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26.1.1黃帝問曰:
用鍼之服,
必有法則焉,
今何法何則。
歧伯對曰:
法天則地,
合以天光。
帝曰:
願卒聞之。
歧伯曰:
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
氣定,
乃刺之。
是故天溫日明,
則人血淖液,
而衛氣浮,
故血易寫,
氣易行;
天寒日陰,
則人血凝泣,
而衛氣沈。
月始生,
則血氣始精,
衛氣始行;
月郭滿,
則血氣實,
肌肉堅;
月郭空,
則肌肉減,
經絡虛,
衛氣去,
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是以天寒無刺,
天溫無疑。
月生無寫,
月滿無補,
月郭空無治,
是謂得時而調之。
因天之序,
盛虛之時,
移光定位,
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寫,
是謂藏虛;
月滿而補,
血氣揚溢,
絡有留血,
命曰重實;
月郭空而治,
是謂亂經。
陰陽相錯,
真邪不別,
沈以留止,
外虛內亂,
淫邪乃起。
[026-2a]
26.1.2帝曰:
星辰八正何候。
歧伯曰;
星辰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
所以候八風之虛邪,
以時至者也。
四時者,
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
以時調之也,
八正之虛邪,
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虛,
而逢天之虛,
兩虛相感,
其氣至骨,
入則傷五藏,
工候救之,
弗能傷也,
故曰:
天忌不可不知也。
[026-3a]
26.2.1帝曰:
善。其法星辰者,
余聞之矣,
願聞法往古者。
歧伯曰;
法往古者,
先知鍼經也。
驗於來今者,
先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以候氣之浮沈,
而調之於身,
觀其立有驗也。
觀其冥冥者,
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
而工獨知之,
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四時氣之浮沈,
參伍相合而調之,
工常先見之,
然而不形於外,
故曰觀於冥冥焉。
通於無窮者,
可以傳於後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異也,
然而不形見於外,
故俱不能見也。
視之無形,
嘗之無味,
故謂冥冥,
若神髣髴。
虛邪者,
八正之虛邪氣也。
正邪者,
身形若用力,
汗出,
腠理開,
逢虛風,
其中人也微,
故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
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
盡調不敗而救之,
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
救其已敗。
救其已成者,
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
因病而敗之也,
知其所在者,
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
故曰守其門戶焉,
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026-4a]
26.2.2帝曰:
余聞補寫,
未得其意。
歧伯曰:
寫必用方,
方者,
以氣方盛也,
以月方滿也,
以日方溫也,
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內鍼,
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鍼,
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鍼,
故曰寫必用方,
其氣而行焉。
補必用員,
員者,
行也,
行者,
移也,
刺必中其榮,
復以吸排鍼也。
故員與方,
非鍼也。
故養神者,
必知形之肥瘦,
榮衛血氣之盛衰。
血氣者,
人之神,
不可不謹養。
[026-5a]
26.3帝曰:
妙乎哉論也。
合人形於陰陽四時,
虛實之應,
冥冥之期,
其非夫子孰能通之。
然夫子數言形與神,
何謂形,
何謂神,
願卒聞之。
歧伯曰:
請言形,
形乎形,
目冥冥,
問其所病,
索之於經,
慧然在前,
按之不得,
不知其情,
故曰形。
帝曰:
何謂神。
歧伯曰:
請言神,
神乎神,
耳不聞,
目明心開,
而志先,
慧然獨悟,
口弗能言,
俱視獨見,
適若昏,
昭然獨明,
若風吹雲,
故曰神。
三部九候為之原,
九鍼之論,
不必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