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a0026 中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 (TKD)


[17-1235a]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二夙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穢品第三有十經第二小土城誦
穢求比丘請知周那問見華喻水淨梵
黑住無在後
中阿含穢品經第
一我聞如是一時佛遊婆奇瘦在鼉
山怖林鹿野園中尒時尊者舎梨子
告諸比丘諸賢世有四種人云何爲
四或有一人内實有穢不自知内有
穢不知如眞或有一人内實有穢自
知內有穢知如眞或有一人内實無
穢不自知內無穢不知如眞或有一
人内實無穢自知内無穢知如眞諸
賢若有一人内實有穢不自知内有
穢不知如眞者此人於諸人中爲最
下賤若有一人内實有穢自知内有
穢知如眞者此人於諸人中爲最勝
也若有一人内實無穢不自知内無
穢不知如眞者此人於諸人中爲最
下賤若有一人内實無穢自知内無
穢知如眞者此人於諸人中爲最勝

[17-1235b]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二張夙志
*於是有一比丘卽従坐起偏袒著衣
又手向尊者舎梨子白日尊者舎梨
子何因何緣說前二人俱有穢穢汙
心一者下賤一者最勝復何因緣說
後二人俱無穢不穢汙之一者下賤
一者最勝於是尊者舎梨子答彼
比丘曰賢者若有一人内實有穢不
自知内有穢不知如眞者當知彼人
不欲斷穢不求方便不精勤學彼便
有穢穢汙心命終彼因有穢穢汙心
命終故便不賢死生不善處所以者
何彼因有穢穢汙心命終故賢者猶
如有人或従市肆或従銅作家買銅
槃來塵垢所汙彼持來巳不數洗塵
不數揩拭亦不日炙又著饒塵處如
是銅槃増受塵垢賢者如是若有一
人内實有穢不自知内有穢不知如
眞者當知彼人不欲斷穢不求方便
不精勤學彼便有穢穢汙心命終彼
因有穢穢汙心命終故便不賢死生
不善處所以者何彼因有穢穢汙心
命終故賢者若有一人我内有穢我
内實有此穢知如眞者當知彼人欲
[17-1235c]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三張夙
斷此穢求方便精勤學彼便無穢不
穢汙心命終彼因無穢不穢汙心命
終故便賢死生善處所以者何彼因
無穢不穢汙心命終故賢者猶如有
人或従市肆或従銅作家買銅槃來
塵垢所汙彼持來巳數數洗塵數數
揩拭數數曰炙不著饒塵處如是銅
槃便極淨潔賢者如是若有一人我
内有穢我内實有此穢知如眞者當
知彼人欲斷此穢求方便精勤學彼
便無穢不穢汙心命終彼因無穢不
穢汙心命終故便賢死生善處所以
者何彼因無穢不穢汙心命終故賢
者若有一人我内無穢我内實無此
穢不知如眞者當知彼人不護由眼
耳所知法彼因不護由眼耳所知法
故則爲欲心緾彼便有欲有穢穢汙
心命終彼因有欲有穢穢汗心命終
故便不賢死生不善處所以者何彼
因有欲有穢穢汗心命終故賢者猶如
有人或従市肆或従銅作家買銅槃
來無垢淨潔彼持來巳不數洗塵不
數揩拭不數日炙著饒塵處如是
[17-1236a]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四張夙志
*銅槃必受塵垢賢者如是若有一人
我内無穢我内實無此穢不知如眞
者當知彼人不護由眼耳所知法彼
因不護由眼耳所知法故則爲欲心
緾彼便有欲有穢穢汙心命終彼因
有欲有穢穢汙心命終故便不賢死
生不善處所以者何彼因有欲有穢
穢汙心命終故賢者若有一人我内
無穢我内實無此穢知如眞者當知
彼人護由眼耳所知法彼因護由眼
耳所知法故則不爲欲心緾彼便無
欲無穢不穢汗心命終彼因無欲無
穢不穢汙心命終故便賢死生善處
所以者何彼因無欲無穢不穢汙心
命終故賢者猶如有人或従市肆或
従銅作家買銅槃來無垢淨潔彼持
來巳數數洗磨數數揩拭數數日炙
不著饒塵處如是銅槃便極淨潔賢
者如是若有一人我内無穢我内實
無此穢知如眞者當知彼人護由眼
耳所知法彼因護由眼耳所知法故
則不爲欲心緾彼便無欲無穢不穢
汙心命終彼因無欲無穢不穢汙心
[17-1236b]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五張夙孝兼
命終故便賢死生善處所以者何彼
因無欲無穢不穢汙心命終故賢者
因是緣是說前二人俱有穢穢
汙心一者下賤一者最勝因是緣是
說後二人俱無穢穢汙心一者下賤
一者最勝於是復有比丘卽従坐起
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舎梨子白曰
尊者舎梨子所說穢者何等爲穢尊
者舎梨子答比丘曰賢者無量惡不
善法従欲生謂之穢所以者何或有
一人心生如是欲我所犯戒莫令他
人知我犯戒賢者或有他人知彼犯
戒彼因他人知犯戒故心便生惡若
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倶是不善賢
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我所犯戒
當令他人於屛處訶莫令在衆訶我
犯戒賢者或有他人於衆中訶不在
屛處彼因他人在衆中訶不在屛處
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
者俱是不善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
是欲我所犯戒令勝人訶莫令不如
人訶我犯戒賢者或有不如人訶彼
犯戒非是勝人彼因不如人訶非勝
人故
[17-1236c]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六張夙孝兼
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
倶是不善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
欲令我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爲諸比
丘說莫令餘比丘在佛前坐問世尊
法爲諸比丘說賢者或有餘比丘在
佛前坐問世尊法爲諸比丘說彼因
餘比丘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爲諸比
丘說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
生欲者倶是不善賢者或有一人心
生如是欲諸比丘入内時令我最在
其前諸比丘侍従我將入内莫令餘
比丘諸比丘入内時最在其前諸比
丘侍従彼將入内賢者或有餘比丘
諸比丘入内時最在其前諸比丘侍
従彼將入内彼因餘比丘諸比丘入
内時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従彼將入
内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
欲者俱是不善賢者或有一人心生
如是欲諸比丘巳入内時令我最在
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一食
莫令餘比丘諸比丘巳入内時最在
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一食
賢者或有餘比丘諸比丘巳入内時
[17-1237a]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七張夙孝兼
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
一食彼因餘比丘諸比丘巳入内時
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
一食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
生欲者俱是不善賢者或有一人心
生如是欲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噐行
澡水巳令我爲諸居士說法酄發渴
仰成就歡喜莫令餘比丘諸比丘食
竟收攝食噐行澡水巳爲諸居士說
法酄發渴仰成就歡喜賢者或有
餘比丘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噐行澡
水巳爲諸居士說法酄發渴仰成就
歡喜彼因餘比丘諸比丘食竟收攝
食噐行澡水巳爲諸居士說法酄發
渴仰成就歡喜故心便生惡若彼心
生惡及心生欲者倶是不善賢者或
有一人心生如是欲諸居士徃詣衆
園時令我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莫
令餘比丘諸居士徃詣衆園時與共
會共集共坐共論賢者或有餘比丘
諸居士徃詣衆園時與共會共集共
坐共論彼因餘比丘諸居士徃詣衆
園時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故心便
[17-1237b]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八張夙
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
不善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令
我爲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
國中人民所知重莫令餘比丘爲王
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
民所知重賢者或有餘比丘爲王者
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
所知重彼因餘比丘爲王者所識及
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所
知重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
生欲者俱是不善賢者或有一人心
生如是欲令我爲四衆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莫令餘比丘
爲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
所敬重賢者或有餘比丘爲四衆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彼
因餘比丘爲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私所敬重故心便生惡若彼
心生惡及心生欲者倶是不善賢者
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令我得衣被
飮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莫令餘
比丘得衣被飮食床褥湯藥諸生
活褥賢者或有餘比丘得衣被飮食
床褥
[17-1237c]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九張夙
湯藥諸生活具彼因餘比丘得衣被
飮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故心便
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倶是
不善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
者不知彼生如是無量惡不善心欲
者如是彼非沙門沙門想非智沙門
智沙門想非正智正智想非正念正
念想非清淨清淨想賢者如是彼人
若有諸智梵行者知彼生如是無量
惡不善心欲者如是彼非沙門非沙
門想非智沙門非智沙門想非正智
非正智想非正念非正念想非清淨
非清淨想賢者猶如有人或従市肆
或従銅作家買銅合槃來盛滿中糞
蓋覆其上便持而去經過店肆近衆
人行彼衆見已皆欲得食意甚愛樂
而不憎惡則生淨想彼持去已住在
一處便開示之衆人見已皆不欲食
無愛樂意甚憎惡之生不淨想若欲
食者則不復用况其本自不欲食耶
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者不
知彼生如是無量惡不善心欲者如
是彼非沙門沙門想非智沙門智沙
[17-1238a]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十張夙
門想非正智正智想非正念正念想
非清淨清淨想賢者如是彼人若有
諸智梵行者知彼生如是無量惡不
善心欲者如是彼非沙門非沙門想
非智沙門非智沙門想非正智非正
智想非正念非正念想非清淨非清
淨想賢者當知如是人莫得親近莫
恭敬礼事若比丘不應親近便親近
不應恭敬礼事便恭敬礼事者如是
彼便長夜得無利無義則不饒益不
安隱快樂生苦憂慼賢者或有一人
心不生如是欲我所犯戒莫令他人
知我犯戒賢者或有他人知彼犯戒
彼因他人知犯戒故心不生惡若彼
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賢者
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我所犯戒
當令他人於屛處訶莫令在衆訶我
犯戒賢者或有他人於衆中訶不在
屛處彼因在衆中訶不在屛處故
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
是二俱善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
是欲我所犯戒令勝人訶莫令不如
人訶我犯戒賢者或有不如人訶彼

[17-1238b]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十一張夙
**戒非是勝人彼因不如人訶非勝
人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
欲者是二俱善賢者或有一人心不
生如是欲令我在佛前坐問世尊法
爲諸比丘說莫令餘比丘在佛前坐
問世尊法爲諸比丘說賢者或有餘比
丘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爲諸比丘說
彼因餘比丘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爲
諸比丘說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
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賢者或有一
人心不生如是欲諸比丘入内時令
我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従我將入内
莫令餘比丘諸比丘入内時最在其
前諸比丘侍従彼將入内賢者或有
餘比丘諸比丘入内時最在其前諸
比丘侍従彼將入内彼因餘比丘諸
比丘入内時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従彼
將入内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
不生欲者是二俱善賢者或有一人心
不生如是欲諸比丘巳入内時令我
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
一食莫令餘比丘諸比丘巳入内時
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
[17-1238c]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十二張夙
一食賢者或有餘比丘諸比丘巳入
内時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
得第一食彼因餘比丘諸比丘巳入
内時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
得第一食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
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賢者或有一
人心不生如是欲諸比丘食竟收攝
食噐行澡水巳我爲諸居士說法酄
發渴仰成就歡喜莫令餘比丘諸比
丘食竟收攝食噐行澡水巳爲諸居
士說法酄發渴仰成就歡喜賢者或
有餘比丘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噐行
澡水巳爲諸居士說法酄發渴仰成
就歡喜彼因餘比丘諸比丘食竟收
攝食噐行澡水巳爲諸居士說法酄
發渴仰成就歡喜故心不生惡若彼
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倶善賢者
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諸居士徃
詣衆園時令我與共會共集共坐共
論莫令餘比丘諸居士徃諳衆園時
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賢者或有餘
比丘諸居士徃詣衆園時與共會共
集共坐共論彼因餘比丘諸居士徃
[17-1239a]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十三張夙
詣衆園時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故
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
是二倶善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
是欲令我爲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
志居士國中人民所知重莫令餘比
丘爲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
國中人民所知重賢者或有餘比丘
爲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
中人民所知重彼因餘比丘爲王者
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
所知重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
不生欲者是二俱善賢者或有一人心
不生如是欲令我爲四
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
敬重莫令餘比丘爲四衆比丘比丘
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賢者或有
餘比丘爲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私所敬重彼因餘比丘爲四衆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
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
者是二俱善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
如是欲令我得衣被飮食床褥湯
藥諸生活具莫令餘比丘得衣被飮
食床褥湯藥
[17-1239b]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十四張夙合龍
諸生活具賢者或餘比丘得衣被飮
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因餘比丘
得衣被飮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故
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
是二俱善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
梵行者不知彼生如是無量善心欲
者如是彼沙門非沙門想智沙門非
智沙門想正智非正智想正念非正
念想清淨非清淨想賢者如是彼人
若有諸智梵行者知彼生如是無量
善心欲者如是彼沙門沙門想智沙
門智沙門想正智正智想正念正念
想清淨清淨想賢者猶如有人或従
市肆或従銅作家買銅合槃來盛滿
種種淨羔飮食蓋覆其上便持而去
經過店肆近衆人行彼衆見巳皆不
欲食無愛樂意甚憎惡之生不淨想
便作是說卽彼糞去卽彼糞去彼持
去巳住在一處便開示之衆人見巳
則皆欲食意甚愛樂而不憎惡則生
淨想彼若本不用食者見巳欲食况
復其本欲得食耶賢者如是彼人若
有諸智梵行者不知彼生如是無量
[17-1239c]
中阿含經卷弟二十二苐十五張夙
善心欲者如是彼沙門非沙門想智
沙門非智沙門想正智非正智想正
念非正念想清淨非清淨想賢者如
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者知彼生如
是無量善心欲者如是彼沙門沙門
想智沙門智沙門想正智正智想正
念正念想清淨清淨想賢者當知如
是人應親近之恭敬礼事若比丘應
親近者便親近應恭敬礼事者便恭
敬礼事如是彼便長夜得利得義則得
饒益安隱快樂亦得無苦無優愁慼
尒時尊者大目揵連在彼衆中於是
尊者大目犍連白曰尊者舎梨子我
今欲爲此事說喻聽我說耶尊者舎
梨子告曰賢者大目犍連欲說喻者
便可說之尊者大目犍連則便白曰
尊者舎梨子我憶一時遊王舎城在
巖山中我於尒時過夜平旦著衣持
鉢入王舎城而行乞食詣舊車師無
衣滿子家時彼比舎更有車師斫治
車軸是時舊車師無衣滿子徃至
彼家於是舊車師無衣滿子見彼治
軸心生是念若彼車師執斧治軸斫
[17-1240a]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十六張夙
彼彼惡處者如是彼軸便當極好時
彼車師卽如舊車師無衣滿子心中
所念便時斧斫彼彼惡處於是舊車
師無衣滿子極大歡喜而作是說車
師子汝心如是則知我心所以者何
以汝持斧斫治車軸彼彼惡處如我
意故如是尊者舎梨子若有諛諂欺
誑嫉妬無信懈怠無正念正智無定無
慧其心狂惑不護諸根不修沙門無
所分別尊者舎梨子心爲知彼心故
而說此法尊者舎梨子若有人不諛
諂不欺誑無嫉妬有信精進而無懈
怠有正念正智修定修慧心不狂惑
守護諸根廣修沙門而善分別彼聞
尊者舎梨子所說法者猶飢欲得食
渴欲得飮口及意也尊者舎梨子猶
刹利女梵志居士工師女端正姝好
極淨泍浴以香塗身著明淨衣種種
瓔珞嚴飾其容
或復有人爲念彼女求利及饒益求
安隱快樂以靑蓮華鬘或瞻蔔華
鬘或修摩那華鬘或婆師華鬘或
阿提牟哆華鬘持與彼女彼女歡喜
[17-1240b]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十七張夙孝
*兩手受之以嚴其頭尊者舎梨子如
是若有人不諛諂不欺誑無嫉妬有
信精進而無懈怠有正念正智修定
修慧心不狂惑守護諸根廣修沙門
而善分別彼聞尊者舎梨子所說法
者猶飢欲食渴欲得飮口及意也尊
者舎梨子甚奇甚特尊者舎梨子常
拔濟諸梵行者令離不善安立善
處如是二尊更相稱說従座起去尊
者舎梨子所說如是尊者大目揵連
及諸比丘聞尊者舎梨子所說
歡喜
奉行穢經第一竟五千一百九
十大字中阿含穢品求法經第二第二

小土城請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拘娑
羅國與大比丘衆倶徃詣五娑羅村
北尸攝惒林中及諸名德上尊長老
大弟子等謂尊者舎梨子尊者大
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麗越尊者阿難
如是比餘名德上尊長老大弟子等
亦在五娑羅村竝皆近佛葉屋邊住
尒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求法
莫行求飮
[17-1240c]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十八張夙孝
*食所以者何我慈愍弟子故欲令行
求法不行求飮食若汝等行求飮食
不行求法者汝等旣白惡我亦無名
稱若汝等行求法不行求飮食者汝
等旣自好我亦有名稱云何諸弟子
爲求飮食故而依佛行非爲求法我
飽食訖食事巳辦猶有殘食於後有
二比丘來飢渴力羸我語彼日我飽
食訖食事巳辦猶有殘食汝等欲食
者便取食之若汝不取者我便取以
㵼著淨地或復㵼著無虫水中彼二
比丘第一比丘便作是念世尊食訖
食事巳辦猶有殘食若我不取者世
尊必取㵼著淨地或復瀉性無虫水
中我今寧可取而食之卽便取食彼
比丘取此食巳雖一日一夜樂而得
安隱但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
意所以者何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
得少欲不知猒足不得易養不得易
滿不得知時不知節限不得精進不
得晏坐不得淨行不得遠離不得一
心不得精勤亦不得涅槃是以彼比
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意是謂諸弟
[17-1241a]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十九張夙孝
*子爲行求飮食故而依佛行非爲求
法云何諸弟子行求法不行求飮食
彼二比丘第二比丘便作是念
世尊食訖食事巳辦猶有殘食若我
不取者世尊必取瀉著淨地或復瀉
著無虫水中又世尊說食中之下極
者謂殘餘食也我今寜可不取此食
作是念巳卽便不取彼比丘不取此
巳雖一日一夜苦而不安隱但彼
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可佛意所以
者何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少欲
得知足得易養得易滿得知時得節
限得精進得晏坐得淨行得遠離得
一心得精勤亦得涅槃是以彼比丘
因不取此食故得可佛意是謂諸弟
子爲行求法故而依佛行非爲求飮
食於是世尊告諸弟子若有法律尊
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離者
彼法律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非
爲愍傷世間亦非爲天爲人求義及
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
住遠離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
法律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非爲愍傷
[17-1241b]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二十張夙
世間亦非爲天爲人求義及饒益求
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
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
多人多人得樂爲愍傷世間亦爲天
爲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
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
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人多人得
樂爲愍傷世間亦爲天爲人求義及
饒益求安隱快樂是時尊者舎梨子
亦在衆中彼時世尊告曰舎梨子汝
爲諸比丘說法如法我患背痛今欲
小息尊者舎梨子卽受佛教唯然世
尊於是世尊四疊優多羅僧以敷床
上卷僧伽梨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
累作光明想正念正智常念欲起是
時尊者舎梨子告諸比丘諸賢當知
世尊向略說法若有法律尊師樂住
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法律
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不爲愍傷
世間亦非爲天爲人求義及饒益求
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
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法律不
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不爲愍傷世
[17-1241c]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一張夙
間亦非爲天爲人求義及饒益求安
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
弟子亦樂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
人多人得樂爲愍傷世間亦爲天爲
人求義及饒益求女隱快樂若有法
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住
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人多人得樂
爲愍傷世間亦爲天爲人求義及饒
益求安隱快樂然世尊說此法極略
汝等云何解義云何廣分別彼時衆
中或有比丘作如是說尊者舎梨子
若諸長老上尊自說我得究竟智我
生巳盡梵行巳立所作巳辦不更受
有知如眞諸梵行者聞彼比丘自說
我得究竟智便得歡喜復有比丘作
如是說尊者舎梨子若中下弟子求
願無上涅槃諸梵行者見彼行巳便
得歡喜如是彼比丘而說此義不可
尊者舎梨子意尊者舎梨子告彼比
丘諸賢等聽我爲汝說諸賢若有法
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
離者上弟子有三事可毀云何爲三
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學捨離上
[17-1242a]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二張夙全
弟子以此可毀尊師若說可斷法上
弟子不斷彼法上弟子以此可毀所
可受證上弟子而捨方便上弟子以
此可毀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
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上弟子有此三
事可毁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
離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中下弟
子有三事可毀云何爲三尊師樂住
遠離中下弟子不學捨離中下弟子
以此可毀尊師若說可斷法中下弟
子不斷彼法中下弟子以此可毀所可
受證中下弟子而捨方便中下弟子
以此可毀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
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中下弟子
有此三事可毁諸賢若有法律尊師
樂住遠離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上
弟子有三事可稱云何爲三尊師樂
住遠離上弟子亦學捨離上弟子以
此可稱尊師若說可斷法上弟子便
斷彼法上弟子以此可稱所可受證
上弟子精進勤學不捨方便上弟子
以此可稱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
遠離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上弟子
[17-1242b]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三張夙全
有此三事可稱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
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中
下弟子有三事可稱云何爲三尊師
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學捨離中
下弟子以此可稱尊師若說可斷法
中下弟子便斷彼法中下弟子以此
可稱所可受證中下弟子精進勤學
不捨方便中下弟子以此可稱諸賢
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
亦樂住遠離者中下弟子有此三事
可稱尊者舎梨子復告諸比丘諸賢
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
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云何有
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
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念欲惡惡
念欲亦惡彼斷念欲亦斷惡念欲如
是恚怨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慙無愧
慢最上慢貢高放逸豪貴憎諍諸賢
貪亦惡著亦惡彼斷貪亦斷著諸賢
是謂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
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復有
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
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云何復有中
[17-1242c]
中阿含經卷苐二十二苐二十四張夙全
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
通得覺亦得涅槃謂八支聖道正見
乃至正定是爲八諸賢是謂復有中
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
通得覺亦得涅槃於是世尊所患卽
除而得安隱従臥寤起結跏跗坐歎
尊者舎梨子善哉善哉舎梨子爲諸
比丘說法如法舎梨子汝當復爲諸
比丘說法如法舎梨子汝當數數爲
諸比丘說法如法尒時世尊告諸比
丘汝等當共受法如法誦習執持所
以者何此法如法有法有義爲梵行
本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族姓子剃
除鬚髪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
道者此法如法當善受持佛說如是
尊者舎梨子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
喜奉行
求法經第二竟二千二百八十六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七千四百八十二字第二

小土城誦癸卯歲高麗國大
藏都監
奉勅彫造
[17-1243a]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夙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穢品比丘請經第三第二小土城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