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master)


[128-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八
  京畿涿州二/
原范陽郡有獨鹿鳴澤通/典
原獨鹿山在州西十五里下有鳴澤漢元封四年由回
中北出朝那蕭關歴獨鹿鳴澤從西河還即此方輿/紀要
  臣/等謹案獨鹿鳴澤今其地名陶家屯土阜巋然
  其下常有積水土人傳以為即獨鹿鳴澤
[128-1b]
原石虎崗在州西五十里涿州/志
  臣/等謹案石虎岡今無考
原山上有二石虎混一方/輿勝覽
原龍安山在州西五十里涿州/志
  臣/等謹案據
大清一統志龍安山時有雲氣騰繞如龍山葢以此得
  名今𨽻房山境
原龍安在郡西四十里回巒繚繞深谷逶迤自下而上
[128-2a]
有紀有堂雨過則嵐光欲滴涿鹿/記
原龍安大房諸山之支隴也方輿/紀要
原涿州西北五十里有惡峪漢世已有此名盧它人封
惡峪侯是也峪中雲氣瀰漫四時不絶長安/客話
  臣/等謹案惡峪據兩漢刋誤補遺即亞谷今已無
  此稱惟考涿鹿記云崿峪在郡西北五十五里或
  因字音相近今昔傳聞互有訛異未可知也
原史記亞谷侯漢書作惡谷鄭康成釋書大傳謂惡為
[128-2b]
亞劉原父謂古亞惡二字通用兩漢刋/誤補遺
原崿峪在郡西北五十五里草木榮茂涿鹿/記
原盤坡在郡西北三百里坡有上中下西為表而東為
裏儼若畫屏夕陽西墜紫綠萬狀同/上
原駝羅口在州東北宋雍熈中圍涿州遼主隆緒由駝
羅口應援即此方輿/紀要
  臣/等謹案駝羅口今無可考
補王次仲隱居范陽變篆籀之體始為𨽻書秦始皇既
[128-3a]
定天下三詔之使入秦不至復命使以檻車載之次仲
忽化一大鳥翻然出車使者驚拜曰無復命必見誅惟
神人憫之鳥徘徊空中拔墮三翮使者得之以進始皇
悔恨因名其地為落翮山真仙/通鑑
原灰洞在涿北燕南兩傍皆高岡路極狹無風而塵土
坌積咫尺不辨人物石湖/集
原范成大灰洞詩多塞北風沙張帽簷路經灰洞十/分添據鞌莫問塵 少馬耳冥濛不見尖 同上
原涿水東北與阪泉合其水導源縣之東泉魏土地記
[128-3b]
曰下洛城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泉
上有黃帝祠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
北流與蚩尤泉㑹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魏土地記稱
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并則
流注阪泉亂流東北入涿水水經/注
原涿流下滴也説/文
原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
城南王莽所謂禠陸也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留
[128-4a]
其民於涿鹿之阿即于是處水經/注
  臣/等謹案涿水諸書所記其説各異謂其源出涿
  鹿山者水經注與方輿紀要也謂其源出范陽縣
  西土山下者寰宇記也謂從大同得勝堡入者名
  勝志也按酈道元乃涿人其所著書于涿尤宜詳
  核可信但涿之為國為郡為州為縣沿革不一即
  今所謂涿城建自唐而唐以前水道之在城東西
  南北皆不能懸擬又水之遷徙不常今昔殊軌兹
[128-4b]
  謹據
大清一統志所載並錄之以備考
原涿郡南有涿水北至上谷為涿鹿河其支流塞外謂
之涿耶水十三/州志
原涿水東北逕涿縣故城西流注於桃應劭曰涿郡故
燕漢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
鹿縣按涿水自涿鹿東注濕水濕水東南逕廣陽郡與
涿郡分水漢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為名當受涿
[128-5a]
水通稱矣水經/注
原桃水東北與洹水會水上分淶水于良鄉縣之桃水
世謂之北涉溝故應劭曰洹水出良鄉東逕垣縣故城
北史記音義曰涿有垣縣漢景帝中元三年封降王賜
為侯國王莽之垣翰亭也水經/注
  臣/等謹案據
大清一統志拒馬河在涿州西北自淶水縣流入與琉
  璃河合即古桃水也河流自十度村至碢石店歴
[128-5b]
  經十度亦名十度河然古拒馬河水至淶縣北折
  而南其東分為桃水今拒馬河直至州北淶水之
  故瀆亦絶與古不同矣洹水即今胡良河在涿州
  北十里
原桃水東逕涿縣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晉泰始元年
改曰范陽郡今郡理涿縣故城城内東北角有晉康王
碑城東有范陽王司寇虓廟碑水經/注
  臣/等謹案晉康王碑及范陽王司宼虓廟碑無考
[128-6a]
  餘詳前卷
原桃水出涿縣故城西南竒溝東八里大坎下數泉同
發東逕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則是桃水也或曰
終仁之居非桃水也按地理志桃水上承淶水此水所
發不與志同謂終為是水經/注
原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水東過逎縣北同/上
原遼聖宗統和四年宋將曹彬米信北渡拒馬河與裕
悦休格對壘南北列營長六七里五月戰于岐溝闗大
[128-6b]
敗之追至拒馬河遼/史
原燕京留守蕭孝穆乞於拒馬河接宋境上置戍長巡
同/上
原開泰七年沿拒馬河宋界東西七百餘里特置戍長
司一員巡察同/上
原至元二十一年四月涿州拒馬河決衝突二十餘里
元史世/祖紀
原至治元年七月滹沱河及范陽縣拒馬河溢元史英/宗紀
[128-7a]
增乾隆七年
御製過拒馬河詩 十里瓊瑶一色白馬蹄踏碎人未
惜行行䇿渡拒馬河滑笏春流初弄碧亦有流澌如半
壁珠璣灑落噴灘石誰能弔古論興亡但覺光隂如過
隙此河幾度亂流過前嵗今春原不隔興來還似坐玉
京豪咏心情那減昔溪頭舴艋未易呼渡口車輿頗填
積似展江干積雪圖燕氏文貴留真蹟
増乾隆二十九年
[128-7b]
御製過拒馬河詩 拒馬來迴度輿梁亘臥波近山原
野潦挾水遂成河水經注以拒馬河即淶水故凟水盛/則長津洪注水耗則通波潜伏今故
凟亦絶而不續自附近山/谷諸流滙注始湍激成河興利非容易籌安竟若何迤
東注沽淀疏導可延俄河流下會琉璃白溝諸水東至/直沾方命大臣等勘冶淀泊源
流疏導實厪/疇咨長計也
  臣/等謹案拒馬河
御製詩恭載有闗紀述事實者餘不備錄
原傅若金拒馬河詩㟁落日蒼茫裏秋風慷慨多燕雲/餘古色易水尚寒波 絶船通馬沙交路入河行人悲
[128-8a]
舊事含憤説荆軻詩傅與礪詩集淮湍急去如㵼未足/原姚廣孝拒馬河 大河擬長
限南北猶能拒戎馬牛馬顧其漘蛟龍蟄其下洶湧拍/逺天漫演散平野中流漁子多兩㟁居人寡從來燕趙
間紛紛戰爭者以兹壯其國固舍曾不舍河伯願揚靈/終古保民社 逃虚子集
原林垠拒焉河作日拒馬河邊驛路長飛狐口外又斜/陽春光已過六十 不見花枝空斷腸 野橋集
原易水逕出范陽縣故城秦末張耳陳餘為陳勝畧地
命燕蒯通説之范陽先下是也水經/注
原督亢陂在幽州范陽縣東南十里逕五十餘里括地/志
原方城有督亢亭郡國/志
[128-8b]
原督亢膏腴之地劉向/别錄
原督亢溝上承淶水于淶谷引之則長潭委注遏之則
㣲川輟流水德含和變通在我東南流逕逎縣北又東
逕涿縣酈亭樓桑里南水經/注
原督亢澤苞方城縣縣故屬廣陽後𨽻于涿郡郡國志
曰縣有督亢亭孫暢之述畫有督亢地圖言燕太子丹
使荆軻齎入秦秦王殺軻圖亦絶滅地理書上古聖賢
冢地記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縣南有督亢陌幽州
[128-9a]
南界也風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無崖際也沆
澤之無水斥鹵之謂也其水自澤枝分東逕涿縣故城
南又東逕漢侍中盧植墓前同/上
原督亢之田在燕東甚良沃欲獻秦故畫其圖而獻焉
史記/索隱
原盧文偉説刺史裴儁案舊迹修督亢陂溉田萬餘頃
人賴其利儁修立之功多以委之北/史
原裴延儁轉平北將軍幽州刺史范陽郡有舊督亢渠
[128-9b]
徑五十里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堰廣袤三十里皆廢
毁多時莫能修復時水旱不調民多飢餒儁謂疏通舊
迹勢必可成乃表求營造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隨力
分督未幾而就溉田百萬餘畝為利十倍百姓至今賴
魏/書
原齊孝昭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曜建議開幽州督亢舊
陂長城左右營屯嵗收稻粟數十萬石北境得以周贍
隋書食/貨志
[128-10a]
原督亢陂在范陽縣東南十里郡國志云陂見有海龍
王神祠在焉太平寰/宇記
  臣/等謹案州東南十五里今有海神塘村村南有
  海龍神廟
原陂舊有亭遺址髙丈餘周七十步土人掘其處尚多
古瓦礫金錢長安/客話
增乾隆二十二年
御製督亢陂攬古詩 督亢廣衍舊膏腴計使荆軻獻
[128-10b]
地圖持短入長奚濟事害成延禍竟亡軀馬遷作史失
辭駁劉向傳經具政模引水開田言則易推行得當竟
誰乎
  臣/等謹案督亢陂
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増董其昌督亢道中作客誰知燕地有西湖沃壤長堤/督亢圖為問黄金臺上 得㝷説劍酒人無 涿州志
增袁中道督亢道中作美㫁橋流水臥枯楊千里飛沙/草木黄督亢如何稱沃 荆軻圖去致秦王 同上
原亭南有月池廣三頃其形如月方輿/紀要
[128-11a]
原月池在郡西南二十里約數十源泓以成溪灣以成
池斗折蛇曲轂迴輪轉清瑩洞徹每秋清氣爽芰荷盛
開鷗鷺浮沈錦鱗游泳可謂游觀之盛所矣涿鹿/記
  臣/等謹案月池在州西南十五里房樹村之西今
  池已涸惟窪地數頃有小廟碑文剝落不可考相
  傳為月池寺舊址云
增乾池在涿州西十五里其地窪下為衆流所歸然未
嘗盈溢為患一名百尺乾一大清/ 統志
[128-11b]
原栁河在州南南務里泉四時不竭涿州/志
原范陽陂在范陽城西十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謂之為
鹽臺陂水經/注
  臣/等謹案范陽陂今無其名惟州城西南多引渠
  灌田疑即所謂陂者又按方輿紀要稱范村在州
  西南今亦無此村名
原范水在州南自易水淶水縣流入境下流合于拒焉
方輿/紀要
[128-12a]
原范水在州西南水北曰陽范陽郡名以此名勝/志
原武遂津北對長城門謂之汾門史記趙世家孝成十
九年趙與燕易土以龍兑汾門臨樂與燕燕以葛武陽
平野與趙即此也又謂之梁門易水東分為梁門陂在
范陽城西南十里元混一方/輿勝覽
  臣/等謹案梁門陂今城西南無此地名但考文天
  祥經劉先主宅詩云我過梁門城樓桑在其北則
  在南宋時猶存其名實為涿之故蹟矣
[128-12b]
原拒馬水又東酈亭溝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溝水于逎
縣東東南流歴紫淵東余六世祖樂浪府君自涿之先
賢鄉爰宅其隂西帶巨川東翼兹水枝流經通纒絡墟
圃匪直田漁之贍可懐信為游神之勝處也其水東南
流又名之為酈亭溝水經/注
  臣/等謹案酈亭先賢鄉皆無考又州志載州西南
  十五里有紫池堡或即紫淵遺蹟今亦莫詳其處
原紫水其泥亦紫幽都/記
[128-13a]
原挾河水出良鄉縣西甘泉源東谷東逕西鄉縣故城
北王莽之移風也世謂之都鄉城又東逕良鄉城南又
東北注聖水世謂之挾活河水經/注
  臣/等謹案據
大清一統志挾河一作俠又水經注俠河世謂之挾活
  河葢挾俠二字通用也
原涿水源從大同得勝堡入至老班溝一之淶水縣一
之涿州沙水俱活東西不定故謂之挾活水又謂之聖
[128-13b]
水也督亢亭州南一帶至新城皆是其北乃涿水所入
盧文偉修為陂故道猶存名勝/志
原挾河自房山縣東南流與胡良河合明一/統志
原挾河在縣西北二十里亦名拒馬河方輿/紀要
  朱彞尊原案挾河或謂源自大同邊界入或謂源
  出良鄉房山或云即聖水或云即拒馬河難以臆
  定也
原胡良河在州東北二十里源出房山縣大安山東麓
[128-14a]
流入州境又南與挾河合流入良鄉縣界注于琉璃河
方輿/紀要
原湖梁在郡北十里垂楊樹隄蒲葦夾㟁曉月升時漁
郎欸乃樵夫牧子逍遥於迴塘曲渚之間不少佳致涿/鹿
記/
  臣/等謹案胡良今志亦作湖梁
原萬厯甲戍有詔發帑金為橋涿之胡良渡大司空朱
公衡力爭又建玉女祠于涿以内帑二千召司空修之
[128-14b]
司空又爭太后為武清治第費以數萬司空稽故事多
所裁抑太后頗銜之穀城山/房筆麈
増拒馬河橋在涿州北郭外又胡良橋在州北十里俱
明萬厯初建各長三十餘丈一大清/ 統志
増巨馬河橋在涿州北門外又胡良河橋在涿州北十
里俱明萬厯二年勅建大學士張居正碑記畿輔津/梁志
原張居正勅建涿州二橋碑里涿州北有河二自西山/諸泉來者曰胡良河距城七 自紫金闗外鐡崖巢入
者曰巨馬河距城二里每伏秋水發洶湧暴至行旅走/避不及歳深溺常數百人聖母慈聖皇太后念之會州
[128-15a]
民有奏乞建橋者聖母自以宫中供奉金募工一夫不/役於民一錢不取於官也司禮監太監馮保舉内官監
太監劉濟工部尚書朱衡舉郎中易可久賀幼殊督工/乃以二年正月興工五閲月而告成事胡良河橋一巨
馬河橋一高廣各二丈長三十餘丈皆甃以巨石錮以/鐡錠費不過七萬役不過數月徃嘉靖間建琉璃河橋
一費三十餘萬兹二橋之費不當四/之一而堅緻精工乃過之 太岳集
增永濟橋在涿州北郭外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案永濟橋舊名拒馬河橋明萬厯二年建
  十六年重修天啟六年復修後河舍橋南徙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奉
[128-15b]
㫖于舊河橋南移建新橋凡九空延築石堤下涵洞二
  十有二舊橋頽廢者改葺為堤下為涵洞一十有
  八橋隄共長二百丈有竒
賜名曰永濟並
御製重修涿州石橋記恭載卷内

御製重修涿州石橋記 徒杠輿梁月令所著則橋之
設與夫毁而修乃王政所必先而非浮屠氏漫舉因果
[128-16a]
利人所可同日語也涿州為畿南要郡萬方玉帛諸生
計偕以及官吏商賈攜孥負販之徒徃來所必經郡城
北胡良拒馬二河滙焉明時各就其上建橋顧北方之
水流無定橋建而河徙橋乃跨陸河則仍資舟楫與無
橋同庚辰春允地方大吏請于舊橋南移建九空新橋
仍築石堤下有涵洞廿有二屬之城北門其舊橋之頽
廢者葺之改為涵洞十八以洩夏秋霖潦通新舊橋隄
長二百丈有竒至八月而功成大吏請為碑記以記嵗
[128-16b]
月其辭曰涿之城誕拱皇京胡良拒馬自西東注厥初
跨河橋營其所不合橋短而隄長北方水流無恒及齧
隄隄敗橋反陸置徃來之人嗟行潦以徂征墮者扶之
堙者疏之俾水有就下之路而不與隄爭斯王政之一
端以就舊材亦不大費司農或曰宫閫布施或曰璫豎
威福緬遺蹟猶致恨夫前明君何為者乃若是焉宜彼
社之屋吾于是凜殷鑒而兢兢
增乾隆二十六年
[128-17a]
御製永濟橋詩有序/ 范陽郡古梯航並輳燕都督亢
陂遥襟帶斜聨涿水葺勝朝之廢軌咨疆吏以傳鼛昨
者鐫珉紀事具見大端兹焉行仗成詩重賡七字 蜿
蜒長橋跨涿河重修工竣此經過多疏涵洞防秋漲已
看洪川吸衆波萬國共球兹㑹極九瀛壺嶠始盈科輿
梁亦可通為政君子名言憶孟軻
  臣/等謹案永濟橋
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128-17b]
原琴高者趙人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
游冀州涿郡間二百餘年後辭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
子期之曰皆潔齋候於水旁設祠屋果乗赤鯉來坐祠
中旦有萬人觀之留一月餘復入水去列仙/傳
  臣/等謹案今州境有琴高池詳見
御製詩恭載卷内
補琴高執笏于宋康抱朴/子
原琴高既仙去設祠奉之時乗赤鯉來享神仙/傳
[128-18a]
増乾隆十八年
御製琴髙池詩 古蹟是誰徴菁池乍泮冰浮波見赤
鯉想像箇人乗 涓彭術已就汗漫遊燕趙叶/至今風
浪聲猶作水仙操
  臣/等謹案琴髙池
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原至治二年九月作層樓于涿州鹿頂殿西元史英/宗紀
  臣/等謹案層樓鹿頂殿無可考
[128-18b]
原華陽臺在州城内西北隅涿州/志
  臣/等謹案華陽臺今廢惟城西北有窪地十餘畞
  中有土阜髙數尺周數十步土人指為臺之遺址
  又北門之西有土嶐然附城而上髙于城丈許俗
  呼為煙墩或謂即華陽臺然俱無可取證
原舊傳燕丹與樊將軍置酒華陽館出美人奇馬即此
長安/客話
原荆軻與太子游東宫池軻拾瓦投鼃太子捧金丸進
[128-19a]
之又共乗千里馬軻曰千里馬肝美即殺馬進肝太子
與樊將軍置酒于華陽臺出美人能鼓琴軻曰好手也
斷以玉盤盛之燕丹/子
原展臺在州西南二十里相傳燕昭王展禮賢士于此
長安/客話
  臣/等謹案展臺今為村名其地有土臺高二丈許
  東西廣九丈南北袤十二丈有竒舊有佛寺今廢
原西鄉廢縣在州西北二十里漢置屬涿郡後漢省或
[128-19b]
謂之都鄉城方輿/紀要
  臣/等謹案西鄉廢縣在州西二十里長溝村北有
  土城遺址土人呼為古城或即其地但無碑記可
  考
原西鄉侯國莽曰移風漢書/志
原故廣陽國城漢置今廢故城在今范陽縣西南太平/寰宇
記/
  臣/等謹案州西南十八里松林店西偏有城遺址
[128-20a]
  然無碑記可考
原廣陽城在州西南十五里後漢封劉良于此涿州/志
原昭烈帝廟在樓桑村建于唐乾寧四年金承安初重
修黃華老人有記明洪武初更新之至𢎞治二年知州
事張遜重搆殿三楹旁翼二配殿同/上
原樓桑里昭烈之舊里也水經/注
原漢昭烈宅在涿州樓桑村昭烈在民間所居有桑層
䕃如樓因曰樓桑今尚在其下留題甚多燕山/叢錄
[128-20b]
増涿州西南十五里道右大桑高十丈層䕃如樓其䕃
百畆漢昭烈故居桑也昭烈兒時與宗中兒戱桑下指
謂帝王羽葆後因名村千五百年矣椹大倍於恒桑實
時土人相餽遺也桑側昭烈古廟唐乾寧五年建者前
將軍闗桓侯張配焉像不君臣坐列而兄弟列象其側
陋時也帝京景/物畧
原樓桑村在涿州西南十五里云是漢先主故宅村故
有三義廟祀漢先主而以闗侯張侯配焉長安/客話
[128-21a]
原先主少孤與母販屨織席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
樹生髙五丈餘遥望見幢幢如小車葢徃來者皆怪此
樹非凡三國/志
原涿人李定云此家必出貴人漢晉/春秋
原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于樹下戲言吾必當乗此
羽葆葢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三國/志
原蜀先主廟碑唐郭筠撰正書乾寧四年立石今在涿
州樓桑村廟中文已剝蝕金石文/字記
[128-21b]
  臣/等謹案州志唐乾寧四年碑乃郭筠撰金石文
  字記偶闕其名耳
增乾隆二十二年
御製漢昭烈廟詩 春秋氏族著承堯嗣服中山瓞派
昭鼎一足三成帝業牛黃腹白應童謡欲信大義心資
亮還定全秦志賴蕭千載樓桑尚遺恨其如安樂自逍

增乾隆三十年
[128-22a]
御製樓桑村二首 漢室王孫志本雄指桑葆葢詡諸
童可憐不及舂陵業二世偏安祇蜀中 豫州一旅得
成軍見説英雄獨使君千戴枌榆猶故社誰稱李定與
周羣
  臣/等謹案昭烈廟樓桑村
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原金王庭筠涿州重修漢昭烈帝廟碑記下仁者未必/成功成功者未必仁仁者之心以仁仁天 不仁者之
心以仁濟其私故善論人者論其心之何如而成敗不/與以仁濟其私者發于其言見于其事亦仁也葢竊仁
[128-22b]
以欺天下夫竊仁者是有大不仁根著于心然竊仁易/窮也而根著于心者卒不可掩天下之人莫不腹詈臆
唾雖一時成功旋與草木同腐矣仁者之心不以其身/其家而以天下故天下之人亦相與謳歌戴仰願以為
君雖生無成功天下之人莫不歎息至後世猶喜稱道/精爽在天能推其仁心用之不已施之不竭呼吸而雲
雨咄嗟而風霆咫尺萬里朝夕千載此理之自然無足/怪者先主仁人也當陽之役不以身而以民永安之命
不以家而以賢雖不能如其言要之其心如是而已有/厚天下之心必饗天下之報至今天下之人猶歎息其
無成而喜稱道之涿之人又祠而奉之宜哉涿先主之/故家也廟距州西南十里而逺庭有石乃刺史婁君延
重修記唐乾寜四年也則血食于此舊矣嵗久屋老纔/庇風雨今年夏四月里民始議增葺于是富者以資巧
者以藝少者走以服其勞老者坐以董其功稍完治中/堂新作門屏又作兩廡配祀元臣諸葛孔明闗雲長法
[128-23a]
孝直在東龎士元張翼徳簡憲和在西既成具興廢歲/月乞文于庭筠將以刻諸石庭筠曰五季兵火之餘室
廬焚蕩殆盡而廟貌巋然獨存悍夫暴客過堂下斂兵/肅跽不敢犯則其仁之入民深矣大哉仁乎藴之于心
充于天地被于萬物葢有不與死而俱亡者幽而為神/其遺澤殘烈施及天下後世以達其生平未厭之心必
矣豈獨私乎一鄉哉祠而奉之者特其鄉人之情耳庭/筠既書其事復作歌遺之使迎送神佐其鼓舞以樂之
其辭曰舜禹不可作兮古□日潰盜取盜守兮恬不怪/仁人起兮力砭其廢志天下兮豈獨為漢計大統未一
兮時已逝奄為神明兮陟配上帝何紓我憂兮仁及異/世彼曹丕兮死為妖彗握長鋏兮載芟載劌燕山之陲
兮范水之裔平疇如砥兮惟神之豐沛鬱幢幢兮羽葆/葢悵籬樹兮今安在記兒時之舊事兮想亦為之一愾
神之去來兮蒼虬翠駟粲華裾兮鏘鳴玉佩縆瑟而吹/籥兮紛羣音之繁會牲肥酒香兮神其飫醉來雲席帟
[128-23b]
兮回風滿斾將而送兮百拜民不忘兮遺愛驅螟蝗兮/疫癘時雨暘兮屢歲俾富康兮耆艾民徳神兮事之無
替元吉金貞石志昭烈皇帝廟碑/原 郝經涿郡漢 涿郡為昭烈帝里/
故其廟祀尤盛涿故燕國古多豪傑之士歌謠慷慨借/交報讐遺風尚存每言曹魏簒漢之事莫不欷歔流涕
想見昭烈君臣其父老過其祠下拜謁而致奠者朝夕/不絶其嵗時祀事合沓走集不逺千里指示樓桑故居
徬徨不忍去廟在涿郡南十里而近自隋唐五季遼金/以來皆即故居代為增葺其正殿當中山靖王之後昭
烈像設衮冕南向其佐命將相則列于兩廡左則諸葛/亮龎統法正許靖右則關某張飛趙雲馬超位序崇敞
有法制焉廟故有碑金翰林應奉王庭筠詞推明昭烈/之志論議文采近世所無然猶題為先主名號有未正
焉按春秋左氏傳稱先主者大夫稱其先大夫之辭生/則稱主没則稱先主非帝王之號也魏晉私記以昭烈
[128-24a]
父子為僭偽故稱蜀不稱漢以昭烈為先主安樂為後/主至陳壽作志即以漢與魏使昭烈父子與劉璋共為
蜀志其後著書者皆以魏為正統惟宋司馬光更蜀為/漢初曰漢中王即位曰漢主崩則曰漢主殂追稱則曰
漢昭烈帝而亦不以正統歸之至建安朱熹始奪黃初/之統以章武繼漢焉或者又以為族屬疎逺不能紀其
世數名位猶宋髙祖稱楚元王後南唐烈祖稱吳王恪/後此又從而為之辭者也後世之致疑未若孔明之傳
信曰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天下又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為帝冑使興漢室當是之時莫不以昭烈為
漢帝曹氏為漢賊豈至於後世而欲以一已之私反之/哉故正其名號曰漢昭烈皇帝榜其殿而系之以詩曰
高祖造漢拯民塗炭世祖戡難氏適思漢兩都二祖垂/四百年昭烈之興死灰復然難于二祖百折不沮倉皇
奔走衆繞一旅豈悌仁厚民心是歸必得國士乃可有/為既挾熊虎復起卧龍電掃漢南雷震江東䠞操扼吳
[128-24b]
據有梁益遂取漢中興王立國髙皇之起始實在此拓/定中原貽于孫子漢賊不並顧豈偏安丕豈其敵誅讐
弗難天不假年僨軍崩殂不能致討還于舊都顧命孔/明伊周之事不私其子天下大計琅琅格言朂以為善
三代君臣乃今復見宗臣流涕效死出師游魂倀鬼折/敗不支崦嵫返照有光燭天既絶之統復一再傳三君
一仁三起三滅廟食帝里至今不絶燕山之陽涿水湯/湯篤生異人復一高光杜鵑不來桑猶在寢刻詩廟門
萬世是諗黃陵川集先主廟碑隂作/原郝經書 華涿郡 稱道孔明獨有/
杜少陵論著昭烈復見王黃華君臣一體始無媿蜀相/祠望樓桑家昨因應詔過燕南青林一簇啼鳶鴞簫鼔
寂寞春社散廊廡慘淡昏龍蛇西南一碑刻蒼玉每讀/輒止驚咨嗟磊落一片恢復心始終于仁無少差當陽
之言永安命三代聖王何以加仲謀雄略祇僣偽阿暪/詭譎空奸邪論議到此真不欺文采絢縟森芳葩書法
[128-25a]
二王作真行得意頗勝如時花歌謡慷慨燕趙義士風/但恨不能□漢軍敗崩三已百匝細讀立復主不覺于
日傾簷牙徬徨欲去不忍去飢焉更繋枯荆□海東何/以得此人日出之國王氣韜朝霞滅連服宋帝諸夏禮
樂制度無疵瑕家世章廟布衣臣貴冑鼎族來幽遐春/漾徑渡鴨緑江太行山巔髙挂浮海槎風流儒雅冠當
代碧雲玉樹峨烏紗漢魏以來無此作作詩為向諸生/誇 同上
原王寂涿郡先主廟詩恨當年竹馬戲兒曹笑指樓桑/五丈髙故國神遊得無 壞垣風雨夜蕭騷 中州集
原周昻涿郡先主廟詩竹暗粉陳丹半在亾短垣殘日/共悲涼不須古碣書綿 自有荒村記葆桑塵土衣冠
曾繫馬嵗時歌舞亦稱觴不應巴蜀江山麗能使英靈/㤀故鄉 同上
原文天祥經樓桑劉先主故宅作道我過梁門城樓桑/在其北𤣥徳已千年青煙遶故宅 傍為揮淚徘徊秋
[128-25b]
風客天下臥龍人多少空抱膝年吟嘯集溝涿州亂山/原陳孚謁先主祠作 古廟千 後桑隂
空北向大火已西流遺恨三分國英雄百尺樓土人牲/酒奠想像衮龍浮 觀光集
原王憚謁樓桑昭烈帝廟詩簡百里燕南道山河繞帝/宫荒村仍故里喬木幾秋風 冊經綸在丹青戸牗空
寥寥千載下伏臘祀攸崇主秋澗集孤村縹緲見靈祠/原傅若金涿州樓桑村先 廟詩
廢宅蒼茫失故基蜀鬼夜還風滿蓋涿人朝祭雨霑旗/壐文定復歸寒水桑影猶疑覆短籬終古鄉□有遺恨
衣冠空怨漢威儀神傅與礪詩集兮范之陽恍臨睨兮/原頓鋭樓桑廟迎 辭 帝子降
舊鄉山蒼蒼兮水泱泱神之來兮驂駟虬玉鸞鳴兮啾/啾雲車兮羽葢樓桑隂兮蔽芾牲既肥兮酒香繐帷施
兮雕玉床荃髙坐兮樂未央城又送神辭魚帝子去兮/安之違桑梓兮心孔悲白帝 兮永安宫 之復兮蠶
[128-26a]
叢巫陽雲雨兮洞庭風波雖信美而非吾土兮矧蛟鰐/與黿鼉歸來兮歸來其樂兮如何 鷗汀集
原沈自邠樓杂先主廟詩事赤伏符難在三分志未伸/江山千古恨祠廟百年新 業歸龍戰飛揚憶虎臣廟
以閑使張侯配食枯桑非舊日灑淚向南旻/集 沈修撰/
原譚貞良謁樓桑先主廟詩象系出中山近名從小沛/聞卜鄰占李定望氣得周羣 叶黃龍瑞符仍赤帝文
全家頻脱險一旅忽能軍名士収諸葛英雄獨使君志/寧摧百戰力已限三分淚盡髀生肉魂歸棧入雲枯桑
遺廟折野火斷碑焚繋馬靈風至題詩塞日曛枌榆存/舊社絃管尚紛紛 狷石居遺藁
 
 
[128-26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八
[128-27a]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八舉正
 封降王賜原書賜訛作勝今據水經注改桃水東北/與洹水會
 條/
 趙與燕易土原書土訛作上今據史記改武遂/津條
 挾活水原書活訛作括今改涿水/源條
 昭烈帝原書書名今改樓桑/里條
 其父老過其祠下原書其訛作之老訛作子今據陵
 川集改元郝經涿郡漢昭/烈皇帝廟碑條
[128-27b]
 闗聖原書書名今改樓桑/里條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八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