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master)


[110-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
  京畿通州三/
原張家灣在州南十五里元萬户張瑄督海運至此而
名東南運艘由直沽百十里至河西務又百三十里至
張家灣乃運入通州倉葢盧溝河與白河會流處也方/輿
紀/要
原張家灣為潞河下流南北水陸要會自潞河南至長
[110-1b]
店四十里水勢環曲官船客舫駢集于此絃唱相聞最
稱繁盛長安/客話
原張家灣置巡檢司在土橋西鹽倉批騐所在烟墩南
名勝/志
  臣/等謹按張家灣
本朝添設通判一員都司一員
原竹木局建于通州自永樂始其抽分有二八九一之
額舊制張灣之滸設有大通闗巡檢司通州竹木局又
[110-2a]
以大使領之桴筏至者各列其材板枋之多寡長短濶
狹厚薄之差等以達之闗司長闗司長據所差等較勘
虛實而上之巡倉御史御史據所陳報而下之竹木局
使如例抽之其署額曰抽分竹木厰通州/志
  臣/等謹按張家灣税務
本朝定制歸坐糧㕔收竹木之税歸通永道收别無専
  員竹木厰舊署今尚存毎年各省貢木暫貯于此
  設厰役典守之
[110-2b]
原行在户部侍郎王佐言通州至河西務河道淺狹漕
船動以千計兼四方商旅舟楫徃来無港汊可泊張家
灣之西舊有渾河若疏濬近京師一二十里更加充廣
瀦為巨浸令可泊船公私俱便上命都督馮斌尚書李
友直同佐審視宣徳七年冬十月斌等以圖進上以其
役重大命姑止明宣宗/實録
原正統元年十一月修張家灣通濟倉先是管糧通政
使李暹奏欲移置張家灣通濟倉於通州行在户部工
[110-3a]
部議如所請令漕運總兵官都督僉事王瑜量遣運糧
軍三千人興役至是瑜奏臣所領運糧船二萬有竒今
兩處交納河道稍得疏通若并于一處不免阻塞况通
濟倉雖有損敝易為修葺若欲移之則所費數倍三千
人必不能辦請仍舊修葺為便從之明英宗/實録
  臣/等謹按通濟倉遺址無考
原大通闗在張家灣之長店百貨彚集處也方輿/紀要
増大通闗明永樂中置巡司正德間革通州/志
[110-3b]
  臣/等謹按長店距州城十三里闗乆廢
原御馬監太監于經寵幸甞導上於通州張家灣置皇/店𣙜啇賈舟車微至擔負亦皆有税中外怨之其請祠
額者則香山碧雲寺所自置塋域也工作糜費以百萬/計上亦甞幸焉 明武宗實録
原正徳十六年八月户部左侍郎秦金上言寳源吉慶/二店課程𢎞治以前係順天府批騐茶引所官收受按
季解部後太監于經奏為皇店科取擾害人皆怨咨乞/将二店課額依𢎞治年例庶軍民樂業上下俱利上命
如所議行録/眀世宗實
  臣/等謹按寳源吉慶二店遺址無考
原嘉靖三十一年五月修築張家灣鎮城堡工完明世/宗實
[110-4a]
録/
  臣/等謹按張家灣城今尚存
原徐階張家灣城記賦自都門東南行六十里有地曰/張家灣凡四方之貢 與士大夫之造朝者舟至于此
則市馬僦車陸行以達都下故其地水陸之會而百物/之所聚也嘉靖癸亥冬世宗皇帝以有警詔發營兵戍
之先聲播聞敵不敢犯然戍者無所據依晝夜披甲立/勢實不可以久甲子春順天府尹劉君畿因以城請司
空雷公禮上議曰城於戍便于守固世宗報可敕順天/府丞郭汝霖通判歐陽昱内官太監桂琦以二月二十
二日始事財取諸官之贖及士民之助者木取諸營建/之餘甎取諸内官厰之積石取諸道路橋梁之廢且圮
者夫取諸通州之衛卒及商若民之饒于資者工既舉/而財不時集階具以聞詔光祿寺出膳羞之餘金三萬
[110-4b]
兩貸之於是諸臣咸悦以奮而廵按御史董君堯封王/君用楨程督加嚴越三月遂以成告周九百五丈有竒
厚一丈一尺髙視厚加一丈内外皆甃以磚東南濱潞/河阻水為險西北環以壕為門四各冠以樓又為便門
一水闗三而城之制悉備中建屋若干楹遇警則以貯/運舟之粟且以為避兵者之所舍設守備一員督軍五
百守之而灣之人南北之縉紳中國四夷朝貢之使嵗/漕之將士下逮商賈販傭胥恃以無恐至于京師亦隠
然有犄角之助矣仰惟國家建都燕薊百六十年于兹/乃灣之有城實自世宗遣戍之詔始葢世宗雄才大畧
出于天縱而訏謨睿算又得于夙夜計安天下之心非/偶然者其功在社稷廟稱為世雖未易以名言然此固
其一也夫覩河洛而思禹情也亦義也今而後登兹城/者於世宗能無思乎誠使文武吏士體保固郊圻之意
而殫謀以奠封疆兵之守者懐據依之便居處之安而/竭力以奮武衛其在賓旅遡周防曲䕶之恩而各修厥
[110-5a]
職以供朝廷之事則庶㡬為能思世宗矣階不敏敢因/紀成以規焉 世經堂集
原王崇慶張家灣曉發作/五雲堆魏闕回首路迢迢 沙鳥知山雨舟人狎海潮/端谿集
原許天錫曉發張灣詩見黄鸝啼歇曉隂開兩岸垂楊/䕃緑苔葉底輕花看不 暖風吹入短篷来 許黄門
稿樊阜張灣舟中作/原 朝發燕山陽夜宿張灣側髙樹/
蔚繁隂浮雲淡無色睠彼西日馳憂心恒惻惻頼我同/心人相期崇令徳 樊氏摘稿
原王問張灣送客詩燕旅舍臨官陌秋風一惘然獻書/芸閣上歸夢草堂前 市人初去江天月共憐應尋鹿
門隠同宿五湖烟家王仲山詩集變春夏倦與水雲期/原邱雲霄曉發張 灣作 舟車
月明宿沙灣雞聲何吚吚寒烟薄汀渚征人事驅馳長/河就東沒明星亦西移鳴鑣揚緇紛䇿馬縱青羈逺瞪
[110-5b]
鸞鳯樓有懷金玉姿元髪抱衷素緑絲方見治輾轉繁/慮積緬邈千古思 止止齋集
原陸深張家灣棹歌退張灣水出北山頭十里洪身九/里洲惟有老漁知進 深灘撇綱淺灘揫 儼山詩
補桑紹良下第宿張家灣詩好貂裘敝盡客還家郭隗/臺前日欲斜回首鳯城春色 鶯聲啼碎碧桃花 明
詩正聲霄長店作/原殷雲 牽舟下潞河河淺不可行前途漫/
浩浩日暮悲孤征縁流百里間淼茫即東瀛挂㠶越萬/里快哉平生情失計今如此憂懐徒自盈 石川集
補緱山陳文靖公天祥告歸上遣使追及通州賜禇幣/五千緡以無功辭或曰昔二疏去漢未聞辭賞公曰辭
受在人何得以前輩相律人歸田類稿尚書兩浙轉運/補李秉彛仲常通州潞縣 官至工部
使所謂閑邪公也聊城周馳為作傳趙文敏公書之元/史不為立傳其行事頼文敏之書以傳則史之絓漏不
[110-6a]
少矣潞/沙筆綴
  臣/等謹按元周馳所撰閑邪公傳趙孟頫書其刻
  石在快雪堂帖中
原林臯寺唐太和中建明景泰五年重修賜額曰興國
寺廣福寺本元髙麗寺舊址明正統己未更建賜今額
圓通寺明洪武庚午年建三寺俱在張家灣又有鐡牛
寺孤舟寺通州/志
  臣/等謹按林皋寺乆圯僅存石碣廣福寺今尚存
[110-6b]
  圓通寺僅存殿宇三楹及𢎞治間重修㫁碑而已
  鐡牛寺舊名五行寺乆圯止存石刻門額上鐫古
  刹五行寺萬歴四十一年三月重修十五字孤舟
  寺無考
原里二泗近張家灣有佑民觀中建玉皇閣醮壇塑河
神像嘉靖十四年道士周從善乞宫觀名賜今額名其
閣曰鍚禧萬歴十年靈壁侯湯世隆復新之通州/志
  臣/等謹按里二泗佑民觀
[110-7a]
本朝順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臨幸其地
賜帑重修
原王嘉謨里二泗東皇祠下作中檉桐發春華藹藹照/中圃杳渺平湖潤孤㠶逗新雨 流見古祠松雲澹羣
樹舉酒酬芬芳村巫起屢舞雪消蕨初緑蘋香魚正乳/但醉不須辭此樂真堪取 薊邱集
增湯顯祖登張灣里二泗道院髙閣詩榛弭舳聚氤氲/躧舄凌暉皎旅積方此舒波情亦堪繞 邱見䝉宻重
闗思窈窕况此羽人居青熒滿幽眺雙扉永平直層樓/迥飛矯陵岳翠西矗河渠白東淼幢檣宻林樹伊優軋
魚鳥封畛四如畫岐術紛可了非經㶚陵役復異/河陽遶如何帝郷雲悠然暎江表 玉茗堂集
[110-7b]
原孤山在州東四十里四面平曠一峰獨秀因名靖難
初李景隆攻北平燕王自大寜還至孤山列陣於白河
西即此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孤山髙二十餘丈與三河縣交界處
原馬中鍚登孤山書實峰寺壁詩法禪宫金碧照林邱/人道重經内監修鶴擾下聼僧説 犬嗥知有客來逰
山腰石潤初過雨碑額苔深不記秋若少簿/書催我去放歌于此十旬留 東田漫稿
原永濟寺唐貞觀中建明𢎞治間重修善通寺遼乾統
二年建隆興寺金天會七年建三寺俱在富河鄉永慶
[110-8a]
寺金大定中建寶林寺元大徳初建夀安寺遼天慶十
年建三寺俱在孝行鄉寳光寺舊名法華寺元大徳元
年建在城西南次渠荘通州/志
  臣/等謹按永濟寺在雙橋非富河鄉善通寺即普
  通寺與隆興寺俱在富河鄉永慶寺在竇家荘寳
  林寺在大東家荘夀安寺在王近疃俱𨽻孝行鄉
  寳光寺在次渠荘均多圮廢
補范欽出都宿永濟寺作世落日促行輈停林賦逺逰/霜烏驚不定氷壑凍仍流 態徒青眼風塵易白頭好
[110-8b]
憑今夜月流影入/皇州 天一閣集
原漷縣在州城南四十五里明一/統志
  臣/等謹按通州漷縣舊境於順治十六年省入州
  原書别漷為一縣今既裁併謹附載通州簡末
原在漕河之三里漕河/圖志
原縣本漢泉山之霍村鎮遼毎季春弋獵於延芳淀居
民成邑就城故漷隂鎮後改為縣在京東南九十里遼/史
原漷縣漢泉州地遼太平中改為漷隂縣金因舊名清/類
[110-9a]
天文分/野之書
原元初為大興府屬縣至元十三年陞漷州割大興府
之武清香河二縣来屬元/史
原明初復為縣屬通州寰宇/通志
増漷縣漢泉州地遼初為漷隂鎮後陞為漷隂縣以在
漷河之南也元至元十三年改漷州屬大都路明初復
為縣改順天府屬編户十五里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併通州方輿/紀要
[110-9b]
  臣/等謹按通州志附載漷邑職官年表自
本朝順治十六年以前俱有姓名可據至十六年知縣
  鄭駿以其地狹人稀申請裁併遂於是年改併通
  州畿輔通志作九年誤
原縣舊無城郭正徳初知縣郭梅始築土城周圍二里
嘉靖二十二年增修之門四北拱闕南迎薫東臨津西
通都萬歴四年始甃以磚周圍六百二十三丈髙一丈
八尺雉堞一千一百八十三濠深一丈濶二丈五尺崇
[110-10a]
禎八年知縣凃應召增髙五尺濶五尺漷縣/志
  臣/等謹按縣城今尚存康熈三十六年設州判一
  員駐劄其地兼理廵檢河工之事
原呉莱漷州詩短數株楊栁弄輕烟舟泊漷州河水邉/牛羊散野春草 敕勒老公方醉眂 吳淵穎集
原陳秀氏漷州望占北居庸諸山作脊古北居庸一望/中風沙滿眼亂芙蓉曦車夜轉崑崙 華盖隂移太乙
峯金口水流終到海玉泉雲起又從龍兩京形勝今如/此可擬秦闗百二重 寄情稿
原蒋山卿漷縣晩行作戍漠漠平沙濶荒荒白迷低朔/雲孤鴈度昏樹亂鴉棲 鼔聼猶隔村烟望欲 鬬山
有戍馬憐爾尚征西/原顧夢生漷縣行 入南泠集無人語枯木寒鴉㡬茒/ 城半里
[110-10b]
宇蕭蕭酒肆誰當壚武清西来㫁行旅縣令老嬴猶出/迎頭上烏紗半塵土問之不答攢雙眉但訴公私苦復
苦雨雹飛蝗兩傷稼春来况遭連月雨縣城之西多草/場中官放馬来旁午中官占田動阡陌不出官租地無
主縣中里甲死誅求請看荒墳遍村塢别疣贅録嘶前/增卞永吉漷縣舟中作 征㠶縁潞轉 馬憶驕
路方疑逺鄉闗漸欲迷㟁平沙水急野闊塞雲低日暮/頻回首荒村雞盡棲 來逺堂集
原縣舊治在城南隅元陞為州遷於河西務至正間復
移舊地改立於城東北隅洪武五年復為縣仍舊治儒
學舊在縣東南河西務洪武四年遷于縣治西北隅永
樂四年教諭楊溥葺之正統七年知縣王文復葺之天
[110-11a]
順八年知縣賈貞復葺之有刑部侍郎董方碑記漷縣/志
  臣/等謹按縣舊治及儒學今廢
原岳文肅公正祠在文廟東嘉靖十年敕建春秋二仲
月上丁以少牢致祭漷縣/志
  臣/等謹按岳正祠今圮
原遼統和十二年正月朔漷隂鎮水漂溺三十餘村詔
疏舊渠遼史聖/宗紀
原乾統四年十月鳯凰見于漷隂遼史天/祚帝紀
[110-11b]
原元延祐二年正月發卒浚漷州漕河元史仁/宗紀
原泰定四年正月築漷州䕶倉堤元史泰/定帝紀
  臣/等謹按䕶倉堤今尚存
原天歴二年四月浚漷州漕運河元史文/宗紀
原掲傒斯以年七十致事去詔遣使追及于漷南召還/撰明宗皇帝神御殿碑文成賜楮幣萬緡白金五十兩
中宫所賜白金數亦/知之 黄文獻集
原白河濵有長陵營馬頭店白浮圈曹家荘諸堤舖皆
運河必經之道漷縣/志
[110-12a]
  臣/等謹按長陵營等堤舖在白河西岸村莊堤岸
  今俱完整
原泗河在漷縣東四里即運河也四水會流故名泗河
一發源自塞外東流經宻雲縣與潮河川合流注通州
城東北入白河即通州潞河也一自塞外西流入白洋
口經榆河下流沙河由順義南界至通州城東北入白
河即通州富河也一發源于昌平白浮村神山泉出西
南滙為四湖東入都城積水潭入宫牆太液池南至玉
[110-12b]
河橋由東南大通橋迤東入慶豐等牐即通會河入白
河一自都城右安門外草橋流入南海子東出宏仁橋
由水南新河至張家灣板橋入白河總名運河亦名白
長安/客話
  臣/等謹按泗河即運河在漷縣舊城東三里
原漷河在縣西一名新河自盧溝河分流至縣界析而
為三其正河為漷河東入白河其一為新荘河南流入
武清縣界其一為黄漚河東注馬家荘之飛放泊各去
[110-13a]
縣十里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漷河今名新河在漷縣城西二十五里
原馬家荘飛放泊在縣城北八里南新莊飛放泊在縣
南二十五里栲栳垡飛放泊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漷縣/志
  臣/等謹按飛放諸泊俱堙廢
原天津橋俗呼新河店橋元總管郭汝梅建在縣西北
二十五里漷縣/志
  臣/等謹按天津橋乆廢
[110-13b]
原棗林在縣西北元致和元年上都兵破通州雅克特
穆爾與戰于檀子山之棗林敗之至正十八年山東賊
毛貴等攻漷州至棗林敗元兵遂畧栁林逼畿甸檀子
山或曰縣境小阜也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遼東軍破通州雅克特穆爾撃之皆渡
  潞水走元史明言戰薊州之檀子山又云戰于檀
  子山之棗林葢薊為遼東孔道遼東軍敗故追戰
  於此若漷縣在通州之南棗林在縣西北遼東軍
[110-14a]
  未甞經其地且今漷縣亦無所謂檀子山者是以
  薊之棗林為漷之棗林方輿紀要致和元年一條
  誤當辨也
原桞州在縣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栁林是後
以栁林可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方輿/紀要
原至正十五年三月毛貴犯漷州至棗林樞宻副使逹
國珍戰死遂畧栁林元史順/帝紀
原毛貴畧栁林劉哈喇布哈時為同知樞宻院事奉詔
[110-14b]
以兵拒之戰于栁林大㨗貴衆悉潰退走元史/本傳
  臣/等謹按栁林在漷縣西元時行宫遺址無考
原出左安門東南行四十里石橋長二十五丈曰宏仁
橋橋東碧霞元君廟西向臨橋元君祠在北京日加廣
麥荘橋北曰西頂草橋曰中頂東直門外曰東頂安定
門外曰北頂盛莫如宏仁若嵗四月十八日傳是元君
誕辰士女進香鳴金號衆四十里道相屬也帝京景/物畧
原天順七年四月新建宏仁橋成橋在南海子東牆外
[110-15a]
舊名馬駒橋水自城西南經南海子出嵗以木為橋水
漲即衝去徃来者病渉上憫之發帑金數萬改建石橋
因命閣臣李賢陳文彭時徃觀焉賢言工役浩大莫若
用軍士一月人給銀一兩則力齊而功易完從之橋成
改名宏仁命賢為碑記明英宗/實録
  臣/等謹按宏仁橋亦名馬駒橋乾隆三十八年奉
敕修易九洞為七洞㮣甃以石復
命葺
[110-15b]
碧霞元君廟三十九年春落成
皇上親詣瞻禮有
御製詩記勒於石正殿
御書額曰廣生利濟聨曰仁澤布東方慶貽佩韣靈風
  䕶南苑惠普成梁東嶽殿
御書額曰神皋鍾秀聨曰木徳盛於東自南布化山宗
  冠維嶽因瀆資仁玉皇閣
御書額曰泰鈞宣澤閣下供太乙真人
[110-16a]
御書額曰衆妙真樞聨曰藜杖照曾輝秘閣蓮舟坐可
  濟仙源

御製重修馬駒橋碑文 水自南苑出者二其南源曰
團河出南苑牆東南釃為鳯河又東滌永定之濁由大
清河以歸海向固疏治之矣其北源曰一畝泉出新衙
門北屈曲東南流逕二牐凉水河自北来會之涼水河
者出右安門西南鳯泉東流逕萬泉寺分為二其一南
[110-16b]
逕草橋曲折東注一自北逕廣恩寺曲折東注至永勝
橋復滙為一東南流循南苑繚垣而東至小紅門之西
入苑牆東南逕沙底橋折而南與一畝泉合又南而東
至鹿圈村三海子以上之水自西南來注之又東南流
穿苑垣而出逶迤至張家灣入運河是水之初出苑垣
也瀠演歕欱千溜一趨瓴如矢如廻激弗止則有巨梁
揵之曰馬駒橋橋建自勝國嵗渝寖以圮壊農旅交病
石陁入水水梗或溢出妨民田廬而中澁則旁淤間塞
[110-17a]
水所由道益不可以不亟治乃命將作相視因其舊材
撤而新之縱之得丈二十有五横之得尺亦二十有五
為孔洞者七視昔制雖少陿而壮固有餘工始於乾隆
三十八年之春越其冬落成夫治水者必溯其源由源
而及其支流條𣲖剔之鬟之乃可以不紊今一畝泉源
委既已剗治而凉水河所逕漫流積潦寖成沮洳爰自
鳯泉至馬駒橋濬河八千餘丈修葺橋牐凡九新建牐
五即以濬河之土於右安門外築甬道一千餘丈以便
[110-17b]
行人具河旁稻田數十頃既墾且闢益資灌溉之利而
兹橋實下㳺闗鍵暢尾閭以利導之尤施工之弗可已
者若前代著述家睫視臆論妄以玉泉傅合南海子之
水舛錯糾紛至可嗤笑曩賦海子行曾詳著其説兹因
所司請記復為銓治水道大畧俾方來圖經輿記知所
考據而若河若塗若橋皆王政之大端所繫綦鉅毋廢
毋墜誠有司所當務書之碑用示来許

[110-18a]
御製重修碧霞元君廟碑記 馬駒橋南不數武故有
廟以奉碧霞元君橋既頺圮廟亦陊薉弗治嵗癸巳飭
工建橋並命繕葺其廟踰年落成崇殿傑閣自門逹廡
采雘塗堊翼然改觀是固神所憑依禮不可以不稱也
粤稽岱宗秩祀著在經訓而碧霞元君之名號惟出於
道書他無所考推闡其義盖以岱居木位其色惟碧而
東方主生一本乎坤元之資生萬物故有元君之稱亦
若古所稱后土為富媪者其宰化育物肸蠁斯著則世
[110-18b]
之奔走崇禮也固宜而是廟傅橋而建閲嵗滋多若與
橋相為興廢者橋既復舊則廟之鼎而新之亦其宜也
或者疑神祠所在多有詎必是廟焉憑之而亟亟嚴奉
為者夫神固無乎不在惟所宅之地重則其憑之也専
兹橋以凉水河所經治而釃之俾益農旅今者梁成利
渉水宅田腴而是廟之掲䖍迓庥者亦煥然一革其故
貎則當人之便於橋即可知神之妥於廟也而烏得謂
所憑者之不在是耶或人有謂是廟即舊南頂者其説
[110-19a]
無當不具論而余之所以因橋以及廟者意實在此而
不在彼司工請記其事爰書此以諗之俾掲諸石
増乾隆三十九年
御製碧霞元君廟落成瞻禮有作 周禮或弗讀遂人
乆失職治水並治塗互因難惜力然古實用民今惟發
價值國家之善政從不興力役橋以跨川修廟以鎮橋
飭需殷相得彰落成值此日清曉出東門在海子東/紅門外
民多喜色輪奐致瓣香祈祐民福國祥&KR0584剛濕地正值/㣲雨
[110-19b]
歸輿雲破翼優渥以為佳降馨愧無徳
原李賢敕建宏仁橋碑記来都城之南一水横流于巽/方其源由兑而坤而離四 沮洳會而為河至巽乃大
有一津焉在南苑之左去城四十里凡外郡畿内之人/自南而来者東西二途胥出此渡車之大而駕者小而
挽者物類之䭾者人之有肩負者騎者歩者紛紛絡繹/四時不休有力者每嵗為駕木橋然寒沍之際不免渉
水况秋夏漲即有覆溺艱阻之虞而人之病渉莫此為/甚天順癸未春皇上聞之惻然軫念曰此先務也尚可
緩耶乃命創建石橋凡百所需悉出内帑而一毫不干/于民應用工後皆以白金傭之聴其自願而不强也卜
日興造人皆踴躍歡欣争趨効力不知其勞而木石灰/鐡之類率以萬計不督而集橋長二十五丈廣三丈為
洞有九以釃水為欄于兩傍以障田者精緻工巧無以/復加增岸于南北以防衝突為寺為廟以資維䕶經始
[110-20a]
于是嵗四月十五日訖工于十一月初一日總其事者/内官監太監臣黄順臣黎賢董其工者工部右侍郎臣
蒯祥臣陸祥告成之日上賜名曰宏仁橋乃命臣賢為/撰碑記用示永久臣聞古先聖王之治天下也以不忍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綱紀法度細大具舉而于橋梁/道路未甞不留意焉觀夏令所謂除道成梁月令所謂
開通道路可見矣是以利澤及人如天地之於萬物無/有不足其分者恭惟皇上復位以來夙夜孜孜躬理政
務惟恐一民不得其所出一令也必順於人心行一事/也必合于天理真無異于古先聖王之用心矣今以一
津乏濟聞之惻然是即不忍人之心也為建石橋以便/徃來是即不忍人之政也名之曰宏仁盖宏者廓而大
之也仁則不忍人之政也是橋之建信乎能宏其仁矣/然歴年之患由此而弭無窮之利由此而基又非經世
之逺圖與嗚呼一橋之利尚不遺焉况其大此萬萬者/乎由是以知皇上擴充仁道被於四海而利澤及人之
[110-20b]
廣信如天地之于萬物矣故宜大書而特書也既為之/記復系以詩曰大哉元后作民父母民之休戚同其安
否所以先王發政施仁憂勤惕厲罔或因循仰惟我皇/愽施濟衆視民如傷惟樂與共大綱小紀乃舉乃張有
或遺者于心則惶都城巽方有水病渉惻然興懐務遂/所愜不惜内帑為建石橋工役之費民無秋毫易危而
安利澤惟久億萬斯年/厥跡不朽 古穰集
原覺華寺在縣西十八里明真定公主請敕賜額漷縣/志
  臣/等謹按覺華寺今尚存
原漷縣西有延芳淀大數頃中饒荷芰水鳥羣集其中
遼時每季春必来此弋獵打鼓驚天鵝飛起縱海東青
[110-21a]
擒之得一頭鵝左右皆呼萬嵗海東青大僅如鵲既縱
直上青㝠幾不可見俟天鵝至半空歘自上而下以爪
攫其首天鵝驚鳴相持殞地燕山/叢録
  臣/等謹按延芳淀乆湮廢
原遼毎季春弋獵於延芳淀淀方數百里春時鵝鶩所
集夏秋多菱芡國主春獵衛士皆衣墨緑各持連鎚鷹
食刺鵝錐列水次相去五七歩上風擊鼔驚鵝稍離水
面國主親放海東青鶻擒之鵝墜恐鶻力不勝在列者
[110-21b]
以佩錐刺鵝急取其腦飼鶻得頭鵝者例賞銀絹國主
皇族羣臣各有分地遼/史
原統和七年春駐驛延芳淀十二年正月幸延芳淀十
三年正月幸延芳淀十四年正月幸延芳淀十五年正
月幸延芳淀十八年二月幸延芳淀二十年正月如延
芳淀同/上
原又統和十二年正月幸延芳淀十三年九月奉安景
宗及皇太后石像于延芳淀不言南京按統和四年十
[110-22a]
月命皇族廬帳駐東京延芳淀是東京亦有延芳淀也
北平古/今記
原神潛宫在縣西南二十里前代妃嬪從獵行宫也名/勝
志/
  臣/等謹按今縣西南二十里俗呼神仙村或即是
  宫故址相傳字音之訛也
原晾鷹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髙數丈周一頃元時游
獵多駐于此方輿/紀要
[110-22b]
  臣/等謹按今漷縣西南十五里有晾鷹臺
原至大元年七月築呼鷹臺于漷州澤中發軍千五百
人助其役元/史
  臣/等謹按呼鷹臺無可考今漷縣西四里有放鷹
  臺故址髙一丈周二丈或即呼鷹臺之舊蹟歟
原呼鷹臺元至大間所築也元人以鷹坊為仁虞苑秩
正二品使首相領之可笑如此穀城山/房筆麈
原打捕鷹坊萬户府嵗用喂養肉三十餘萬斤草木/子
[110-23a]
原舊臺在縣西南得仁務西遺址尚存長安/客話
原得仁務在晾鷹臺東名勝/志
原漷縣得仁務有三大塜相望其西北有岡隆起岡首
有洞其中窅然深黒常有以燭入者行里許有瓷瓮貯
油一燈熒熒然人間什物俱備試擲以礫即有矢外射
其人懼而出盖遼金諸貴人塜也燕山/叢録
  臣/等謹按三塜遺蹟無考
原畫眉塜在縣南五里相傳漢張京兆葬焉冢廟/記
[110-23b]
  臣/等謹按畫眉塜無考
原隆禧觀原隰平衍洄流芳淀映帶左右建元以來羽
獵嵗嘗駐驆民庻觀羽旄之光臨樂游豫之有賴秋澗/集
  臣/等謹按隆禧觀遺址無考
補漷州距今新都東南百里而近本漢泉州地遼為鎮
而金縣焉至元十有三年陞縣為州從吏民之請也秋/澗
集/  原在良鄉固安等/縣卷内今移改
  臣/等謹按此條與上原書隆禧觀一條皆王惲秋
[110-24a]
  澗集中隆禧觀銘之序也朱昆田載此條以下隆
  禧觀銘一條於二十五卷補遺中彼卷分載良郷
  固安永清東安香河五縣不應闌入漷事乃因王
  惲固安道中詩牽連錯簡耳今移載於此
補王惲大都路漷州隆禧觀銘承道家者流元黙稱抱/持其雌無所矜屋居火食相奉 鳶飛戾天魚在泓疇
不若爾休其生爰因象設心自兢仍用善俗滋良萌漷/州維南泉故城玉晨有菴無所營敝廬數間僅懞帡一
旦締結三十楹烟光粼粼萬瓦青正自肯構今有成要/擴師授昭子誠為國迎祥禱上清鑾輿嵗幸實省耕延
芳春水紛霓旌游豫何啻歌三登千秋萬嵗樂事并道/人再拜乞此銘隆禧因之播永馨雲間歎賞聞愾聲安
[110-24b]
知不有成公/興 秋澗集
原獨秀園亭在縣北二里遼司徒郭世珍建今廢漷縣/志
  臣/等謹按獨秀園亭今無考
原崔氏園亭在漷縣南小安村邑人崔禮仕金為四郷
學諭金亡隠居於此作園亭盛植花卉以自娯元名人
時徃游觀焉寰宇/通志
  臣/等謹按崔氏園亭無考
原兩家店在縣東十二里官道所經也方輿/紀要
[110-25a]
  臣/等謹按兩家店在州城南四十一里
原景命殿在永樂店其西為保國慈孝華嚴寺䕶國崇
寜至徳真君廟俱萬厯三十六年勅建為孝定皇太后
祝釐地也漷縣/志
  臣/等謹按永樂店在縣城南景命殿久圮寺廟僅
  存
原明慈聖太后生于漷縣之永樂店事佛甚謹宫中稱/為九蓮菩薩每嵗十一月十九日為其誕辰百官率于
午門前稱賀長安百姓婦孺俱于佛寺進香祝釐享天/子奉飬四十三年古今太后稱全福者所未有也 菊
[110-25b]
隠紀聞宗御製漷縣景命殿碑文/原明神 朕惟帝王之興率/
本母徳華渚洽陽鍾靈肇慶載之詩書炳乎盛矣朕以/藐躬御極三十五年仰慿慈訓方内又安深維聖母皇
太后功徳宏茂千古稀聞順天府通州漷縣永樂店乃/誕育之地淑氣所鍾宜有表章以示來許用是躬承慈
命量度經營中剏慈聖景命殿前門後閣繚以周垣樹/三坊于門外左為保國慈孝華嚴寺右為䕶國崇寜至
徳真君廟爽闓宏壯足以昭地靈章濬發稱聖母所為/篤念源本之意告成之日慈顔悦豫朕志用寜爰敕中
官守䕶仍各為文勒石垂諸永久以朕涼徳寜敢方古/帝王庶幾此地之無愧于華渚洽陽則有聖母之烈在
其垂裕將千萬年則景命亦千萬年朕與内外共祇承/之為紀其事並系之詩詩曰翼翼京邑漷水縈之璇源
逺濬載奠坤維尊靈長樂歡洽重闈緜緜景命百祿咸/宜睠兹湯沐啟瑞集禧周原膴膴寳殿攸基重門邃閣
[110-26a]
崇敞逶迤仁祠左拱靈宇右麗甍連棟接鳥革翬飛虹/祥式闡慈念載怡爰及薄海耀景咸熈聖母之徳綏此
蒸黎百千萬&KR1124永永無隳時萬歴三/十六年戊申十月 明神宗實録
 
 
 
 
 
 
[110-26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
[110-27a]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舉正
 擔負原書擔訛作檐 糜費原書糜訛作麋今俱改
 御馬監/太監條
 右安門外原書右訛作左今改泗河在漷/縣東條
 毛貴原書毛訛作田今㨿元史改棗林在縣/西北條
 石橋五丈原書訛作五尺今據帝京景物畧改出左/安門
 東南/條
 
[110-27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