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e0086 景岳全書-明-張介賓 (WYG)


[036-1a]
欽定四庫全書
 景岳全書卷三十六
            明 張介賔 撰
  諸氣
   經義
   天地氣
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
 薄而生者也詳二十九/卷遺精門
[036-1b]
天元紀大論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
 萬物矣
生氣通天論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
 地之間六合之内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
 於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夀
 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雖有賊邪勿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
 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内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
[036-2a]
 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
 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
 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
 歸六腑○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
 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
 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
 用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
[036-2b]
 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
 則災害至矣
四氣調神論曰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
 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
 冐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降交通不表萬物命
 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
 不下則菀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
[036-3a]
 相保與道相失則末央絶滅惟聖人從之故身無竒
 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天地之氣盈虚如何岐伯曰天氣
 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
 先也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勝
 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
 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五常政大論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滿東
[036-3b]
 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
 理大小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
 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
 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凉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故適寒凉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
 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大小之異耳
五運行大論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
 太虚之中者也帝曰慿乎曰大氣舉之也燥以亁之
[036-4a]
 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
 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
 六八故令虚而化生也
方盛衰論曰至陰虚天氣絶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
 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
 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太陰陽明論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陰陽氣二/
[036-4b]
至真要大論帝曰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
 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曰兩陽合明也帝曰
 厥陰何也曰両陰交盡也○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
 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
 疾起此之謂也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夀而不
 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絶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
[036-5a]
 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壊都汨汨乎不可
 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絶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
 乃生大偻○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
 也陰不勝其陽則脉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
 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脉和同骨
 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内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
 聰明氣立如故○故陽强不能宻陰氣乃絶陰平陽
[036-5b]
 秘精神乃治陰陽離决精氣乃絶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
 則生䐜脹○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
 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陰勝則陽病陽勝則
 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
 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
 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
[036-6a]
 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
 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虚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
 之則强不知則老
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内故
 陽道實陰道虚○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
 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
 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詳脾胃門/
終始篇曰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
[036-6b]
 於五臟
痺論岐伯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
 胃乃傷
陰陽别論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
 不和經氣乃絶
寒熱病篇曰足太陽入腦乃别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
 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鋭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
 瞑目
[036-7a]
口問篇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
 寤矣
大惑論曰夫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
 則卧隂氣盡則寤
方盛衰論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帝
 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
   時氣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四時之氣至有早宴高下左右其
[036-7b]
 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
 天不及者化後天帝曰願聞其行何謂也曰春氣西
 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故春氣始於下秋
 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
 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
 常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必謹
 察之○帝曰願聞同化何如岐伯曰風溫春化同熱
 矄昏火夏化同勝與復同燥清煙露秋化同雲雨昏
[036-8a]
 瞑埃長夏化同寒氣霜雪氷冬化同此天地五運六
 氣之化更用之盛衰也
四氣調神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
 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
 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収
 者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此秋
 氣之應養収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飱泄奉藏者
[036-8b]
 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氷地坼無擾乎陽此冬氣
 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内變逆夏氣則太陽不
 長心氣内洞逆秋氣則太陰不収肺氣焦滿逆冬氣
 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
 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
 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壊其真矣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
[036-9a]
 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虚氣門乃閉是故暮而収
 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至真要大論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謂之至氣分
 謂之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脉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
 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脉為
 期期而相失如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帝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
[036-9b]
 夕加夜甚者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春生夏長
 秋収冬藏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
 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始
 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
 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
 甚也○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曰是不應四時之氣
 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
 所勝時者起也
[036-10a]
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脉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
 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敢問其故岐
 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氷釋水行經通
 故人氣在脉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長夏者經絡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氣始収腠理閉
 塞皮膚引急冬者葢藏血氣在中内著骨髓通於五
 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而入客也至其變化
 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
[036-10b]
 不生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
 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KR0864衂仲夏善
 病胸脇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
 厥
營衛生㑹篇曰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
 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隂而止○夜半為陰
 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
[036-11a]
 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
 㑹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
 已與天地同紀
   運氣四/
天元紀大論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
 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
 而環㑹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
[036-11b]
 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
 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六節藏象論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
 以紀化生之用也○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
 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虚之
 變此其常也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
 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帝曰
 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
[036-12a]
 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
 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
 之也命曰氣廹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
 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
 禁也
五運行大論曰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
 於心尾已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
 於亢氐昴畢𤣥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巳分
[036-12b]
 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户也○上下相遘寒暑相
 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東方生風在氣為柔
 南方生火在氣為息中央生濕在氣為充西方生燥
 在氣為成北方生寒在氣為堅○氣有餘則制己所
 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
 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五常政大論帝曰太虚廖廓五運廻薄衰盛不同損益
 相從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岐伯曰木曰
[036-13a]
 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帝曰
 其不及奈何曰木曰委和火曰伏眀土曰卑監金曰
 從革水曰涸流帝曰太過何謂曰木曰發生火曰赫
 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帝曰其歲有不
 病而藏氣不應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氣制之氣有
 所從也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
 木青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
 土廼𤯝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
[036-13b]
 起金廼𤯝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
 黃起水廼青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
 用草木𤯝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
至真要大論帝曰五氣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氣
 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曰天地之大紀人神
 之通應也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
 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眀司天
 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帝曰地化奈何曰
[036-14a]
 司天同候間氣皆然帝曰間氣何謂曰司左右者是
 謂間氣也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帝曰歲主
 奈何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
 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
 化居氣為灼化太陰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
 黅化間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
 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
 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
[036-14b]
 為鹹化司氣為𤣥化間氣為藏化故治病者必眀六
 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
 生之緒也○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
 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
 無失病機此之謂也○帝曰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
 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
 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
 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帝曰勝復之動時有
[036-15a]
 常乎氣有必乎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初氣
 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
 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帝曰六氣之勝何
 以候之岐伯曰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
 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
 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
 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
 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則邪
[036-15b]
 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日之空亦邪甚也重感
 於邪則病危矣
六微㫖大論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
 至而至來氣有餘也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
 則病帝曰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脉其應
 也○相火之下水氣乘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
 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
 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
[036-16a]
 承廼制制生則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
 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
 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岐伯
 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帝曰何謂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
 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
 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帝曰何謂初中岐伯曰初
[036-16b]
 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帝曰初中何也曰所以
 分天地也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帝曰其升降
 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其用何
 如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
 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
 降相因而變作矣○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
 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
 升降則無以生長化収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036-17a]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氣至而先後者何岐伯曰運太過
 則其至先運不及則其至後非太過非不及則至當
 時非是者𤯝也○岐伯曰數之始起於上而終於下
 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上下交互
 氣交主之歲紀畢矣故曰位明氣月可知乎所謂氣
 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亁寒勝則浮濕勝
 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帝
 曰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毁折金發而清
[036-17b]
 明火發而曛昧何氣使然岐伯曰氣有多少發有微
 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氣而可知也○
 帝曰五氣之發不當位者何也曰命其差帝曰差有
 數乎曰後皆三十度而有竒也
氣交變大論岐伯曰德化者氣之祥政令者氣之章變
 易者復之紀災𤯝者傷之始氣相勝者和不相勝者
 病重感於邪則甚也帝曰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
 古者必騐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
[036-18a]
 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
 至道歟
   經氣臟氣五/
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
 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陰陽應象大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
 行滿脉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036-18b]
本藏篇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
 所以化水榖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
 者也
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大陽
 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為陽中之太陰
 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為陰中
 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為陽
 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
[036-19a]
 倉廩之本營之居也此至陰之䫫通於土氣○凡十
 一藏皆取决於膽也
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味酸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味苦其臭焦○中央黃色入
 通於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味
 辛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味鹹其臭腐
天年篇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
 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
[036-19b]
 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脉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
 腑十二經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疎榮華頺落髪
 頗班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
 薄膽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
 氣懈惰故好卧七十歲脾氣虚皮膚枯八十歲肺氣
 衰魄離故言善悞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脉虚空百
 歲五臟皆虚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髪長二七而天
[036-20a]
 癸至任脉通太衝脉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丈夫
 八歲腎氣實髪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
 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脉度篇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
 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
 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榖矣腎
 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五臟生成篇曰諸脉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
[036-20b]
 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
 此四肢八谿之朝夕也
海論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榖之海胃為水
 榖之海衝脉為十二經之海膻中為氣之海腦為髓
 之海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和不知調者害
五味篇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榖皆入於胃五臟
 六腑皆禀氣於胃○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
 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
[036-21a]
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神氣之
 所生也詳眼目門/
衛氣篇曰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
 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
 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脉於臍左右之動脉
 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動輸篇曰夫四末陰陽之㑹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
[036-21b]
 氣之徑路也故絡絶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輪
 如環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脉宗氣也詳脾胃/門
邪客篇帝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臟心
 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脾有
 邪其氣流於兩髀腎有邪其氣流於兩膕凡此八虚
 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
 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
[036-22a]
 病攣也
太陰陽明論曰四肢皆禀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
 脾乃得禀也詳脾胃門/
五臟别論曰腦髓骨脉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
 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
 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
 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榖不得
[036-22b]
 久藏所謂五臟者藏精神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
 水榖入口則胃實而腸虚食下則腸實而胃虚故曰
 實而不滿滿而不能實也
平人絶榖篇曰平人胃滿則腸虚腸滿則胃虚更實更
 虚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脉和則精神乃居
邪氣臟腑病形篇帝曰天寒地氷而其靣不衣何也岐
 伯曰十二經脉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靣而
[036-23a]
 走空竅詳靣病門/
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
 出矣
憂恚無言篇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
 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曰咽喉者水
 榖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詳聲瘖門/
   脉氣六/
五臟别論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
[036-23b]
 榖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
 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
 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
 而鼻為之不利也
動輸篇曰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脉
 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徃來詳脾胃門/
五十營篇曰人一呼脉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動
 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詳脉神章/
[036-24a]
根結篇曰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所謂五十
 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脉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
 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
 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
 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
 短期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
 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踈也
玉機真藏論曰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
[036-24b]
 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耒耎弱輕虚而滑端直以長
 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强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夏脉如鉤詳/脉
 神/章
脉要精微論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
 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
 氣衰細則氣少詳脉神章/
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脉一動一吸脉一動曰少氣○
[036-25a]
 平人之常氣禀於胃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脉無胃
 氣亦死詳脾胃門/
   形氣七/
陰陽清濁篇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榖者濁
 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
 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帝曰夫陰
 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别之奈何岐伯曰氣
 之大别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
[036-25b]
 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内積於海○清者其氣
 滑濁者其氣澁此氣之常也
决氣篇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脉余意為一氣耳
 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両神相摶
 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曰上焦開發
 宣五榖味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
 謂津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曰榖
 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盆腦髓皮膚
[036-26a]
 潤澤是謂液○何謂血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
 是謂血○何謂脉曰壅遏營氣今無所避是謂脉○
 精脱者耳聾氣脱者目不眀津脱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脱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
 脱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衛氣失常篇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膏者多氣多氣者熱
 熱者耐寒肉者多血而克形克形則平脂者其血清
 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别於衆人者也
[036-26b]
壽夭剛柔篇曰形與氣相任則夀不相任則夭詳死生/門
   血氣八/
營衛生㑹篇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詳血/證門
五音五味篇曰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
 數脱血也衝任之脉不榮口唇故鬚不生焉○是故
 聖人視其顔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
 者多血少氣○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
 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
[036-27a]
 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數之常也
八正神明論曰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
 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營衛氣九/
本藏篇曰經脉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
 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闔
 者也
營衛生㑹篇曰人受氣於榖榖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
[036-27b]
 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脉中衛
 行脉外
衛氣行篇曰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
 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是以平旦陰盡
 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
痺論曰營者水榖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
 乃能入於脉也故循脉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
 水榖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脉也故循
[036-28a]
 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薰於盲膜散於胸腹
禁服篇曰審察衛氣為百病母
逆調論曰營氣虚則不仁衛氣虚則不用營衛俱虚則
 不仁且不用
生氣通天論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榖氣十/
營氣篇曰營氣之道内榖為寳榖入於胃乃傳之肺流
 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
[036-28b]
 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邪客篇曰五榖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於胸中詳脾胃門/
經脉篇曰榖入於胃脉道以通血氣乃行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氣者榖也榖之所注者胃也胃者
 水榖氣血之海也詳脾胃門/
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榖不入
 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036-29a]
平人絶榖篇曰神者水榖之精氣也詳死生門/
平人氣象論曰人以水榖為本故人絶水榖則死脉無
 胃氣亦死詳飲食門/
終始篇曰邪氣來也𦂳而疾榖氣來也徐而和
病能論曰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陰陽清濁篇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榖者濁
 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
   氣味十一/
[036-29b]
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詳脾胃/門
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
 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
 化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
 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
 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
 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形不
 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036-30a]
經脉别論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詳脾胃門/
生氣通天論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傷在五
 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絶味過於鹹大
 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
 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酸筋脉
 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
 腠理以宻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宣明五氣篇曰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詳飲/食門
[036-30b]
   酒氣十二/
經脉篇曰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脉絡脉先盛
 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脉大盛
厥論曰酒入於胃則絡脉滿而經脉虚○夫酒氣盛而
 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營衛生㑹篇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
 先下者何也岐伯曰酒者熟榖之液也其氣悍以清
 故後榖而入先榖而液出焉
[036-31a]
論勇篇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
 俞曰酒者水榖之精熟榖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於
 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胆横當是之時
 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
 酒悖也
   邪氣十三/
刺節真邪論帝曰有一脉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
 或寒或痒或痺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
[036-31b]
 此皆邪氣之所生也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
 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榖氣
 并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
 非虚風也○邪氣者虚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
 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
 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灑淅動
 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内摶於骨則為骨痺摶
 於筋則為筋攣摶於脉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摶
[036-32a]
 於肉與衛氣相摶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
 則真氣去去則虚虚則寒摶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
 腠理開毫毛摇氣徃來行則為痒留而不去則為痺
 衛氣不行則為不仁餘義詳本經/
通評虚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虚帝曰虚實何
 如岐伯曰氣虚者肺虚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
 生當其時則死餘藏皆如此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虚
[036-32b]
小鍼解曰夫氣之在脉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
 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榖皆入於
 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澑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
 不節而病生腸胃故曰濁氣在中也○清濕在下者
 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榖之寒
 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脉
   病氣十四/
[036-33a]
夀夭剛柔篇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
 藏寒傷形乃應形風寒傷筋筋脉乃應此形氣外内
 之相應也
脉要精微論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
 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言而微終日乃復
 言者此奪氣也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榖
 盛氣盛榖虚氣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實血實脉
[036-33b]
 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氣虚身熱此謂反也
 榖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榖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脉盛血少此謂反也脉少血多此謂反也○氣盛身
 寒得之傷寒氣虚身熱得之傷暑○榖入多而氣少
 者得之有所脱血濕居下也榖入少而氣多者邪在
 胃及與肺也○脉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脉大血少者
 脉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夫實者氣入也虚
 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虚者寒也
[036-34a]
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欬肝為語脾為
 吞腎為欠為𡁲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胆為怒是為五病○五
 積所并精氣并於心則喜并於肺則悲并於肝則憂
 并於脾則畏并於腎則恐是為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
 骨久行傷筋是為五勞所傷
舉痛論帝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
[036-34b]
 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収炅則氣泄驚則氣亂
 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飱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
 志逹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
 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
 氣却却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収矣○炅則腠理開
 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
[036-35a]
 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内皆越
 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畱而不
 行故氣結矣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脉外則脉寒脉寒則縮綣縮綣則
 脉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而痛立
 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諸寒氣等義詳心腹痛門/
本神篇曰肝氣虚則恐實則怒○脾氣虚則四肢不用
 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心氣虚則悲實則
[036-35b]
 笑不休○肺氣虚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
 仰息○腎氣虚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
 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虚實謹而調之也○憂愁者氣
 閉塞而不行
口問篇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詳虚損門/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俞
 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厥論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036-36a]
 詳厥/逆門
逆調論帝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
 者何也詳寒熱門/
痺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詳風痺門/
痿論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熱葉焦則皮毛
 虚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脉厥而上
 上則下脉虚虚則生脉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詳痿/證門
[036-36b]
百病始生篇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
 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詳積聚門/
評熱病論曰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月事
 不來者胞脉閉也胞脉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
 廹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膹鬰皆屬於肺
病能論曰有病怒狂者生於陽也陽氣者因暴折而難
 决故善怒也詳癲狂門/
[036-37a]
陰陽别論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其傳為心掣其
 傳為隔
   治氣十五/
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歳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虚虛而
 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絶人長命
上古天真論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虚邪賊
 風避之有時恬憺虚無真氣從之病安從來○上古
 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036-37b]
 肌肉若一
玉機真藏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脉之盛衰病之
 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
 浮謂之易已脉從四時謂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
 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
 澤謂之難已脉實以堅謂之益甚脉逆四時為不可
 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疏五過論曰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
[036-38a]
 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絶形體毁沮○治病之道
 氣内為寳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裏
六元正紀大論曰司氣以熱用熱無犯司氣以寒用寒
 無犯司氣以凉用凉無犯司氣以溫用溫無犯間氣
 同其主無犯異其主則小犯之是謂四畏必謹察之
 故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
 至治
至真要大論帝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
[036-38b]
 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帝曰不治王氣而然
 者何也曰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乆夭之由也○審察
 病機無失其宜此之謂也○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
 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
 之謂也
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寫之形氣
[036-39a]
 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
 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
 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絶滅壯
 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陰陽俱有餘也急
 寫其邪調其虚實故曰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此
 之謂也
刺法論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如何可得不相移易
 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氣
[036-39b]
 天牝從來復得其徃氣出於腦即不邪干以上俱經/㫖
   總論氣理十六/
夫人之有生無非受天地之氣化耳及其成形雖有五
 行五志五臟六腑之辨而總惟血氣為之用然血無
 氣不行血非氣不化故經曰血者神氣也然則血之
 與氣誠異名而同類而實惟氣為之主是以天地間
 陰陽變遷運數治亂凡神神奇奇作用於杳冥莫測
 之鄉者無非氣化之所為使能知此而氣得其正則
[036-40a]
 何用弗臧一有違和而氣失其正則何徃弗否故帝
 曰百病生於氣也又近見應震王氏曰行醫不識氣
 治病從何據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處㫖哉斯言是
 實治身治病第一大綱而後學鮮有知者且軒岐言
 氣既已靡遺奈何久未發明終將冥諱故余摭其精
 微類述一十五條詳列如前俾後學得明造化之大
 源則因理觸機而拯濟無窮斯見軒岐贊育之恩與
 天地同矣峕崇禎丙子後學介賓謹識
[036-40b]
   論調氣十七/
夫百病皆生於氣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
 則無所不病故其在外則有六氣之侵在内則有九
 氣之亂而凡病之為虚為實為熱為寒至其變態莫
 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止一氣字足以盡之葢氣有不
 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是推明哲不凡者乃能
 獨見其處撮而調之調得其妙則猶之觧結也猶之
 雪汚也汚去結解而活人於舉指之間誠非難也然
[036-41a]
 而人多難能者在不知氣之理并不知調之法即自
 河間相傳以來咸謂木香㯽榔可以調氣陋亦甚矣
 夫所謂調者調其不調之謂也凡氣有不正皆頼調
 和如邪氣在表散即調也邪氣在裏行即調也實邪
 壅滯瀉即調也虚羸困憊補即調也由是類推則凡
 寒之熱之溫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舉之發之逹之
 刼之奪之堅之削之泄之利之潤之燥之収之澁之
 緩之峻之和之安之正者正之假者反之必清必靜
[036-41b]
 各安其氣則無病不除是皆調氣之大法也此外有
 如按摩導引鍼灸熨洗可以調經絡之氣又如喜能
 勝憂悲能勝怒怒能勝思思能勝恐恐能勝喜可以
 調情志之氣又如五榖五果五莱五畜可以調化育
 之氣又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避風寒節飲食慎起
 居和喜怒可以調衛生之氣及其至也則精氣有互
 根之用陰陽有顛倒之施或以塞之而實以通之或
 以啓之而實以封之或人見其有而我見其無或病
[036-42a]
 若在此而反以治彼惟智者能見事之未然惟仁人
 能惜人之固有若此者何莫非調之之謂人能知此
 豈惟却病而凡内而身心外而庻政皆可因之而無
 弗調矣甚矣調之為義其道圓矣其用廣矣有神有
 據無方無隅有不可以言宣者言難盡意也有不可
 以迹拘者迹難求全也故余於本門但援經悉理不
 敢執方葢亦恐一曲之談有不可應無窮之變也倘
 有所須則各門具列論治所當互證酌宜而無負調
[036-42b]
 和之手斯於斯道可無媿矣
   述古十八/ 共二條/
張子和云九氣之氣如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而况
 人禀天地之氣五運迭侵於外七情交戰於中是以
 聖人嗇氣如持至寳庸人投物反傷太和此軒岐之
 所以謂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遂有九氣不
 同之説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炅驚
 思勞也○怒氣所致為嘔血為飱泄為煎厥為薄厥
[036-43a]
 為陽厥為胸滿脇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喝煩心
 為消癉為肥氣為目盲為耳門筋緩發於外為癰疽
 ○喜氣所致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肉病為陽氣不
 収甚則為狂○悲氣所致為陰縮為筋攣為肌痺為
 肺痿男為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頞為目昏為少
 氣不能接息為泣則臀麻○恐氣所致為破䐃脱肉
 為骨痠痿厥為暴下清水為靣熱膚急為陰痿為懼
 而脱頥○驚氣所致為潮涎為目睘為口噤為痴癎
[036-43b]
 為不省人事為僵仆久則為&KR0857痺○思氣所致為不
 眠為嗜卧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
 胆癉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
 為不嗜食○寒氣所致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下利青白○炅氣所致為喘嘔吐酸暴注下廹
丹溪曰氣無補法世俗之誤也氣實而壅盛者不必補
 内傷勞役正氣虚者不補而何若正氣虚而不補是
 虚而益虚則脾胃運化納受皆失其職陰不升而陽
[036-44a]
 不降所謂天地不交之否也經曰虚者補之人參黃
 茋之屬是也若不審虚實悉以破氣行氣之藥與之
 以致天真元氣耗絶而死者醫殺之耳
 
 
 
 
 
[036-44b]
 
 
 
 
 
 
 
 景岳全書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