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黃帝問曰:
升降不前,
氣交有變,
即成暴鬱,
余已知之。
如何預救生靈,
可得卻乎?
歧伯稽首再拜對曰:
昭乎哉問!
臣聞夫子言,
既明天元,
須窮法刺,
可以折鬱扶運,
補弱全真,
盛蠲餘,
令除斯苦。
帝曰:
願卒聞之。
歧伯曰:
升之不前,
即有甚凶也。
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
木欲發鬱亦須待時,
當刺足厥陰之井。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
火欲發鬱亦須待時,
君火相火同刺包絡之滎。
土欲升而天衝窒抑之,
土欲發鬱亦須待時,
當刺足太陰之俞。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
金欲發鬱亦須時,
當刺手太陰之經。
水欲升而天內窒抑之,
水欲發鬱亦須待時,
當刺足少陰之合。
[072-2a]
帝曰:
升之不前,
可以預備,
願聞其降,
可以先防。
歧伯曰:
既明其升,
必達其降也。
升降之道,
皆可先治也。
木欲降而地皛窒抑之,
降而不入,
抑之鬱發,
散而可得位,
降而鬱發,
暴如天閒之待時也,
降而不下,
鬱可速矣,
降可折其所勝也,
當刺手太陰之所出,
刺手陽明之所入。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
降而不入,
抑之鬱發,
散而可矣,
當折其所勝,
可散其鬱,
當刺足少陰之所出,
刺足太陽之所入。
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
降而不下,
抑之鬱發,
散而可入,
當折其勝,
可散其鬱,
當刺足厥陰之所出,
刺足少陽之所入。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
降而不下,
散抑之鬱發,
散而可入,
當折其勝,
可散其鬱,
當刺心包胳所出,
刺手少陽所入也。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
降而不下,
抑之鬱發,
散而可入,
當折其土,
可散其鬱,
當刺足太陰之所出,
刺足陽明之所入。
[072-3a]
帝曰:
五運之至,
有前後與升降往來,
有所承抑之,
可得聞乎?
刺法歧伯曰:
當取其化源也。
是故太過取之,
不及資之。
太過取之,
次抑其鬱,
取其運之化源,
令折鬱氣。
不及扶資,
以扶運氣,
以避虛邪也。
資取之法令出《密語》。
[072-4a]
黃帝問曰:
升降之刺,
以知要,
願聞司天未得遷正,
使司化之失其常政,
即萬化之或其皆妄。
然與民為病,
可得先除,
欲濟群生,
願聞其說。
歧伯稽首再拜曰:
悉乎哉問!
言其至理,
聖念慈憫,
欲濟群生,
臣乃盡陳斯道,
可申洞微。
太陽復布,
即厥陰不遷正,
不遷正氣塞於上,
當寫足厥陰之所流。
厥陰復布,
少陰不遷正,
不遷正即氣塞於上,
當刺心包胳脈之所流。
少陰復布,
太陰不遷正,
不遷正即氣留於上,
當刺足太陰之所流。
太陰復布,
少陽不遷正,
不遷正則氣塞未通,
當刺手少陽之所流。
少陽復布,
則陽明不遷正,
不遷正則氣未通上,
當刺手太陰之所流。
陽明復布,
太陽不遷正,
不遷正則復塞其氣,
當刺足少陰之所流。
[072-5a]
帝曰:
遷正不前,
以通其要,
願聞不退,
欲折其餘,
無令過失,
可得明乎?
歧伯曰:
氣過有餘,
復作布正,
是名不過位也。
使地氣不得後化,
新司天未可遷正,
故復布化令如故也。
巳亥之歲天數有餘,
故厥陰不退位也,
風行於上,
木化布天,
當刺足厥陰之所入。
子午之歲,
天數有餘,
故少陰不退位也,
熱行於上,
火餘化布天,
當刺手厥陰之所入。
丑未之歲,
天數有餘,
故太陰不退位也,
溼行於上,
雨化布天,
當刺足太陰之所入。
寅申之歲,
天數有餘,
故少陽不退位也,
熱行於上,
火化布天,
當刺手少陽之所入。
卯酉之歲,
天數有餘,
故陽明不退位也,
金行於上,
燥化布天,
當刺手太陰之所入。
辰戌之歲,
天數有餘,
故太陽不退位也,
寒行於上凜水化布天,
當刺足少陰之所入。
故天地氣逆,
化成民病,
以法刺之,
預可平痾。
[072-6a]
黃帝問曰:
剛柔二干,
失守其位,
使天運之氣皆虛乎?
與民為病,
可得平乎?
歧伯曰:
深乎哉問!
明其奧旨,
天地迭移,
三年化疫,
是謂根之可見,
必有逃門。
[072-7a]
假令甲子,
剛柔失守,
剛未正,
柔孤而有虧,
時序不令,
即音律非從,
如此三年,
變大疫也。
詳其微甚,
察其淺深,
欲至而可刺,
刺之,
當先補腎俞,
次三日,
可刺足太陰之所注。
又有下位己卯不至,
而甲子孤立者,
次三年作土癘,
其法補瀉,
一如甲子同法也。
其刺以畢,
又不須夜行及遠行,
令七日潔,
清淨齋戒。
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
可以寅時面向南,
淨神不亂,
思閉氣不息七徧,
以引頸嚥氣順之,
如嚥氣甚硬物,
如此七徧後,
餌舌下津令無數。
[072-8a]
假令丙寅,
剛柔失守,
上剛干失守,
下柔不可獨主之,
中水運非太過,
不可執法而定之,
布天有餘,
而失守上正,
天地不合,
即律呂音異,
如此即天運失序,
後三年變疫。
詳其微甚,
差有大小,
徐至即後三年,
至甚即首三年,
當先補心俞,
次五日,
可刺腎之所入。
又有下位地甲子,
辛巳柔不附剛,
亦名失守,
即地運皆虛,
後三年變水癘,
即刺法皆如此矣。
其刺如畢,
慎其大喜欲情於中,
如不忌,
即其氣復散也,
令靜七日,
心欲實,
令少思。
[072-9a]
假令庚辰,
剛柔失守,
上位失守,
下位無合,
乙庚金運,
故非相招,
布天未退,
中運勝來,
上下相錯,
謂之失守,
姑洗林鍾,
商音不應也,
如此則天運化易,
三年變大疫。
詳其天數,
差有微甚,
微即微,
三年至,
甚即甚,
三年至,
當先肝俞,
次三日,
可刺肺之所行。
刺畢,
可靜神七日,
慎勿大怒,
怒必真氣卻散之。
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
即乙柔干,
即上庚獨治之,
亦名失守者,
即□□孤主之,
三年變癘,
名曰金癘,
其至待時也,
詳其地數之等差,
亦推其微甚,
可知遲速爾。
諸位乙庚失守,
刺法同,
肝欲平,
即勿怒。
[072-10a]
假令壬午,
剛柔失守,
上壬未遷正,
下丁獨然,
即雖陽年,
虧及不同,
上下失守,
相招其有期,
差之微甚,
各有其數也,
律呂二角,
失而不和,
同音有日,
微甚如見,
三年大疫,
當刺脾之俞,
次三日,
可刺肝之所出也。
刺畢,
靜神七日,
勿大醉歌樂,
其氣復散,
又勿飽食,
勿食生物,
欲令脾實,
氣無滯飽,
無久坐,
食無太酸,
無食一切生物,
宜甘宜淡。
又或地下甲子,
丁酉失守其位,
未得中司,
即氣不當位,
下不與壬奉合者,
亦名失守,
非名合德,
故柔不附剛,
即地運不合,
三年變癘,
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
[072-11a]
假令戊申,
剛柔失守,
戊癸雖火運,
陽年不太過也,
上失其剛,
柔地獨主,
其氣不正,
故有邪干,
迭移其位,
差有淡深,
欲至將合,
音律先同,
如此天運失時,
三年之中,
火疫至矣,
當刺肺之俞。
刺畢,
靜神七日,
勿大悲傷也,
悲傷即肺動,
而真氣復散也,
人欲實肺者,
要在息氣也。
又或地下甲子,
癸亥失守者,
即柔失守位也,
即上失其剛也,
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
即運與地虛,
後三年變癘,
即名火癘。
[072-12a]
是故立地五年,
以明失守,
以溼法刺,
於是疫之與癘,
即是上下剛柔之名也,
窮歸一體也,
即刺疫法,
只有五法,
即總其諸位失守,
故只歸五行而統之也。
[072-13a]
黃帝曰:
余聞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無問大小,
病狀相似,
不施救療,
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歧伯曰:
不相染者,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氣,
天牝從來,
復得其往,
氣出於腦,
即不邪干。
氣出於腦,
即室先想心如日。
欲將入於疫室,
先想青氣自肝而出,
左行於東,
化作林木。
次想白氣自肺而出,
右行於西,
化作戈甲。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
南行於上,
化作燄明。
次想黑氣自腎而出,
北行於下,
化作水。
次想黃氣自脾而出,
存於中央,
化作土。
五氣護身之畢,
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
然後可入於疫室。
[072-14a]
又一法,
於春分之日,
日未出而吐之。
又一法,
於雨水日後,
三浴以藥泄汗。
又一法,
小金丹方:
辰砂二兩,
水磨雄黃一兩,
葉子雌黃一兩,
紫金半兩,
同入合中,
外固了,
地一尺築地實,
不用爐,
不須藥制,
用火二十斤煆之也,
七日終,
候冷七日取,
次日出合子,
埋藥地中七日,
取出順日研之三日,
煉白沙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
冰水下一丸,
和氣嚥之,
服十粒,
無疫干也。
[072-15a]
黃帝問曰:
人虛即神游失守位,
使鬼神外干,
是致夭亡,
何以全真?
願聞刺法。
歧伯稽首再拜曰:
昭乎哉問!
謂神移失守,
雖在其體,
然不致死,
或有邪干,
故令夭壽。
只如厥陰失守,
天以虛,
人氣肝虛,
感天重虛,
即魂游於上,
邪干厥大氣,
身溫猶可刺之,
刺其足少陽之所過,
次刺肝之俞。
人病心虛,
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
感而三虛,
遇火不及,
黑尸鬼犯之,
令人暴亡,
可刺手少陽之所過,
復刺心俞。
人脾病,
又遇太陰司天失守,
感而三虛,
又遇土不及,
青尸鬼邪犯之於人,
令人暴亡,
可刺足陽明之所過,
復刺脾之俞。
人肺病,
遇陽明司天失守,
感而三虛,
又遇金不及,
有赤尸鬼干人,
令人暴亡,
可刺手陽明之所過,
復刺肺俞。
人腎病,
又遇太陽司天失守,
感而三虛,
又遇水運不及之年,
有黃尸鬼干犯人正氣,
吸人神魂,
致暴亡,
可刺足太陽之所過,
刺足少陽之俞。
[072-16a]
黃帝問曰:
十二藏之相使,
神失位,
使神彩之不圓,
恐邪干犯,
治之可刺,
願聞其要。
歧伯稽首再拜曰:
悉乎哉,
問至理,
道真宗,
此非聖帝,
焉究斯源,
是謂氣神合道,
契符上天。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可刺手少陰之源。
肺者,
相傳之官,
治節出焉,
可刺手太陰之源。
肝者,
將軍之官,
謀慮出焉,
可刺足厥陰之源。
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可刺足少陽之源。
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
可刺心包胳所流。
脾為諫議之官,
知周出焉,
可刺脾之源。
胃為倉廩之官,
五味出焉,
可刺胃之源。
大腸者,
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可刺大腸之源。
小腸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可刺小腸之源。
腎者,
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
刺其腎之源。
三焦者,
決瀆之官,
水道出焉,
刺三焦之源。
膀胱者,
州都之官,
精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刺膀胱之源。
凡此十二官者,
不得相失也。
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
亦法有修真之道,
非治疾也,
故要修養和神也。
道貴常存,
補神固根,
精氣不散,
神守不分,
然即神守而雖不去,
亦全真,
人神不守,
非達至真,
至真之要,
在乎天玄,
神守天息,
復入本元,
命曰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