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e0001 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 (tls)


[070-1a]

70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70.1.1黃帝問曰:
太虛寥廓,
五運迴薄,
衰盛不同,
損益相從,
願聞平氣何如而名,
何如而紀也。
歧伯對曰:
昭乎哉問也。
木曰敷和,
火曰升明,
土曰備化,
金曰審平,
水曰靜順。
帝曰:
其不及,
奈何。
歧伯曰:
木曰委和,
火曰伏明,
土曰卑監,
金曰從革,
水曰涸流。
帝曰:
太過何謂。
歧伯曰:
木曰發生,
火曰赫曦,
土曰敦阜,
金曰堅成,
水曰流衍。
帝曰:
三氣之紀,
願聞其候。
歧伯曰:
悉乎哉問也。
敷和之紀,
木德周行,
陽舒陰布,
五化宣平,
其氣端,
其性隨,
其用曲直,
其化生榮,
其類草木,
其政發散,
其候溫和,
其令風,
其藏肝,
肝其畏清,
其主目,
其穀麻,
其果李,
其實核,
其應春,
其蟲毛,
其畜犬,
其色蒼,
其養筋,
其病裏急支滿,
其味酸,
其音角,
其物中堅,
其數八。
升明之紀,
正陽而治,
德施周普,
五化均衡,
其氣高,
其性速,
其用燔灼,
其化蕃茂,
其類火,
其政明曜,
其候炎暑,
其令熱,
其藏心,
心其畏寒,
其主舌,
其穀麥,
其果杏,
其實絡,
其應夏,
其蟲羽,
其畜馬,
其色赤,
其養血,
其病瞤瘛,
其味苦,
其音徵,
其物脈,
其數七。
備化之紀,
氣協天休,
德流四政,
五化齊脩,
其氣平,
其性順,
其用高下,
其化豐滿,
其類土,
其政安靜,
其候溽蒸,
其令濕,
其藏脾,
脾其畏風,
其主口,
其穀稷,
其果棗,
其實肉,
其應長夏,
其蟲倮,
其畜牛,
其色黃,
其養肉,
其病否,
其味甘,
其音宮,
其物膚,
其數五。
審平之紀,
收而不爭,
殺而無犯,
五化宣明,
其氣潔,
其性剛,
其用散落,
其化堅斂,
其類金,
其政勁肅,
其候清切,
其令燥,
其藏肺,
肺其畏熱,
其主鼻,
其穀稻,
其果桃,
其實殼,
其應秋,
其蟲介,
其畜難,
其色白,
其養皮毛,
其病欬,
其味辛,
其音商,
其物外堅,
其數九。
靜順之紀,
藏而勿害,
治而善下,
五化咸整,
其氣明,
其性下,
其用沃衍,
其化凝堅,
其類水,
其政流演,
其候凝肅,
其令寒,
其藏腎,
腎其畏濕,
其主二陰,
其穀豆,
其果栗,
其實濡,
其應冬,
其蟲鱗,
其畜彘,
其色黑,
其養骨髓,
其病厥,
其味鹹,
其音羽,
其物濡,
其數六。
故生而勿殺,
長而勿罰,
化而勿制,
收而勿害,
藏而勿抑,
是謂平氣。
[070-2a]


70.1.2委和之紀,
是謂勝生,
生氣不政,
化氣迺揚,
長氣自平,
收令迺早,
涼雨時降,
風雲並興,
草木晚榮,
蒼乾凋落,
物秀而實,
膚肉內充,
其氣斂,
其用聚,
其動緛戾拘緩,
其發驚駭,
其藏肝,
其果棗李,
其實核殼,
其穀稷稻,
其味酸辛,
其色白蒼,
其畜犬雞,
其蟲毛介,
其主霧露淒滄,
其聲角商,
其病搖動注恐,
從金化也,
少角與判商同,
上角與正角同,
上商與正商同,
其病支廢癰腫瘡瘍,
其甘蟲,
邪傷肝也,
上宮與正宮同,
蕭飋肅殺,
則炎赫沸騰,
眚於三,
所謂復也,
其主飛蠹蛆雉,
迺為雷霆。
伏明之紀,
是謂勝長,
長氣不宣,
藏氣反布,
收氣自政,
化令迺衡,
寒清數舉,
暑令迺薄,
承化物生,
生而不長,
成實而稚,
遇化已老,
陽氣屈伏,
蟄蟲早藏,
其氣鬱,
其用暴,
其動彰伏變易,
其發痛,
其藏心,
其果栗桃,
其實絡濡,
其穀豆稻,
其味苦鹹,
其色玄丹,
其畜馬彘,
其蟲羽鱗,
其主冰雪霜寒,
其聲徵羽,
其病昏惑悲忘,
從水化也,
少徵與少羽同,
上商與正商同,
邪傷心也,
凝慘凓冽,
則暴雨霖霪,
眚於九,
其主驟注雷霆震驚,
沉霒淫雨。
卑監之紀,
是謂減化,
化氣不令,
生政獨彰,
長氣整,
雨迺愆,
收氣平,
風寒並興,
草木榮美,
秀而不實,
成而粃也,
其氣散,
其用靜定,
其動瘍涌分潰癰腫,
其發濡滯,
其藏脾,
其果李栗,
其實濡核,
其穀豆麻,
其味酸甘,
其色蒼黃,
其畜牛犬,
其蟲倮毛,
其主飄怒振發,
其聲宮角,
其病留滿否塞,
從木化也,
少宮與少角同,
上宮與正宮同,
上角與正角同,
其病飱泄,
邪傷脾也,
振拉飄揚,
則蒼乾散落,
其眚四維,
其主敗折虎狼,
清氣迺用,
生政西辱。
從革之紀,
是謂折收,
收氣迺後,
生氣迺揚,
長化合德,
火政迺宣,
庶類以蕃,
其氣揚,
其用躁切,
其動鏗禁瞀厥,
其發欬喘,
其藏肺,
其果李杏,
其實殼絡,
其穀麻麥,
其味苦辛,
其色白丹,
其畜雞羊,
其蟲介羽,
其主明曜炎爍,
其聲商徵,
其病嚏欬鼽衂,
從火化也,
少商與少徵同,
上商與正商同,
上角與正角同,
邪傷肺也,
炎光赫烈,
則冰雪霜雹,
眚於七,
其主鱗伏彘鼠,
歲氣早至,
迺生大寒。
涸流之紀,
是謂反陽,
藏令不舉,
化氣迺昌,
長氣宣布,
蟄蟲不藏,
土潤水泉減,
草木條茂,
榮秀滿盛,
其氣滯,
其用滲泄,
其動堅止,
其發燥槁,
其藏腎,
其果棗杏,
其實濡肉,
其穀黍稷,
其味甘鹹,
其色黅玄,
其畜彘牛,
其蟲鱗倮,
其主埃鬱昏翳,
其聲羽宮,
其病痿厥堅下,
從土化也,
少羽與少宮同,
上宮與正宮同,
其病癃閟,
邪傷腎也,
埃昏驟雨,
則振拉摧拔,
眚於一,
其主毛顯狐狢,
變化不藏,
故乘危而行,
不速而至,
暴虐無德,
災反及之,
微者復微,
甚者復甚,
氣之常也。
[070-3a]


70.1.3發生之紀,
是謂啟󰂽,
土踈泄,
蒼氣達,
陽和布化,
陰氣迺隨,
生氣淳化,
萬物以榮,
其化生,
其氣美,
其政散,
其令條舒,
其動掉眩巔疾,
其德鳴靡啟坼,
其變振拉摧拔,
其穀麻稻,
其畜雞犬,
其果李桃,
其色青黃白,
其味酸甘辛,
其象春,
其經足厥陰少陽,
其藏肝脾,
其蟲毛介,
其物中堅外堅,
其病怒,
太角與上商同,
上徵則其氣逆,
其病吐利,
不務其德,
則收氣復,
秋氣勁切,
甚則肅殺,
清氣大至,
草木凋零,
邪迺傷肝。
赫曦之紀,
是謂蕃茂,
陰氣內化,
陽氣外榮,
炎暑施化,
物得以昌,
其化長,
其氣高,
其政動,
其令鳴顯,
其動炎灼妄擾,
其德暄暑鬱蒸,
其變炎烈沸騰,
其穀麥豆,
其畜羊彘,
其果杏栗,
其色赤白玄,
其味苦辛鹹,
其象夏,
其經手少陰太陽,
手厥陰少陽,
其藏心肺,
其蟲羽鱗,
其物脈濡,
其病笑瘧瘡瘍血流狂妄目赤,
上羽與正徵同,
其收齊,
其病痓,
上徵而收氣後也,
暴烈其政,
藏氣迺復,
時見凝慘,
甚則雨水霜雹切寒,
邪傷心也。
敦阜之紀,
是謂廣化,
厚德清靜,
順長以盈,
至陰內實,
物化充成,
煙埃朦鬱,
見於厚土,
大雨時行,
濕氣迺用,
燥政迺辟,
其化圓,
其氣豐,
其政靜,
其令周備,
其動濡積并蓄,
其德柔潤重淖,
其變震驚飄驟崩潰,
其穀稷麻,
其畜牛犬,
其果棗李,
其色黅玄蒼,
其味甘鹹酸,
其象長夏,
其經足太陰陽明,
其藏脾腎,
其蟲倮毛,
其物肌核,
其病腹滿,
四支不舉,
大風迅至,
邪傷脾也,
堅成之紀,
是謂收引,
天氣潔,
地氣明,
陽氣隨,
陰治化,
燥行其政,
物以司成,
收氣繁布,
化洽不終,
其化成,
其氣削,
其政肅,
其令銳切,
其動暴折瘍疰,
其德霧露蕭飋,
其變肅殺凋零,
其穀稻黍,
其畜雞馬,
其果桃杏,
其色白青丹,
其味辛酸苦,
其象秋,
其經手太陰陽明,
其藏肺肝,
其蟲介羽,
其物殼絡,
其病喘喝胸憑仰息,
上徵與正商同,
其生齊,
其病欬,
政暴變,
則名木不榮,
柔脆焦首,
長氣斯救,
大火流,
炎爍且至,
蔓將槁,
邪傷肺也。
流衍之紀,
是謂封藏,
寒司物化,
天地嚴凝,
藏政以布,
長令不揚,
其化凜,
其氣堅,
其政謐,
其令流注,
其動漂泄沃涌,
其德凝慘寒雰,
其變冰雪霜雹,
其穀豆稷,
其畜彘牛,
其果栗棗,
其色黑丹黅,
其味鹹苦甘,
其象冬,
其經足少陰太陽,
其藏腎心,
其蟲鱗倮,
其物濡滿,
其病脹,
上羽而長氣不化也,
政過則化氣大舉而埃昏氣交,
大雨時降,
邪傷腎也。
故曰:
不恒其德,
則所勝來復,
政恒其理,
則所勝同化,
此之謂也。
[070-4a]


70.2.1帝曰:
天不足西北,
左寒而右涼,
地不滿東南,
右熱而左溫,
其故何也。
歧伯曰:
陰陽之氣,
高下之理,
太少之異也。
東南方,
陽也,
陽者其精降於下,
故右熱而左溫。
西北方,
陰也,
陰者其精奉於上,
故左寒而右涼。
是以地有高下,
氣有溫涼,
高者氣寒,
下者氣熱。
故適寒涼者脹之,
溫熱者瘡,
下之則脹已,
汗之則瘡已,
此湊理開閉之常,
太少之異耳。
帝曰:
其於壽夭何如。
歧伯曰:
陰精所奉其人壽,
陽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
善。其病也,
治之柰何。
歧伯曰:
西北之氣散而寒之,
東南之氣收而溫之,
所謂同病異治也。
故曰:
氣寒氣涼,
治以寒涼,
行水漬之。
氣溫氣熱,
治以溫熱,
強其內守。
必同其氣,
可使平也,
假者反之。
[070-5a]


70.2.2帝曰:
善。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
其故何也。
歧伯曰:
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
崇高則陰氣治之,
污下則陽氣治之,
陽勝者先天,
陰勝者後天,
此地理之常,
生化之道也。
帝曰:
其有壽夭乎。
歧伯曰:
高者其氣壽,
下者其氣夭,
地之小大異也,
小者小異,
大者大異。
故治病者,
必明天道地理,
陰陽更勝,
氣之先後,
人之壽夭,
生化之期,
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070-6a]


70.3帝曰:
善。其歲有不病,
而藏氣不應不用者,
何也。
歧伯曰:
天氣制之,
氣有所從也。
帝曰:
願卒聞之。
歧伯曰:
少陽司天,
火氣下臨,
肺氣上從,
白起金用,
草木眚,
火見燔焫,
革金且耗,
大暑以行,
欬嚏鼽衂鼻窒,
曰瘍,
寒熱胕腫。
風行于地,
塵沙飛揚,
心痛胃脘痛,
厥逆鬲不通,
其主暴速。
陽明司天,
燥氣下臨,
肝氣上從,
蒼起木用而立,
土迺眚,
淒滄數至,
木伐草萎,
脇痛目赤,
掉振鼓慄,
筋痿不能久立。
暴熱至,
土迺暑,
陽氣鬱發痛,
小便變,
寒熱如瘧,
甚則心痛,
火行于稿,
流水不冰,
蟄蟲迺見。
太陽司天,
寒氣下臨,
心氣上從,
而火且明,
丹起金迺眚,
寒清時舉,
勝則水冰,
火氣高明,
心熱煩嗌乾,
善渴鼽嚏,
喜悲數欠,
熱氣妄行,
寒迺復,
霜不時降,
善忘甚則心痛。
土迺潤,
水豐衍,
寒客至,
沈陰化濕,
氣變物水飲內蓄,
中滿不食,
皮𤸷肉苛,
筋脈不利,
甚則胕腫身後癰。
厥陰司天,
風氣下臨,
脾氣上從,
而土且隆,
黃起水迺眚,
土用革,
體重肌肉萎,
食減口爽,
風行太虛,
雲物搖動,
目轉耳鳴。
火縱其暴,
地迺暑,
大熱消爍,
赤沃下,
蟄蟲數見,
流水不冰,
其發機速。
少陰司天,
熱氣下臨,
肺氣上從,
白起金用,
草木眚,
喘嘔寒熱嚏鼽衂鼻窒,
大暑流行,
甚則瘡瘍燔灼,
金爍石流。
地迺燥清,
淒滄數至,
脇痛善太息,
肅殺行,
草木變。
太陰司天,
濕氣下臨,
腎氣上從,
黑起水變,
埃冒雲雨,
胸中不利,
陰痿氣大衰而不起不用。
當其時反腰脽痛,
動轉不便也。
厥逆,
地迺藏陰,
大寒且至,
蟄蟲早附,
心下否痛,
地裂冰堅,
少腹痛時害於食,
乘金則止水增,
味迺鹹,
行水減也。
[070-7a]


70.4帝曰:
歲有胎孕不育,
治之不全,
何氣使然。
歧伯曰:
六氣五類,
有相勝制也,
同者盛之,
異者衰之,
此天地之道,
生化之常也。
故厥陰司天,
毛蟲靜,
羽蟲育,
介蟲不成,
在泉,
毛蟲育,
倮蟲耗,
羽蟲不育。
少陰司天,
羽蟲靜,
介蟲育,
毛蟲不成,
在泉,
羽蟲育,
介蟲耗不育。
太陰司天,
倮蟲靜,
鱗蟲育,
羽蟲不成,
在泉,
倮蟲育,
鱗蟲不成。
少陽司天,
羽蟲靜,
毛蟲育,
倮蟲不成,
在泉,
羽蟲育,
介蟲耗,
毛蟲不育。
陽明司天,
介蟲靜,
羽蟲育,
介蟲不成,
在泉,
介蟲育,
毛蟲耗,
羽蟲不成。
太陽司天,
鱗蟲靜,
倮蟲育,
在泉,
鱗蟲耗,
倮蟲不育。
諸乘所不成之運,
則甚也。
故氣主有所制,
歲立有所生,
地氣制己勝,
天氣制勝己,
天制色,
地制形,
五類衰盛,
各隨其氣之所宜也。
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
此氣之常也,
所謂中根也。
根于外者亦五,
故生化之別,
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五宜也。
帝曰:
何謂也。
歧伯曰:
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根于外者,
命曰氣立,
氣止則化絕。
故各有制,
各有勝,
各有生,
各有成。
故曰: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同異,
不足以言生化,
此之謂也。
[070-8a]


70.5帝曰:
氣始而生化,
氣散而有形,
氣布而蕃育,
氣終而象變,
其致一也。
然而五味所資,
生化有薄厚,
成熟有少多,
終始不同,
其故何也。
歧伯曰:
地氣制之也,
非天不生,
地不長也。
帝曰:
願聞其道。
歧伯曰:
寒熱燥濕,
不同其化也。
故少陽在泉,
寒毒不生,
其味辛,
其治苦酸,
其穀蒼丹。
陽明在泉,
濕毒不生,
其味酸,
其氣濕,
其治辛苦甘,
其穀丹素。
太陽在泉,
熱毒不生,
其味苦,
其治淡鹹,
其穀黅秬。
厥陰在泉,
清毒不生,
其味甘,
其治酸苦,
其穀蒼赤,
其氣專,
其味正。
少陰在泉,
寒毒不生,
其味辛,
其治辛苦甘,
其穀白丹。
太陰在泉,
燥毒不生,
其味鹹,(
其)其氣熱,
其治甘鹹,
其榖黅秬。
化淳則鹹守,
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070-9a]


70.6故曰:
補上下者從之,
治上下者逆之,
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
故曰:
上取下取,
內取外取,
以求其過。
能毒者以厚藥,
不勝毒者以薄藥,
此之謂也。
氣反者,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病在中,
傍取之。
治熱以寒,
溫而行之,
治寒以熱,
涼而行之,
治溫以清,
冷而行之,
治清以溫,
熱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
吐之下之,
補之寫之,
久新同法。
帝曰:
病在中,
而不實不堅,
且聚且散,
柰何。
歧伯曰:
悉乎哉問也。
無積者求其藏,
虛則補之,
藥以袪之,
食以隨之,
行水漬之,
和其中外,
可使畢已。
帝曰:
有毒無毒,
服有約乎。
歧伯曰:
病有久新,
方有大小,
有毒無毒,
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
不盡,
行復如法,
必先歲氣,
無伐天和,
無盛盛,
無虛虛,
而遺人天殃,
無致邪,
無失正,
絕人長命。
帝曰:
其久病者,
有氣從不康,
病去而瘠,
柰何。
歧伯曰:
昭乎哉聖人之問也。
化不可代,
時不可違。
夫經絡以通,
血氣以從,
復其不足,
與眾齊同,
養之和之,
靜以待時,
謹守其氣,
無使傾移,
其形迺彰,
生氣以長,
命曰聖王。
故大要曰:
無代化,
無違時,
必養必和,
待其來復,
此之謂也。
帝曰: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