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五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經籍考七十二
集詩集/
韓子蒼集三卷
鼂氏曰皇朝韓駒字子蒼仙井人政和初詣闕上
書特命以官累擢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王黼嘗
[245-1b]
命子蒼詠其家藏太乙眞人圖詩盛傳一世宣和
間獨以能詩稱云
後村劉氏曰子蒼蜀人學出蘓氏與豫章不相接
吕公强之入派子蒼殊不樂磨淬剪截之功終身
改竄不已有已寫寄人數年而追取更易一兩字
者故所作雖少而善
許表民詩十卷
鼂氏曰許彦國字表民青社人周邦彦稱其寛平
[245-2a]
優游中極物情惜乎流落不偶故世人知之者或
寡也
還還集二卷
陳氏曰直龍圖閣江陵髙荷子勉撰
山谷跋髙子勉作詩以杜子美為標凖用一事如
軍中之令置一字如闗門之鍵而充之以博學行
之以温㳟天下士也
又跋歐陽元老詩此詩入陶淵明格律頗雍容使
[245-2b]
髙子勉追之或未能然子勉作唐律五言數十韻
用事穩貼置字有力元老亦未能也
後村劉氏曰子勉親見山谷經指授記覽多如麥
城詩押險韻畧無窘態集中健語層出紫微公詩
派乃以殿諸人何邪可升
東湖集二卷
陳氏曰樞密豫章徐俯師川撰禧之子魯直諸甥
思陵以魯直故召用之丞相吕頤浩作書具道上
[245-3a]
㫖而一時或言其由中人以進其初除大坡也程
俱在西掖繳奏不行奉祠去其然乎否邪然俯在
位亦不聞有所建明也
山谷跋前曰洪龜父携師川上藍莊詩來詞氣甚
壯筆力絶不類年少書生意其行已讀書皆當老
成解事熟讀數過為之喜而不寐老舅年衰才劣
不足學師川有意日新之功當於古人中求之耳
後村劉氏曰師川豫章之甥然自為一家不以渭
[245-3b]
陽髙自標樹藐視一世同時諸人多推下之然集
中不能皆善舊傳豫章見師川雙廟詩勉諸洪進
步今雙廟詩不存則其詩零落多矣師川在靖康
中以名節自任呼婢曰/昌奴事故其詩云直道庶幾師柳
下不應四海獨詩名可謂實錄諸人所以推下之
者蓋不獨以其詩也
東萊集二十卷 外集二卷
鼂氏曰吕本中字居仁好問右丞之長子靖康初
[245-4a]
權尚書郎紹興中賜進士第除右史遷中書舍人
已而落職奉祠少學山谷為詩嘗作江西宗派圖
行於世
陳氏曰希哲之孫好問之子祖謙之祖撰江西詩
派後人以其詩入派中
後村劉氏曰紫微公作夏均父集序云學詩當識
活法所謂活法者規矩備具而能出於規矩之外
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也是道也蓋有定法
[245-4b]
而無定法無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則可以與語
活法矣謝元暉有言好詩流轉圜美如彈丸此眞
活法也近世惟豫章黄公首變前作之弊而後學
者知所趣向畢精盡知左規右矩庶幾至於變化
不測然予區區淺末之論皆漢魏以來有意於文
者之法而非無意於文者之法也子曰興於詩又
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逺
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今之為詩者讀之
[245-5a]
果可以使人興起其為善之心乎果可以使人興
觀羣怨乎果可以使人知事父事君而能識鳥獸
草木之名之理乎為之而不能使人如是則如勿
作吾友夏均父賢而有文章其於詩蓋得所謂規
矩備具而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者後更多從
先生長者遊聞聖人之所以言詩者而得其要妙
所謂無意於文之文而非有意於文之文也余嘗
以為此序天下之至言也然均父所作似未能然
[245-5b]
往往紫微公自道耳所引謝宣城好詩流轉圜美
如彈丸之語余以宣城詩考之如錦工機錦玉人
琢玉極天下巧妙窮巧極妙然後能流轉圜美近
時學者往往誤認彈丸之喻而趨於易故放翁詩
云彈丸之論方誤人又朱文公云紫微論詩欲字
字響其晩年詩多啞了然則欲知紫微詩者以均
父集序觀之則知彈丸之語非主於易又以文公
之語騐之則所謂字字響者果不可以退惰矣
[245-6a]
鼂氏具茨集三卷
鼂氏曰先君子詩集也吕本中以為江西宗派曽
慥亦稱公早受知於陳無已從兄以道嘗謂公宗
族中最才華喻汝礪序其詩云予嘗從叔用商近
朝人物嘉言善行朝章國典禮文損益靡不貫洽
由叔用之學而達諸廊廟温厚足以代言淵博足
以顧問則以詩鳴者是豈叔用之志也哉雖然叔
用既已油然棲志於林澗曠逺之中遇事寫物形
[245-6b]
於興屬淵雅疎亮未嘗為悽怨危憤之音予於是
有以見叔用於消長用舍之際未嘗不安而樂之
者也嗟乎所謂含章內奥而深於道者非邪秦漢
以來士有抱竒懐能流落不遇往往躁心汗筆有
怨誹沈抑之思氣候急刻不能閑逺古之詞人皆
是也所以往往無所建立於天下唯深於道者遺
於世而不怨發於詞而不怒君子是以知其必能
有為於世者也嗟乎吾於叔用豈直以詩人命之
[245-7a]
哉
陳氏曰鼂冲之叔用撰冲之在羣從中亦有才華
而獨不第紹聖以來黨禍既作超然獨往侍郎公
武子止蓋其子也
後村劉氏曰喻汝礪所作序筆力浩大與叔用之
詩相稱余讀叔用詩見其意度宏闊氣力寛餘一
洗詩人窮餓酸辛之態其律詩云不擬伊優陪殿
下相隨于蒍過樓前亂離後追書承平事未有悲
[245-7b]
哀警策於此句者鼂氏家世顯貴而叔用不肯於
此時陪伊優之列而甘隨于蒍之後可謂賢矣他
作皆激烈慷慨南渡放翁可以繼之
青溪集一卷
陳氏曰臨川汪革信民撰吕居仁序之
後村劉氏曰吕滎陽居符離信民為教官從滎陽
學故紫微公尤推尊信民其詩曰富貴空中花文
章木上癭要知眞實地惟有華嚴境蓋吕氏家世
[245-8a]
本喜談禪而紫㣲與信民皆尚禪學
逺遊堂集二卷
陳氏曰知江州蘄春夏倪均父撰
後村劉氏曰均父竦之諸孫集中如擬陶韋五言
亹亹逼眞律詩用事琢句超出繩墨言近㫖逺可
以諷味蓋用功於詩而非所謂無意於文之文也
歸叟集一卷
陳氏曰開封王直方立之撰其髙祖顯事晉邸至
[245-8b]
樞密使直方喜從蘓黄諸名卿遊家有園池娶宗
女為假承奉郎自號歸叟年甫四十而死
李希聲集一卷
陳氏曰祕書丞李錞希聲撰與徐師川潘邠老同
時
楊信祖集一卷
陳氏曰楊符信祖撰未詳出處
後村劉氏曰吏道官官惡田家事事賢唐人得意
[245-9a]
語也
陳留集一卷
陳氏曰開封江端本子之撰以上至林子仁皆入
詩派
後村劉氏曰子我弟也子我詩多而工江西派乃
舍兄而取弟亦不可曉豈子我自為家不肯入社
如韓子蒼邪
邵茂誠詩集
[245-9b]
邵迎茂誠撰東坡序畧曰茂誠出其詩數百篇余
讀之彌月不厭其文清和妙麗如晉宋間人而詩
尤可愛咀嚼有味雜以江左唐人之風
王定國詩集
王鞏定國撰東坡序畧曰古今詩人衆矣而杜子
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
嘗忘君也歟今定國以余故得罪貶海上三年一
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病幾死余意其怨
[245-10a]
我甚不敢以書相聞而定國歸至江西以其嶺外
所作詩數百首寄余皆清平豐融藹有治世之音
其言與志得道行者無異幽憂憤歎之作蓋亦有
之矣特恐死嶺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以忝其父
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國且不我怨而肯
怨天乎余然後廢卷而嘆自恨知其人之淺也又
念昔者定國與顔復長道遊泗水登栢山吹笛飲
酒乘月而歸余亦置酒黄樓上以待之曰李太白
[245-10b]
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復作詩又以病
止酒閉門不出門外數步即大江經月不至江上
眊眊焉真一老農夫也而定國詩益工飲酒不衰
所至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今而後
余之所畏服於定國者不獨其詩也
山谷序畧曰定國生長富貴其嗜好皆老書生事
而不寒乞諸公多下之其為文章初不自貴珍如
落涕唾時出竒壯語驚天下士及流落嶺南更折
[245-11a]
節自刻苦讀諸經頗立訓傳以示意得其作詩及
他文章不守近世師儒繩尺規模逺大必有為而
後作欲以長雄一時雖未盡如意要不隨人後至
其合處便不減古人
胡宗元詩集
清江胡宗元撰山谷序畧曰君自結髪至白首未
嘗廢書其胷次所蔵未肯下一世事也前莫輓後
莫推是以窮於邱壑然以其耆老於翰墨故後生
[245-11b]
晩出無不讀書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門人次其詩
為若干卷觀宗元之詩好賢而樂善安土而俟時
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見其少長不倦忠
信之士也至於遇變而出竒因難而見巧則又似
予所論詩人之態也其興託髙逺則附於國風其
憤世疾邪則附於楚辭後之觀宗元詩者亦以是
求之
畢憲父詩集三卷
[245-12a]
河南畢憲父撰山谷序畧曰公貫穿六藝下至安
成虞初之記射匿候歲種魚相蠶之篇鼻嚏耳鳴
之占劾召鬼物之書無不口講指畫使疑者冰開
虛心者滿懐其詩筆語皆有所從來不虛道非博
極羣書不能讀之昭然也
吳處士靈谷詩
王介甫序畧曰君浩然有以自養遨遊於山川之
間嘯歌謳吟以寓其所好終身樂之不厭而有詩
[245-12b]
數百篇傳誦於閭里他日出其靈谷三十二篇以
屬其甥曰為我讀而序之惟君之所得蓋有伏而
不見者豈特盡於此詩而已雖然觀其鑱刻萬物
而按之以藻繢非夫人之巧亦孰能至於此
李少卿詩二十卷
太常少卿李簡夫撰潁濵序畧曰君所為詩曠然
閑放往往脫畧繩墨有遺我忘物之思問其所與
遊多慶歴名卿而元獻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
[245-13a]
志則曰樂天吾師也吾慕其為人而學其詩患莫
能及耳晩歲詩益髙信乎其似樂天也
七里先生自然集七卷
陳氏曰江端友子我撰端本兄也休復鄰幾之孫
其父懋相有遺澤子我以遜端本靖康初吳敏元
中薦子我召見賜出身為京官後至太常少卿
澗上丈人詩二十卷
鼂氏曰陳恬字叔易堯叟裔孫也博學有髙志不
[245-13b]
從選舉躬耕於陽翟與鮮于綽崔鶠齊名號陽城
三士又與鼂以道同卜隱居於嵩山大觀中召赴
闕除校書郎以道寄詩戲之曰處士何人為作牙
暫携猿鶴到京華故山巖壑應惆悵六六峯前只
一家未幾致仕還山建炎初再召避地桂嶺卒年
七十四秩朝奉郎直祕閣澗上丈人者其自號也
詩句豪健嘗作古别離紀靖康之難一時傳誦之
筆札清勁與人尺牘主皆藏弆以為寳云
[245-14a]
臨漢居士集七卷
陳氏曰南豐曾紘伯容撰其父阜子山於子固為
從兄弟
懐峴居士集六卷
陳氏曰曾思顯道撰紘之子也阜嘗將漕湖南後
家襄陽紘父子皆有官而皆髙亢不仕楊誠齋序
其詩以附詩派之後
序畧曰伯容詩源委山谷先生顯道得其父句法
[245-14b]
伯容放浪江湖間與夏均父諸詩人游從唱和其
題壁與韻見於均父集中者三十有二篇予每誦
均父之詩云曾侯第一又云五言類元度又云秀
句無一塵想見其詩而恨不見也行天下五十年
每見士大夫必問伯容父子詩無能傳之者今日
忽得故人尚書郎江西漕雷公朝宗寄余以二曾
詩集二編屬序之披誦三過蔚乎若玉井之蓮敷
月露之下也沛乎若雪山之水寫灔澦而東也琅
[245-15a]
乎若岐山之鳯鳴梧竹之風也望山谷之宫庭蓋
排闥而入歴階而升者歟
見南山集二十卷
陳氏曰祕閣修撰吳興劉壽無言撰
灊山集三卷
陳氏曰中書舍人龍舒朱翌新仲撰
周平園序畧曰藝之至者不兩能故唐之詩人或
略於文兼之者杜牧之乎苦心為詩自其所長至
[245-15b]
於議論切當世之務制誥得王言之體賦序碑記
未嘗茍作予每讀其書愛之恨不同時今吾先友
桐鄉朱公似之公世文儒少年登政和進士第時
人諱言詩公獨沉涵六義思繼作者南渡後登館
閣掌書命文章寖顯於朝中忤時宰謪居曲江十
有四年昌其詩放厥詞蓋斥久窮極益自刻苦於
山水間迨北歸則詩益老文益竒遂以名家其子
軧等類公遺藳凡四十四卷屬余序之
[245-16a]
曾文清集十五卷
陳氏曰禮部侍郎章貢曾幾吉父撰本朝曾氏三
望最初温陵宣靖公公亮明仲次南豐舍人鞏子
固兄弟然其祖致堯起家又在温陵之先矣其後
則幾之族也自贛徙河南與其兄楙叔夏開天游
皆嘗貳春官楙至尚書開沮和議得罪並有名於
世又有長兄弼為湖北提舉學事渡江溺死幾以
其遺澤補官銓試第一賜上舍出身清江三孔之
[245-16b]
甥也紹興末幾以老始擢用乾道中年八十三以
死號茶山先生其子逢逮皆顯於時
天台集十卷 外集四卷 長短句三卷附
陳氏曰臨海陳克子髙撰李更子長䟦其後云刪
定鄉人也少小侍運判公貽序宦學四方曾慥詩
選叙為金陵人蓋失其實今考集中首末多在建
康且嘗就試焉當是僑寓也詩選又言不事科舉
以吕安老薦入幕府得官按集有聞榜二絶則嘗
[245-17a]
應舉矣又有甲午歳所作詩云三十四則其生當
在元豐辛酉得官入幕蓋已老矣詩多情致詞尤
工
西溪居士集五卷
陳氏曰剡川姚寛令威撰待制舜明廷輝之子兄
宏令聲為刪定官得罪秦檜死大理獄寛為六部
監門逆亮南侵寛言木徳所照必無虞言騐將除
郎召對得疾仆殿上卒遂用其弟憲令則後至執
[245-17b]
政
集句詩三卷
陳氏曰江隂葛次仲亞卿撰勝仲之兄兄弟皆為
大司成
盧溪集七卷
陳氏曰直敷文閣廬陵王庭珪民瞻撰政和八年
進士仕不合棄去隱居數十年坐作詩送胡邦衡
除名徙辰州年已七十矣阜陵初政召為國子監
[245-18a]
主簿九十餘乃終寄禄纔承奉郎澤竟不及後周
益公在位欲委曲成就之卒不可
楊誠齋序略曰先生少嘗見曹子方詩法蓋其詩
自少陵出其文自昌黎出大要主於雄剛渾大云
清江劉清之子澄評先生之文謂廬陵自六一之
後惟先生可繼聞者韙焉
韋齋小集一卷
陳氏曰朱松喬年撰
[245-18b]
玉瀾集一卷
陳氏曰朱橰逢年撰韋齋之弟晦菴之叔父也嘗
夢為玉瀾堂之游甚異有詩紀之
雲壑隱居集三卷
陳氏曰南城蔡柟堅老撰宣和以前人沒於乾道
庚寅曾公卷吕居仁輩皆與之唱和
陳正獻集十卷
陳氏曰丞相福正獻公莆田陳俊卿應求撰紹興
[245-19a]
八年進士第二人乾淳間名相與虞并甫異論去
國
靜泰堂集十卷
陳氏曰叅政莆田龔茂良實之撰黄公度以莆人
魁天下陳正獻次之故事拜黄甲推最老者一人
最少者一人是歳茂良年最少莆人以為盛事後
參大政相位久虛實行相事坐撻曾覿直省官忤
阜陵意用謝廓然賜出身入臺擊罷之遂謫英州
[245-19b]
以沒其風節凛凛為世名臣
寓山集三十卷
陳氏曰吳興沈仲喆明逺撰丞相該之姪紹興五
年進士改官為江西運管嘗為悲扇工詩忤魏良
臣陷以深文奪三官不得志以卒
劍南詩藳二十卷 續藳六十七卷
陳氏曰陸游務觀撰初為嚴州刻所藁止淳熙丁
未自戊申以及其終當嘉定庚午二十餘年為詩
[245-20a]
益多其幼子子通後守嚴州續刻之篇什富以萬
計古所無也
後村劉氏曰近歳詩人雜博者堆隊仗空踈者窘
材料出竒者費搜索縛律者少變化惟放翁記問
足以貫通力量足以驅使才思足以發越氣魄足
以陵暴南渡而下故當為一大宗末年云客從謝
事歸時散詩到無人愛處工又云外物不移方是
學俗人猶愛未為詩則皮毛落盡矣
[245-20b]
雪巢小集二卷
陳氏曰東魯林憲景思撰初寓吳興從徐度敦立
游後為參政賀允中子忱孫壻寓臨海其人髙尚
詩清澹五言四韻古句尤佳殆逼陶謝梁谿尤延
之誠齋楊延秀皆為之序且為雪巢賦及記余為
南城其子遊謁至邑以家集見示愛而錄之及守
天台則板行久矣視所錄本稍多然其暮年詩似
不逮其初往往以貧為累不能不衰索也
[245-21a]
誠齋序畧曰延之謂景思詩似唐人信矣然至如
桃花飛後楊花飛楊花飛後無可飛天空霜無影
等句超出詩人凖繩之外其遐不可追其卓不可
跂矣使李太白在必笑領此句也似唐人而已乎
王季夷北海集二卷
陳氏曰北海王嵎季夷撰紹淳間名士寓居吳興
陸務觀與之厚善三子甲田申皆登科
易足居士自鳴集十五卷
[245-21b]
陳氏曰鄱陽章甫冠之撰居吳下自號轉菴作易
足堂韓無咎為之記
屏山七者翁十卷
陳氏曰從事郎崇安劉㻫平父撰子翬彦冲之子
也
玉雪小集六卷 外集七卷
陳氏曰太常愽士龍泉何偁徳揚撰隆興初在朝
言和議觸時相去後不復召歴麾節而卒
[245-22a]
雪山集三卷
陳氏曰富川王質景文撰質游太學治詩有聲仕
為樞屬嘗著詩觧三十卷未之見也
景物類要詩十卷
陳氏曰東陽曹冠宗臣撰隨物為題類事詩凡二
百餘篇冠為秦檜客與其孫塤同登甲科未幾秦
亡奪前名恩數再赴廷試仕至知郴州
同庵集一卷
[245-22b]
陳氏曰吳興施士衡徳求撰嘗試中教官為宣州
簽幕坐廢雖牽復仕竟不進
柟山老人集八卷
陳氏曰龍泉季相文成撰
三逕老人碔砆集十三卷
陳氏曰福建提舉常平昭武杜圮受言撰胡憲原
仲為之序其上世龍圖閣直學士鎬本常州無錫
人其孫天章閣待制把於圮為曾祖
[245-23a]
穀城集五卷
陳氏曰建安黄銖子厚撰晦庵作序極稱之
松坡集七卷 樂府一卷
陳氏曰丞相豫章京鏜仲逺撰鏜使金執節驟用
其在相位當韓侂胄用事無所立
白石道人集三卷
陳氏曰鄱陽姜䕫堯章撰千巖蕭東夫識之於年
少客游以其兄之子妻之石湖范至能尤愛其詩
[245-23b]
楊誠齋亦愛之賞其嵗除舟行十絶以為有裁雲
縫月之妙思敲金戞玉之竒聲䕫頗解音律進樂
書免解不第而卒詞亦工
轉庵集一卷
陳氏曰閤門舍人永嘉潘檉徳久撰
王祕監集四卷
陳氏曰永嘉王柟木叔撰
熙庵詩藁
[245-24a]
四明劉應時良佐撰楊誠齋序略曰君之詩放翁
陸務觀既摘其佳句序之余尚何言偶披卷讀至
云寂寞黄昏愁弔影雪窻怕上短檠燈又獨與梅
花共過冬淡月故移疎影去又睡魔正與詩魔戰
窻外一聲婆餅焦又早行云雞犬未鳴潮半落草
蟲聲在豆花村使晩唐諸子與半山老人見之當
一笑曰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歐陽伯威詩
[245-24b]
廬陵歐陽伯威少與周益公同塲屋連戰不利篤
意於詩誠齋嘗摘其警句抄之如西風五更雨南
鴈數行書詩成䕫子國人在仲宣樓細雨雙飛鷺
寒蓑獨釣舡夢回千里外燈轉一窻深誰知花過
半纔與酒相尋故人驚會面新恨說從頭天上張
公子雲間陸士龍月白元猿哭更殘絡緯悲語離
遽如許話舊復何時巷南巷北人招飲一雨一晴
花耐看有客過門湖海士隔籬呼酒咄嗟間夢回
[245-25a]
金馬玉堂上文在冰甌雪椀中青山如故情非故
芳草喚愁詩遣愁擾擾征人相顧語蕭蕭落木不
勝秋風色似傳花信到夕陽微放栁梢晴千里歸
來人事改十年猶幸此身存絶句四首戀樹殘紅
濕不飛楊花雪落水生衣年來百念成灰冷無語
送春春自歸桑麻得雨更菁葱芍藥留春結晩紅
怪得鳥聲如許好此身還在亂山中為憐紅杏亞
枝斜看到斜陽送亂鴉又是一春窮不死天教留
[245-25b]
眼看鶯花蓬窻卧聽疎疎雨却似芭蕉夜半聲煙
浪蔽天天倚蓋略容一㸃白鷗明公䟦云鳥啼花
落悠然㑹心處酌大白嚥伯威詩欲馭風騎氣也
醒菴遺珠集十卷
陳氏曰臨川余國寳撰淳熙前人
白石丁藁一卷
陳氏曰三山黄景說巖老撰淳熙辛丑進士
復齋漫藁二卷
[245-26a]
陳氏曰知台州黄㽦子耕撰
梅山詩藁六卷 續藁十五卷
陳氏曰括蒼姜特立邦傑撰以父死事得西班累
舉不第晩為閤職春坊攀附己酉龍飛恩至節度
使周益公留衛公皆為其所間特立詩亦粗佳韓
無咎陸務觀皆愛之本亦士人也塗轍一異儼然
暬御之態豈其居使之然耶
冷然齋集二十卷
[245-26b]
陳氏曰山隂蘓泂召叟撰丞相子容四世孫師徳
仁仲之孫
曾谹父詩詞一卷
陳氏曰知台州曾惇谹父撰紆之子也皆在台時
所作
瓦全居士詩詞二卷
陳氏曰太常博士寧海王澡身甫撰初名津字子
知
[245-27a]
疎寮集三卷
陳氏曰四明髙似孫續古撰少有俊聲登甲辰科
不自愛重為館職上韓侂胄生日詩九首皆暗用
錫字為清議所不齒晩知處州貪酷尤甚其讀書
以隱僻為博其作文以怪澁為竒至有甚可笑者
就中詩猶可觀也
徐照集三卷
陳氏曰永嘉徐照道暉撰自號天民
[245-27b]
徐璣集二卷
陳氏曰徐璣致中撰
翁卷集一卷
陳氏曰翁卷靈舒撰
趙師秀集二卷 别本天樂堂集一卷
陳氏曰趙師秀紫芝撰四人者號永嘉四靈皆晩
唐體者也惟師秀嘗登科改官亦不顯
水心徐道暉墓誌畧曰道暉有詩數百斵思尤竒
[245-28a]
皆横絶歘起冰懸雪跨使讀者變踔憀慄肯首吟
嘆不自巳然無異語皆人所知也人不能道耳蓋
魏晉名家多發興髙逺之言少騷物切近之實及
沈約謝脁永明體出士爭效之初猶甚艱或僅得
一偶句便已名世矣夫束字十餘五色彰施而律
吕相命豈易工哉故善為是者取成於心寄妍於
物融會一法涵受萬象豨苓桔梗時而為帝無不
按節赴之君尊臣卑賔頤主穆如丸投區矢破的
[245-28b]
此唐人之精也然厭之者謂其纎碎而害道淫肆
而亂雅至於廷設九奏廣䄂大幅而反以浮響疑
宫商布縷謬組繡則失其所以為詩矣然則發今
人未悟之機興四百年已廢之學使復言唐詩者
自君始不亦詞人墨客之一快也惜其不尚以年
不及臻乎開元元和之盛而君既死同為唐詩者
徐璣字文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紫芝紫芝集
常友朋殯且葬之
[245-29a]
李孟達集一卷
陳氏曰宗正丞宣城李兼孟達撰唐末李咸用披
沙集者即其逺祖也嘗知台州時稱善士
柯東海集十五卷
陳氏曰莆田柯夢得東海撰嘗試春官不第
山中集一卷
陳氏曰莆田趙庚夫仲白撰兩上春官不第以取
應得右選不得志而没劉潛夫誌其墓擇其詩百
[245-29b]
篇屬趙南塘序而傳之
後村劉氏墓誌畧曰仲白平生志業無所洩一寓
之詩叢藁如山和平冲澹之語可咀而味憤悱悲
壯之詞可愕而怒流離顚沛之作可怨而泣也遇
貴公張宴廣座命題衆賔方嚬呻營度仲白已飛
筆滿軸神色自得蓋其所挾髙未嘗蘄壓人而每
出人上故愛仲白者少嚴而忌之者衆矣其詩最
多自刪取五百首
[245-30a]
磬沼集一卷
陳氏曰崇仁羅鑑正仲撰樞密春伯之從弟磬沼
者為池因地曲折如磬然
茅齋集二卷
陳氏曰南城鄧繼祖撰
梔林集十卷
陳氏曰吳郡沈繼祖撰慶元初有為察官者家富
川豈即其人固不足道詩亦無可觀者
[245-30b]
花翁集一卷
陳氏曰開封孫惟信季繁撰在江湖中頗有標致
多見前輩多聞舊事善雅談長短句尤工嘗有官
棄去不仕
惠崇集十卷
陳氏曰淮南僧惠崇撰與潘閬同時在九僧之數
亦善畫
天竺靈苑集三卷 採遺一卷
[245-31a]
陳氏曰錢塘僧遵式撰所謂式懴主者也
渚宫集三卷
陳氏曰錢塘僧文瑩道温撰及識蘓子美嘗題其
詩後欲挽致於歐陽永叔而瑩辭不往老於荆州
之金鑾鄭毅為作序
揀金集一卷
陳氏曰螺江僧可尚撰有送徐鉉詩蓋國初人
螺江集一卷
[245-31b]
陳氏曰僧有朋撰號囷山禪師族陳氏閩帥嚴六
世孫
祕演詩集
釋祕演撰歐陽公序畧曰祕演與石曼卿交最乆
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相髙二人懽然無所間曼
卿隱於酒祕演隱於浮圖皆竒男子也然喜為歌
詩以自娱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
樂何其壯也一時賢士皆願從其游予亦時至其
[245-32a]
室十年之間祕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
歸曼卿已死祕演已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
盛衰則余亦將老矣夫曼卿詩辭清絶尤稱祕演
之作以為雅健有詩人之意祕演狀貎雄傑其中
浩然既習於佛無所用獨其詩可行於世而懶不
自惜已老胠其槖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曼卿
死祕演漠然無所向聞東南多山水其巓崖崛峍
江濤洶涌甚可壯也遂欲逺遊焉足以知其老而
[245-32b]
志在也
惟儼集
釋惟儼撰杭州人姓魏氏歐陽公序其詩曰與亡
友石曼卿最善居京師相國浮屠不出其戸十五
年士嘗遊其室者禮之惟恐不至及去為公卿貴
人未始一往干之然嘗竊怪平生所交皆當世賢
傑未見卓卓著功業如古人可記者因謂世所稱
賢材若不持兵走萬里立功海外則當佐天子號
[245-33a]
令賞罰於明堂茍皆不用則絶寵辱遺世俗自髙
而不屈尚安能酣豢於富貴而無為哉醉則以此
誚其坐人人亦復之以謂遺世自守古人之所易
若奮身逢時欲必就功業此雖聖賢難之周孔所
以窮達異也今子老於浮圖不見用於世而幸不
踐窮亨之塗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責今人之必然
邪雖然惟儼傲乎退偃於一室天下之務當世之
利病聽其言終日不厭惜其將老也已曼卿死惟
[245-33b]
儼亦買地京城之東以謀其終乃斂平生所為文
數百篇示予曰曼卿之死既已表其墓願為我序
其文然及我之見也嗟夫惟儼既不用於世其材
莫見於時若考其筆墨馳騁文章贍逸之能可以
見其志矣
參寥集十二卷
鼂氏曰皇朝僧道潛自號參寥子與蘓子瞻秦少
游為詩友其詩清麗不類浮圖語世稱其東園贈
[245-34a]
歌者兩絶句餘多類此
陳氏曰唐人舊有號參寥子者用莊子語也
後山序曰妙總師參寥大覺老之嗣眉山公之客
而少游氏之友也釋門之表士林之秀而詩苑之
英也游卿大夫之間名於四海三十年餘矣其議
古今張弛人情貎肖否言之從違詩之精粗若水
赴壑阪走丸倒囊出物鷙鳥舉而風迫之也若升
髙視下痒而鑑貎也元符之冬去魯還吳道徐
[245-34b]
而來見余與之别餘二十年復見於此愛其詩讀
不捨手屬其談挽不聽去夜相語及唐詩僧參寥
子曰貫休齊已世薄其語然以曠蕩逸羣之氣髙
世之志天下之譽王侯將相之奉而為石霜老師
之役終其身不去此豈用意於詩者工拙不足病
也由是而知余之所貴乃其棄遺所謂淺為丈夫
者乎於其行叙以謝之
希白詩三卷
[245-35a]
鼂氏曰僧希白撰張逸序之曰希白能詩與宋白
梁周翰張詠而下十數公友善其格律不減齊已
云
物外集三卷
陳氏曰僧徳洪覺範撰
瀑泉集十三卷
陳氏曰僧祖可正平撰蘓養直之弟有惡疾號癩
可
[245-35b]
眞隱集三卷
陳氏曰僧善權巽中撰靖安人落魄嗜酒
化庵湖海集二卷
陳氏曰僧法具圓復撰吳興人
浯溪集二十一卷
陳氏曰僧顯萬撰洪景盧作序前二卷為賦餘皆
詩也
女郎謝希孟集二卷
[245-36a]
陳氏曰閩人謝景山之妺嫁陳安國年三十三而
死其詩甚可觀歐陽公為之序言有古淑女幽閒
之風雅非特婦人之能言者也景山者按歐陽詩
話謝伯初字景山天聖景祐間以詩知名余謫夷
陵景山方為許州法曹以長韻見寄頗多佳句仕
不偶困窮以卒詩亦不見於世此序又言景山少
以進士一舉甲科考登科記天聖二年甲科但有
謝伯景而謝伯初者乃在寳元元年公謫夷陵當
[245-36b]
景祐三年景山已為法曹則非寳元登第者名字
差齵如此未可考也
歐陽氏序畧曰希孟之言尤隱約深厚守禮而不
自放有古幽閒淑女之風非特婦人之能言者也
然景山嘗從今世賢豪者游故得聞於當世而希
孟不幸為女子莫自章顯於世昔衛莊姜許穆夫
人錄於仲尼而列之國風今有傑然巨人能輕重
時人而取信後世者一為希孟重之其不泯没矣
[245-37a]
處女王安之集一卷
陳氏曰簡池王亢子倉之女尚恭字安之年二十
未嫁而死乾道戊子也亢自誌其墓有任公鼐者
為作集序援歐公所序謝希孟為比而稱其詩不
傳今余家有之任蓋未之見也
英華集三卷
陳氏曰李季萼死後為鬼仙事見夷堅志縉雲人
傳其集亦怪矣
[245-37b]
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