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master)


[089-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九
  郊坰東二/
原岀東便門有大通橋水從玉河中出波流演迤帆檣
往來可達通州二三園亭依澗臨水小舠從几案前過
林間桔橰相續大𩔖山莊燕都遊/覽志
原至元一十八年郭公守敬上言大都運糧河不用一
畝泉舊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甕山泊自
[089-1b]
西水門入城環滙於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
入舊運糧河每十里一置牐皆至通州凡為牐七距牐
里許上重置斗門互為堤閼以過舟止水上覽奏喜曰
當速行之于是復置都水監俾公領之首事于二十九
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賜名曰通惠公又欲于澄
清牐稍東引水與北壩河接立牐麗正門西令舟楫得
環城往來不就而罷元名臣/事畧
  臣/等謹案一畝泉有二一出昌平州西南新屯一
[089-2a]
  出
南苑此條及後條元史河渠志元一統志諸書所述皆
  指昌平之一畝泉與
南苑一畝泉無涉謹識於此
原髙源遷都水監通惠河由文眀門東七十里與會通
河接置牐七橋十二人蒙其利元史/本傳
原至元二十八年都水使者請鑿渠西𨗳白浮諸水經
都城中東入潞河則江淮之舟既達廣濟渠直泊于都
[089-2b]
城之滙上亟欲其成又不欲役及細民敕四集賽集賽/舊作
怯薛已注/明前卷人及諸府人興鑿刻日使畢太師淇陽忠武
王率其屬著役者服操畚鍤趨者如雲依刻而渠成賜
名通惠河上語近臣曰是渠非伊徹察喇身率衆手成
不亟也元名臣事畧舊按伊徹滿洲語新也察/喇注酒器也 作月赤察兒今譯改
原通恵河其源出於白浮甕山諸泉水世祖至元二十
八年都水監郭守敬奉詔興舉水利因建言疏鑿通州
至都河改引渾水溉田於舊牐河蹤跡𨗳清水上自昌
[089-3a]
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過雙塔榆河一畝玉
泉諸水至西門入都城南滙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
東至通州髙麗莊入白河總長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
步塞清水口一十二處共長三百一十步壩牐一十處
共二十座節水以通漕運誠為便益從之首事于至元
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賜名曰通惠先時
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陸輓官糧嵗若干萬民不勝其悴
至是皆罷之元史河/渠志
[089-3b]
原延祐六年十月浚通惠河元史文/宗紀
原天厯二年八月發諸衛軍浚通恵河元史文/宗紀
增通恵河之源自昌平縣白浮村開𨗳神仙泉西南轉
循山麓與一畝泉榆河玉泉諸水合自西水門入都經
積水潭為停淵南出文明東過通州至髙麗莊入白河
上下二百里凡置閘二十有四䕶國仁王寺西廣源閘
二西水門外會川閘二萬億庫前朝宗閘二海子東澄
清閘三南水門外文明閘二魏村惠和閘二籍田東慶
[089-4a]
豐閘二郊亭北平津閘三牛店溥濟閘二通州通流閘
二髙麗莊廣利閘二按新開通恵河碑至元二十九年
八月興工三十年七月工畢平章政事吉勒展専董其
事世祖聖徳神功文武皇帝嘉其有成賜名通恵倡端
建言圖上方畧者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知太史院
領都水監提調通恵河道漕運事郭守敬也元一統志/ 按吉勒
展滿洲語恕也舊/作皎貞今譯改
增武宗至大元年正月以通恵河千户劉粲所領運糧
[089-4b]
軍凡百二十人屬萬户沁特穆爾兵籍元史兵志語按/沁唐古特 大
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赤因帖木兒今改正
原成化七年冬十月户部尚書楊鼎工部侍郎喬毅上
浚通恵河舊道事宜先是漕運總兵官都督楊茂奏每
嵗漕運自張家灣舍舟陸運看得通州至京城四十餘
里古有通恵河故道石閘尚存永樂間曾於此河般運
大木以此度之船亦可行先年曾奏欲于此河積水船
運又有議欲于三里河從張家灣烟墩橋以西疏挑二
[089-5a]
十里灣泊糧船以避水患者二事俱未施行今此河道
通流其水約深二尺不勞疏挑惟用閘蓄水令運糧衛
所每船二十五隻造一剥船自備米袋挨次剥運如此
則運士得省腳費矣事下工部侍郎王復同太傅會昌
侯孫繼宗吏部尚書姚䕫等議謂通恵河道閘座若得
開通誠有益于國計但地形水勢髙下并合用軍夫物
料俱難約度請命户工二部堂上官各一員會漕運參
將袁佑率識達水利官匠前往相度上以命鼎毅遂同
[089-5b]
㕘將袁佑等親詣昌平縣元人引水去處及宛平大興
通州地方三里河道將行船故迹逐一踏勘及元史并
各閘見樹碑文所載事蹟稽考回奏云閘河原有舊閘
三十四座以通水道但元時水在宫牆外船得進入城
内海子灣泊今水從皇城中金水河流出難循故道行
船須用便宜改圗除元人舊引昌平東南山白浮泉水
往西逆流經過祖宗山陵恐于地理不宜及一畝泉水
經過白羊山溝雨水衝截俱難𨗳引其城南三里河至
[089-6a]
張家灣運河口袤延六十餘里舊無河源正統年間因
修城濠作壩蓄水慮恐雨多水溢故于楊橋東南低窪
處開正通濠口以泄其水始有三里河名自濠口三里
至八里莊始接渾河舊渠兩岸多人家廬舍墳墓流自
十里迤南全接舊河流入張家灣白河其水深處止有
二三尺淺處一尺餘闊處僅丈餘窄處未及一丈今若
用此河行船河身窄狹淤淺必用開濬人家房垣墳墓
必須坼毁且以今寛處一丈計之水深二尺若散于五
[089-6b]
丈之寛止深四寸況春夏天旱泉脈易乾流水更少糧
船剥船俱難行使兼且沿河隄岸髙者必須剷削低者
缺者必須增築填塞又有走沙急湍俱要創閘倘水淺
少又須增引别處水來相濟若引西湖之水則自河口
迤西直至西湖隄岸未免添置閘座若引草橋之水必
須于大祀壇邊一路剷鑿溝渠亦恐有礙況其源又止
出彰義門外玉匠局等處馬跑等地泉亦不深大抵此
河天旱則淤壅淺澀雨澇則漫散衝突徒勞人力卒難
[089-7a]
成功決不可開況元人開此河曾用金口之水其勢洶
湧衝沒民舍船不能行卒為廢河此乃不可行之明驗
也今㑹勘得玉泉龍泉及月兒栁沙等泉諸水其源皆
出於西北一帶山麓堪以𨗳引滙于西湖見今大半流
出清河若從西湖源頭將分水青龍閘閉住引至玉泉
諸水從髙梁河量其分數一半仍從皇城金水河流出
其餘從都城外濠流轉通會流于正陽門東城濠再將
泄入三里河水閘住併流入大通橋閘河隨時開閉天
[089-7b]
旱水小則閉閘瀦水短運剥船雨澇水大則開閘泄水
放行大舟況河道閘座見成不用增造官吏閘夫見有
不須添設臣等勘時曾將慶豐平津通流等閘下板七
葉剥船日騐可行若板下至官定水則大船亦可通行
止是閘座河渠間有缺壞淤淺處須加修濬較之三里
河工程甚省況前元開創此河漕運七八十年公私交
便今若復興則舟楫得以環城灣泊糧儲得以近倉上
納在内食糧官軍得以就近闗給通州該上糧儲又得
[089-8a]
運來都城與夫天下百官之朝覲四方之貢獻皆得直
抵都城下足以壯京師萬年太平氣象矣疏入命下于
所司明憲宗/實録
原十二年八月浚通恵河自都城東大通橋至張家灣
津河口六十里興卒七千人費城磗二十萬石灰一百
五十萬觔閘板樁木四萬餘麻鐵銅油炭各數萬計浚
泉三增閘四凡十月而畢漕舟稍通都人聚觀是河之
源在元時引昌平縣之三泉俱不深廣今三泉俱有故
[089-8b]
難引獨引西湖一泉又僅分其半河制窄狹漕舟首尾
相銜僅數十艘而已舟無停泊處河多沙水易淤不踰
二載而淺澀如舊舟不復通同/上
原白浮泉今入清河一畝泉在甕山後已塞甕山下玉
龍雙龍青龍等泉入西湖經髙梁橋注皇城濠一自西
流入内一自東會入通恵四里至慶豐慶豐十一里至
平津慶豐地形髙平津一丈許水陡絶故平津開則慶
豐河身立見矣病逸/漫記
[089-9a]
原大通河發源于昌平之白浮村神山泉西南會一畝
馬眼玉泉遶出甕山後滙為七里泊東入都城西水門
貫積水潭又稍東由月橋入内府環遶宫殿南出玉河
橋水門東行會南北城河二流由大通橋東下通州髙
麗莊凡一百六十餘里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
鑿開此河每十里一閘蓄水通舟以濟漕運賜名通恵
國初閘與官夫多有存者而河㡬湮塞成化十二年始
命平江伯陳鋭疏通之漕舟曾至大通橋下後射利之
[089-9b]
徒妄假黑眚之說事竟阻壊正徳二年復疏之功不就
水部/備考
原嘉靖六年十月巡倉御史吳仲言通州運河元郭守
敬創建已有明騐今通流等八閘遺跡尚存原設官夫
具在因而成之為力甚易而勢家罔利從中撓之或倡
風水之説或欲絶灣民之利皆不足信夫漢唐宋漕皆
從汴渭直達京師未有貯國儲于五十里之外者請以
臣言下户工二部定議修濬運糧河徑達京倉此興無
[089-10a]
窮之利而杜不測之虞于計便上命户部侍郎王軏工
部侍郎何詔及仲董其事軏等上言地形從大通橋至
白河髙可六尺若大興工濬之深至七丈通引白河則
漕船可直達京城諸閘可以盡罷此永久之利然未易
議也為今之計惟應修濬河閘然從通流閘經二水門
南浦上橋廣利三閘皆衢市闤闠中不便轉運從温泥
河濱舊小河廢堰西不一里至堰水小壩誠修築之令
通普濟閘則徑易可省四閘兩闗轉般之難上命即以
[089-10b]
來春興工十一月禮部尚書桂萼上疏稱修通恵河不
便請改修三里河明世宗/實録
原大通橋河源出自昌平州神山泉南會一畝馬眼二
泉繞出甕山復滙七里濼即今之西湖東入都城西水
門貫積水潭即今之海子又東至月橋入内府南出都
城東水門過大通橋又東五十餘里至通州入白河此
河元郭守敬由古水道開濬非自守敬創始葢西山諸
水由皇城東出每當山水泛漲由此而洩引之入白河
[089-11a]
以濟漕運故置牐以時啟閉初非為行舟設也成化十
二年平江伯陳鋭不察其故建言修復憲宗皇帝命户
部左侍郎翁世資工部左侍郎王詔挑濬仍濬西湖諸
泉以益水勢可放運船千餘直抵大通橋下既而水急
岸狹船不可泊未幾即耗船退幾不能全遂不復行正
徳七八年亦嘗挑濬竟無成功葢京師之地西北髙浚
自大通橋下視通州勢若建瓴而强為之未免有害非
徒無益而已桂文/襄集
[089-11b]
原上以桂萼疏示大學士楊一清張璁一清言通惠河
因舊閘行轉般之法可以省運軍之力宜㫁行之璁亦
言通州河道經元郭守敬修濬今閘壩具存臣聞京城
至通州五十里地形髙下纔五十尺以五十里之逺近
攤五十尺之髙下無所不可濬甕山濼以蓄西山諸水
引神山泉以合下流之歸紆迴以順其地形因時以謹
其濬治此一勞而永逸計也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陳鋭
建議開修北河憲宗皇帝命大臣督理而河道已通運
[089-12a]
船已至城外適有黑眚之異惑于訛言遂止識者恨之
今欲開修北河因仍舊道誠易易耳況一舟之運約當
十車每年運船已到則令剥運新糧未到則令剥運通
州積糧庶京師充實永無意外之患矣上深然璁言至
七年十二月通惠河成糧運既至者一百九十九萬三
千八百有奇省腳價銀十一萬三千三百餘兩當扣除
入户部吳仲以運軍罷敝請暫給三分之一俟一二年
後并減嵗運加耗以寛窮民庶軍民兩受其惠户部覆
[089-12b]
請報可眀世宗/實録
原嘉靖丁亥御史吳仲請修通恵河三月告成功上登
舟觀之大學士張璁等聨句以聞上喜給光祿饌又分
御膳賜焉帝京景/物畧
原通恵河工完吳仲出知處州府事進通恵河志被㫖
送史館采入會典仍令刋行水部/備考
增吳仲報河成因疏五事言大通橋至通州石壩地勢
髙四丈流沙易淤宜時加濬治管河主事宜専委任毋
[089-13a]
令兼他務官吏閘夫以罷運裁減宜復舊額慶豐上閘
平津中閘今已不用宜改建通州西水闗外帝以仲等
四閲月工成詔予賞悉從所請仲又請留督工部郎中
何棟専理其事為經久計從之九年擢棟右通政仍管
通恵河道自此漕艘直達京師人思仲徳建祠通州祀
眀/史
原天啟元年閏二月巡按直𨽻御史張新詔言通恵河
即元郭守敬所脩故道平江伯陳鋭疏通之運船直達
[089-13b]
大通橋下時為勢家所阻後因御史呉仲之言乃命郎
中何棟呉嗣忠仍濬裏河計費纔七千兩而所省腳價
十二萬若由大通橋至朝陽門三里其地平衍閒曠倘
𨗳玉河之水稍溯而北至朝陽門量建閘座運糧徑至
門下每嵗可省銀二萬六千以三十年之通計之得七
八十萬矣詔部議覆眀熹宗/實録
補崇禎己夘二月太監曹化淳議京城外開河以通漕
糧自是年三月十九日起至辛巳六月所開河自廣渠
[089-14a]
門起至大通橋運糧河北岸挑河長三千八百六十二
丈又東直門外闗帝廟挑月河長二百七十丈鬬虎營
至闗帝廟大石橋挑河長三千一百五十一丈命内監
千躍為河工總理而以兵部司官輪督班軍共用班軍
二百三萬二千餘工五城兩縣募夫二萬九百餘名兵
部侍郎吳甡視工以為勞費無益且傷地脈抗疏止之
春眀夢/餘録
原大通橋東至通州入白河開渠置閘而漕舟不行自
[089-14b]
大通橋起至通州石壩四十里地勢髙下四丈中間設
慶豐等五閘以蓄水每閘各設官吏編夫一百八十名
造剥船三百隻通漕/類編
增大通河舊名通恵河元郭守敬所鑿俗亦名裏漕河
本朝康熈三十五年濬大通河加築堤岸建滚水壩以
洩水三十六年濬䕶城河引大通橋運艘達朝陽東直
等門今東直門齊化門皆有水闗通恵河水所由入也
乾隆二十三二十五兩年再加疏濬漕艘之分運京倉
[089-15a]
者實利賴焉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案大通河為京運水道所集闗繫甚鉅
本朝康熈年間特加疏濬復濬䕶城河增設水闗於朝
  陽東直兩門輕舠剥運利濟攸宜立法實為盡善
  乾隆二十三二十五年屢奉
命濬治河流益加深廣轉輸稱便矣
原嘉靖中陶仲文邵真以祈禱用事請拆毁寺院沙汰/僧尼焚佛骨于大通橋下 榖城山房筆麈
原歐陽原功中書右丞相領通恵河都水監事政績碑/ 中書右丞相喀喇鼎珠公自居平章首席既而陞左
[089-15b]
相又陞右相被命領都水監事至正癸卯之正月迄今/數年之中濬治舊規抑塞新弊水政大修都水監長貳
賓佐共具實蹟請于翰林歐陽𤣥文其事于石以貽後/世𤣥曰丞相上佐天子下理百官日綜萬幾朝野政務
莫非相業所經綸也奚獨于水政紀述乎其長貳賓佐/進曰我國家之置都水也始于至元之辛夘丞相旺扎
勒實倡其端當時聖君賢相為慮甚周為制甚密𨗳昌/平白浮之水西流循西山之麓㑹馬眼諸泉瀦為七里
東流入自城西水門滙積水潭又東並宫牆環大内之/左合金水河南流東出自城東水門又潞水之陽南會
白河又南㑹直沽入海凡二百里是為通恵河置牐二/十有四跨諸牐之上通京師内外經行之道置橋百五
十有六牐以制蓄洩橋以恵往來乃即運糧提舉司車/户千四百五十有一𨽻監専治其事牐與橋初置于延
祐中易木以石次第而械之命牐户學為石工木鐵煉/堊皆習其技嵗械牐工與費若干有司會其凡而籍之
[089-16a]
嵗以為常約嵗若干諸牐皆石一切工役取具牐户不/擾而集國計之不匱民用之不乏皆利賴焉近年有司
擅以牐户抑配各驛以給驛至元延祐以來祖宗之良/法美意日就蠧壞今右丞相以聞有旨復還若干户餘
州縣之侵軼牐户者悉禁絶之他户冇避徭役之𩔖仍/因而亡者咸復其舊故得水利不隳漕法不滯有闗國
計民用甚重也且通恵河之將入海也衡漳貫之溯漳/西南涉瀛博之野南至于臨清堂邑之壩過壩而南為
會通河盡豫兖青徐四州境上之水入海絶淮至大江/而止二河相通其為水利溥矣有如京城西之金口下
視都邑水勢如建瓴一蟻穴之漏則横潰莫制守隄吏/與牐户晝夜分番邏視不贍則借兵士于樞密所係尤
重故水政之修牐户之復丞相有功于斯甚大可無紀/述乎𤣥聞其言乃考古而徴今都水在唐虞為澤虞在
成周為川衡西漢太常大司農少府内史主爵都尉皆/置都水長貳武帝置水衡都尉成帝置左右都水使者
[089-16b]
東漢改置河隄謁者晉改都水臺又置前後中左右五/水衡以五使領之劉宋置水衡今蕭梁改為大舟卿宇
文置都水中大夫隋置都水臺使者尋復置監少監又/改令少令唐沿革不一或稱都水局或稱司津監或稱
水衡監或置使者或置都尉趙宋為都水監置判監判/及丞主簿等員大抵掌川澤津梁渠堰陂池之政兼總
舟航桴筏之筭就司其政以充用故漢太常諸卿各有/水衡盡徴其入給俸禄所稱水衡錢是也聖代捐國家
之厚費以利天下而秋毫不徴其資視古之都水有不/可同年語者矣但歴代建都秦漢唐多都雍州隔闗隘
之險漕運極艱用水極少其後有都洛陽大梁不過濬/洛入汴瀹汝蔡入淮而已我元東至于海西暨于河南
盡于江北至大漠水涓滴已上皆為我國家用東南之/粟嵗漕數百萬石由海而至者道通恵河以達東南貢
賦凡百上供之物嵗億萬計絶江淮河而至道會通河/以達商貨懋遷與夫民生日用之所須不可悉數二河
[089-17a]
泝沿南北物貨或入或出徧天下者猶不在是數又自/崑崙西南水入海者遶出南詔之後歴交阯闍婆真臘
占城百粤之國東南過琉球日夲東至三韓逺人之名/珍異寶神馬奇産航海而至或踰年之程皆由漕河以
至闕下斯又古今載籍之所未有者也水政之重可不/以重臣領之乎昔者舜舉十六相共治海内禹治水土
益治川澤今之水政禹益葢嘗司之然則重臣之典水/政唐虞以來之遺事也歟𤣥職在太史紀載為宜右丞
相喀喇鼎珠其名乃祖乃父三世宿徳逮事列聖篤于/忠貞數從王師戰金入隣多積功伐不妄俘戮不希寵
榮有隂徳餘慶施于後人丞相踵之敭歴臺閣三十餘/年清慎如一熟知國家典故及居台揆雅量鎮浮坐決
大政不徴辭色百度自貞有古大臣之風來求文以紀/其蹟者都水伊遜岱爾段達繖少監鄂勒哲特穆爾泰
費音納色徹圖監丞索諾木巴勒䇿布哈實喇卜藏布/穆爾濟延經歴沙克珊知事祁思道爰系以詩曰國治
[089-17b]
水官象天元冥都水有政治國大經於穆皇元龍興朔/方秉令天一並牧八荒乃據析津乃建神州囊括萬派
衡從其流東濬白浮遵彼西山即是天津流畢昴間西/挹紫宫南出皇畿又東注海萬派攸歸東溟天池若為
我瀦給我漕輓徑達宸居河濟淮江陳若指掌我鑿二/渠利盡穹壤雖云盡利我則不征捐利利民治水水平
維今右相自牐水政舉措不煩户籍先正昔命牐户習/鍛習礪鍵木膠堊各程其藝制水有牐通道有梁息耗
有則啟閉有常夫何牐户俾役驛廏是求善書俾掣之/肘相君既告牐户内復每嵗鳩工羣匠來族水政既舉
國計以滋都人日用源委莫知彼水在國血脈在身百/體輸精五官嗇神相為股肱水利實興榮衛不凝股肱
宣能維相君量彭蠡大野汪洋淵渟安靜整暇維相君/力砥柱龍門捍彼衝潰國之樊垣有力斯定有量斯寛
燮調雍容水溢旱乾重華在位禹益作相庶工底績百/川是障世皇濬渠相曰完澤身先水官相彼原隰洵美
[089-18a]
相君海内稱賢罔俾哲輔専美于前六府三事治先乎/水九叙維作歌者太史太史作歌載以龜趺君臣都俞
永作民郛鼎圭齋集鼎按喀喇鼎珠舊作康里定住喀/喇義見前 珠舊作 住係對音譯改伊遜蒙古語九
數也岱爾牡鹿也舊作野素達爾段達繖舊作段定僧/達繖滿洲語政也泰費音滿洲語太平也納地也舊作
太平奴色徹圗䝉古語聰明也舊作薛徹篤索諾木唐/古特語福也巴勒義見前舊作鎖南滿䇿唐古特語夀
也布哈義見前舊作慈普化實喇卜蔵布唐古特語好/智慧也舊作沙喇贊 穆爾蒙古語蹤跡也濟延命也
舊作馬兒吉顔沙克珊滿洲語/狡猾人也舊作山山今俱譯改
  臣/等謹案歐陽原功碑文尚未審於河流之分合
  推其文義一似漳水曾入通恵河而㑹通河又似
[089-18b]
  曾與通恵合流者今案水經漳水由平舒縣南東
  入海胡渭禹貢錐指曰平舒在今大城縣界漳水
  北至天津注於勃海即古徒駭河之故道也葢漳
  水獨流入海不與他河合至
本朝順治二年滹沱始由束鹿南入冀州與漳合為前
  此所未有原功乃云貫通恵者誤也又按明史河
  渠志通恵河由大通橋東下抵通州髙麗莊與白
  河合至直沽會衛河入海衛河即會通河也二河
[089-19a]
  不過同至直沽入海耳若論其地則通恵河在直
  沽北會通河在直沽南中間並無合流經行之處
  亦不得謂之相通原功於水道未甚分晰故言之
  舛訛乃爾謹辨正之
  又案朱彛尊原書所引原文脱落末二句今據析
  津志増入
原張璁楊一清同翟鑾侍駕汎通恵河聨句瓊落日秋/風好放舟已過三閘順安流璁恩沾賜宴流 液老媿
忘機問白鷗一清逺餉由來歸水國上㳺從此重神州/鑾觀風不是躭盤樂莫訝今年兩度㳺璁 張文忠集
[089-19b]
原徐階夏日㳺通恵河詩熟頗憶三江逺乗流意若何/水深秋氣入樹密雨聲多 果當尊落驚禽拂棹過栁
隂催繫纜欹枕聴漁歌文世經堂集司靈源不溢不竭/補蒲道源祭通恵河神 維神主
安其波濤利我舟楫何以報之牲酒肥/潔神其鑒兹永永無斁 閒居叢稿
原元壩牐之名曰廣源牐西城牐二上牐在和義門外
西北一里下牐在和義水門西三步海子牐在都城内
文眀牐二上牐在麗正門外水門東南下牐在文明門
西南一里魏村牐二上牐在文眀門東南一里下牐西
至上牐一里籍東閘二在都城東南王家莊郊亭牐二
[089-20a]
在都城東南二十五里銀王莊通州牐二上牐在通州
西門外下牐在通州南門外楊尹閘二在都城東南三
十里朝宗牐二上牐在萬億庫南百步下牐去上牐百
步成宗元貞元年七月西城牐改名會川海子牐改名
澄清文明牐仍用舊名魏村牐改名恵和籍東牐改名
慶豐郊亭牐改名平津通州牐改名通流河門牐改名
廣利楊尹牐改名溥濟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
州至大都運糧河牐始務速成故皆用木嵗久木朽一
[089-20b]
旦俱敗然後致力將見不勝其勞今欲為永固計宜用
磗石以次脩治從之後至泰定四年始脩完焉元史河/渠志
原宋褧都水監改修慶豐石牐記之牐於字為閉城門/具或曰以板有所蔽近代水工用 以時蓄洩水行船
世祖皇帝至元二十九年可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領都水監事臣郭守敬圗水為渠曰通恵河貫京城迤
麗出南水門過通州抵髙麗莊之壩為里二百視地形/創牐附崖壁及底皆用木凡二十四慶豐其一也後二
十年當至大四年諸牐浸腐宰相請以石易為萬世利/且請度緩急後先作則工不迫工不迫則周且固仁廟
勅準有司以次第舉由是至順元年始及慶豐之役都/水少監王温臣率其屬分督程作日役士卒及土木金
石之工千有五百五十輸木萬章鐵以鈞計凡八百有/奇石材三千一百瓴甓灰藁他物無筭築基縱長百有
[089-21a]
二十尺三分長之二為衡廣髙二丈間容二丈二尺經/始于是年三月之望粤六月十有五日告成繩矩中度
完好緻密公私善之明年春監丞阿禮張宗顔狀是役/之為日久近牐之髙深長廣㡬何糜費物如干創始改
作之緒庀工之勤成功之利之美求識以文予復之曰/世祖開物成務羣䇿畢舉仁廟克承先烈措注宏逺功
不百倍不改作也臣下奉行惟謹事理之著者也記是/誠宜然予疑是牐之始命名為何人與創始之嵗果豐
與歉或示微意於後世歟惜莫可得而知也牐非侈靡/㳺觀之所國計民庸仰以給者猶必待嵗豐而後作矧
他役乎斯果作於豐年則是役不敢妄興民不敢茍勞/財不敢徒用章章矣因其役并原其名是為記 燕石
集/
増河閘之源即昌平西山諸水入城滙於海子乃由萬
[089-21b]
寧橋循東而南出文眀門外又東過通州以入于白潞
河上下幾二百里凡置閘二十有四其在宛平縣境内
為廣源會川朝宗閘各二其在大興縣境内海子東為
澄清閘三出南水門外為文眀恵和慶豐閘各二及郊
亭北平津閘三自此以下至通州境内為普濟通濟廣
利閘各二元至元二十九年始由都水少監郭守敬建
定創開此河平章政事吉勒展董其役賜名通恵今舟
運止由通州通流溥濟至大興縣平津慶豐恵和凡五
[089-22a]
閘皆近時發軍民脩理以通漕運者其城内外舊有㑹
川朝宗澄清文眀等閘今皆存而不用圖經/志書
原永樂五年五月工部言北京文眀河至通州五閘每
閘合設船二十艘從之六年四月設北京通州恵和慶
豐平津澄清通流溥濟六閘每閘置官一員十年五月
浚北京通流等四閘河道共一萬七百三十丈眀成祖/實錄
原正統三年五月造大通橋閘成行在工部請撥丁夫
監守且以𨽻附近慶豐閘官從之眀英宗/實録
[089-22b]
原慶豐閘在都城東王家莊至大通橋八里至元二十
九年建有上下二木閘名籍東至順元年易以石改名
慶豐嘉靖七年併二閘為一水部/備考
原慶豐閘主事一員管通州以上閘務設自成化間三
年更代至嘉靖七年通州置郎中遂裁此員而其事併
之郎中矣同/上
原平津上閘西至慶豐閘十五里平津下閘西距上閘
七里俱至元二十九年建舊係木牐名郊亭延祐後易
[089-23a]
以石改名平津同/上
原宣徳七年正月重建大興縣平津閘眀宣宗/實録
原正統四年十月修大興縣平津閘十三年三月修大
興縣平津大中小三閘明英宗/實録
原初永樂間欲通漕舟直至京城自文明門至通州置
六閘俱設官吏徴取江西湖廣河南民二千三百餘人
為閘夫其後漕舟竟不能至而閘夫逃亡過半宣徳十
年吏部侍郎趙新言閘夫逃避所司逮捕累及無辜事
[089-23b]
下工部覆奏止將在役者存留其老疾者放還逃亡者
勿追文明惠和二閘既展入城中宜罷官吏從之明宣/宗實
録/
増慶豐閘在東便門外王家店至大通橋八里元至元
二十九年建上下二木閘名籍東至順初易以石改名
慶豐明嘉靖七年并二閘為一又裁主事於通州置郎
中兼領今有閘官又康熈中于上流増建一閘曰新建
一大清/ 統志
[089-24a]
増平津閘在大興縣東有上下二閘上閘西至慶豐閘
十五里下閘距上閘七里俱元至元二十九年建初為
木閘名郊亭延祐後易以石改名平津明宣徳七年重
同/上
增大通橋閘在東便門外大通橋下又朝陽東直二門
外橋下俱有閘其下又有迴龍閘皆
本朝康熈中建同/上
  臣/等謹案京城大通橋地勢較通州髙四十尺全
[089-24b]
  資牐壩蓄洩河水以濟運慶豐平津諸牐創自有
  元明代因之弗改
本朝康熈年間復増設新建迴龍等閘規畫益臻盡善
  矣
原雙清亭都水張經歴幕府名燕石/集
原宋褧雙清亭春日獨坐作牐帝城何處不紅塵小海/危亭獨可人笭箵舟航浮上 笙歌池館接西津恩波
浴鷺連洲暖宫樹啼鶯隔岸春不用鞭/笞了官事笑談容得幕中賓 同上
増雙清亭在大興縣東南通恵河上相傳元都水張經歴
[089-25a]
園也通畿輔/ 志
增宋褧春暮雙清亭小酌懐張孟功詩影吏退公庭雁/鶩行持杯暫對水雲鄉山開罨畫涵清 花落胭脂漾
晩香酒幟隔津標栁陌漁船避浪向蒲塘懐/人不得同相賞空賦停雲第二章 燕石集
  臣/等謹按雙清亭今廢
原壩河亦名阜通七壩深溝壩九處王村壩二處鄭村
壩一處西陽壩三處郭村壩三處千斯壩一處元史河/渠志
原羅璧除都水監改正奉大夫通州多水患鑿二渠以
分水勢又浚阜通河而廣之嵗増漕六十餘萬石元史/本傳
[089-25b]
原至元五年八月勅京師瀕河立十倉元史世/祖紀
原京師二十二倉萬斯北倉萬斯南倉千斯倉永平倉
永濟倉惟億倉既盈倉大有倉屢豐倉積貯倉豐穰倉
廣濟倉廣衍倉大積倉既積倉盈衍倉相因倉順濟倉
通濟倉慶貯倉豐潤倉豐實倉元史百/官志
増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以軍守都城外倉元史/兵志
  臣/等謹案自元迄明京庾之建置不一
本朝儲偫盈衍於京城舊制八倉外増設厫座錫以嘉
[089-26a]
  名益廣積貯詳見官署門兹不具録
原虞集京畿都漕運使善政記海國初運外郡之粟以/實京師數日以廣大江以南浮 而至者嵗以數百萬
石計公府之儲偫官府之廩稍宿衛之共億以及京城/㳺食之民其用至夥而所係甚重者也舟車之輸載士
卒之任負數經轉輸而至于京師者則有京畿都漕運/使司以總之所領倉凡三十二一倉之官或五人或四
人三人㮣僅百員役于倉而食祿于官者又若干人自/流選而來為是官者出納之事稍弗加謹折閲陷失有
傾家辱身而不足以補之者是故朝廷常優之始授則/增其秩終更則減其資葢念其重難也然而使之無失
而得善去者則概系于司漕者之得人矣至順二年秋/千斯倉使汪壎等來言于史官求文以頌運使扎薩克
公程公日新與今運使劉公子闕之徳其言曰扎薩克/公之為人也出令曰凡倉之守吏日守其局以謹出納
[089-26b]
非運司必有徴召之事毋敢至運司又曰凡運司之胥/吏皁𨽻不得輒至倉所其負米于壩而入倉也闗防有
法役夫無所容弊故其米皆完好而不雜其出納也務/為均平收支之數有所勘會止從本司掲帖圗帳申報
無煩文也葢倉庾之所患者收支已不得其精鑿其支/也又疲于供應而皁𨽻百色之需挾上官而來干者紛
然終日則不得不竊嬴餘以應需求日久月深忽焉而/其耗多矣今運官絶公吏之擾簡奔走之勞善出納之
法列官于是者始得以效其奉公之實而無曠官之罪等/焉扎薩克公㫁以定見程公善相之劉公善繼之此某
數十百人所以感激不忘願刻石紀善且以垂其法于/後使來者之永克有濟也噫朝廷之法詳且善矣其有
不至者則奉行者之過也今京畿漕運之事而三公克/拯其弊纔數事耳而倉庾之受賜已如此其經營之密
調度之大屬吏有不得盡知者尚多矣乎夫萬仭之隄/或潰于螻蟻千石之水或涸于漏巵諸公之政乃得禁
[089-27a]
皁𨽻之侵漁此謂所損者小而所益者大也為政者尚/鑒此而慎之乎扎薩克公蒙古人自宿衛内廷除直省
舍人歴中政院同僉判中政院事積官中大夫除隆祥/總管府同知程公闕 人今自運使除右司郎中又除
淮東道肅政廉訪使劉公青州人今在任餘官則别列/于碑隂云 道園學古録 按扎薩克䝉古語政也舊
作扎撒/今譯改
原大通橋東有鹿園方廣十餘里地平如掌古樹偃仰
與髙冡相錯傳自金章宗時故址長安/客話
原鹿園金章宗故園也今曰藍靛厰帝京景/物畧
  臣/等謹按藍靛厰凡二處一在西直門外今西頂
[089-27b]
  廣仁宫即其地一在東直門外即此條所稱鹿園
  遺蹟也
原距鹿園未一里為三忠祠祀漢諸葛武侯宋岳武穆
王文信公長安/客話
原三忠廟在城東都人周珍買地以建者匏翁家/藏集
原祠後有濯纓亭亭即河之畔帝京景/物畧
原三忠祠在大通橋東里許地名槐村義士周珍購地
創建廟宇殘缺僅蔽風雨大興/縣志
[089-28a]
原李夢陽三忠祠詩鄂憶昔漢孔明龍起荅三顧志決/竟星隕嘔血為軍務 國與信國屹屹兩砥柱殺身不
救國寃憤水東注徃事勒鐘鼎新廟傍官路慘慘冠劍/並凜凛生魂聚懐歎各不申翩然向烟霧我來肅展謁
繫馬門前樹香臺野蕨生羅幔秋蟲蛀烈士為吞聲清/風激頑懦 空同集
原何景明題三忠祠詩馬三忠祠在帝城東檜栢隂隂/沙苑風朝暮衣冠頻下 春秋香火一開宫中原涕淚
江山逺異代精靈廟宇同漢業崩摧如/宋業古今南北恨無窮 大復山人集
  臣/等謹按三忠祠今存
增碧霞元君廟在東直門外者曰東頂天府/廣紀
  臣/等謹案東頂碧霞元君廟今存
[089-28b]
原廣惠寺有勅建碑順天/府志
原程敏政勅賜廣恵寺記官崇文闗之東十里而近曰/深溝實都城孔道凡中外 僚之出入與計偕之士輸
貢之吏兵民之漕輓商旅之走集往來之所必經顧其/地卑下霖暑不時則泥淖轉甚行者苦之道傍古刹曰
觀音庵莫知所從起天順初有釋宗喜來葺茅居之浚/井以濟人渇節縮所有具畚鍤以崇其基二十年矣司
禮太監黄公司設太監覃公過焉壯其志而憫其成之/艱也乃各捐金拓其地鳩工庀材而遣人董其役中為
大雄殿八楹後為大士殿八楹左右為伽藍祖師之堂/十有六楹前為天王殿鐘鼓樓各四楹輔以長廊繞以
大墉為山門三為石梁二凡位像之設經幢之飾香燈/之供法所宜有者咸備罔缺不踰時而得偉觀于荒墟
灌莽之間于是覃公具其事以聞憲宗皇帝賜名廣恵/寺俾宗喜為住持又以釋宏義為僧録司右覺義兼住
[089-29a]
持實成化丁酉春二月八日也黄公名賜延平人終于/西京守備覃公名文廣右人今掌御藥房兼惜薪司仍
督上林苑及南海子宗喜嘗居西山有戒行得附書/篁墩集
原皇甫沖廣恵寺留别子約詩悵嵗晏苦徂征倐焉青/春暮矯志希鴻圗陳書乃多悞 念南山扉聊以反吾
故煩君具尊酒送我即長路惻愴江上萍徙倚庭中樹/攬物悲别離華髪忽已素願託采芝行或與至人遇
華陽/集
原匏瓜亭在府南一十里元趙參謀别墅明一/統志
  臣/等謹案匏瓜亭已莫詳其址據析津志在燕之
  陽春門外十里陽春門金元皆為城東門又稱於
[089-29b]
  城東村構是亭言之確鑿風庭掃葉録亦稱元時
  園亭惟此亭在城東并引王惲詩為證則其在郊
  東無疑明一統志謂在府南十里特未深考耳
增匏瓜亭在燕之陽春門外去城十里亭之大不過尋
丈又匏瓜乃野人籬落間物非珍奇可玩之景然而士
大夫競為歌詩吟咏嘆賞長篇短章累千百萬言猶未
析津/志
增趙禹卿先世宋之汲縣人靖康之亂始徙于燕禹卿
[089-30a]
名鼎䕃父職為員外郎陞㫁事府㕘謀于城東村有别
墅構亭曰匏瓜故人稱曰趙㕘謀匏瓜亭有王鶚記文
王磐敘文一時大老之什咸賛徳云同/上
補元大都園亭多在城之西南惟趙㕘謀禹卿匏瓜亭/在城東故曰東臯王秋澗詩云陽春門外望東臯是也
禹卿種匏以致飲具當時目曰趙匏瓜故秋澗詩又云/君家匏瓜盡樽彛及禹卿既逝秋澗吊其墓復有匏瓜
散落之句其園中景自亭而外有幸齋東臯村耘軒遐/觀臺清斯池流憩圉歸雲臺秋澗亦各有詩載其集中
明一統志謂在城南十里葢循元志之舊耳/葉録 風庭掃/
原劉因詩雖匏瓜隕自天中涵太虚氣造物全其真世/人苦其味 得終天年惜哉無用器伊誰窮混沌太樸
[089-30b]
分為二一供顔淵樂一為許由棄顔有聖人依許逢堯/舜治天下非其責行蔵適自遂秋色髙箕山春風滿洙
泗後來鼎鐺徒誰知兩瓢貴寥寥千載間復隨無用地/神物終有歸至人可重值偉哉子趙子獨兼許顔義匏
瓜集大成髙亭挹空翠感君亭上名發我思聖喟人知/聖人言孰有聖人志聖人心如天何時無生意時無不
可為人無不可致吾道茍寸施吾民猶寸庇堅白自有/持磨涅豈吾累非不欲無言恐與匏瓜𩔖仲子誠少野
强直無再思聖人進退間歴歴生私議請觀欲往心豈/與乗桴異我生學聖人栖栖形寤寐窮年憂道喪漫自
中腸沸君子尚有為自以無用置我才尚無用自以有/為覷物性雖有殊我心良可媿願君志我志才志庶相
利使君名我名名實亦相位留彼匏中酒供我浩歌醉/行當取其種移來易川植 靜修集
補王惲題趙禹卿東臯林亭六首之三黙物我同天壤/流年遽代更髙臺方畏景喬木已秋聲 騐興衰理都
[089-31a]
忘悔吝情只須多釀酒時與故人傾愛築臺連野色架/木繫匏瓜舍外開三徑壺中自一家 吟歌白苧釃酒
脱烏紗更喜南窓下秋風菊半華半野迥門開早心閒/起自慵林香篘社甕山暝倚吟笻 醉留佳客深耕愛
老農晚眠誰復覺牆/外月明舂 秋澗集
增外城門東曰廣渠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按廣渠門明嘉靖時建
本朝因之
増神木厰在廣渠門外二里許有大木偃側于地髙可
隠一人一騎明初搆宫殿遺材也相傳其木有神清大/ 一
[089-31b]
統/志
  臣/等謹按神木厰神木今存
皇上御製神木謡恭載卷内
補京師神木厰所積大木皆永樂時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頭圍二丈外卧四丈餘騎而過其下髙可隠身嵗
久風雨淋漓已漸朽矣刻春眀夢餘録有王二姐張㸃/補北京神木厰大木俱 字為記其上
頭嫌河窄混江龍之名皮爛心/存對面猶不相見 暖姝由筆
増乾隆二十三年
御製神木謡 都城東有巨木焉其長六十餘尺卧于
[089-32a]
地騎者隔木立弗相見也相傳前明時所置以應甲乙
生氣云作神木謡 天三巽一含精腴深山大澤連林
扶夀突靈椿忘榮楛所樂不存屣棄渠逺辭南海來燕
都甲乙青氣鎮權輿是稱神木衆木殊春明舊蹟久聞
予便中一覽城東隅長六丈餘卧通衢圍乃不可規短
模巋然騎者能蔽諸四百春秋一瞬夫雨淋日炙風吹
敷枝幹剥落摧皮膚隙孔瞋菌鬱繆紆為想懐材昔奥
區凌雲㮣日垂扶疎翩集不脛曰人乎天也將以為貞
[089-32b]
符試看虚中巨查如堯年貫月歴劫餘生育盛徳釐皇

原巡撫都御史朱之馮墓在廣渠門外順天/府志
原蒯徹墓在廣渠門外八里莊古埠髙可四尺墓前有
燕都㳺/覽志
  朱彛尊原按于欽齊乗蒯徹墓在臨淄東二里漢
  書徹范陽人髙祖曰徹齊辨士故卒葬此未審孰
  是
[089-33a]
增晉張華墓在大興縣東南六十里一大清/ 統志
 
 
 
 
 
 
 
[089-33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九
[089-34a]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九舉正
 歐陽原功中書右丞相政績碑原書脱末二句 都
 水在唐虞為澤虞句脱都字今俱増
 
 
 
 
 
[089-34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九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