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六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經籍考二十三
史傳記/
國史補二卷
鼂氏曰唐李筆撰起開元止長慶間事初劉餗記
元魏迄唐開元事名曰國朝傳記故肇續之
[196-1b]
幸蜀記三卷
鼂氏曰唐李匡文宋巨周宋居白撰初匡文記盡
孝明崩巨周記止於歸長安叙事互有詳略居白
合二記以宋為本析李為注取二序冠篇復掇遺
事增廣焉
次栁氏舊聞一卷
鼂氏曰唐李徳裕撰上元中史臣栁芳與髙力士
同竄黔中髙力士為芳言開元天寳禁中事乃論
[196-2a]
次舊聞李吉甫與芳子冕貞元初俱為尚書郎嘗
道力士之說吉甫每為其子徳裕言歲祀既乆遺
藁不傳但記十七事後文宗訪力士事於徳裕徳
裕編次上之多同明皇雜錄
奉天録四卷
陳氏曰唐趙元一撰起建中四年涇原叛命終興
元元年克復神都
燕南記三卷
[196-2b]
陳氏曰唐恒州司戸谷况撰專記成徳一鎮事自
建中二年至大和七年起張志忠終王承元古語
有燕南垂趙北際今以其在燕之南故名然河北
諸鎮連叛事迹亦畧矣
建中河朔記六卷
陳氏曰唐李公佐撰序言與從弟正封讀國史至
建中貞元之際序述河朔故事未甚詳備以舊聞
於老僧智融及谷况燕南記所說略同参錯㑹要
[196-3a]
以補史闕
邠志三卷
陳氏曰唐殿中侍御史凌凖宗一撰邠軍即朔方
軍也此本從盱江鼂氏借録其末題曰文忠修唐
史求此書不獲今得於忠憲范公之孫伯髙其中
尚舛誤當訪求正之紹興乙丑鼂公鄼
涼公平蔡録一卷
陳氏曰唐山南東道掌書記鄭澥撰凉國公者李
[196-3b]
愬也
開成承詔録二卷
鼂氏曰唐李石撰石與鄭覃李固言相文宗録當
時延英奏對事開成年號
太和野史三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但稱大中戊辰陳郡袁濤序自
鄭注而下十七人本共為一軸濤分之為三卷
太和摧兇記一卷
[196-4a]
陳氏曰文與上同而不分卷豈其初本邪
野史甘露記二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上卷記甘露之禍下卷記諸臣
本末
乙夘記一卷
陳氏曰唐布衣李潛用撰末又有吳郡李實者述
訓注本謀附益之乙夘太和九年也
兩朝獻替記三卷
[196-4b]
鼂氏曰唐李徳裕撰徳裕相文宗武宗録當時奏
對議論
元和朋黨録一卷
鼂氏曰唐馬永易記牛李朋黨始末自牛僧孺試
賢良迄令狐綯去位
陳氏曰池州石埭縣尉維揚馬永易明叟撰自元
和三年牛李對筞以至大中十三年令狐綯罷相
唐朋黨本末具矣永易嘗著唐職林實賔録等書
[196-5a]
崇觀政和間人也又有馬永卿大年者從劉元城
游大觀三年進士當是其羣従館閣書以永易為
唐人大誤也
㑹昌伐叛記一卷
陳氏曰李徳裕撰記平澤潞事
四夷朝貢録十卷
陳氏曰唐給事中渤海髙少逸撰㑹昌中宰相李
徳裕以黠戞斯朝貢莫知其國本原詔為此書凡
[196-5b]
二百一十國本二十卷合之為十卷
東觀奏記三卷
鼂氏曰唐裴廷裕撰昭宗時長安寇亂相仍自武
宗以後日歴起居注散軼不存詔史臣撰宣懿僖
三朝實録廷裕次宣宗録特采大中以來耳目聞
見撰次此書奏記於監修杜譲能以備史閣討論
云
陳氏曰記宣宗朝事凡八十九條
[196-6a]
貞陵遺事二卷 續一卷
陳氏曰唐中書舍人令狐澄撰吏部侍郎栁玭續
之澄所記十七事玭所續十四事
咸通庚寅解圍錄一巻
陳氏曰唐成都少尹張雲景之撰言南詔圍城扞
禦事
金鑾密記一卷一作三卷/
鼂氏曰唐韓偓撰偓天復元年為翰林學士從昭
[196-6b]
宗西幸朱温圍岐三年偓因密記其謀議及所聞
見事止於貶濮州司馬予嘗謂偓有君子之道四
焉唐之末南北分朋而忘其君偓崔允門生獨能
棄家従上一也其時搢紳無不交通内外以躐取
爵禄偓獨能力辭相位二也不肯草韋貽範起復
麻三也不肯致拜於朱温四也詩曰風雨如晦雞
鳴不已偓之謂矣而宋子京薄之奈何一本釐天
復二年三年各為一卷首尾詳略頗不同互相讎
[196-7a]
校凡改正千有餘字云
陳氏曰具述在翰苑時事危疑艱險甚矣昭宗屢
欲相之卒不果而貶竟終於閩非不幸也不然與
崔垂休軰駢首就戮於朱温之手矣
大唐補記三卷
陳氏曰南唐程匡柔撰序言懿宗朝有焦璐者撰
年代紀述神堯止宣宗匡柔襲摭三百年歴補足
十九朝起咸通戊子止癸巳附璐書中乾符已後
[196-7b]
備存補記末有後論一篇文詞雖拙議論亦正
南部新書五卷
鼂氏曰皇朝錢希白撰記唐故事
桂苑叢談一卷
鼂氏曰題云馮翊子子休撰雜記唐朝僖昭時雜
事當是五代人李邯鄲云姓嚴
中朝故事二卷
鼂氏曰偽唐尉遲偓撰記唐懿昭哀三朝故事故
[196-8a]
曰中朝
三朝見聞錄八卷
陳氏曰不知作者起乾符戊戌至天祐末年及莊
宗中興後河東事跡三朝者僖昭莊也其文直述
多鄙俚
廣陵妖亂志三卷
陳氏曰唐晋陽鄭廷誨撰言髙駢吕用之畢師鐸
等事
[196-8b]
汴水滔天録一卷
陳氏曰唐左拾遺王振撰言朱温簒逆事
吕夏卿兵志三卷
鼂氏曰皇朝吕夏卿撰公武得之於宇文時中季
䝉題其後云夏卿修唐史别著兵志三篇祕之戒
其子弟勿妄傳鮑欽止吏部好蔵書苦求得之其
子無為太守恭孫偶言及因懇借抄録於吳興
耳目記二卷
[196-9a]
鼂氏曰題云劉氏未詳何時人雜記唐末五代事
朱梁興創遺編二十卷
陳氏曰梁宰相敬翔子振撰自廣明巢賊之亂朱
温事跡訖於天祐弑逆大書特書不以為愧也其
辭亦鄙俚
莊宗召禍記一卷
陳氏曰後唐中書舍人黄彬撰
入洛記一卷
[196-9b]
鼂氏曰蜀王仁裕撰仁裕随王衍降入洛陽記往
返塗中事并其所著詩賦
賈氏備史六卷
陳氏曰漢諫議大夫賈譚撰叙石晋禍亂每一事
為一詩系之
晋朝䧟蕃記四卷
鼂氏曰皇朝范質撰質石晋末在翰林為出帝草
降虜表知其事為詳記少主初遷於黄龍府後居
[196-10a]
於建州凡十八年而卒按契丹丙午歲入汴順數
至甲子歲為十八年實國朝太祖乾徳二年也
陳氏曰據莆田鄭氏書目云范質撰本傳不載故
館閣書目云不知作者未悉鄭氏何所據也
晋太康平吳記二卷
隋氏曰周吏部尚書張昭撰世宗將討江南昭采
晋武平孫皓事迹為書上之
唐餘録六十卷
[196-10b]
鼂氏曰皇朝王皡奉詔撰皡芟五代舊史繁雜之
文采諸家之説倣裴松之體附注之以本朝當承
漢唐之盛五代則閏也故名曰唐餘録寳元二年
上之温公修通鑑間亦取之皥曾之弟
陳氏曰是時惟有薛居正五代舊史歐陽修書未
出此書有紀有志有傳又博采諸家小説倣裴松
之三國志注附其下方葢五代别史也館閣書目
以入雜傳類非是
[196-11a]
唐末汎聞録一卷
鼂氏曰皇朝閻自若纂乾徳中王普五代史成自
若之父觀之謂自若曰唐末之事皆吾耳目所及
與史冊異者多矣因話見聞故事命自若志之
陳氏曰題常山閻自若撰記五代及諸僣偽事其
序自言乾徳中得於先人及舅氏聞見且曰傳者
難驗見者易憑考之史䇿不若詢之耆舊也然所
記亦時有不同者如李濤納命事本謂張彦澤今
[196-11b]
乃云謁周髙祖未詳孰是
五代補録五卷
鼂氏曰皇朝陶岳撰祥符壬子以五季史書闕略
因書所聞得一百七事
陳氏曰每代為一卷凡一百七條岳雍熙二年進
士
五代史闕文一卷
鼂氏曰皇朝王禹偁撰錄五代史筆避嫌漏略者
[196-12a]
以備闕文凡一十七事
建隆遺事一卷
鼂氏曰皇朝王禹偁記太祖事按太祖崩時趙普
已罷為河南節度使盧多遜亦是太宗太平興國
元年始除平章事今云上將晏駕前一日召趙盧
入宫其謬甚矣世多以其所記為然不足信也
王氏揮麈録曰建隆遺事世稱王元之所述其間
率多誣謗之詞至於稱趙普盧多遜受遺詔昌陵
[196-12b]
尤為舛繆案國史韓王以開寳六年八月免相至
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始再秉衡鈞當太祖升時
普正在外何緣前一日與盧丞相同見於寢邪稱
太祖長子徳昭為南陽王又誤矣初未嘗有此事
元之當時近臣又秉史筆豈不詳知且載秦王傳
中云云安有淳化三年而見三朝國史秦王傳稱
可謂亂道此特人託名為之又案元之自有小畜
集序及三黜賦與國史本傳俱云淳化二年自知
[196-13a]
制誥舍人貶商州至道二年自翰林學士黜守滁
上咸平二年守本官知齊安郡而此序年月次序
悉皆顛錯其偽也明矣
巽岩李氏曰世傳王禹偁所記建隆遺事十三章
考其章句大抵不類禹偁平日之文其七章十三
章鄙悖益可駭幸而史官弗信然學士大夫不習
朝廷之故者猶以禹偁所作私信之余常反復證
驗力排其誣决知其不出於禹偁矣葢禹偁世所
[196-13b]
謂名賢者而數以直道廢故羣不逞輙假借竄寄
謂世可欺殊不知普實愛重禹偁而禹偁於普尤
拳拳也普遺藁四六表狀往往見禹偁集葢禹偁
代作也彼小人烏得識之
陳氏曰其記陳橋驛前戒誓諸將事元出熙陵而
序文云近取實録入禁中親自筆削然則此書之
作誠何謂也邵氏聞見錄亦嘗表而出之而或者
亦辨此書之偽當考
[196-14a]
祖宗獨斷一卷
陳氏曰皇朝陸經記祖宗獨斷事十事
龍飛日歴一卷
鼂氏曰皇朝趙普撰記顯徳七年正月藝祖受禪
事是年改建隆二月普撰此書普時為樞密學士
景命萬年錄一卷 藝祖受禪錄一卷
鼂氏曰未詳撰人記趙氏世次藝祖歴試迄受禪
事
[196-14b]
聖宋掇遺一卷
鼂氏曰皇朝歐陽靖撰記國初至仁宗君臣美事
以備史闕
晋公談録三卷
鼂氏曰皇朝丁謂撰多本朝事每章之首皆稱晋
公言不知何人為潤益初董識志彦得之於洪州
潘延之家延之晋公甥疑延之所為
涑水記聞十卷
[196-15a]
鼂氏曰皇朝司馬光撰記賔客所談祖宗朝及當
時雜事
陳氏曰此書行於世久矣其間記吕文靖數事吕
氏子孫頗以為諱葢嘗辨之以為非温公全書而
公之曾孫侍郎伋季思遂從而實之上章乞毁板
識者以為譏
嘉祐時政記一卷
鼂氏曰吳奎趙槩歐陽修記立英宗事并賈易論
[196-15b]
韓琦定冊疏附於後
甘陵伐叛記一卷
陳氏曰題文升撰不知何人末有論稱甘陵人蘇
朔為余言其大父慶歴中䧟賊親見賊初叛時事
按中興書目有甘陵誅叛錄稱殿中丞王起撰起
時為文彦博幕客然則别自一書也
隆平集二十卷
鼂氏曰皇朝曾鞏撰記五朝君臣事蹟其間記事
[196-16a]
多誤如以太平御覽與總類兩書之類或疑非鞏
書
濮王中陳一卷
鼂氏曰記治平中封濮安懿王時宰相奏狀及臺
諫言章
歐陽濮議四卷
鼂氏曰皇朝歐陽修永叔撰其序云武王之作人
皆謂君可代濮議之興人皆謂父可絶孟津之㑹
[196-16b]
獨夷齊不食周粟而餓死世未之知也後五百年
得孔子而後顯然則濮議其可與庸人以口舌一
日争邪熙寧初永叔知亳州日書成上之蘇子瞻
永叔客也亦以臺諫之論為直云
書壬戍事一卷
隋氏曰不知何人作記永樂之敗甚詳
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