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一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經籍考十八
史正史各門總/ 正史/
隋經籍志曰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國史以記言行後
世多務其道彌繁夏殷已上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周
則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分掌其事而諸侯之國
[191-1b]
亦置史官又春秋國語引周志鄭書之說推尋事跡
似當時記事各有職司後又合而撰之總成書記其
後陵夷衰亂史官放絶秦滅先王之典遺制莫存至
漢武帝時始置太史公命司馬談為之以掌其職時
天下計書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遺文古事靡不畢
臻談乃據左氏國語世本戰國䇿楚漢春秋接其後
事成一家之言談卒其子遷又為太史令嗣成其志
上自黄帝迄於炎漢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
[191-2a]
家七十列傳謂之史記遷卒以後好事者亦頗著述
然多淺鄙不足相繼至後漢扶風班彪綴後傳數十
篇并譏正前失彪卒明帝命其子固續成其志以為
唐虞三代世有典籍史遷所記乃以漢氏繼於百王
之末非其義也故斷自髙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為
十二紀八表十志六十九傳潛心積思二十餘年建
初中始奏表及紀傳其十志竟不能就固卒後始命
曹大家續成之先是明帝召固為蘭臺令史與諸先
[191-2b]
軰陳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紀擢固為郎典校
秘書固撰後漢事作列傳載紀二十八篇其後劉珍
劉毅劉陶伏無忌等相次著述東觀謂之漢紀及三
國鼎峙魏氏及吳並有史官晉時巴西陳夀刪集三
國之事唯魏帝為紀其功臣及吳蜀之主並皆為傳
仍各依其國部類相從謂之三國志壽卒後梁州大
中正范頵表奏其事帝詔河南尹洛陽令就夀家寫
之自是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一
[191-3a]
代之史至數十家唯史記漢書師法相傳並有解釋
三國志及范曄後漢書雖有音注旣近世之作並讀
之可知梁時明漢書有劉顯韋稜陳時有姚察隋代
有包愷蕭該並為名家史記傳者甚微今依其世代
聚而編之以備正史
鼂氏曰後世述史者其體有三編年者以事繫日
月而總之於年蓋本左丘明紀傳者分記君臣行
事之終始蓋本於司馬遷實錄者其名起於蕭梁
[191-3b]
至唐而盛雜取兩者之法而為之以備史官採擇
而已初無制作之意不足道也若編年紀傳則各
有所長殆未易以優劣論雖然編年所載於一國
治亂之事為詳紀傳所載於一人善惡之跡為詳
用此言之編年似優又其來最古而人皆以紀傳
便於披閱獨行於世號為正史不亦異乎
王氏揮麈録曰凡史官紀事所因者例有四一曰
時政記則宰執朝夕議政君臣之間奏對之語也
[191-4a]
二曰起居注則左右史所記言動也三曰日歴則
因時政記起居注潤色而為之者也舊屬史館元
豐官制屬秘書省國史按著作郎佐主之四曰臣
僚墓碑行狀則其家之所上也四者惟時政執政
之所日録於一時政事最為詳備左右史雖二員
然輪日侍立榻前之語旣遠不可聞所頼者臣僚
所申而又多務省事凡經上殿止稱别無所得聖
語則可得而記録者百司關報而已日歴非二者
[191-4b]
所有不敢有所附益臣僚行狀於士大夫行事為
詳而人多以其出於門生子弟之類以為虚辭溢
美不足取信雖然其所泛稱德行功業不足以為
信可也所載事跡以同時之人考之自不可誣亦
何可盡廢云
漢志九家四百一十一篇元附春秋今/釐入史門
按班孟堅藝文志七畧無史類以世本以下諸書
附於六藝略春秋之後蓋春秋卽古史而春秋之
[191-5a]
後惟秦漢之事編帙不多故不必特立史部後來
傳代旣乆史言漸多而述作之體亦不一隋志史
之類已有十三門唐以後之志皆因之然漢志所
録世本以下九書隋志則以太史公書入正史門
戰國䇿楚漢春秋入雜史門而其餘諸書則後學
所不盡見無由知其合入何門矣故姑以此九者
盡置之正史之首云
隋志六十七部三千八十三卷通計亡書合八十/部四千三十卷
[191-5b]
唐志正史集史七十五家九十六部五千一百有七卷
宋三朝志二十六部二千一十卷
宋兩朝志六部五百五十六卷
宋四朝志一十三部一千一百六十七卷
宋中興志三十九家四十二部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右正史
隋經籍志自史官放絶作者相承皆以班馬為凖漢
獻帝雅好典籍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命潁川荀悅
[191-6a]
作春秋左傳之體為漢紀三十篇言約而事詳辨論
多美大行於世至晉太康元年汲郡人發魏襄王冢
得古竹簡書字皆科斗帝命中書監荀朂令和嶠等
撰次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唯
周易紀年最為分了其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紀年
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起自夏殷周三代王事
無諸侯國别唯特記晉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
至曲沃莊伯盡晉國滅獨記魏事下至魏哀王謂之
[191-6b]
今王蓋魏國之史記也其著書皆編年相次文意大
似春秋經諸所記事多與春秋左氏扶同學者因之
以為春秋則古史記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
體今依其世代編而叙之以見作者之别謂之古史
宋三朝藝文志編年之作蓋春秋舊自東漢後變名
滋多至北齊或曰紀或曰春秋或曰畧或曰典或曰
志梁有皇帝實錄唐貞觀中作髙祖實録自是訖皇
朝為之
[191-7a]
隋志三十四部六百六十六卷
唐志四十一家四十八部九百四十七卷失姓名四家/栁芳以下不
著録十九家三/百五十五卷
唐志實録二十八部三百四十五卷劉知㡬以下不著/録四百五十七卷
按實録卽是倣編年之法惟唐志專立實録一門
隋史以實録附雜史宋志以實録附編年今從宋
志
宋四朝志二十四部一千二百一十卷宋敏求武宗以/下元入雜史門
[191-7b]
今附/此
宋中興志七十一家八十七部二千四百九十一卷
右編年
隋經籍志起居注者録紀人君言行動止之事春秋
傳曰君舉必書周官内史掌王之命遂書其副而藏
之是其職也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後漢明德馬后
撰明帝起居注然則漢時起居似在宫中為女史之
職然皆零落不可復知今之存者有漢獻帝及晉代
[191-8a]
已來起居注皆近侍之臣所録晉時又得汲冢書有
穆天子傳體製與今起居注同蓋周時内史所記王
命之副也近代以來别有其職事在百官志今依其
先後編而次之其偽國起居唯南燕一卷不可别出
附之於此
宋三朝藝文志古者左史記言右史記動厥後有起
居注蓋記動也時政紀蓋記言也又有日歴兼言動
而成之淳化以來悉備其書唐録編年之外又有起
[191-8b]
居注類前代記注今惟唐創業起居注存焉餘悉亡
逸國朝起居注時政記日歴祕在有司不列於此
隋志四十四部一千一百八十九卷
唐志六家三十八部一千二百七十二卷失姓名二十/六家開元起
居注以下不/著録三家
唐志詔令十一部三百五卷失姓名十家温彦博以下/不著録十一家二百二十
二/卷
按唐志特立詔令一門歴代史皆無之按古左史
[191-9a]
記言右史記動後來官制中起居郎起居舍人卽左
右之任也故以詔令併入起居注門庶從其類云
宋中興志七部四千三百一十二卷本志元以實録日/歴俱入編年今除
實錄入編年外以/日歴附於起居注
右起居注
史記一百三十卷
鼂氏曰右漢太史令司馬遷續其父談書創為義
例起黄帝迄於獲麟之歲撰成十二紀以序帝王
[191-9b]
十年表以貫歲月八書以紀政事三十世家以叙
公侯七十列傳以志士庶上下三千餘載凡為五
十二萬六千五百言遷沒後缺景武紀禮樂律書
三王世家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龜䇿傅靳蒯
列傳等十篇元成間褚少孫追補及益以武帝後
事辭㫖淺鄙不及遷書遠甚遷書舊裴駰為之解
云班固常譏遷論大道則先黄老而後六經序遊
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
[191-10a]
賤後世愛遷者多以此論為不然謂遷特感當世
之所失憤其身之所遭寓之於書有所激而為此
言耳非其心所謂誠然也當武帝之世表章儒術
而罷黜百家宜乎大治而窮奢極侈海内凋敝反
不若文景尚黄老時人主恭儉天下饒給此其所
以先黄老而後六經也武帝用法刻深羣臣一言
忤㫖輙下吏誅而當刑者得以貨免遷之遭李陵
之禍家貧無財賄自贖交游莫救卒䧟腐刑其進
[191-10b]
姦雄者蓋遷歎時無朱家之倫不能脫已於禍故
曰士貧窘得委命此豈非人所謂賢豪者邪其羞
貧賤者蓋自傷特以貧故不能自免於刑戮故曰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非空言也固不察其心而驟
譏之過矣
陳氏曰漢太史令夏陽司馬遷子長撰宋南中郎
參軍河東裴駰集註按班固云遷據左氏國語采
世本戰國䇿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於大漢斯
[191-11a]
以勤矣十篇闕有録亡書張晏曰遷沒之後亡景
武紀禮樂兵書漢興將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龜
筴傅靳蒯成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補作武紀三
王世家日者龜筴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顔師
古曰本無兵書張說非也今按此十篇者皆具在
褚所補武紀全寫封禪書三王世家但述封拜䇿
書二列傳皆猥醸不足進而其餘六篇景紀最疏
畧禮樂書謄荀子禮論河間王樂記傳靳列傳與
[191-11b]
漢書同而將相年表迄鴻嘉則未知何人所補也
褚先生者名少孫裴駰卽注三國志松之之子也
始徐廣作史記音義駰本之以成集解竊嘗謂著
書立言述舊易作古難六蓻之後有四人焉摭實
而有文采者左氏也馮虚而有理致者莊子也屈
原變國風雅頌而為離騷及子長易編年而為紀
傳者前未有比後可以為法非豪傑特起之士其
孰能之
[191-12a]
李方叔師友讀書記曰司馬遷作史記大抵譏漢
武帝所短為多故其用意遠揚雄班固之論不得
實見班固司/馬遷傳秦始皇本紀皆譏武帝也可以推求
史記其意深遠則其言愈緩其事繁碎則其言愈
簡此詩春秋之義也
朱子語錄曰司馬遷才髙識亦髙但麤率 太史
公三代本紀皆著孔子所損益四代之說髙帝紀
又言色尚黄朝以十月此固有深意且以孔顔而
[191-12b]
行夏時乘殷輅服周冕用韶舞則固好以劉季為
之則亦未濟事在 曹器遠云黄屋左纛朝以十
月葬長陵此事大事所以書在後先生云某嘗謂
史記恐是箇未成底文字故記載無叙有踈闊不
接續處如此等是也 伯恭子約宗太史公之學
以為非漢儒所及某嘗痛與之辨子由古史言馬
遷淺陋而不學踈略而輕信此二句最中馬遷之
失伯恭極惡之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
[191-13a]
火之必熱水之必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
竊脂之不穀此語最好某嘗問伯恭此豈馬遷所
能及然子由之語雖好又自有病處如云帝王之
道以無為宗之類他只說得箇頭勢大然下面工
夫又皆空踈亦猶馬遷禮書云大哉禮樂之道洋
洋乎鼓舞萬物役使羣動說得頭勢甚大然下面
亦空踈却引荀子諸說以足之又如諸侯年表盛
言形勢之利有國者不可無末却云形勢雖強要
[191-13b]
以行義為本他上文本意主張形勢而其末却如
此說者蓋他也知仁義是箇好底物事不得不說
且說教好看如禮書所云亦此意也伯恭極喜渠
此等說以為遷知行夏之時乗殷之輅服周之冕
為得聖人為邦之法非漢儒所及此亦衆所共知
何必馬遷然遷嘗從董仲舒遊史記中有余聞之
董生云此等語言亦有所自來也遷之學也說仁
義也說詐力也用權謀也用功利然其本意却只
[191-14a]
在於權謀功利又如伯夷傳孔子正說伯夷求仁
得仁又何怨他一傳中首尾皆是怨辭盡說壊了
伯夷子由古史皆刪去之盡用孔子之語作傳豈
可以子由為非馬遷為是可惜子由死了此論至
死不曾明聖賢以六經垂訓炳若丹青無非仁義
道德之說今求義理不於六經而反取踈畧淺陋
之子長亦惑之甚矣
東萊呂氏曰太史公之書法豈拘儒曲士所能通
[191-14b]
其說乎其指意之深遠寄興之悠長微而顯絶而
續正而變文見於此而起義於彼有若魚龍之變
化不可得而蹤跡者矣讀是書者可不參考互觀
以究其大指之所歸乎
夾漈鄭氏曰仲尼旣沒諸子百家興焉各效論語
以空言著書至於歴代實跡無所統繫迨漢建元
元封之後司馬氏父子出焉世司典籍工於制作
故能上稽仲尼之意㑹詩書左傳國語世本戰國
[191-15a]
䇿楚漢春秋之言通黄帝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
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記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歴
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
法學者不能捨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作故謂周
公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五百歲而在斯乎是其
所以自待者已不淺然大著述者必深於博雅而
盡見天下之書然後無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
除得書之路未廣亘三千年之史籍而跼蹐於七
[191-15b]
八種書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凡著書雖雜前
人之書必自成一家言左氏楚人也所見多矣而
其書皆楚人之詞公羊齊人也所聞多矣而其書
皆齊人之語今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俗良由採
摭未備筆削不遑故曰余不敢墮先人言乃述故
事整齊其傳非所作也劉知㡬亦譏其多聚舊記
時揷新言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大抵開基之
人不免草創全屬繼志之士為之彌縫晉之乗楚
[191-16a]
之檮杌魯之春秋其實一也乘檮杌無善後之人
故俱不行春秋得仲尼挽之於前左氏推之於後
故其書與日月並傳不然則一卷事目安能行於
世自春秋之後惟史記擅制作之規模不幸班固
非其人遂失㑹通之㫖司馬氏之門戸自此衰矣
先公曰太史公整齊世傳論次其文七年而遭李
陵之禍於是述陶唐迄獲麟止是史記二千四百
一十三年之書年數張/守莭說以七年而成
[191-16b]
前漢書一百卷
鼂氏曰後漢元武司馬班固續司馬遷史記撰十
二帝紀八年表十本志七十列傳起髙祖終於王
莽之誅二百三十九年凡八十餘萬字固旣瘐死
書頗散亂章帝令其妹曹世叔妻昭就東觀緝校
内八表天文志皆其所補也唐太宗子承乾令顔
師古考衆說為之注范曄譏固飾主闕蓋亦不然
其贊多微文顧讀者弗察耳劉知㡬又詆其古今
[191-17a]
人物表無益於漢史此論誠然但非固之罪也至
謂受金鬻筆固雖諂附匪人亦何至是歟然識者
以固書皆因司馬遷王商揚雄歆向舊文潤色之
故其文章首尾皆善而中間頗冗𤨏良由固之才
視數子微劣耳固之自叙稱述者豈亦謂有所本
歟
陳氏曰漢尚書郎扶風班固孟堅撰唐秘書監京
兆顔師古注本傳稱字籕恐當名籕而以字行也
[191-17b]
固父徐令彪叔皮以司馬氏史記太初以後闕而
不録故作後傳數十篇固以所續未詳探撰前記
綴集所聞以為漢書起髙祖終孝平王莽之誅二
百三十年為春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自永平受
詔至建初中乃成按班昭傳云八表并天文志未
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蔵書踵成之今中興書
目以為章帝時非也固坐竇憲死永元初不在章
帝時師古以太子承乾之命總先儒注解服䖍應
[191-18a]
劭而下二十餘人刪繁補略裁以已說遂成一家
世號杜征南顔監為左班忠臣
李方叔師友談記曰左氏傳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其書止十九萬言太史公史記上自黄帝下至漢
武三千餘年止七十萬言而班固漢書十二帝間
二百三十年乃一百萬言雖稱良史善叙事至於
案牘之文卑陋之事悉皆載之其失春秋之㫖遠
矣春秋蓋萬言而已
[191-18b]
夾漈鄭氏曰班固浮華之士全無學術專事剽竊
肅宗問以制禮作樂之事固對以在京諸儒必能
知之倘臣鄰皆如此則顧問何取焉及諸儒各有
所陳惟竊叔孫通十二篇之儀以塞白而已倘臣
鄰皆如此則奏議何取焉肅宗知其淺陋故語竇
憲曰公愛班固而忽崔駰此葉公之好龍也固於
當時已有定價如此人才將何著述史記一書功
在十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班固不
[191-19a]
通旁行却以古今人物強立等差且謂漢紹堯運
自當繼堯非遷作史記厠於秦項此則無稽之談
也由是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
自髙祖至武帝凡六帝之前盡竊遷書不以為慙
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之後資於賈逵劉歆復不
以為恥况又有曹大家終篇則固之自為書也㡬
希徃徃出固之胷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無此謬
也後世衆史脩書道旁築室掠人之文竊鈴掩耳
[191-19b]
皆固之作俑也固之事業如此後來史家奔走班
固之不暇何能測其深淺遷之於固如龍之於猪
奈何諸史棄遷而用固劉知㡬之徒尊班而抑馬
且善學司馬遷者莫如班彪彪續遷書自武昭至
於後漢欲令後人之續已如己之續遷既無衍文
又無絶緒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繼志也其
書不可得而見所可見者元成二帝贊耳皆於本
紀之外别記所聞可謂深入太史公之奧閫矣凡
[191-20a]
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經之新意史記之有太史
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為褒貶也間有褒貶者褚
先生之徒雜之耳且紀傳之中既載褒貶善惡足
為監戒何必紀傳之後更加褒貶此乃諸生决科
之文何施於著述殆非遷彪之意况謂為贊豈有
褒詞後之史家或謂之論或謂之序或謂之譔或
謂之評皆效班固臣不得不劇論固也
又曰顔師古解漢書所以得忠臣之名者以其盡
[191-20b]
之矣漢書未經顔氏之前凡㡬家一經顔氏之後
後人不能易其說縱有措辭易說之者如朝月曉
星不能有其明也詳見經録左/氏傳條下
容齋洪氏曰班固著漢書制作之工如英莖咸韶
音節超詣後之為史者莫能及其髣髴然至後漢
中所載固之文章斷然如出兩手
又曰顔師古注漢書評較諸家之是非最為精盡
然有失之贅冗及不煩音釋者其始遇字之假借
[191-21a]
從而釋之既云他皆類此則自是以降不煩申言
然有字義不深秘既為之辭而有數出至同在一
板内再見者如項羽一傳伯讀曰覇至於四言之
此類繁多不可勝數顏自注叙例云至於常用可
知不渉疑昧者衆所共曉無繁翰墨殆與今書相
矛盾也
後漢書九十卷 志三十卷
鼂氏曰宋范曄撰十帝紀八十列傳唐髙宗令章
[191-21b]
懷太子賢與劉訥言革希元等作註初曄令謝儼
撰志未成而曄伏誅儼悉蠟以覆車梁世劉昭得
舊本因補註三十卷觀曄與甥姪書叙其作書之
意稱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如此者又謂諸序論
筆勢放縱實天下之竒作徃往不減過秦論常以
此擬班氏非但不愧之而已其自負如此然世多
譏曄創為皇后紀及采風俗通中王喬抱朴子中
左慈等詭譎事列之於傳又贊辭佻巧失史之體
[191-22a]
云
陳氏曰按唐藝文志為後漢史者有謝承薛瑩司
馬彪劉義慶華嶠謝沈袁山松七家其前又有劉
珍等東觀記至曄乃刪取衆書為一家之作其自
視甚不薄然頗有略取前人舊文者注中亦著其
所從出至於論後有贊尤自以為傑思殆無一字
虚設自今觀之㡬於贅矣
又曰志三十卷晉秘書監河内司馬彪紹統撰梁
[191-22b]
剡令平原劉昭宣卿補註曄本書隋唐志皆九十
七卷今書紀傳共九十卷蓋未嘗有志也劉昭所
注乃司馬彪續漢書之八志爾序文固云范志今
闕乃借舊志注以補之其與范氏紀傳自别為一
書其後紀傳孤行而志不顯至本朝乾興初判國
子監孫奭始建議校勘但云補亡借闕而不著其
為彪書也館閣書目乃直以百二十卷併稱曄撰
益非是今考章懷注所引稱續漢志者文與今志
[191-23a]
同信其為彪書不疑彪晉宗室髙陽王睦之長子
多所注述注莊子及九州春秋之類是也
朱子語録曰劉昭補志於冠幘車服尤詳前史所
無
水心葉氏曰前漢雖有太史令司馬遷以為百年
之間遺文古事靡不畢集紬石室金匱自成一家
然朝廷之上本無史官可考班固亦不過綴輯所
聞為書頼其時天下一家風俗稍質流傳不至甚
[191-23b]
謬要之兩書之不可盡信者亦多矣至後漢始有
史官東觀著說前後相承范曄所以能述史於二
百年之後由有諸家舊書也然東漢雖有著記而
當時風俗之質則不如前漢而所載多溢詞又胡
廣蔡邕父子竟不能成書故一代典章終以放失
范曄類次齊整用律精深但見識有限體致局弱
為可恨耳其序論欲於班固之上增華積靡縷貼
綺繡以就篇帙而自謂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
[191-24a]
蓋宋齊以來文字自應如此不足怪也
三國志六十五卷
鼂氏曰晉陳壽撰魏四紀二十六列傳蜀十五列
傳吳二十列傳宋文帝嫌其畧命裴松之補注博
採羣說分入書中其多過本書數倍王通數稱壽
書細觀之實髙簡有法如不言曹操本生而載夏
侯惇及淵於諸曹傳中則見嵩本夏侯氏之子也
髙貴鄉公書卒而載司馬昭之奏則見公之不得
[191-24b]
其死也他皆類此但以魏為紀而稱漢吳曰傳又
改漢曰蜀世頗譏其失至於謂其銜諸葛孔明髠
父而為貶辭求丁氏之米不獲不立儀廙傳之類
亦未必然也
陳氏曰壽書初成時人稱其善叙事張華尤善之
然乞米作佳傳以私憾毁諸葛亮父子難乎免物
議矣王通謂壽有志於史依大義而黜異端然要
為率略松之在元嘉時承詔為之注鳩集傳記增
[191-25a]
廣異聞大抵本書固率略而注又繁蕪要當㑹通
裁定以成一家而未有奮然以為己任者豐祐間
南豐呂南公銳意為之題其齋曰衮斧書垂成而
死遂弗傳又紹興間吳興鄭知㡬維心嘗為之鄉
里前軰多稱其善而書亦不傳近永康陳亮亦頗
有意焉僅成論贊數篇見集中而書實未嘗修也
水心葉氏曰陳壽筆髙處逼司馬遷方之班固但
少文義緣飾爾要終勝固也近世有謂三國志當
[191-25b]
更脩定者蓋見注所載尚有諸書不知夀盡取而
為書矣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餘也後生誦讀不
詳輕立議論最害事
續後漢書四十卷
廬陵貢士蕭常撰周平園序略曰陳壽身為蜀人
徒以仕屢見黜父又為諸葛亮所髠於劉氏君臣
不能無憾著三國志以魏為帝而指漢為蜀與孫
氏俱謂之主設心已偏故凡當時袷祭髙祖以下
[191-26a]
昭穆制度皆略而弗書方且乞米於人欲為佳傳
私意如此史筆可知矣其死未㡬習鑿齒作漢晉
春秋起漢光武終晉愍帝以蜀為正魏為簒謂漢
亡僅一二年則已為晉炎興之名天實命之是蓋
公論也然五十四卷徒見於唐藝文志及本朝太
平御覽之目逮仁宗時脩崇文總目其書已逸或
謂世亦有之而未之見也幸晉史載所著論千三
百餘言大㫖昭然劉知㡬史通云備王道則曹逆
[191-26b]
而劉順本朝歐陽脩論正統而不黜魏其賔客章
望之著明統論非之見於國史近世張栻經世紀
年直以先主上繼獻帝為漢而附魏吳於下方皆
是物也今廬陵貢士蕭常潛心史學謂古以班固
史為漢書范曄史為後漢書乃起昭烈章武元年
辛丑盡少帝炎興元年癸未為續後漢書既正其
名復擇注文之善者併書之積勤二十年成帝紀
年表各二卷列傳十八卷吳載記十一卷魏載記
[191-27a]
九卷别為音義四卷惜乎夀疏略於前使常不得
追記英賢憲章於後以釋裴松之之遺恨也
右正史
[191-27b]
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