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農政全書卷十四
明 徐光啟 撰
水利
東南水利中/
荒政要覧曰戊戌正月太祖髙皇帝令康茂才為營
田使上諭之曰比因兵亂隄防頽圯民廢耕耨故設
營田司以修築隄防専掌水利今軍務實殷用度為急
[014-1b]
理財之道莫先於農事故命爾此職分廵各處俾髙無
患乾卑不病潦務在蓄洩得宜大抵設官為民非以病
民若但使有司增飭館舍迎送奔走所至紛擾無益於
民而反害之則非付任之意
正綂五年庚申令天下有司秋成時修築圩㟁濬陂塘
以便農作仍具數繳報候考滿以憑黜陟
夏原吉奏治蘇松水利疏曰成化/五年上以蘇松水旱為
憂命臣特徃疏治八月遣都御史俞吉齎水利集以賜
[014-2a]
臣原吉講究拯治之法臣與共事官屬及諳曉水利者
叅考輿論頗得梗槩盖浙西諸郡蘇松最居下流太湖
綿亘數百里受納杭湖宣歙諸州溪澗之水散注澱山
等湖以入三江頃為浦港湮塞滙流漲溢傷害苖稼拯
治之法要在浚滌吳淞江諸浦導其壅塞以入于海但
吳淞江延袤二百五十餘里廣一百五十餘丈西接太
湖東通大海前代屢浚屢塞不能經乆自下江長橋至
夏駕浦約一百二十餘里雖云通流多有狹淺之處自
[014-2b]
夏駕浦抵上海縣南蹌浦口一百三十餘里湖沙漸漲
已成平陸欲即開浚工費浩大且灔沙游泥浮泛動盪
難以施工臣等相視得劉家港即古婁江徑通大海常
熟之白茆港徑入大江皆繋大川水流迅急宜浚吳淞
江南北兩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湖諸水入劉家白茆
二港使直注江海又松江大黄浦乃通吳淞江要道今
下流壅遏難流傍有范家浜至南蹌浦口可徑通海宜
浚令深闊上接大黄浦以逹泖湖之水此即禹貢三江
[014-3a]
入海之迹每年水涸之時修築圩岸以禦暴流如此則
事功可成於民為便也
徐貫治東南水患疏曰𢎞治/八年臣等竊見嘉湖常鎮水之
上流蘇松水之下流上流不浚無以開其源下流不浚
無以導其歸於是督同委官人等將蘇州府吳江長橋
一帶茭蘆之地疏濬深闊導引太湖之水散入澱山陽
城昆承等湖又開吳淞江并大石趙屯等浦洩澱山湖
水由吳淞江以逹于海開白茆港并白魚洪鮎魚口等
[014-3b]
處洩昆承湖水以注于江又開七浦塩鐡等塘洩陽城
湖水以逹于海下流疏通不復壅塞開湖水之漊涇洩
天目諸山之水自西南入於太湖開常州之百瀆洩荆
溪之水自西北入于太湖又開各斗門以洩運河之水
由江隂以入江上流疏通不復湮滯自𢎞治七年十一
月十七日興工至八年二月十五日畢幸而一向天氣
晴和人無疫癘凡百衆庻爭先效勞即今水患稍弭人
無墊溺之憂田有豊稔之望是非臣等之能皆皇上
[014-4a]
盛德大福廣被東南之所致也
吳巖興水利以充國賦疏曰𢎞治十/四年竊惟國家財賦多
出於東南而東南財賦皆資于水利是故禹之治水也
以四海為壑而盡力乎溝洫宋元以來諸儒以開江置
閘治田為東南第一義有由然矣夫何近年以来東南
地方下流淤塞圍岸傾頽疏導不得其法董治不得其
人臣等備員該科於地方水利嘗悉心推究謹将東南
水利之切要者二事曰疏濬下流曰修築圍岸一疏濬
[014-4b]
下流臣嘗考之浙西諸郡蘇松最居下流太湖綿亘數
百餘里受納天目諸山溪澗之水由三江以入於海是
太湖者諸郡之水所瀦而三江又太湖之所洩也禹貢
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已若下流淤湮衆水泛溢
渰没禾稼為害匪輕為今之計要在隨其源委相其利
害酌量便宜為之區處如白茅港七浦塘劉家河此蘇
州東北洩水之大川如吳淞江大黄浦此蘇松南北交
境與松江南境洩水之大川而吳淞之南北與白茒諸
[014-5a]
港又各有支渠引上流諸水以歸於其中而並入于海
此所謂源委者也就其中論之蘇州之七浦塘劉家河
松江之大黄浦並皆深闊通利無阻惟白茅一港自𢎞
治七年疏濬之後今二十五六年吳淞一江自天順間
疏濬之後今六十有餘年聞之白茒入海之處潮沙壅
積勢若丘阜吳淞雖名一江僅如溝洫潮回水落雖舟
楫亦艱於行其旁渠港亦多湮塞下流既壅上流曷歸
加以霪霖能不泛溢此其利害之可見者也今能濬白
[014-5b]
茒一港使之通利如七浦劉家河則蘇州東北之水有
所歸而不積矣濬吳淞一江使之通利如大黄浦則吳
淞南北兩界之水有所歸而不積矣一修築圍岸臣嘗
考之浙西之田高下不等隨其多寡各自成圍逺近相
望吳越以來素稱膏腴宋儒范仲淹嘗論于朝曰江南
圍田中有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澇則閉
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羙利雖然圍田全仗乎
岸塍岸塍常利於修築修築堅完旱澇有備否則反是
[014-6a]
臣願自今以後每嵗於農隙之時治農府州縣官督令
田主佃戸各將圍田取土修築水漲則専増其裏水涸
則仍築其外務令高闊堅固可通往来隨其旱澇而車
戽出入如此先事有備而田皆成熟矣
葉紳請治水以防災荒疏曰𢎞治十/六年竊惟直𨽻之蘇松
常浙江之杭嘉湖約其土地雖無一省之多計其賦稅
實當天下之半况他郡所輸猶多雜賦六郡所出純為
粳稻𤣥扈先生曰公知六郡之水利修可以當天/下之半不知天下之水利修皆可為六郡也誠國
[014-6b]
國家之基本生民之命脉不可一日而不經理也若水
道不通為六郡農田之害所係亦重矣夫天目諸山之
水瀦為太湖而六郡環乎其外太湖之水又由江河以
入于海聞昔人于溧陽則為堰壩以遏其衝於常州則
穿港瀆以分其勢於蘇松則開江河以導其流惟是入
海之處潮汐往來易為湮塞故前代或置開江之卒或
置撩淺之夫以時浚治僅免水患歷歳既乆其法廢弛
遂致諸湖巨浸壅遏其中江河故道淤漲於外土民利
[014-7a]
其膏腴或堰而為田築而為圃是以渰没田疇漂淪廬
舍固其所也方𢎞治四年一澇迨五年復澇今歲大水
視昔尤甚伏乞聖明思念東南大害於廷臣中選差
有才力通曉水利者一二員授以節鉞重以委任前會
同撫按講求民瘼設法賑恤俟民困稍甦然後指定地
方分投相視何地為山水入湖之衝何港為太湖入海
之道自源徂流一一講究相與度其經費量其事期然
後大加浚治使下流得以宣洩然當此飢饉之際欲興
[014-7b]
大役若非任事者處之得其道則民力不堪不能不重
困也
胡體乾修舉水利六欵疏曰嘉靖/十年禹之治水有三導川
入海洩之以去害也瀦水為澤蓄之以興利也濬畝及
川乂之以播種也葢高山大原衆水雜流必有一低下
處為之壑如人之有腹臟焉彭蠡震澤是也旁溪别緒
萬派朝宗必有一合流入海之川為之洩如人之有腸
胃焉江淮河漢是也今以三吳水利觀之有宣歙杭湖
[014-8a]
數郡之山原而導之得所入然後有太湖之汪洋有太
湖環五百里之容受而洩之得所歸然後有蘇松常嘉
湖五郡之財賦漫衍浸注為蕩為漾縱横分合為浜為
塘於是江浦領之經帶迂廻而放之海此吳中形勢之
大都亦諸方言水利之凖則矣禹貢載治水成功則曰
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而盡力溝洫乃則壌隩
宅中事也故總叙其事不過始之以決九川距四海終
之以濬畎澮距川今列水利事宜一曰禁淤湖蕩廣水
[014-8b]
利之翕聚也二曰疏經河通其幹也三曰開溝渠濬其
支也四曰築堤㟁防川澤之泛濫固田間之圍欄也并
山鄉積水沿海䕶塘共為六條所採昔人之議俱江南
治水方略引以為例他可類推云
吕光洵修水利以保財賦重地疏曰嘉靖二/十年臣聞善治
病者必攻其本善救患者必探其源水利之興廢乃吳
民利病之源也臣嘗廵歷各該地方相視高下詢問父
老頗得其説輙敢條為五事仰俟聖明裁擇一曰廣
[014-9a]
疏濬以備瀦洩二曰修圩岸以固横流三曰復板閘以
防淤澱四曰量緩急以處工費五曰専委任以責成功
何謂廣疏濬以備瀦洩葢三吳之地古稱澤國其西南
翕受太湖陽城諸水形勢尤卑而東北際海岡隴之地
視西南特高大抵高者其田常苦旱卑者其田常苦澇
昔人治之高下曲盡其制既於下流之地疏為塘浦導
諸河之水由北以入于江由東以入於海而又畝引江
潮流行於岡隴之外是以瀦洩有法而水旱皆不為患
[014-9b]
近年以來縱浦横塘多湮塞不治惟二江頗通一曰黄
浦二曰劉家河然太湖諸水源多而勢盛二江不足以
洩之而岡隴支河又多壅絶無以資灌溉於是上下俱
病而歲常告災臣據各府所報河浦湮塞之處在下流
者以百計而其大者六七所在上流者亦以百計而其
大者十餘所治之之法當自要害者始宜先治澱山等
處一帶茭蘆之地導引太湖之水散入陽城昆承三泖
等湖又開吳淞江并大石趙屯等浦洩澱山之水以逹
[014-10a]
于海濬白茒港并鮎魚口等處洩昆承之水以注于江
開七浦塩鐵等塘洩陽城之水以逹于江又導田間之
水悉入于小浦小浦之水悉入于大浦使流者皆有所
歸而瀦皆有所洩則下流之地治而澇無所憂矣乃濬
臧村等港以溉金壇濬澡港等河以溉武進濬艾祁通
波以溉青浦濬顧浦吳塘以溉嘉定濬大瓦等浦以溉
崑山之東濬許浦等塘以溉常熟之北凡岡隴支河湮
塞不治者皆濬之深廣使復其舊則上流之地亦治而
[014-10b]
旱無所憂矣此三吳水利之大經也何謂修圩㟁以固
横流葢四府最居東南下流而蘇松又居常鎮下流其
水易瀦而難洩雖導河濬浦引注于江海而每遇秋霖
泛漲風濤相薄則河浦之水逆行田間衝齧為患宋轉
運使王純臣常令蘇湖作田塍禦水民甚便之而司農
丞郏亶亦云治河以治田為本其説多可採行臣嘗詢
問故老以為二三十年以前民間足食無事歲時得因
其餘力營治圩㟁而田益完美近年空乏勤苦救死不
[014-11a]
贍不暇修繕故田圩漸壞而歲多水災是吳下之田以
圩㟁為存亡也失今不治則坍没日甚而農桑日蹙矣
宜令民間如往年故事每歲農隙各出其力以治圩岸
圩岸高則田自固雖有霖澇不能為害且足以制諸湖
之水不得漫行而咸歸于河浦則河浦之水自高於江
江之水自高於海不待決洩自然湍流而岡隴之地亦
因江水稍高又得畝引以資灌溉葢不但利于低田而
已何謂復板閘以防淤澱河浦之水皆自平原流入江
[014-11b]
海水漫而潮急沙隨浪湧其勢易淤不數年即沮洳成
陸歲修之則不勝其費昔人權其便宜去江海十餘里
或七八里夾流而為閘一時隨宜啓閉以禦淤沙歲旱
則閉而不啓以蓄其流歲澇則啓而不閉以蓄其流閘
有三利盖謂此也而宋臣郏僑亦云錢氏循漢唐遺事
自松江而東至于海又導海而北至于楊子江又沿江
而西至于江隂界一河一浦大者皆有閘小者皆有堰
臣按郡志蓋與僑之言頗合然多湮廢惟常熟縣福山
[014-12a]
閘尚存正德間廵按御史謝琛議復吳塘等閘而不果
即今金壇縣議復荘家閘江隂縣議復桃花閘嘉定縣
議於横瀝練塘等處各置閘如舊臣訪諸故老皆以為
便以是推之凡河浦入海之地皆宜置閘然後可以乆
而不壅葢不獨數處為然也何謂量緩急以處工費夫
經略得宜則事易集施為有漸則民不煩往歳凡有興
作皆併役于一時是以功未成而財食告匱為今之計
宜令所在有司檢勘某水利害大某水利害小某水最
[014-12b]
急某水差緩其最大而急者則今嵗修之次者明年修
之次者又明年修之則興作有序民不知勞而其工費
之資亦可以先時而集矣但方今嵗時荒歉公私俱絀
既不可加歛于民而内帑又不敢望乞将見年未完錢
糧係糧解大户侵欺者督令有司設法清追數十餘萬
兩存留在官略倣宋臣范仲淹以官糧募飢民修水利
之法行令有司查審應賑人數籍其老病無力者為一
等壮徤有力者為一等無力者日給米一升聼其自便
[014-13a]
有力者日給米三升就令開濬通將前項官銀及賑濟
錢糧一體通融給散各另造册查考則官不徒費民不
徒勞所謂一舉而兩利者也
林應訓修築河圩以備旱潦以重農務事文移曰萬歴/五年
任直𨽻/廵按為照溝洫圩岸皆以備旱潦而為三農之急務
人人所當自盡者縱使官府開深江浦而各區各圖之
溝洫圩岸不修則終無以獲灌溉之利杜浸淫之患也
除榦河支港工力浩大者官為估計處置興工外至於
[014-13b]
田間水道應該民力自盡為此酌定式則出給簡明告
示縁圩張掛仍刻成書冊給散糧里令民一體遵守施
行
一定式様以便稽查吳中之田雖有荒熟貴賤之不同
大都低鄉病澇高鄉病旱不出二病而已病澇者則以
修築圩岸為急圩岸既各高厚雖有水溢自難潰入而
淹没之矣病旱者則以開濬溝洫為急溝洫既各深通
雖遇旱乾自可引流而灌注之矣况開渠者勢必置土
[014-14a]
于圩旁築圩者理當取土於溝内二者又自有相成之
機乎今後不必差官泛然丈量該府縣止分别孰為低
鄉當急修圩孰為高鄉當急開渠每年府縣水利官先
時議定開築之法如開溝洫不論舊時疏通與否其闊
即以兩傍老㟁為主其深務以一丈二尺為率若相地
宜應加深闊者聽决不許减少前數挑起之土務要置
在舊隄之内就便䕶隄庻使雨水不能淋漓復流于河
如附近有低田堪以培高者即以其土培之亦可至於
[014-14b]
極高地方不用隄岸而土無堆放者亦即就靠内一邉
攤放葢高鄉多種荳棉一時不妨陸種挑得河深則灌
溉自利内中田畝仍自不妨於水種也若惜此尺寸之
地弗令攤土沿河堆積復入河中無水灌溉則内中田
畝悉成枯稿矣至於築圍岸不論舊時完固與否其底
闊務要一丈其面闊務要六尺其高如底之數底闊一/丈而高
五尺者是塹堵也南方土性浮虗圩高一丈面闊六尺/其㡳必二丈六尺然猶過峻稍令人畜登降一兩年後
必無面矣要必三丈以外方可/若如下方所言則墻也非岸也若應加高厚者聼决不
[014-15a]
不許减少前數如田過五百畝以上者便要從中增築
一界岸一千畝以上者便要從中增築二界岸每界岸
底闊四尺面闊二尺高與外圩平岸之兩傍仍可栽種
荳麥如極低鄉或近湖蕩深處難于取土者就便分别
令民於圩内傍圩之田起土增築㟁外再築圩岸一層
高止一半如階級之状岸上遍挿水楊圩外雜植茭蘆
以防風浪衝激取土之田計其所損量派各田出銀津
貼俟後陸續䈒取河泥填平照舊耕種永無後憂是所
[014-15b]
損者小而所益者大也若互相吝惜不分界岸即如今
年霪雨連旬洪水一發車救不前全圩無望矣又有一
等低窪田畝嵌坐中心無從蓄洩有願開鑿通河運泥
增高者聽廢田之價衆户均認廢田之稅牽攤本圩照
此式様給示遍諭委官分投區畫每一圩為一圖明白
貼説前件每一圖作二本一送縣備照一付圩甲諭衆
俟至冬十月刻日出示興工
一定夫役以杜騷擾各鄉溝洫圩岸雖有長短廣狭不
[014-16a]
齊然不過為一圩之田而設也故田少則圩必小田多
則圩必大而環圩之溝洫因之此水利此圩之田則當
役此圩有田之户矣各縣即令塘長備開某圩周圍若
干丈外環溝洫若干丈圩内之田若干畝某人得業若
干畝共該圍㟁若干丈不論官民士庻隨田起役各自
施工如田横闊一丈者築㟁一丈此法誤矣要湏計算/夲圩之田與本圩之
岸平分丈尺不宜偏累近岸之田開河亦然多有一家/數畝狹長之田全並河岸者既盡壞其田復盡用其力
非偏/累乎横闊十丈者築㟁十丈開河亦然對河兩家各開
[014-16b]
其半溝頭㟁側非一家所能辦者計畝出夫衆共協力
挨序編號置簿稽查仍備載前圖之後興工之日塘長
亦不必沿門催夫徒取需求科派之議先期五日挿標
分叚責令圩甲播告各户某日興工聽其至期各行照
叚用力如式挑築一設圩甲以齊作止塘長之設舉一
區而言之也一區之中各有數圩若不立甲何以統衆
而集事也計當僉舉殷實之家充之但一時僉報諸弊
俱生或圖展脱或營冐充無不至矣各縣不必僉報即
[014-17a]
以本圩田多者為之雖其殷實與否不可知然其田既
甲于一圩之中則其人自足以當一圩之長矣興工之
日塘長責令圩甲躬行倡率某日起工某日完工庻幾
有所統領而無泛散不齊之弊中有業户不聼倡率聽
其開名呈治如圩甲不行正身充當或至别行代頂查
出枷號示衆是圩之有甲也専為本圩修濬而立工完
即罷非如里長有勾攝之苦亦非如塘長有奔走之煩
雖一時倡率不無勞費然利歸其田又非若驅之赴公
[014-17b]
家之役者等也
一嚴省視以責成功訪得常年非不議行修濬而水利
之官多不下鄉乃使各區塘長至縣報數或朔望逓結
而已如此虛文何益實事今後興工之日各塘長圩甲
務要在圩時時催督開濬工完未可便行開壩放水俱
聼各府縣掌印官幷水利官分投親勘如一圩不完責
在圩甲一區不完責在塘長輕則懲戒重則罰治本院
與該道又不時間出以察之如一縣中有十處不完責
[014-18a]
在縣官一府有二十處不完則官又有不得不任其咎
矣
一禁侵截以通便利訪得各鄉水利原自疏通近多豪
家適已自便於上流要害廣種茭菱稍有淤墊即謀佃
為田所司不察輕付執照亦有居民貪圖小利竭澤而
漁沿流置籪及有挑出田内泥土増廣田圩堆放竹排
木排横截河港甚有上鄉全賴潮水灌溉奸猾人户乃
於浦口下流設堰横截百般刁難然後放水入内又其
[014-18b]
甚者假以報税起科遂侵為己物瀦水専利以致内地
灌溉無資若不通行嚴禁終為水道之梗今後各府縣
水利官責令各塘長圩甲凡有侵截之家即便報出姑
令改正免罪至於灘田先年曾經丈量收入㑹計冊内
無礙水道者姑聽如舊其未經徴糧者盡數報官開除
荒政要覧曰萬厯戊子年水大蘇川自沉湖澱湖三泖
抵松江一望滔天河水高出田間數尺其一二堤岸高
厚處仍有不妨挿蒔者乃知大澇時吳田盡可作湖百
[014-19a]
姓生命寄於堤岸葢沿河堤圍阻截水勢成田田間各
自成圩又藉圩㟁隔㫁若堤岸不堅緻卒然崩潰諸農
盡作魚鼈矣蘇松地形卑下當震澤委流數郡山原之
水從此入海若非年年濬渠築圍田卒汙萊在所不免
𤣥扈先生量算河工及測驗地勢法萬歴癸卯送/上海劉邑侯
一量某河自某處起至某處止共實該應開河幾何丈
尺 每步五尺每二十步立一木界樁編定號數自某
處起天字一號盡十號又起地字一號盡十號直編至
[014-19b]
某處止要見若干號數若干丈尺凡丈尺俱用官尺/算每二步折一丈
一量每號木界樁下兩岸凖平相去今闊幾何丈尺木
樁下老岸至河中心水底今深幾何丈尺算該兩岸斜
平至㡳見在河身空處每丈已得幾何方數中有㘭突
又用法加减實該河身空處每丈已得幾何方數今照
原議或新議所酌定河面應闊幾何丈河底應闊幾何
丈應加深幾何尺算該木樁下兩老岸各去土幾何尺
河底中心去土幾何尺河岸兩傍各去土幾何尺此號
[014-20a]
内十丈河身中共該起土幾何方數 兩岸各用步弓
量至二十步足此岸下定木樁人足抵樁立對岸人亦
於步盡處站定樁上人將矩度對㟁凖平對岸人竪起
套竿權繩取直将套夾靠定套竿漸移向下兩岸取平
對岸人即於平處站定或用土石記定樁上人用矩度
對凖人足或記處看在直景何度何分用地平測逺法
算得河面闊處河狹者只用竹篾活步弓對㟁量之亦
得次将丈竿竪起河中心權繩取直将矩極對凖水面
[014-20b]
丈竿盡處用勾股量深法算即得木樁至水面股數再
加水深數即得河底深數或用重矩勾股量深法亦得
或于水際兩傍取平對凖樁頂用重矩重表勾股量高
法算亦得或不用算法逕将套竿套定横尺用竪尺那
移逐步量下至水際總算竪尺多少數亦得或只於水
次竪起一丈竿權繩取直依前兩岸取平法樁上人用
矩極照看亦得後二法於淺狹河道用之尤便次将兩
岸闊數河底深數用積方法算即得河身見在每丈已
[014-21a]
得幾何方數中有㘭突亦用套竿量取高下小步弓量
取圍徑用堆積法扣算加減即得見在實該河身方數
次将議定河面應闊之數比照原闊應加幾何用木石
記定即於兩岸記處用套竿量至折半處即今應開河
底中處比原樁深幾何比照今議應深幾何即得今應
加深幾何或用二繩各長如今議闊數之半中用轆轤
交接復用一繩記取尺寸繋權墜下亦得或中繋方空
木用丈竿溜下亦得次于新河底中處用套竿量開如
[014-21b]
新議河底闊數盡處記定視其高下即知今應加深左
傍幾何右傍幾何次将兩老岸加闊河底加深河底兩
傍加深五法用積方法總算即得此號内十丈河身中
共該起土幾何方數註入號簿
一量見在河身面闊底深酌量定之數折中議定今
應開面底二闊丈尺數及加深尺數 河身底面腰深
廣必湏三法相稱方得上下相承不致坍壞若河底深
闊岸勢高峻不免隨時崩坍開闊河底虚費工力似應
[014-22a]
用前量深法量今木樁下至河底算定勾幾何股幾何
弦幾何量取數處便見何等勾股方得免坍今新開勾
股欲依舊數量行加勾減股不致大叚懸絶大率要令
勾數少於股數則弦上陂陀不致坍損兩股之間即河
底闊數就令稍狹政自無妨
一用衆測水驗今河底深淺酌量加深之數 今見在
河底深淺不同若酌定加深尺數一槩開濬即深者愈
深淺者仍淺水走不順極易滇淤且前量下樁編號止
[014-22b]
據見在老岸未免高下不齊所云量深諸法亦止據號
樁下至本號河底未得通河凖平就用矩極以漸量算
亦止能測驗地勢若水走之勢西高東下仍與地勢稍
異必湏水凖方平但長流之水消長不易隨流測量一
人可就此方潮汐每日再消再長時刻不同測驗未易
必湏用衆同時量度相應照前編定號樁若干即每樁
用兵夫一名各帶短槍或木棍一條不拘大小刀一把
每隊長另帶銃一門并火藥火繩藥線諸物照號樁編
[014-23a]
給號票令各守號樁約潮退将涸未漲時西境火炮應
聲俱發砲響後各兵夫悉于各號河底中心将木棍量
定水㾗用刀刻記回繳號票隨驗所刻水㾗尺寸註定
票上編成號簿逐一扣算酌量加深之數即河身砥平
不致停積渾水以成淺淤若行此法與矩極叅驗用前
量深加闊之法便可絲毫不爽
一河工完後考驗課程果否如法 河面河底闊數量
法具前兩岸弦上用繩取直考驗俱易惟獨深數易殽
[014-23b]
如留取様墩即可培高如釘下様樁便易㧞起别有用
活絡様樁者亦可挖井取出有打水線者亦恐中途節
水作弊有用輪車推驗者河闊便難造施用有用木鵞
推移者難施于未放水之河今只用前量深諸法如極
深極闊者宜用勾股度高度深法如河身稍狹欲求便
易即用套竿漸量法或慮遣委工役宛轉欹斜那移作
弊即欲轆轤下繩方空下竿二法其轆轤方空或加三
或加五以騐底闊弦直尤便此二法湏極力挺直纔得
[014-24a]
取平無法可令加高毫末即令開河工役自用量度亦
難作弊
一量所開河某境起至某處如前法已得曲折弦若干
丈尺今欲知直弦幾何丈尺東西直股幾何丈尺南北
直勾幾何丈尺東邉地形下于西邉幾何丈尺要見本
處地形沿河而來幾何丈而下一尺東西直股幾何丈
而下一尺南北直勾幾何丈而下一尺其大勾股之弦
于二十四向中當作何向 先於某境第一號量至第
[014-24b]
二號用繩取直下定指南鍼審定繩直于三百六十分
度内定是何向注于號簿如河岸廻曲一號中可分作
二或作三四格定注實格完又用矩極于第一號上立
一人持丈竿取直于第二號上立對凖取平又互換覆
看對凖取平即知第二號下于第一號幾何尺寸注于
號簿每號俱用此二法至號盡而止事畢布算先将逐
號小弦依本號坐向與子午鍼對算即知小勾幾何與
夘酉鍼對算即知小股幾何逐號算成小勾股注于號
[014-25a]
簿次将小勾積算即知大勾小股積算即知大股以大
勾股求弦即知大直弦丈尺以大勾股依子午夘酉鍼
上取弦即知大直弦于二十四向中定作何向又用矩
極所測高下分寸積算便知二境相去高下之數亦便
知沿河而來每幾何丈尺而下一尺次用大勾股歸除
之即知直股上每幾何丈尺而下一尺直勾上每幾何
丈尺而下一尺
𤣥扈先生看泉法曰取過泉過泉者乃山泉逺來大旱
[014-25b]
不絶其流横来将下流作壩水隨壩長乃無限之水又
看流之緩急緩者源小急者源大又看嚴冬不凍其氣
如霧即春夏用水之時又無竭涸之患此過泉之當取
也 棄仰泉仰泉者乃地泉也其泉即從本地而起水
來有限不能隨壩長有限之水即有鉅河其流必緩嚴
冬必凍用水之時必有乾涸之患矣此仰泉之當棄也
又曰源大亦可用也過泉孰非仰泉乎
又有大河如涿州拒馬河固安渾河其水皆可用此亦/可激
[014-26a]
取用之是/在人耳顧非動支朝廷錢糧築堤建閘鉅費望固此
水不敢用也
又曰王鍔用拒馬河水以鑄泉余數舉以問人無應者
亦激取之法也
凡看地勢墾水田可蓄可洩即可田矣入水之處地勢
宜高洩水之處地勢宜低水能行動看其下稍愈低愈
妙可無淹沒之患矣北邉于夏至後時發泓波地勢宜
平坦廣闊則無衝激之患矣土色不拘黄黑堅則為佳
[014-26b]
土鬆總是漏水地取土作圍注水于内水不漏去此土
即可田矣土鬆别有用/處何必水田地内稍有石子不妨農事如是
純沙則不可用也
農政全書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