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68.1.1黃帝問曰:
嗚呼遠哉,
天之道也,
如迎浮雲,
若視深淵,
視深淵尚可測,
迎浮雲莫知其極。
夫子數言謹奉天道,
余聞而藏之,
心私異之,
不知其所謂也。
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
令終不滅,
久而不絕,
天之道可得聞乎。
歧伯稽首再拜對曰:
明乎哉問天之道也,
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068-2a]
68.1.2帝曰:
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歧伯曰:
上下有位,
左右有紀。
故少陽之右,
陽明治之。
陽明之右,
太陽治之。
太陽之右,
厥陰治之。
厥陰之右,
少陰治之。
少陰之右,
太陰治之。
太陰之右,
少陽治之。
此所謂氣之標,
蓋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
因天之序,
盛衰之時,
移光定位,
正立而待之,
此之謂也。
少陽之上,
火氣治之,
中見厥陰。
陽明之上,
燥氣治之,
中見太陰。
太陽之上,
寒氣治之,
中見少陰。
厥陰之上,
風氣治之,
中見少陽。
少陰之上,
熱氣治之,
中見太陽。
太陰之上,
濕氣治之,
中見陽明。
所謂本也。
本之下,
中之見也。
見之下,
氣之標也。
本標不同,
氣應異象。
[068-3a]
68.1.3帝曰:
其有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太過,
何也。
歧伯曰:
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
來氣不及也。
未至而至,
來氣有餘也。
帝曰:
至而不至,
未至而至,
如何。
歧伯曰:
應則順,
否則逆,
逆則變生,
變生則病。
帝曰:
善。請言其應。
歧伯曰:
物,生其應也。
氣,脈其應也。
[068-4a]
68.2.1帝曰:
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歧伯曰:
顯明之右,
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復行一步,
土氣治之,
復行一步,
金氣治之,
復行一步,
水氣治之,
復行一步,
木氣治之,
復行一步,
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
水氣承之。
水位之下,
土氣承之。
土位之下,
風氣承之。
風位之下,
金氣承之。
金位之下,
火氣承之。
君火之下,
陰精承之。
帝曰:
何也。
歧伯曰:
亢則害,
承迺制,
制則生化,
外列盛衰,
害則敗亂,
生化大病。
[068-5a]
68.2.2帝曰:
盛衰何如。
歧伯曰:
非其位則邪,
當其位則正,
邪則變甚,
正則微。
帝曰:
何謂當位。
歧伯曰:
木運臨卯,
火運臨午,
土運臨四季,
金運臨酉,
水運臨子,
所謂歲會,
氣之平也。
帝曰:
非位何如。
歧伯曰:
歲不與會也。
帝曰:
土運之歲,
上見太陰,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陽少陰,
金運之歲,
上見陽明,
木運之歲,
上見厥陰,
水運之歲,
上見太陽,
柰何。
歧伯曰:
天之與會也。
故《天元冊》曰:
天符。
天符歲會何如。
歧伯曰:
太一天符之會也。
帝曰:
其貴賤何如。
歧伯曰:
天符為執法,
歲位為行令,
太一天符為貴人。
帝曰:
邪之中也柰何。
歧伯曰:
中執法者,
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
其病徐而特。
中貴人者,
其病暴而死。
帝曰:
位之易也何如。
歧伯曰:
君位臣則順,
臣位君則逆,
逆則其病近,
其害速,
順則其病遠,
其害微,
所謂二火也。
[068-6a]
68.3.1帝曰:
善。願聞其步何如。
歧伯曰:
所謂步者,
六十度而有奇,
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
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歧伯曰:
位有終始,
氣有初中,
上下不同,
求之亦異也。
帝曰:
求之柰何。
歧伯曰:
天氣始於甲,
地氣始於子,
子甲相合,
命曰歲立,
謹候其時,
氣可與期。
[068-7a]
68.3.2帝曰:
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
歧伯曰:
明乎哉問也。
甲子之歲,
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
終於八十七刻半。
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
終於七十五刻。
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
終於六十二刻半。
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終於五十刻。
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
終於三十七刻半。
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終於二十五刻。
所謂初六,
天之數也。
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
終於一十二刻半。
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
終於水下百刻。
三之氣始於一刻,
終於八十七刻半。
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
終於七十五刻。
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
終於六十二刻半。
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終於五十刻。
所謂六二,
天之數也。
丙寅歲,
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
終於三十七刻半。
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終於二十五刻。
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
終於一十二刻半。
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
終於水下百刻。
五之氣始於一刻,
終於八十七刻半。
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
終於七十五刻。
所謂六三,
天之數也。
丁卯歲,
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
終於六十二刻半。
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終於五十刻。
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
終於三十七刻半。
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終於二十五刻。
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
終於一十二刻半。
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
終於水下百刻。
所謂六四,
天之數也。
次戊辰歲,
初之氣復始於一刻,
常如是無已,
周而復始。
帝曰:
願聞其歲候何如。
歧伯曰:
悉乎哉問也。
日行一周,
天氣始於一刻,
日行再周,
天氣始於二十六刻,
日行三周,
天氣始於五十一刻,
日行四周,
天氣始於七十六刻,
日行五周,
天氣復始於一刻,
所謂一紀也。
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
卯未亥歲氣會同,
辰申子歲氣會同,
覽巳酉丑歲氣會同,
終而復始。
[068-8a]
68.3.3帝曰:
願聞其用也。
歧伯曰:
言天者求之本,
言地者求之位,
言人者求之氣交。
帝曰:
何謂氣交。
歧伯曰:
上下之位,
氣交之中,
人之居也。
故曰:
天樞之上,
天氣主之,
天樞之下,
地氣主之,
氣交之分,
人氣從之,
萬物由之,
此之謂也。
[068-9a]
68.4.1帝曰:
何謂初中。
歧伯曰:
初凡三十度而有奇,
中氣同法。
帝曰:
初中何也。
歧伯曰:
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
願卒聞之。
歧伯曰:
初者,
地氣也,
中者,
天氣也。
帝曰:
其升降何如。
歧伯曰:
氣之升降,
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
願聞其用何如。
歧伯曰:
升已而降,
降者謂天。
降已而升,
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
氣流于地,
地氣上升,
氣騰于天,
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而變作矣。
[068-10a]
68.4.2帝曰:
善。寒濕遘溝,
燥熱相臨,
風火相值,
其有聞乎。
歧伯曰:
氣有勝復,
勝復之作,
有德有化,
有用有變,
變則邪氣居之。
帝曰:
何謂邪乎。
歧伯曰:
夫物之生從於化,
物之極由乎變,
變化之相薄,
成敗之所由也。
故氣有往復,
用有遲速,
四者之有而化而變,
風之來也。
帝曰:
遲速往復,
風所由生,
而化而變,
故因盛衰之變耳。
成敗倚伏遊乎中,
何也。
歧伯曰:
成敗倚伏生乎動,
動而不已,
則變作矣。
帝曰:
有期乎。
歧伯曰:
不生不化,
靜之期也。
帝曰:
不生化乎。
歧伯曰: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
則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
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
無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
器散則分之,
生化息矣。
故無不出入,
無木升降。
化有小大,
期有近遠,
四者之有而貴常守,
反常則災害至矣。
故曰無形無患,
此之謂也。
帝曰:
善。有不生不化乎。
歧伯曰:
悉乎哉問也。
與道合同,
惟真人也。
帝曰: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