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1a]
太平御覽卷第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
河北諸水
淇水 黄花水 洹水 清水
水 漳水 易水 汾水
文水 澮水 晉水 嬀水
沁水 鴦漿水 石臼河 滹沱
衡水 白溝水 屯氏河 鳴犢河
滭發水 窮魚水 漏水 桑乾河
巨馬河 五渠水 金河
淇水
文曰淇水出河内共北山東入海
詩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064-1b]
又曰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又曰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又曰籊籊竹竿以釣于淇淇水悠悠檜檝松舟
韓子曰昔紂爲甲卒百萬左飲馬於淇右飲馬於洹洹水
竭淇水不流武王甲卒三千破之
隋圖經曰清淇西自魏郡朝歌縣界入分爲二𣲖一在郡
東一在郡西俱南流入河案酈道元注水經云淇水南與清
水合而入白溝石㑹𪧐胥皆瀆之名淇又一名王莽河王
莽時所穿也
兾州圖經云河水西從河内郡界入至陽而東北至臨
河西至王莽河出焉又東經澶淵東入武陽河南即東郡
界是
水經曰淇水出河内隆慮縣西大號山
[064-2a]
山海經曰淇水出沮如山水出其側頽波漰住衝激横山山
上合下開可減六七十歩巨石磥砢交積隍澗傾瀾漭盪
勢同雷轉激水散氣曖霧合
又曰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芻也竹竹也
漢武帝塞決河斬淇園之竹木以爲用寇恂爲河内伐竹
淇川冶夫百餘萬以輸軍資今通望淇川無復此物唯生
芻編草不異
黄花水
隋圖經曰黄花水出隆慮縣西北崖上髙十七里去地七
里懸水東南注壑巖下狀雞翅俗謂之雞翅蓋天台赤
城之流也至谷潜入地下十里復出名曰柳水者是黄花
水重源發也其谷號爲黄花谷内有仙母塜谷西有洞穴
謂之聖人窟
[064-2b]
洹水
隋圖經曰洹水出隆慮縣西北俗謂安陽河即聲伯夢渉
之所源出林慮山東平地
清水
水經曰清水出河内脩武縣之北黒山黒山在縣北白鹿
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以成川南流西南屈曲
瀑布垂巖懸河注壑二十餘丈聲震山谷左右石壁層深
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其水歷澗流飛清泠
洞觀謂之清水矣
水
水經注曰水發源出石皷山南巖下泉奮湧
水之
湯矣其水冬温夏冷崖上有魏丗所立銘水上有祠能興
雲雨水又東流注于漳又謂之合河
[064-3a]
浮圖澄別傳曰石虎時自正月不雨澄詣口祠稽首曝
露即日二白龍降於祠下於是雨遍千里也
山海經曰神國之山水出焉東流注于歐水郭璞注曰
金水在臨水縣西釡口山經鄴西北至列人縣入于漳
其水熱
漳水
文曰濁漳水出上黨長子鹿谷山東入清漳清漳出沾
山大要谷北入河
吕氏春秋曰史起引漳水灌鄴田民大怨後轉獲利相
與歌曰鄴有聖令曰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稻
梁
風圡記云南易水夲名漳水源出三門山案趙地記云六
國時此水名易水埤蒼及水經云洺水之目不知誰改俗
[064-3b]
謂山之下地名洺水因經之故曰洺水案燕趙記云其分
有三易漳爲南易水
鄴縣圖經曰濁漳水在縣西水東北津有永樂浦浦西五
里俗謂爲紫陌河北處即俗巫爲河伯娶婦處也
水經注曰清漳水東經沙縣故有沙河之稱
又曰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搗山〇又云漳水出麓谷
山與發鳩連麓而在南淮南子曰謂之發苞山故異名㸦
見也左則陽泉水注之右則散蓋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
但以南北爲別耳
又曰尚書所謂覃懷厎績至于衡漳也
孔安國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
易水
水經曰易水出溕郡故安縣閻郷西山
[064-4a]
燕太子丹曰荆軻入𥘿不擇日發太子送之於易水之上荆
軻起爲壽歌曰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
不復還故
安圖經曰易水又名安國河亦名北易水
汾水
文云汾水出太原𣈆陽山西南入河
山海經曰管涔之山其山無木而下多草其下多玉汾水
出焉而流注于河
十三州志曰出武周燕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其山
重阜脩層有草木無泉源導於南麓之下
文曰汾水出太原𣈆陽山西南入河
莊子曰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徃見四子於姑射之
山汾水之陽窅然䘮其天下焉
苑曰智伯圍趙襄子於𣈆陽決𣈆水以灌之𣈆陽之城
[064-4b]
不没者三版智伯曰吾始知水之可以亡人國汾水可以
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
淮南子曰汾水濛濁而冝麻
水經曰汾水南過冠爵津汾名也在介休縣之西南俗謂
之雀䑕谷數十里間道隘水左右悉結編梁閣道累石就
路縈帶巗側或去水一丈或髙五六丈上戴山阜下臨絶
澗謂之爲魯股橋盖通古之津隘又亦在今之地嶮
文水
水經曰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北入于汾注云縣西
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平流東南
注文水
又曰文水又南逕縣右㑹隠泉水口水出謁泉山之上頂
俗陽雨愆時 謁是禱故山得其名非所詳也其山石岸
[064-5a]
絶險壁立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餘丈爰有層松飾
巖列栢綺望唯西側一處得歴級陟頂上平地一十許
頃沙門釋僧光表建二刹泉發於兩寺之門東流𤁋石㳂
注上下又東津渠隱没而不流故有隱泉之名矣雨澤
豐澍則通入文水又南經兹氏縣故城東爲文湖東西一
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丗謂之西河在縣直東一十里湖之
西側臨湖
澮水
水經曰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髙山注云一名詳髙
山亦曰河南山西南逕翼城北合諸水謂之澮交左傳𣈆
悼公謀去故絳欲居郇瑕魏獻子曰不如新田有汾澮以
流其惡遂居新田又謂之絳盖在絳澮之陽又西南過虒
祁宫南入于汾
[064-5b]
𣈆水
水經注曰山海經曰懸甕之山𣈆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
昔智伯之遏𣈆水以灌𣈆陽其川上源後人踵其遺跡畜
以爲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凉堂結飛梁
於水上左右雜樹交隂希見曦景𣈆川之中最爲勝處
嬀水
地記曰河東郡首山之東北山中有二泉水南流者曰嬀
水北流曰汭水二水西經歴山下異流同歸渾流而注入
于河
水經注曰尚書所謂𨤲降二女于嬀汭孔安國曰舜居嬀
水之汭王肅曰嬀汭虞地名皇甫謐曰納二女於嬀水之
汭馬季長曰水所入曰汭然則汭似非水名則今見有二
水異源同歸渾流西注而入于河
[064-6a]
沁水
水經曰沁水出上黨𣵀縣謁戾山注云沁即洎水也
水經注曰沁水南廵石門石門是𣈆安平獻王司馬孚之
爲魏野王典農中郎將之所造也案其表云臣孚言臣被
明詔興河内水利臣旣到檢行沁水源出銅堤山屈曲周
廻水道 九百自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巖髙峻天時霖
雨衆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門杇敗稻田汎濫功不成臣
輙案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以爲累方
石爲門天旱増堰進水
天霖雨陂澤充隘則閉方斷
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田人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
王所許願陛下特出臣表𠡠大司農府給人工勿使稽延
詔書聽許於是狹岸累石結以爲門用代木門矣
鴦漿水
[064-6b]
山海經曰解縣南有壇道山山下有水潜出停而不流俗
爲鴦漿水發于上而潜于下厥頂方平有良藥
石河
水經注曰漢永平中治呼沲石臼河案司馬彪後漢郡國
志常山南行唐縣有石谷盖資承呼沲之水轉山東之
費自都盧至羊腸倉將慿汾水以漕太原用實𥘿𣈆苦役
連年轉運所經九三百八十九隘死者無筭拜鄧訓爲謁
者護水功訓𨼆括知其難立言肅宗從之全活數千人
和喜鄧后之立也訓后叔父以爲訓積善所致也
滹沲
禮曰𣈆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滹沲
隋圖經曰滹沲在深澤縣界光武爲赤眉所追至滹沲河
欲渡導吏還乃言水無船左右懼上使王霸前瞻水霸
[064-7a]
恐驚衆乃言氷堅可渡北至氷合囊沙布氷上乃渡未畢
數車氷䧟今名其豦爲危渡口是也魏改曰清寜河此水
常有蛟入五月暴遂變爲人於岸上與人並行至懸岸
處推之與人俱下
衡水
信都記曰衡水亦曰長蘆水即濁漳之下流也水有𡊮潭
渡歴下愽城北而逶迤東北注謂之九爭曲水味鹹苦俗
稱苦河亦謂之黄漳河是也
白溝水
信都記曰白溝水地接館陶界隋煬帝導爲永濟渠亦名
御河南自相州洹水縣界流入又北難河出焉盖魏時河
難所以導以利行故瀆故此瀆有難之稱矣
屯氏河
[064-7b]
注水經曰大河故瀆北爲屯氏河
漢書溝洫志曰自塞宣坊河復北決於舘陶分爲屯河氏
廣深與大河等
鳴犢河
漢書地理志曰河水自靈縣別出爲鳴犢河
溝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鳴犢口而屯氏河絶滅
滭發水
隋圖經曰滭發水今俗亦名妬女泉大如車輪水色青碧
百姓祀之婦人不得艶裝衣新彩臨之必興雨雹故云妬
女介子推妹也
窮魚水
竹書紀年曰𣈆荀瑶伐中山取窮魚之丘
水經云水出魚山山石巨魚水發其下
[064-8a]
漏水
漏水曰一名澧水一名鴛鴦水俗謂之百泉源出龍岡縣
東南平地以道其源納㹅衆泉合成一川故也亦謂之鴛
鴦水魏都賦所云鴛鴦交谷是也
桑乾河
水經曰桑乾河水潜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天池也天
池一名大池俗謂之衣連汭在静樂縣北百四十里注水
經云桑乾河水潜承燕京之池池在山東之上周廻里餘
其水澄停鏡淨潭而不流安定朝郍之湫池也池内曽
無片草及其風籜有淪輙有小鳥翠色投池衘水岀㑹稽
之耘鳥矣
巨馬河
注水經曰巨馬河即水也東北經郎山西望衆崖競舉
[064-8b]
鳥翼立石嶄巖似劒㦸之狀又南流經刀山層巖直上
于霄望崖側積刀環
五渠水
邢子勵記曰後魏延興文安縣人孫願捕魚於五渠水
中有群魚從西來共以柴塞之忽有人謂願曰須當大
得魚願多求冝勿殺也後願下網果得大魚其狀如鯉
而大願以爲異物遂殺食之俄然風雨晝昏唯聞鳥飛聲
比風息雨霽有人乗舩至者云前見群魚無數飛入於海
願遂不復漁矣因呼入海之豦爲飛魚口也
金河
郡國志曰雲中郡有紫河鎭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
曰金河
太平御覽卷第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