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master)


[152-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五十二
  邊障一/
  臣/等謹按山河之固在徳不在險舜時幽營之地
  界在遼氷東西後代徳不能及遠乃有邊防明初
  徐達築邊牆自山海闗西抵慕田峪一千七百餘
  里阸塞又安足恃乎
國家威徳逺揚輿圖式廓每歲恭值
[152-1b]
避暑
行圍自古北口外興桓名勝之區
清蹕所臨皆為都邑奚有於此疆爾界也臣等編纂朱
  彛尊原書有邊障一門大抵皆前明闗鎮之制其
  言山川形勢特詳爰為詮次存其舊俾有所考云
原燕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
遼東郡史/記
原天保六年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築長城自幽州北夏
[152-2a]
口至恒州九百餘里北齊/書
原開皇長城起嵐州合和縣經幽州皆因古蹟修築元/和
郡縣/志 以上三條原在/世紀門今移改
原京東之外鎮營薊遼陽也京西之外鎮宣大偏頭也
京東之内險山海也京西之内險居庸白羊紫荆倒馬
鴈門寧武平刑龍泉也長安/客話
  臣/等謹按方輿紀要平刑亦作瓶形在山西繁峙
  縣界
[152-2b]
原闗隘之要有四曰古北口曰居庸闗曰喜峯口曰松
亭闗烽堠相望者一百九十六處明實/錄
増燕薊之北有松亭闗古北口居庸闗此中原險要宋/史
增居庸古北松亭等闗東西千里險峻相連近在都畿
易於據守金/史
增漢唐都闗中去邊幾千里餘今京師北抵居庸東北
抵古北口西南抵紫荆闗近者百里逺不過三百里爾
長安/客話
[152-3a]
增京師扆山帯海有金湯之固正定以北至於永平闗
口不下百十而紫荆居庸山海喜峯口古北口黄花鎮
險絶尤著職方/圖考
增宣府大同藩籬也居庸紫荆門户也順天正定保定
等府州縣堂室也藩籬密斯門户固門户固斯堂室安
漁石/集
增易州西北乃金坡闗即紫荆闗昌平之西乃居庸闗
順州之北乃古北口景州東北乃松亭闗平州之東乃
[152-3b]
渝闗即山海闗春明夢/餘錄
原薊鎮邊分東中西三路東路帥駐臺頭營昌黎/縣所急
者四曰山海闗撫寧/縣曰石門砦撫寧/縣東曰燕河營永平/府北
建昌營遷安/縣北中路帥駐三屯營遵化/縣東所急者四曰太平
遷安縣/西北曰喜峯口遵化縣/東北曰松棚谷遵化/縣北曰馬蘭峪
薊州/東北西路帥駐石匣營密雲縣/東北所急者四曰牆子嶺密/雲
縣東/北曰曹家砦密雲縣/東北曰古北口密雲/縣北曰石塘嶺密雲/縣西
北/其邊牆皆依山凑築大道為闗小道為口屯軍曰營
[152-4a]
列守曰砦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石匣有新建龍王廟
御製詩已恭載京畿密雲縣卷内兹不複錄
增薊州自山海闗而西至居庸之灰嶺隘口共一百二
十處相去約二千一百里又自州以西有邊墻三重由
州北里谷等闗西達密雲之甎朶子闗為第一重自州
東北豐臺谷寨西達密雲之墻子嶺南谷寨為第二重
自州東彰作里闗西達密雲峩眉山嶺砦及香河縣為
[152-4b]
第三重而密雲之桃兒冲寨與甎朶子相接邉墻至此
始合為一又西則古北口又西則居庸闗也方輿/紀要
增東起山海西迄居庸延袤二千里皆属薊鎮同/上
原洪武初即古㑹州大寧地設北平行都司興營諸屯
衛封建寧藩與遼東宣府東西聯絡為外邊已而魏國
公經畧自古北口至山海闗增修闗隘為内邊以故薊
州西接居庸北折而東南抵海上盡漁陽盧龍皆其管
内船泛登萊陸走趙魏襟帶原澤馮翊京師號稱雄鎮
[152-5a]
迨文皇靖難烏梁海内附乃徙北平行都司于保定為
大寧都司而散布興營諸衛於京府大寧之地盡畀烏
梁海通貢互市諾音大寧福餘三衛是也自是紅螺白
雲之北遼東宣府聲援隔絶而喜峯三屯密雲白羊以
漸收縮失計甚矣明典彚作按諾音蒙古語官/長也舊 朶顔今譯改
原金立中京大定府至貞元元年更為北京元世祖至
元七年改為大寧路洪武初元將納克楚尚據金山二
十年三月命大將軍宋國公馮勝等率師出松亭闗築
[152-5b]
大寧寛河會州富峪四城勝遂率兵趨金山六月納克
楚降九月置大寧都指揮司大寧中左右三衛及會州
木榆新城等衛悉𨽻之二十一年改大寧都指揮司為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距北平布政司八百里二十四年
封皇子權為寧王建文元年九月燕王兵出劉家口襲
破大寧下富峪寛河會州等城以寧王及將士歸北平
大寧初設未有民人但立一十六衛自燕王㧞之而南
遂為空城及轉戰三年始下南京而大寧已棄之後不
[152-6a]
能復置因徙衛于山南而以其地畀烏梁海然永樂元
年仍命武安侯鄭亨於千户寨灰嶺廢州神樹西馬山
七渡河皆設墩堠新昌伯唐雲領軍自小興州大興州
東接牛嶺會州塔山龍山諸處屯種迨十九年命邊將
置邏騎營於古北口之北神樹之地則當時此地尚為
甌脱也昌平山水記作按納克楚唐古特/語黒水也舊 納哈出今譯改
原薊鎮東自山海闗西抵石塘路开連口接昌鎮慕田
峪界延袤一千七百六十五里四鎮三/闗志
[152-6b]
増洪武二年從淮安侯華雲龍言自永平薊州密雲迤
西二千餘里闗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明史/兵志
補薊鎮經畫臺牆規制俱出於戚少保海嶽山/房集
原薊鎮設督臣自嘉靖庚戌始太函/集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總叙薊州一帶闗砦
原喜峯口乃烏梁海進貢之路本名喜逢口古松亭闗
長安/客話
原灤陽驛東北四十里有雙冢世傳昔有久戍不歸者
[152-7a]
其父求之適相遇此山下相抱大笑喜極而死遂葬於
是因謂之喜逢口圭塘/小稿
原喜峯口路闗砦一十二東自鐵門闗西至團亭砦延
袤九十四里董家口下闗砦五青山口闗横山砦游鄉
口闗董家口闗勝嶺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二十八里空心敵
臺二十五座大喜峯口下闗砦七鐵門闗李家谷闗椵
木谷砦石梯子谷砦大喜峯口闗小喜峯口闗團亭砦
俱洪武/年建邊城三十四里空心敵臺一十五座四鎮三/闗志
[152-7b]
原鐵門闗外有大潭即喜峯水之源也闗南十五里為
穹窿山山多洞穴高與鐵門闗齊旬洞口而西十里為
西山嶺即喜峯古松亭山也南行二十里曰小喜峯又
西南三里曰老子谷下為團亭砦灤水由此流入撫寧
縣境隔灤水而西為樓子山又南十里為平山撫寧與
遵化相出入處也方輿/紀要
原喜峯口闗在遵化縣東北七十里闗城周三里闗口
有來遠樓可容萬人宣徳三年車駕由喜峯口大敗烏
[152-8a]
梁海衆於寛河嘉靖十年三衛入侵自此益增兵戍守
為薊邊重地同/上
原嘉靖中胡守中以都御史奉璽出行邊乃出塞盡斬
遼金以來松木百萬於喜峯口創建來遠樓守中恃寵
驕恣尋以賄敗樓後為水衝沒今臺址尚存長安/客話
補鐵門山距鐵門闗三里在李家谷左其南為穹窿山
頂明如月穿之跨其巔山與鐵門山並高其洞十丈大
小二孔廣如高之半旁為穹窿者多其陽平疇也洞内
[152-8b]
周十餘里小洞十數極巅大洞紅觜鴉之巢也轉而東
懸石皆五色人東崖向北前坡鼔以八音莫不應焉名
應樂軒出洞口十里為西山嶺即喜峯古松亭山也其
峯削下要有洞二丈餘深倍之有墳在岡臨闗口乃古
蕃王墓元許有壬紀事謂有久戍士父尋之相逢於此
喜笑父子俱死葬焉曾掘之風雨大作而止今戍者歲
祀之其稱喜峯葢訛自永樂之後也碣石/叢譚
補萬厯庚辰夏仲辛巳鵲蛇闘於喜峯東園轟同上電/補萬厯甲申仲夏辛酉喜峯井兒北九號臺 雷霹
[152-9a]
將舖房三間并汛軍火器盡燬震死戍兵童守中臺正/臺副龔象壬亮三人越五日三屯營丑時地震丁亥仲
夏癸巳三屯營酉時地震自西北而東南有聲如/雷喜峯李家谷申時風雨交作雹擁尺餘 同上
補喜峯口古松亭闗外有山石壁峭絶萬仞無蹊徑可
上巅有精舍三合朱扉粲然自下望之可見土人云每
夜聞其上有鐘梵聲竟不能測皇華/紀聞
原徐太傅城在喜峯口闗東北有小城相傳中山王所
築歲久彌堅遠望如碧玉懸厓斗聳人跡希邈名勝/志
原明蕭鎡大喜峯口闗城興造記畧海上即位之明年/勅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鄒來學自山 以西至天夀山
[152-9b]
以束千餘里之地闗城屯堡其悉疆里之軍務處置聽/以便宜公拜手稽首言曰於乎皇上所以委任者至矣
我何敢不力以欽承休命先是敵自白羊紫荆諸闗皆/失利公守喜峯口親歴邊境相地之險易曰多寡在人
而捍禦之廣斥堠謹烽燧民用以寧及有是命時鎮守/則有尚膳監郁公永總兵則有都督僉事宗公勝左右
參將則有都指揮僉事胡鏞馬榮公與之謀曰鄉者緩/急預備一時權宜耳經久之計當如聖諭衆咸是之議
既克協乃經營繕治之不獨喜峯口而已其他董家羅/文諸峪劉家界嶺一片石諸口廣者百餘丈狹者數百
尺皆築城以障其缺舊所有者乃增高之為門以便我/軍之出入通水道者則制為水闗城之外為濠濠之外
為牆山之峻者削之為壁谿峪蹊徑凡人跡可通者盡/築焉葢東西千餘里間營壘相望高深堅壯足以經久
誠所謂金城湯池固也公又以謂諸闗獨喜峯口鉅鎮/朝貢道所由出乃為城樓以示壯觀樓高四丈深廣稱
[152-10a]
之名曰鎮遠樓經始于景泰壬申之七月落成于癸酉/之四月力取于守禦之卒而兵不知勞材取於山峪之
産而民不知賣人見其功之成而不知其何以為之也/於是其將吏相與告於宗公曰都憲公受上命疆里而
公式克協心同力以底於成不有紀述其何以示後宗/公曰然乃以書屬翰林編修劉宣請於予古之為天下
者不病乎其有患恒病乎其無備不病乎其無備恒病/乎難其人夫事機之來無常惟禦有其備則雖有一朝
之患不足為吾害備不先具使經理有其人則雖弊敗/之餘猶足成吾功故曰惟在得人而已北邊當永樂宣
徳中承平日久無事修治正統以來葢頽隳極矣聖天/子臨御赫然述中興之業乃始汲汲於斯當此時受命
而往者肩背相望雖極一時之選然其間茍簡就功者/猶或有之獨公毅然以為已任而凡將佐與同事者皆
効力相成故其所建立堅久不隳使國家視之晏然無/復後顧之憂此葢千萬世永遠之績豈一時之功也哉
[152-10b]
為考其始末之㮣論著之俾為天下國家者知治之責/在於得人而後之任此者當思所以善繼之也尚約集
原許有壬喜峯口歌戈兒寒解衣重撫摩兒饑推食孰/忍訶長成與國遠負 一去不返當如何去時云戍東
北鄙直出榆闗度遼水白頭老翁形影俱豈憚山川千/萬里天教此地適相逢父曰從天堕吾子笑疲樂極俱
殞身誰謂情鍾遽如此官家開邊方未已同生又别寧/同死山雲漠漠風颼颼山頭雙冢知幾秋當時不忍一
朝喜今日翻成千載愁猶勝貞女化為石終古孤身雙/不得清江寒影日悠悠行人一去無消息 圭塘小稿
原王寅宿喜峯口詩片萬里秋風暮連山到此分幾年/尋紫塞今日宿黄雲 月臨闗見孤軍擊柝聞燕歌争
勸酒强飲不成醺/ 十岳山房集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皆叙喜峯口
[152-11a]
原由喜峯口東北六十里曰椵木峪闗又六卞里曰松
亭闗自松亭闗至大寧廢衛凡三百六十里為控禦之
道里/記
原松亭闗在喜峯口北百二十里遼人自燕之中京每
自松亭趨桞河方輿/紀要
原劉敞奉使遼東博聞强記素知山川道里遼自古北
至桞河迴曲千餘里敞問曰自松亭趨桞河其徑不數
日可至中京何不道彼而道此遼人不虞敞知相顧驚
[152-11b]
媿曰誠如公言自通好以來置驛如此不敢易也東都/事畧
原閻詢字議道鳯翔天興人嘗使遼頗知北方疆理時
遼主在錫津迓者王恵導詢由松亭往詢曰此松亭路
也胡不徑葱嶺而迂枉若是豈非夸大國地廣以相欺
耶恵慚不能對宋元史質舊按錫津滿洲語釣/魚絲線也 作鞾綻今譯改
原渝闗居庸可通餉饋松亭金陂古北口止通人馬不
可行車山之南五穀百果良材美木無所不有出闗未
數里則地皆瘠鹵矣金國/行程
[152-12a]
原遼薩巴反宗叙出松亭闗取牛遞于廣寧金史本傳/ 按薩巴
義見前舊作/撤八今譯改
原太祖自將襲遼主于大魚濼留輜重于草濼以達蘭
為奚六路軍帥鎮之實古納博勒和䕶送常勝軍及燕
京豪族工匠自松亭闗入内地上戒之曰若遇險阨則
分兵以往實古納博勒和乃合於達蘭金史本傳古按/實古納蒙 語
審問也舊作習古迺博勒和滿洲語潔浄也舊作婆/盧火達蘭蒙古語七十數也舊作撻懶今俱譯改
原建文初大寧帥劉貞等引兵出松亭闗駐沙河攻遵
[152-12b]
化燕王馳援貞等退保松亭既而燕王謀取大寧諸將
曰大寧必道松亭闗闗門險塞守備方嚴恐難猝㧞乃
從别徑趣大寧還收松亭明成祖/實錄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皆叙松亭闗
原由石梯子砦五里至大喜峯口邊外通大川貢路正
闗并南稍城及邋遢嶺通騎衝要其大小安口等墩空
山險通步又五里至小喜峯口闗正闗并東西稍城通
單騎又十里至團亭砦正闗有灣河一道自外流入平
[152-13a]
時水淺可渡夏大水難行邊外通喜峯口大川三鎮邊/務總要
原松棚路東自潘家口西至山口砦延袤一百五十五
里闗砦二十四龍井兒下闗砦八潘家口新闗嘉靖四/十一年
建/東常峪闗西常峪闗三臺山闗俱洪武/年建蘇郎谷闗嘉/靖
十六/年建龍井兒闗張家安砦椽八谷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五十
里附牆臺四座空心敵臺四十四座洪山口下闗砦五
廖家谷闗正徳三/年建洪山口闗西安谷砦白棗谷砦三道
嶺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二十里附牆臺三座空心敵臺四十
[152-13b]
四座羅文峪下闗砦十一天勝砦舍身臺砦俱永樂/年建
蹄谷闗洪武/年建蔡家谷砦永樂/年建秋科谷砦千家谷闗羅文
峪闗猫兒谷砦山寨谷闗沙坡谷闗山口砦俱洪武/年建
城六十三里附牆臺一十一座空心敵臺六十四座四/鎮
三闗/志
原由團亭砦三里至潘家口闗外通喜峯口大川河口
并擂鼔臺墩東西空通騎衝要蔡地谷次衝其十八盤
通步餘山俱險又二里至東常峪闗外通大川正口并
[152-14a]
東稍城通騎衝要其南山各墩空陡險稍緩又八里至
西常峪闗外通長城口并東稍城及横嶺墩東空通騎
餘山俱險又十里至三臺山闗正闗水口并東稍城通
騎衝要其餘山險通步又五里至蘇郎谷闗通步不通
騎又五里至龍井兒闗邊外通大川正闗并河口東西
稍城及真武廟敵臺墩椵木臺東西空通騎衝要餘墩
空山險通步又五里至張家安砦隘口不寛惟正闗并
東山梁通單騎不通大舉又五里至椽八谷外通洪山
[152-14b]
口大川平漫正闗并椽八谷墩柞子嶺白羊坡等墩座
四處極衝通大舉餘險通步三鎮邊/務總要
原潘家口在遵化縣東北四十里嘉靖三十八年諾音
入侵渡灤河由潘家口而西大掠薊州其東曰團亭砦
又東即喜峯口也方輿/紀要
原三臺山闗北五十二里曰寺兒峪又北十六里曰土
松嶺又北六十七里曰謝兒嶺又北有惱儂河傍牌川
等處同/上
[152-15a]
原由椽八谷五里至廖家谷正闗并白草安通騎衝要
餘止通步乂三里至洪山口闗外通大川平漫正闗并
兩稍城及西墩空外俱寛平通騎衝要又三里至西安
砦外通大川各墩空俱通人馬衝又六里至白棗谷外
通大川各墩空亦通人馬衝又七里至三道嶺此外闗
雖通大川但裏口地勢三面如屏險可以據不通大舉
三鎮邊/務總要
原洪山口闗在遵化縣北三十里有城其内為松棚營
[152-15b]
方輿/紀要
原𢎞治十二年八月整飭薊州邊備都御史洪鐘奏洪
山口闗原設於松棚谷境與營相去不遠成化間闗移
今所而營堡仍舊營去闗三十餘里且山嶺道隘人馬
不得並行遇警卒難䇿應請移營於附近李家谷口從
明孝宗/實錄
原由三道嶺四里至天勝砦正闗通單騎不通大舉又
三里至舍身臺砦正闗并苦梨谷墩空俱通騎極衝又
[152-16a]
五里至馬蹄谷闗正闗并稍城通騎極衝其餘墩空通
步又十里至蔡家谷闗正闗水口并闗東尖山墩空通
騎衝要又二里至秋科谷砦正闗秋科谷東空山墩猪
墩通騎餘通步又十里至于家谷正闗并桃樹安墩西
界倒溝嶺墩各空通單騎衝又五里至羅文谷闗外通
大川各墩空俱通騎極衝又二里至猫兒谷砦外通大
川各墩俱通騎極衝又十里至山砦谷正闗并東西稍
城及黄草安尖山墩鶯窩崖白嶺兒石板溝各墩空通
[152-16b]
騎極衝餘止通步又十五里至沙坡谷正闗桑樹安迤
西東山墩三空通單騎衝餘通步又三里至山口砦正
闗并東西角樓墩空俱通騎衝要三鎮邊/務總要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皆叙松棚路
原龍井兒闗要衝也其内為三屯營方輿/紀要
原三屯營去喜峯二舍營曰三屯忠義中衛百夫長凡
三景泰間勅征東大將軍駐劄名勝/志
原營在景山之北城周四里西北至喜峯口六十里西
[152-17a]
至遵化縣亦六十里方輿/紀要
原三屯城宣徳初建于獅子谷天順間城于忠義中衛
三百户屯故曰三屯門三各建重樓戚繼光繕之自為
之記遵化/縣志
原三屯營城天順四年建萬厯二年戚都督展剏焉四/鎮
三闗/志
原萬厯元年侍郎汪道昆閲視薊鎮條奏善後事宜以
三屯營總兵所治惟近設守備一員原無軍衛總兵標
[152-17b]
下各營支領文移率出境借用遵化各衛印信恐增減
稽程且本營駐劄各兵並非土著兩防各發汛地新舊
二城俱空不可無備查忠義中衛設在遵化該衛三百
户所屯地則在三屯營營由此得名遵化城附衛一所
不為不足請以忠義中衛移置三屯營就于三屯營城
内空地葢造衙門廨舍居之邊庭/碩畫
增薊州以三屯營居中為本邊重鎮東至山海闗三百
五十里西至黄花鎮四百里春明夢/餘録
[152-18a]
增京東自山海闗西至黄花鎮為闗塞者二百一十二
為營堡者四十四為衞二十為守禦所三設分守叅將
五于燕河營太平寨馬蘭峪宻雲縣黄花鎮以管攝營
堡謂之闗設守備都指揮五于山海永平遵化薊州三
河以管攝衛所謂之營設總兵官一員於三屯營以總
鎮焉闗設於外所以防守營立於内所以應援同/上
補薊鎮忠烈廟合祀于三屯以死事都督孫臏未曾立
廟但塑像于景忠山三忠祠後新廟既成舁入居中獨
[152-18b]
坐以副總兵而下旁列祀之碣石/叢譚
補三屯城東北二十五里為芹菜山遼進士馮唐卿于
山前結廬種芹自給故名其陰則青山闗營也同/上
原戚繼光重建三屯營城記畧去三屯營去喜峯二舍/在遷安縣南百二十里遵化縣 之五十里左山海右
居庸而綰轂其中舊城痺薄而隘繼光總理鎮務鳩衆/訓練于此弗足以容乃謀闢城于制府會上即位詔增
飭邊垣適汪少司馬閲師條便宜制令移忠義中衛于/三屯城内遂置衛増營及營建公署明年秋規外地而
拓其址徹南垣而圍之凡五百五十七丈高二丈五尺/加五尺為堞址廣四丈有餘門三南曰景忠東曰賓日
西曰鞏京次年春乃繕舊城凡六百一十六丈表裏高/厚悉如樓臺下旁各分便門周城水洞有二敵臺有九
[152-19a]
環以牛馬牆列孔以備睥睨闢場以/積芻茭從横五十丈 止止堂集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皆叙三屯營
原羅文峪闗在遵化縣西北十里馬蘭峪東第十四闗
口也其北五十九里曰窟窿山又北七里曰神山嶺又
北十三里曰白馬川又北十一里曰石夾口方輿/紀要
原馬蘭路闗砦二十五東自石崖嶺砦西至峨嵋砦延
袤二百三十六里大安口下闗砦七石崖嶺砦洪武/年建
觜頭闗龍池砦沙嶺兒砦大安口闗鮎魚石闗平山頂
[152-19b]
俱永樂/年建邊城二十八里空心敵臺八十五座寛佃峪
下闗砦六馬蘭峪砦洪武/年建獨松谷砦豐臺嶺砦俱𢎞治/十三年
建/龍洞谷闗寛佃谷闗俱永樂/年建餓老婆頂砦正徳十/年建
城二十七里空心敵臺三十九座黄崖口下闗砦七恥
瞎谷砦成化二/年建古强谷闗永樂/年建蠶椽谷砦青山嶺砦俱/成
化二/年建車道谷砦嘉靖十/六年建太平安砦成化二/年建黄崖口闗永/樂
年/建邊城六十里空心敵臺一十二座將軍營下闗砦五
彰作里闗將軍闗黑水灣砦黄松谷闗峨嵋山砦俱永/樂年
[152-20a]
建/邊城六十九里空心敵臺一十八座四鎮三/闗志
  臣/等謹按馬蘭峪據
大清一統志今屬遵化州境其西即豐臺嶺
本朝為
陵寢重地初
賜名鳯臺山康煕二年又封為
昌瑞山設副將一員駐守雍正五年改設總兵官所有
  恭建
[152-20b]
陵寢制度以暨節年
祇謁典禮並恭載
大清㑹典兹編不敢複錄
原馬蘭峪在遵化縣西北七十里為守禦要地有城闗
外六十七里曰牽馬嶺又鮎魚石闗馬蘭峪東第二闗
口也正徳四年諾音入侵自鮎魚石毁垣入馬蘭峪十
年烏梁海寇馬蘭峪叅將陳乾戰死嘉靖三十四年諳
達亦自此入侵馬蘭峪其東為大安口亦要口也嘉靖
[152-21a]
三十八年嘗為敵陷口北三十六里曰桞林又北二里
曰白棗林又北十六里曰新開嶺方輿/紀要
原由山口砦五里至石厓嶺西三墩空平漫通單騎餘
通歩又四里至冷觜頭闗外通大川各墩空俱衝通大
舉又五里至龍池砦通大舉又十里至大安口闗邊外
通大川正闗并各墩空俱通騎極衝又四里至沙嶺兒
砦夾石口過道嶺墩内外平漫俱通騎極衝又九里至
鮎魚石正闗通大舉其東西墩空山險可通步又四里
[152-21b]
至平山頂砦内外平漫通馬歩衝三鎮邊/務總要
原沙嶺兒砦其北為琵琶谷四鎮三/闗志
原由平山頂六里至馬蘭峪境外地名秋木嶺離邊三
十里通大舉東通鮎魚石南通烏喀達東北穿謝家峪
衝又三里至獨松砦駝駝谷安口墩平漫通大舉衝又
七里至豐臺嶺砦通歩不通騎又五里至龍洞谷路窄
正闗瓦子谷俱通單騎衝又五里至寛佃谷正闗水口
内外平漫通大舉又五里至餓老婆頂砦路窄通單騎
[152-22a]
東空平漫通騎三鎮邊務總要作按烏喀達滿洲/語塔子頭也舊 歪骨垜今譯改
原寛佃谷黄崖谷東第六闗也方輿/紀要
原黄崖谷有天香寺長安/客話
原由餓老婆頂十里至恥瞎谷砦又三里至古強谷闗
並山險不通騎又三里至蠶椽谷通步不通騎又十里
至青山嶺砦通單騎又八里至車道谷由橛土嶺通步不
通騎又二里至太平安砦由擦子臺離砦十里通人
馬正口衝又十一里至黄崖口闗正闗水口東西稍城
[152-22b]
斷頭崖安口墩中山兒龍扒谷磚墩東西二空俱通騎
三鎮邊/務總要
原黄崖谷闗在薊州北四十里其北三十五里曰尋思
谷又北十五里為柞兒谷又車道谷堡在黄崖谷東直
北即元之大興州也方輿/紀要
原黄崖谷俗呼曰萬塔黄崖山嶺上一塔黄色相傳金
為之餘塔不可數東南通古北口元避暑古道也長安/客話
原由黄崖口闗四十里至彰作里闗正闗水口并紅石
[152-23a]
谷墩空俱平漫通人馬極衝又二十里至將軍石闗正
闗水口城下内外厰邊及大段頭山小段頭山墩空極
衝又十五里至黑水灣砦路狹山險通歩又八里至黄
松谷闗正闗水口城下内外平漫通人馬極衝又二十
里至峨嵋山砦通步不通騎三鎮邊/務總要
原黄松谷闗邊界分屬密雲而其地則逼近平谷縣境
方輿/紀要
原峨嵋山砦在密雲縣東北一百一十里其東曰黄松
[152-23b]
谷將軍石自將軍石而北十三里曰夾城嶺又北一里
曰私鹽嶺又北十六里曰斗子谷自峨嵋山東至薊州
之黄崖谷闗凡五口同/上
原典善寺在峨嵋山營東二里至平谷縣二十里唐咸
通三年建寺之東北里許靈泉山下有泉出焉經流于
寺俗因稱水谷寺平谷/縣志
原白雲寺在黑豆谷砦北至縣二十五里金皇統四年
同/上
[152-24a]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皆叙馬蘭路
原曹家路東自小臺兒砦西至將軍臺砦延袤一百三
十五里闗砦二十二小臺兒砦石塘谷砦姜毛谷砦蘇
家谷砦大水窪砦大蟲谷砦遙橋谷砦惡谷砦南谷砦
燒香谷砦烽臺谷砦黑谷砦水谷砦汗兒嶺闗大角谷
砦倒班嶺砦師姑谷砦扒頭崖砦梧桐安砦齊頭崖砦
柏嶺安砦將軍臺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一百六十四里空心
敵臺五十八座四鎮三/闗志
[152-24b]
原由大黄崖闗十里至小臺兒砦邊外有横山通步又
七里至石塘谷邊外山險通步又七里至姜毛谷邊外
有横山通步又十里至蘇家谷邊外亦有横山通步又
五里至大水窪又十五里至大蟲谷又十五里至遙橋
谷又八里至惡谷邊外皆霧靈山障之僅通步徑右折
為馬連谷營再左為南谷砦自惡谷口至南谷五里又
五里至燒香谷邊外有霧靈山通步又十里至烽臺谷
北五里至黑谷砦其北為紅門川正闗河口迤南通騎
[152-25a]
折而右十里至水谷砦平漫通騎衝又十里至汗兒嶺
通川谷一道隘口窄正闗并西山墩空通騎衝又五里
至大角谷通歩又五里至倒班嶺通大川水口迤西口
土牆一帶通單騎又五里至師姑谷外通大川極衝又
五里至扒頭崖東接土牆外通大川山險不通騎又三
里至梧桐安砦又十里至齊頭崖山俱險又四里至柏
嶺安砦廟兒嶺墩北高墩狗皮嶺路通單騎迤西墩空
俱山險又六里至將軍臺山險通步三鎮邊/務總要
[152-25b]
原潮河川東二十里為司馬臺有城二門提調一人守
之東南有將軍臺堡又東四十里為曹家砦距密雲九
十里城周六里三十六步三門復築新營附城之西二
門遊擊一人守之其東有黑谷闗堡有水闗守備一人
守之南有吉家莊堡提調一人守之曹家砦之東牆子
嶺之北有霧靈山距邊四十里水經注孟廣硎山也其
下為廣硎水自黑谷闗入西南流逕牆子嶺西合清水
河其山高峻有雲霧䝉其上四時不絶上多竒花又名
[152-26a]
萬花臺山之左右峯巒拱列深松茂柏内地之民多取
材焉元史有霧靈山伐木官又言文宗命西僧於霧靈
山作佛事一月而其絶頂可瞰塞内議者謂山錯在諾
音地界據此山守之則易循山南守之甚難嘉靖初巡
撫都御史王大用欲通諾音與以重賂取其山城之不
果也昌平山/水記
原曹家砦在密雲縣東北九十里西去潮河川六十里
古北口東第十三闗口也有城城之西為新營口外三
[152-26b]
十五里為青沙嶺又北五十四里即小興州又有牛心
山在曹家砦土牆邊外四十里方輿/紀要
原黑谷闗在曹家砦東北其北十四里曰榆樹林東南
三十六里曰鴿子塘又南十里為窄道兒東北過斗裏
同/上
原惡谷砦在黑谷闗南嘉靖間議者請于惡谷紅土谷
香罏石等處塹崖壁以為固其地葢相近也同/上
原黑谷闗東南為吉家莊營又東五十里曰大安子嶺
[152-27a]
又東三十里曰黄土嶺又東北三十里曰紅門川邊防/考
原霧靈山在密雲縣每于六月六日現祥光如霧土人
如期候之上多竒花又名萬花臺獅山/掌錄
  臣/等謹按
大清一統志霧靈山本名伏凌山酈道元水經注伏凌
  山甚高峻巖嶂寒深陰崖積雪凝冰夏結故以名
  山後改稱霧靈山
聖祖仁皇帝有御製霧靈山詩今恭載卷内
[152-27b]

聖祖御製曉發古北口望霧靈山詩 流吹凌晨發長
旓出塞分遠峯猶見月古木牛籠雲地迥疎人跡山迴
簇馬羣觀風當夏景澗草自含薰
原霧靈山有雲峯寺相傳寳誌公曾卓錫于此長安/客話
原白河發源于霧靈山漕河/考
  臣/等謹按白河河神祠
御製詩已恭載密雲縣卷内兹不綴錄
[152-28a]
  又按
大清一統志白河源出宣化府赤城縣自古北口流入
  密雲縣西漕河考乃云發源霧靈山舛誤殊甚霧
  靈山乃潮河所經與白河無渉
原白河源出塞外經密雲縣霧靈山為潮河川而富河
罾口河七渡河桑乾河三里河俱於此㑹名曰白河南
流經通州合通㑹及榆津諸河凡三百六十里至直沽
㑹衛河入海吳道南/河渠志
[152-28b]
  臣/等謹按吳道南河渠志指潮河川為白河亦誤
  此乃潮河上源非白河也今潮白二河至密雲縣
  東南始合其故道則合流于順義之牛欄山又密
  雲下游矣
  又按據
大清一統志及永定河圖冊桑乾河發源山西寧武府
  神池縣伏流至大同府馬邑縣雷山之陽七泉並
  湧合流為一經宣化府保安州界又經宛平縣西
[152-29a]
  南自盧溝橋以上尚稱桑乾自橋以下入千里長
  堤今
賜名永定河其上流與白河中間相距百餘里迥不相
  及此條乃云與七渡桑乾諸河合名曰白河舛謬
  殊甚又今永定河下游直至天津之丁字沾俗所
  稱三汊河者始與白河衛河㑹從此入海三汊河
  以上皆不與白河合謹并識以備考
原霧靈山在密雲縣東北二百里距邊四十里即水經
[152-29b]
注孟廣硎山也方輿/紀要
原孟廣硎水出硎下硎甚嶒峻峩峩冠衆山之表水經/注
  臣/等謹按以上各條叙曹家路之霧靈山一帶今
  為馬蘭鎮所轄
原牆子路闗砦一十一東自魚子山西至大黄崖口延
袤二百三十一里鎮魯營下闗砦五魚子山砦熊兒谷
砦南水谷闗北水谷闗灰谷口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一百四
十五里空心敵臺十座牆子嶺下闗砦六黄門口闗南
[152-30a]
谷砦牆子嶺闗磨刀谷砦俱洪武/年建小黄崖闗大黄崖闗
俱永樂/年建邊城八十六里空心敵臺六十九座四鎮三/闗志
原由峨嵋山砦十五里至魚子山砦桃園墩南北順墩
大青山嶺墩窑墩等處平漫通騎又二十里至熊兒峪
正闗水口稍通人馬其餘墩空止通單騎又二十里至
南水谷正闗水口平漫通騎衝又八里至北水谷正闗
水口并挂弓頂卧狗嶺三空通單騎衝餘通步又十里
至灰谷口腰子石墩空通單騎三鎮邊/務總要
[152-30b]
原鎮魯營在牆子嶺南三十里有新舊兩城其東有魚
子山堡西北與熊兒谷相接東入平谷縣境方輿/紀要
原𢎞治七年八月整飭薊州邊備都御史屠勲奏故豬
圈頭闗平漫難守闗之北三里曰北水谷南八里曰南
水谷成化中各因山增設二闗險要可守但區畫未備
請于二闗内加修城垜增立墩堡從之明孝宗/實録
原由灰谷口十二里至黄門口闗正闗水口平漫可通
大舉又松嶺墩空亦可通騎又十里至南谷砦正闗河
[152-31a]
口平漫可通大舉又防秋墩空亦可通騎又八里至牆
子嶺闗外通大川寛漫内南高墩并窩舖嶺及正闗月
城河口俱衝又一里至磨刀谷正闗水口通牆子嶺大
川并大小尖山墩空平漫通大舉又三十里至小黄崖
闗正闗河口可通單騎又十二里至大黄崖闗正闗通
單騎餘通歩三鎮邊/務總要
原牆子嶺在密雲縣東北古北口之東南嘉靖二十四
年諾音二十萬騎潰此而入大掠通州及順義三河諸
[152-31b]
縣四十二年諳達復由此入其東北為磨刀谷嘉靖中
嘗失守方輿/紀要
原牆子嶺距密雲縣七十五里城周一里三百一歩四
尺三門參將提調各一人守之有水闗水東流至石匣
南入於潮河崇禎十一年失守總督侍郎吳阿衡死焉
昌平山/水記
原自牆子嶺而東十六里曰城子谷又東五里曰響水
川又東有陡子口李家莊青羊嶺三坌口諸處方輿/紀要
[152-32a]
  臣/等謹按以上谷條皆叙牆子路今隸密雲縣境
 
 
 
 
 
 
 
[152-32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