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61.1.1黃帝問曰:
少陰何以主腎,
腎何以主水。
歧伯對曰:
腎者,
至陰也,
至陰者,
盛水也。
肺者,
太陰也,
少陰者,
冬脈也,
故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皆積水也。
帝曰:
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歧伯曰:
腎者,
胃之關也,
關門不利,
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上下溢於皮膚,
故為胕腫,
胕腫者,
聚水而生病也。
[061-2a]
61.1.2帝曰:
諸水皆生於腎乎。
歧伯曰:
腎者,
牝藏也,
地氣上者屬於腎,
而生水液也,
故曰至陰。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
腎汗出逢於風,
內不得入於藏府,
外不得越於皮膚,
客於玄府,
行於皮裏,
傳為胕腫,
本之於腎,
名曰風水。
所謂玄府者,
汗空也。
[061-3a]
61.1.3帝曰:
水俞五十七處者,
是何主也。
歧伯曰:
腎俞五十七穴,
積陰之所聚也,
水所從出入也。
尻上五行行五者,
此腎俞。
故水病,
下為胕腫大腹,
上為喘呼,
不得臥者,
標本俱病,
故肺為喘呼,
腎為水腫,
肺為逆不得臥,
分為相輸俱受者,
水氣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
此腎之街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
此腎脈之下行也,
名曰太衝。
凡五十七穴者,
皆藏之陰絡,
水之所客也。
[061-4a]
61.2帝曰:
春取絡脈分肉,
何也。
歧伯曰:
春者,
木始治,
肝氣始生,
肝氣急,
其風疾,
經脈常深,
其氣少,
不能深入,
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
夏取盛經分腠,
何也。
歧伯曰:
夏者,
火始治,
心氣始長,
脈瘦氣弱,
陽氣留溢,
熱熏分腠,
內至於經,
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
邪居淺也,
所謂盛經者,
陽脈也。
帝曰:
秋取經俞,
何也。
歧伯曰:
秋者,
金始治,
肺將收殺,
金將勝火,
陽氣在合,
陰氣初勝,
濕氣及體,
陰氣未盛,
未能深入,
故取俞以寫陰邪,
取合以虛陽邪,
陽氣始衰,
故取於合。
帝曰:
冬取井榮,
何也。
歧伯曰:
冬者,
水始治,
腎方閉,
陽氣衰少,
陰氣堅盛,
巨陽伏沈,
陽脈乃去,
故取井以下陰逆,
取榮以實陽氣。
故曰:
冬取井榮,
春不鼽衄,
此之謂也。
[061-5a]
61.3帝曰:
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
余論其意,
未能領別其處,
願聞其處,
因聞其意。
歧伯曰:
頭上五行行五者,
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以寫胸中之熱也。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
以寫胃中之熱也。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
以寫四支之熱也。
五藏俞傍五此十者,
以寫五藏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
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
人傷於寒而傳為熱,
何也。
歧伯曰:
夫寒盛,
則生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