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e0001 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 (tls)


[074-1a]

74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74.1.1黃帝問曰:
五氣交合,
盈虛更作,
余知之矣。
六氣分治,
司天地者,
其至何如。
歧伯再拜對曰:
明乎哉問也。
天地之大紀,
人神之通應也。
帝曰:
願聞上合昭昭,
下合冥冥,
柰何。
歧伯曰:
此道之所主,
工之所疑也。
帝曰:
願聞其道也。
歧伯曰:
厥陰司一,
其化以風,
少陰司天,
其化以熱,
太陰司天,
其化以濕,
少陽司天,
其化以火,
陽明司天,
其化以燥,
太陽司天,
其化以寒,
以所臨藏位,
命其病者也。
帝曰:
地化柰何。
歧伯曰:
司天同候,
聞氣皆然。
帝曰:
間氣何謂。
歧伯曰:
司左右者,
是謂間氣也。
帝曰:
何以異之。
歧伯曰:
主歲者紀歲,
間氣者紀步也。
帝曰:
善。歲主奈何。
歧伯曰:
厥陰司天為風化,
在泉為酸化,
司氣為蒼化,
閒氣為動化。
少陰司天為熱化,
在泉為苦化,
不司氣化,
居氣為灼化。
太陰司天為濕化,
在泉為甘化,
司氣為黅化,
閒氣為柔化。
少陽司天為火化,
在泉為苦化,
司氣為丹化,
間氣為明化。
陽明司天為燥化,
在泉為辛化,
司氣為素化,
間氣為清化。
太陽司天為寒化,
在泉為鹹化,
司氣為玄化,
間氣為藏化。
故治病者,
必明六化分治,
五味五色所生,
五藏所宜,
迺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074-2a]


74.1.2帝曰:
厥陰在泉而酸化,
先余知之矣。
風化之行也何如。
歧伯曰:
風行于地,
所謂本也,
餘氣同法。
本乎天者,
天之氣也,
本乎地者,
地之氣也,
天地合氣,
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故曰:
謹候氣宜,
無失病機,
此之謂也。
帝曰:
其主病何如。
歧伯曰:
司歲備物,
則無遺主矣。
帝曰:
先歲物何也。
歧伯曰:
天地之專精也。
帝曰:
司氣者何如。
歧伯曰:
司氣者主歲同,
然有餘不足也。
帝曰:
非司歲物何謂也。
歧伯曰:
散也,
故質同而異等也,
氣味有薄厚,
性用有躁靜,
治保有多少,
力化有淺深,
此之謂也。
帝曰:
歲主藏害何謂。
歧伯曰:
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
帝曰:
治之柰何。
歧伯曰:
上淫于下,
所勝平之,
外淫于內,
所勝治之。
帝曰:
善。平氣何如。
歧伯曰: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以平為期,
正者正治,
反者反治。
[074-3a]


74.1.3帝曰:
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
若引繩小大齊等,
命曰平,
陰之所在寸口何如。
歧伯曰:
視歲南北,
可知之矣。
帝曰:
願卒聞之。
歧伯曰:
北政之歲,
少陰在泉,
則寸口不應,
厥陰在泉,
則右不應,
太陰在泉,
則左不應。
南政之歲,
少陰司天,
則寸口不應,
厥陰司天,
則右不應,
太陰司天,
則左不應。
諸不應者,
反其診則見矣。
帝曰:
尺候何如。
歧伯曰:
北政之歲,
三陰在下,
則寸不應,
三陰在上,
則尺不應。
南政之歲,
三陰在天,
則寸不應,
三陰在泉,
則尺不應,
左右同。
故曰: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074-4a]


74.2.1帝曰:
善。天地之氣,
內淫而病何如。
歧伯曰:
歲厥陰在泉,
風淫所勝,
則地氣不明,
平野昧,
草迺早秀,
民病洒洒振寒,
善伸數欠,
心痛支滿,
兩脇裏急,
飲食不下,
鬲咽不通,
食則嘔,
腹脹善噫,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
身體皆重。
歲少陰在泉,
熱淫所勝,
則焰浮川澤,
陰處反明,
民病腹中常鳴,
氣上衝胸,
喘不能久立,
寒熱皮膚痛,
目瞑齒痛䪼腫,
惡寒發熱如瘧,
少腹中痛腹大,
蟄蟲不藏。
歲太陰在泉,
草迺早榮,
濕淫所勝,
則埃昏巖谷黃反見黑,
至陰之交民病飲積心痛耳聾,
渾渾焞焞,
嗌腫喉痺,
陰病血見,
少腹痛腫,
不得小便,
病衝頭痛,
目似脫,
項似拔,
腰似折,
髀不可以回,
膕如結,
腨如別。
歲少陽在泉,
火淫所勝,
則焰明郊野,
寒熱更至,
民病注泄赤白,
少腹痛溺赤,
甚則血便,
少陰同候。
歲陽明在泉,
燥淫所勝,
則霿霧清暝,
民病喜嘔,
嘔有苦善大息,
心脅痛不能反側,
甚則嗌乾面塵,
身無膏澤,
足外反熱。
歲太陽在泉,
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慄,
民病少腹控睾,
引腰脊上衝心痛,
血見,
嗌痛頷腫。
帝曰:
善。治之柰何。
歧伯曰:
諸氣在泉,
風淫于內,
治以辛涼,
佐以苦,
以甘緩之,
以辛散之。
熱淫于內,
治以鹹寒,
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濕淫于內,
治以苦熱,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火淫于內,
治以鹹冷,
佐以苦辛,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燥淫于內,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以苦下之。
寒淫于內,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以鹹寫之,
以辛潤之,
以苦堅之。
[074-5a]


74.2.2帝曰:
善。天氣之變何如。
歧伯曰:
厥陰司天,
風淫所勝,
則太虛埃昏,
雲物以擾,
寒生春氣,
流水不冰,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脅,
鬲咽不通,
飲食不下,
舌本強,
食則嘔,
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
蟄蟲不去,
病本于脾。
衝陽絕,
死不治。
少陰司天,
熱淫所勝,
怫熱至火行其政,
民病胸中煩熱嗌乾,
右胠滿,
皮膚痛,
寒熱欬喘,
大雨且至,
唾血血泄,
鼽衂嚏嘔,
溺色變,
甚則瘡瘍胕腫,
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
心痛肺䐜,
腹大滿膨,
膨而喘欬,
病本于肺,
尺澤絕,
死不治。
太陰司天,
濕淫所勝,
則沈陰且布,
雨變枯槁,
胕腫骨痛陰痺,
陰痺者按之不得,
腰脊頭項痛時眩,
大便難,
陰氣不用,
飢不欲食,
欬唾則有血,
心如懸,
病本于腎。
太谿絕,
死不治。
少陽司天,
火淫所勝,
則溫氣流行,
金政不平,
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
熱上皮膚痛,
色變黃赤,
傳而為水,
身面胕腫,
腹滿仰息,
泄注赤白,
瘡瘍欬唾血,
煩心胸中熱,
甚則鼽衂,
病本于肺,
天府絕,
死不治。
陽明司天,
燥淫所勝,
則木迺晚榮,
草迺晚生,
筋骨內變,
民病左胠脇痛,
寒清于中感而瘧,
大涼革候,
欬,腹中鳴注泄鶩溏,
名木歛生菀于下,
草焦上首,
心脅暴痛,
不可反側,
嗌乾面塵腰痛,
丈夫㿉疝,
婦人少腹痛,
目昧眥,
瘍瘡痤癰,
蟄蟲來見,
病本于肝。
太衝絕,
死不治。
太陽司天,
寒淫所勝,
則寒氣反至,
水且冰,
血變于中,
發為癰瘍,
民病厥心痛,
嘔血血泄鼽衂,
善悲時眩仆,
運火炎烈,
雨暴迺雹,
胸腹滿,
手熱肘攣,
掖腫,
心澹澹大動,
胸脇胃脘不安,
面赤目黃,
善噫嗌乾,
甚則色炱,
渴而欲飲,
病本于心。
神門絕,
死不治。
所謂動氣知其藏也。
帝曰:
善。治之柰何。
歧伯曰:
司天之氣,
風淫所勝,
平以辛涼,
佐以苦甘,
以甘緩之,
以酸寫之。
熱淫所勝,
平以鹹寒,
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
濕淫所勝,
平以苦熱,
佐以酸辛,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濕上甚而熱,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以汗為故而止。
火淫所勝,
平以酸冷,
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以酸復之,
熱淫同。
燥淫所勝,
平以苦濕,
佐以酸辛,
以苦下之。
寒淫所勝,
平以辛熱,
佐以甘苦,
以鹹寫之。
[074-6a]


74.2.3帝曰:
善。邪氣反勝,
治之柰何。
歧伯曰:
風司于地,
清反勝之,
治以酸溫,
佐以苦甘,
以辛平之。
熱司于地,
寒反勝之,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以鹹平之。
濕司于地,
熱反勝之,
治以苦冷,
佐以鹹甘,
以苦平之。
火司于地,
寒反勝之,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以鹹平之。
燥司于地,
熱反勝之,
治以平寒,
佐以苦甘,
以酸平之,
以和為利。
寒司于地,
熱反勝之,
治以鹹冷,
佐以甘辛,
以苦平之。
帝曰:
其司天邪勝何如。
歧伯曰:
風化於天,
清反勝之,
治以酸溫,
佐以甘苦。
熱化於天,
寒反勝之,
治以甘溫,
佐以苦酸辛。
濕化於天,
熱反勝之,
治以苦寒,
佐以苦酸。
火化於天,
寒反勝之,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燥化於天,
熱反勝之,
治以辛寒,
佐以苦甘。
寒化於天,
熱反勝之,
治以鹹冷,
佐以苦辛。
[074-7a]


74.2.4帝曰:
六氣相勝柰何。
歧伯曰:
厥陰之勝,
耳鳴頭眩,
憒憒欲吐,
胃鬲如寒,
大風數舉,
倮蟲不滋,
胠脇氣并,
化而為熱,
小便黃赤,
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脇,
腸鳴飱泄,
少腹痛,
注下赤白,
甚則嘔吐,
鬲咽不通。
少陰之勝,
心下熱善飢,
齊下反動,
氣遊三焦,
炎暑至,
木乃津,
草乃萎,
嘔逆躁煩,
腹滿痛溏泄,
傳為赤沃。
太陰之勝,
火氣內鬱,
瘡瘍於中,
流散於外,
病在胠脇,
甚則心痛熱格,
頭痛喉痺項強,
獨勝則濕氣內鬱,
寒迫下焦,
痛留頂,
互引眉閒,
胃滿,
雨數至,
燥化乃見,
少腹滿腰脽重強,
內不便善注泄,
足下溫,
頭重足脛胕腫,
飲發於中,
胕腫於上。
少陽之勝,
熱客於胃,
煩心心痛,
目赤欲嘔,
嘔酸善飢,
耳痛溺赤,
善驚譫妄,
暴熱消爍,
草萎水涸,
介蟲乃屈,
少腹痛下沃赤白。
陽明之勝,
清發於中,
左胠脇痛溏泄,
內為嗌塞,
外發㿉疝,
大涼肅殺,
華英改容,
毛蟲乃殃,
胸中不便,
嗌塞而欬。
太陽之勝,
凝凓且至,
非時水冰,
羽乃後化,
痔瘧發,
寒厥入胃,
則內生心痛,
陰中乃瘍,
隱曲不利,
互引陰股,
筋肉拘苛,
血脈凝泣,
絡滿色變,
或為血泄,
皮膚否腫,
腹滿食減,
熱反上行,
頭項囟頂腦戶中痛,
目如脫寒入下焦,
傳為濡寫。
帝曰:
治之柰何。
歧伯曰:
厥陰之勝,
治以甘清,
佐以苦辛,
以酸寫之。
少陰之勝,
治以辛寒,
佐以苦鹹,
以甘寫之。
太陰之勝,
治以鹹熱,
佐以辛甘,
以苦寫之。
少陽之勝,
治以辛寒,
佐以甘鹹,
以甘寫之。
陽明之勝,
治以酸溫,
佐以辛甘,
以苦泄之。
太陽之勝,
治以甘熱,
佐以辛酸,
以鹹寫之。
[074-8a]


74.2.5帝曰:
六氣之復何如。
歧伯曰:
悉乎哉問也。
厥陰之復,
少腹堅滿,
裏急暴痛,
偃木飛沙,
倮蟲不榮,
厥心痛,
汗發嘔吐,
飲食不入,
入而復出,
筋骨掉眩,
清厥,
甚則入脾,
食痺而吐。
衝陽絕,
死不治。
少陰之復,
燠熱內作,
煩躁鼽嚏,
少腹絞痛,
火見燔焫嗌燥,
分注時止,
氣動於左,
上行於右,
欬,皮膚痛,
暴瘖心痛鬱冒不知人,
乃洒淅惡寒振慄譫妄,
寒已而熱,
渴而欲飲,
少氣骨痿隔腸不便,
外為浮腫噦噫,
赤氣後化,
流水不冰,
熱氣大行,
介蟲不復,
病疿胗瘡瘍癰疽痤痔,
甚則入肺,
欬而鼻淵。
天府絕,
死不治。
太陰之復,
濕變乃舉,
體重中滿,
食飲不化,
陰氣上厥,
胸中不便,
飲發於中,
欬喘有聲,
大雨時行,
鱗見於陸,
頭頂痛重,
而掉瘛尤甚,
嘔而密默唾吐清液,
甚則入腎,
竅寫無度。
太谿絕,
死不治。
少陽之復,
大熱將至,
枯燥燔爇,
介蟲乃耗,
驚瘛欬衄,
心熱煩躁,
便數憎風,
厥氣上行,
面如浮埃,
目乃瞤瘛,
火氣內發,
上為口糜嘔逆,
血溢血泄,
發而為瘧,
惡寒鼓慄,
寒極反熱,
嗌絡焦槁,
渴引水漿,
色變黃赤,
少氣脈萎,
化而為水,
傳為胕腫,
甚則入肺,
欬而血泄。
尺澤絕,
死不治。
陽明之復,
清氣大舉,
森木蒼乾,
毛蟲乃厲,
病生胠脇,
氣歸於左,
善太息,
甚則心痛否滿,
腹脹而泄,
嘔苦欬噦煩心,
病在鬲中頭痛,
甚則入肝,
驚駭筋攣。
太衝絕,
死不治。
太陽之復,
厥氣上行,
水凝雨冰,
羽蟲乃死,
心胃生寒,
胸膈不利,
心痛否滿,
頭痛善悲,
時眩仆,
食減腰脽反痛,
屈伸不便,
地裂冰堅,
陽光不治,
少腹控睾,
引腰脊上衝心,
唾出清水及為噦噫,
甚則入心,
善忘善悲。
神門絕,
死不治。
帝曰:
善。治之柰何。
歧伯曰:
厥陰之復,
治以酸寒,
佐以甘辛,
以酸寫之,
以甘緩之。
少陰之復,
治以鹹寒,
佐以苦辛,
以甘寫之,
以酸收之,
辛苦發之,
以鹹耎之。
太陰之復,
治以苦熱,
佐以酸辛,
以苦寫之,
燥之泄之。
少陽之復,
治以鹹冷,
佐以苦辛,
以鹹耎之,
以酸收之,
辛苦發之,
發不遠熱,
無犯溫涼,
少陰同法。
陽明之復,
治以辛溫,
佐以苦甘,
以苦泄之,
以苦下之,
以酸補之。
太陽之復,
治以鹹熱,
佐以甘辛,
以苦堅之。
治諸勝復,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溫者清之,
清者溫之,
散者收之,
抑者散之,
燥者潤之,
急者緩之,
堅者耎之,
脆者堅之,
衰者補之,
強者寫之,
各安其氣,
必清必靜,
則病氣衰去,
歸其所宗,
此治之大體也。
[074-9a]


74.3.1帝曰;
善。氣之上下,
何謂也。
歧伯曰:
身半以上,
其氣三矣,
天之分也,
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
其氣三矣,
地之分也,
地氣主之。
以名命氣,
以氣命處,
而言其病,
半所謂天樞也。
故上勝而下俱病者,
以地名之,
下勝而上俱病者,
以天名之。
所謂勝至報氣,
屈伏而未發也,
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
皆如復氣為法也。
[074-10a]


74.3.2帝曰:
勝復之動,
時有常乎,
氣有必乎。
歧伯曰:
時有常位,
而氣無必也。
帝曰:
願聞其道也。
歧伯曰:
初氣終三氣,
天氣主之,
勝之常也。
四氣盡終氣,
地氣主之,
復之常也。
有勝則復,
無勝則否。
帝曰:
善。復已而勝何如。
歧伯曰:
勝至則復,
無常數也,
衰乃止耳。
復已而勝,
不復則害,
此傷生也。
帝曰:
復而反病何也。
歧伯曰:
居非其位,
不相得也,
大復其勝則主勝之,
故反病也,
所謂火燥熱也。
帝曰:
治之何如。
歧伯曰:
夫氣之勝也,
微者隨之,
甚者制之,
氣之復也,
和者平之,
暴者奪之,
皆隨勝氣,
安其屈伏,
無問其數,
以平為期,
此其道也。
[074-11a]


74.3.3.帝曰:
善。客主之勝復柰何。
歧伯曰:
客主之氣,
勝而無復也。
帝曰:
其逆從何如。
歧伯曰:
主勝逆,
客勝從,
天之道也。
帝曰:
其生病何如。
歧伯曰:
厥陰司天,
客勝則耳鳴掉眩,
甚則欬,
主勝則胸脇痛,
舌難以言。
少陰司天,
客勝則鼽嚏頸項強,
肩背瞀熱,
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
甚則胕腫血溢,
瘡瘍欬喘,
主勝則心熱煩躁,
甚則脇痛支滿。
太陰司天,
客勝則首面胕腫,
呼吸氣喘,
主勝則胸腹滿,
食已而瞀。
少陽司天,
客勝則丹胗外發,
及為丹熛瘡瘍,
嘔逆喉痺,
頭痛嗌腫,
耳聾血溢,
內為瘛瘲,
主勝則胸滿欬仰息,
甚而有血,
手熱。
陽明司天,
清復內餘,
則欬衂嗌塞,
心鬲中熱,
欬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太陽司天,
客勝則胸中不利,
出清涕感寒則欬,
主勝則喉嗌中鳴。
厥陰在泉,
客勝則大關節不利,
內為痙強拘瘛,
外為不便,
主勝則筋骨繇併,
腰腹時痛。
少陰在泉,
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䯒足病,
瞀熱以酸,
胕腫不能久立,
溲便變,
主勝則厥氣上行,
心痛發熱,
鬲中眾痺皆作,
發於胠脇魄汗不藏,
四逆而起。
太陰在泉,
客勝則足痿下重,
便溲不時,
濕客下焦,
發而濡寫,
及為腫隱曲之疾,
主勝則寒氣逆滿,
食飲不下,
甚則為疝。
少陽在泉,
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
甚則下白溺白,
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
心痛發熱,
格中而嘔,
少陰同候。
陽明在泉,
客勝則清氣動下,
少腹堅滿而數便寫,
主勝則腰重腹痛,
少腹生寒下為鶩溏,
則寒厥於腸,
上衝胸中,
甚則喘不能久立。
太陽在泉,
寒復內餘,
則腰尻痛屈伸不利,
股脛足膝中痛。
帝曰:
善。治之柰何。
歧伯曰: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有餘折之,
不足補之,
佐以所利,
和以所宜,
必安其主客,
適其寒溫,
同者逆之,
異者從之。
帝曰:
治寒以熱,
治熱以寒,
氣相得者逆之,
不相得者從之,
余以知之矣。
其於正味何如。
歧伯曰:
木位之主,
其寫以酸,
其補以辛。
火位之主,
其寫以甘,
其補以鹹。
土位之主,
其寫以苦,
其補以甘。
金位之主,
其寫以辛,
其補以酸。
水位之主,
其寫以鹹,
其補以苦。
厥陰之客,
以辛補之,
以酸寫之,
以甘緩之。
少陰之客,
以鹹補之,
以甘寫之,
以鹹收之。
太陰之客,
以甘補之,
以苦寫之,
以甘緩之。
少陽之客,
以鹹補之,
以甘寫之,
以鹹耎之。
陽明之客,
以酸補之,
以辛寫之,
以苦泄之。
太陽之客,
以苦補之,
以鹹寫之,
以苦堅之,
以辛潤之,
開發腠理,
致津液通氣也。
[074-12a]


74.4.1帝曰:
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
歧伯曰:
氣有多少,
異用也。
帝曰:
陽明何謂也。
歧伯曰:
兩陽合明也。
帝曰:
厥陰何也。
歧伯曰:
兩陰交盡也。
帝曰:
氣有多少,
病有盛衰,
治有緩急,
方有大小,
願聞其約柰何。
歧伯曰:
氣有高下,
病有遠近,
證有中外,
治有輕重,
適其至所為故也。
《大要》曰:
君一臣二,
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
偶之制也,
君二臣三,
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
故曰:
近者奇之,
遠者偶之,
汗者不以奇,
下者不以偶,
補上治上,
制以緩,
補下治下,
制以急,
急則氣味厚,
緩則氣味薄,
適其至所,
此之謂也。
病所遠,
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
無越其制度也。
是故平氣之道,
近而奇偶,
制小其服也。
遠而奇偶,
制大其服也。
大則數少,
小則數多。
多則九之,
少則二之。
奇之不去則偶之,
是謂重方。
偶之不去,
則反佐以取之,
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帝曰:
善。病生於本,
余知之矣。
生於標者,
治之柰何。
歧伯曰:
病反其本,
得標之病,
治反其本,
得標之方。
[074-13a]


74.4.2帝曰:
善。六氣之勝,
何以候之。
歧伯曰:
乘其至也,
清氣大來,
燥之勝也,
風木受邪,
肝病生焉。
熱氣大來,
火之勝也,
金燥受邪,
肺病生焉。
寒氣大來,
水之勝也,
火熱受邪,
心病生焉。
濕氣大來,
土之勝也,
寒水受邪,
腎病生焉。
風氣大來,
木之勝也,
土濕受邪,
脾病生焉。
所謂感邪而生病也。
乘年之虛,
則邪甚也。
失時之和,
亦邪甚也。
遇月之空,
亦邪甚也。
重感於邪,
則病危矣。
有勝之氣,
其必來復也。
帝曰:
其脈至何如。
歧伯曰:
厥陰之至其脈弦,
少陰之至其脈鉤,
太陰之至其脈沈,
少陽之至大而浮,
陽明之至短而濇,
太陽之至大而長。
至而和則平,
至而甚則病,
至而反者病,
至而不至者病,
未至而至者病,
陰陽易者危。
[074-14a]


帝曰:
六氣標本,
所從不同,
柰何。
歧伯曰:
氣有從本者,
有從標本者,
有不從標本者也。
帝曰:
願卒聞之。
歧伯曰:
少陽太陰從本,
少陰太陽從本從標,
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故從本者,
化生於本,
從標本者,
有標本之化,
從中者,
以中氣為化也。
帝曰:
脈從而病反者,
其診何如。
歧伯曰:
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
帝曰:
諸陰之反,
其脈何如。
歧伯曰:
脈至而從,
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
有生於本者,
有生於摽者,
有生於中氣者,
有取本而得者,
有取摽而得者,
有取中氣而得者,
有取摽本而得者,
有逆取而得者,
有從取而得者。
逆,正順也。
若順,
逆也。
故曰:
知摽與本,
用之不殆,
明知逆順,
正行無問。
此之謂也。
不知是者,
不足以言診,
足以亂經。
故《大要》曰:
粗工嘻嘻,
以為可知,
言熱未已,
寒病復始,
同氣異形,
迷診亂經,
此之謂也。
夫標本之道,
要而博,
小而大,
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言摽與本,
易而勿損,
察本與摽,
氣可令調,
明知勝復,
為萬民式,
天之道畢矣。
[074-15a]


74.4.3帝曰:
勝復之變,
早晏何如。
歧伯曰:
夫所勝者,
勝至已病,
病已慍慍,
而復已萌也。
夫所復者,
勝盡而起,
得位而甚,
勝有微甚,
復有少多,
勝和而和,
勝虛而虛,
天之常也。
帝曰:
勝復之作,
動不當位,
或後時而至,
其故何也。
歧伯曰:
夫氣之生,
與其化衰盛異也。
寒暑溫涼盛衰之用,
其在四維。
故陽之動,
始於溫,
盛於暑,
陰之動,
始於清,
盛於寒。
春夏秋冬,
各差其分。
故《大要》曰:
彼春之暖,
為夏之暑,
彼秋之忿,
為冬之怒,
謹按四維,
斥候皆歸,
其終可見,
其始可知。
此之謂也。
帝曰:
差有數乎。
歧伯曰:
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
其脈應皆何如。
歧伯曰:
差同正法,
待時而去也。
脈要曰:
春不沈,
夏不弦,
冬不濇,
秋不數,
是謂四塞。
沈甚曰病,
弦甚曰病,
濇甚曰病,
數甚曰病,
參見曰病,
復見曰病,
未去而去曰病,
去而不去曰病,
反者死。
故曰:
氣之相守司也,
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
夫陰陽之氣,
清靜則生化治,
動則苛疾起,
此之謂也。
帝曰:
幽明何如。
歧伯曰:
兩陰交盡故曰幽,
兩陽合明故曰明,
幽明之配,
寒暑之異也。
帝曰:
分至何如。
歧伯曰:
氣至之謂至,
氣分之謂分,
至則氣同,
分則氣異,
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帝曰:
夫子言春秋氣始于前,
冬夏氣始于後,
余已知之矣。
然六氣往復,
主歲不常也,
其補寫柰何。
歧伯曰:
上下所主,
隨其攸利,
正其味,
則其要也,
左右同法。
《大要》曰:
少陽之主,
先甘後鹹,
陽明之主,
先辛後酸,
太陽之主,
先鹹後苦,
厥陰之主,
先酸後辛,
少陰之主,
先甘後鹹,
太陰之主,
先苦後甘,
佐以所利,
資以所生,
是謂得氣。
[074-16a]


74.5.1帝曰:
善。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
以之化之變也。
經言盛者寫之,
虛者補之,
余錫以方士,
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余欲令要道必行,
桴鼓相應,
猶拔刺雪汙,
工巧神聖,
可得聞乎。
歧伯曰: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此之謂也。
帝曰:
願聞病機何如。
歧伯曰:
諸風掉胘,
皆屬於肝。
諸寒收引,
皆屬於腎。
諸氣膹鬱,
皆屬於肺。
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
諸熱瞀瘛,
皆屬於火。
諸病痒瘡,
皆屬於心。
諸厥固泄,
皆屬於下。
諸痿喘嘔,
皆屬於上。
諸禁鼓慄,
如喪神守,
皆屬於火。
諸痙項強,
皆屬於濕。
諸逆衝上,
皆屬於火。
諸脹腹大,
皆屬於熱。
諸躁狂越,
皆屬於火。
諸暴強直,
皆屬於風。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
皆屬於熱。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
皆屬於火。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
皆屬於熱。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
皆屬於寒。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
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
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
盛者責之,
虛者責之,
必先五勝,
踈其血氣,
令其調達,
而致和平,
此之謂也。
[074-17a]


74.5.2帝曰:
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歧伯曰:
辛甘發散為陽,
酸苦涌泄為陰,
鹹味涌泄為陰,
淡味滲泄為陽。
六者,
或收,
或散,
或緩,
或急,
或燥,
或潤,
或耎,
或堅,
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其平也。
帝曰:
非調氣而得者,
治之柰何。
有毒無毒,
何先何後,
願聞其道。
歧伯曰:
有毒無毒,
所治為主,
適大小為制也。
帝曰:
請言其制。
歧伯曰: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
君一臣三佐五,
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微者逆之,
甚者從之,
堅者削之,
客者除之,
勞者溫之,
結者散之,
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
急者緩之,
散者收之,
損者溫之,
逸者行之,
驚者平之,
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
薄之劫之,
開之發之,
適事為故。
[074-18a]


74.5.3帝曰:
何謂逆從。
歧伯曰:
逆者正治,
從者反治,
從少從多,
觀其事也。
帝曰:
反治何謂。
歧伯曰:
熱因寒用,
寒因熱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
其始則同,
其終則異,
可使破積,
可使潰堅,
可使氣和,
可使必已。
[074-19a]


帝曰:
善。氣調而得者何如。
歧伯曰:
逆之,
從之,
逆而從之,
從而逆之,
踈氣令調則其道也。
帝曰:
善。病之中外何如。
歧伯曰:
從內之外者調其內,
從外之內者治其外,
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
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
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
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
中外不相及,
則治主病。
[074-20a]


74.5.4帝曰:
善。火熱復惡寒,
發熱有如瘧狀,
或一日發,
或閒數日發,
其故何也。
歧伯曰:
勝復之氣,
會遇之時,
有多少也。
陰氣多而陽氣少,
則其發日遠,
陽氣多而陰氣少,
則其發日近。
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
瘧亦同法。
帝曰:
論言治寒以熱,
治熱以寒,
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熱者,
寒之而熱,
有病寒者,
熱之而寒,
二者皆在新病復起,
柰何治。
歧伯曰:
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
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所謂求其屬也。
帝曰:
善。服寒而反熱,
服熱而反寒,
其故何也。
歧伯曰:
治其王氣,
是以反也。
帝曰:
不治王而然者,
何也。
歧伯曰:
悉乎哉問也。
不治五味屬也。
夫五味入胃,
各歸所喜,
攻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074-21a]


74.5.5帝曰:
善。方制君臣何謂也。
歧伯曰:
主病之謂君,
佐君之謂臣,
應臣之謂使,
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
三品何謂。
歧伯曰:
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帝曰:
善。病之中外何如。
歧伯曰:
調氣之方,
必別陰陽,
定其中外,
各守其鄉。
內者內治,
外者外治,
微者調之,
其次平之,
盛者奪之,
汗之下之,
寒熱溫涼,
衰之以屬,
隨其攸利,
謹道如法,
萬舉萬全,
氣血正平,
長有天命。
帝曰: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