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e0001 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 (tls)


[043-1a]

43 痺論篇第四十三



43.1黃帝問曰:
痺之安生。
歧伯對曰: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痺也。
其風氣勝者為行痺,
寒氣勝者為痛痺,
濕氣勝者為著痺也。
帝曰:
其有五者,
何也。
歧伯曰:
以冬遇此者為骨痺,
以春遇此者為筋痺,
以夏遇此者為脈痺,
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
以秋遇此者為皮痺。
帝曰:
內舍五藏六府,
何氣使然。
歧伯曰:
五藏皆有合病,
久而不去者,
內舍於其合也。
故骨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腎;
筋痺不已,
復感於邪內舍於肝;
脈痺不已,
復感於邪內舍於心;
肌痺不已,
復感於邪內舍於脾;
皮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肺,
所謂痺者,
各以其時,
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043-2a]


43.2凡痺之客五藏者,
肺痺者,
煩滿喘而嘔;
心痺者,
脈不通,
煩則心下鼓,
暴上氣而喘,
嗌乾善噫,
厥氣上則恐;
肝痺者,
夜臥則驚,
多飲數小便,
上為引如懷;
腎痺者,
善脹,
尻以代踵,
脊以代頭;
脾痺者,
四支解墯,
發欬嘔汁,
上為大塞;
腸痺者,
數飲而出不得,
中氣喘爭,
時發飱泄;
胞痺者,
少腹膀胱,
按之內痛,
若沃以湯,
澀於小便,
上為清涕。
[043-3a]


43.3陰氣者,
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
痺聚在肺;
淫氣憂思,
痺聚在心;
淫氣遺溺,
痺聚在腎;
淫氣乏竭,
痺聚在肝;
淫氣肌絕,
痺聚在脾。
諸痺不已,
亦益內也,
其風氣勝者,
其人易已也。
帝曰:
痺,其時有死者,
或疼久者,
或易已者,
其故何也。
歧伯曰:
其入藏者死,
其留連筋骨閒者疼久,
其留皮膚閒者易已。
[043-4a]


43.4帝曰:
其客於六府者何也。
歧伯曰:
此亦其食飲居處,
為其病本也。
六府亦各有俞,
風寒濕氣中其俞,
而食飲應之,
循俞而入,
各舍其府也。
帝曰:
以鍼治之,
柰何。
歧伯曰:
五藏有俞,
六府有合,
循脈之分,
各有所發,
各隨其過,
則病瘳也。
[043-5a]


43.5帝曰:
榮衛之氣,
亦令人痺乎。
歧伯曰:
榮者水穀之精氣也,
和調於五藏,
灑陳於六府,
乃能入於脈也;
故循脈上下,
貫五藏絡六府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
其氣慓疾滑利,
不能入於脈也;
故循皮膚之中,
分肉之閒,
熏於肓膜,
散於胸腹,
逆其氣則病,
從其氣則愈。
不與風寒濕氣合,
故不為痺。
帝曰:
善。痺或痛,
或不痛或不仁,
或寒,
或熱,
或燥,
或濕,
其故何也。
歧伯曰:
痛者,
寒氣多也,
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
病久入深,
榮衛之行濇,
經絡時踈,
故不通,
皮膚不營,
故為不仁。
其寒者,
陽氣少,
陰氣多,
與病相益,
故寒也;
其熱者,
陽氣多,
陰氣少,
病氣勝陽遭陰,
故為痺熱。
其多汗而濡者,
此其逢濕甚也,
陽氣少,
陰氣盛,
兩氣相感,
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
夫痺之為病,
不痛何也。
歧伯曰:
痺在於骨則重,
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
在於筋則屈不伸,
在於肉則不仁,
在於皮則寒,
故具此五者,
則不痛也。
凡痺之類,
逢寒則蟲,
逢熱則縱。
帝曰:
善。