等謹按州學明萬厯年間巡按黄吉士修刑部
  主事蔡成已撰碑崇禎十三年知州嚴錫命修葺
[108-14b]
  殿門開泮池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州閻興邦重修吏部左侍郎張士
  甄撰文國子監祭酒沈荃書石十八年地震傾圮
  知州于成龍修吏部尚書張士甄撰碑乾隆三十
  二年復修
原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郡縣/釋名
原元通州十三倉曰有年曰富有曰廣儲曰盈止曰及
秭曰迺積曰樂歳曰慶豐曰延豐曰足食曰富儲曰富
[108-15a]
衍曰及衍禁/扁
原延祐六年七月通州漷州增置三倉元史仁/宗紀
  臣/等謹按十三倉見元史職官志又地理志通州
  有豐備通濟太倉或即延祐時増置之倉云
增通州都漕運司在通州大道之北析津/志
  臣/等謹按都漕運司署遺址俱無考
原永樂七年七月修通州衛倉十三年二月設北京通
州左右衛神武中衛定邊武清五衛倉十六年八月置
[108-15b]
通州衛通濟倉明成祖/實録
原通州衛在州治南建文四年成祖置衛於此又有左
右二衛俱永樂中建方輿/紀要
原神武中衛亦在州治南建文二年燕王所置又有定
邊衛在州治西南則建文四年所置也同/上
  臣/等謹按通州衛神武中衛定邊衛武清衛遺基
  今俱廢惟左右二衛各設千總一員督運
原景㤗六年二月增置通州倉明景帝/實録
[108-16a]
原西倉在舊城西門外新城中俗呼大倉永樂七年建
中倉在舊城南門内永樂中建南倉在新城南門内天
順中添設東倉在舊城南門内亦永樂中建隆慶三年
歸并中倉通州/志
原宣徳五年添設户部尚書一員専督倉場後或用侍
郎無定銜俱不治部事嘉靖中令兼理西苑農事隆慶
初罷兼理萬厯九年裁革命本部侍郎分理之十一年
復設明典/彚
[108-16b]
原通州倉户部歳委員外郎一人主事四人或七人或
九人監出納之政其所居公舘中有園亭有事議焉有
客燕焉皆於斯在客春/堂藁
原宣徳間設總督倉塲太監一員正徳間添置二三員
嘉靖間裁革正統間設總督倉糧太監一員至正徳間
添至十七八員嘉靖初止留二員至十四年盡裁革通州/志
原户部尚書梁材奏本朝酌古定制監局等官供事於
内府部等官分治於外具載祖訓體統截然若京通等
[108-17a]
倉户部職掌督收則有侍郎郎官巡視則有御史綱舉
目張萬世無弊宣徳正統以來始用内臣亦止一二而
已正徳間陸續増置一羊九牧需索多門虐害輓卒漕
政大壤宜一體裁革以復聖祖設官分職之典從之儉/庵
疏/議
増王國光拜南京刑部尚書未上改户部再督倉塲神
宗即位還理部事京軍支糧通州者候伺甚艱國光請
遣部郎一人司之名坐糧㕔投牒騐發無過三日諸軍
[108-17b]
便之明史/本傳
  臣/等謹按
本朝定制通州置二倉一曰大西倉一曰中倉每倉滿
  漢監督各一員𨽻於倉塲總督總督帶户部侍郎銜
  亦滿漢各一人專司漕政通州京城各有衙署每年
  以春月駐通冬月囘京署治事坐糧㕔滿漢各一
  人以御史及六部司員充之綜收糧石轉撥各倉又
欽命巡漕御史綜核之規制盡善此漕政之遠邁於元
[108-18a]
  明也
原通州距京城東四十餘里城中積糧數百萬石己巳
之變額森南犯諜報欲據通州朝議先焚倉廪會周文
襃忱至京師都御史陳僖敏鑑問計於周周曰若如此
敵未至而棄軍實非計也盍若檄示在京官軍旗校預
給一歳之糧各令自支則糧歸京師又免輦運之費不
數日敵至通州無所獲而去長水/日抄
  臣/等謹按明史于謙傳景帝立謙入對奏曰通州
[108-18b]
  積糧令官軍自詣闗支以贏米為之直勿棄以資
  敵帝深納之此作周文襄忱或者忱曾發此議而
  謙適入奏所見畧同可並存耳
補先是漕運京糧唯通州倉臨河近便自通州抵京倉
陸運四十餘里費殷而增耗不給各處赴京操軍久役
用乏劉本道慮二者之病奏將通州倉糧於各月無事
之時令歇操軍旋運至京每三十石給賞官銀一兩而
漕運之糧止於通州交納就彼増置倉厫三百間以便
[108-19a]
收貯歳積羡餘米五十餘萬石以廣京儲上賜二品服
以旌之本道常州江隂人由掾吏仕至户部右侍郎智/囊
原新城西南隅為工部厰厰以其屬主事一人領之所
治不一其事而惟修倉掌收甎料為専職正徳戊寅海
陵華源楚來領厰事外闢重門内廣㕔事總為舍百二
十楹乃立石㕔事題名其上而通政司使楊杲為之作
通州/志
  臣/等謹按甎厰在今通州北門外每年臨清州附
[108-19b]
  漕船解運交厰通永道收掌之工部有取用則徴
  之
原潞河驛隆慶中被火萬厯五年秋因舊址興工驛西
為總會舖東為來賔舘後為撫夷舘其扁額曰四方來
同曰渙號曰綸音曰不皇曰來賔曰歸心曰向化快雪/堂集
原張翥早發潞陽驛詩把征車如水轡如絲望入金河/欲曙時萬里山川環拱 九天宫闕起參差風林泥泥
秋多露野淀稜稄曉有澌三十餘年/觀國願白頭今日到京師 蜕菴集
増潞河驛在通州舊城東闗外潞河西岸明永樂中置
[108-20a]
乂驛西舊有逓運所今革和合驛在通州東南三十五
里舊名合河驛以白榆渾三河合流而名明永樂中置
萬厯中移置張家灣改今名今有驛丞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按潞河驛康熙三十四年併歸和合驛
原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鮑邱水北自檀州密雲縣界流
入魏氏土地記潞縣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源出北山南
流謂此水也太平寰/宇記
原潞水自塞外丹花嶺合九泉水一南經安樂故城與
[108-20b]
螺水合為東潞河一南經狐奴故城與鮑邱水合為西
潞河長安/客話
原潞河東半里許有潞沙曹操征烏丸袁尚等鑿渠自
滹沱由派水入潞沙即此地也奉使行/程録
原幽之潞縣有潞水即露河也路/史
  臣/等謹按潞河源出密雲縣霧靈山潮河水自塞外
  注之南流經州城東北會渾榆諸河凡三百六十
  里至直沽合衛河入海元史所謂通州運糧河全
[108-21a]
  仰白榆渾三河之水合流名曰潞河是也又名白
  河詳見下
原潞河鐡狻猊元季物燕都遊/覽志
  臣/等謹按鐵狻猊今無考
原遼聖宗統和五年幸潞縣西放鶻擒鵞十二年十一紀/月漁於潞縣西濼十四年六月漁於潞河 遼史聖宗
補金海陵焬王謀南侵命户部尚書蘇保衡造戰船於/潞河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補正隆庚辰春正月再役天下軍民夫匠不限丁而盡/起之委右丞相李通提造軍噐於燕山之西北隅遣工
部尚書蘇保衡侍郎韓錫郎中張參愈造戰船於通州/潞河 正隆事迹
[108-21b]
補正隆四年二月造戰船於通州詔諭宰臣以伐宋事/十月乙亥觀造船於通州六年二月徴諸道水手運戰
船周金史海陵紀行/補 麟之造海船 造海船海旁樸斲雷殷山大船/
闢艦容萬斛小船飛鶻何翾翾傳聞潞縣燕京北木柹/翻空浪頭白近年升作北通州謂是背吭宜控扼坐令
斬木干山童民間十室八九空老者駕車輦輸去壯者/腰斧從鳩工自期鼔楫滄溟隘他時取道膠西砦檣頭
相風風北來飛航信宿趨呉會誰為此計狂且愚南北/土性天淵殊北人鞍馬是長技南人濤瀬如坦途果爾
疑非萬全策驅民忍作魚龍食任渠轉海/周郎當赤壁 海陵集 江來自有/
補後至元己亥歳廣帥進鰐魚放之潞河滿林木皆梟/鳴日夜不止 蛻菴集
原永樂十三年十月上獵近郊經白河之上顧侍臣曰/朕昔靖難時嘗冬月欲渡此河甫至河而氷合遂濟師
[108-22a]
當時亦豈/為文遣都 有今日神明之相未嘗忘也遂親/譚廣以特牲祭河 明成祖實録
増乾隆十年
御製過潞河浮橋詩 東風已解碧琉璃坡草隄楊春
與宜恰是昔年承
使命雍正年間奉/大祭屢經 景陵清明/ 命承祀浮橋西畔覔題詩 石
火光隂電影馳幻中歡喜幻中悲即看逝者東流水昔
日今朝有所思 潞河千古帶通州物色風光望裏收
馬上得詩成半偈浮橋徹底幾曾浮
[108-22b]
増乾隆十五年
御製過潞河詩 潞河潦雖退平川水猶漲以此例永
定狂瀾詎能障黍莖帶沙痕結穗欠豐壯景異向所觀
憑輿增悒怏頗有為解者云此河灘上本為水由處人
不與相讓於兹得免潦高田恐無當我聞吁益顰何莫
非吾民使人有餘地孰與水爭利高下皆獲收吾願其
少酬
増乾隆三十一年
[108-23a]
御製潞河懐古詩 空傳彭寵守漁陽城水東西究莫
詳祗有徳鈞趙/衛耕稼至今鄉尚號甘棠
  臣/等謹按潞河
御製詩謹繹有闗紀述者恭載卷内餘不備録
原傅若金潞縣舟中寄楊上舍詩樹買得呉船繫栁根/潞河新雨過黄昏都門只隔烟中 一夜尋君若夢魂
一春風亭館看花時自變新聲教柳枝只恨秀娘空第/ 不曾歌得斷腸詩 傅與礪詩集
原陸顒潞河詩春久住頻看雪天寒未見花經年常在/客聴雁忽思家 重眠多夢年侵鬢有華何由遣懐抱
惟仗醉流霞潞頤光集千里鄉心逐雁飛晨光初動尚/原謝遷曉發 河作
[108-23b]
熹微送迎深媿勞賔從今昨何煩問是非自在沙鷗眼/岸迥凋零霜葉桂林稀十年京洛歸來晩猶喜緇塵未
染衣春木翁歸田稿河作/原林 澤出都次潞 朝發都城闉夕宿潞河舟/
雁落沙渚浄霜降菰蒲秋天寒節物換河漢曉夜流回/望郭隗臺黄金不可求廢興已陳迹懷古心悠悠 人
瑞翁集潞河舟中作/原陳師 夾岸垂楊青可憐出門仍是葛/
木天鄉書不到東吳雁客夢重尋潞水船季子貂裘無/那敝王喬鳬舄幾時旋年來作客渾南北囊底曾無貰
酒錢霄復生子稿作/原簡 潞河舟中 潞水經年别風塵又覺非岸蘆/
迎棹舞檣燕掠人飛澤國魚梁竭江城候吏稀人煙沙/草外一縷起斜暉 蓉泉集
原潘恩潞河晩泊詩人水宿鼉龍窟波翻蘆荻風漁燈/然夜月客思渺秋空 似長卿病途非阮籍窮平生霄
[108-24a]
漢志進止任瓢蓬/原陳暹發潞河作 潘恭定集河駕言返舊服津路多/扁舟發潞
邅迴舟行往如復回首黄金臺宛然猶在目仲春天氣/和新鶯上喬木菁葱布邱甸半半散平陸緬懷滄洲間
栖遲動信宿烟揜瓴集晩客思祭愁何殿閣天非逺江/原范言詩 沙潞河
湖夢已多月憐清夜柝風想早朝珂短燭傾燕酒孤篷/聼楚歌 菁陽集
原黄鳯翔告歸發潞河作革方朔本吏隠相如常病渴/明時許乞身初衣辭魏闕 車逐扁舟長河接溟渤舳
艫爭唱呼鷗騖閒出没㠶影日外落津頭棹歌歇舉酒/酬暮雲惓簾對夜月悠然萬里心頓與江天豁 黄宗
伯集啟原潞河留别錢給事詩/原沈 扁舟南下更依依兩/
地含愁共落暉欲别他鄉手頻執每思故里夢先歸黄/金臺上龍媒老白鷺洲前雁影稀縱說江城春色早可
[108-24b]
同帝里遍芳菲泊存石居士集帆盡長堤帶郭斜暮烟/補屠隆潞河晩 詩 迴浦落
平吐樹春雨薄沉沙白艇藏漁市黄苑覆/酒家一瓢雲水外不復問年華 白榆集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