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39.1黃帝問曰:
余聞善言天者,
必有驗於人;
善言古者,
必有合於今;
善言人者,
必有厭於己。
如此,
則道不惑而要數極,
所謂明也。
今余問於夫子,
令言而可知,
視而可見,
捫而可得,
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
可得而聞乎。
歧伯再拜稽首對曰:
何道之問也。
[039-2a]
39.2.1帝曰:
願聞人之五藏卒痛,
何氣使然。
歧伯對曰:
經脈流行不止,
環周不休,
寒氣入經而稽遲,
泣而不行,
客於脈外則血少,
客於脈中則氣不通,
故卒然而痛。
[039-3a]
39.2.2帝曰:
其痛或卒然而止者,
或痛甚不休者,
或痛甚不可按者,
或按之而痛止者,
或按之無益者,
或喘動應手者,
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
或脇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
或腹痛引陰股者,
或痛宿昔而成積者,
或卒然痛死不知人,
有少閒復生者,
或痛而嘔者,
或腹痛而後泄者,
或痛而閉不通者,
凡此諸痛,
各不同形,
別之柰何。
[039-4a]
39.2.3歧伯曰:
寒氣客於脈外,
則脈寒,
脈寒則縮踡,
縮踡則脈絀急,
絀急則外引小絡,
故卒然而痛,
得炅則痛立止,
因重中於寒,
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
與炅氣相薄,
則脈滿,
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寒氣稽留,
炅氣從上,
則脈充大而血氣亂,
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閒,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絡急引故痛,
按之則血氣散,
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
則深按之不能及,
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
衝脈起於關元,
隨腹直上,
寒氣客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氣因之,
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
脈泣則血虛,
血虛則痛,
其俞注於心,
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
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
厥陰之脈者,
絡陰器繫於肝,
寒氣客於脈中,
則血泣脈急,
故脇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
寒氣上及少腹,
血泣在下相引,
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
絡血之中,
血泣不得注於大經,
血氣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藏,
厥逆上泄,
陰氣竭,
陽氣未入,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
氣復反,
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
小腸不得成聚,
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
腸中痛,
癉熱焦渴,
則堅乾不得出,
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
所謂言而可知者也。
[039-5a]
39.3視而可見,
柰何。
歧伯曰:
五藏六府,
固盡有部,
視其五色,
黃赤為熱,
白為寒,
青黑為痛,
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
捫而可得,
柰何。
歧伯曰:
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
及陷下者,
皆可捫而得也。
[039-6a]
39.4.帝曰:
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
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寒則氣收,
炅則氣泄,
驚則氣亂,
勞則氣耗,
思則氣結,
九氣不同,
何病之生。
歧伯曰:
怒則氣逆,
甚則嘔血及飱泄,
故氣上矣。
喜則氣和志達,
榮衛通利,
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
肺布葉舉,
而上焦不通,
榮衛不散,
熱氣在中,
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
卻則上焦閉,
閉則氣還,
還則下焦脹,
故氣不行矣。
寒則腠理閉,
氣不行,
故氣收矣。
炅則腠理開,
榮衛通汗大泄,
故氣泄。
驚則心無所倚,
神無所歸,
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
外內皆越,
故氣耗矣。
思則心有所存,
神有所歸,
正氣留而不行,
故氣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