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415 正法念處經-元魏-瞿曇般若流支 (master)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一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十三十三天之七


「時天帝釋復示諸天上布施果,思心具足、福
田具足、財物具足,思心功德皆悉具足,福田
勝者諸如來等,物具足者謂飲食財物,思具
足者深心信等,而修供養。如是布施於人
天中得大果報:或生天上有大威德,或生人
中為轉輪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七種下
寶。是轉輪王,順行正法,一切具足。持戒修智
入於涅槃,是名上施。如是等施,於鏡壁中見
其果報。


「時天帝釋復於清淨毘琉璃壁,示於三種布
施之果,鏡壁中現。所謂:資生布施得大富,
果報如前所說。無畏布施:生於大國,為王領主,無有兵刀、災儉疾疫橫死,不畏怨敵,無病
安隱,離於火畏及以水畏,無疾疫畏,或為王
者或為大臣,久住於世,是為無畏施之果報
也。於鏡壁中見如是業。


「又於鏡壁見勝布施,所謂:法施最為無上,能
出一切有為生死之種子也。此無上施,得無
上果,三菩提中隨心成就。於鏡壁中復見業
果:若為財物故與人說法,不以悲心利益眾
生而取財物,是名下品之法施也。是下法施,
不以善心為人說法,唯為財利,不能自身如
說修行,是名下施。若以說法而得財物,或用
飲酒,或與女人共飲共食,如伎兒法,自賣求
[031-0178b]
財,如是法施,其果甚少。於鏡壁中,見如是
等法施之人生於天上作智慧鳥,能說偈頌。
是則名曰下法施也。


「云何名為中法施耶?為名聞故,為勝他故,
為欲勝餘大法師故,為人說法,或以妬心為
人說法。如是法施,得報亦少,生於天中,受中
果報,或生人中。如是帝釋天王於鏡壁中
皆悉示之,是則名曰中法施也。


「云何名為上法施耶?以清淨心為欲增長眾
生智慧而為說法,不為財利,為令邪見諸
眾生等住於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無上
最勝,乃至涅槃其福不盡,是則名曰上法
施也。復有法施,時天帝釋復示諸天餘法施
報。知下法施,說布施法,不說智慧;中法施者,
說於持戒;上法施者,說於智慧解脫。下智慧
者,為人說法少人解悟。說布施法,唯說布施。
不說餘法、說法因緣,令知持戒,後得智慧,其
人信順,得阿羅漢,盡諸結漏得二解脫。是
則名曰下法施也。何以故?說於布施相應法
故。


「云何名曰中法施耶?說於持戒相應之法,以
修其心,是中智慧。於鏡壁中見如是等業之
果報:順於智慧,得阿羅漢,速盡諸漏或得緣
覺,是中法施。於鏡壁中見如是相,是則名
曰中法施也。云何名為上法施耶?說智功德,
以修思心,不求恩惠,唯為利他而演說法。說
欲過惡,欲味繫縛,出離為樂,令邪見者住於
正法,說於清淨離垢之法。是上法施,得無上
菩提等正覺果,明行足、無上調御、天人之師
[031-0178c]
無上正法、調伏之法,初中後善,無上成就,一
切知見,為諸眾生廣說法要。是則名曰上
法施也。


「爾時,天主釋迦提婆復於鏡中觀業果報。
時天帝釋示諸天眾,諸天見之皆生愧恥,時
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天子莫得放逸。何以
故?以造其因,生生之處得相似果。汝等天
子應至我所,視汝業報。汝觀是業上中下報,
汝今應修不放逸行。』


「時諸天眾見此業報希
有之事,於生死中皆生厭心而說頌曰:


「 「『欲樂虛妄,
 本性羸劣,
 欲樂所迷,
 不見怖畏。
 若信欲情,
 無所利益,
 善業既盡,
 臨終乃覺。
 勝樂充滿,
 必有衰變,
 如是著樂,
 失之增惱。
 若天世間,
 墮於地獄,
 身心大苦,
 一切逼惱。
 此苦難量,
 第一辛酸,
 愛別離苦,
 復過於是。
 愛離現前,
 諸天常有,
 愚者不見,
 愛心所誑。
 初美虛誑,
 為欲所欺,
 百千萬億,
 京姟兆載。
 得欲還失,
 不可常保,
 善業為因,
 得樂果報。
 無因無果,
 亦如無樹,
 如毒害命,
 放逸亦然。
 如火焚燒,
 如刀如戟,
 初如親友,
 後成怨敵。
 如魚吞鉤,
 放逸亦然。
 天龍人鬼,
 及阿修羅,
 皆為放逸,
 得大衰惱。
 天王當知!
 我等福祐,
 令王於此,
 示生死獄。』」



「時諸天子說是偈已,復作是言:『天王!云何得
知?誰示天王如是之法?』時天帝釋告諸天子:
[031-0179a]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吾於此天初生之時,宿
舊天子名須摩羅,是吾第一之親友也。從彼
次第聞如是事:如迦葉佛為調諸天,來至
於此,迦葉如來見諸天子心大放逸,為欲利
益諸天子故,以憶念神通化作如此業影之
壁,留此樹中。我於爾時其心放逸,須摩羅天
示我此法:「汝於今者勿得放逸。何以故?一切
有為,無常破壞。汝等天子若心放逸,當入此
樹,自觀己身上中下色,則自愧恥。若有天子
信不放逸,當示此法。何以故?此是如來為利
眾生,示如是事調伏諸天,於業鏡地,令住善
道,還閻浮提。」我從如是大德之天聞此希有
難見之事。我時聞已,為離放逸,與諸天眾來
至於此,令諸天眾皆得慚愧。是故我今示於
汝等,業鏡之壁上中下業,汝等天子慎勿放
逸也。』


「爾時,天帝釋復告天眾:『當共汝等詣
第二樹,觀諸業鏡。往昔之時,迦葉如來於此
樹中示現變化,利益一切放逸諸天,觀於生
死諸業之網。我今示汝!』釋迦天王說是語
已,頭面頂禮迦葉如來,即出其門,出已還閉。
有餘天眾歌舞戲笑作眾伎樂,歡娛受樂,見
天帝釋即來親近,頭面敬禮,樂行歌舞互相
娛樂,以鉢頭摩諸蓮花等互相打擲。時諸天
眾從樹出者,向放逸天說其所見希有之事。
是時放逸諸天子等,以心放逸,於希有法不
聽不信。時天帝釋為攝放逸諸天子故,亦共
遊戲於蓮花池,種種音聲,天諸伎樂互相娛
樂。以天鬘天衣而自莊嚴,入於種種園林之
中遊戲受樂,以善業故。時諸天眾與天帝
[031-0179b]
釋入於業鏡,見業報者皆不遊戲。如無學
人,所作已辦,離放逸行,安立而住。見諸天眾
耽著放逸,生悲愍心作如是言:『此諸天子
心著放逸,不知當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
鬼、畜生。順煩惱業,不離一切生死業行,隨業
所作,或善不善,如是之業得如是報。』如是天
子觀放逸天,生悲愍心。


「時善法殿諸天子等,白帝釋言:『以天王恩,
令我天眾受五欲樂,遊戲諸天,種種園林
遊戲受樂。云何天王不攝我等?』


「爾時,天帝釋
為諸天眾而說頌曰:


「 「『天子汝著樂,
 多行於放逸,
 放逸愛著故,
 不見真實諦。
 若常放逸心,
 則無有善報,
 離於善業者,
 則墮於地獄。
 一切諸愛著,
 皆當有別離,
 汝等不覺知,
 須臾必終沒。
 命欲臨終時,
 諸根皆壞滅,
 方乃知苦惱,
 忽至無能免。
 譬如旋火輪,
 如乾闥婆城,
 三界皆無常,
 亦如水泡沫。
 譬如水聚沫,
 愚者依覆護,
 於無常法中,
 而心生喜樂。
 非天亦非人、
 夜叉龍鬼神,
 臨終業所繫,
 無人能救護。
 念死時未至,
 當修於善業,
 死王甚暴惡,
 莫於後生悔。
 我今教勅汝,
 慎莫行放逸,
 汝為愛所覆,
 馳騁諸境界。
[031-0179c]
 境界繫縛汝,
 是諸地獄因,
 是故應捨離,
 以求安隱處。』」



「時天帝釋為諸天眾說是法時,諸天放逸,曾
不在念,唯除已見業鏡地者,皆生厭心,白
帝釋言:『願入第二娑羅之樹,此樹乃是迦葉
如來為欲利益放逸諸天所化業網,示生死
報業鏡之壁示諸天眾。』時天帝釋知放逸天
樂於遊戲,令詣異處,與不放逸諸天子等至
第二樹。至於樹已,手執金剛擊此大樹,其
門即開,釋迦天主及諸天眾心生歡喜,共入
樹中。天眾入已,見諸園林,昔所未覩,甚可愛
樂,一切所須皆悉具足,多有種種無量眾鳥、
蓮花池水、眾花莊嚴,無量金樹,一切愛樂。微
風來吹皆大歡喜,七寶山峯眾鳥妙音,如意
之樹猶如日光,其光普照如日之光。是娑羅
樹復有飲食充滿河中,香味流溢,最妙第
一種種妙香。五根所得五種境界相應之樂,
甚可愛樂。大德諸天聞之樂著,何況餘天。時
天帝釋示諸天眾,一切園林可愛殊妙,樹外
蓮花園林流池,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時天帝
釋悉共諸天,復往詣於毘琉璃山,其山清淨
第一無比。於其山頂有千柱殿,毘琉璃寶之
所成就,赤蓮花寶以為欄楯,黃金為地。其琉
璃殿長五由旬,廣三由旬,迦葉如來化所成
就。時天帝釋共諸天眾乘七寶階,昇琉璃
殿,得見迦葉如來影像,如迦葉佛在殿說法。


「時天帝釋及諸天眾,合掌恭敬禮如來影,深
生信敬。禮拜既訖,以偈讚佛:


「 「『如來世間無上尊,
 得真解脫如實諦,
[031-0180a]
 其影寂靜妙無比,
 能開無上解脫道。
 若人常禮如來者,
 淨信無垢心寂靜,
 其人永脫怖畏有,
 常得安隱勝樂處。
 如是寂靜奇妙法,
 演說此句寂滅處,
 此佛如來所說法,
 示諸眾生涅槃道。
 若有眾生念此法,
 是名勇健無畏人,
 則能得於無上處,
 常樂無惱心安隱。
 若有眾生念真諦,
 則如渡者昇船栰,
 三界之海惡洄澓,
 如是之人能超渡。
 如來正覺世間眼,
 普觀諸法無不遍,
 此佛光明無倫匹,
 一切諸光無與等。
 眾生憶念自濁心,
 愚癡瞋恚慾垢等,
 智慧大水甚清淨,
 洗除一切眾生垢。
 一切眾生不能見,
 外道慢心莫能了,
 其法清淨離塵垢,
 世尊普示諸眾生。
 喜樂放逸無救者,
 如是眾生導師救,
 渡於生死到彼岸,
 能度無救諸眾生。
 饒益一切諸世間,
 唯有如來無上尊,
 以能利益眾生故,
 是故如來最殊勝。』」



「如是天帝釋以淨信心歎佛影像,低頭合掌,
與諸天眾頭面敬禮如來影像,復與天眾低
頭合掌禮於如來所化天衣。如是衣者,如來
神力之所任持。時諸天眾見影像已,皆得
離慢、離於放逸。如來所化影像之色,端嚴殊
妙,千帝釋天不得為比,何況餘天。時天帝
釋見如來像神通化影,以此影像示於憍慢
放逸諸天,令離憍慢放逸心故。


「爾時,諸天子白天王言:『憍尸迦!迦葉如來以
何因緣,於此閻摩娑羅樹中示於業網生死
[031-0180b]
之化?何故不於樹外而化?』時天帝釋告諸天
子:『我亦如是先疑斯事,彼天示我,令離憍
慢。我於往昔亦問斯事,時彼天子即答我
言:「希有之法,不可常見。不常見故,見則深
信。以是因緣,如來留化不在於外,非一切
人皆悉能見。若化在外,諸天見之,不生希
有,或生過惡。以是因緣,於此閻摩娑羅樹內
示留化像。此二樹中希有神化,樹內之化,
第一希有,一切諸天所不能見。以是因緣,迦
葉如來於此樹內,化留影像及以鏡壁,示生
死業。」』時諸天眾聞天帝釋說如是事,遠離疑
悔。


「時天帝釋復示諸天宮殿之壁,廣五由旬。於
此鏡壁,初觀見於活地獄十六隔處。殺生之
人墮此地獄,具受無量種種楚毒,如前所說。
從地獄出,生餓鬼中,多起瞋恚,妬心增長,以
刀相害。業網所繫,生畜生中,互相殘害,為
人所食,以肉因緣殺害其命;或受惡獸虎豹
之形,瞋恚增多,為人所殺。畜生中死,生於人
中,常愛鬪諍,其心鄙惡,兵刃中死,不得長
壽。有餘善業,生於天中,威德色相減劣不如,
壽命短促。若諸天眾與阿修羅共鬪戰時,被
傷而死。於殿壁中皆悉具見。


「如是黑繩地獄
十六隔處亦如前說。殺生、偷盜因緣力故,墮
此地獄,具受無量種種楚毒。受苦既畢,從地
獄出,生餓鬼中,以諸刀杖互相殺害,如前
所說。或食屎尿不淨之物,求之難得。有餘餓
鬼互相爴裂,身體破壞或喪身命。餓鬼中
死,生畜生中,於曠野中受遮吒迦餓鳥之身,
[031-0180c]
焦渴燒身。畜生中死,若生人中,刀兵之處、弊
惡國土,或中兵刀、飢餓而死。勤苦得食,為他
所奪,設使得食,食不能消。從人中死,若有餘
業,生於天中,色相顏貌減劣麁惡,所食之味
不如餘天。見餘天時,生大愧恥,伎樂之音皆
悉不如,壽命短促。如是之業於此壁上皆悉
見之。


「時天帝釋復於殿壁中見眾合地獄十
六隔處。如前所說,殺生、偷盜、邪婬之人墮此
地獄,具受無量種種楚毒。受苦既畢,從地獄
出,生餓鬼中,受於食吐餓鬼之身,壽命長遠。
若得飲食,為餘餓鬼之所劫奪,若有眷屬亦
為餓鬼之所欺奪。復有異鬼以刀斬截,受大
苦惱,辛酸而死。從此命終生畜生中,受於水
牛、牛馬之形,壽命長遠,設得飲食,為他所奪。
畜生中死,若生人中,壽命短促,貧窮下賤,妻
不貞良。如是之業於殿壁中皆悉具見。


「時天帝釋復觀業果,於殿壁中見叫喚大
地獄十六隔處。如前所說,殺生、偷盜、邪婬、妄
語墮此地獄,具受眾苦種種楚毒無量辛酸。
從地獄出,生餓鬼中,壽命長遠。或受錐身餓
鬼之形,或受針頸餓鬼之形,隨業所受,常困
飢渴,若有眷屬,為他所奪。或生食毒餓鬼之
中,毒火所燒。餓鬼中死,生畜生中,在大曠
野互相殘害,迭相食噉。畜生中死,若生人
中,身色憔悴無有威德。若有餘業,得生天
中,身量形貌皆悉減劣,一切眾寶莊嚴之具
光明微少,不為天女之所愛敬。天女背叛,捨
至餘天。須陀尠味,智慧薄少,心不正直,為
餘天子之所輕笑。若諸天眾與阿修羅鬪戰
[031-0181a]
之時,為他所殺。以餘業故。


「爾時,釋迦天王復共諸天眾於寶殿壁,見大
叫喚地獄十六隔處,是中眾生受種種苦,如
前所說。若有眾生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
醉亂,墮此地獄,具受無量種種楚毒。受苦既
畢,從地獄出,生餓鬼中,處處逃走,有大惡
鬼拔出其舌,出已還生。餓鬼中死,生畜生
中,受迦頻闍羅雉鳥之身,以自音聲而喪其
命,以其妄語餘業緣故。畜生中死,若生人中,
受業果報如前所說,有所言說,人不信受。若
有善業生於天中,其聲嘶破麁惡鄙濁,不善
歌頌,一切天眾不信其言,不能宣說美愛
正語如餘天眾,以本妄語餘業緣故。


「時天帝釋復於殿壁觀焦熱地獄十六隔處。
是中眾生具受種種無量苦惱、辛酸楚毒業
之果報,如前所說。受罪既畢,從地獄出,生餓
鬼中,受食不淨餓鬼之身,受大苦惱五倍於
前。餓鬼中死,生畜生中,在於大海受摩竭魚
身。畜生中死,若生人中,容貌醜陋,脣口麁
大,人所惡見。人中命終,若有餘業,得生天
中,身光減劣如前所說,一切天眾之所輕
賤。


「大焦熱地獄、阿鼻地獄,此二地獄業之果報
不作化現。何以故?恐天心軟,見之喪命。若
見如是二地獄者,則大怖畏,是故不化此生
死報。時天王釋觀察是已,以偈頌曰:


「 「『譬如諸微塵,
 在於虛空中,
 風吹而旋轉,
 諸業亦如是。
 和合有別離,
 苦樂亦如是,
[031-0181b]
 因業之所轉,
 非是無因緣。
 今此業化處,
 牟尼如實知,
 化無量業網,
 諸心之種子。
 心集業難知,
 唯除諸如來,
 種種諸業繫,
 輪轉於世間。
 業網有大力,
 能受百千萬,
 那由他劫數,
 種種諸生死。
 譬如繩繫鳥,
 雖遠攝則還,
 業繩繫眾生,
 其事亦如是。』」



「爾時,天帝釋示諸天子希有事已:眾生無量
決定之業及不定業,現報所受、生報所受、餘
報所受。復有三種:善、不善業及無記業。示如
是等無量業網——迦葉如來所化影像——與諸天
眾禮拜既訖,從此閻摩娑羅樹中而出。天眾
出已,帝釋還閉娑羅樹門。帝釋既出,見餘天
眾放逸遊戲以自娛樂,受五欲樂。


「爾時,天王
見此事已,心生憐愍而說頌曰:


「 「『畜生雜形類,
 為放逸所誑,
 若食若受欲,
 貪心常愛樂。
 本行於善業,
 天中食報盡,
 如是放逸人,
 命終何所趣?
 放逸怨自壞,
 業風之所吹,
 猶如樹傾倒,
 墮於諸道中。
 百千那由他,
 天中受生死,
 而不起厭離,
 不生憂怖心。』」



「爾時,帝釋說此偈已,至諸放逸天子眾中,諸
天子等,心生敬重供養恭敬。時天帝釋為攝
其心,與此天子遊戲種種園林之中,不入閻
摩娑羅樹間,諸園林中遊戲受樂。時天帝釋
[031-0181c]
與其眷屬諸天大眾詣善法堂。閻摩娑羅所
住諸天,受天之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
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
受第一樂,主大園林,常受安樂。以餘業故,
生摩羅耶國,主栴檀林,大富豐樂。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
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二十五地,名速行地。眾生何業而生彼天?見:有眾生行於善業,
其心質直離於諂曲,不惱眾生,信於果報,行
正見業,大修布施,大富饒財。見有眾生入於
大海以求財寶,以大船舫施此商人。諸商人
等,得此船舫,多獲財寶,持用布施,修諸福
業。如是船主以船施之,不求恩惠、不受其
報。云何不盜?若行道路,有諸賊軍破壞
村柵,或畏官軍逃避村柵入此村中,乃至不
取糠秸草葉,信業果報而生怖畏,非畏王法,
是名不盜。云何不殺生?乃至濕生蚰蜒之類,
終不故殺,心不念殺。若有眾生造作罝羅罟
網、機撥坑陷,殺諸虎狼禽獸之屬,即以財
物贖命令脫。其心不悔,亦教他人令住善
道,作如是等種種善業。是持戒人不殺不盜,
憶念善業皆得成就。若有所作,一切天眾皆
共讚善,顏色清淨,諸天供養,是則名曰現業
果報。


「是善業人從此命終,生於三十三天之
上,名速行地。生彼天上,以善業故第一莊
嚴,一切眾生不能分別,如是天處甚可愛樂。
天子既生,其身光明,受第一樂,身無骨肉
亦無垢汗,無有怨敵亦無怖畏,無所追求,離
於嫉妬,無不愛樂,無病怖畏唯除退時,無有
[031-0182a]
王怖,心多放逸。遍見諸地皆可愛樂,五欲自
娛,無量境界遊戲受樂。毘琉璃樓黃金欄
楯,種種樹林蓮花林池七寶所成,鵝鴨鴛
鴦以為莊嚴,出於種種微妙音聲。山谷之中
多饒眾鳥,須彌山峯七寶莊嚴,蓮花池中金
銀真珠以為底沙,種種寶樹如日光明,金毘
琉璃以為樹枝,眾花莊嚴,無量眾蜂以為嚴
飾。須彌山窟,第一眾寶以為莊嚴。其地柔
軟。七寶高峯,其高峯中眾華妙香周匝嚴
飾,隨念而生。復有異處燈樹莊嚴,如意之樹
百千光明莊嚴奇特,百千天女以為圍遶,歌
眾妙音共相娛樂。如是天眾,隨所觸見皆受
快樂,耳聞眾音心皆愛樂。若聞諸香,無量功
德皆悉具足。若以身觸無不愛樂。隨心所
念一切皆得,無有因緣能奪其樂。如是天子,
百千天女而為圍遶,共餘天眾往詣山峯。其
峯名曰一切勢力,一切皆是如意之樹莊嚴
山峯,流泉河池生眾蓮花以為莊嚴,無量百
千天眾圍繞,毘琉璃寶以為樹枝遍覆其上,
百千重閣以為莊嚴,無量眾鳥出妙音聲。以
善業故,此山峯中成就如是種種諸樂,善業
為本,非無因生亦非他作。此人受報,非自
在天歡喜故與。


「爾時,天子上此山峯,見諸天子無量百千光
明悉等,與已無異。於此峯中,與諸天子天女
作眾伎樂,出妙音聲,娛樂受樂。此諸天眾其
身光明、色量受樂皆悉具足,諦視瞻仰,眾蓮
花鬘以為莊嚴,聞眾歌音心生愛樂,皆服天
衣,無有線縷經緯之別。如是諸天,其身皆悉
[031-0182b]
具足光明。


「爾時,天子昇山峯已,見諸地界各各差別,見
諸河流光明之輪。以善業故,於此天中住於
二處。種種清淨莊嚴之地,眾樂成就,如前所
說。何故名曰速行地耶?如此天眾有大勢力。
若諸天眾與阿修羅鬪,能於人中一眴目間,
打阿修羅還至本處三十三天,故名速行。以
前業故,得相似果。以本施人速行之船,令渡
大海多獲珍寶,布施修福,是故得此速疾果
報。如是天子手執器仗,甚大迅速。以善業故,
久受天樂。善業既盡,五衰相現,身體汗流,身
光卒滅如燈油盡,一切諸根亦復如是。於
五欲中悉無樂味,見餘天眾即生愧恥,一切
天女皆悉背叛。是時天子見其天女,背已
趣他,生二種苦:一者妬嫉苦;二者愛別離苦。
此二種苦,自燒其心過於猛火。若於先世有
偷盜業,爾時自見諸天女等,奪其所著莊嚴
之具奉餘天子。若於先世有妄語業,諸天女
等聞其所說,生顛倒解,謂其惡罵。若於先世
以酒施於持戒之人,或破禁戒而自飲酒,或
作麴釀,臨命終時,其心迷亂失於正念。為如
是等二倍悔熱之所惱亂,墮於地獄。若於先
世有殺生業,壽命短促,速疾命終。若於先
世有邪婬業,見諸天女皆悉捨已,共餘天
子互相娛樂。是則名曰五衰相也。以其持戒
五種缺故,業網所縛,受如業報。若行放逸,死
王所牽。如是一切缺漏持戒,為生天故而持
禁戒,無常速壞,爾時則為業繩所縛,墮於地
獄、餓鬼、畜生。


「如是觀天無常之樂,如目所見,
[031-0182c]
初雖有愛,畢歸磨滅,動壞無常如電不住,觀
於一切諸欲過惡,而說頌曰:


「 「『飲於放逸酒,
 諸天嗜癡飲,
 退墮於地獄,
 大猛火圍繞。
 初染於愛欲,
 瞋恚熱惱心,
 癡心所迷惑,
 但空無有實。
 為伎樂音聲,
 虛妄所誑惑,
 不覺退沒苦,
 畢竟不可免。
 見諸天女時,
 令天心轉變,
 畢竟當捨離,
 退墮於異趣。
 觀諸女人性,
 不離於女人,
 富樂則親近,
 衰變則捨離。
 如野鹿信遊,
 信欲亦如是,
 後若得衰變,
 心輕而捨之。
 不念恩敬養,
 亦不念親友,
 若遭衰變時,
 即捨不復念。
 猶如眾蜜蜂,
 捨於萎變花,
 女人亦如是,
 衰至則捨離。
 不觀善愛心,
 輕躁念愛欲,
 女人性如是,
 如蜜雜毒藥。
 惑慾致愚癡,
 巧辭增癡惑,
 女人難可信,
 智者所遠離;
 女色誑天人,
 悉令心迷惑,
 至於未來世,
 不能少利益。
 天人及夜叉、
 龍阿修羅等,
 羅剎毘舍遮,
 皆為女幻誑。
 如是諸欲樂,
 從於境界生,
 臨至命終時,
 諸樂皆亡失。
 一切諸天眾,
 園林而莊嚴,
[031-0183a]
 為死繩所縛,
 欲繫而將去。
 欲樂不能救,
 何用諸婇女?
 溥天諸世間,
 死王悉將去。』」



「如是比丘觀諸天子退沒相已,生慈悲心,厭
離欲境。如是天子自業所資,隨其至處,業繩
所牽,常不放逸。復有餘天放逸愛樂遊戲受
樂,馳諸境界如人乘馬,遊戲一切園林之
中受放逸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
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常生
樂處,第一富樂,多饒財寶,或為國王或為大
臣,多有象馬駝驢騎乘,行不步涉,無有疲
惓。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
彼以聞慧見:第二十六地名曰影照。眾生何
業而生彼天?若有眾生能總護持七種之
戒,得相似果,以思修心正見相應,不殺不
盜,善持禁戒。是持戒人作樂因故,持世間
戒,乃至不盜微細之物,離於偷盜。若其住止
近於海側他攝之地,海潮所出珂貝魚蜯,
如是種種一切眾物,不以盜心取此諸物。此
善業人信於未來,畏業果報,非為王法,是名
不盜。云何不殺生?是善業人信於未來,畏業
果報,善思直心,不惱眾生,離惡知識,以求
樂故不殺眾生。或遊河中或行山谷,其人
為於影鬼所執,寧捨自身,不害影鬼,不以毒
藥置於影中,恐害鬼命,雖知方便而不殘害。
若單都鬼,知殺方便,守戒不為。或以水照、
或以鏡照、或以日光,其人知殺而不加害,亦
不報怨,自捨身命,不殺眾生。是善業人身壞
[031-0183b]
命終生三十三天影照之地。生彼天已,以善
業故,其身光明,五樂音聲,受第一樂,眾樂具
足。於須彌地遊戲娛樂,與千天女以為圍遶,
閻浮檀金以為其地,間錯莊嚴。復於閻浮檀
金山峯之中遊戲受樂,如意之樹,隨心所念
悉從樹生,如是久時與諸眷屬受於天樂。
復往詣於外影之林,閻浮檀金以為樹林,莊
嚴園苑。金樹銀葉,青毘琉璃以為其果;銀樹
金葉,毘琉璃果以為莊嚴。外影林中,既遊戲
已,復詣異處,漸次遊觀,孔雀眾鳥七寶雜
色,種種廁填莊嚴其身。天子見已,入彼林
中,與孔雀諸鳥互共遊戲。時孔雀鳥見天
子來,出於種種美妙之音,天女歌音十六
分中不及其一。是時天子作如是念:『我今當
乘此孔雀鳥與諸天女遊戲山峯,處處遊觀。』
以善業故,隨其所念,孔雀天鳥即近天子,
化為大身,有大色力,端正莊嚴殊特轉勝。爾
時,天子與諸天女乘此孔雀,於須彌山處處
山峯,隨心所念悉往觀察,一一花池、一一山
峯,如是一切山峯花池皆遍瞻視。


「爾時,四大天王——護世界者——欲至三十三天說
閻浮提法以非法。是時天子於虛空中,路逢
護世四大天王,而問之言:『汝等相隨從何所
來?』爾時,護世答天子曰:『我從第一善業可愛
處來,其處多有蓮花園林河池,具足種種莊
嚴,而從彼來,欲詣三十三天,向釋迦天王說
閻浮提法以非法。』爾時,天子聞於護世四大
天王說是語已,生希有心,乘於眾寶大力孔
雀,隨念而行無所障礙,從天來下向閻浮
[031-0183c]
提,如第二日。以希有心,遍觀一切閻浮提
中園林花池、河流泉源、村營城邑,具足觀
之。閻浮提中諸婆羅門、邪見外道、諸相師
等,見此相已,作如是說:『是八臂天乘伽樓
羅金翅鳥王從天來下,向閻浮提,觀於世
間。』但作如是妄分別說。復有邪見異道、諸婆
羅門作如是說:『此是摩醯首羅自在天子,名
鳩摩羅童子之天,乘於孔雀從天來下,向閻
浮提,擁護世間。』復有邪見異道、諸婆羅門作
如是說:『摩醯首羅乘於白牛,造作世間,能壞
世間名為作者,能作世間。』如是邪見外道、諸
婆羅門種種分別、種種讚歎,造作諸論,非實
見實。如是一切諸婆羅門破壞正法,第一愚
癡,亦教他人令其邪見。


「爾時,天子既觀察已,還於天宮。如是外道以
愚癡心,不實說實,不如實見。於劫初時,此天
來下,外道見已,不如實知。如是邪見外道諸
婆羅門自生分別,轉為他說,如是外道不如
實見。爾時,天子既至天宮,向餘天眾說如
是言:『我至閻浮提見其國界,其地平正,園林
花池柔軟可愛。』時諸天子聞其所說,或乘
白象或乘孔雀,種種騎乘,或身乘空,悉遍觀
察須彌山已,次第而下至閻浮提。或於河池
山林靜處,暫下止住,令諸外道、婆羅門等,
皆名此處為福德地,在此地中,苦行持戒,謂
福德處。如是虛妄次第相傳,聞之心著,謂有
真實。


「爾時,天子初下之時,有婆羅門見此天子,自
生分別:或言此是大梵天王;或言此是摩醯
[031-0184a]
首羅;或言此是八臂天王;或言此是自在天
子、鳩摩羅童子天。各生分別:此是梵王所住
之地;此是摩醯首羅、自在天王所攝之地;此
是八臂天王所攝之地;此是鳩摩羅童子天
所攝之地。既分別已,或作邪論或作讚歎,或
自立宗,或自說因、自說譬喻,種種邪見。既自
邪見,復以邪見轉教他人,餘人聞已,展轉相
教。如是次第,非如實見。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