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09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 (master)


[154-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四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兵考六
  兵制
髙宗開元帥府於南京初募兵近萬人王旅寡弱至招
潰卒収羣盗以補之既即位始置御營司以大臣主之
四年以御營司并歸樞密院詳見禁旅門/
[154-1b]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御前諸軍者夲髙宗所收諸
  將部曲也祖宗以來内外諸軍惟廂禁二色而已
  禁軍皆𨽻三衙而更戍於外廂軍者所在有之以
  守臣節制若禁軍在邉上則文臣為經略使者統
  之武臣但為總管熈寕間内外禁旅合五十九萬
  人神宗将有事於四夷乃置百三十將其法甚備
  崇觀後朝廷取其闕額之数以上供故闕而不補
  者幾半軍興以來所存無幾上在元帥府始招潰
[154-2a]
  卒羣盗以為五軍後又得王淵楊惟忠等河北之
  兵建炎元年五月以為御營五軍然猶未大盛也
  三年四月又更置御前五軍劉光世所領西兵則
  謂之廵衞軍在五軍之外是嵗又改為神武五軍
  紹興元年十二月又改為行營四䕶軍張俊稱前
  軍韓世忠稱後軍岳飛稱左軍劉光世稱右軍併
  楊沂中中軍入殿前司而呉玠軍如故七年八月
  光世軍叛降偽齊於是川陜軍更以右䕶軍為號
[154-2b]
  十一年四月三宣撫司罷乃改其部曲稱某州駐
  劄御前諸軍十八年川陜軍亦如之其軍皆不𨽻
  三衞由是御前軍又在禁軍之外矣御前軍者帥
  臣不可得而節制得自逹於朝廷令禁兵俱厮役
  大抵如昔之廂軍將官雖存亦無職事但為武臣
  差遣而已愚謂不若併軍於廂籍而改御前軍為
  禁軍所在以帥臣節制之而都統制之官為之副
  貳庶幾兵民權出於一而緩急可以責成則合祖
[154-3a]
  宗制兵之意矣
建炎之後諸大將之兵浸増遂各以精鋭雄視海内而
因時制變隨處立營遷易靡定駐劄未有常所有如劉
光世軍或在鎮江池州太平韓世忠軍或屯江隂岳飛
一軍或戍宜興蔣山惟王彦八字軍隨張俊入蜀而呉
玠之兵多屯鳳州大散闗和尚原大略可考矣當是時
合内外大軍十九萬四千餘而川陜不與及楊沂中將
中軍專總宿衞於是江東劉光世淮東韓世忠湖北岳
[154-3b]
飛湖南王&KR0667四軍通十二萬一千六百時亦未有常屯
紹興五年王&KR0667罷以兵五千𨽻韓世忠王彦以八字軍
赴行在七年之秋劉光世將酈瓊叛以七萬人北降劉
豫别将王徳以八千人歸張俊由是三衙之外惟張韓
岳三軍為盛自三大將之外八年五月吕師古留兵三
千屯太平州而劉錡留兵屯鎮江焉至若四川之兵曲
端死呉玠併将其兵王庶劉子羽有興元又招集流散
立成部伍子羽罷玠又併将其兵故玠之兵十萬玠死
[154-4a]
胡世將為宣撫命呉璘以二萬守興州楊政以二萬守
興元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而玠之中部三萬人分屯
仙人闗内外璘併將之是以四川之兵獨偏重於興州
 給事中兼直學士院汪藻言金人為患今已五年陛
 下以萬乘之尊而倀然未知税駕之所者由將帥無
 人而御之未得其術也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王&KR0667
 之徒身為大將論其官則兼兩鎮之重視執政之班
 有韓𤦺文彦博所不敢當者論其家則金帛充盈錦
[154-4b]
 衣肉食輿臺厮飬皆以功賞補官至一軍之中使臣
 反多卒伍反少平時飛揚䟦扈不循朝廷法度所至
 驅掠甚於水火陛下不得而問正以防秋之時責其
 死力耳張俊明州僅能少抗柰何敵未退数里間而
 引兵先遁是殺明州一城生靈而陛下再有館頭之
 行者張俊使之也臣痛念自去秋以來陛下為宗社
 大計以建康京口九江皆要害之地故杜充守建康
 韓世忠守京口劉光世守九江而以王&KR0667𨽻杜充其
[154-5a]
 措置非不善也而世忠八九月間已掃鎮江所儲之
 資盡裝海舶焚其城郭為逃遁之計洎杜充力戰於
 前世忠王&KR0667卒不為用光世亦晏然坐視不出一兵
 方與韓吕朝夕飲宴敵至数十里間而不知則朝廷
 失建康敵犯兩浙乘輿震驚者韓世忠王&KR0667使之也
 失豫章而太母播越六宫流離者劉光世使之也嗚
 呼諸将以負國家罪惡如此而俊自明引兵至温道
 路一空民皆逃奔山谷世忠逗遛秀州放軍四掠至
[154-5b]
 執縛縣宰以取錢糧雖陛下親御宸翰召之三四而
 不來元夕取民間子女張燈髙㑹君父在難而不恤
 也&KR0667自信入閩所過邀索千計公然移文曰無使枉
 害生靈其意果安在哉臣觀今日諸將用古法皆當
 誅然不可盡誅也惟王&KR0667夲𨽻杜充充敗於前而&KR0667
 不救此不可赦當先斬&KR0667以令天下其他以次重行
 貶降使以功贖過臣愚以為敵退之後正大明賞罰
 再立紀綱之時莫若擇有威望大臣一人盡䕶諸軍
[154-6a]
 雖陛下親軍亦聼其節制稍稍以法裁之凡軍輙敢
 擅移屯以䕶駕為名者自主將以下悉論如法仍使
 於偏禆中擇人才之可用者間付以方面之權待其
 有功加以爵秩隂為諸将之代此今日所最急者惟
 陛下與大臣熟議㫁而行之
 起居郎胡寅上疏言趙充國西漢名将曹操三國英
 雄其用兵無不屯田積粟而今日之兵開口待哺此
 何理也自古臨敵有用命者有不用命者故藝祖皇
[154-6b]
 帝嘗出入行間以劔斫士卒皮笠記其退縮者事定
 而誅之若其摧堅䧟陣則賞不旋踵是謂有賞有刑
 旌别勇怯而今之賞功全陣轉授未聞有以不用命
 被戮者此何理也自古行賞其将帥勲閥尤異者則
 遷其官秩或封以國邑若其士卒則犒賜而已或以
 金帛予之而已今自長行以上皆以真官賞之人挾
 劵歴請厚俸至於以官名隊此何理也自古利權盡
 歸公上予奪操縱惟君所命如李牧之軍市租如藝
[154-7a]
 祖命邉将回易之類則衣糧器械賞設之費皆出其
 中今煑海𣙜酤之人遇軍之所至則奄而有之闤闠
 什一之利半為軍人所取至於衣糧則曰仰於大農
 器械則必取之武庫賞設則盡出於縣官此何理也
 自古制兵有事則付之將帥無事則歸之天子光武
 中興可謂馬上取之之時矣猶且不假將帥以久權
 鄧禹取三輔總数十萬衆一旦無功奪之如探囊中
 物今總兵者以兵為家若不復肯捨者曹操曰欲孤
[154-7b]
 釋兵則不可也無乃類此乎自建炎以來易置宰執
 凡四十餘人矣謀慮不臧政事不善雖台衡之重股
 肱之親一言而去之何獨將帥而不可進退以均勞
 佚之任㧞沉滯之材乎此又臣所未曉也自古制兵
 必有實数戰鬬則有敗北平居則有死亡緩急則有
 散逸此不能免也今諸軍近者四五年逺者八九年
 未嘗落死損逃亡之数豈皆不死乎抑隨死隨補乎
 逃而不以告敗而不以告死而不以告補而不以告
[154-8a]
 不可也以補者之姓名充死者之妻子不可也不然
 軍籍何自而無缺乎此又臣之所未曉也自古制兵
 必去冗食存精鋭分為等級如所謂百金之士千金
 之士則戰之所恃以必勝者其餘充聲勢備輜重而
 已則所以食之役之者不敢與鋭卒班焉雖其等如
 是然無非軍旅之用也今諸軍則無所不有矣避賦
 役免門户者往焉納賄賂求官爵者往焉有過咎不
 得仕者往焉犯刑憲畏逮逋者往焉違科舉失士業
[154-8b]
 者往焉則又有鄉黨故舊之人百工手藝之人方技
 術數之人音樂俳戱之人彼所以輻輳雲萃者非有
 勢以庇之乎非有利以聚之乎不然人生各有業何
 必軍之從此又臣之所未曉也
  按建炎中興之後兵弱敵强動輙敗北以致王業
  偏安者将驕卒惰軍政不肅所致汪彦章胡致堂
  二疏切中時弊故備錄之
建炎四年詔神武右軍統制張俊言牙軍軍兵多係招
[154-9a]
集烏合之衆欲將上等改刺勝㨗次等刺振華振武庶
幾軍政歸一易於訓練詔依其後以河北人充河北振
武其餘人刺陜西振華
紹興元年金人留承楚浙西大帥劉光世守鎮江欲携
貳之乃以金銀銅為三色錢其文曰招納信寳獲敵人
則燕餞而遺之未幾踵至得数千衆皆給良馬利器用
之如華人因創赤心竒兵兩軍頗得其用二年左僕射
吕頥浩請舉兵北向以復中原且謂天時人事今皆可
[154-9b]
為何者昨自淮揚之變兵械十亡八九未幾敵分三道
入境江浙兵皆散而為盗自陛下專意軍政稍汰其冗
修飭器械今張俊軍三萬有全装甲萬副刀槍弓箭皆
備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KR0667軍一萬三千
雖不如俊之軍亦皆精鋭劉光世軍四萬老弱頗衆然
選之可得其半又神武中軍楊沂中後軍吕師古皆不
下萬人而御前忠鋭如崔増姚端張守忠軍亦二萬臣
上考太祖之取天下正兵不過十萬况今有兵十六七
[154-10a]
萬何憚不為且向者羣盗四擾朝廷枝梧不暇今悉已
定又自敵之南牧莫敢攖其鋒者近嵗張俊獲㨗於四
明韓世忠振於鎮江陳思恭撃於長橋而張榮又大㨗
於淮甸良由敵貪殘太甚天意殆将悔禍又敵以中原
付之劉豫而豫煩碎不知國體三尺童子知其不可立
國事固可料觀宇文虛中密奏雖未可信然敵騎連年
不至淮甸必有牽制天意盖可見矣今韓世忠已到行
在臣願敵㫁早起命世忠張俊與臣等共議次策北向
[154-10b]
令世忠由宿泗劉光世由徐曹以入又於明州留海船
三百隻今范温閻臯乘四月南風北去徑取東萊此数
路皆有糧可因不必調民饋運大兵既集豫必北走所
得諸郡就擇土豪為守敵舉兵來争其地則彼出我入
彼入我出擾之数年中原可復况今之戰兵其精鋭者
皆中原之人恐久而銷磨異時勢必難舉此可為深惜
者也及聞桑仲進兵乃議大出師身自将軍北向且言
近聞敵偽合兵以窺川陜若於未來舉兵必可牽制陜
[154-11a]
西之急萬一王師逐豫則彼必震恐令韓世忠自京入
闗此亦一竒也
  按頥浩之言美矣然帝信其説而頒督師之命纔
  至常州而部将叛之竟稱疾不進略不能北向𤼵
  一矢復還相位功業無聞焉以所言當時軍旅事
  情稍備故録之
四年樞密院上言提舉御前軍器所申夲所萬全雜役
以五百人為額自户部裁減月給盡皆逃遁若依户部
[154-11b]
所申月米五斗五升每日不及二升麥四斗八升每斗
折錢二百日支食錢一百委是贍飬不足詔户部裁定
於月糧一石七斗添作一石九斗 五月詔神武義軍
統制王&KR0667下揀閲到第三等軍兵一千六百六十人撥
填諸州廂禁軍
 軍防令諸軍招揀等杖天武第一軍五尺有八寸棒
 日天武第二軍神衛五尺七寸三分龍衛五尺七寸
 拱聖神勇勝㨗驍㨗龍猛清朔五尺六寸五分驍騎
[154-12a]
 雲騎驍勝宣武殿前司虎翼水軍五尺六寸武騎寜
 朔歩司軍虎翼等五尺五寸廣㨗威勝廣徳克勝等
 五尺四寸五分克戎萬㨗雲㨗横塞等五尺四寸亳
 州雄勝飛騎威逺等五尺三寸五分濟州雄勝騎射
 橋道等五尺三寸揀中廣効武和武肅忠靖三路廂
 軍五尺二寸
七年樞密院言勘㑹累降指揮諸軍不得互相招收及
拖拽别軍官兵訪聞昨來諸軍内有因事走投别軍之
[154-12b]
人竊慮互相識認别致紛争理宜措置詔諸軍應今日
以前收到别軍官兵特免根䆒自後更不許招誘拘截
十一年四月給事中范同以諸將握兵難制獻策於秦
檜且以柘臯之㨗言於上召張俊韓世忠岳飛入覲論
功行賞皆除樞密副使張俊首納所部兵乃分命三大
帥副校各統所部自為一軍更其銜曰統制御前軍馬
罷宣撫司遇有出師取㫖兵皆𨽻樞密院依舊駐劄而
四川大將兵亦分屯就糧曰興成堦鳳文龍利閬金洋
[154-13a]
綿房西和州太安軍興元隆慶潼川府凡十四郡焉故
今鎮江大軍則韓世忠之舊部建康大軍則張俊之舊
部鄂州大軍則岳飛之舊部紹興末年荆南江州池州
又皆新創兵籍荆南所屯則劉錡所招効用益以鄂州
之兵江池之軍則三衙疲弱之卒屯戍者江州一軍大
抵皆茶㓂也而興元府興州金州三都統兵則夲曲端
呉玠吕師古之徒闗西之舊部考乾道之末建康都統
司兵約五萬人池州都統司兵一萬二千人鎮江府都
[154-13b]
統司兵四萬九千人荆南都統司兵二萬人興元都統
司兵一萬七千人金州都統司兵一萬一千人其後分
屯列戍増損不常揀練團併分合不一其下有統制統
領正将副将凖備将之目
十三年詔殿前司等處統領将官夲請受外别無供給
職田之類贍飬不足差官管運侵攘軍政可與逐月支
破供給統制副統制月一百五十貫統領官以至凖備
将各支給有差庶可贍足其家責以後效若諸軍仍前
[154-14a]
擅差軍兵囬易興販依私役禁軍法所販物貨計賍坐
罪州縣知而不舉與犯人同罪
一十九年樞密院言勘㑹内外諸軍招人多收技藝工
匠販賣之徒致人材短小形質怯懦敗壊軍政可自今
並依等杖招刺壯健堪披帶人如違重寘典憲從之
孝宗隆興二年殿前司言諸軍法兵級年及六十將校
年六十五減充剩圓支破請受内有戰功亦止半給近
年以來僥求全支又有年及不行減落支費浩瀚不免
[154-14b]
横取於民乞令所屬遵依舊法逐營置籍鄉貫年甲招
刺年月悉書於籍一留夲營一留户部一留總領以備
開落使用詔依
乾道元年詔三衙及江上諸軍今後陞差須候年限及
日方許申請
 遷補之制凡諸軍校嵗月有久近功效有優劣或聯
 比其名而加遷擢名曰排連其有戰功或大禮郊恩
 以次遷補則曰轉員惟老病過失者不在遷補之限
[154-15a]
 軍防令諸軍轉補将校者指揮使闕以副指揮使充
 副指揮使闕以都頭充都頭闕以副都頭充副都頭
 闕以軍分十将諸禁軍将轉補滿三年者十人闕三
 人七人至五人闕二人三人闕一人雖未滿三年者
 八人闕五人七人闕四人五人闕三人三人闕二人
 者並行轉補諸禁軍将校軍頭十将應轉補者當職
 官體量依揀禁軍法無病却乃試弓弩内槍刀標牌
 手各粗習為應法入得轉補即有病悴或年六十上
[154-15b]
 或轉補後犯賍枉法踰濫情重以上雖該恩並隔下
 其差出者勾抽體量在别州者隨所在州體量訖報
 住營處諸就糧軍闕将校應轉補者逐處各於見管
 一等軍分通理所闕人數遞遷如不足申總管或安
 撫鈐轄縣鎮先於夲州州於夲路比州及以次州一
 等軍分内選經轉補及二年者填闕又不足逐司報
 夲處隨轉補文字且奏諸禁軍轉補排連将校節級
 正管者各依職次指揮却相壓差管及差同管與下
[154-16a]
 名将校節級一等職名者各以補授先後為次諸禁
 軍已經轉補排連而有以前功賞武藝應轉資者先
 於舊職上轉補後於已轉資上轉補排連如無闕即
 於應排轉名次下額外補諸軍以過犯應隔轉補排
 連未經隔而有戰功及傷中者免隔諸廂軍應補員
 僚備録所降朝㫖給牒補節級者給帖諸禁軍轉補
 排連限一季内奏廂軍十日諸馬軍龍猛歩軍龍騎
 歸逺壯勇将校兵級雖犯徒到營不曽犯盗聼補轉
[154-16b]
 排連諸都作院将校所管工匠三百人以上闕及三
 人餘遇有闕日轉補及三年依名次遞遷
  容齊洪氏隨茟曰國朝宿衛禁旅遷補之制以嵗
  月功次而遞進者謂之排連大禮後次年殿庭較
  藝乘輿臨軒曰推垜子其嵗滿當去者隨其夲資
  髙者以正任團練使刺史補外州總管鈐轄小者
  得州郡監當留者於軍職内陞補謂之轉員唯堆
  垜之日以疾不趂赴者為害甚重紹興三十二年
[154-17a]
  四月予以右史午對時将有使事與上介張才甫
  同飯於皇城司有一老兵幞頭執黒杖子拜辭皇
  城幹辦官劉知閤泣涕哽噎劉亦為惻然予問其
  故兵以杖相示滿其上皆掲記士卒姓名營屯事
  件云身是天武第一軍都指揮使曽立戰功積官
  至遥郡團練使今年滿當出職若御前呈試了便
  得正任使名而為近郡總管不幸小疾遂遭揀汰
  只可降移外藩将校在身官位一切除落方伏事
[154-17b]
  州都監聼管營部轄三十七年勤勞一旦如掃薄
  命不偶至於如是坐者同歎息憐之案崇寜四年
  有詔諸班直嘗備宿衛病告滿尚可療者殿前指
  揮使補外牢城指揮使盖舊法也
開禧元年興元都統秦世輔言夲司諸軍闕額頗多紹
興之末管二萬九千餘人乾道三年以二萬七千人為
額今管二萬五千四百餘人所差𤼵出戍官占實一萬
一百四十三人㸃閲所部堪披帶者僅六百二十七人
[154-18a]
欲乞許夲司酌紹興末年元額招刺補填從之
  葉適應詔兵總論二曰自唐至徳以後節度専地
  而抗上令喜怒叛服在於晷刻而藩鎮之禍當時
  以為大諱矣然國擅於將猶可言也未久而將擅
  於兵将之所為惟兵之聼而遂以刼制朝廷故國
  擅於将人皆知之将擅於兵則不知也大歴正元
  之間節度使固已為士卒所立唐末尤甚而五代
  接於夲朝之初人主之興廢皆羣卒為之推戴一
[154-18b]
  出天下俯首聼命而不敢較而論者特以為其憂
  在於藩鎮豈不疎哉太祖既收節度權柄故汰兵
  使極少治兵使極嚴所以平一僭亂威服海内者
  太祖統紀制御之力非恃兵以為固者也羣臣不
  考夲末不察事勢忘昔日士卒奮呼専上無禮之
  患而反以為太祖之所以正國者其要在兵都於
  大梁無形勢之險而其險以兵夫都於大梁因周
  漢之舊而非太祖擇而都之也使果恃兵以為固
[154-19a]
  則連營百萬身自増之不待後世也其数乃不滿
  二十萬何哉不以兵强前世帝王之常道也况太
  祖之兵不滿二十萬其非恃兵以為固也决矣召
  募之日廣供饋之日増盖端拱雍熈以後契丹横
  不可制而然耳康定慶歴謀國日誤恃兵為國之
  説大熾不禁而後天下始有百萬之兵弱天下以
  奉兵而其治無可為者矣而上下方揚揚然自以
  為得計為之治文書聚財賦盡用衰世裒刻之術
[154-19b]
  取於民以㗖之而猶不足及其不可用也則又為
  之俛首以事驕敵而使之自安於營伍之中也故
  王安石為神宗講所以銷兵之術知兵之不勝飬
  而猶不悟籍兵之不必多教諸路保甲至四五十
  萬隂欲以代正兵正兵不可代而保甲化天下之
  民皆為兵於是虛耗之形見而天下之勢愈弱元
  祐廢罷保甲史臣以為太祖設階級之法什伍壯
  士以銷姦雄之心兵制最明而百餘年無禍亂王
[154-20a]
  安石不足以知此實録所載盖當時議論之夲原
  也雖然王安石則信不足以知此而不為王安石
  者豈能知之哉至於紹聖以後則又甚矣保甲復
  治正兵自若内外俱耗夲末並弱大觀政和中保
  甲之数至六七十萬二法皆弊名具實亡故軍制
  大壊而士卒不能被甲荷戈平民相挻化為盗賊
  斡里雅布始挾兵才萬餘長驅而至莫有敵者倉卒
  遣人召白徒以勤王京師不守則勤王之人㓂掠
[154-20b]
  遍天下矣嗚呼痛哉養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禍不
  用兵以自敗未有甚於夲朝者也而議者猶曰恃
  兵之固制兵之善可因而不可改可増而不可損
  是厚誣太祖而重誤國家也加以四屯駐之兵又
  昔日所未有以数倍祖宗之財用投於四總領之
  巨壑而州郡又以廂禁兵自困侵削民力至於空
  盡問其外禦則曰請和不暇問其内備則曰倉卒
  可慮統制統領總管路鈐路分鈐轄将兵之官充
[154-21a]
  滿天下坐糜厚禄而兵未嘗有一日之用方今國
  未見有難治之弊敵未見有難破之驗徒以自困
  於兵浸滛重滯不能輕利其一曰四屯駐大兵之
  患其二曰州郡廂禁土兵弓手之患去一患則得
  一利一州之兵患去則一州利一方之兵患去則
  一方利兵患去則兵强惟所用之無不可者陛下
  果决於此豈有乆而不革者哉
  又論四屯駐大兵曰敢問四大兵者知其為今日
[154-21b]
  之深患乎使知其為深患豈有積五十年之久而
  不求所以處此者然則亦不知而已矣自靖康破
  壊維揚倉卒海道艱難杭越草創天下逺者命令
  不通近者横潰莫制國家無威信以驅使强悍而
  諸将自誇雄豪劉光世張俊吳玠兄弟韓世忠岳
  飛各以成軍雄視海内其玩㓂飬尊無若劉光世
  其任数避事無若張俊當是時也廩稍惟其所賦
  功勲惟其所奏将校之禄多於兵卒之数朝廷以
[154-22a]
  轉運使主餽餉隨意誅剥無復顧惜志意盛滿仇
  疾互生而上下同以為患矣及張浚收光世兵柄
  制取無策吕祉以疎俊趣之一旦殺帥卷甲而遁
  其後秦檜慮不及逺急於求和以屈辱為安者盖
  憂諸将之兵未易收浸成疽贅則非特北方不可
  取而南方亦未易定也故約諸軍支遣之数分天
  下之財特命朝臣以總領之以為喉舌出納之要
  諸将之兵盡𨽻御前将帥雖出於軍中而易置皆
[154-22b]
  由於人主以示臂指相使之勢向之大将或殺或
  廢惕息俟命而後江左得以少安故知其為深患
  若此而已雖然以秦檜之慮不及逺也不止於屈
  辱為安而直以今之所措置者為大功疲盡南方
  之財力以飬此四大兵惴惴然常有不足之患檜
  徒坐視而不恤也檜久於其位老疾而死後來者
  習見而不復知但以為當然故朝廷以四大兵為
  命而困民財四都副統制因之而侵刻兵食内臣
[154-23a]
  貴倖因之而握制将權蠧弊相承無甚於此而况
  不戰既久老成消耗新補惰偷堪戰之兵十無四
  五氣勢愞弱加以役使囘易交跋債負家小日増
  生飬不足怨嗟嗷嗷聞於中外昔祖宗竭天下之
  財以飬天下之兵固前世之所無有而今日竭南
  方之財以飬四屯駐之兵又祖宗之所無有也夫
  以地言之則北為重以財言之則南為多運吾之
  多財兵强士飽事力雄富以此取地於北不必智
[154-23b]
  者而後知其可為也今奈何盡耗於三十萬之疲
  卒襲五六十年之積弊以為庸将腐閹賣鬻富貴
  之地則陛下之逺業将安所托乎陛下誠奮然欲
  大有為於天下攄不可掩抑之素志以謀夫不同
  覆載者之深讎必自是始使兵制定而減州縣之
  供餽以蘇息窮民種植基夲於是厲其兵使必鬭
  厲其将使不懼一再當敵而勝負决矣兵以少而
  後强財以少而後富其説甚簡其策甚要其行之
[154-24a]
  甚易也
  又論廂禁軍弓手土兵曰廂軍供雜役禁軍教戰
  守弓手為縣之廵徼土兵為鄉之控扼夫供役有
  兵備戰有兵廵徼有兵控扼有兵大州四五千人
  中州三千人小州二千人計一兵之費其正廪給
  之者居其一焉因兵而置營伍将校其上則路分
  鈐轄總管者居其一焉恩賜閲視借請劵食者居
  其一焉縁兵之蠧弊虧公病私者又居其一焉民
[154-24b]
  之所謂第一等户盡其賦入不足以衣食一兵今
  州郡二税之正籍盡以上供者及其所趂辦酒税
  窠名盡以上供者朝廷既自以飬大兵而州郡以
  其自當用度者又盡以飬廂禁土兵又有配𨽻罪
  人牢犴充塞亦州郡所飬然則財安得不匱而民
  安得不困乎夫所以飬兵者為其有事而戰不為
  其無事而備也無事而備則必有不飬之兵而後
  可今飬之於無事竭州郡之力以衣食之固非所
[154-25a]
  以戰也則雖有百萬之兵而不免自貶為至弱之
  國乃其勢之宜然耳故不減宿衛屯駐之大兵則
  國力不寛不減廂禁弓手土兵則州郡之力不寛
  夫立法定制於重滯繁擾之中以困民為安强以
  耗國為仁惠以疲士大夫之精力為用材以人心
  益陋所守益卑者為逺識以不可舉動為體國以
  飬兵不戰為消姦雄之心遂至於忘讎耻棄諸華
  廢天命禮壊樂失積衆弊而莫革者宿衛屯駐之
[154-25b]
  兵困之於上廂禁弓手土兵困之於下而已陛下
  思之於外而不圖其内患行其所難而不實為其
  所易者何哉
  古之兵皆出於民者也故民附則兵多而勃然以
  興民叛則兵寡而忽焉以亡自三代以來皆然矣
  秦漢始有募兵然猶與民兵参用也唐之中世始
  盡廢民兵而為募兵夫兵既盡出於召募於是兵
  與民始為二矣兵與民為二於是兵之多寡不闗
[154-26a]
  於國之盛衰國之存亡不闗於民之叛服募兵之
  數日多飬兵之費日浩而敗亡之形反基於此唐
  自天寳以來内外皆募兵也外兵則藩鎮擅之内
  兵則中人擅之其勢不相下而其力足以相制故
  安史反叛而郭子儀李光弼以節度之兵誅之朱
  泚僭亂而李晟渾瑊以神策之兵誅之及其衰也
  宦官則以内兵而刼制人主方鎮則以外兵而擅
  廣土地及朱温舉兵内向盡夷中人廢神策而唐
[154-26b]
  之鼎祚移於内楊行密錢鏐馬殷王建劉仁恭李
  茂貞之徒以卒伍竊據一方而唐之土宇裂於外
  而唐遂亡矣中更五代則國擅於将将擅於兵卒
  伍所推則為人主而國興焉非以得其民也其所
  廢則為獨夫而國亡焉非以失其民也宋有天下
  藝祖太宗以兵革削平海内暨一再傳則兵愈多
  而國勢愈弱元昊小醜稱兵構逆王旅所加動輙
  敗北卒不免因循茍且置之度外洎女真南牧徴
[154-27a]
  召勤王之師動数十萬然援河北則潰於河北援
  京城則潰於京城於是中原拱手以授金人而王
  業偏安於江左建炎紹興之間驕兵潰卒布滿東
  南聚為大盗攻䧟城邑荼毒生靈行都数百里外
  率為㓂賊之淵薮而所謂㓂賊者非民怨而叛也
  皆不能北向禦敵之兵也張韓劉岳之徒以輔佐
  中興論功行賞視前代衞霍裴郭曽無少異然䆒
  其勲庸亦多是削平内㓂撫定東南耳一遇女真
[154-27b]
  非敗則遁縱有小勝不能補過而卒不免用屈已
  講和之下策以成晏安江左之計及其末也夏貴
  之於漢口賈似道之於魯港皆以数十萬之衆不
  戰自潰於是賣降効用者非民也皆宋之将也先
  驅倒戈者亦非民也皆宋之兵也夫兵既不出於
  民故兵愈多而國愈危民未叛而國已亡唐宋是
  也噫兵猶手足也國猶身也手足强壯則身存手
  足枯槁則身廢兵多則國存兵少則國亡未有以
[154-28a]
  兵多而亡者今唐兵雖多强悍而不為用猶病狂
  易之人奮拳舉爪自䧟其膚自屠其腸以至於殞
  身也宋兵雖多劣弱而不可用猶病痱癖之人恣
  其芻豢以飬擁腫之四肢脛如腰指如股而病與
  之俱増以至於殞身也然則所以覆其國者乃兵
  也所以斃其身者乃手足也又古者籍民為兵其
  法不過因其户田之可賦者賦之年齒之可任者
  任之民固不容於倖免而亦不可以濫入司馬法
[154-28b]
  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盖言户盡為兵則君子小
  人賢與不肖俱出其間也自募兵之法行於是擇
  其願應募者而所謂願應募者非游手無藉之徒
  則負罪亡命之軰耳良民不為兵也故世之詈人
  者曰黥卒曰老兵盖言其賤而可羞然則募兵所
  得者皆不肖之小人也夫兵所以捍國而皆得不
  肖之小人則國之所存者幸也紀綱尚立威令尚
  行則猶能驅之以親其上死其長否則潰敗四出
[154-29a]
  反為生民之禍而國祚隨之矣可勝慨哉
 
 
 
 
 
 
 
[154-29b]
 
 
 
 
 
 
 
 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