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master)


[121-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一
  京畿保定縣/
原保定縣在州城南四十里明一/統志
  臣/等謹按保定縣明屬霸州
本朝屬順天府
増縣在府南二百里東西距三十三里南北距二十八
里東至文安縣界二十二里西至保定府雄縣界十一
[121-1b]
里南至文安縣界二十三里北至霸州界五里東南至
文安縣治四十里西南至河間府任邱縣治九十里東
北至永清縣治七十里西北至保定府新城縣治九十
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按保定縣所轄幅&KR0695本不甚廣是以統屬
  未嘗有定秦屬上谷漢屬渤海東漢又屬廣陽晉
  屬章武國隋初屬瀛州後復屬涿郡保定為涿之
  新鎮地唐為幽州五代石晉割以賂遼屬析津後
[121-2a]
  周顯徳六年世宗置霸郡而邑屬霸宋置平戎軍
  改保定縣金元明仍之葢其地實為瀛莫要區設
  邑建官固不在疆域之廣狹也
原保定本雄州歸信縣之新鎮也其形勝乃邊陣之衝
九域/志
原太平興國六年以涿州歸信縣新鎮置平戎軍景徳
元年改為保定軍輿地/廣記
増平戎軍今保定縣治樂史太平寰宇記本莫州新鎮
[121-2b]
之地太平興國六年陞為平戎軍以扼邊陲之喉東至
霸州三十里西至莫州七十里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按
大清一統志保定漢涿郡易縣地唐為涿州歸義縣地
  宋初為歸信縣地太平興國六年置平戎軍景徳
  元年改為保定軍葢是時以澶淵之役遼遣韓把
  來請周世宗所取關南地不許始改保定之名也
增平戎軍本雄州歸信縣之地景徳元年改為保定軍
[121-3a]
景祐元年析霸州文安大城二縣五百户𨽻軍九域/志
原宣和七年廢保定軍為保定縣𨽻莫州㝷依舊宋/史
  臣/等謹按保定入金即宋徽宗宣和七年事也是
  時其地已屬金之雄州据宋史地理志所云尋依
  舊者葢具文耳實非宋有也
原金為保定縣屬雄州元割屬霸州至元二年省入益
津縣四年復置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保定縣從軍名也郡縣/釋名
[121-3b]
原保定故城相傳宋團練使楊延朗所築嘉靖庚戍羽
書告急郊圻震驚知縣事崇徳吕煥首出俸錢以為倡
乃度地量工斟酌舊址棄東南而依西北以便守也僅
五月而告成煥自為之記保定/縣志
增吕煥修城記余城池之設所以保障一方為百年計/也近時值多事 奉檄築建葢守土之急務不容緩者
但公帑空虚而力有未逮每懷耿鬱邑人聞之咸相謂/曰此舉為誰而使侯若是也遂欣欣然各自以家私之
盈縮議備物料以助城工即䟽名以聞於余不越月而/諸料畢集矣且當道之省諭冇曰成大事勿惜財費余
亦曰不一勞不永逸而諸尚義者之樂事赴工適與符/合是則所頼以共成斯舉以垂千百年屏翰之業者非
[121-4a]
斯人而誰與用布姓名俾勒於石若其賢士大夫贊余/議以决其成且捐資為一邑倡必有能記之者兹不敢
㮣書嗚呼建立惟艱尚冀後之/同志君子永圖之 保定縣志
  臣/等謹按保定縣舊城計周六里竒六十九歩高
  三丈濶二丈導玉帶河以環其外今舊址尚存新
  城計周八百八十九歩高一丈五尺即吕煥所謂
  棄東南而依西北以便守者新城凡四門東曰通
  和南曰南薫西曰惠安北曰玉流環聚其上皆有
  敵樓謹附載以備考
[121-4b]
原縣治及學宫皆洪武中知縣事張仲謙建保定/縣志
增燕平書院在保定縣北門内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知州芮㤗元建一大清/ 統志
増玉河書院在保定縣北門内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知縣孫似梅倡建同/上
原保定軍砦二桃花軍北七里父母軍北一十一里九域/志
増桃花砦世傳楊延朗築屯軍士基址尚存今稱旋馬
結達保定/縣志
[121-5a]
原政和三年改父母砦曰安寧宋/史
增將臺在縣西南楊延朗演武之處下多鐡汁掘土者
每見殘㦸保定/縣志
  臣/等謹按保定在宋時最為重地是以楊延朗守
  此以鎮三關北以霸州為一關西以雄州為一關
  又白溝河為一關其團練兵馬處遺址尚存云
増父母軍寨在城西八里楊延朗守平戎時感父業殉
敵祭父於此今稱為寨上保定/縣志
[121-5b]
増六郎洞在東關古傳通數十里今失其處同/上
增張青口衆流中一凸千艘來集為保定正定河間三
府行鹽要地商賈貿易水路通衢同/上
增南鎮在城南十八里同/上
  臣/等謹按保定縣志南鎮為南北徃來孔道河流
  環繞岸有古柏横接如橋行者便之邑志謂之柏
  橋古渡
原玉帶河在縣北遶縣東南入於磁河或曰即霸水之
[121-6a]
下流也方輿/紀要
原磁河源自安州聚九河之水至雄縣為瓦濟河至保
定縣為磁河入直沽明一/統志
增玉帶河上流有二𣲖一西北自新城縣來者曰北九
河一西南自任邱五官淀來者曰南六河俱會於雄縣
之毛兒灣流入保定縣界為玉帶河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按縣治西北九河一盧溝一拒馬一夾河
  一琉璃一胡良一桑乾一烏流一白澗一白溝西
[121-6b]
  南六河一黑羊河一一畝泉一方順一塘河一沙
  河一磁河俱會於保定玉帶河亦名苑口河是河
  容納衆𣲖全資千里堤岸以為保障且保定在河
  之南文安又在保定之南大城又在文安之南保
  定之堤永固則三縣皆受其福矣
增陸光旭修堤碑記百玉帶一河為白溝滹沱琉璃數/十河之下渚恃長堤 里以為之防鯨波一决三邑其
魚官斯地者生斯地者固與堤為命者也夫以衆河之/水聚一河則易决以三邑之功禦一堤則易完而厯來
數失其防者何哉一以民習之乆玩也曲突不事而補/亡羊一以隣人之秦越視也同舟勿心剝床奚及夫霸
[121-7a]
州文大幅&KR0695亘百餘里而遙而堤則錯壌相間或一邑/分汛數處或一堤數邑恊修自蘓橋迤東文防居多西
則霸文相界而盧各莊河干乃保疆分汛十王堂者文/堤也接胡家墳保障者大城久不修之界岸也靳家背
後則保大所共有事也何家道口則初為大堤而今為/文堤也過此南北横堤則燕子口達北村武各莊者𨽻
平戎向南則廣陵修汛注窩則平舒分工也叚落甚悉/形勢昭然三邑父老之胸中口中亦極了了舊碑有曰
文安五分大城三分保邑一分葢古人計害均勞使犬/牙相制者指臂牽連以使此修彼應良深意哉旭以壬
辰萸月筮宰平戎越歲夏適吳妖為祟靳家背後城堤/危如累卵牒呼不應代荷鍤畚豈天譴難囘狂龍夜潰
産蛙廬灶稻蟹無遺嗟此哀鴻𦵏魚腹而徙四方不知/其幾千百人也乙未暮春
詔發帑金修築同廣陵宰韓子斗山廣文張子大章暨/捕幕謝廷祐拮据於斷堤流水之間夏徂秋凡四閲月
[121-7b]
而堤成又張臬使委代築大城注窩等堤數百丈是年/也幸馮夷息浪新壘屹然去國仳&KR0867牽車而還故里矣
不意今夏之日陽侯再肆湧浪如雷旭也臨河而懼疾/呼鳩衆駕土牛&KR0757槍杇五畫夜與蛟龍戰而卒以堤全
廬舍幸免蜃魚之藻居人始有稻梁之謀於是紳士民/僉欣然曰是堤也築於令修於令令之心骨竭於堤堤
之利害悉於令盍鐫數語以為後日劵因聊叙顛末於/貞珉焉凡百君子慎之哉居安而虞逝波其渝臨深而
惕城維衆志母曰一簣九仭功虧母曰涓涓江河因之/詩不云乎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凡百君子慎之哉
毋忘鼛鼔順冶丙申/立石 保定縣志
増王各莊引河自玉帶河起至中亭河止横亘三千一
百餘丈乾隆十年開挖二十九年疏濬一大清/ 統志
[121-8a]
  臣/等謹按
大清一統志王各莊引河舊名十望河為玉帶河分流
  其源自西北來者由雄縣入保定境自西南來者
  由任邱縣入保定境總滙於毛兒灣至盧各莊下
  入霸州之中亭河乾隆十年開挖二百四十丈二
  十九年疏濬至三十八年復展寛挖淤詳見
御製詩注中
増乾隆三十八年
[121-8b]
御製閲鷹嘴壩及&KR0951疃引河處詩以示直𨽻總督周元
理 前歲决口凡兩處東則&KR0951疃西鷹嘴堵築長堤已
完善或再逢漲慮後此况均臨近受頂衝取直引河固
其理插標備覽取進止就我所知無不指&KR0951疃渠長已
合冝鷹嘴渠短應西徙鹿疃引河周元理擬挑九百丈/足資取直之益即如所擬行其
鷹嘴壩曲處止擬挑引河一百二十七丈勢促而渠短/河猶頂衝不能引溜以化險工因指令徙西展長百十
丈使不逼近大堤河防原/以衞民即多費亦弗靳也籌民惜費我弗為督吏鳩工
爾其亹
[121-9a]
  臣/等謹按鷹嘴壩鹿疃引河
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者恭載卷内
原二里城在縣東北宋時積糧於此保定/縣志
  臣/等謹按二里城今有遺址
原保定堤自路疃村起直抵西營唐頭等村計長四十
里其南與文安界而北則霸州也議者謂决霸州之堤
以疏水性而築大堤於南以衛文安則畿南十數州可
免於水患矣名勝/志
[121-9b]
增保定堤即千里長堤明永樂六年知縣王孟原所築
舊為秋水冲决乾隆三十七年修築保定/縣志
増黄猶岡在路疃東北隅登眺其上野花香滿禾穗鱗
層清流環繞緑樹陰濃同/上
  臣/等謹按路疃即鹿疃其東北隅尚存小土阜土
  人傳為黄猶岡
原漢張堪墓在城西南二里保定/縣志
  臣/等謹按後漢書張堪拜漁陽太守開稻田八千
[121-10a]
  餘頃致民殷富百姓歌之曰桑無附枝麥秀兩岐
  張君為政樂不可支視事八年其𦵏處史無明文
  非如朱邑桐鄉之鑿有可據惟考保定於漢為涿
  郡易縣地與漁陽郡統屬幽州其界相連或亦堪
  遺愛所在然其蹟已不可復辨矣
原唐竇建徳墓在城西南二十里保定/縣志
  朱彞尊原按新舊唐書建徳於陣前俘獲戮於長
  安市保定有墓未必真也
[121-10b]
増天寜寺在城東北隅保定/縣册
  臣/等謹按天寜寺未詳始建年月有𢎞治元年僧
  隠菴撰重建碑記為邑之鉅刹有古鐘聲振十餘
  里今鐘樓雖廢而鐘尚存
増明僧隠菴天寜寺重建碑畧榜保定縣城東北隅有/吉壌爽塏昔人即其地建精藍 曰天寜實圻内之鉅
刹也經始未遑究其年代元季寺毁迨宣徳改元洞明/禪師甫棲之覩兹廢跡遂奮志興復先於西山伐杞梓
楩柟塞川而下甄陶甓瓴堆邱積岳於是漸次締搆邑/民施捨者旁午絡繹其制先建殿庭至若文室神祠祖
堂繚垣屹立囘廊四合厥志未就付屬弟子逺悟逺悟/能不負所屬以興修為已任前建天王殿并禪堂齋廡
[121-11a]
洎山門凡叢林所宜有者以次修畢遂能化瓦礫為祇/園幻荆棘為金刹猗歟盛哉余嘗謂格理盡性為入道
之本僧園法物乃宏道之資欲樹其本必頼其資今兹/營建使樹其本者有所資宏其道者有所託其於佛門
可謂大有功矣逺悟不逺千里謁余為文茂揚成績詞/不逮意直言其梗概勒諸貞珉庸示悠久云𢎞治元年
歳在戊申四月日/立 保定縣志
 
 
 
 
[121-11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