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d0007 農政全書-明-徐光啟 (master)


[019-1a]
欽定四庫全書
 農政全書卷十九
            明 徐光啓 撰
  水利
  泰西水法上
用江河之水為器一種
 龍尾車記曰龍尾車者河濵挈水之器也治田之法
 旱則挈江河之水入焉潦則挈田間之水出焉治水
[019-1b]
 之法淺涸則挈水而入方舟焉疏濬則挈水而出畚
 鍤焉不有水之器不有水之用三代而上僅有桔橰
 東漢以來盛資龍骨龍骨之制日灌水田二十畆以
 四三人之力旱歲倍焉髙地倍焉駕馬牛則功倍費
 亦倍焉溪澗長流而用水大澤平曠而用風此不勞
 人力自轉矣枝節一蓌全車悉敗焉然而南土水田
 支分櫛比國計民生于焉是賴即兹器所在不為無
 功已獨其人終歲勤動尚憂衣食至北土旱灾赤地
[019-2a]
 千里欲拯斯患宜有進焉今作龍尾車物省而不煩
 用力少而得水多其大者一器所出若决渠焉累接
 而上可使在山是不憂髙田築為堤塍而出之計日
 可盡是不憂潦歲與下田去大川數里數十里鑿渠
 引之無論水稻若諸水生之種可以必濟即黍稷菽
 麥木棉蔬菜之屬悉可灌溉是不憂旱濬治之功出
 水當五分之一今省十九焉是不憂疏鑿龍蟠之斗
 旱熯之年上源枯竭穿渠旁引多用此器下流之水
[019-2b]
 可令復上是不憂漕也蓋水車之屬其費力也以重
 水車之重也以障水以帆風以運旋本身龍尾者入
 水不障水出水不帆風其本身無銖兩之重且交纒
 相發可以一力轉二輪逓互連機可以一力轉數輪
 故用一人之力常得數人之功又向所言風與水能
 敗龍尾之車也在鶴膝斗板龍尾者無鶴膝無斗板
 器居水中環轉而已湍水疾風彌增其利故用風水
 之力而常得人之功若有水之地悉皆用之竊計人
[019-3a]
 力可以半省天災可以半免歲入可以倍多財計可
 以倍足方于龍骨之類大畧勝之然而千慮之一以
 當起予可也智士用之曲盡其變不盡方來或者無
 煩覼縷焉
龍尾者水象也象水之宛委而上升也龍尾之物有六
一曰軸軸者轉之主也水所由以下而為上也二曰墻
墻者以束水也水所由上也三曰圍圍者外體也所以
為固抱也四曰樞樞者所以為利轉也五曰輪輪者所
[019-3b]
以受轉也六曰架架者所以制髙下也承樞而轉輪也
六物者具斯成器矣或人焉或水焉風馬牛焉巧者運
之不可勝用也
一曰軸
圜木為軸長短無定度視水之淺深斟酌焉而為之度
二十五分其軸之長以其二為之徑木之圜必中䂓而
上下等以八繩附臬之法八平分其軸之周直繩而施
之墨軸之兩端因直繩之兩端而施之墨八繩之交得
[019-4a]
軸之心也以八平分之一分為度以度八繩之墨皆平
行相等而為之界以句股求弦之法兩界斜相望而墨
為之弦弦之竟軸而得一螺旋之墨因螺旋之墨而立
之墻為螺墻墻之間而得螺旋之溝為螺溝螺溝者水
道也軸得一墨焉則得一墻焉一溝焉水得一道焉或
二之或三之四之以上同于是多則均一則專惟所為
之既墻而圍之既建而迤之而轉之水則自螺旋之孔
入也水之入于螺旋之孔也水自以為已下也而不自
[019-4b]
知其已上也故曰軸者轉之主也水所由以下而為上

  注曰圜與圓同量水淺深者下文言句四股三弦
  五則岸髙九尺者軸之長當一丈五尺也凡作軸
  皆度岸髙以三五之法凖之二十五分之二者如
  軸長一丈則徑八寸如本篇第一軸立面圖巳丁
  長一丈則丁丙之徑八寸也此畧言軸欲大耳若
  徑至三寸以上不嫌長丈八寸以上不嫌長二丈
[019-5a]
  也軸過小則水為之不升八繩附臬者周禮樹八
  尺之臬縣八繩下垂皆附于臬今軸身作線大畧
  似之也八平分者如軸兩端圖甲乙丙丁戊圏為
  軸之周所分甲乙乙丙等八分者平分度也軸之
  兩端卧其軸各作巳甲過心線依法分之即上下
  合也次于軸兩端之邊依所分各界兩兩相對各
  作平行直線八線附木皆平直是為八平分軸之
  周如立面圖巳丁庚丙諸線是也次于兩端各作
[019-5b]
  甲巳丁丙諸線則得軸兩端之各庚心也以八平
  分之一為度者謂以甲巳為度從庚至辛作庚辛
  辛壬等短界線至丙而止八線皆如之各線之短
  界線皆平行皆相等也墨為之弦者從庚向癸依
  句股法作庚癸斜弦線内纒之至子外纒之至丑
  至寅至卯至辰斜纒軸面竟軸而止則得一螺旋
  線也單線則為單墻單溝也若欲為雙溝者則平
  分庚丑線得午從午外上向已内下向未亦依法
[019-6a]
  作螺旋線也若作四槽者又平分庚午于壬依法
  作之欲作三槽六槽九槽者先分軸為九平分欲
  作五槽十槽者先分軸為十平分依法作之
二曰墻
軸之上因各螺旋之繩而立之墻墻之法或編之或累
之皆塗之墻之兩端不至于軸之兩端其至也無定度
惟所為之以樞之短長稱之八分其軸長以其一為墻
之髙可减也不可加也墻其累之也欲堅而無隨也其
[019-6b]
編之也欲密而平也其塗之也欲坸而無罅也兩墻之
間謂之溝溝水道也水行溝中而墻制之使無下行也
故曰墻者所以束水也水所由上
  注曰編墻之法削竹為柱依螺旋之線而立之每
  立一柱即與軸面之八平分長線為直角如立柱
  于本篇一圖之午即柱為垂線與庚丙長線為直
  角也而又與軸兩端之丙丁為一直線也若本篇
  二圖之癸丙是也削柱欲均安柱欲正列柱欲順
[019-7a]
  立柱欲齊既畢則以繩編之畧如織箔之勢繩以
  麻或紵或菅或布或篾惟所為之既畢以瀝青和
  蠟或和熟桐油和石灰瓦灰塗之或以生漆和石
  灰瓦灰塗之凡瀝青加蠟與桐油取和澤而止石
  瓦灰相半桐油或漆和之取燥濕得宜而止累墻
  之法取柔木之皮如桑槿之屬剥取皮裁令廣狭
  相等以瀝青和蠟依螺旋之線層層塗而積之累
  畢如前法塗之既畢而兩墻之間成螺旋之溝水
[019-7b]
  從溝行而墻不漏者是墻之善也八分之一者如
  軸長八尺則墻髙一尺此亦畧言髙之所至也一
  以下任意作之故曰可减不可增一法若欲為長
  軸則墻之髙與軸之徑等
三曰圍
墻之外削版而圍之版欲無厚墻之兩端順墻柱之勢
穿軸而立四柱焉依墻之髙而束之環圍版之端入于
環圍之外以鐡為環而約之長者中分圍之長以鐡環
[019-8a]
約之又長者三分其長以兩環約之圍之版其相合也
與其合于墻之上也皆合之以塗墻之齊圍之外皆塗
之以受雨露也圍其合也欲無罅圍之合于墻也欲無
罅有圍故水入螺旋之孔而不絶無罅故水行于螺旋
之溝而不洩則水旋而上也故曰圍者外體也所以為
固抱也
  注曰圍之板量圍徑之大小與其長酌全體之重
  輕而制厚薄焉其長竟墻其廣一寸以上視圍徑
[019-8b]
  之小大增損之太廣而合之則角見也其内面稍
  刳之以就墻之圓外面者圍既合而削之當墻之
  盡穿軸為四柱者所以居環而受圍也如本篇三
  圖之卯寅辰午等是也環以堅靱之木為四弧弧
  各加于環柱之上合之成環焉環之下方或為溝
  焉居中以受圍板之端或居外或居内為刻而受
  之如為溝于未此居中也為刻于申此居外也于
  酉居内也鐡環之束在兩端者與木環相抵卯午
[019-9a]
  也戌亢也或中分約之者心斗是也若兩中環者
  則在尾與箕也或不用鐡環以繩約之而塗之齊
  與劑同合以塗墻之劑者瀝青和蠟或油灰或漆
  灰也若塗圍之周者則漆灰為上油灰次之瀝青
  和蠟者恐不耐暑日也為下而欲速成則用之欲
  解而時脩則用之是者暑日架之則以苫蓋之水
  入于螺旋之孔者孔在環之内軸之外四柱之中
  戌亥角亢之間是也雖下向必入者以迤故水趨
[019-9b]
  于圍也既其出則在卯寅辰午之間矣一法墻之
  兩端以二圓板蓋之開圍板之下端而水入之開
  上端之圓板而出之其效同焉
四曰樞
軸之兩端鐡為之樞當心而立之樞之用在圜輪在圍
若在軸者皆圜之輪在上樞方其上樞之上輪在下樞
方其下樞之下方之者以居輪立樞欲正欲直不正不
直者輕重不倫也既正既直輕重均轉之如將自轉焉
[019-10a]
則雖大而無重也故曰樞者所以為利轉也
  注曰當心者本篇一圖之庚心也樞之大小長短
  無定度量全體之輕重制大小焉量輪之所在與
  地之所宜制短長焉輪所在者有七下方詳之也
  方則止故可以居輪正者當庚之心直者與軸端
  圓面為直角與軸上八平分線俱為一直線也求
  正尚有軸端諸線可慿求直稍難焉今立一試法
  視一圖軸兩端諸分線以䂓一扺軸端邊之乙一
[019-10b]
  扺樞之頂心為度次去乙扺戊量之又去戊扺巳
  量之皆至于樞之頂心者即樞直也如將自轉者
  成速之甚也
五曰輪
輪有七置輪有三式七置者當圍之中焉圍之兩端焉
軸之兩端焉兩樞焉在圍者夾其圍而設之輻輻之末
周之以輞焉輞樹之齒焉在軸與樞者方其處而入之
轂轂樹之齒焉凡輪皆以他輪之齒發之其疾徐之數
[019-11a]
視輪與他輪之大小焉其齒之多寡焉故輪欲密附而
少為之齒輪附而齒少他輪大而齒多則其出水也必
疾矣故曰輪者所以受轉也
  注曰輪有七置者因地勢也量物力也相大小而
  制疾徐也在圍之中者本篇四圖之丁是也在圍
  之兩端者丙與戊是也在軸之兩端者乙與巳是
  也在兩樞者甲與庚是也若車大而軸長出水之
  地髙則在丁矣若平地受水而用人力畜力風力
[019-11b]
  者當在甲乙丙矣用水力當在戊巳庚矣夾圍之
  輻子丑之類是也辛者容圍之空也壬癸輞也寅
  卯之類齒也方其處者軸與樞當受轂之處也辰
  入樞之空也戌入軸之空也午轂也酉亦轂也未
  申亥角之類皆齒也他輪者或人車或馬牛驘車
  或風車或水車之輪也此諸車之輪者非謂其大
  卧輪也蓋指接輪焉接輪者農家所謂撥子是也
  試言人車則有卧軸也卧軸之一端有接輪卧軸
[019-12a]
  之上有拐木也今于甲乙丙任置一輪焉如置在
  軸之乙輪即以卧軸之接輪交于乙輪人踐拐木
  而轉之接輪與乙輪相發也若馬牛驘車及風車
  則有卧軸也卧軸之兩端皆有接輪今以其一交
  于乙輪以其一交于彼車之大卧輪駕畜焉颿風
  焉而轉之接輪與乙輪相發也若水轉之車則有
  卧軸也卧軸之一端有接輪卧軸之上有立輪立
  輪之外有受水之箑也今于戊巳庚任置一輪焉
[019-12b]
  如置在軸之巳輪即以卧輪之接輪交于巳輪水
  激于箑而卧軸為之轉接輪與巳輪相發也疾徐
  之數與他輪相視者如乙巳之輪齒十二人車之
  接輪齒十二是拐木一轉而得一轉也如樞輪之
  齒八而人車之接輪齒十六是拐木一轉而得二
  轉也人車之接輪齒二十四是一轉而得三轉也
  若樞輪之齒八而駕畜颿風之卧輪齒七十二是
  一轉而得九轉也故曰輪欲密附密附則齒為之
[019-13a]
  少他輪欲大大則齒多然而密者過密焉則力為
  之不任大者過大焉則遲故曰因地勢量物力相
  大小而制徐疾焉今圖樞輪之齒八軸輪十二圍
  輪十六約畧作之非定率也趣欲使兩輪之交疎
  密相等焉長短相入焉相關相發而不滯則足矣
  其小者欲無用輪方其樞之末别為衡衡之一端
  入于樞焉其一端植之柱焉柱之體圓又為之掉
  枝而首為圓孔焉以掉枝之圓孔入于柱而轉之
[019-13b]
  若大者而欲無用輪則以兩掉枝同加于柱兩人
  對執而轉之最大者兩掉枝之末各為持衡四人
  或六人對持其衡而轉之
六曰架
架者一上一下皆為砥柱或木焉或石焉或瓴甋焉柱
之植欲堅以固也下柱居水中以鐡為管施之柱首迤
而上向以受下樞之末制管髙下量水之勢令得入于
螺溝之下孔而止也上者居岸以鐡為管施之柱首迤
[019-14a]
而下向以受上樞之末若輪與衡在上樞之末者則中
樞而設之頸以鐡為山口而架樞其上出其樞之末以
受輪與衡也制髙下之數以句股為法而軸心為之弦
弦五焉則句四焉股三焉過偃則不髙過髙則不升
  注曰瓴甋磚也堅者其本體堅固者其立基固也
  上柱者本篇五圖之甲乙是也下柱者丙丁是也
  上管以受上樞戊也下管以受下樞巳也句股法
  者一髙一下如四圖之亢房線而置之令上樞之
[019-14b]
  末在亢下樞之末在房也三四五者如上樞之末
  為亢至下樞之末為房長一丈如法置之則自下
  樞之末房依地平作平行線自上樞之末亢作垂
  線而兩線相遇于氐其亢氐線必長六尺氐房線
  必長八尺也若迤建于岸之側謂無從作垂線者
  則以句股法反用之以圍板為倒弦别作一尾箕
  垂線為股尾為直角作尾心横線為倒句若尾箕
  長一尺五寸偃仰移就之令尾心長二尺即心箕
[019-15a]
  必二尺五寸而亢房線必合三四五之句股法也
  凡圍板長一丈水髙必六尺求多焉不可得相水
  度地制器者以此計之若水過深岸過髙器不得
  過長則累接而上之累接之法亦以接輪交而相
  發也
[019-16a]


[019-17a]


[019-18a]
 
 
 
 
 
 
 
 
[019-18b]
用井泉之水為器二種
 玉衡車記曰玉衡車者井泉挈水之器也既遠江河
 必資井養井汲之法多從綆缶饔飱朝夕未覺其煩
 所見髙原之處用井灌畦或加轆轤或藉桔橰似為
 便矣乃俛仰盡日潤不終畆聞三晉最勤汲井灌田
 旱熯之歲八口之力晝夜勤動數畆而止他方習惰
 既見其難不復問井灌之法歲旱之苗立視其槁饑
 成已後非殍則流吁可憫矣今為此器不施綆缶非
[019-19a]
 藉轆轤無事桔橰一人用之可當數人若以灌畦約
 省夫力五分之四髙地植榖家有一井縱令大旱能
 救一夫之田數家共井亦可無飢餓流亡之患若資
 飲食則童㓜一人足供百家之聚矣且不湏俛仰無
 煩提挈畧加斡運其㨗若抽故烟火㑹集之地一井
 之上尚可活一煢民也
玉衡者以衡挈柱其平如衡一升一降井水上出如趵
突焉玉衡之物有七一曰雙筩雙筩者水所由代入也
[019-19b]
二曰雙提雙提者水所由代升也三曰壺壺者水之總
也水所由續而不絶也四曰中筩中筩者壺水所由上
也五曰盤盤者中筩之水所由出也六曰衡軸衡軸者
所以挈雙提下上之也七曰架架者所以居庶物也七
物者備斯成器矣更為之機輪焉巧者運之不可勝用

  注曰趵突泉水上出也
一曰雙筩
[019-20a]
鍊銅或錫為雙筩其圜中規而上下等半其筩之長以
為之徑下有㡳中㡳而為之圜孔以其㡳之半徑為孔
之徑筩之旁齊于㡳而樹之管管外出而上迤也管之
容其圜中規管之下端抒之以合于筩開筩之下端為
㨊孔融錫而合之于管管之上端亦抒之既樹之則與
筩之邊為平行三分其㡳之徑以其一為管之徑㡳之
圜孔為之舌以掩之舌者方版方版之旁為之樞㡳孔
之旁為之紐樞入于紐如户焉而開闔之舌之開闔與
[019-20b]
管之孔無相背也紐居左則管居右舌其合于㡳也欲
密管之孔合于筩之孔欲利而無罅樞紐之動也欲不
滯凡水入也必從其㡳之孔也有舌焉而開闔之開之
則入闔之則不出左開則右闔矣是左入而右不出也
是恒有一孔焉入而終無出也故曰雙筩者水所由代
入也
  注曰凡徑皆言圓孔也肉不與焉如本篇一圖甲
  至乙丙至丁是也半長為徑者徑三寸則筩長六
[019-21a]
  寸如丁丙廣三寸則甲丁長六寸也半徑為孔者
  徑三寸孔徑一寸五分如丁丙三寸則辛壬一寸
  五分也上迤者斜迤而上如戊至己丙至庚也抒
  者斜削之如戊至丙己至庚是也㨊長圓也欲與
  戊丙之孔合也融錫合之小釪也管之上邊與筩
  邊平行將以合于壺之下孔也己庚是也三分之
  一者㡳徑三寸則管徑一寸未至申之度也方板
  者丑寅卯午是也樞者卯辰午是也紐者癸子是
[019-21b]
  也舌如槖籥之舌以樞合紐令丑卯之板恒加于
  辛壬孔之上向丙而開闔之也
二曰雙提
旋堅木以為砧其圜中規而上下等曷知其中規而上
下等也砧之大入于雙筩也欲其密切而無滯也展轉
之上下之猶是也斯之謂中規而上下等當砧之心而
立之柱三分其砧之徑以其一為柱之徑柱之短長無
定度以水之深也井之髙也斟酌焉而為之度柱之上
[019-22a]
端為之方枘而入于衡凡水之入也入于雙筩之孔也
孔有舌焉砧升則舌開而水為之入砧降則舌合而水
為之不出水之入而不出者舌也舌之開闔者砧也砧
之上下者柱也舌闔矣水不出矣砧又下焉水將安之
則由筩之管而升于壺左右相襌也故曰雙提者水所
由代升也
  注曰砧形如截蔗本篇一圖酉戌亥角是也其髙
  不言度者趣其入于筩也不轉側動揺而已矣若
[019-22b]
  為鼎足之柱以固之即無厚可也三分之一者砧
  徑三寸則柱徑一寸如酉角三寸則亢氐一寸也
  凡雙筩入井近下則水濁近上則水竭故柱之短
  長宜量水深與井髙也枘笋也當房心之上刻而
  方之為尾箕是也
三曰壺
鍊銅以為壺壺之容半加于雙筩之容其形㨊圜腹廣
而上下弇之弇之度視廣之度殺其十之二當其弇而
[019-23a]
設之盖壺之㡳為㨊圜之長徑設二孔焉皆在其徑孔
之㨊圜其大小也與管之上端等融錫而合之壺之兩
孔各為之舌而揜之舌之制如筩中之舌也壺之内當
兩孔之中而設之紐兩舌之樞悉係焉而開闔之左右
相禪也當盖之中為圜孔焉而合于中筩蓋之合于壺
也欲其無罅也既成以鐡為雙環而交纒束之當其合
而錮之錫以備繕治也夫水之入于管也左右襌也而
終無出也水從管入者以提柱之逼之也則上衝而壺
[019-23b]
之舌為之開以入于壺水勢盡而彼舌開則此闔矣是
代入于壺也而終無出也其代入也壺為之恒滿而上
溢其終無出也而有筩之容以俟其㡳之入也故曰壺
者水之總也水所由續而不絶也
  注曰半加容者如之又加半焉如雙筩共容四升
  則壺容六升也弇斂也腹廣而上下弇如本篇二
  圖甲乙丙丁形是也盖者戊己庚辛也㨊圓之長
  徑㡳圖之乙丙是也二孔者未申也酉戌也皆在
[019-24a]
  其徑者二孔之心在乙丙線之上也二孔㨊圓者
  如酉戌短乾亥長以合于一圖之未申己庚也二
  舌者寅卯也辰午也紐者子丑也以樞合紐令寅
  卯之板恒加于未申孔之上向丙而開闔之也辰
  午加于酉戌亦如之左右相襌也蓋之圓孔庚辛
  是也蓋合于壺者己戊加于甲丁也雙環纒束者
  本篇三圖之角亢氐房是也既錮之又束之者水
  力大而易渫也
[019-24b]
四曰中筩
鍊銅或錫以為中筩中筩之徑與長筩旁管之徑等中
筩之下端為敞口以關于蓋上之孔融錫而合之其長
無定度量水之出于井也斟酌焉而為之度或銅錫之
中筩裁數寸其上以竹木焉續之竹木之筩之徑必與
下筩之徑等其上出之徑寧縮也無贏也水之入于壺
也代入也而終無出也則無所復之也必由中筩而上
故曰中筩者壺水所由上也
[019-25a]
  注曰中筩者本篇三圖之坎艮庚辛是也上出之
  徑必縮于下合之徑者所以為出水之勢也
五曰盤
鍊銅或錫以為盤中盤之㡳而為之孔以當中筩之上
端融錫而合之盤㡳之旁為之孔而植之管管外出而
下迤也盤之容與壺之容等管之徑與中筩之徑等管
之長無定度其下迤也及于索水之處也中筩之水其
上溢也盤畜之管洩之故曰盤者中筩之水所由出也
[019-25b]
  注曰本篇四圖之甲乙丙丁盤也丙丁為孔以合
  于中篇之上端上端者三圖之坎艮也㡳旁之孔
  者戊巳也下迤者己庚也
六曰衡軸
直木為衡衡之長無過井之徑雙提之柱其相去也視
雙筩雙提之上枘入于衡之兩端其相去也視雙提直
木為軸軸長于衡而無定度圜其尾去首二尺而圜其
頸當頸尾之中而設之鑿當衡之中而設之枘衡衡也
[019-26a]
軸縱也鑿枘而合之欲其固也軸展側焉衡低昂焉提
上下焉左右相襌也故曰衡軸者所以挈雙提下上之

  注曰衡之長本篇四圖之壬辛是也枘入于衡者
  子丑是也軸之長卯午是也卯尾午首辰頸也衡
  軸鑿枘之合寅是也鑿孔也衡横軸縱卯辰子丑
  之交加也
七曰架
[019-26b]
井之兩旁為之柱或石焉或瓴甋焉或木焉柱之上端
為山口山口者容軸之圜也以利轉也軸之首設之小
衡與衡平行也長二尺或三尺小衡之兩端設二木而
三合之如句股以小衡為弦句股之交立之柄持其柄
而揺之以轉軸也水之中穿井之脇而設之梁横亘焉
梁之上為二陷以居雙筩之㡳欲其固也中其陷而設
之孔稍大于雙筩之㡳孔水所從入也梁居水中其木
必榆榆為木也無味水不受之變梁在其下柱在其上
[019-27a]
車所由孔安而利用也故曰架者所以居庶物也
  注曰本篇四圖之卯亥也辰乾也柱也當辰卯為
  山口者以容軸之圓也小衡者申未也三合者未
  申酉為三角形也酉戌柄也立之柄者立柄于酉
  戌酉未為直角也坎艮梁也角亢氐房陷也心尾
  陷中孔也
若欲為專筩之車則為專筩專柱而入之中筩如恒升
之法而架之而升降之其得水也當玉衡之半井狭則
[019-27b]
為之
  注曰專一也架法見恒升篇
 恒升車記曰恒升車者井泉挈水之器也其用與玉
 衡相似而更速焉更易焉以之灌畦治田致為利益
 矣若為之複井井之㡳為竇而通之以大井瀦水以
 小井為筩而出之則無用筩也若江河泉澗索水之
 處過髙龍尾之力有不能至則用是車焉挈水以升
 架槽而灌之或迤而建之以當龍尾
[019-28a]
恒升者從下入而不出也從上出而不息也恒升之物
有四一曰筩筩者水所由入也所以束水而上也二曰
提柱提柱者水所由恒升也三曰衡軸衡軸者所以挈
提柱上下之也四曰架架者所以居庶物也四物者備
斯成器矣更為之機軸焉巧者運之不可勝用也
一曰筩
刳木以為筩筩之長無定度下端所至居水之中已上
則易竭已下則易濁上端所至出井之上度及于索水
[019-28b]
之處而止筩之徑無定度因井之大小索水之多寡斟
酌焉而為之度筩之容任圜與方其圜中規其方中矩
而上下等筩之周以鐡環約之環無定數視筩短長斟
酌焉而為之數筩之下端為之㡳欲其密而無漏也中
㡳而為之孔孔之方圜反其筩若圜筩而方孔七分㡳
之徑以其四為孔之徑若方筩而圜孔七分㡳之徑以
其五為孔之徑孔之上象孔之方圜為之舌而掩之如
玉衡之雙筩掩之欲其密而無漏也開闔之欲其無滯
[019-29a]
也筩之上端為之管管外出而下迤也本廣而末狭也
水從孔出焉既入而提柱之勢能以舌掩之既掩而提
之提之則從管而出也故曰筩者水所由入也所以束
水而上也
  注曰玉衡之雙筩與中筩為二此則合之筩入于
  井量井淺深筩長短而置之近上趨恒得水而止
  近下趣無受濁而止與玉衡同也圓筩用竹尤簡
  用木則方筩為易焉如本篇一圖甲乙丙丁圓筩
[019-29b]
  也丙丁其㡳也戊巳㡳方孔也庚辛壬癸方筩也
  壬癸其㡳也子丑㡳圜孔也寅方舌也酉圜舌也
  甲卯辛卯管也辰午未申之屬環也環之多寡疎
  密趣不漏而止餘見玉衡篇
二曰提柱
鍊銅以為砧圜者中規方者中矩砧之大入于筩也欲
其密切而無滯也展轉之上下之猶是也當砧之心而
設之孔孔之方圜孔之徑皆與筩㡳之孔等孔之上為
[019-30a]
之舌以掩之舌之制如筩㡳之舌也直木以為柱柱有
二式一用長一用短用長者為實取之柱用短者為虚
取之柱實取之柱其砧入于水而升降焉其長之度下
及于筩之㡳上出于筩之口其出于筩之口無定度趣
及于衡而止虚取之柱無用長入筩數尺而止升降于
無水之處以氣取之欲挈之先注水于砧之上髙數寸
以閉其罅而噏之凡井淺者實取焉井深者虚取焉五
分其筩之徑以其一為柱之徑砧之合于柱也鍊銅或
[019-30b]
鐡為四足隅立于方砧之四維方孔之四旁而皆上聚
之聚之度趣不害于舌之開闔而止以其聚合于柱之
下端合之欲其固也砧之厚以其枝于隅足也可無厚
既合而入于筩砧降而㡳之舌為之掩砧升則開之開
之則水入掩之則水不出一升一降是水恒入而不出
也既入之水而砧降焉則無復之也則上衝于舌而入
于砧之孔砧升而砧之舌為之掩一升一降是水恒入
而不出也兩入而不出則溢于筩而出常如是虛者實
[019-31a]
者同于是故曰提柱者水所由恒升也
  注曰玉衡之提柱與壺之孔之舌為二此則合之
  又玉衡之水皆實取此有虚取之法焉氣法也凡
  砧之入于筩求密切而無滯也求密切之法成砧
  而入之能無漏者國工也不能無漏者稍弱其砧
  之徑以氊罽之屬皮革之屬附于砧之四周焉附
  之法若砧厚者稍剡其周之上下如鼓木當其剡
  而刻為陷環既附而堅束之砧薄者則為兩重之
[019-31b]
  砧夾其氊或革以隅足貫之而𣙗之柱如本篇二
  圖之甲乙是也四足者丙丁戊酉也砧者己庚辛
  壬也砧之孔癸子也其舌丑寅也砧可無厚無厚
  則輕餘見玉衡篇
三曰衡
直木以為衡衡之長無定度量筩之大小水之淺深多
寡焉長則輕衡之兩端皆綴之石以為重其兩重等五
分其衡二在前三在後而設之鑿直木以為軸軸之長
[019-32a]
無定度圜其兩端中分其長而設之枘衡衡也軸縱也
鑿枘而合之欲其固也軸之兩端各為山口之木而架
之中分其衡之前而綴之提柱綴之欲其密切而利轉
也抑其後重而提柱為之升揚其後重則前重降而提
柱隨之也提柱之降也實取者挹水而升于砧也其升
也則下入于筩而上出于筩也虚取者降而得氣焉氣
盡而水繼之故曰衡者所以挈提柱上下之也
  注曰氣盡而水繼之者天地之間悉無空際氣水
[019-32b]
  二行之交無間也是謂氣法是謂水理凡用水之
  術率此一語為之本領焉本篇三圖之甲乙衡也
  丙丁兩石重也戊巳衡也子衡軸之交也庚辛壬
  癸山口之木也寅提柱也綴之于丑卯辰筩上端
  也午管也餘見玉衡篇
四曰架
木為井幹以持筩持之欲其固也筩之下端為盤以承
之盤與筩合之欲其固也中盤而為之孔孔之徑稍强
[019-33a]
于筩㡳之孔之徑盤之下為鼎足而置之井㡳
  注曰本篇四圖之卯未辰午井幹也加于地平之
  上申戌酉亥之間為正方之空夾筩而持之丁戊
  井面地平也己庚井㡳也辛壬癸盤也辛子壬丑
  癸寅盤足也
若欲為雙升之車則雙筩焉如玉衡之法而架之而升
降之此升則彼降用力一而得水二也是倍利于恒升
也尤宜于江河
[019-33b]
  注曰力一水二者一升一降各得水一焉無虛用
  力也恒升者一升一降而得水一也架法見玉衡
  篇
[019-34a]


[019-35a]


[019-36a]


[019-37a]
 
 
 
 
 
 
 
 
[019-37b]
 
 
 
 
 
 
 
 農政全書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