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e0001 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 (tls)


[058-1a]

58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58.1黃帝問曰:
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
以應一歲,
未知其所,
願卒聞之。
歧伯稽首再拜對曰:
窘乎哉問也。
其非聖帝,
孰能窮其道焉,
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
夫子之開余道也,
目未見其處,
耳未聞其數,
而目以明,
耳以聰矣。
歧伯曰:
此所謂聖人易語,
良馬易御也。
帝曰:
余非聖人之易語也,
世言真數開人意,
今余所訪問者真數,
發蒙解惑,
未足以論也。
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
令解其意,
請藏之金匱,
不敢復出。
歧伯再拜而起曰:
臣請言之,
背與心相控而痛,
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
上紀者,
胃脘也,
下紀者,
關元也。
背胸邪繫陰陽左右。
如此其病前後痛濇,
胸脇痛而不得息不得臥,
上氣短氣偏痛,
脈滿起斜出尻脈,
絡胸脇支心貫鬲,
上肩加天突,
斜下肩交十椎下。
藏俞五十穴,
府俞七十二穴,
熱俞五十九穴,
水俞五十七穴,
頭上五行行五,
五五二十五穴,
中𦛗兩傍各五,
凡十穴,
大椎上兩傍各一,
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兩脾厭分中二穴,
犢鼻二穴,
耳中多所聞二穴,
眉本二穴,
完骨二穴,
頂中央一穴,
枕骨二穴,
上關二穴,
大迎二穴,
下關二穴,
天柱二穴,
巨虛上下廉四穴,
曲牙二穴,
天突一穴,
天府二穴,
天牖二穴,
扶突二穴,
天䆫二穴,
肩解二穴,
關元一穴,
委陽二穴,
肩貞二穴,
瘖門一穴,
齊一穴,
胸俞十二穴,
背俞二穴,
膺俞十二穴,
分肉二穴,
踝上橫二穴,
陰陽蹻四穴,
水俞在諸分,
熱俞在氣穴,
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
大禁二十五,
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
鍼之所由行也。
[058-2a]


58.2.1帝曰:
余已知氣穴之處,
遊鍼之居,
願聞孫絡谿谷,
亦有所應乎。
歧伯曰: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
亦以應一歲,
以溢奇邪,
以通榮衛,
榮衛稽留,
衛散榮溢,
氣竭血著,
外為發熱,
內為少氣,
疾寫無怠,
以通榮衛,
見而寫之,
無問所會。
帝曰:
善。
[058-3a]


58.2.2願聞谿谷之會也。
歧伯曰:
肉之大會為谷,
肉之小會為谿,
肉分之閒,
谿谷之會,
以行榮衛,
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
脈熱肉敗榮衛不行,
必將為膿內銷骨髓,
外破大膕,
留於節湊,
必將為敗。
積寒留舍,
榮衛不居,
卷肉縮筋,
肋肘不得伸,
內為骨痺,
外為不仁,
命曰不足,
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
亦應一歲。
其小痺淫溢,
循脈往來,
微鍼所及,
與法相同。
[058-4a]


58.2.3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
今日發蒙解惑,
藏之金匱,
不敢復出,
乃藏之金蘭之室,
署曰氣穴所在。
歧伯曰:
孫絡之脈別經者,
其血盛而當寫者,
亦三百六十五脈,
並注於絡,
傳注十二絡脈,
非獨十四絡脈也,
內解寫於中者十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