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15 唐宋八大家文鈔-明-茅坤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集部八
 唐宋八大家文鈔目錄  總集類
  巻一昌黎一/
   表狀
  巻二昌黎二/
   書
  巻三昌黎三/
   書
[000-1b]
  巻四昌黎四/
   書
  巻五昌黎五/
   書啓狀
  巻六昌黎六/
   序
  巻七昌黎七/
   序
[000-2a]
  巻八昌黎八/
   記傳
  巻九昌黎九/
   原論議
  巻十昌黎十/
   辯解説頌雜著
  巻十一昌黎十一/
   碑
[000-2b]
  巻十二昌黎十二/
   碑銘
  巻十三昌黎十三/
   墓誌銘
  巻十四昌黎十四/
   墓誌銘
  巻十五昌黎十五/
   墓誌碣銘
[000-3a]
  巻十六昌黎十六/
   哀辭祭文行狀
  巻十七栁州一/
   書
  巻十八栁州二/
   書
  巻十九栁州三/
   書
[000-3b]
  巻二十栁州四/
   書啓
  巻二十一栁州五/
   序傳
  巻二十二栁州六/
   記
  巻二十三栁州七/
   記
[000-4a]
  巻二十四栁州八/
   論議辯
  巻二十五栁州九/
   説贊雜著
  巻二十六栁州十/
   雜著
  巻二十七栁州十一/
   碑銘
[000-4b]
  巻二十八栁州十二/
   墓版碣誄表狀祭文
  巻二十九廬陵一/
   上書
  巻三十廬陵二/
   書疏劄子
  巻三十一廬陵三/
   劄子
[000-5a]
  巻三十二廬陵四/
   劄子
  巻三十三廬陵五/
   劄子
  巻三十四廬陵六/
   狀
  巻三十五廬陵七/
   狀
[000-5b]
  巻三十六廬陵八/
   狀
  巻三十七廬陵九/
   表啓
  巻三十八廬陵十/
   書
  巻三十九廬陵十一/
   書
[000-6a]
  巻四十廬陵十二/
   論
  巻四十一廬陵十三/
   論
  巻四十二廬陵十四/
   論
  巻四十三廬陵十五/
   史論
[000-6b]
  巻四十四廬陵十六/
   史論
  巻四十五廬陵十七/
   序
  巻四十六廬陵十八/
   序
  巻四十七廬陵十九/
   序傳
[000-7a]
  巻四十八廬陵二十/
   記
  巻四十九廬陵二十一/
   記
  巻五十廬陵二十二/
   碑銘
  巻五十一廬陵二十三/
   碑銘
[000-7b]
  巻五十二廬陵二十四/
   墓誌銘
  巻五十三廬陵二十五/
   墓誌銘
  巻五十四廬陵二十六/
   墓誌銘
  巻五十五廬陵二十七/
   墓誌銘
[000-8a]
  巻五十六廬陵二十八/
   墓誌銘
  巻五十七廬陵二十九/
   墓誌銘
  巻五十八廬陵三十/
   墓表
  巻五十九廬陵三十一/
   祭文行狀
[000-8b]
  巻六十廬陵三十二/
   頌賦雜著
  巻六十一廬陵史鈔一/
   本紀
  巻六十二廬陵史鈔二/
   本紀
  巻六十三廬陵史鈔三/
   家人傳
[000-9a]
  巻六十四廬陵史鈔四/
   梁臣傳
  巻六十五廬陵史鈔五/
   唐臣傳
  巻六十六廬陵史鈔六/
   唐臣傳
  巻六十七廬陵史鈔七/
   唐臣傳
[000-9b]
  巻六十八廬陵史鈔八/
   唐晉周臣傳
  巻六十九廬陵史鈔九/
   死節傳
   死事傳
  巻七十廬陵史鈔十/
   一行傳
   唐六臣傳
[000-10a]
   義兒傳
  巻七十一廬陵史鈔十一/
   伶官傳
   宦者傳
  巻七十二廬陵史鈔十二/
   雜傳
  巻七十三廬陵史鈔十三/
   雜傳
[000-10b]
  巻七十四廬陵史鈔十四/
   雜傳
  巻七十五廬陵史鈔十五/
   雜傳
  巻七十六廬陵史鈔十六/
   雜傳
  巻七十七廬陵史鈔十七/
   論
[000-11a]
  巻七十八廬陵史鈔十八/
   世家
  巻七十九廬陵史鈔十九/
   世家
  巻八十廬陵史鈔二十/
   四夷附錄
  卷八十一臨川一/
   上書
[000-11b]
  巻八十二臨川二/
   劄子疏狀
  巻八十三臨川三/
   表啓
  巻八十四臨川四/
   書
  巻八十五臨川五/
   書
[000-12a]
  巻六十六臨川六/
   序
  巻八十七臨川七/
   記
  巻八十八臨川八/
   記
  巻八十九臨川九/
   論
[000-12b]
  巻九十臨川十/
   論原説解雜著
  巻九十一臨川十一/
   碑狀
  巻九十二臨川十二/
   墓誌銘
  巻九十三臨川十三/
   墓誌銘
[000-13a]
  巻九十四臨川十四/
   墓誌銘
  巻九十五臨川十五/
   墓誌銘
  巻九十六臨川十六/
   墓表祭文
  巻九十七南豐一/
   疏劄狀
[000-13b]
  巻九十八南豐二/
   書
  巻九十九南豐三/
   書
  巻一百南豐四/
   序
  巻一百一南豐五/
   序
[000-14a]
  巻一百二南豐六/
   序
  巻一百三南豐七/
   記
  巻一百四南豐八/
   記
  巻一百五南豐九/
   記傳
[000-14b]
  巻一百六南豐十/
   論議雜著
  巻一百七老泉一/
   書狀
  巻一百八老泉二/
   書
  巻一百九老泉三/
   書
[000-15a]
  巻一百十老泉四/
   論
  巻一百十一老泉五/
   論
  巻一百十二老泉六/
   論
  巻一百十三老泉七/
   權書
[000-15b]
  巻一百十四老泉八/
   衡論
  巻一百十五老泉九/
   衡論
  巻一百十六老泉十/
   記説引序
  巻一百十七東坡一/
   制䇿
[000-16a]
  巻一百十八東坡二/
   上書
  巻一百十九東坡三/
   上書
  巻一百二十東坡四/
   劄子
  巻一百二十一東坡五/
   劄子
[000-16b]
  巻一百二十二東坡六/
   狀
  巻一百二十三東坡七/
   狀
  巻一百二十四東坡八/
   表啓
  巻一百二十五東坡九/
   書
[000-17a]
  巻一百二十六東坡十/
   書
  巻一百二十七東坡十一/
   論
  巻一百二十八東坡十二/
   論
  巻一百二十九東坡十三/
   論
[000-17b]
  巻一百三十東坡十四/
   論
  巻一百三十一東坡十五/
   論
  巻一百三十二東坡十六/
   論
  巻一百三十三東坡十七/
   試論
[000-18a]
  巻一百三十四東坡十八/
   論解
  巻一百三十五東坡十九/
   䇿
  巻一百三十六東坡二十/
   䇿
  巻一百三十七東坡二十一/
   䇿
[000-18b]
  巻一百三十八東坡二十二/
   䇿
  巻一百三十九東坡二十三/
   序傳
  巻一百四十東坡二十四/
   記
  巻一百四十一東坡二十五/
   記
[000-19a]
  巻一百四十二東坡二十六/
   碑
  巻一百四十三東坡二十七/
   銘贊頌
  巻一百四十四東坡二十八/
   説賦祭文雜著
  巻一百四十五潁濵一/
   上書
[000-19b]
  巻一百四十六潁濵二/
   上書劄子
  巻一百四十七潁濵三/
   劄子
  巻一百四十八潁濵四/
   狀
  巻一百四十九潁濵五/
   書啓
[000-20a]
  巻一百五十潁濵六/
   論
  巻一百五十一潁濵七/
   論
  巻一百五十二潁濵八/
   厯代論
  巻一百五十三潁濵九/
   厯代論
[000-20b]
  巻一百五十四潁濵十/
   厯代論
  巻一百五十五潁濵十一/
   古史論
  巻一百五十六潁濵十二/
   論
  巻一百五十七潁濵十三/
   䇿
[000-21a]
  巻一百五十八潁濵十四/
   䇿
  巻一百五十九潁濵十五/
   䇿
  巻一百六十潁濵十六/
   䇿
  巻一百六十一潁濵十七/
   䇿
[000-21b]
  巻一百六十二潁濵十八/
   序引傳
  巻一百六十三潁濵十九/
   記
  巻一百六十四潁濵二十/
   説贊辭賦祭文雜著
    臣/等謹案唐宋八大家文鈔一百六十四巻
    明茅坤編坤有徐海本末已著録世傳唐宋
[000-22a]
    八家之目肇始于是集考明初朱右已採録
    韓栁歐陽曽王三蘇之作為八先生文集坤
    盖有所本也然右書今不存惟坤此集為世
    所傳習凡韓愈文十六巻栁宗元文十二巻
    歐陽修文三十二巻附五代史抄二十巻王
    安石文十六巻曽鞏文十巻蘇洵文十巻蘇
    軾文二十八巻蘇轍文二十巻每家各為之
    引説者謂其書本出唐順之坤據其稿本刋
[000-22b]
    板以行攘為已作如郭象之於向秀然坤所
    作序例明言以順之及王慎中評語標入實
    未諱所自來則稱為盗襲者誣矣其書初刋
    于杭州歳乆漫漶萬厯中坤之孫著復為訂
    正重刋始以坤所批五代史附入歐文之後
    今所行者皆著重訂本也自李夢陽空同集
    出以字句摹秦漢而秦漢為窠臼自坤白華
    樓稿出以機調摹唐宋而唐宋又為窠臼故
[000-23a]
    坤嘗以書與唐順之論文順之復書有尚以
    眉髪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之語又謂
    繩墨布置竒正轉摺雖有專門師法至于中
    間一叚精神命脉則非具今古隻眼者不足
    與此云云盖頗不以能為古文許之今觀是
    集大抵亦為舉業而設其所評論疏舛尤不
    可枚舉黃宗羲南雷文定有荅張自烈書謂
    其韓文内孔司勲誌不曉句讀貞曜先生誌
[000-23b]
    所云來吊韓氏謂不知何人栁文内與顧十
    郎書悮疑十郎為宗元座主歐文内薛簡肅
    舉進士第一讓王嚴疑其何以得讓又以張
    谷墓表遷員外郎知陽武縣為當時特重令
    職孫之翰誌學究出身進士及第為再舉進
    士皆不明宋制而妄為之説又謂其圈㸃批
    抹亦多不得要領而詆為小小結果皆切中
    其病然八家集浩博學者徧讀為難書肆選
[000-24a]
    本又漏畧過甚坤所選録尚得煩簡之中集
    中評語雖所見未深而亦足為初學之門徑
    一二百年以來家弦户誦固亦有由矣乾隆
    四十四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000-25a]
欽定四庫全書
 唐宋八大家文鈔原叙
孔子之繫易曰其㫖逺其辭文斯固所以教天下後世為文
者之至也然而及門之士顔淵子貢以下並齊魯間之秀傑
也或云身通六藝者七十餘人文學之科並不得與而所屬
者僅子遊子夏兩人焉何哉盖天生賢哲各有獨稟譬則泉
之温火之寒石之結緑金之指南人於其間以獨禀之氣而
又必為之專一以致其至伶倫之於音禆竈之於占養由基
[000-25b]
之於射造父之於御扁鵲之於醫遼之於九秋之於奕彼皆
以天縱之智加之以專一之學而獨得其解斯固以之擅
當時而名後世而非他所得而相雄者孔子没而游夏輩
各以其學授之諸侯之國已而散逸不傳而秦人燔經坑
學士而六藝之㫖幾輟矣漢興招亡經求學士而鼂錯賈
誼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揚雄班固輩始乃稍稍出而西京
之文號為爾雅崔蔡以下非不矯然龍驤也然六藝之㫖
漸流失魏晉宋齊梁陳隋唐之間文日以靡氣日以弱强
[000-26a]
弩之末且不及魯縞矣而况於穿札乎昌黎韓愈首出
而振之柳柳州又從而和之於是始知非六經不以讀
非先秦兩漢之書不以觀其所著書論敘記碑銘頌辯
諸什故多所獨開門户然大較並尋六藝之遺略相上
下而羽翼之者貞元以後唐且中墜沿及五代兵戈之
際天下寥寥矣宋興百年文運天啟於是歐陽公修從
隋州故家覆瓿中偶得韓愈書手讀而好之而天下之
士始知通經博古為高而一時文人學士彬彬然附離
[000-26b]
而起蘇氏父子兄弟及曽鞏王安石之徒其間材㫖小
大音響緩亟雖屬不同而要之於孔子所刪六藝之遺
則共為家習而户眇之者也由今觀之譬則世之走騕
褭騏驥於千里之間而中及二百里三百里而輟者有
之矣謂塗之薊而轅之粤則非也世之操觚者徃徃謂
文章與時相髙下而唐以後且薄不足為噫抑不知文
特以道相盛衰時非所論也其間工不工則又係乎斯
人者之稟與其専一之致否何如耳如所云則必太羮
[000-27a]
𤣥酒之尚茅茨土簋之陳而三代而下明堂玉帶雲罍
犧樽之設皆駢枝也已孔子之所謂其㫖逺即不詭於
道也其辭文即道之燦然若象緯者之曲而布也斯固
庖犧以來人文不易之統也而豈世之云乎哉我明𢎞
治正徳間李夢陽崛起北地豪雋輻輳已振詩聲復掲
文軌而曰吾左吾史與漢矣已而又曰吾黄初建安矣
以予觀之特所謂詞林之雄耳其於古六藝之遺豈不
湛滛滌濫而互相剽裂己乎予於是手掇韓公愈桞公
[000-27b]
宗元歐陽公修蘇公洵軾轍曽公鞏王公安石之文而
稍為批評之以為操觚者之劵題之曰八大家文鈔家
各有引條疏如左嗟乎之八君子者不敢遽謂盡得古
六藝之㫖而予所批評亦不敢自以得八君子者之深
要之大義所掲指次㸃綴或於道不相盭己謹書之以
質世之知我者時萬厯已卯仲春歸安鹿門茅坤撰
[000-28a]
 唐宋八大家文鈔論例
世之論韓文者共首稱碑誌予獨以韓公碑誌多竒崛
險譎不得史漢序事法故於風神處或少遒逸予間亦
鐫記其旁至於歐陽公碑誌之文可謂獨得史遷之髓
矣王荆公則又别出一調當細繹之序記書則韓公崛
起門户矣而論䇿以下當屬之蘇氏父子兄弟四六文
字予初不欲録然歐陽公之婉麗蘇子瞻之悲慨王荆
公之深刺於君臣上下之間似有感動處故録而存之
[000-28b]
予覽子厚之文其議論處多鑱畫其紀山水處多幽邃
夷曠至於墓誌碑碣其為御史及禮部員外時所作多
沿六朝之遺予不録録其貶永州司馬以後稍屬雋永
者凡若干首以見其風概云然不如昌黎多矣
宋諸賢敘事當以歐陽公為最何者以其調自史遷出
一切結搆裁翦有法而中多感慨俊逸處予故往往心
醉曽之大㫖近劉向然逸調少矣王之結搆裁翦極多
鑱洗苦心處往往矜而嚴潔而則然較之曽特屬伯仲
[000-29a]
須讓歐一格至於蘇氏兄弟大畧兩公者文才疎爽豪
蕩處多而結構裁翦四字非其所長諸神道碑多者八
九千言少者亦不下四五千言所當詳畧斂散處殊不
得史體何者鶴頸不得不長鳬頸不得不短兩公於䇿
論千年以來絶調矣故於此或殺一格亦天限之也
予覽歐蘇二家論不同歐次情事甚曲故其論多確而
不嫌於複蘇氏兄弟則本戰國䇿縱横以來之㫖而為
文故其論直而鬯而多疎逸遒宕之勢歐則譬引江河
[000-29b]
之水而穿林麓灌畎澮若蘇氏兄弟則譬之引江河之
水而一瀉千里湍者縈逝者注杳不知其所止者已語
曰同工而異曲學者須自得之
蘇明允易詩書禮樂論未免雜之以曲見特其文遒勁
子瞻大悲閣等記及贊羅漢等文似狃於佛氏之言然
亦以其見解超朗其間又有文㫖不遠稍近舉子業者
故並録之
曽南豐之文大較本經術祖劉向其湛深之思嚴宻之
[000-30a]
法自足以與古作者相雄長而其光燄或不外爍也故
於當時稍為蘇氏兄弟所掩獨朱晦菴亟稱之厯數百
年而近年王道思始知讀而酷好之如渴者之飲金莖
露也
予嘗有文評曰屈宋以來渾渾噩噩如長川大谷探之
不窮攬之不竭藴藉百家包括萬代者司馬子長之文
也閎深典雅西京之中獨冠儒宗者劉向之文也斟酌
經緯上摹子長下採劉向父子勒成一家之言者班固
[000-30b]
也吞吐騁頓若千里之駒而走赤電鞭疾風常者山立
怪者霆擊韓愈之文也巉巖崱屴若游峻壑削壁而谷
風凄雨四至者柳宗元之文也遒麗逸宕若携美人宴
遊東山而風流文物照耀江左者歐陽子之文也行乎
其所當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浩浩洋洋赴千里之河
而注之海者蘇長公也嗚呼七君子者可謂聖於文矣
其餘若賈董相如揚雄諸君子可謂才問炳然西京矣
而非其至者曽鞏王安石蘇洵轍至矣鞏尤為折衷於
[000-31a]
大道而不失其正然其才或疲薾而不能副焉吾聊次
之如左俟知音者賞之
八大家而下予於本朝獨愛王文成公論學諸書及記
學記尊經閣等文程朱所欲為而不能者江西辭爵及
撫田州等疏唐陸宣公宋李忠定公所不逮也即如浰
頭桶岡軍功等疏條次兵情如指諸掌况其設伏出竒
後先本未多合兵法人特以其稍屬矜功而往往口訾
之耳嗟乎公固百世殊絶人物區區文章之工與否所
[000-31b]
不暇論予特附揭於此以見我本朝一代之人豪而後
世之品文者當自有定議云
[000-32a]
欽定四庫全書
 唐宋八大家文鈔
  昌黎文鈔引
魏晉以後宋齊梁陳迄于隋唐之際孔子六藝之遺不
絶如帶矣昌黎韓退之崛起徳憲之間泝孟軻荀卿賈
誼晁錯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揚雄及班掾父子之㫖而
揣摩之於是時譽者半毁者半獨柳宗元李翺皇甫湜
孟郊二三輩相與遊從深知而篤好之耳何則於舉世
[000-32b]
聾瞶中而欲獨以黄鍾大吕鏗鍧其間甚矣其難也又
三百年而歐陽公修蘇公軾輩相繼出始表章之而天
下之文復趨於古嗟乎隋唐之文其患在靡而弱而退
之之出而振之固已難矣廼若近代之文其患在勦而
膺有志者茍欲出而振之而其為力也不尤戞戞乎其
難矣哉要之必本乎道而按古六藝者之遺斯之謂右
作者之㫖云爾予故於漢西京而下八代之衰不及一
人也首揭昌黎韓文公愈録其表狀九首書啟狀四十
[000-33a]
六首序三十三首記傳十二首原論議十首辯解説頌
雜著二十二首碑及墓誌碣銘五十二首哀詞祭文行
狀八首釐為十六巻昌黎之竒於碑誌尤為巉削予竊
疑其於太史遷之㫖或屬一間以其盛氣搯抉幅尺峻
而韻折少也書記序辯解及他雜著公所獨倡門户譬
則達摩西來獨開禪宗矣歸安鹿門茅坤題
[000-34a]
昌黎本傳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七世祖茂有功於後魏封安
定王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徳終
秘書郎愈生三嵗而孤隨伯兄㑹貶官嶺表㑹卒嫂鄭
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
家學擢進士第㑹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
晉卒愈從䘮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依武寧節度使張
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
[000-34b]
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宫市徳宗怒貶陽山令有愛
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
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三嵗為真改都官員外郎即
拜河南令還遷職方員外郎華隂令柳澗有辠前刺史
劾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
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隂相黨
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
為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執
[000-35a]
政覽之竒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知制誥
進中書舍人初憲宗將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諸軍
按視及還具言賊可滅與宰相議不合愈亦奏言淮西
連年侵掠得不償費其敗可立而待然未可知者在陛
下斷與不斷耳執政不喜㑹有人詆愈在江陵時為裴
均所厚均子鍔素無狀愈為文章字命鍔謗語囂暴由
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慰淮西
奏愈行軍司馬愈請乘遽先入汴説韓𢎞使協力元濟
[000-35b]
平遷刑部侍郎憲宗遣使者往鳯翔迎佛骨入禁中三
日乃送佛祠王公士庶奔走膜唄至為夷法灼體膚委
珍貝騰沓係路愈聞惡之乃上表極諫帝大怒持示宰
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羣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内
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寛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
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咸夭促言何
乖剌耶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駭懼雖
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既至潮以表哀謝
[000-36a]
帝頗感悔欲復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論是大愛朕
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
言愈終狂疏可且内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問民
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産且盡民以是窮數日
愈自往視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豕投溪水而祝之是
夕暴風震電起谿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
無鱷魚患袁人以男女為𨽻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愈至
悉計庸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餘人因與約禁其為
[000-36b]
𨽻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鎮州亂殺田𢎞正而立
王廷湊詔愈宣撫既行衆皆危之元稹言韓愈可惜穆
宗亦悔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愈曰安有受君命而滯
留自顧遂疾驅入廷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庭既坐廷湊
曰所以紛紛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天子以公為有
將帥材故賜以節豈意同賊反耶語未終士前奮曰先
太師為國擊朱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朝廷乃以為賊
乎愈曰以為爾不記先太師也若猶記之固善且為逆
[000-37a]
與順利害不能遠引古事但以天寳來禍福為爾等明
之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梁崇義朱滔朱泚呉元濟李
思道有若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乎衆曰無愈曰田
公以魏博六州歸朝廷官中書令父子受旗節劉悟李
祐皆大鎮此爾軍所共聞也衆曰𢎞正刻故此軍不安
愈曰然爾曹害田公又殘其家矣復何道衆乃讙曰侍
郎語是廷湊恐衆心動遽麾使去因泣謂愈曰今欲廷
湊何所為愈曰神策六軍之將如牛元翼比者不少但
[000-37b]
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廷湊曰即出之
愈曰若爾則無事矣㑹元翼亦潰圍出廷湊不追愈歸
奏其語帝大悦轉吏部侍郎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
逐之遂以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詔不臺參而除
紳中丞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解其後文刺紛然宰相
以臺府不協遂罷愈為兵部侍郎而出紳江西觀察使
紳見帝得留愈亦復為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
七贈禮部尚書諡曰文愈性明鋭不詭隨與人交終始
[000-38a]
不少變成就後進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愈官顯稍謝遣凡内外親若交友無後者為嫁遣孤女
而䘏其家嫂鄭䘮為服期以報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
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後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
然樹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師説等數十篇皆奥衍
閎深與孟軻揚雄相表裏而佐佑六經云至它文造端
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餘至
其徒李翺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從愈游
[000-38b]
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於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